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分类及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 格式:doc
- 大小:64.50 KB
- 文档页数:7
安全评价危险源分类及危险有害因素识别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安全评价危险源分类及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危险源是指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岗位、设备及其位置。
也就是说,危险源是能量、危险物质集中的核心,是能量传出来或爆发的地方。
危险源存在于确定的系统中,不同的系统范围,危险源的区域也不同。
例如,从全国范围来说,对于危险行业(如石油、化工等)具体的一个企业(如炼油厂)就是一个危险源。
而从一个企业系统来说,可能是某个车间、仓库就是危险源,一个车间系统中可能某台设备是危险源。
因此,分析危险源应按系统的不同层次来进行。
根据上述对危险源的定义,危险源应由三个要素构成:潜在危险性、存在条件和触发因素。
危险源的潜在危险性是指一旦触发事故,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或损失大小,或者说危险源可能释放的能量强度或危险物质量的大小。
危险源的存在条件是指危险源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和约束条件状态,例如物质的压力、温度、化学稳定性,盛装容器的坚固性,周围环境障碍物等情况。
触发因素虽然不属于危险源的固有属性,但它是危险源转化为事故的外因,而且每一类型的危险源都有相应的敏感触发因素。
如易燃易爆物质,热能是其敏感的触发因素;又如压力容器,压力升高是其敏感触发因素。
因此,一定的危险源总是与相应的触发因素相关联。
在触发因素的作用下,危险源转化为危险状态,继而转化为事故。
危险源是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实际上,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源,即不安全因素种类繁多、非常复杂,它们在导致事故发生、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方面所起的作用很不相同,相应地,控制它们的原则、方法也不相同。
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把危险源划分为两大类,即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
1.第一类危险源分析根据能量意外释放论,事故是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作用于人体的过量的能量或干扰人体与外界能量交换的危险物质是造成人员伤害的直接原因。
危险源分类及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危险源分类及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在生产、工作和生活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危险源和危险有害因素。
正确识别危险源和危险有害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和管理,是保障人身安全和健康的关键。
本文将分别介绍危险源分类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的方法。
一、危险源分类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潜在不安全因素。
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危险源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根据危险源的性质划分:(1)物理性危险源:如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等。
(2)化学性危险源:如有毒物质、可燃气体、爆炸性物质等。
(3)生物性危险源:如病毒、细菌、寄生虫等。
(4)心理性危险源:如过度紧张、情绪不稳定等。
2.根据危险源的存在形式划分:(1)固定危险源:如机械设备、电气设备等。
(2)移动危险源:如车辆、船舶等。
(3)过程危险源: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噪音等。
3.根据危险源的触发条件划分:(1)正常状态下的危险源:如高温、高压设备等。
(2)异常状态下的危险源:如设备故障、人为失误等。
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危险有害因素是指可能导致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不安全因素。
以下是常见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其特征:4.机械伤害:由机械设备、工具等造成的割伤、划伤、砸伤等。
机械伤害的特点是速度快、力度大,容易造成严重的身体损伤。
5.坠落伤害:从高处跌落导致的人身伤害。
坠落伤害的特点是容易导致骨折、内脏损伤等。
6.电击伤害:由电流通过人体造成的伤害。
电击伤害的特点是电流会对人体产生烧灼伤、神经损伤等影响。
7.尘肺病:长期吸入粉尘导致肺部组织纤维化的一种疾病。
尘肺病的特点是潜伏期长,对人体的呼吸系统造成严重的损害。
8.中毒、窒息:吸入有毒物质或氧气不足导致的人体损伤。
中毒、窒息的特点是可能对人体造成严重的生理影响,甚至导致死亡。
9.高温、低温:高温或低温对人体的影响,如中暑、冻伤等。
高温、低温的特点是对人体的生理机能产生影响,可能引发各种疾病。
危险、有害因素辩识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通常情况下,二者并不加以区分而统称为危险、有害因素。
一、危险、有害因素分类对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类是进行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和辨识的基础。
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方法有许多种,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1、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1992)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分为如下6类:(1)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1)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制动器缺陷、设备设施其它缺陷。
2)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它防护缺陷。
3)电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它电危害。
4)噪声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其它噪声。
5)振动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它振动。
6)电磁辐射电离辐射:X射线、g射线、a粒子、β粒子、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
7)运动物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反弹物、岩土滑动、料堆垛滑动、气流卷动、冲击地压、其它运动物危害。
8)明火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高温固体、高温液体、其它高温物质。
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温气体、低温固体、低温液体、其它低温物质。
11)粉尘与气溶胶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与气溶胶。
12)作业环境不良作业环境乱、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有害光照、通风不良、缺氧、空气质量不良、给排水不良、涌水、强迫体位、气温过高、气温过低、气压过高、气压过低、高温高湿、自然灾害、其它作业环境不良。
13)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信号显示不准、其它信号缺陷。
知识3、危险源分类及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危险源是指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岗位、设备及其位置。
也就是说,危险源是能量、危险物质集中的核心,是能量传出来或爆发的地方。
危险源存在于确定的系统中,不同的系统范围,危险源的区域也不同。
例如,从全国范围来说,对于危险行业(如石油、化工等)具体的一个企业(如炼油厂)就是一个危险源。
而从一个企业系统来说,可能是某个车间、仓库就是危险源,一个车间系统中可能某台设备是危险源。
因此,分析危险源应按系统的不同层次来进行。
根据上述对危险源的定义,危险源应由三个要素构成:潜在危险性、存在条件和触发因素。
危险源的潜在危险性是指一旦触发事故,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或损失大小,或者说危险源可能释放的能量强度或危险物质量的大小。
危险源的存在条件是指危险源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和约束条件状态,例如物质的压力、温度、化学稳定性,盛装容器的坚固性,周围环境障碍物等情况。
触发因素虽然不属于危险源的固有属性,但它是危险源转化为事故的外因,而且每一类型的危险源都有相应的敏感触发因素。
如易燃易爆物质,热能是其敏感的触发因素;又如压力容器,压力升高是其敏感触发因素。
因此,一定的危险源总是与相应的触发因素相关联。
在触发因素的作用下,危险源转化为危险状态,继而转化为事故。
危险源是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实际上,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源,即不安全因素种类繁多、非常复杂,它们在导致事故发生、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方面所起的作用很不相同,相应地,控制它们的原则、方法也不相同。
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把危险源划分为两大类,即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
1.第一类危险源分析根据能量意外释放论,事故是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作用于人体的过量的能量或干扰人体与外界能量交换的危险物质是造成人员伤害的直接原因。
于是,把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
危险源、有害因素的辨识引言在工作中,我们常常接触到多种危险源和有害因素,如果不注意辨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极易对我们的身体和生命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威胁到生命安全。
因此,正确识别和解决危险源和有害因素是关系到职业健康的重要问题。
什么是危险源和有害因素?危险源是指在作业或工作过程中可能对人员、设备等造成损伤的各种因素或因素的组合,属于潜在的、客观存在的危险因素。
危险源具有强烈的破坏力和危险性,包括机械作业设备、电气设备、化学品、分尘、噪声、高温、高压等各种因素。
有害因素是指可能对人体健康或安全造成危害的各种自然因素、工作环境因素、生产装置、生产工具、工作负荷等因素。
例如粉尘、噪声、放射性物质、化学物质、温度、湿度等。
有害因素往往也是危险源。
危险源和有害因素都可能对我们的身体造成危害,因此我们必须能够正确识别它们。
如何识别危险源和有害因素?1.观察观察是最常见的识别危险源和有害因素的方法。
我们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听觉观察、嗅觉观察等方式,来进行初步的识别。
例如,当我们发现工作场所有刺鼻气味或异味,有可能是有害物质或化学品存在;当我们听到过于嘈杂的声音或高音调音乐,有可能会对我们的听力造成伤害。
2.测量使用专业仪器或器械来进行测量,可以获得更加准确和科学的数据。
如使用噪音计、粉尘计、温度计、湿度计等,可以获得更精确的数据。
测量后要将数据进行分析和比对,来确定是否超标。
3.条理逻辑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更多时候是通过条理逻辑的思维方式来识别危险源和有害因素。
例如,我们可能会因为嗅到异味而寻找到危险源;或者因为听到噪声过大而确认存在危险源。
4.专家评价针对一些特定的危险源和有害因素,我们可能需要请教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评价。
例如,当我们在工作中发现有关于化学品性质、浓度、毒性等不确定的情况时,就需要请教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来进行评价和指导。
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1.预防为主,控制第一在识别出危险源和有害因素之后,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来降低危害的可能性。
危险源分类及危险有害因素识别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各种事物的认知越来越深入,也意识到了自身与周围环境中危险源的存在。
因此,对危险源的分类与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显得越来越重要。
危险源分类危险源是指导致事故、伤亡和损失的物质、设备、设施、场所或工作过程。
常见的危险源可分为以下几类:机械危险源机械危险源通常指那些运动速度相对高,造成的损伤较为严重的危险源。
例如:传送带、缝纫机、钢筋切割机、风力发电机组等。
电气危险源电气危险源是由电能造成的危险源。
例如:高压电线、电锤、电钻等。
电气危险源有时还会带来火灾和爆炸的风险。
化学危险源化学危险源是指那些物化性质稳定但具有毒性、腐蚀性、爆炸性或可燃性的危险物质。
例如:氢气、氧气、液氨等。
物理危险源物理危险源通常指那些以物理方式造成危害的危险源,例如:辐射、声音、温度、压力等。
生物危险源生物危险源是指那些能够传染疾病或带来其他健康危害的微生物、寄生虫或病媒生物等。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了解不同类型的危险源后,进一步了解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也尤为重要。
以下介绍一些常见的危险有害因素:机体应力机体应力指的是生理或心理上的紧张、压力、疲劳等因素对人体的威胁。
机械振动机械振动可导致多种疾病,包括手臂震颤综合症、干眼病、手腕痛等。
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包括导致基因突变、致癌以及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损害等。
噪声噪声会损伤听力,导致失效和其他健康问题。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台风、暴雨等,它们可能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和基础设施造成巨大的影响。
化学毒物化学毒物可由各种不同的化学品引起,从烟台、沙拉和石棉等普通物质到有机化合物或放射性物质。
空气质量空气污染是由工厂和交通的二氧化氮、颗粒物质和臭氧等污染物造成的。
长时间暴露在空气污染中会导致呼吸道感染、癌症等。
通过对危险源的分类和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潜在的风险和危险,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从而保护个人和社会的安全和健康。
危险源、有害因素的辨识危险源和有害因素都是引起事故或疾病的主观或客观因素,不同的是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伤害或损失的潜在因素,而有害因素是指人体接触后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
在生产和生活中,危险源和有害因素都处处存在,正确地识别和防范这些因素,是保证人身安全和健康的重要措施。
一、危险源的辨识1. 机械危险:各类机械设备、磨具、刀具等,经常伴随着高速旋转的部件和超载、缺陷等不稳定因素,如各种机械设备、电动工具、切割机等。
2. 物理危险:各种可能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的自然因素,如热、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
3. 化学危险:各种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如酸碱液、各种气体、油漆、接合剂等。
4. 生物危险:各种有害微生物、细菌、病毒等,如野生动物、放养宠物等。
5. 火灾爆炸危险:各种易燃易爆物质、气体及其混合物、火灾等。
6. 其他危险:如地震、风暴、洪水、毒气泄漏等各类灾害。
二、有害因素的辨识1. 物理因素:如噪声、振动、辐射等会扰乱神经和精神系统,引起听力损伤、心理异常等症状。
2. 化学因素:如有毒、有害气体、液体、固体及其混合物等,接触后可引起中毒、损害内脏、神经等。
3. 生物因素:如细菌、病毒、真菌、螨等会引起过敏性疾病、呼吸道感染、肠胃疾病等。
4. 心理因素:如长时间的精神压力、情绪低落、人际关系问题等,会导致心理问题和生理上的不适。
5. 社会因素:如人际关系问题、家庭和睦状况差、高强度工作压力等均会给人带来不良影响。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对潜在的危险源和有害因素进行辨识,而且需要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减少人身安全和健康受到的威胁。
在工作场所,应加强安全培训,指导员工正确操作设备、使用工具、配戴个人防护器材,以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的心态,如出现不适及时就医,以保证自身健康和安全。
安全评价危险源分类及危险有害因素识别概述在企业及工厂中,我们需要对各种设备和工艺进行安全评价,以识别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及其对应的危险有害因素,从而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保障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防范事故的发生。
危险源可分为以下几类:•物理危险源•化学危险源•生物危险源•人为因素危险源危险源的种类较多,本文主要就物理、化学、生物等三种危险源进行分类,同时列举常见的危险有害因素。
物理危险源物理危险源是指在工作场所应用的物理过程、现象、物质或设备、结构等能造成工作场所工作环境危险的因素。
常见的物理危险源有以下几类:1. 噪声噪声是人们耳朵不适宜的声音,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但是长期暴露在高强度噪声下会对人们的听力、心脏、血压等造成伤害。
因此,在工作场所,应该根据不同场所设置相应的噪声防护措施。
例如在工厂车间等噪声比较大的地方,应该戴上耳塞或戴上耳罩等。
2. 振动振动是由运动的物体引起的机械瞬时力的变化传导给工人身体的一种模式。
常见的振动有手臂振动、全身振动、车辆振动等。
长期暴露在振动环境下,会导致手臂酸痛、腰椎病、结节性关节炎等疾病。
因此,在工作环境下应该加强振动防护,例如使用各种减振器、隔振措施、改进机具等。
3. 辐射辐射是指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各种辐射,包括电磁辐射、离子辐射、紫外线辐射等。
长期暴露在高剂量辐射下,会导致癌症、突变等严重后果。
在工作环境中应该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例如在医院工作的人员应该加强体射线防护,保护自己的健康。
化学危险源化学危险源是指在工作场所存在的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的各种化学物质。
常见的化学危险源有以下几类:1. 酸碱酸碱是生产工作中必须常用的化学物质,但是酸碱对于人体有较大的腐蚀作用。
在接触酸或碱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保持安全距离,同时配备相应的盛装设备和防护装备。
2. 气体气体是生产工作中常使用的化学物质,有害气体暴露对人体损害较大。
工作环境应该进行气体检测,同时配备气体呼吸器等防护设备。
知识3、危险源分类及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危险源是指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岗位、设备及其位置。
也就是说,危险源是能量、危险物质集中的核心,是能量传出来或爆发的地方。
危险源存在于确定的系统中,不同的系统范围,危险源的区域也不同。
例如,从全国范围来说,对于危险行业(如石油、化工等)具体的一个企业(如炼油厂)就是一个危险源。
而从一个企业系统来说,可能是某个车间、仓库就是危险源,一个车间系统中可能某台设备是危险源。
因此,分析危险源应按系统的不同层次来进行。
根据上述对危险源的定义,危险源应由三个要素构成:潜在危险性、存在条件和触发因素。
危险源的潜在危险性是指一旦触发事故,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或损失大小,或者说危险源可能释放的能量强度或危险物质量的大小。
危险源的存在条件是指危险源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和约束条件状态,例如物质的压力、温度、化学稳定性,盛装容器的坚固性,周围环境障碍物等情况。
触发因素虽然不属于危险源的固有属性,但它是危险源转化为事故的外因,而且每一类型的危险源都有相应的敏感触发因素。
如易燃易爆物质,热能是其敏感的触发因素;又如压力容器,压力升高是其敏感触发因素。
因此,一定的危险源总是与相应的触发因素相关联。
在触发因素的作用下,危险源转化为危险状态,继而转化为事故。
危险源是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实际上,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源,即不安全因素种类繁多、非常复杂,它们在导致事故发生、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方面所起的作用很不相同,相应地,控制它们的原则、方法也不相同。
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把危险源划分为两大类,即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
1.第一类危险源分析根据能量意外释放论,事故是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作用于人体的过量的能量或干扰人体与外界能量交换的危险物质是造成人员伤害的直接原因。
于是,把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
一般地,能量被解释为物体做功的本领。
做功的本领是无形的,只有在做功时才显现出来。
因此,实际工作中往往把产生能量的能量源或拥有能量的能量载体看作第一类危险源来处理。
例如,带电的导体、奔驰的车辆等。
(1)常见的第一类危险源可以列举工业生产过程中常见的第一类危险源,表中列出了可能导致各类伤亡事故的第一类危险源。
①产生、供给能量的装置、设备产生、供给人们生产、生活活动能量的装置、设备是典型的能量源。
例如变电所、供热锅炉等,它们运转时供给或产生很高的能量。
②使人体或物体具有较高势能的装置、设备、场所使人体或物体具有较高势能的装置、设备、场所相当于能量源。
例如起重、提升机械、高度差较大的场所等,使人体或物体具有较高的势能。
③能量载体拥有能量的人或物。
例如运动中的车辆、机械的运动部件、带电的导体等,本身具有较大能量。
④一旦失控可能产生巨大能量的装置、设备、场所例如强烈放热反应的化工装置,充满爆炸性气体的空间等。
⑤一旦失控可能发生能量蓄积或突然释放的装置、设备、场所正常情况下多余的能量被泄放而处于安全状态,一旦失控时发生能量的大量蓄积,其结果可能导致大量能量的意外释放的装置、设备、场所。
例如各种压力容器、受压设备,容易发生静电蓄积的装置、场所等。
⑥危险物质除了干扰人体与外界能量交换的有害物质外,也包括具有化学能的危险物质。
具有化学能的危险物质分为可燃烧爆炸危险物质和有毒、有害危险物质两类。
前者指能够引起火灾、爆炸的物质,按其物理化学性质分为可燃气体、可燃液体、易燃固体、可燃粉尘、易爆化合物、自燃性物质、忌水性物质和混合危险物质八类;后者指直接加害于人体,造成人员中毒、致病、致畸、致癌等的化学物质。
⑦生产、加工、储存危险物质的装置、设备、场所这些装置、设备、场所在意外情况下可能引起其中的危险物质起火、爆炸或泄漏。
例如炸药的生产、加工、储存设施,化工、石油化工生产装置等。
⑧人体一旦与之接触将导致人体能量意外释放的物体物体的棱角、工件的毛刺、锋利的刃等,一旦运动的人体与之接触,人体的动能意外释放而遭受伤害。
(2)第一类危险源危害后果的影响因素第一类危险源的危险性主要表现为导致事故而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方面。
第一类危险源危险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以下几方面情况:①能量或危险物质的量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后果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发生事故时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的多少。
一般地,第一类危险源拥有的能量或危险物质越多,则发生事故时可能意外释放的量也多。
当然,有时也会有例外的情况,有些第一类危险源拥有的能量或危险物质只能部分地意外释放。
②能量或危险物质意外释放的强度能量或危险物质意外释放的强度是指事故发生时单位时间内释放的量。
在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总量相同的情况下,释放强度越大,能量或危险物质对人员或物体的作用越强烈,造成的后果越严重。
③能量的种类和危险物质的危险性质不同种类的能量造成人员伤害、财物破坏的机理不同,其后果也很不相同。
危险物质的危险性主要取决于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
燃烧爆炸性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其导致火灾、爆炸事故的难易程度及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
工业毒物的危险性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毒性大小。
④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的影响范围事故发生时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的影响范围越大,可能遭受其作用的人或物越多,事故造成的损失越大。
例如,有毒有害气体泄漏时可能影响到下风侧的很大范围。
2.第二类危险源分析在生产、生活中,为了利用能量,让能量按照人们的意图在生产过程中流动、转换和做功,就必须采取屏蔽措施约束、限制能量,即必须控制危险源。
约束、限制能量的屏蔽应该能够可靠地控制能量,防止能量意外地释放。
然而,实际生产过程中绝对可靠的屏蔽措施并不存在。
在许多因素的复杂作用下,约束、限制能量的屏蔽措施可能失效,甚至可能被破坏而发生事故。
导致约束、限制能量屏蔽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它包括人、物、环境三个方面的问题。
在安全工作中涉及人的因素问题时,采用的术语有“不安全行为(Unsafe Act)”和“人失误(Human Error)”。
不安全行为一般指明显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的行为,这种行为往往直接导致事故发生。
例如,不断开电源就带电修理电气线路而发生触电等。
人失误是指人的行为的结果偏离了预定的标准。
例如,合错了开关使检修中的线路带电,误开阀门使有害气体泄放等。
人的不安全行为、人失误可能直接破坏对第一类危险源的控制,造成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也可能造成物的不安全因素问题,物的不安全因素问题进而导致事故。
例如,超载起吊重物造成钢丝绳断裂,发生重物坠落事故。
物的不安全因素问题可以概括为物的不安全状态(Unsafe Condition)和物的故障(或失效)(Failure or F ault)。
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机械设备、物质等明显的不符合安全要求的状态。
例如没有防护装置的传动齿轮、裸露的带电体等。
在我国的安全管理实践中,往往把物的不安全状态称作“隐患”。
物的故障(或失效)是指机械设备、零部件等由于性能低下而不能实现预定功能的现象。
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物的故障(或失效)可能直接使约束、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措施失效而发生事故。
例如,电线绝缘损坏发生漏电;管路破裂使其中的有毒有害介质泄漏等。
有时一种物的故障可能导致另一种物的故障,最终造成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
例如,压力容器的泄压装置故障,使容器内部介质压力上升,最终导致容器破裂。
物的不安全因素问题有时会诱发人的因素问题;人的因素问题有时会造成物的因素问题,实际情况比较复杂。
环境因素主要指系统运行的环境,包括温度、湿度、照明、粉尘、通风换气、噪声和振动等物理环境,以及企业和社会的软环境。
不良的物理环境会引起物的不安全因素问题或人的因素问题。
例如,潮湿的环境会加速金属腐蚀而降低结构或容器的强度;工作场所强烈的噪声影响人的情绪,分散人的注意力而发生人失误。
企业的管理制度、人际关系或社会环境影响人的心理,可能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或人失误。
第二类危险源往往是一些围绕第一类危险源随机发生的现象,它们出现的情况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第二类危险源出现得越频繁,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
3.危险源与事故发生的关联性一起事故的发生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事故发生的前提,没有第一类危险源就谈不上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也就无所谓事故;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第二类危险源破坏对第一类危险源的控制,也不会发生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
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
在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两类危险源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第一类危险源在发生事故时释放出的能量是导致人员伤害或财物损坏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难易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两类危险源共同决定危险源的危险性。
第二类危险源的控制应该在第一类危险源控制的基础上进行,与第一类危险源的控制相比,第二类危险源是一些围绕第一类危险源随机发生的现象,对它们的控制更困难。
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的基本知识危害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危险是指特定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
总的说来,危险、危害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或慢性损坏的因素。
通常为了区别客体对人体不利作用的特点和效果,分为危险因素(强调突发性和瞬间作用)和危害因素(强调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积累作用)。
有时对两者不加以区分,统称危险因素。
客观存在的危险、危害物质或能量超过临界值的设备、设施和场所,都可能成为危险因素。
事故隐患泛指现存系统中可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以及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通常通过检查和分析可以发现、察觉它们的存在,本质上事故隐患属于危险、危害因素的一部分。
一、危险、危害因素的产生所有危险、危害因素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从本质上讲,之所以能造成危险、危害后果(发生伤亡事故、损害人身健康和造成物的损坏等),原因均可归结为存在能最、危害物质和能量、危害物质失去控制两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并导致能量的意外释放或危害物质泄漏、散发。
故存在能量、危害物质失控是危险、危害因素产生的根本原因,都是危险、危害因素。
(一)能量、危害物质能量、危害物质是危险、危害因素产生的根源,也是最根本的危险、危害因素。
一般地说,系统具有的能量越大、存在的危害物质的数量越多,系统的潜在危险性和危害性也越大。
另一方面,只要进行生产活动,就需要相应的能量和物质(包括危害物质),因此所产生的危险、危害因素是客观存在的,是不能完全消除的。
(1)能量就是做功的能力,它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切产生、供给能量的能源和能量的载体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是危险、危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