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广西戏剧展演小戏小品
- 格式:doc
- 大小:69.00 KB
- 文档页数:3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举办首届全国小戏小品展演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文化和旅游部•【公布日期】2024.07.19•【文号】办艺函〔2024〕207号•【施行日期】2024.07.1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正文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举办首届全国小戏小品展演的通知办艺函〔2024〕20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和旅游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文化和旅游部直属文艺院团:为推动小戏小品艺术创作持续繁荣,促进舞台艺术各艺术门类和艺术品种均衡发展,文化和旅游部、湖南省人民政府将于2024年10月在湖南省长沙市共同主办首届全国小戏小品展演。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不断推出优秀小戏小品和人才,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二、举办单位主办:文化和旅游部、湖南省人民政府承办: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长沙市人民政府三、时间地点2024年10月,湖南省长沙市四、活动内容(一)全国小戏小品展演。
从全国申报的小戏小品中遴选约60个作品,组成约15台进行展演,每台演出1场。
(二)一场一评。
组织专家现场观摩演出,对每场演出开展集中评议,促进作品打磨提升。
(三)专题研讨。
结合本次展演,围绕现实题材小戏小品创作等主题,组织专家、学者、艺术家、院团管理者、媒体代表等召开专题研讨会。
(四)原生态船工号子邀请展演。
邀请船工号子流布省份的优秀原生态船工号子在湖南省常德市集中展演。
(五)湖南省优秀曲艺节目专场演出。
组织常德丝弦、长沙弹词、衡阳渔鼓、祁阳小调等湖南特色曲艺节目在长沙市集中展示。
五、申报要求(一)作品要求。
全国小戏小品展演申报作品应为2018年以来的新创作品(含原创、整理改编、移植改编等),包括小戏曲、独幕剧、小话剧、小品。
戏观百态品味人生作者:胡媛来源:《歌海》2016年第01期[摘 ; ;要]第九届广西戏剧展演之小戏小品以其题材的丰富、内容的多样、表演的惊艳,精彩纷呈地展现了其艺术性、专业性、多样性。
本届的小戏小品持续关注现实题材,与时俱进、聚焦热点外,还含蕴着独具个性化的艺术特征:小戏大导、编导演一体;就地取材、地域风情等。
[关键词]第九届广西戏剧展演;小戏小品;艺术特征第九届广西戏剧展演小戏小品专场经过4天8场的演出,于2015年10月30日落下帷幕。
本届的小戏小品题材丰富、内容多样、表演惊艳,精彩纷呈地展现了其艺术性、专业性、多样性。
总的来说,本届的小戏小品总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与时俱进、聚焦热点;小戏大导、编导演一体;就地取材、地域风情。
一、与时俱进、聚焦热点如果说对社会热点的关注,第八届广西小戏小品主要集中于老年化问题的反映、探索和思考,那么到了第九届,其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和讨论,不仅延续第八届的老年化的探讨,而且关注视野更广、更全面。
如中国现阶段甚至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存在的现实问题:新农村建设问题、留守问题、农民工问题等;而党的政策引导也由第八届火热的“清洁乡村,美丽广西”等过渡到了“三严三实”“一带一路”等当下最热的方针路线。
新农村建设题材有《果园欢歌》《牛大力的梦》《梦》《界河春》《金花灿烂时》《礼物》《村长种瓜》《三杯酒》《腐竹飘香》《在希望的田野上》《承诺》等。
它们分别以小品、彩调、曲艺、壮剧、桂剧、民族歌舞剧、客家山歌剧等表现形式,叙述了在村干部或是农户代表或是父辈的带领和影响下,如何处理好农户之间的矛盾、事业与家庭的矛盾,从而带领乡亲走上致富之路,建设现代化新农村。
这其中既有大学生返乡当村官遭到父辈的反对,有为了全村致富而忽略家庭引发的家庭矛盾,亦有全家齐心协力解决村民矛盾助大家致富。
留守题材有《我是你爸爸》《全家福》《甜过初恋》《欢喜冤家》《爱不可待》等,如果说前两个分别是留守儿童和留守父母的故事,反映了当下农村普遍存在的年轻人外出打工,留下儿童和老人的现象,那么后三个则是集中具体地反映了老年化问题中,空巢老人的生存现状。
弘扬本土特色文化开发地方文化资源——关于对武宁采茶戏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一、武宁采茶戏的渊源及其特征武宁采茶戏是江西四大地方戏之一,与湖北的黄梅戏同为“姊妹戏”。
它起源于“茶歌”,流行于赣北及鄂南一带,约有200余年的历史,流传至今的剧本有九十余大本及一百多个折子戏。
其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为民间传承阶段。
这一阶段由民间艺人自发相互交流,采用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剧本多描写民间闲情逸事,如《杨驼讨亲》、《姑嫂摘茶》、《一把锁匙》等,唱腔上也带有鲜明的地方特性,如大量使用地方方言。
新中国成立后,武宁采茶戏进入丰富创新发展阶段,成立了地方专业剧团,开办了采茶班,剧本、舞美、音乐等都得到了创新和发展,已成为我国民族戏剧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
1964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武宁采茶戏的唱片。
武汉、上海、南京、长沙、杭州等全国各大城市都留下了武宁采茶戏的烙印,一些主流媒体对武宁采茶戏都进行了相关报道。
武宁采茶戏有“上河”与“下河”两大流派。
我县境内的修河上游为“上河派”,修河下流为“下河派”。
上河长于做功,下河重于唱功,两大流派各具特色。
主要班社有“三胜班、成堂班、复兴班、河东班、河西班”等。
在表演艺术上,武宁采茶戏有“戏到苦情处,甩发催人泪”、“戏到欢喜时,歌舞共升平”之神工。
特别是“举手齐眉、坐必架腿”和“台步握帕、悠然摆动”等经典动作尤其传神,与东北“二人转”比,亦有其过人之处。
在唱腔上,古朴典雅,婉转动听,有九板十八腔之称,其正腔、叹腔、花腔、杂调等都有鲜明的特色。
正腔中的“生旦北腔平板”旋律平缓,结构严谨,声腔独特,可喜可悲,起承转合,恰到好处,有“珍如拱壁连城,贵以怡情悦性”的意境;叹腔旋律迁延起伏,扣人心弦,常有台上“泣不成声”台下“和泪抹涕”联动之效;花腔句式分明,曲调流畅,有勾魂摄魄之功;杂调热情奔放,精短幽默,格调活跃。
武宁采茶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能占有一席之地,有其地域特色,亦是一种民族文化现象。
试论小戏小品在群众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摘要:小戏小品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对群众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要认识到小戏小品在群众文化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做到有的放矢,创造出满足群众需要的小戏小品,更好的服务和引导群众,促进群众文化在展览中得到发展,本文就小戏小品对群众文化的重要性进行说明,对小戏小品创作和群众文化建设的有效方法进行论述,目的在于阐明小戏小品的意义,为群众文化建设起到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
关键词:小戏小品;群众文化;重要作用;探究讨论近几年来,小戏小品这种艺术形式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其具有篇幅短小、角色不多、事件不大、持续时间不长等特点,文艺工作者将生活体验、思想内容进行加工升华,通过“以小见大”,创造有价值、有代表性的典型小戏小品,贴近实际生活,贴近人民群众,能引起广大群众的共鸣,由此产生的群众文化已经深入人心。
如何充分发挥小戏小品的群众文化功能,创造内涵丰富的小戏小品,反映了“来自人民”的理念,在群众文化建设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所以,对小戏小品进行研究讨论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小戏小品与群众文化(一)小戏小品的特征分析小戏小品在基层落地生根,是蕴含在群众文化中的艺术形式,深受各阶层人士的欢迎和青睐。
专业文艺工作者与业余文艺工作者的默契配合,把人的生活内容与经验提炼处理,将其变成小戏小品呈现于舞台,进入大家的视线。
它的演出大多是人民群众生活中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活动,情节设计朴实无华,就是感情的真正流露,极易被人们所接受并引起共鸣。
俗话说,“小戏小品,戏小舞台大”,这反映出小戏小品短小精干的特点。
小戏小品由于其投入资金少、演员人数少、表演时间几分钟到十多分钟不等、表演场地灵活、受舞美灯光的限制小等优点,便于走进基层演出,真正体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理念,深受人民的喜欢。
(二)群众文化的社会需求群众文化是指人们在事业之外,进行自我开发、自我娱乐和参与社会的文化,以人民为活动主题,本着自娱自教、寓教于乐的原则,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的一种社会现象。
衔接教学——戏剧单元复习复习目标:1.回顾梳理戏剧知识。
2.巩固九下第五单元文学常识、字词。
3.回顾课文内容,通过训练提高答题能力。
复习步骤:一.回顾梳理戏剧知识①定义: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②分类及标准按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分:话剧、歌剧、舞剧话剧以对话为主,如《威尼斯商人》。
歌剧以歌唱为主,如《白毛女》。
舞剧以舞蹈为主。
按剧情繁简及结构分多幕剧生活面宽广,情节较复杂。
人物较多,布景变换频繁。
独幕剧人物较少,情节较简单。
布景变换少或不变。
按题材反映的时代分历史剧如《打渔杀家》。
现代剧如《白毛女》。
按矛盾冲突性质和表现手法分喜剧、悲剧、正剧(悲喜剧,如《白毛女》)③剧本特点必须适合舞台演出,受时间限制,篇幅不宜过长,人物不宜太多,场景不能过多变换。
必须有情节(即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又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有时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语言必须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通俗自然,简练明确,响亮动听。
动作必须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
④有舞台说明:位置-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对话中间。
内容-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作用-帮助刻画人物性格、展开故事情节。
本单元《屈原》是历史剧,《天下第一楼》是话剧,《枣儿》是独幕话剧小品。
二、回顾九下第五单元文学常识、字词回顾课文内容,通过训练提高答题能力。
《屈原》:1.靳尚和郑詹尹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人的对话和屈原的独白有什么联系?2.屈原的独白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3.课文的舞台说明有哪些?不同作用是什么?《天下第一楼》:1.主旨理解2. 《天下第一楼》被称为“京味话剧”,“京味”具体表现在哪里?3.福聚德由盛转衰的原因是什么?《枣儿》1.“枣儿”在文中的作用?2.怎样认识剧中人物形象?三、过关演练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我要听那鞺鞺鞳鞳( tāng tà)的咆哮,我要漂流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suì)、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上去呀!B.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dàng)的无边无际的波澜(1án)呀!C.靳(jìn)尚带卫士ニ人,各蒙面,诡调(júe)地由右侧登场。
广西北部湾地区民间歌舞剧《老杨公》的艺术特色2008年10月第29卷第4期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GuangxiTeachersEducation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Oct.2008V0】29NO.4广西北部湾地区民间歌舞剧《老杨公》的艺术特色口金北凤(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广西南宁530022)[摘要]《老杨公》是广西北部湾地区流传的民间优秀传统歌舞剧.它的音乐结构,表演特征,歌词,念白等,都有着浓郁而鲜明的地域性和原生态的艺术特色,保留着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和乡土文化意识以及独特的艺术风格.该文笔者秉持挖掘,整理和拯救民间艺术文化遗产的理念,对《老杨公》的地域性和原生态艺术特色做了一些研究.[关键词]《老杨公》;音乐结构;表演特征;歌词;念白[中图分类号]J61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227(2008)04—0023—05 《老杨公》是在广西北海,合浦,钦州一带广为流传,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的民间优秀传统歌舞剧.该剧取材于当地民问神话故事,其内容主要是讲述:仙姑蔡九仙娘,因动了凡思,触犯天规,被玉皇罚她下凡受苦,欲要跳河自尽,幸遇南海观音化身的老杨公撑渡搭救,指点迷津,才得以脱险.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增加了反映人们互敬互爱,教育婆媳和睦相处,夫妻合好,赞颂勤劳勇敢,驱恶行善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但是在艺术上,它却又继续保留着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和乡土文化意识以及独特的艺术风格.该剧目采用广西合浦地方方言演唱,主要由民族乐器+打击乐锣鼓+独唱,对唱,三人联唱+舞蹈+顺口溜+讲故事等多种艺术形式构成,表演形态富有原生性,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和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老杨公》能历时几百年而流传至今,是跟它的地域性特色和原生态特色分不开的.在大力提倡挖掘,整理和拯救民间艺术文化遗产的今天,笔者深感有责任对它的地域性和原生态艺术特色做一些研究.一,《老杨公》的音乐结构从广义音乐结构来看,《老杨公》的音乐是以廉州方言发音音调为基础的,富于原生性的民间音乐结构.它的歌曲种类,是山歌类歌种.音乐曲调是民族调性sol1adoremi的微调式.从狭义音乐结构来看,《老杨公》以"西海歌"的音乐旋律为核心,配以其它音乐曲牌如"东海歌","西海歌","撑船调","棹船调","西江月","犯仙调"等,通过重复,变化,交替发展等方法,构成具有浓郁而鲜明的沿海地方特色,曲牌丰富多彩然而风格统一的联曲,曲调优美,亲切流畅.1.乐句结构:《老杨公》的音乐虽然曲牌种类繁多,但一般都是二乐句和四乐句的乐段结构;在四乐句的乐段结构中,第三句往往是第一句的变化扩展,第四句往往是第二句的变化重复.第一句一般结束在调式音阶的第三级或第四级上,形成半终止,两句乐句~起一伏,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例[1]撑渡船(西海歌1麦24才记誊.今日我亲南海f啊,岸假扮杨公撑渡船[收稿日期]2008~04—12[作者简介]金北凤(1957一),女,广西北海人,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声乐表演研究与教学工作.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生例[2]西海歌姜2垂钓槽瀑渡车轮运行到机转.上述的曲调特点是按词行音,比较舒展,节奏平稳,旋律悠扬,半终止和全终止音基本固定,无论唱词多少,曲式结构和调式结构都不改变.2.旋律结构:基本以s.lladoremi的徵调式为核心,旋律特征十分明确,以建立在地方方言和按词行音的基础上,并带有些唱诵音调的风格,保持了原始的地方方言和语音语调的高低走势.如有特殊字音,旋律也可根据歌词发音做些变化,灵活处理.例[3]犯仙调五更北斗转归西,唱段情歌送妹归:开始旋律有所调整,节奏节拍稍紧凑,音调起伏不大,但十分亲切,富有生活气息.《老杨公》的音乐曲牌分门别类,各自代表着各自的风格特征.尽管如此,但是它无论什么曲牌,什么旋律,什么音调,开始的变化如何,结束句旋律一定迂回到统一的曲调上,以达到保持旋律风格特征的一致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老杨公》的音乐特点是在变化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发展的民族民间音乐.笔者对完整的《老杨公》曲谱进行综合统计,共20首,其中"棹船调""铁丘坟""想爹娘""犯仙调"四首,旋律线条应广西合浦廉州土话语调而成,其中五声偏音si的音高呈游离状态音列结构调式调性未完全明确.除此之外的17首乐曲旋法上具有西海歌的普遍特征.曲谱旋法形式特征:(1)以级进进行为主,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音程为大二度,其次依次为同度,三度,纯四,纯五度;小二,大三,小七,大六,纯八都是较少使用的音程.(2)在跳进进行时,纯四,纯五较为多见,其次为大三和小七,大六纯八用的极少,不出现小六度大跳.(3)由于《老杨公》中的曲调衍生于官话和廉州方言的语调,其旋律进行的方式除了同度念唱之外,使用的由高点向下级进的音程较多,而且多为在句法中形成一个向上幅度较小而且衰减较快的抛物弧线.在旋法跳进的时候,四度的跳进在上行跳进和下行跳进使用率上相当接近.而在五度和大六小七上,以下行音程较为常见.以上种种旋法特征,造就《老杨公》曲调温婉,平缓的风格.(4)在二十首曲谱中,有六首不能进行宫角定位,使用的正音列为S()lladolre,而在其余的几首曲谱里,仅仅根据记谱我们也可以发现宫角定位的方法与其的不相适应性,如"棹船调".笔者曾亲自听过多个民间歌手的演唱,发现其中多个正音偏音的音高关系呈游离状态故此不列入讨论范围.在五声调式特征明显的其余十四首乐谱中,我们看到角音mi的使用率远远低于其余各正音,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老杨公曲调依据四音列dolreS()lla为基本构成因素,依附于本地方言语调音节而向外延展出各偏音(包扩正音mi)的本质规律性.3.节奏,节拍:《老杨公》的节奏,节拍均属于普通型的四二拍子,节奏速度变化不大,相当规整,较程式化.如在每一首歌里,大小节奏数量上的变化较统一,小节内部的节奏变化也相对统一, 包括歌词七言体的结构,旋律走势,结束句都几乎相似.在丰富的曲牌,曲调音乐表现形式下,其节奏,节拍相对固定.笔者认为,这种相对程式化的音乐结构,既是为了突显以"西海歌"为核心段落的沿海音乐形态特色,同时也是为了与地方方言的音乐性表现相适应,与地域性的审美习惯相适应.4.锣鼓功能:《老杨公》中的锣鼓运用尤其多,鼓牌的分类也很清楚,有出场鼓点,过场鼓点,撑船鼓点等.例:例[4]黝停谱)扁鼓马锣高边锣速出坛锣鼓iT—TTlI20Ix0xIx0010IIx0:IIix——x:210一x0I一0xxIxol【I200Ix一0xI—x00{x0h1第4期金北凤:广西北部湾地区民间歌舞剧《老杨公》的艺术特色25 蹦停鞠扁鼓掷茼沙的锣《便锣例[5]撑船锣鼓锣鼓几乎占据了整个表演时问的一半.当每一唱段或每一段对白结束后,都出现一段鼓点,伴随着一段舞蹈,使整个表演过程,唱,念,舞,表都显得紧凑有序.尽管《老杨公》的鼓牌有点程式化,但是,它还是使节奏,节拍产生了变化,重复,发展,扩充的效果.由于演出过程中的各段舞蹈,各种场面都离不开锣鼓音响的配合,整个《老杨公》的表演就始终充满着生气.锣鼓似乎于《老杨公》歌舞剧的一种特殊语言,它远远地超出了一般人所认为的那种领衔,填补空缺,相互补充,助兴的作用;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它使人达到了与音乐的沟通,与社会的沟通,与自然的沟通,并试图运用这超自然力的语音效应,去发出指令,驱鬼酬神;运用这超自然力的语音效应,祈祷宇宙万物,为人类生存服务;运用这超自然力的语音效应,震撼人心,催促人们为生命,为真理而奋斗和追求. 二,《老杨公》的表演特征《老杨公》的表演特征有别于北部湾地区其它民歌的艺术表演,它是一种典型的民间歌舞表演形式,是该地区为数不多的边唱边跳的民间歌舞艺术.它能深深扎根在民众之中,代代相传,深受广大群众喜欢,是与其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事一物,并具有较大的包容性,较高的艺术性和广泛的影响力分不开的.《老杨公》全场表演只需两个演员,分别表演"老杨公"和"仙姑",台下锣鼓手4~5人以及一名掌板者(兼送白,送歌)来配合台上的表演."老杨公"和"仙姑"要唱,跳,演样样具备,因此舞蹈动作编配不能太复杂,但是,人物扮相和表演特征却十分重要.换句话说,老杨公和仙姑的形象能否独具一格,从人物扮相和表演特征来看,它必须更加具有典型性和象征性.1.典型性:从人物扮相来看,"老杨公"面带假面具,鼻歪嘴扭,背上系一个布包在上衣内,呈驼背状.身穿枣红色道袍,头带枣红色两角帽,手持"竹篙"(船桨)和"纸筒火把"."老杨公"出场的动作,先后跳"三角马",右脚起向前交叉踮跳三步,后退一步,再向前跳一步,变成"大八字步半蹲",左手持着"竹篙",右手拿着"纸筒火把",耍"纸筒火把环行花"等各式各样舞蹈动作,时儿腿部站弓箭步,手做持桨划船动作,时儿边唱边跳. 我们从他的人物扮相和他手持特殊的道具看,很容易就知道该人物的身份特征,这就是典型性的第一方面;第二,人们常见的好的人物,一般有着高大魁梧的身材或通过英俊潇洒的人物扮相来塑造,但在老杨公的外型上,不但没有前者的特点, 反而让人感到有点夸张的丑,打破了通常好人好形象的常规意义.然而,正因为这特定的设计和典型的扮相,才使人们更好奇地去了解该人物的深层内涵和他的本质.经过故事的发展,"老杨公"那勤劳耐苦,机智勇敢,沉着稳重,诙谐幽默,又充满乐观的真实本质就逐渐显现出来.正是这种以真实的本质的美逐渐取代外型丑的形象塑造特点,使老杨公这个人物不但有别于一般的高大完美的形象,而且也与妄图用外形美来掩盖内在丑的人物形象相反.他不仅成为该剧特有的形象,特别符合剧情的需要,同时也更加贴近生活, 更加容易为广大群众认可,喜欢和爱戴,从而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2.象征性:正由于老杨公扮相的夸张和特殊道具的运用,尽管他是人们刻意设计,刻画的丑的形象,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又是特定社会阶层的民族文化心理(例如化丑为美的心理)的一种象征.从内容和表现形式,表现手段来看,该剧目目的是通过老杨公这个独特的人物扮相,让他既成为一个神的化身,又成为一个真实的人的体现.他是一个能驱恶行善,给人们解除灾难,给生活带来幸福的活仙公.三,《老杨公》的歌词和念白《老杨公》的歌词采用廉州地方方言来演唱, 有着非常浓郁的地方特色.不仅具有原生性发音特点,而且思想内涵丰富.它的歌词词牌如同它的曲牌一样,种类繁多,有"大唐歌","东海歌", "西海歌","西江月","犯仙调"等.这些词牌往往月X00XX^EX00XX一0~.100^EXO0XX一0一川一00^口X00XX一0一一00^"bV^;0一0一一一涨☆00毹00x26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运用"比兴","双关","歇后语","谐音","比拟", "析字","叠字"等不同的修辞手法,特点鲜明,内涵丰富,富于哲理,艺术性高,富有魅力.其中的"大唐歌"是北海民歌当中流传最早的一种词牌, 它强调双关,重在抒情,意义深远,属于赋体歌,讲究第二第四句压脚韵.例如"对月弹"(大唐歌):(方言朗读)牡丹花开在高山,芬芳吐艳好客颜;惹得星星常眨眼,惹得明月落山间."自怨叹"(大唐歌):一叹我妹命太丑(不好),二叹我妹进火炕;三叹离开好父母,四叹辞别好家堂.五叹远离众姐妹,六叹公吒(公公)无正当;七叹家婆心狠毒,八叹赦姑够利狼."望妹来"(大唐歌):望妹来,望妹来,专心等妹成双对思念你妹难入睡,半夜起床写信催.这些歌词反映生活十分贴切,且易于抒情,语言流畅,朗朗上口.后来在"东海歌","西海歌"逐渐兴起后,老百姓更喜欢"东海歌","西海歌"的词牌形式,因为它们的"比兴","双关","歇后语","谐音","比拟","析字","叠字"运用得更好.在当地,"比兴","双关"俗称为"山头",好的山头,比喻深刻,寓意深邃,情趣盎然,扣人心弦.唯其如此, "西海歌"就特别重视"山头"的运用,于是便有"双支头"和"单支头"之分,一句歌一个"山头",就叫"双支头".例如"落乡做戏到你村场(唱)"和"牛郎会妻见织(只)女",就都叫"双支头",因为旬中都有"比兴"和"双关"的意思.其中"落乡做戏"和"牛郎会妻"属"比兴","到你村场(唱)"和"见织(只)女"则是借"场"和"唱","织"和"只"在方言中的"谐音"关系来使人产生双关联想.(合浦廉州方言"只"是"个"的意思)"双支头"的运用,在"西海歌"里可以说比比皆是,它充分地展现了《老杨公》的歌词特点.例如"双支头"(西海歌):天生蠢才真愚笨,织布漏纱少条筋;怒打金枝爱与恨,泾清渭浊很分明.在这里,"蠢才"关"愚笨","漏纱"关"少条筋","怒打金枝"关"爱与恨","泾清渭浊"关"很分明"."双支头"(西海歌):杨公:鲤鱼抢生姑跳水,横云塞江为何(河)藏?无少~-~g--4r救(够)你,石箱穿杠为隔条江(扛).仙姑:赶鱼上帘我狂网(妄),刘备招亲到大江;牛郎望妻为水隔,张飞喝阵我猛出声喊!此歌词几处运用了"谐音字",如:"救","够"(读gau),"何","河","江","扛"(读guong),"网", "妄"(读muong).另一种"单支头(西海歌)",则属两句一个山头,如"鹧鸪饮着芋芒(芋苗)水,心想无啼颈又兴(痒)".此歌词也有"比兴","双关"."单支头"在"西海歌"里俯拾皆是,在充分展现《老杨公》的歌词特色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例如"单支头"(西海歌):舒雁柔毛一起养,既想天鹅又想羊,甘罗天生被人害,注定你是短命相.在这里,"舒雁"关"天鹅","柔毛"关"羊","养"关"想","天生"关"注定","甘罗被人害"关"短命相".再如"单支头"(西海歌):你妹是个伶俐人,年轻貌美叉聪明;不约而同巧相遇,谁知偶然撞倒伫.牛郎会妻喜相迎,见到你妹很高兴;何故缄默而不语,为乜总是无出声.在《老杨公》里,"东海歌"的词牌也有双关之意. 例如"落水潮"(东海歌):灯坛锣鼓响连连,仙姑碎步出坛前;当初住在"水潮院",说出根源一大篇."坐水潮"(东海歌):姜公封神我在此,隔河看亲望见娇.嫦娥照相见娇样,白花纸牌天下妖.在这里,因姜太公封神时,写有姜太公在此,故"姜公封神"关"我在此","隔河看亲"关"望见娇","嫦娥"关"娇","照相"关"见样".这些歌词,句句双关,意义深远,趣味无穷.其实,就歌词内涵之深远,表现意境之丰富,艺术性之高,感染力之强的角度来看,也不只限于上述作品;在"西江月","犯仙调"里,也有表现.例如"共此时"(西江月):西江月,渐渐起,一照照入娘房里,见娘梳妆甚伶俐,颜容标致如花枝,花枝引来蜂和蝶,日在身边转几次,转到房间交杯酒,几多风流共此时."想爹娘"(犯仙调):鼓连连,鼓连连,妹是仙姑蔡九娘,妹是仙姑蔡九女,当初出世在洛阳.除此之外,"顺口溜","讲故事"等虽然属于念白一类,但由于它们以四字为一句,简洁明了,且讲韵脚,句句妙语横生,对答如流,也在与歌词交相辉映中使《老杨公》增色不少.例如"顺口溜":第4期金北风:广西北部湾地区民间歌舞剧《老杨公》的艺术特色27 蔡家女子,甚是忧愁cau,爹娘生我,排行第九gau.家住洛阳,无郎无舅kau.父母年老,做人田丘yau.天旱水涝,百姓失收san.地主催租,斤两要够gau."讲故事":去到七里,见个故事xi.有只女子,头发披披pi,无高无矮,十分伶俐li.着双花鞋,穿套花衣yi,汗流浃背,担担柴枝眼泪双流,无力无气hi,走到江边,东行西企ki.…在《老杨公》里,无论是歌词还是念白,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一律确保谐韵.它常用韵脚共有二十二个.韵脚较宽的有;人心,关拦,圈联,秋流,边连,知离,催来,西犁,属八大韵.韵脚不宽不窄的有;焦寮,姑苏,屈息,晒太,商靓,花纱,蓑佗,属八中韵.韵脚较窄的有;撇节,曲粟,勒仄,稍捞,缺雪,爹赦,属六窄韵.一首歌均称为一篇歌,无论字数多少,篇幅多长,必须一韵到底,不宜随便转韵.韵律要求一三五不论,二四要分明,强调二四句必须压韵.声韵宜用平声,去声,少用上声,入声,切忌拗口.韵脚字不宜重复,同声字不宜连用.这种声律上的讲究,也是它不同于其它民间歌舞剧的地方.综观《老杨公》的音乐结构,表演特征和歌词,念白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到该剧具有浓郁而鲜明的沿海地域性和原生态的艺术特色.我们分析和总结这种艺术特色,不仅仅是为了保护或抢救地域性的文化艺术和风俗习惯,更重要的是为了向现代社会提供一个在受到外来文化的强烈感染和影响下,还能继续保留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和乡土文化意识以及独特的艺术风格的案例,用以警示人们:即使在当前我们正在经受着现代音乐的强烈冲击,但是真正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音乐,也不会陷入落魄的黯然失色的境地.愿我们广大的现代音乐教育工作者,都能够多做一些深入调查和了解我国民族民间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工作,更好地挖掘和整理原生态的民族民间艺术,为继承和弘扬民族民间的优秀艺术文化传统,为繁荣艺术市场,出一些绵薄之力.[参考文献][1]伍国栋.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传统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2]韩家照.拾穗集[M].北海:北海市群众艺术馆2006.[3]庞家佑.北海民歌集(手稿)[z].[4]僚人家园?现代僚人精英和僚人家园公告[C/OL](2007—04—12). OntheArtisticFeatureoftheFolkMusicalDrama"OldGrandpaY ang"inBeibuGulfAreaofGuangxiJINBei一{eng(CollegeofMusic,GuangxiArtisticInstitute,Nanning530022,Guangxi,China) Abstract:"0ldGrandpaY ang"iSanexcellentfolkmusica1dramawell—knownintheBeibuGulfareaofGuangxi.Itsmusicalstructure,performingcharacter,lyricanddialoguehavestrongandviv idloca1andprimitiveartisticfeatures,sinceithasretainedalivelyfolkculturalColor,localculturalconsci ousness,andaspecialartisticstyle.Duetothenotionofdiggingup,neatening,savingfolkartandculturalleg acy,the authorhaStriedtomakesomeresearchonitslocalCOlOrandprimitiveartisticfeatures. KeyWords:OldGrandpaY ang;MusicStructure;PerformingCharacter;Lyric;Dialogue [责任编辑劳玉灵]。
文化部关于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礼演出活动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文化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9.05.27•【文号】•【施行日期】2009.05.2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综合规定正文文化部关于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礼演出活动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局,总政宣传部艺术局,文化部直属艺术表演团体、中央有关部门所属艺术表演团体: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宣部、文化部定于2009年6月至10月在北京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礼演出”活动。
这项工作是“向祖国汇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系列文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做好这项工作,对于全面展示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艺术取得的突出成就,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营造良好的国庆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在全国各地申报剧目的基础上,经认真研究,确定了100余台剧目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礼演出活动。
现将参演剧目予以公布,并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各地文化行政部门和有关院团要高度重视此次献礼演出活动,为活动顺利进行提供切实保障,认真做好演出及宣传等工作。
二、参演单位要本着精益求精的原则,提高参演剧目质量,力争在献礼演出中展现出最高的艺术水平。
三、各参演单位要认真做好进京演出的各项组织工作,包括思想动员工作、安全保障工作、饮食卫生工作等,并做到厉行节俭、务实高效。
四、鉴于国庆期间北京的交通、住宿、剧场安排等情况较为特殊,请各参演单位和有关部门尽早落实参演事项,确保演出顺利进行。
五、对于参加献礼演出的剧目,文化部将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补贴。
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行政部门应确定演出和宣传工作的负责人、联络人,制定宣传方案,并与文化部艺术司保持密切联系。
妙在“藏”与“不藏”之间作者:谭孝红来源:《艺海》2019年第04期〔摘要〕这种“藏”,到情节结尾时的暴露与突转,其实是深受西方戏剧影响的一种创作模式,剧情上往往对观众保守秘密,直到最后才揭开谜底,犹如小说中的欧亨利式结尾。
中国传统戏曲则不同,讲究“不藏”,喜欢说破自己,公开秘密,不太强调故事的结局,而是注重剧中的人物是如何造成了这结局,让观众在明知事件结局的情况下欣赏人物的所作所为或表演。
二者不能一概而论地孰优孰劣,对不同的编剧来说,每种创作方式都可能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因人而异;如果把两种创作方式杂糅一起,综合运用“藏”与“不藏”时,作品的风格、剧场效果就更显千秋了。
〔关键词〕“藏”;“不藏”;创作方法在第六届湖南艺术节上,由资兴市文化馆创作的花鼓小戏《老四碰车》演出了这样一个故事:老四在东江湖畔推三轮车失灵,撞破了一辆高级小车,恰被一摄影爱好者旅客乙拍下,老四说家里有急事得走开一会再回来,旅客乙以为他要逃脱,欲强行拉住他想捞一笔好处费,在旁的女旅客甲却认为老四一定还会回来的;没想到老四真的回来了,老四说自己是个有担当的人,当年还是村主任,游客乙立刻挖苦他肯定是违反了八项规定才辞职,老四被逼道出苦衷,原来只因自己的儿子被他人车撞瘫痪,一直没找到肇事者,只好时时照顾才辞去了村主任的职务;女旅客甲其实早就认出了老四,因为前几天在他那买枇杷时,没找零钱她就先走了,可是沒想到老四就立刻到邻摊位换了零钱追过来塞给自己,所以甲认定老四是个实诚的人;女旅客甲悄悄地走了,开走了那辆被老四撞伤的车,原来她就是车主!车主是谁,车主将如何要求赔偿?这一直是本剧中一个最大的悬念,直到剧情快结束时,才抖落出来,原来就是在身边的美女旅客甲,可谓藏之深。
但细分析这“藏”之背后,却又隐隐发现一些“不藏”之处。
当旅客乙埋怨甲没和他一起拖住老四可能得到好处费来报销自己的旅游费时,甲果断地唱道:“可惜人是白拖的,账还是要你自己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