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 格式:ppt
- 大小:13.48 MB
- 文档页数:26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盖天说(天圆地方)→观测月全食,推测地球是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首次证明地球是圆的)→卫星图片。
2、证明地球是球形的证据(1)站得高望得远;(2)麦哲伦环球航行;(3)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5)月全食。
3、地球的形状:地球并非正圆球,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略长,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4、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拓展: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
)点拨:毛泽东的《七律二首·送瘟神》中“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指的是坐在赤道。
地球仪1、概念: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外形,制作出的按一定比例缩小的地球模型。
2、地球仪基本要素: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
3、如果把地球按一定比例缩小制成地球仪后,其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的差异微乎其微,所以地球仪就成了一个正球体。
纬线和纬度(重点掌握)1、纬线:地球仪上有绘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圆圈,在其中与南北两极距离相等的最大的圆圈是赤道,赤道和赤道平行的圆圈统称为纬线圈,也称为纬线。
2、纬线的特点(1)形状:圆(除极点外)。
(2)长度:长度不等,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
(3)指示方向:东西。
3、纬度的划分(1)起始线:0°纬线(赤道)。
(2)度数划分:从赤道向南和向北,各分90°。
(3)表示:北纬用“N”表示;南纬用“S”表示。
(4)规律:纬度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4、高、中、低纬度的划分: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5、南北半球分界线: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以是北半球,以是南半球。
七年级地理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全)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汇总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XXX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地球运动绕太阳公转,自转地轴自西向东约24小时昼夜交替。
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
地球表面分为五个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第三节地图地图是地球表面的缩影,可以用来表示地球的各种信息。
纬线是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点。
纬度的变化规律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经度的变化规律是由本初子午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构成了地球的地貌。
地球上有六大洲: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和大洋洲。
五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洋、北冰洋。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一直在不断变化,包括板块运动、地震、火山喷发等。
这些变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天气是指短时间内大气的温度、湿度、风速、降水等自然现象。
天气的变化是不稳定的,受到气压、风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气温是指大气中温度的高低。
气温的分布受到纬度、海拔、地形、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降水是指大气中水分凝结形成的雨、雪、雾、露、霜等自然现象。
降水的分布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气候是指长时间内大气的温度、湿度、风向、降水等自然现象的平均状况。
世界上的气候多种多样,包括热带雨林气候、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带气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