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词语辨析的解题思路
- 格式:docx
- 大小:23.98 KB
- 文档页数:8
高考语文词语辨析和方法介绍对于高考中经常考的,又难以辨析的词语,学会说呢过需要多加以了解,下面店铺的小编将为大家带来高考语文词语辨析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考语文词语辨析(一)棘手/辣手【棘手】是指事情难办。
【辣手】指手段厉害毒辣。
【例句】(1)碰到这么棘手的问题, 他实在是束手无策了。
(2)这个人怎么对朋友都这么辣手。
骄纵/娇纵【骄纵】指骄傲放纵,形容词。
【娇纵】(对小孩、晚辈)娇养放纵,动词。
【例句】(1)从小父母溺爱他,娇纵他,使他养成了好吃懒做,骄纵任性的恶习,以致他目无法纪,走上了犯罪道路。
娇气/骄气【娇气】指意志薄弱,不能吃苦。
可作形容词和名词使用。
【骄气】指骄傲自满的作风,名词。
【例句】(1)这孩子一点苦都吃不了,太娇气。
(2)这个同学太骄气,老是自以为是。
矫正/校正/校准【矫正】指改正;纠正。
如“矫正发音”。
【校正】指校对订正。
如“校正错字”。
【校准】指校对机器、仪器等使准确。
【例句】(1)在这本书的出版过程中,责任编辑审阅原稿,修改文句,校正错字,化了很多心血。
(2)为了不让顾客吃亏,这家商店规定每天营业前营业员必须校准计量器具。
(3)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教师一次一次地示范朗读,一个一个地矫正发音。
接受/接收【接受】表示采纳承受的意思,“接受”的对象多指抽象事物。
【接收】表示接纳、收受的意思,一般多指人或具体事物。
【例句】(1)他们年轻,精力充沛,接受新事物快。
(2)这座矿山刚接收过来时,破烂不堪。
截止/截至【截止】是指活动到一定期限停止,不再进行了,不能带宾语。
【截至】即“截止到”,可能还要延续下去。
后面能带宾语。
【例句】(1)截至本月底,报名人数已超过三百人。
(2)报名日期在上月底已经截止。
界限/界线【界限】是不同事物的分界,也指尽头、限度,多指抽象事物。
【界线】指两个地区的分界线,也指不同事物的分界,多指具体事物。
【例句】(1)那条白线就是球场的界线。
(2)正确与错误之间的界限, 有时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分得清的。
高考语文词语解释高频考点总结在高考语文试卷中,词语解释部分是考察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环节。
这一部分不仅要求学生对词语有准确的理解,还要求能够结合语境进行恰当的解释。
本文将对高考语文中词语解释的高频考点进行总结,并辅以案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的考试技巧。
一、词语解释的重要性词语解释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能够考察学生对词语基本含义的掌握,还能够测试学生对词语在具体语境中运用的灵活性。
此外,词语解释也是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高频考点分析1. 成语的解释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固定短语,通常由四个字组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在高考语文中,成语的解释是一个高频考点。
学生需要掌握成语的字面意思和引申意义,并且能够根据语境正确使用。
案例分析:以“对牛弹琴”为例,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对着牛弹琴,引申为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白费力气。
在解释这个成语时,学生需要结合具体语境,说明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例如,在一篇文章中,如果描述一个人向一个不理解艺术的人讲解音乐,就可以用“对牛弹琴”来形容这种徒劳无功的行为。
2. 多义词的辨析多义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词语。
在高考语文中,多义词的辨析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学生需要根据上下文,准确判断词语的具体含义。
案例分析:以“苹果”为例,它可以指一种水果,也可以指苹果公司的产品。
在一篇文章中,如果提到“苹果”时,前文提到了科技产品,那么这里的“苹果”很可能指的是苹果公司的产品,而不是水果。
3. 近义词的区分近义词是指意义相近的词语。
在高考语文中,近义词的区分是一个常见的考点。
学生需要掌握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并能够在具体语境中正确使用。
案例分析:以“欣赏”和“观赏”为例,这两个词语都与“看”有关,但“欣赏”更侧重于内心的感受和评价,而“观赏”则更侧重于视觉上的观看。
在一篇文章中,如果描述一个人在美术馆里对一幅画进行内心评价,就应该使用“欣赏”;如果是在公园里看风景,就应该使用“观赏”。
解答词语辨析题的几种思路词语辨析题一直都是高考语文的考查的一个热点,它注重考查考生结合语境准确选用词语的能力。
由于汉语词汇丰富,且用法多变,考生掌握起来有较大难度。
本文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分析,归纳出几种思路,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根据词语的搭配对象判断。
不同的词语,搭配对象往往不同。
尽管“执行”与“履行”两词均有实行的意思,但“执行”常与“命令、政策、路线”搭配,而“履行”常与“诺言、合同、条约”搭配。
辨析时,要注意词语的搭配是否恰当。
例如: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海外华侨华人纷纷发表声明或谈话,坚决拥护《反分裂国家法》。
②端午节,民间有在身上挂香荷包的习俗,据说,这样可以疾病。
A.制定祛除B.制订祛除C.制定驱除D.制定驱除【解析】答案选A。
“制定”常与“法律、规程、计划”等词搭配;“制订”一般与“具体的方案”连用。
句①中《反国家分裂法》是法律,应用“制定”。
“祛除”常与“疾病、疑惧”等词搭配;“驱除”常与“敌人、势力”等词搭配,故句②选“祛除”。
二、根据词语的语义轻重定夺。
词语在运用过程中,表现的语义有轻重之分。
如“损坏”与“毁坏”都有“破坏”的意思,但“损坏”程度较轻,“毁坏”程度严重。
解题时,如果能结合具体语境,准确把握词义的轻重,就比较容易辨析。
例如: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鲁迅那一篇篇如匕首投枪般的杂文至今仍显露着的思想锋芒。
②如果美国继续重建朝核问题六方会议的基础,朝鲜不会回到六方会议的谈判桌前。
A.锋利无视B.犀利无视C.锋利漠视D.犀利漠视【解析】答案选B。
“锋利”与“犀利”都有“尖锐”的意思,但“犀利”的语义较重,句①选“犀利”更合语境。
“漠视”侧重“冷淡对待”;“无视”侧重“不放在眼里”,比“漠视”程度重,句②有美国不把朝鲜放在眼里之意,故选“无视”。
三、根据词语的相异语素选择。
有些近义词,它们有一个共同的语素(即词语中有一个字相同)。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讲义:词语辨析第一大技巧:辨别词义的轻重考生应辨别词语的轻重程度来适应语义和语境。
近义词虽然表达的意思是相近的,但在表现事物的某种特征或程度上,往往有轻重之别。
我们辨析时就要注意区别。
例如:“损坏”“毁坏”“破坏”其表现的程度就层层升级,依次加重。
再如:“陌生”与“生疏”,两个词都有“不熟悉”的意思。
但“陌生”表示对一个人或事物因初次接触而不熟悉;“生疏”则可表示对一个人或事物以前熟悉或曾经有过接触,因相隔时间长变得不熟悉了,或者因接触时间不长次数不多所以不熟悉。
第二大技巧:限定词义的范围有些近义词虽指同一事物,但所指范围却有大有小,这种分别也是辨析近义词的一个标准。
例如:“边疆”“边境”“边界”范围是越来越小。
“边疆”指远离中心的地方,靠近国界的领土,范围大,同时这个概念比较抽象;“边境”指靠近国界的地方,范围较小,同时这个概念比较具体。
“边界”仅指一条界限,范围最小。
再如:“年纪”与“年龄”。
“年纪”专指人的年龄,词义范围小,“年龄”指人或动物植物已生存的年数,词义范围大。
如:(1)校园里的两棵银杏树,看上去它们的年龄足有千年。
(2)你这把年纪还带头干活,我们这些年青人哪敢怠慢?这里的例(1)的“年龄”就不能换成“年纪”。
第三大技巧:揣摩词义侧重有些近义词虽指意义相似,但由于词素构成不同往往所指的侧重点不同,使用就有所不同。
例如:“景色”与“景点”,“景色”侧重指景象、情景。
“景点”侧重指景物的地点。
再如:“诡辩”与“狡辩”都指无理强辩,但“诡辩”着重在“诡”,即欺诈、怪异,“诡辩”就是用欺诈的手段,奇怪的言辞,似是而非的论证来为自己的谬论辩护。
“狡辩”着重在“狡”,即不老实,耍花招,“狡辩”是歪曲事实,狡猾的为自己的错误言行辩解。
第四大技巧:分清词性和语法功能近义词一般词性相同,但也有词性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
例如“诞生”与“诞辰”,前者为动词,后者为名词,词性不同,用法自然就不同了。
高考语文必背解题技巧方法整理人生与书本,书本与人生,两者对爱读书之人来说,是分不开的一回事。
人与书的关系是特别亲密的,因人的精神食粮可反映出他的内心世界。
下面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高考语文必背解题技巧(方法),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高考语文必背解题技巧1选择题1.【字音辨析题】答题技巧:常见字注音正确的可能性小。
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
审清题干,用排解法是较好的方法。
2.【字形辨析题】答题技巧:“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
生僻字一般不会错。
平常多积累。
3.【词语运用题】凭语感去选择自己认为的最佳答案,对词义的理解,先拿你最会的词语去排解,对词语的运用,肯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
留意采纳排解的方法,将最简单辨析的词语先排解,渐渐削减选项。
4.【熟语(含(成语))辨析题】答题技巧:第一,逐字解释熟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留意不能望文生义;其次,体会熟语的褒义贬义中性等感情颜色;第三,要留意熟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点击查看:高中语文最简洁有效的(学习方法)第四,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第五,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
要正确理解熟语的整体意义,要留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状况,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熟语越要留意陷阱。
特殊生疏的熟语往往是对的。
5.【病句辨析题】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歧义)、不合规律。
答题技巧:推断病句用排解法居多。
做题思路通常是:检查(句子)的主干,是否缺成分——推敲词语运用,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综合思索,是否符合(规律思维)——凭借语感。
特殊留意以下几种状况:①介词“关于”“对于”“对”等开头的句子,留意主语的残缺。
①类似于“A”是“B”的句子,留意“A”“B”的协调,也可能是句式杂糅。
①动词后有很长的修饰词语,留意是否宾语残缺。
①用和或以及顿号连接的并列成分,留意歧义及内在规律挨次是否失当以及意义的从属关系。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准确辨析虚词》虚词是指汉语中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但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六类。
虚词的考查主要涉及连词、介词和副词在动态语境中使用情况的辨析,偶尔也涉及助词的使用。
辨析角度主要有:(1)看搭配情况。
关联词语在使用中有着固定的搭配关系,一般不能换用。
在辨析虚词时,要结合句中出现的词语,看清是不是成套出现,是否构成固定搭配关系。
一些虚词如有多种搭配关系,就要结合语境来选择。
例如:“因为……所以……”“除非……才……”。
(2)看表达关系。
虚词有用来表明或强化词语之间、短语之间和句子之间的关系的作用,所以可以通过辨析词语、句子之间的关系来辨析虚词使用是否恰当。
例如:“进而”与“从而”,前者一般表示递进关系,后者一般表示承接或因果关系;“只要”与“只有”,前者所强调的是充分条件,后者所强调的是必要条件。
(3)看位置。
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必须根据句子的语法需要和虚词自身的表意特点来确定。
比如,关联词语有固定的位置,有的只能用于前一分句,如“由于”;有的只能用于后一分句,如“却”“然而”“以致”。
复句中出现成对的关联词,如果前后分句的主语相同,关联词用在主语后;如果前后分句的主语不同,关联词用在主语前。
(4)看语气辨析。
主要指表示语气的副词和助词。
有些虚词必须用在表疑问的句子中,用在陈述句中就不合语法。
有些虚词用来表达委婉语气,有些虚词用来表达强调语气。
例如:“未免”与“不免”,“未免”表示前面所说的情况不合适,或对前面所说的情况不以为然,含有委婉批评的意味;“不免”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而不能避免某种消极的结果。
(5)看词性异同。
例如:“偶然(形容词)”与“偶尔(副词)”。
1.(2020·全国Ⅱ)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1899年发现的殷墟甲骨文,是近代中国史料“四大发现”之一。
从目前的发掘情况看,甲骨文不止出现在殷墟,在北京、山西、陕西、山东、湖北,宁夏都发现了刻有卜辞的甲骨。
高考成语题解题技巧(精选5篇)高考成语题解题技巧精选篇11.高考在语文答题过程中要看清题干要求。
选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项,有没有其他可供答题参考的信息等,务必看仔细,看清楚。
2.先排除最有把握排除的选择项。
如“词语、成语(含熟语)辨析题”可从感情色彩、范围大小、程度轻重、搭配得当与否、是否重复累赘等方面考虑。
3.高考语文几点常规的提醒。
读音正误辨别时,注意越是你平常最有把握、人人似乎都这么读的字越要谨慎;错别字正误辨别,看高考语文题不宜太长久,时间长了原本是正确的反而会觉得像是错的,如无把握,可先放一放不去做它。
高考语文选词填空题宜用“排除法”,而且要注意“搭配”问题;成语使用题忌“望文生义”的理解,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有时试题中那“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
高考成语题解题技巧精选篇2汇总语文文言阅读题答题技巧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三遍。
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
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
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
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
古今异义题:古代多单音节词,所以看到类似于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词,古义尽可能分开理解。
要具体、形象。
分开解释的含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与上下文保持一致。
四个选项比较、权衡,增强准确性。
语文文言实词题:分析字形,辨明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
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内容归纳题: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
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
总体把握文意。
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语文文言虚词题: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
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
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
高考语文词语辨析的解题思路高考语文词语辨析的解题思路 1.从意义方面辨析从意义方面来辨析如词义的轻重。
“激动”比“感动”更强烈。
“蔑视”比“轻视”词义重。
词义的着重点不同。
如“诡辩”与“狡辩”同是无理强辩,但“诡辩”着重在“诡”,即欺诈、怪异,“诡辩”就是用欺诈的手段、奇怪的言辞,似是而非的论证,来为自己的谬论辩护。
“狡辩”则着重在“狡”,即不老实、耍花招,“狡辩”就是歪曲事实,狡猾地为自己的错误言行辩解。
词义的范围大小不同。
如“开垦”、“开拓”、“开辟”都有“开发”之意,但“开垦”指用力把荒芜的土地开发为可耕种的土地;“开拓”指在原来开发的基础上加以扩充,两者词义范围较小;而“开辟”着重指开发、新开创,词义范围较大。
(1)辨明范围很多近义词适用范围的大小是不同的,有的大一些,有的小一些;有的概括的是事物的总的方面,有的概括的是其中的某一部分。
只有准确把握词语的适用范围,才能正确地辨别。
(2)把握轻重词义的轻重不同,它的用法也就不一样。
一组词的意义基本相同,但是有的适用于重要的、较大的事物,有的适用于一般的事物;有的表示程度深、性质重,有的表示程度浅、性质轻。
(3)弄清侧重名词近义词的侧重点区别往往在所指的事物现象的特点方面。
动词近义词的侧重点区别往往在所指动作的方式、方法或动作的结果方面。
形容词近义词的侧重点区别往往在所指状态和性质的方面。
(4)弄清具体与概括的不同如:“船”和“船只”都指水上的主要运输工具。
但“船”是具体的,“船只”是概括的。
如他在湖面上划船。
来往船只很多。
2.从用法方面辨析从用法方面来辨析。
a、搭配对象不同。
如“爱戴”适用于对上,“爱护”适用于对下。
b、语法功能不同。
如“公然”、“公开”都含有不加掩饰地采取行动之意,但“公然”是副词,在句中只能作状语,如“公然侵入”。
“公开”是动词兼形容词,在句中多充当谓语,如“真相早已公开了”;也可充当状语,如“公开表明态度”;还可充当定语,如“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1)分清对象有些近义词有特定的使用对象,有的对人,有的对事,有的对物。
分清所指对象,可以直接区分词语的细微差异。
(2)找准搭配一个词语所依据的语法关系,往往有比较固定的搭配方式。
做题时,要根据语境正确选择。
(3)明确词性和语法功能根据词性可以判断某词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确定词的语法功能,从而准确辨析词义。
(4)注意词语的特定“方向性”有些词语有特定的“方向性”,比如谦敬,如果在选择时忽视这方面就会出现错误。
(5)区分语体色彩从色彩方面来辨析。
主要表现在:a、感情色彩不同。
如“鼓动”、“鼓舞”、“煽动”都有激发人的情绪使之行动起来的意思,但“鼓动”是个中性词,即可用在好的方面,也可用在坏的方面;“鼓舞”是个褒义词,指受到好的影响而积极奋发;“煽动”则是个贬义词,有挑唆、怂恿人干坏事之意。
b、语体色彩不同。
语体色彩主要表现在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如“夫人”和“爱人”是同义词,前者适合于庄重的场合,后者适用于一般的场合。
有一些词语具有语体风格的差异,有的是口语,有的是书面语;有的是政论用语,有的是描写性用语。
如果不注意词语的语体色彩,用得不合适,就会使人感到很不协调。
高考对虚词的考查有两种题型:一是辨析句子中虚词使用的正误,一是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
考查的重点在虚词的用法上,因此,分析词语的性质、功能,尤其是用法,对于辨析虚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正确使用虚词,一要弄清虚词的语法功能和搭配习惯,掌握某些易误虚词的常见用法;二要注意辨析易混虚词的细微差别;三要正确使用关联词语,注意关联词语搭配使用的特点。
辨析虚词的方法如下:①从词性的角度辨析。
如“固然”和“诚然”,前者只能作转折连词,后者除了有同样的性质、功能外,还可以作副词,如:他诚然是一名优秀的小品演员。
虚词的词性不同,其语法特点和功能就不同,我们只有把握了词性,才能做到准确使用。
比如: “关于”“对于”都引进涉及的事物,但“关于”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对于”用于指出对象。
句中“对于……作过……阐述”,旨在指出对象,故应选用“对于”。
②从词语的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角度辨析。
如:介词“对”和“对于”,前者适用范围比后者广,一般而言,用“对于”的地方都能换用“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换用“对于”。
如:小黄对我笑了笑。
强调动作行为的方向、目标,或含有“对待”意味的,只能用“对”。
如,他对工作很负责。
“对”可用在主语前(有停顿),意思相同。
如,我们会对这件事作出安排的。
“对于”则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
③从词语搭配的角度辨析。
许多关联词的搭配是固定的。
如:表并列关系的“也……也……”、“不是……而是……”等;表递进关系的“不但……而且……”、“不仅……还……”等等。
虚词的摆放位置必须根据句子的语法需要和虚词自身的表意特点来确定,而不能错位。
比如:在复句中,前后分句的主语如果一致,关联词语应该放在主语后;反之,则放在主语前。
有些虚词需要与实词或者其他虚词搭配使用,在搭配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搭配的对应。
④从表达关系的角度辨析。
如“进而”与“从而”,前者一般表示递进关系,后者一般表示承接或因果关系。
“只要”与“只有”,前者所强调的是充分条件,后者所强调的是必要条件。
⑤从语气的角度辨析。
主要是指表示语气的副词和助词。
如“难道”与“莫非”,前者多用来加强反问语气,后者多用于揣测语气,有时也用来加强反问语气,但不及前者强烈。
⑥辨明关系,有机衔接。
为了表明或强化词语之间、短语之间、句子之间的关系,常常需要使用虚词,在使用之前,我们首先必须辨明关系,否则,就会发生关系混淆、关系颠倒或强加关系等错误。
⑦避免重复,谨防脱漏。
虚词的使用应切合语境的需求,如果滥用,往往会造成语意的累赘、重复,甚至破坏句子的结构。
所有这些,都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多加体会揣摩。
①高考对实词考查的重点是近义词的选用和辨析,②试题的设问形式固定不变。
如: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或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
如2009年江西卷、湖北卷。
③试题的考查侧重于对语言环境的分析和对词义的辨析,二者要兼顾。
④试题的考查不仅有词语使用是否正确的问题,还有是否使用得更好的问题。
⑤试题考查的词语往往是常见于报刊中使用率较高又容易被误用的词语。
1.弄清语境,要善于根据上下文来断定词语的意义。
2.辨别词义。
主要看近义词语的不同语素,通过组词、找反义词、形声字依形旁辨义等多种方式来了解词义的细微差别,然后结合句意,进行选择。
3.筛选排除。
比较难以确定对错的选项,除从词义上加以辨析外,还可用定范围、析词性、明色彩、辨轻重、试搭配等方法进行鉴别。
注意采用排除的方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以至选出正确项。
4.迁移应用。
有些近义词没有相同或相异的语素,而词语本身的意义、功用又辨析不清,这时可以另造句子进行比照辨别,区分出异同,选出正确项。
5.词义代入。
每个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都有确切的含义,考生可以将其具体词义代入句中,根据词义进行判断。
同时兼顾其搭配关系、适用范围、感情色彩、语体风格等是否适当,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
高考语文的答题模板介绍一、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高考语文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二、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三、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四、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五、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