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饮水安全评价标准对比表
- 格式:pdf
- 大小:66.04 KB
- 文档页数:1
地方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对比表1.导言饮用水是人类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资源,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不同地方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可能存在差异,因此有必要对各地的饮用水卫生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和监控饮用水质量。
2.标准对比2.1国家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饮用水卫生标准》,国家对生活饮用水的质量指标做出了具体规定,主要包括浊度、色度、臭味、有机物、无机物、微生物等方面的指标。
其中,浊度、色度、臭味等直观指标是检测饮用水质量的常用方法,而有机物、无机物、微生物则更直接地反映了水质的安全性。
2.2地方标准各地方对生活饮用水的卫生标准也有自己的规定,通常是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水质特点和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一些水质较好的地方可能会对某些指标的限量更为严格,而一些水质较差的地方则可能较为宽松。
一些有特殊水质问题的地区,如地下水重金属含量较高的地方,可能会有特殊的标准要求。
3.对比分析通过对国家和地方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3.1一致性大部分地方的饮用水卫生标准与国家标准基本一致,即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做出了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调整。
这表明国家标准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得到了地方政府和专家的认可和尊重。
3.2差异性尽管大部分地方的标准与国家标准基本一致,但仍然存在一些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对某些指标限量的严格程度上,有的地方可能比国家标准更为严格,而有的地方则相对宽松。
这表明饮用水质量在不同地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视,也反映了地方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水资源状况。
4.结论地方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对比分析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和监控饮用水质量,对于保障公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标准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得到了地方政府和专家的认可和尊重,但也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希望通过不断地对饮用水卫生标准进行研究和完善,能够更好地保障公众的饮用水安全。
5. 持续监测和改进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对比分析并不仅仅是一次性的工作,而是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监测和改进。
中国农村饮用水安全评价标准1、术语和定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向县(市)以下(不含县城城区)的国镇、村庄、学校、农场、林场等居民及分散住户供水的工程,主要满足农村居民日常生活用水需要;又称农村供水工程或村镇供水工程,它包括集中式供水项目和分散式供水项目。
集中供水率:某地区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和城市供水管网扩建工程供水人口占农村供水总人口的比例。
供水人口指某区域农村户籍人口或常住人口,取高值,下同。
自来水普及率:区域内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和城市供水管网扩建工程向家庭供水(含小区或院子,下同)的农村人口占农村供水总人口的比例。
水质符合标准率:分为水样水质符合标准率与水样覆盖人口水质符合标准率两种。
水样水质符合标准率是指水样的所有检测水质指标符合GB5749要求的样本数占总样本数的比例。
水质覆盖人口水质符合标准率是指水样的所有检测水质指标符合GB5749所需样本对应的项目供水人口占总样本对应的项目供水人口的比例。
供水保证率:农村居民获得充足安全饮用水的可靠性。
2、基本规定2.1农村饮水安全,指农村居民能够及时获得足够的饮用水,和长期饮用不影响人身健康。
2.2农村饮用水安全评价指标包括水量、水质、用水的便利性和供水保证率4项。
2.3农村饮用水安全评价4项指标全部符合标准才能评价为安全;4只有当所有指标基本达到或高于标准时,才能被评估为基本安全,只要有1项未符合标准或未基本符合标准,就不能评价为安全或基本安全,农村饮水安全指标评价标准和方法见附录A。
2.4对未实现基本符合标准要求的评价指标,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督促、指导供水单位采取相应措施,限期符合标准。
2.5农村供水工程的分类应符合表的规定1的规定。
表1农村供水工程分类工作类型集中供水工程分散供水项目分类标准万吨万人供水工程万吨以下万人供水工程设计供水规模≥1000m3/d或设计供水人口≥1万人设计供水规模<1000m3/d和20人≤设计供水人口<1万人设计供水人口,< 20人2.6供水单位应综合采取改造、配套、升级、联网等方式,不断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农村饮水安全评估标准
农村饮水安全评估标准通常涵盖以下方面:
1. 水源质量评估:评估农村饮水水源的质量,包括地下水和表面水的化学和微生物指标。
常用的指标包括总大肠菌群、总悬浮物、氨氮、亚硝酸盐等。
2. 水处理设施评估:评估农村饮水设施的处理能力和运行状况,包括净水设备、消毒设备、管道和储水设施等。
评估内容包括设备是否安全、饮用水处理效果是否符合相关标准。
3. 水质安全评估:评估农村饮水的水质安全,包括水中化学物质和微生物的浓度是否符合卫生标准。
常用的指标包括重金属、农药残留物、细菌和病毒等。
4. 水安全管理评估:评估农村饮水管理措施的完善程度,包括水源管控、水处理设备运维、水质监测和水与卫生教育等。
评估内容包括管理规范性、卫生教育普及率和监测体系建立情况等。
5. 社会满意度评估:评估农村居民对饮水安全的满意度和需求。
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居民满意度调查、需求调研和问题反馈等。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农村饮水安全评估标准,不同地区和国家可能有不同的评估标准和指标。
评估标准的制定需考虑当地的水质情况、技术条件和饮水需求,以确保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
《农村饮水安全评价准则》1、术语和定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向县(市)以下(不含县城城区)的乡镇、村庄、学校、农场、林场等居民及分散住户供水的工程,主要满足农村居民日常生活用水需要;又称农村供水工程或村镇供水工程,包括集中供水工程和分散供水工程两类。
集中供水率:某区域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与城市供水管网延伸工程供水人口占该区域农村供水总人口的比例。
供水人口指某区域农村户籍人口或常住人口,取高值,下同。
自来水普及率:某区域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和城市供水管网延伸工程供水到户(含小区或院子,下同)的农村人口占农村供水总人口的比例。
水质达标率:分为水样水质达标率与水样覆盖人口水质达标率两种。
水样水质达标率是指水样的所有检测水质指标符合GB5749要求的样本数占总样本数的比例。
水质覆盖人口水质达标率是指水样的所有检测水质指标符合GB5749要求的样本对应工程供水人口数占总样本对应工程供水总人口数的比例。
供水保证率:农村居民取得充足安全饮用水的可靠程度。
2、基本规定2.1农村饮水安全,指农村居民能及时取得足量够用的生活饮用水,且长期饮用不影响人身健康。
2.2农村饮水安全评价指标包括水量、水质、用水方便程度和供水保证率4项。
2.3农村饮水安全评价4项指标全部达标才能评价为安全;4项指标中全部基本达标或基本达标以上才能评价为基本安全,只要有1项未达标或未基本达标,就不能评价为安全或基本安全,农村饮水安全指标评价标准和方法见附录A。
2.4对未实现基本达标要求的评价指标,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应督促指导供水单位采取适宜措施,限期达标。
2.5农村供水工程分类应符合表1的规定。
2.6供水单位应综合采取改造、配套、升级、联网等方式,不断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2.7千吨万人供水工程应连续供水,供水入户,水量充足,水质达标;千吨万人以下集中式供水工程宜连续供水,供水入户,水量充足,水质达标或基本达标。
3、指标评价3.1 水量评价3.1.1评价内容水量,包括居民生活饮用水量、散养畜禽用水量、家庭小作坊生产用水量以及居民点公共用水量等,不包括规模化养殖畜禽,二、三产业及牧区牲畜用水量。
农村饮用水水质检测指标
1. pH值:农村饮用水的pH值应在6.5-8.5之间,过高或过低可能会影响人体健康。
2. 氟化物:农村地区的饮用水中含氟量一般不应超过1.5mg/L,过高含氟量可引起骨骼病变。
3. 亚硝酸盐:农村饮用水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不应超过0.01mg/L,否则可致癌。
4. 氨氮:农村饮用水中的氨氮浓度不应超过0.5mg/L,过高的氨氮浓度可能会对人体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5. 总大肠菌群:农村饮用水中总大肠菌群限制为1000个/100ml。
6. 硫化物:农村地区饮用水中硫化物浓度一般不应超过0.1mg/L。
7. 悬浮物:农村饮用水中的悬浮物不应超过25mg/L,否则会导致水质浑浊,影响健康。
8. 铅、镉、汞、砷等重金属含量也应符合相关标准,否则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农村生活饮用水量卫生标准GB11730-89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农村生活饮用水量卫生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县镇以下的农村自来水的设计与建设。
2 用水量标准与时变化系数生活饮用水量标准与时变化系数根据给水卫生设备类型、供水条件和地区条件分别按表1和表2确定。
3 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分级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分为二级,其两极标准的限值见表1。
表1 农村生活饮用水量卫生标准(最高日) L/人·日注:(1)本表所列用水量包括农家散养的猪、羊、禽类的饮用水量,但未包括大牲畜及集体和专业户饲养的猪、禽的饮用水量和浇庭院菜地的用水量。
(2)免费供水条件下,当龙头(包括户用与公司)安装在室外时,如排水方便,可在龙头下自由淋洗者,其用水量按有洗涤池的标准考虑。
(3)水网地区或地面水水质良好、使用方便的其他地区,设计时宜采用低值;缺管良好地面水体或生活水平较高的地区宜采用高值。
(4)定时供水者,宜采用较值。
(5)按户或按人固定收费者,设计时应按免费供水标准选用。
(6)气候分区的说明收费者,设计时应按免费供水标准选用。
(7)其他地区的农付生活饮用水量标准,可根据地区气候和人民生活习惯等具体情况,参照相似地区的标准确定。
表2 农村最高日用水量时变化系数(K时值)注:(1)工、商、副业较集中的村镇宜采用低值。
气候分区 供水条件 给水卫生设备类型及最高日生活用水量集中给水龙头 龙头安装到户无洗涤池有洗涤池或有 洗涤池及淋浴设备 Ⅰ Ⅱ Ⅲ Ⅳ Ⅴ 计量收费供水 20~35 20~35 30~50 30~50 20~4030~4030~4040~7040~7035~5540~70 40~70 60~100 70~100 50~80 Ⅰ Ⅱ Ⅲ Ⅳ Ⅴ 免费供水 40~6050~7060~10070~10050~90 85~120 90~140 100~180 100~180 90~140 村镇用水人数 (人)<500 500~1000 1000~3000 ≥3000 K时值 全日供水 3.7~2.0 3.0~2.0 2.5~1.8 2.0~1.6 定时供水t ≥8h 5.0~3.8 3.8~3.2 -(2)人数少的小村应采用高值。
农村饮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为做好农村饮水安全评价工作,2004年11月24日水利部和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水农[2004]547号),请各地参照有关要求执行。
(一)主要内容:农村饮用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分安全和基本安全两个档次,由水质、水量、方便程度和保证率四项指标组成。
四项指标中只要有一项低于安全或基本安全最低值,就不能定为饮用水安全或基本安全。
1.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要求的为安全;符合《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要求的为基本安全。
2.水量:每人每天可获得的水量不低于40~60升为安全;不低于20~40升为基本安全。
根据气候特点、地形、水资源条件和生活习惯,将全国分为5个类型区,不同地区的具体水量标准可参照下表确定。
不同地区农村生活用水量评价指标单位:升/(人·天)分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安全40 45 50 55 60基本安全20 25 30 35 40 一区包括: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西北部,陕西、山西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四川西部。
二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西北部以外地区,河北北部。
三区包括:北京,天津,山东,河南,河北北部以外地区,陕西关中平原地区,山西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以外地区,安徽、江苏北部。
四区包括:重庆,贵州,云南南部以外地区,四川西部以外地区,广西西北部,湖北、湖南西部山区,陕西南部。
五区包括:上海,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海南,安徽、江苏北部以外地区,广西西北部以外地区,湖北、湖南西部山区以外地区, 云南南部。
本表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
实行分质供水的地区,可根据具体情况分别确定饮用水水量与其他生活用水量,以降低工程造价。
3.方便程度:供水到户或人力取水往返时间不超过10分钟为安全;人力取水往返时间不超过20分钟为基本安全。
4.保证率:供水水源保证率不低于95%为安全;不低于90%为基本安全。
农村饮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一、水源指标:
1.水源位置:离居民区的距离、是否受到工、农业污染的影响等。
2.水源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的社会和法律保护程度。
3.水源地区的型和地质结构:水源的类型(地下水、表水、雨水等)
以及地质结构。
4.水源的气候条件:水源区的降水量、蒸散发量和水质变化情况。
二、水质指标:
1.水质化学指标:包括总硬度、总溶解性固体、pH值、电导率、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铜、铁、锌等重金属。
2.水质微生物指标:包括总大肠菌群、大肠杆菌和致病微生物的监测。
三、供水设施指标:
1.可持续供水能力:供水设施的处理和输配水能力是否适应人口数量
和发展需求。
2.供水设施的运行状况:供水设施的运行是否稳定、水压是否足够、
自动化程度等。
3.维修和保养状况:供水设施的维修和保养是否及时、有效。
四、供水管理指标:
1.水源保护和管理工作:包括水源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水源地环境
保护措施、水污染的治理等。
2.供水组织和运营管理:包括供水组织的机构设置、人员配置、资金投入等。
五、饮水健康指标:
1.致病物监测:包括常见致病菌如霍乱弧菌等的监测情况。
2.水质安全标准:供水水质是否符合国家和地方的饮水卫生标准。
3.饮水水源安全感知度:居民对饮水水源是否安全的自我评估。
以上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农村饮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各项指标的评估,可以了解农村饮水安全的状况,并为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
同时,评价指标体系也可以帮助监测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进展情况,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