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痛相关因素分析及其治疗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6
小孩腹部疼痛的原因不少家长都经历过孩子经常喊肚子疼的情况,但常常不知道是为什么,以下就是店铺整理的导致小孩腹部疼痛的原因,希望对你有用。
小孩腹痛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1、胃肠生长痛病因胃肠生长痛是因为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期的儿童不但骨骼在快速增长,内脏的胃肠也在同步生长,其血液供给相对不足(尤其是身高增长比较快的孩子),加上幼儿植物神经功能不稳定,导致胃肠平滑肌因血液循环不良而发生痉挛性收缩,随之出现阵发性疼痛。
症状其特点是反复发作,每次疼痛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10分钟,疼痛发作次数因人而异,有的每天数次,有的每小时数次;疼痛部位以脐周为主,其次是上腹部;疼痛无规律,程度也不一样,轻则腹部不适,重则痉挛样痛,并伴有面色发青或发白,疼痛难忍,甚至恶心呕吐,肚子内还可听到“咕噜咕噜”的声音;通常情况下,疼痛缓解快,缓解后儿童的精神、饮食和玩耍恢复常态。
特点(1)多见于4~8岁儿童;(2)腹痛可反复发作,发生在夜间睡觉前或入睡以后,孩子饥饿时也易出现腹痛;(3)腹痛部位主要在脐周,也可在腹部其他部位,腹痛为痉挛性,持续5~15分钟,在腹痛间歇期则表现正常;(4)检查腹部压痛多在中腹部或不固定;(5)化验血尿粪及肝功能等均无异常;(6)常可不治疗而慢慢缓解;(7)一般情况下会被一些经验不足的医生误解成急,慢性阑尾炎。
治疗儿童胃肠生长痛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无需治疗。
疼痛时在腹部放热水袋热敷,按揉足三里穴,或顺时针轻轻按揉腹部,可以缓解或减轻疼痛。
若腹痛时间较长,呈绞痛发作,可在儿科医生指导下服用解痉止痛药治疗。
(颠茄)2、小儿胆道蛔虫症病因胆道蛔虫症是蛔虫钻入胆道引起的疾病。
胆道蛔虫症是人类尤其是儿童常见的寄生虫病。
在农村及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感染率较高。
男性多于女性。
肠蛔虫寄生于人体的小肠内,消耗人体的营养,并妨碍消化吸收功能,造成小儿营养不良、贫血、腹痛等症。
蛔虫习性喜钻孔和扭结成团,并能产生一种致肠痉挛的物质以及从肠内带来感染,由此可引起一系列外科并发症。
小儿腹痛查房分析报告小儿腹痛是儿童常见的症状之一,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
本次查房分析报告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内容。
病史采集:首先询问患儿的年龄、性别、疼痛性质、持续时间、发生频率等基本信息,了解病程及相伴症状。
同时,询问是否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或便秘等消化系统症状,以及是否伴有发热、多尿、尿频等泌尿系统症状。
体格检查:对患儿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的测量。
观察患儿是否有面色苍白、焦虑、疼痛加重时是否有腹肌紧张等体征。
同时,仔细触诊患儿腹部,注意观察腹部是否鼓胀、有无压痛、包块或肿块。
辅助检查: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辅助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腹部超声等。
血常规及尿常规可排除感染性疾病的可能性,肝功能检查可筛查是否有肝胆疾病引起的腹痛。
腹部超声是一种无创检查手段,可以帮助排除器质性病变,如输尿管结石、肠套叠等。
根据以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的结果,我们可以初步进行分析和判断。
1. 功能性腹痛:多见于儿童,疼痛部位不定,间断发作,无明显腹部体征,一般无需进一步治疗,可通过家庭和学校的支持来缓解症状。
2. 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肠炎、便秘、肠易激综合征等。
可根据具体症状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和治疗。
3. 泌尿系统疾病:如膀胱炎、尿路感染、结石等。
需要根据尿常规、尿培养等结果来进行诊断和治疗。
4. 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膜炎、脑脊液感染等。
需综合考虑其他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5. 其他系统疾病:如肾上腺疾病、淋巴结炎等,需根据症状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和治疗。
在分析报告中,需要对以上各种可能性进行综合评估,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同时也需关注患儿的心理健康,给予其及其家属相应的心理支持。
最后,需要进行随访观察,以了解治疗效果并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
小儿腹痛如何护理 ?小儿时期腹痛是最为多见的症状,具体引发腹痛的原因多种多样,几乎涵盖了各科疾病,可能是腹部内脏器官病变,也可能是腹外发生病变;可能是器质性腹痛,也可能是功能性腹痛;可能是内科疾患,也可能是外科疾患。
具体要根据患儿的年龄、疼痛部位、疼痛特点、腹部体征、伴随症状以及大便性状等多方面判断。
小儿一旦出现腹痛的症状,家长要及时带领孩子去正规医疗机构进行全面检查,确诊孩子的病情,从而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诱发小儿腹痛的原因根据孩子年龄阶段不同差异较大,下面将从婴儿阶段与儿童阶段两方面分析小儿腹痛的原因以及相关的护理措施。
婴儿阶段腹痛的原因以及护理措施其一,肠绞痛此病易发生于2周至3个月的婴儿当中,这与宝宝年龄过小,肠道发育不成熟有一定的关系。
肠绞痛发病时强烈、高频率收缩是造成婴儿腹痛的主要原因,患儿病情一般在下午以及傍晚时间会加重,此时患儿全身呈激惹状态,哭闹、踢腿,无法安抚,并且频繁排气。
针对这种情况,首先需要减少宝宝肠道内部不必要的内容物,有助于缓解宝宝的肠绞痛。
家长可以通过拍嗝以及排气操等方式帮助宝宝清理肠道内容物,注意不要过度喂食,也不要额外喂水。
如果上述手段无法缓解,可以考虑采用西甲硅油,帮助宝宝减少肠道内部的液体、气体,降低肠道负担,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此外,要注意改善宝宝所处环境,比如将宝宝放入婴儿车中缓慢摇晃,用毯子包裹宝宝,给宝宝安抚奶嘴等,以此转移宝宝的注意力,为宝宝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也能起到缓解痛苦的效果。
其二,肠套叠肠套叠多见于6~36个月的婴幼儿当中,尤其是2岁以下的孩子。
此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部分肠道嵌入远端肠管中并出现堵塞,从而导致肠套叠,肠套叠会导致肠道梗阻,进而引发腹痛。
患儿发病时变现为重度腹部绞痛、间歇性腹部绞痛或者进行性腹绞痛,随着病情发展,疼痛会不断加重,并伴随有嗜睡的情况。
如果家长发现宝宝出现上述症状,不要耽搁,要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准确诊断宝宝的病情,如果发现及时,病情尚处于早期,可则以利用空气灌肠使宝宝的肠道复位,如果病情发展严重,可能要进行手术。
小儿内科急性腹痛的临床诊断及处理分析小儿内科急性腹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儿童突然发作的腹部剧痛,严重影响儿童的生活品质和家庭的和谐。
由于小儿内科急性腹痛病因复杂,症状多样,因此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也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
本文将从临床诊断和处理分析方面对小儿内科急性腹痛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一、临床诊断1、详细的病史询问小儿内科急性腹痛患儿的病史询问应该尽可能详细,包括疼痛部位、疼痛特点、发作频率、伴随症状以及腹痛各种相关的诱因等。
还要详细了解以往有无慢性疾病史,药物过敏史等,以利于病因的明确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2、仔细的体格检查小儿内科急性腹痛的患儿体格检查非常重要,包括对患儿的面色、神志、皮肤、腹部的触诊以及叩诊等。
观察腹部是否平坦,对称,皮肤是否有瘀点,皮下出血等,腹部感觉是否有明显的压痛点和防御性紧张等。
3、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对小儿内科急性腹痛的临床诊断也非常重要,包括血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血生化检查等。
这些检查可以很好的帮助医生辅助诊断,明确发病机制。
4、影像学检查对于部分不能明确病因的小儿内科急性腹痛患儿,可以进行更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如腹部X线检查、腹部超声检查、腹部CT或者MRI检查等,这些检查可以更好的明确病变的部位和性质。
二、处理分析1、针对病因治疗小儿内科急性腹痛的治疗是以病因为导向的,明确病因才能有针对性的治疗。
一旦明确是炎症所致,就应该及早应用抗生素治疗,如阑尾炎、盲肠炎等。
如果是消化道梗阻,应该及早行内镜或者手术治疗等。
因此治疗要因病而异,一切以患儿的病情来决定。
2、对症治疗小儿内科急性腹痛的患儿一般都会非常痛苦,对症治疗对于缓解患儿的疼痛也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给予止痛药,如阿托品、肌肉松弛剂等,以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3、手术治疗对于一些需要手术治疗的小儿内科急性腹痛患儿,一定要及早明确病因,明确手术指征,及早进行手术治疗。
一旦确认需要手术治疗,则应该选择有经验的小儿内科急性腹痛外科医生,并在合适的时机做好手术交叉准备,使手术尽快进行。
小儿腹痛相关因素分析及其治疗对策【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腹痛相关因素,为治疗提供相应的依据。
方法:选择112例儿科住院腹痛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引起小儿腹痛因素复杂,儿内科疾病98例,占87.5%;儿外科疾病14例,占12.5%。
结论:探讨引起小儿腹痛相关因素,对治疗小儿腹痛,减少其复发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小儿;腹痛;相关因素【中图分类号】r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427-01腹痛是小儿常见症状之一,除腹腔内疾病引起腹痛外,腹腔外疾病也可引起腹痛,且不同年龄引起腹痛的疾病种类亦不同。
有的腹痛属急腹症,需要外科手术治疗,临床医生必须仔细观察客观症状及其变化,才不致以贻误诊断和治疗。
为了探讨引起小儿腹痛相关因素,提供相应的治疗对策,我们对诊断为小儿腹痛112例儿科住院腹痛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2例小儿腹痛均为2005年1月至2006年1月儿科住院患儿。
男79例,女33例。
患儿年龄8月~14岁,平均(6.5±2)岁,其中0~5岁12例,占10.7%,5~8岁39例,占34.8%,8~11岁31例,占27.7%。
11~14岁30例,占26.8%。
急性起病98例,占87.5%,缓慢起病14例,占12.5%。
阵发性腹痛72例,占64.3%,持续性腹痛40例,占35.7%。
脐周痛85例,占75.9%,其余部位疼痛27例,占24.1%。
伴发热症状69例,占61.6%,不伴发热43例,占38.4%。
2 相关因素所有病例均详细询问病史、既往史、家族史,均进行血常规、大便常规、小便常规分析;选择性做大便隐血、大便查虫卵、腹部b超、胃镜、病理检查、幽门螺旋杆菌检测、心电图、胸片、胸透、血淀粉酶、血铅测定、尿淀粉酶、腹腔穿刺、空气灌肠及脑电图等检查。
分析其原因如下:2.1内科疾病99例,占88.4%。
腹内疾病61例,占内科疾病61.6%:①胃炎18例;②腹泻12例;③肠系膜淋巴结炎10例;④肠蛔虫病6例;⑤肠痉挛6例;⑥胃及十二指肠溃疡2例;⑦其他7例。
第1篇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园的安全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在众多安全因素中,肚子痛作为一种常见的幼儿疾病,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提高幼儿园师生的安全意识,预防和应对肚子痛,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肚子痛的成因及危害1. 成因(1)饮食不当:幼儿时期,肠胃功能尚未发育成熟,若饮食不规律、食物过于油腻或刺激性食物摄入过多,容易导致肠胃不适,引发肚子痛。
(2)肠道感染:如细菌、病毒等感染,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肚子痛。
(3)情绪波动:幼儿时期,情绪波动较大,紧张、焦虑等情绪可能导致肠胃功能紊乱,引发肚子痛。
(4)遗传因素:部分幼儿可能存在肠胃功能异常的遗传因素,容易发生肚子痛。
2. 危害(1)影响幼儿食欲:肚子痛可能导致幼儿食欲下降,进而影响生长发育。
(2)引发其他疾病:肚子痛可能引起其他并发症,如发热、呕吐、腹泻等。
(3)影响幼儿心理健康:长时间肚子痛可能使幼儿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
三、幼儿园肚子痛的预防措施1. 饮食管理(1)合理搭配膳食:幼儿园应注重食物的多样化,保证幼儿摄入充足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
(2)定时定量: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
(3)注意食物卫生:确保食材新鲜,烹饪过程严格把关,避免食物中毒。
2. 增强体质(1)加强体育锻炼:幼儿园应定期组织户外活动,提高幼儿的体质,增强抵抗力。
(2)注意保暖:天气变化时,及时为幼儿增减衣物,预防感冒。
3. 心理健康教育(1)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通过故事、游戏等方式,引导幼儿学会调节情绪,减轻心理压力。
(2)增强自信心:鼓励幼儿勇敢面对困难,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四、幼儿园肚子痛的应急处理1. 观察症状:当幼儿出现肚子痛时,教师应首先观察症状,如疼痛部位、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
2. 采取急救措施(1)保持安静:让幼儿保持安静,避免剧烈运动。
(2)保暖:为幼儿提供温暖的衣物,防止腹部受凉。
婴儿腹痛制定培训计划方案一、培训目标1. 了解婴儿腹痛的常见症状和原因。
2. 学习正确的处理方法和护理技巧。
3. 提高家长应对婴儿腹痛的能力,减少家长对于这一问题的焦虑和不安。
二、培训内容1. 婴儿腹痛的症状和原因(1)腹部绞痛、哭闹不止(2)肠绞痛:肚脐左右两侧有硬块,伴随哭闹(3)消化不良:大便干燥或排便不畅(4)乳糖不耐受:摄入乳制品后腹胀、拉肚子或呕吐(5)其他原因:过度哭闹、气温过高、某些食物过敏等2. 婴儿腹痛的处理方法和护理技巧(1)轻拍按摩:轻轻按摩婴儿的肚脐周围,有助于排气(2)换位抚慰:换换宝宝的姿势,或者轻轻抚摸宝宝的背部,会有助于减轻宝宝的不适(3)喂食方式:按需喂养,避免过度喂食或过快喂食(4)药物治疗:如果宝宝确实有腹痛,可以给宝宝用一些适当的药物,但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3. 应对策略(1)家长应保持冷静,不要因为宝宝的哭闹而过度焦虑(2)充分了解宝宝的哭闹原因,排除生理和环境因素对宝宝的影响(3)及时给宝宝换尿布、喂食、拍嗝等,以缓解宝宝的不适(4)寻求医生的帮助,及时排除宝宝腹痛的严重疾病三、培训方法1. 讲座:邀请医生、育婴专家等专业人士给家长们进行腹痛处理方法和护理技巧的相关讲座2. 示范演练:通过实际操作,教导家长们正确的按摩和抚慰技巧3. 答疑交流:留出时间进行家长们对于婴儿腹痛的疑问和交流,加深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和应用4. 学习资料: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供家长们随时查阅和学习四、培训评估1. 培训后,对家长们进行测试,检查他们对于婴儿腹痛的症状、处理方法和护理技巧是否掌握2. 定期追踪家长们在实际生活中对培训内容的应用情况,听取家长们的反馈意见和建议3. 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家长们对于婴儿腹痛培训效果的满意度五、培训预算1. 培训讲师和专家的费用2. 培训场地和设备的租赁费用3. 学习资料的制作和发放费用4. 其他相关支出六、培训实施计划1. 确定培训时间和地点2. 邀请相关专家和讲师参与培训3. 准备培训资料和设备4. 通知家长们参加培训5. 培训后的评估和总结通过以上培训计划,家长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处理婴儿腹痛问题,提高他们的护理技巧和应对能力,从而为宝宝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保障。
小儿腹痛相关因素分析及其治疗对策(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白茆卫生院江苏苏州 215500)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腹痛相关因素,为治疗提供相应的依据。
方法:选择112例儿科住院腹痛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引起小儿腹痛因素复杂,儿内科疾病98例,占87.5%;儿外科疾病14例,占12.5%。
结论:探讨引起小儿腹痛相关因素,对治疗小儿腹痛,减少其复发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小儿腹痛;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r28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278-02
腹痛是小儿常见症状之一,除腹腔内疾病引起腹痛外,腹腔外疾病也可引起腹痛,且不同年龄引起腹痛的疾病种类亦不同。
有的腹痛属急腹症,需要外科手术治疗,临床医生必须仔细观察客观症状及其变化,才不致以贻误诊断和治疗。
为了探讨引起小儿腹痛相关因素,提供相应的治疗对策,我们对诊断为小儿腹痛112例儿科住院腹痛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2例小儿腹痛均为2005年1月至2006年1月来我院儿科就诊。
男79例,女33例。
患儿年龄8月~14岁,平均(6.5±2)岁,其中0~5岁12例,占10.7%,5~8岁39例,占34.8%,8~11岁31例,占27.7%。
11~14岁30例,占26.8%。
急性起病98例,占87.5%,
缓慢起病14例,占12.5%。
阵发性腹痛72例,占64.3%,持续性腹痛40例,占35.7%。
脐周痛85例,占75.9%,其余部位疼痛27例,占24.1%。
伴发热症状69例,占61.6%,不伴发热43例,占38.4%。
2 相关因素
所有病例均详细询问病史、既往史、家族史,均进行血常规、大便常规、小便常规分析;选择性做大便隐血、大便查虫卵、腹部b超、心电图、胸片、胸透、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腹腔穿刺、等检查。
分析其原因如下:
2.1 内科疾病99例,占88.4%。
腹内疾病61例,占内科疾病61.6%:①胃炎18例;②腹泻12例;③肠系膜淋巴结炎10例;④肠蛔虫病6例;⑤肠痉挛6例;⑥胃及十二指肠溃疡2例;⑦其他7例。
腹外疾病共38例,占内科疾病38.4%:①呼吸系统疾病12例,其中上呼吸道感染6例,肺炎3例,胸膜炎2例,腮腺炎1例;②心血管系统疾病4例,其中心衰2例,心肌炎2例;③变态反应性疾病4例,其中过敏性紫癜2例,荨麻疹1例,哮喘1例;④泌尿系统疾病5例,其中尿路感染2例,肾炎2例,肾病综合征1例;
⑤神经系统疾病1例是腹型癫痫;⑥内分泌系统疾病1例为低血糖;
⑦血液系统疾病2例,其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蚕豆病`1例;⑧其他5例。
2.2 外科疾病13例,占11.6%。
急性阑尾炎3例,肠梗阻1例,腹膜炎2例,尿路结石1例,胃肠穿孔1例,嵌顿性腹股沟疝2例,肠套叠1例,其他2例。
3 讨论
腹痛在小儿时期常见,原因很多,小儿年龄愈小愈不能准确的表达腹痛的性质和部位,给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
尽早的明确诊断是正确处理的关键。
特别是小儿外科急腹症,常需紧急手术治疗,漏诊误诊每易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可危及生命。
因此,对小儿腹痛相关因素分析,为治疗小儿腹痛,减少其复发是很有必要的。
3.1 发病年龄:发病年龄不同病因可不同,1 岁内出现腹痛要先考虑肠套迭;3岁以内则考虑嵌顿疝可能;3岁以上以阑尾炎、肠蛔虫病、胆道蛔虫症多见;年长儿要注意大叶性肺炎。
3.2 腹痛的部位:一般腹痛的部位与病变部位相一致,可依据腹痛部位来推断病变部位,从而明确病因。
左上腹疼痛多考虑胃部疾病,右上腹疼痛多考虑胆囊、肝脏疾病,剑突下疼痛多考虑胃、十二指肠和胆囊疾病,脐周疼痛多考虑肠、寄生虫病,右下腹疼痛多考虑阑尾和输尿管病变,左下腹疼痛多考虑粪块堵塞和输尿管病变。
但有时腹痛的部位不全代表病变部位,要注意牵涉痛的存在[1]。
在本组资料中,腹内疾病占内科疾病61.6%,据调查,腹内疾病引起的腹痛占腹痛的2/3~3/4,以胃、十二指肠疾病最为常见,占
1/5~2/5[2],这与本文中资料相符。
随着小儿内镜的应用,小儿胃炎的诊断日趋增多。
3.3 腹痛的性质:腹痛可为阵发性疼痛、持续性疼痛或轻度隐痛。
阵发性疼痛或绞痛提示梗阻性疾病,若局部喜按或热敷后腹痛减轻者,常为胃、肠、胆管等空腔脏器的痉挛;持续腹痛加剧多见于急性阑尾炎和胃肠穿孔等;持续性钝痛,改变体位时加剧、拒按,常为腹腔脏器炎症、包膜牵张、肿瘤以及腹膜脏层受到刺激所致。
隐痛多见于消化性溃疡。
放射性疼痛为一个局部病灶通过神经或邻近器官而波及其他部位的疼痛,如大叶性肺炎引起同侧上腹部疼痛。
腹痛伴排便或排尿困难,可能为粪块堵塞或尿路感染、结石。
总之,腹部器质性病变的疼痛特点为:①持续性钝痛,阵发性加剧;
②局部压痛明显;③有腹肌紧张;④肠鸣音异常。
3.4 腹痛发生的急缓:发病急骤或阵发性加剧者常为外科性疾病,如急性阑尾炎、绞窄性肠梗阻、胃肠道穿孔、肠套叠及腹股沟疝嵌顿等。
发病缓慢而疼痛持续者常为内科性疾病[2],如肠蛔虫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及病毒性肝炎等。
但要注意有时慢性腹痛和急性腹痛的病因可以相同,这是因为疾病在不同阶段其性质发生变化所致,如溃疡病原属慢性腹痛,在合并穿孔时即为急腹症。
故对原有慢性腹痛者,如腹痛转为持续性或突然剧痛,应注意急腹症的可能。
由于儿童难以准确表达病情,并且其腹肌不发达,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急腹症表现常不典型,容易误诊。
3.5 腹痛的伴随症状:伴随症状对鉴别诊断往往具有重要意义:
①腹痛与发热,先发热,后腹痛多为内科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常并发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反之先腹痛,后发热多为外科疾病,如急性阑尾炎、继发性腹膜炎等;②伴随恶心呕吐的多是消化道的病变;伴随咳嗽、发热的要注意腹外器官的病变而导致的腹痛,如下叶肺炎所引起的牵涉痛;③伴皮肤出血点、瘀斑和黄疸,有助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紫癜及肝胆疾病引起腹痛的诊断;④阵发性腹痛伴有频繁呕吐,明显腹胀,不排气及不排粪者,常提示肠梗阻。
⑤急性腹痛伴中毒性休克多见于胃肠穿孔、急性坏死性肠炎、急性胰腺炎、卵巢囊肿扭转等;⑥腹痛剧烈不敢翻动体位且拒按者,常有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刺激症,如阑尾炎,腹膜炎等。
4治疗对策
4.1 常见小儿内科病伴腹痛:
4.1.1 肠痉挛:呈阵发性,间歇期腹部软,无腹胀,原因大多数与饮食、寒冷有关。
预防和治疗:避免受凉,注意饮食,必要时可用解痉药物。
4.1.2 急性胃肠炎:呕吐、腹胀,可有发热等明显消化道症状,腹较软,肠鸣音亢进。
预防和治疗:注意饮食卫生、合理应用抗生素、纠正脱水、抗休克等治疗。
4.1.3 肠蛔虫症:腹痛于脐周不定时,皮肤可见荨麻诊,腹部
较软,有时可扪条索状肿块。
预防和治疗:驱虫,解痉。
4.1.4 急性细菌性痢疾:脓血便,里急后重,发热,腹痛以钝痛。
预防和治疗:注意饮食卫生,合理应用抗菌素,综合治疗。
4.1.5 溃疡病:上腹部与饮食有关,定位较难,确诊要进一步作医技检查。
预防和治疗:①注意规律饮食;②灭除幽门螺杆菌;如: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甲硝唑;③修复溃疡病灶:奥米拉唑等药;④对症治疗:颠茄合剂,654-2等。
4.2 常见小儿外科疾病伴腹痛。
4.2.1 阑尾炎:起病急,伴有消化道症状,腹痛先呈移位性,最后定位右下腹部。
4.2.2 肠梗阻:阵发性腹痛呕吐腹胀,肛门不排气,腹壁可见肠型,蠕动波,可扪及包块,x线检查有液平面。
4.2.3 肠套迭:乳肥胖儿,阵发性哭吵,果酱便,腹部可扪包块。
4.2.4 腹膜炎:腹部特征,板状腹,腹痛持续,有发热和消化道症状。
上述疾病属外科治疗范围,不得延误。
参考文献
[1]邓长生,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五版,2004:12
[2]吴秀英,叶瑞云,欧弼悠.小儿腹痛病因及诊断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9,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