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肩棘手邵飘萍
- 格式:ppt
- 大小:2.86 MB
- 文档页数:17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邵飘萍是谁?邵飘萍怎么死的
导语:邵飘萍邵飘萍(18861926),男,汉族,浙江东阳人,革命志士,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新闻摄影家,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
邵飘萍
邵飘萍(1886—1926),男,汉族,浙江东阳人,革命志士,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新闻摄影家,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先驱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后人誉为“新闻全才”、“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辣手,快笔如刀”等。
1926年因发表文章揭露张作霖统治的种种黑暗,而被张作霖杀害。
有“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之称。
邵飘萍怎么死的?
邵飘萍,1886年10月11日出生于浙江东阳。
13岁考中秀才,16岁入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
1912年任《汉民日报》主编,袁世凯称帝后,为《时事新报》、《申报》、《时报》撰稿,抨击袁的罪恶阴谋,以后又在两年里写了250多篇、20多万字的文章,揭露批判军阀政府。
1916年7月,在北京创办了“北京新闻编译社”,1918年10月在北京创办《京报》,任社长,开始独立办报生涯。
后又与蔡元培一起,创办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并举办讲习会,第一期学习的就有毛泽东、罗章龙等。
1920年后,致力于新闻教育事业并赞颂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思想。
1922年在《北京厂甸春节会调查与研究》序言中,提出:“欲改造现实之社会,宜先明现实社会中事物之真象”等进步主张。
1925年,在李大钊和罗章龙介绍下,他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邵飘萍(1886—1926),男,汉族,浙江东阳人,革命志士,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新闻摄影家,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先驱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铁肩担道义 辣手著文章五四运动、二七大罢工、三一八示威、国民革命,邵飘萍参与其中;李大钊、毛泽东、高君宇、鲁迅、冯玉祥,是邵飘萍的战友;袁世凯、段祺瑞、张作霖,是邵飘萍的冤家对头。
邵飘萍当年的革命活动概括成一句话:重大事件必有他的身影,著名人物总会和他牵连。
他用自己的辣手担起了社会的道义,可是,却也因此而使他成为民国以来第一位被公开枪杀的新闻记者。
文:陆杨邵飘萍故居寻迹218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故居也是京报馆旧址在北京市西城区有一条魏染胡同,胡同北起南柳巷,南到骡马市大街,明朝时叫魏阉胡同,传说魏忠贤曾在此居住,清末改为现名。
在胡同的中部,有一座中西合璧的两层小楼,这里便是魏染胡同30号。
大门口两侧是典型的欧式石柱,门口上方建有观光阳台,这里既是邵飘萍故居也是京报馆旧址,小楼正门上方“京报馆”三个大字是邵飘萍亲笔题写的。
传说邵飘萍当年住在二楼北头,他把向阳的房间都让给普通编辑了。
如今的小楼已经有些残破了,楼后的小院里也建满了临时建筑,只能从古旧的窗棂和斑驳的石柱上揣摩过去的岁月了。
为了激励报社同人秉笔直书、宣达民意,邵飘萍从明代义士杨椒山“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著名诗句中,提炼出“铁肩辣手”四个字,挥笔大书,挂在报社办公室内。
这意思十分明白:“辛辣”是《京报》的特色。
邵飘萍出身贫寒,从小在金华长大。
五岁起即随父在私垫读书,1903年邵飘萍进入省立第七中学(现金华一中),1906年考入浙江高等学堂(即今浙江大学)师范科。
1909年毕业返回金华,任金华府学堂国文和历史教员。
与反清革命党人秋瑾、徐锡麟等人来往。
秋瑾就义前有书信给他。
他曾多次参与反清起义活动,两次死里逃生,亦曾参加柳亚子等人发起成立的南社。
“铁肩辣⼿,快笔如⼑”铁肩辣⼿,快笔如⼑说到当代著名的记者,如⼤家所熟知的⽩岩松,马德兴,然⽽要说到记者职业的开拓者,那便是⼈称“新闻全才”的邵飘萍。
邵飘萍当时所处的年代是光绪年间,当时的清政府真可谓是“清政腐”,袁贼称帝,世道⿊暗,然邵飘萍不畏强权,以其“⼀针见⾎”的⽂章报道,⽭头直指袁世凯与张作霖等卖国贼。
但是⼀⼈之⼒⽆法推翻⿊暗的统治,遂被捕⼊狱,飘萍⾃⼰回忆道:“忽忽三载,⽇与浙江贪官污吏处于反对之地位,被捕三次,下狱九⽉。
”出狱后,他不得不逃往国外学习,即便这样,他还是经常为国内报纸写评论。
随后因袁世凯称帝,匆忙返回祖国,参加反袁⽃争。
袁贼死后,飘萍被聘为特派记者,不惜冒着⽣命危险,深⼊实际采访,将事实公布于众。
其⽂章真实、⽣动、深刻、犀利,有独到之处,遂风靡⼤江南北。
⽽后飘萍揭发了张作霖的种种恶⾏,于是张作霖对其恨之⼊⾻,并利⽤奸计将邵飘萍逮捕,处以死刑。
⾏刑前,邵飘萍仰天⼤笑,从容就义。
飘萍这⼀⽣嫉恶如仇,与⿊暗统治作殊死⽃争,享年四⼗岁。
然⽽要说到邵飘萍的⼩时候,其才⽓常令⼈赞叹不已:从⼩便能背诵《史记》全⽂,⼗⼆岁考中秀才,随后进⼊曾经的浙江⾼等学堂如今的浙江⼤学就读。
由于晚清局势动荡,使飘萍热衷于了解时事,也为之后在新闻事业上崭如锋芒埋下了伏笔。
“铁肩担道义,妙⼿著⽂章”乃是对新闻记者最⾼的称赞,然⽽飘萍却以其独特的想法,将“妙⼿”改成了“辣⼿”⽤于⾃勉,这更反映了邵飘萍胸怀真理,,不畏强暴的倔强性格和办事宗旨。
飘萍作为新闻学会的导师,带出了⼀批批优秀的学⽣,这其中就有⽑泽东。
⽑泽东常感慨邵飘萍⽼师对他影响极⼤,并在新中国成⽴之际,亲⾃批⽰追认邵飘萍为⾰命烈⼠,并称其道:“他是⼀个⾃由主义者,⼀个具有强烈理想和优秀品质的⼈。
”飘萍,你⽤你的⽣命与⿊暗统治的恶势⼒作⽃争;你⽤你的⽂字⼒量改变了祖国悲惨的命运,你⽤你的铮铮铁⾻撑起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灵魂。
“飘萍⼀⽀笔,胜抵⼗万军”,你作为新闻界的先驱者,昭⽰了中国新闻的⾃由,也为我们树起了⼀块鲜明的路标。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一人独斗三大军阀的民国传奇人物铁肩辣手邵飘
萍
导语:邵飘萍的传奇人生路有这么一个人,以一己之力,以手中的如椽巨笔,独斗袁世凯、段祺瑞、张作霖三大军阀,直至献出了生命,演绎了一段令人
邵飘萍的传奇人生路
有这么一个人,以一己之力,以手中的如椽巨笔,独斗袁世凯、段祺瑞、张作霖三大军阀,直至献出了生命,演绎了一段令人感慨万千的民国传奇。
他,就是邵飘萍。
邵飘萍生于1886,浙江东阳人,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后人誉为“新闻全才”。
独斗袁世凯
民国四年(1915年)12月12日,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颁告接受帝位,推翻共和,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并下令废除民国纪元,改民国5年(1916年)为“洪宪元年”,史称“洪宪帝制”。
此倒行逆施激怒了那些志在民主与共和的仁人志士,一时间天怒人怨。
上海新闻界群情激昂,决定以笔为戈,对袁世凯进行口诛笔伐。
然而,由谁来打响对袁称帝的第一枪呢?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邵飘萍。
于是他们电邀邵飘萍火速归国。
邵飘萍当然不会怯阵,更无推辞,他接讯后火速回到上海,鞍马未解,便挥动如椽巨笔,撰写了时评《预吊登极》发于报端:“京电传来,所谓皇帝者,不久又将登极。
呜呼!皇帝而果登极,则国家命运之遭劫,殆亦至是而极矣!但二月云
生活常识分享。
名记者喋血案:邵飘萍被杀的来龙去脉从辛亥革命之始,民国新闻界人士形成了言论自由的共识。
民国初年,新闻管制是相当宽松的,这与当时的新闻界人士一直坚持不懈地争取言论自由是分不开的。
而后几十年,有关政府规制言论自由的具体尺度,却随着政局的波澜起伏反反复复,新闻独立的土壤越发的贫乏,但也无法遏制那些追求新闻自由者的脚步,对于他们而言,为了理想,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邵飘萍就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记者、报人之一。
理想的起点谈到近代新闻史,邵飘萍是一个绕不开的一个重要人物。
邵飘萍于一八八六年十月十一日(清光绪十二年九月十四日)出生在浙江东阳。
原名振青,飘萍是他后来改的,意寓“人生如断梗飘萍”。
邵飘萍的家庭并不富裕,但是他从小表现出自己超人一等的学习天赋,十四岁便考中秀才,后来的学业之旅也很顺利。
1903年进入省立第七中学,1906年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学堂。
1909年邵飘萍大学毕业回到金华,在母校教历史、国文。
他除教书外,对文字十分感兴趣,经常为上海的报纸写通讯。
1909年春,省运动会期间,他还和陈布雷、张任天三人一起,在一个图画老师指导下,办过一张《一日报》,这可以说是他报业生涯的开始。
慢慢地,邵飘萍对报纸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希望将来有一天能够自己也办一份报纸,用手中的笔去真实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通过新闻来实现自己救国的抱负。
邵飘萍真正的事业起点,是在1911年成为《汉江日报》的主笔。
后来谈起自己从业新闻界是这么说的:“因此关系,辛亥革命之岁,遂与杭辛斋君[1]经营浙江之汉民日报。
”[2]1912年春,杭辛斋被选为众议院议员,将《汉民日报》交给邵飘萍一人主持。
从此,邵飘萍就开始大展身手,逐渐闻名于报界。
报界全才邵飘萍当时被称为是报界的“全才”,各个方面都能胜任。
方汉奇先生评价邵飘萍时说其人是少有的一个新闻界的“多面手”。
他比史量才、汪汉溪多几分文采,比黄远生、刘少少又多几分组织和治事的能力,像他这样的“全才”,当时是不多见的。
邵飘萍简介民国时期著名报人邵飘萍生平早年生于浙江省金华县芝英考寓(今浙江省金华市樵楼巷)。
五岁起即随父在私垫读书,14岁考取秀才。
父亲邵坦懋(邵桂林),清代廪贡生,以开设“歇家”(当时打官司人的寓所)和教私塾为业,兼营养鹿,家境渐裕。
1906年考入浙江高等学堂(即今浙江大学)师范科。
1909年毕业返回金华,任金华府学堂国文和历史教员。
与反清革命党人秋瑾、徐锡麟等人来往。
秋瑾就义前有书信给他。
报业生涯1912年,赴杭州与杭辛斋合办《汉民日报》,二次革命失败后,《汉民日报》被封,邵飘萍入狱。
1914年出狱后,东渡日本留学,创办了东京通信社。
1916年,应《申报》社长史量才之邀,继黄远庸之后,北上来京担任《申报》驻京特派记者,同时创办通讯社“新闻编译社”。
1918年正式辞去《申报》聘约,创办《京报》。
同年10月5日,《京报》在前门外三眼井胡同38号创刊。
在编辑部亲手书写“铁肩棘手”(“棘手”一作“辣手”)四个字,摘自于明代杨继盛的“铁肩担道义,棘手著文章”临刑诗句。
其间客座讲学于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听课人中有北大图书馆助理馆员毛泽东。
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
是年8月,遭受通缉,报馆被查封。
赴日避难,受聘于大阪《朝日新闻》。
流亡期间,撰写五万字的《新俄国之研究》一书,介绍了布尔什维克、列宁和苏维埃政权。
1920年直皖战争后,安福系政府垮台,重返北京并复刊。
新址在骡马市大街魏染胡同30号。
1920年,他又写出《综合研究各国社会思潮》、《新俄国之研究》两书,介绍俄国列宁主义。
赞助罗章龙编的《非宗教论》一书的印刷。
1925年积极报道五卅运动。
1926年积极报道三·一八惨案被政府通缉。
办报过程中与李大钊、罗章龙、鲁迅、冯玉祥过往密切。
冯玉祥曾言:飘萍一枝笔,抵过十万军。
反奉战争中,支持冯玉祥策动奉军主力郭松龄倒戈。
被处决1926年4月奉天军入京,邵飘萍未听鹿钟麟三次敦促,留在北京,后躲入东交民巷六国饭店避难。
“铁肩辣手”邵飘萍作者:李桂华岳博伟来源:《前线》2022年第09期在北京市西城区椿树街道魏染胡同,有一幢灰色的二层小楼,楼门正上方“京报馆”三个大字十分引人注目。
这里就是京报馆旧址,是革命志士和传奇报人邵飘萍曾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进入馆内,一座镌刻着“铁肩辣手”四个字的影壁赫然矗立。
馆内展览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介绍了《京报》和京报馆的发展历程、党领导下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和邵飘萍生平事迹。
观尽展览,一段热血激昂的报人奋斗史便浮现在人们眼前。
新闻救国初涉报业邵飘萍,原名镜清,后改为振清,1886年出生于浙江东阳。
少年时的邵飘萍聪慧好学,14岁便考中秀才。
1906年,他考入位于杭州的浙江省立高等学堂。
在杭州读书期间,邵飘萍对新闻报刊有了初步了解并产生了浓厚兴趣。
他开始为《申报》撰写通讯,还曾尝试与同学一起在校内办报。
可以说,在学生时期,邵飘萍就已经将自己的爱国热情投入新闻事业,树立起新闻救国的志向。
辛亥革命后,邵飘萍将理想付诸实践,开始了自己的报人生涯。
1911年,邵飘萍与人在杭州合办《汉民日报》。
他提出:“《汉民日报》以尊崇人道,提倡民权,激励爱国尚武之精神,建设完全无缺之共和政府为唯一宗旨”,并在文章中猛烈抨击北洋政府的腐败。
邵飘萍的文章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同时也招致浙江当局的强烈不满。
受此影响,从1911年到1913年,邵飘萍三次被捕。
他后来回忆:“忽忽三载,日与浙江贪官污吏处于反对之地位,被捕三次,下狱九月。
”即使遭受这样的挫折,邵飘萍仍然初心不改、坚持斗争,继续与反动当局抗争。
1914年,邵飘萍前往日本留学。
学习之余,他依然关心国内形势发展,参与组织了东京通讯社,向国内各家报纸提供新闻资讯。
1915年,在获知中日正秘密交涉“二十一条”的消息后,邵飘萍随即撰写报道发往国內。
他的报道使国内各界迅速了解了事件的真相,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在国内反对“二十一条”的运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笔为枪创办《京报》1916年,邵飘萍回国,继续投身报业。
邵飘萍的名记者风采---------走新闻救国不归路的乱世飘萍摘要:邵苑墨洒笔舞梦,飘零乱世梦如空,萍飘京报血报国,新闻全才贯苍穹。
邵飘萍是我国近现代新闻史上著名的新闻记者、报刊事业家、新闻理论家和新闻教育家,他“以新闻记者终其身”为唯一嗜好,以“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为终生恪守的信条,不畏强权,敢于坚持真理与正义,为进步的新闻事业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心血以至生命。
作为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的一颗闪亮的星,他在新闻学上的贡献是突出的,自己创办报纸,京报,是当时北方影响力最大的报纸,创建新闻通讯社,是中国最早的通讯社之一,教书育人,著书立言,为中国教育的发端和创始者,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歌颂者,毛泽东曾评价邵飘萍为新闻学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崇高理想和优秀品质的新闻人,他不畏强权,敢说敢言,正是我们新一代新闻人学习的榜样。
关键词:新闻教育家记者报人铁肩棘手正文:一:邵飘萍的生平回顾:邵飘萍,字振清,13岁就中秀才,于1912年和辛亥革命时期著名报人杭辛斋合作创办《汉民日报》,以尊崇人道,提倡民权,激励爱国尚武之精神,建设完全无缺之共和政府为唯一宗旨。
同时他还兼任新闻报,申报的通讯员,他对时局有着惊人的洞察力,以一个独立报人特有的敏锐,发表了大量短小精悍,深刻,有批判和预见性的评论,在报上揭露贪官污吏的丑恶罪行,抨击了袁世凯的复辟阴谋和丑恶罪行,因此得罪了权贵,于大量短小,深刻,具有预见性的时评。
经常在报上揭露贪官污吏和地方豪绅的丑行,对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和卖国罪行,加以抨击。
1914年,袁世凯下令封闭《汉民日报》,邵被捕,不得已邵飘萍逃亡日本,并组织了东京通讯社1915年听闻袁世凯与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计划,毅然回国以阿平的笔名发表文章抨击袁世凯的阴谋,成为声讨袁世凯的第一人。
在10月,开始编著新闻学一书,搜集国内国外的新闻学知识,12月在时事新报上发表论新闻学一文,积极呼吁新闻救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邵飘萍是谁?邵飘萍曾借新闻勒索政府和百姓吗
导语:邵飘萍(18861926),男,汉族,浙江东阳人,革命志士,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新闻摄影家,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
邵飘萍(1886—1926),男,汉族,浙江东阳人,革命志士,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新闻摄影家,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先驱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后人誉为“新闻全才”、“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辣手,快笔如刀”等。
1926年因发表文章揭露张作霖统治的种种黑暗,而被张作霖杀害。
有“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之称。
在搜求和阅读有光邵飘萍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后辈报人或者学人对他评价极高,而同时代的报人却多有批评甚至不无诋毁。
无论是惋惜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对他的生活豪奢有着比较一致的记录。
邵飘萍的新闻思想
1.独立办报--信仰独立、组织独立、经济独立
2.办报方针--监督政府、唤醒并教育民众、顺应时代潮流针砭时弊
3.记者品德--客观、独立、责任、维护国家和信息源权益
4.致力于新闻改革
(内容上:迅速真实地反映生活;采访上:新闻敏感性强、广泛交友、随机应变、把握心理和战机;编辑上:注重标题和版面设计;经营上:吸纳广告、多种经营;教育上:讲课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动手能力)
邵飘萍的一生既做过记者,又做过新闻讲师,还自己办过报,自己办过通讯社,在每个岗位上都有着突出的成就。
生活常识分享。
民国传奇人物邵飘萍有什么事迹邵飘萍是五四运动实际发起人,著名新闻工作者,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那么你了解民国传奇人物邵飘萍有什么事迹吗?下面是由店铺为你提供民国传奇人物邵飘萍的事迹介绍,让我们来进一步了解。
民国传奇人物邵飘萍有什么事迹1918年10月5日,邵飘萍辞去《申报》驻北京特派记者之职,与潘公弼联袂,创办了后来名动全国的《京报》,报馆设在前门外三眼井38号。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北洋政府面临参战还是中立的问题,段祺瑞内阁会议匆忙做出决策,但不敢公之于众。
许多中外记者使尽浑身解数也一无所获。
年方21岁的邵飘萍决心“虎穴”采讯。
第一次去国务院,被挡驾。
第二次,他借得一辆挂有总统府车牌的汽车长驱直入。
传达长拒之于门外。
邵当即掏出一叠钞票,取其一半,递给传达长:“段总理接见与否没关系,只求禀报一声,这一半钱您买茶喝;若万一接见,另一半尽数归您。
”邵飘萍终于被请。
他大摇大摆走进去,段祺瑞绝口不谈和战决定。
邵飘萍七劝八说,立下誓言:三天之内如在北京走漏风声,愿受处置,并以全家生命财产为保。
段终于披露参加协约国对同盟国作战的决定,连其中细节也吐露无遗。
邵如获至宝,出来后立即驱车直奔电报局,以密电传沪。
申、新二报立即以号外特大新闻发表,印数十万,撒布上海滩,热闹非凡。
五天后,号外慢慢流入北京,段祺瑞才如梦初醒。
1918年7月29日,《申报》发出邵飘萍撰写的时评《段内阁前途黯淡》:“虽然政府中人必将以愚言为不可尽信,且或妄斥新闻记者之有意造谣,其罪诚不可逭。
愚乃不得不以事实证明吾言之不谬。
夫内阁之所以存在,其第一要素为政策,第二要素为阁员,犹生物之有精神与躯壳也。
无躯壳则精神无所寄托,无精神则躯壳等于骷髅,二者不可偏废。
今之段内阁,政策既不能行,阁员又复涣散,其尚存者,仅为一二武人所把持不放,藉以行恶之名号而已。
”段祺瑞读了这篇刺目剜心的文字,鼻子都气歪了。
1918年10月,北大成立新闻研究会,蔡元培任会长,他礼聘邵飘萍为导师,中国新闻教育即由此发轫。
一代报人邵飘萍遇害真因作者:周利成来源:《北京档案》2023年第10期邵飘萍一生投身报业,曾任浙江《汉民日报》主笔、《申报》驻京特派记者,1918年创办《京报》。
因其文笔老辣、语言犀利、针砭时弊、抨击政治,素有“新闻全才”“铁肩辣手”“快笔如刀”之誉。
1926年竟被奉系军阀以“宣传赤化”为名枪杀于北京天桥,一时轰动全国。
但对于他被杀的原因,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笔者查阅当年20余种报刊、近百篇文章和新闻报道,试图还原历史,找到真相。
一、铁肩辣手屡遭通缉邵振青(1886—1926),字飘萍,浙江金华人,1906年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学堂师范科,毕业后回金华任国文、历史教员3年,兼多种地方报纸通信员。
辛亥革命后,他应杭辛齐之邀,任浙江《汉民日报》主笔。
翌年二次革命事起,因撰文猛烈抨击浙江军政执行处处长许畏三,先后三次入狱,历时9个月;释狱后,赴日本法政大学学习法律、政治,创立东京通信社,为京津沪三地报纸提供新闻。
1915年,又因发表反对袁世凯称帝言论,引起日方注意,随即回国。
归国后,参加反袁护国运动,为《申报》《时报》《时事新报》等执笔。
1916年,赴北京任《申报》驻京特派记者,创立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个通讯社——北京新闻编译社。
1918年10月5日,邵飘萍创办了名动一时的《京报》,将“铁肩辣手”四字悬于报社,以表明该报言论自由,不受任何外来势力操纵。
翌年8月,因多次揭露政府腐败,惹恼安福系内阁段祺瑞,段派军警赴《京报》搜捕,邵飘萍从屋顶逃出,避入东交民巷六国饭店。
段祺瑞遂以扰乱京师治安罪照会公使团引渡,并行文通缉。
公使团力劝邵飘萍出京。
邵飘萍化装成工人,潜至丰台再赴天津,二次赴日避难。
直皖战争后,段祺瑞败走,1920年,邵飘萍回国,9月17日《京报》复刊。
邵飘萍支持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公开反对段祺瑞,支持郭松龄倒戈。
据《邵飘萍被杀详情》一文称,1926年4月15日,通州陷落后,邵飘萍已知国民军势必退出北京,而自己与国民军关系之深更无可讳,如奉军进京恐遭不测,遂于是夜避入东交民巷六国饭店,再托人四处缓颊[1]。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邵飘萍是好人吗?介绍邵飘萍生平及职业生涯导语:人物生平邵飘萍(1886年-1926年),原名新成,后改名振青,字飘萍。
金华市人,祖籍东阳市(南市街道大联紫溪村人)父亲邵桂林是清末秀才,在家人物生平邵飘萍(1886年-1926年),原名新成,后改名振青,字飘萍。
金华市人,祖籍东阳市(南市街道大联紫溪村人)父亲邵桂林是清末秀才,在家乡办私塾,一生耿直刚正,道德高尚,为乡人器重,但他却受到当地土豪的忌恨,在家乡难以容身,只好在1883年腊月居家搬迁金华,飘萍就诞生在这里。
飘萍很小能背诵《史记》全文,打下良好的文学功底。
14岁时考中秀才,16岁受戊戌变法的影响,考入杭州浙江高等学堂,攻读光、声、化、电等自然科学。
19岁毕业回到金华,在金华中学堂,长山书院等三所中学任教。
飘萍是孙中山民主革命的积极支持者。
在《临时约法》的颁布下,投身于“新闻救国”的事业。
于1912年在杭州与辛亥革命时期著名报人杭辛斋合作创办《汉民日报》,后因报上直斥袁世凯为“袁贼”,《汉民日报》被查封,飘萍逃亡日本。
1915年初日本和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飘萍立即驰报国内,成为讨袁斗争的第一人。
1915年年底,飘萍返回上海以“阿平”为笔名发表反袁言论,后担任该报驻京特派记者,1918年飘萍开始独立办报生涯。
五四运动前后,飘萍动用《京报》的舆论导向,组织推动运动的蓬勃发展。
潜心研究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撰写了《新俄国之研究》与《综合研究各国社会思潮》。
1925年由李大钊和罗章龙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北京发生“三·一八”惨案,飘萍在《京报》发表声讨,被张作霖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