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备战中考化学复习化学溶液的形成专项易错题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38.00 KB
- 文档页数:14
2020-2021备战中考化学复习化学溶液的形成专项易错题及答案
一、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
1.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饱和溶液降温一定析出晶体
B.不饱和溶液降温不一定能得到饱和溶液
C.溶液加入溶质质量分数必然一定增大
D.恒温蒸发少量溶剂一定能得到饱和溶液
【答案】B
【解析】
【详解】
A、只有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的物质,饱和溶液降温时一定会析出晶体;如果是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降低的物质,饱和溶液降温时不但不析出晶体,反而变得更不饱和,选项错误;B、如果是溶解度随温度降低反而升高的物质,不饱和溶液降温时不但变不成饱和溶液,反而变得更不饱和,选项正确;C、饱和溶液中加入作溶质的物质就不再溶解,质量分数不变化,选项错误;D、溶剂比饱和溶液的溶剂多很多的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少量溶剂不会达到饱和,选项错误,故选B。
2.如图是固体物质a、b、c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 ℃时,a、b、c溶解度的大小顺序是:a>b>c
B.t2 ℃时,a、b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t2 ℃时,将40 g 的c加到100 g水中,制得的溶液不饱和
D.欲使c从溶液中结晶,可以采用降温结晶或蒸发溶剂的方法
【答案】B
【解析】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 ℃时,a、b、c溶解度的大小顺序是: c>b>a,错误;B、t2 ℃时,a、b的溶解度相等,那么它们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正确;C、t2 ℃时,C的溶解度为40g,即该温度时40gC溶解在100g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错误;D、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欲使c从溶液中结晶,可以采用升温的方法,错误。故选B。
点睛: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
3.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氯化铵和熟石灰混合研磨,闻到刺激性气味 B.打开盛浓盐酸的试剂瓶塞,瓶口上方出现大量白烟
C.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氧化镁
D.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溶液温度降低
【答案】A
【解析】A、氯化铵和熟石灰混合研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氨气,所以会闻到刺激性气味;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盛有浓盐酸的瓶盖,瓶口出现白雾;
C、根据镁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溶液温度的变化进行分析判断。
解:A、氯化铵和熟石灰混合研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氨气,所以会闻到刺激性气味,故A 正确;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盛有浓盐酸的瓶盖,瓶口出现白雾,而不是白烟,故B错误;
C、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生成氧化镁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C错误;
D、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明显升高,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4.已知NH4NO3和KH2PO4固体混合物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4%,则混合物中KH2PO4的质量分数为
A.80% B.60% C.40% D.20%
【答案】B
【解析】14%=﹙1-x﹚×35%,x=60%.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汽油可以乳化油污 B.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C.溶质都以离子形式溶解在溶剂里 D.硝酸铵溶于水,使溶液的温度降低
【答案】D
【解析】A、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污属于溶解现象,故错误;
B、溶液可以有颜色,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故错误;
C、溶液中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存在溶液中,例如酒精溶于水以分子形式存在,故错误;
D、硝酸铵溶解在水中,会吸热,溶液温度会降低,故正确。
点睛:
物质溶解的过程包含有以下两个过程:
一个过程是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该过程吸收热量;另一个过程是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该过程放出热量;并且,不同的溶质,在这两个过程中吸收和放出的热量也不同;
共有如下三种:
1.当溶解时放出的热量>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会升高(如氢氧化钠、浓硫酸等;另外,氧化钙放在水中发生反应放热,也会使温度升高),表现为放热现象;
2.当溶解时放出的热量=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不变(如氯化钠等),表现为既不吸热,也不放热的现象;
3.溶解时放出的热量<吸收的热时,溶液温度会降低(如硝酸铵等),表现为吸热现象。
6.木糖醇是一种甜味剂,其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关于木糖醇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木糖醇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木糖醇是易溶物质
C.70℃时木糖醇的饱和溶液降温到60℃会析出木糖醇晶体
D.50℃时,100g水中加入80g木糖醇,搅拌,可得到饱和溶液
【答案】D
【解析】A. 木糖醇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正确;B. 木糖醇是易溶物质,正确;C.
70℃时木糖醇的饱和溶液降温到60℃会析出木糖醇晶体,正确;D. 50℃时,木糖醇的溶解度大于80g,100g水中加入80g木糖醇,搅拌,可得到不饱和溶液,错误。故选D。
点睛:考查学生应用溶解度曲线的能力。
7.厨房中的下列物质放入足量的水中,充分搅拌,能形成溶液的是( )
A.面粉 B.食盐 C.冰块 D.花生油
【答案】B
【解析】充分搅拌,能形成溶液的是B. 食盐。A. 面粉, D. 花生油,均形成浊液。C. 冰块,只有一种物质。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溶液和浊液的概念。
8.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的溶解度比c大
B.a中混有少量的c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
C.t2℃时,a、b两种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 D.将t2℃时a、b、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 > a = c
【答案】B
【解析】A、比较溶解度大小须确定温度;B、a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变化较大,c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若a中有少量的c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正确;
C、不知溶液的质量,无法判断所含溶质的质量关系,故错误;D、将t2℃时a、b、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ab析出晶体,c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与降温前相等,据饱和溶液中质量分数=100g溶解度溶解度 ×100%,即溶解度越大质量分数也就越大,而t1℃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大于降温前c 的溶解度,故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a>c,故错误;故选:B。
点睛:不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不同,所以比较溶解度大小须确定温度,饱和溶液中溶解度大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并能据溶解度曲线分析提纯物质的方法。
9.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物质溶于水后,水的导电性都会增强
C.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混合物 D.溶液里的各部分的性质是相同的
【答案】D
【解析】A、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都是溶液,如水,错误;B、酒精溶于水不导电,错误;C、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错误;D、溶液具有均一性,所以溶液里的各部分的性质是相同的,正确。故选D。
点睛:熟悉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在不改变条件时,溶液的组成和浓度都不会发生变化,要与悬浊液和乳浊液区分。
10.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将t2℃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选项是乙>甲>丙
B.t2℃时,将30g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形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37.5%
C.要从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获得晶体甲,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D.将丙物质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采用加水或降温的方法
【答案】B 【解析】A、将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甲、乙的溶解度减小析出晶体,丙的溶解度增大,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即溶解度大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大,t1℃时乙的溶解度大于t1℃时甲的溶解度大于t2℃时丙的溶解度,降温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乙>甲>丙,正确;B、t2℃时甲的溶解度为50g,所以t2℃时,将30g的甲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只能溶解25g甲物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33.3%,错误;C、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受温度影响较大,要从甲的饱和溶液中获得晶体甲,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正确;D、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将丙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采用加水或降温的方法,正确。故选B。
点睛: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
11.X、Y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话中不正确的是
A.t1℃时 X 的溶解度比 Y 的小
B.t2℃时 X、Y 的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C.t1℃100 g X 的饱和溶液中 X 的质量是 50 g
D.X 中含有少量的 Y,可以通过降温结晶来提纯 X
【答案】C
【解析】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X的溶解度比Y的小,正确;B、t2℃时X和Y的溶解度最大,所以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正确;C、t3℃时,X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所以150gX的饱和溶液中X的质量是50g,错误;D、X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X中含有少量的Y,可以通过降温结晶来提纯X,正确。故选C。
点睛: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12.鉴别下列各组物质所用的试剂或方法,错误的是
A.硝酸铵和氯化钠 —— 水
B.硬水和软水 —— 肥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