最新培训内容各工种危险源有害因素辨识
- 格式:doc
- 大小:103.00 KB
- 文档页数:13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事故分类知识点详解一、危险有害因素辨识1.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噪音、振动、辐射、温度、湿度、气压、照明等因素。
通过测量和评估这些因素,可以确定是否存在物理危险。
2.化学因素:主要包括有毒物质、腐蚀物质、易燃物质、爆炸物质、氧气限制等因素。
通过对工作场所及相关物质的检测和评估,可以确定是否存在化学危险。
3.生物因素:主要包括病原体、寄生虫、有害动植物等因素。
通过对工作环境及相关生物的检测和评估,可以确定是否存在生物危险。
4.机械因素:主要包括不安全设备、易损件、缺陷设备、错误操作等因素。
通过对工作设备及相关操作的检测和评估,可以确定是否存在机械危险。
5.人员因素:主要指人员的行为、技能、知识水平等因素。
通过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和监督,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对安全的影响。
二、事故分类事故分类是指对发生的事故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和归类,以便于事故的分析和研究,从而寻找避免事故发生的方法。
1.意外事故:是指在正常工作过程中,由于人员不慎、操作错误、设备故障等原因导致的事故。
意外事故较为常见,其原因较为复杂,需要通过事故调查和分析找出根本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2.突发事故:是指突然发生且具有短暂性的事故,如火灾、爆炸、地震等。
突发事故通常无法预测和避免,但可以通过应急预案和演练来减少伤害和损失。
3.疾病事故:是指由于工作环境、工作过程或劳动条件等原因导致工作人员患病的事故。
疾病事故的防控需要建立健全的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包括定期体检、职业病防治宣传、设备维护等措施。
4.职业病事故:是指由于长期接触有害物质或工作所导致的致病或因工致残的事故。
职业病事故通常比较隐蔽,其预防需要加强危险因素的辨识和监测。
5.灾害事故:是指因自然因素引起的较大规模、严重影响的事故,如地震、洪水、风暴等。
灾害事故往往无法预测和避免,但可以通过应急管理和灾害防控措施来减少伤害和损失。
综上所述,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事故分类是安全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知识点。
各岗位工种危险因素辨识和控制方法一、物理因素1.噪音:可以通过佩戴耳塞、设置隔音设备、加强室内隔音等方法进行控制。
2.振动:可以选择降低振动工具的振动水平、加装防振装备、更换降振措施等方法来控制。
3.温度:可以对工作场所进行通风、降温、加装空调等措施,确保温度舒适。
4.光照:可以进行合理的灯光布置,配备护眼设备,避免眩光等产生过大的光照刺激。
二、化学因素1.有毒气体:可以通过加强通风设备、佩戴呼吸保护装备、更换有毒气体替代品等方法进行控制。
2.有害粉尘:可以建立密闭排尘系统、加装防尘设备、佩戴防尘口罩等措施来控制。
3.有害液体:可以戴防护手套、穿防护服、加装排风设备等方法进行控制。
4.爆炸、火灾:可以设置防火设备、佩戴防火服装、加强火灾应对演练等控制方法。
三、生物因素1.细菌、病毒:可以进行工作场所卫生的定期清洁,佩戴防护口罩、手套等设备进行控制。
2.动物、昆虫等:可以设置防护网、加强卫生管理、佩戴防护服装等措施进行控制。
3.植物过敏原:可以进行职工健康检查,提供防护设备,加强工作场所清洁等方法进行控制。
四、人为因素1.工伤事故:可以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和考核,设置安全警告标志,进行安全演习等控制措施。
2.不良工作姿势:可以进行人机工效学评价,调整工作台面、座椅等设备,教育员工正确工作姿势等方法进行控制。
3.工作场所紧张:可以进行心理危害评估,加强员工心理辅导与疏导等方法进行控制。
4.电气设备故障:可以定期检查设备安全状况,设置安全防护装备,加强维修与保养等方式进行控制。
综上所述,各岗位工种的危险因素辨识和控制方法需要根据具体岗位的特点和工作环境来制定。
通过建立科学的危险因素辨识和控制机制,可以有效保障员工的安全和健康,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质量。
同时,加强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共同营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一般工种岗位危害因素辨识及预防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工作岗位危害因素也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不加以预防和控制,会给工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造成生命危险。
因此,在任何一个工作岗位上,都需要进行危害因素辨识和预防,以确保工人的安全健康。
1.物理危害因素电磁辐射、噪音、振动等物理危害因素对人体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
例如,频繁接触电磁辐射对人体的生殖系统有很大的影响,长期在噪音较大的环境下工作会导致听力下降,振动则容易引起骨骼、肌肉等方面的疾病。
因此,在岗位上应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预防和控制:(1)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例如科学合理的定时换班,或者在工作场所安装隔音、隔振设备。
(2)提供适合的防护设备,例如耳塞、耳罩等防噪音设备,防护手套、鞋等防振设备,还有包括抗磁、防辐射等防护设备。
2.化学危害因素作为工业化的关键环节,各种化学物质在生产中得到了广泛使用。
但是,一些化学物质具有较高的毒性,如甲醛、苯乙酮等。
这些化学物质对人的呼吸、皮肤、消化器官等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直接危及生命安全。
针对化学危害因素,在岗位上需要采取以下措施预防和控制:(1)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护措施,例如安装通风设备、皮肤防护等。
(2)提供适合的防护设备,例如防毒面罩、防护眼镜、防护服等。
(3)保证环境的卫生,及时清理有害物质的排放。
3.生物危害因素生物危害因素主要指各种病毒、细菌等对人体产生危害的物质。
例如,在医疗岗位上,医生、护士等人员经常接触到各种患者,可能感染到各种传染病。
在这种岗位上,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环境卫生,保证医疗机构的消毒工作,保证患者和员工的卫生状态。
(2)提供适当的防护设备,例如口罩、手套、防护服等。
(3)加强员工的卫生知识宣传,使其具备有关传染病的基本防范知识。
4.心理危害因素心理危害因素一般存在于高压的工作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下,员工常常面临着长时间的工作压力、焦虑、紧张等。
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身体的健康和工作效率。
职能班组岗位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控制措施一、岗位危险有害因素辨识职能班组作为企业重要的生产组织形式之一,它的岗位危险有害因素与其他班组相比并没有显著的差异。
一般来说,岗位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物理因素1.噪声:夜间运行的机器可能产生噪音,导致员工感觉疲劳和睡眠不足。
2.振动:振动可能对员工的身体造成伤害,特别是当他们需要经常站着、走动或者搬运重物时。
3.电磁辐射:一些机器可能产生电磁辐射,这对员工健康也有潜在的威胁。
(二)化学因素1.有害气体:一些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危险的化学物质,包括有毒气体、挥发性有机物和油脂等。
2.粉尘:一些作业会产生粉尘,例如煤炭加工、木材加工、食品加工等,长期吸入粉尘可能导致呼吸系统疾病。
(三)生物因素1.细菌和病毒:在某些工作环境下,员工可能受到病原体的威胁,例如医院、养殖场等。
2.动物:对于从事养殖业的员工来说,动物的攻击和伤害可能是常见的问题。
(四)人为因素1.安全问题:一些工作场所可能存在安全问题,例如楼梯上的栏杆坍塌、电器不正确使用等情况。
2.心理压力:一些工作可能非常繁重和压力巨大,例如客服工作、销售工作等,这可能会对员工产生心理影响。
二、岗位危险有害因素控制措施在确认了岗位危险有害因素之后,公司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安全控制措施。
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一)物理因素1.噪声:采取隔音、隔震、降噪等技术手段;对于噪音较严重的场所,应与工人定期做好听力保护工作。
2.振动:尽量使用减振装置和保护性设备,例如枕头、垫子等。
3.电磁辐射:对于辐射源,应使用屏蔽技术或者远离这些辐射源;对于员工,应提供防辐射设施,例如防护眼镜、护手套等。
(二)化学因素1.有害气体:应采取有效的排气和通风系统,确保设备和工作场所充分通风;对于和处理有害气体的员工提供防护性设备和培训。
2.粉尘:使用粉尘过滤器或者其他粉尘控制技术;对于员工,提供适当的呼吸保护设备,并且让他们经常更换工作服和工作帽等。
第一章采煤部分岗位、工种危险源辨识内容一、采煤机司机一、工作流程开机前的检查及准备工作→开机割煤→停机→停电闭锁二、危险源1、开机前检查煤机时,进入煤帮不设置挡矸网,输送机和支架不闭锁;工作面顶板破碎或支护不完好;2、开机前不发出开机信号;3、采煤机运行时下部支架前方有闲杂人员逗留或平行作业;4、采煤机运行时,煤机司机将身体置于电缆槽上方;5、滚筒缠绕异物不及时停机处理;6、过断层时,不打眼放炮,强行使用煤机割岩石;7、对煤机出现的故障不及时汇报或汇报不正确;8、向下滚落出大块矸石不发出警示信号;9、采煤机停机时,不停电闭锁,不摘除隔离手把和离合器;10、交接班时设备运行情况没有相互交流。
三、预控措施1、进入煤帮作业必须先将采煤机、输送机停电闭锁和液压支架设置闭锁,再检查顶板支护情况,在作业上方设置挡矸网,确认无安全隐患的情况下,方可进入煤帮作业;2、开机前,煤机司机必须发出开机信号,上下滚筒5米范围内严禁有人;3、采煤机割煤时,架前严禁有人;4、采煤机运行时,采煤机司机必须在架间进行操作;5、采煤机滚筒缠绕异物时,必须将采煤机和输送机停电闭锁,滚筒离合器打开,将异物取出;6、工作面过断层时,必须在破岩处采取打眼放炮松动处理;7、采煤机运行过程中,采煤机司机随时注意煤机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停机检查并汇报清楚;8、采煤机割煤时,煤机司机发现大块矸石向下滚落时,必须使用扩音电话告知工作面下部作业人员;9、采煤机挺及时,必须停电闭锁,并摘除隔离手把和离合器手把;10、交接班时,各个设备的操作人员必须将本班设备运行情况向接班人员交代清楚。
四、作业标准1、工作面顶板完整,支护完好,严格执行敲帮问顶制度,瓦斯浓度不超过1.0%;2、检查时将采煤机和输送机停电闭锁,采煤机各部件、管路、按钮完好;3、采煤机周围情况,滚筒上下无人作业;4、开机必须先给水后割煤,停机时必须先停牵引后停电动机,发出开机信号;5、采煤机运行至大坡度段割煤时煤机司机或其他人员不得站在煤机下部,下滚筒煤机司机站在上滚筒离合器处操作煤机;6、采煤机运行时,煤机司机不得将身体置于电缆槽上方;7、采煤机运行时必须在风机两巷设置警戒;8、采煤机割煤时顶底板必须割平,并严格控制采高;9、采煤机司机作业时佩戴防尘口罩和防护面罩;10、进行煤机检修、更换截齿将煤机和输送机停电闭锁,并将隔离开关和离合器摘除;11、采煤机割出大块矸石必须发出警示信号;12、过断层时运行速度不得超过3m/min,严禁强行割岩石;13、采煤机停机时,将上下滚筒放至底板,进行停电闭锁,摘除隔离手把和离合器;14、交接班时,设备运行情况交接清楚。
各岗位工种危险因素辨识和控制方法1.高处作业的危险因素高处作业是指在高空或需要攀爬高处进行工作,常见的工种包括建筑工人、电力维修人员和窗户清洁工等。
这类工作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坠落、物体打击和电击等。
辨识方法:-通过现场勘测和风险评估,确定高出地面的高度;-查看作业区域是否有必要搭设脚手架、防护栏杆等设施;-检查是否有堆放物、工具等可能掉落的地方。
-安装护栏、安全网和安全绳等,确保工人不会从高处坠落;-为工人提供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安全带和头盔等;-提供必要的培训,使工人了解高处作业的安全规范和操作方法。
2.化学品接触的危险因素许多工种需要与化学品打交道,如实验室工作人员、油漆工和清洁工等。
这类工作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有害物质吸入、皮肤接触和误食等。
辨识方法:-查看作业区域是否有可能产生化学品飞溅和散发有害气体的环境;-检查工作过程中是否使用有害化学品;-提供适当的通风设备,如排风扇和通风管道,以降低化学品气体浓度;-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护目镜和防护服等;-教育和培训工人正确处理和储存化学品的方法。
3.噪音暴露的危险因素许多职业可能会长时间接触噪音,如建筑工人、机床操作员和音乐家等。
长期暴露于噪音环境下会对听力和健康造成损害。
辨识方法:-通过测量和监测,确定工作区域的噪音水平;-调查工人对噪音暴露的频率和程度;-评估工作岗位是否对噪音敏感。
-降低噪音源的声音,如隔音罩和减震设备;-提供耳塞或耳罩等个人防护装备;-调整工作安排,减少噪音暴露的时间。
4.手臂振动的危险因素许多职业需要长时间使用震动工具,如建筑工人、园艺工和机械操作员等。
长期暴露于手臂振动会导致血管、神经和关节疾病。
辨识方法:-调查工作人员使用震动工具的频率和时间;-观察工作过程中是否存在手臂受到严重震动的情况;-评估工人是否有手臂振动相关的健康问题。
-提供减震工具和合适的手部护具,如手套和手腕支撑带等;-减少震动工具的使用时间,采用轮班制度;-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健康问题。
一般工种岗位危害因素辨识及防范措施引言在各行各业的工作场所中,工人们需要面对各种潜在的危害因素。
这些危害因素可能对工人的健康和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对工种岗位危害因素的辨识和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般工种岗位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以及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般工种岗位的危害因素1. 物理因素物理因素是指工作环境中对工人产生的各种物理影响,如噪音、震动、辐射、温度和光照等。
这些因素可能影响工人的听力、视力、体温调节和心理状态等。
•噪音:工作场所中可能存在高噪音环境,如机械设备的噪音、车辆行驶的噪音等。
长时间暴露在高噪音环境下会引发听力损害。
为了降低噪音对工人的影响,应采取隔音措施,如安装隔音设备、提供耳塞或耳罩等。
•震动:与某些工作相关的机械装置可能会产生震动。
长期暴露在高强度震动下会导致筋肉和神经系统问题。
减轻震动的措施包括改进设备设计、提供防护装置以及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
•辐射:一些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电磁辐射或离子辐射等。
暴露在辐射源附近可能对工人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对辐射的防范措施包括使用屏蔽设备、提供个人防护用品并限制工作时间等。
•温度:工作环境中的高温或低温可能对工人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为了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需要采取措施来调节温度,如使用空调或加热设备、提供适当的工作服装等。
•光照:过强或过弱的光照都可能对工人的视力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保护工人的视力,应提供合适的照明设施,并根据工作需要合理调整光照强度。
2. 化学因素化学因素指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化学物质,如有毒气体、有害液体和粉尘等。
这些化学物质可能经呼吸道、皮肤或其他途径进入工人体内,对呼吸系统、肝脏、肾脏等造成损害。
•有毒气体:一些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有毒气体,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
为了预防有毒气体对工人的危害,应进行通风处理、配备呼吸防护设备并定期进行空气质量检测。
•有害液体:接触有害液体可能引起皮肤损伤和其他内部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