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 格式:ppt
- 大小:8.92 MB
- 文档页数:60
第22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答案参见配套课件)一、从GDP看沧桑巨变1(1)新中国成立之初,不仅落后于,也不及一些。
(2)到1978年,新中国经济已取得很大进步,但人均GDP仍位列。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20多年的,中国经济生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GDP比1980年。
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水平。
预习准备:描述我国建国以来GDP增长轨迹,并分析其巨变原因。
2、经济增长的影响(1)国民经济的增长大大缩小了。
(2)经济巨变的成就,最终体现在。
3、下一步目标:建设小康社会2002年,十六大发出的号召,提出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到2020年GDP力争的宏伟目标。
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1、什么是城镇化?又称,是指、和、由农村型转向的过程和趋势,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的重要指标之一。
2、建国以来城镇化的历程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化经历了。
(1)改革开放前,城镇化进程;(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我国城镇化;(3)进入21世纪,我国城镇化进入阶段。
预习准备:以身边熟悉的例子论证说明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化的曲折过程。
将数据变成图表资料,更直观的说明问题,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原因。
3、我国城镇化的道路(1)迅速崛起。
其动力是的深入发展,a. 异军突起,成为农民实现向非农业领域转移的重要途径;b.农村改革解放了生产力,人数大增。
(2)出现了的倾向,形成城市群的雏形。
城市群发挥大城市的作用,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提供。
4、城镇化战略2002年政府提出实施积极的,走和协调发展的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
,、成为实施城镇化战略的主要任务之一。
预习准备:作为济南的下一代主人,设计济南的下一步城市建设该如何展开。
三、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1、中国互联网事业的发展因特网的出现是世界由走向的象征。
2、互联网的影响预习问题:互联网在我国经历了的发展过程?(发展情况)据你了解,你身边的人们用网络来做什么?(上网目的)综合考察一下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影响)四、时尚中国1、思想观念时尚2、生活时尚(1)穿着时尚(2)家居时尚3、语言时尚预习准备:以课本材料结合自己的身边生活,举例说明以上三个方面的时尚变化。
第22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修改意见:1.史海引领部分的修改,注意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在语言上,应生动、形象,有感染力;在设计上,创意、角度新,有吸引力;在思维上,有梯度、深度,锻炼能力;在构思上,设计的问题与内容关联性好。
2.在例题方面,注意“解题思路”是要讲清如何审题、如何答题上,讲解题思路,要具体;而活动栏目中的“方法技巧”是规律性的总结,能否形式多样化些。
3.在选题上,题有些陈旧,多选些今年新课标高考题、模拟题,尤其是能体现新课标理念高考中大力提倡的研究性试题、“新材料、新情景”创设的试题。
【史海引领】因特网将孤立的电脑用户与全世界联系在一起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发展起来的,最初是美国专门用于军事研究的专用计算机网,后建立军用网(MILnet)及欧洲的军用网。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专用计算机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它变成了一个普及全球的信息网络。
1992年以后,随着商业性网络进入互联网,互联网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商业电脑网络。
我国从1994年4月起正式加入互联网。
目前国内已批准了10家国际互联网单位,它们是:中国电信公众互联网(CHINANET)、中国联通网(UNINET)、网通网(CNCNET)、吉通网(GBNET)、中国移动互联网(CM—NET)、中国卫星互联网(CSNET),以上六家是可以向社会提供公众服务的商业网;另外还有四家专用互联网:中国科技网(CSTNET)、中国教育网(CER— NET)、经贸网(CIETNET)、长城网。
进入互联网时代,你做好准备了吗?【教材知识详解】一、以国内生产总值看沧桑巨变1、原因(1)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环境:中国的社会环境的安定及相对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2、变化:(1)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仅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也不及一些发展中国家。
第22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课标要求】了解现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以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目标】掌握改革开放以来的生活巨变与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城市化的含义;了解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阶段;理解互联网的兴起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提高辨证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与史论结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生活巨变;互联网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难点: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方法。
本课主要讲述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主要从经济增长数据、城镇化水平、高科技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表现出来。
一、GDP的增长1、变化:改革开放前:发展缓慢,水平低;改革开放后:增长率高;经济总量增加。
2、国民经济增长的直接成效(1)缩小了中国与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经济总量在世界的排名迅速提升(1990年在世界上排名第十,在发展中国家中排名第二,到2001年,跃居世界第六位,在发展中国家中排名第一;200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0067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3000美元)。
(2)经济巨变的成就,最终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上,即中国步入小康社会。
3、目标:2002年中共“十六大”发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召,提出到2020年GDP 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
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1、变化:改革开放前:曲折且十分缓慢;改革开放后:进程加快,水平提高。
2、途径:乡镇企业发展推动;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人数大增。
3、城市化发展模式:小城镇迅速崛起。
4、从城市化类型看,出现了城市区域化的倾向。
逐步形成三大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大北京城市群5、目标:走多样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城镇体系。
三、社会生活巨变1、原因: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政府支持。
2、互联网时代(1)变化:1995年以来发展迅猛,应用领域越来越广(2)影响:信息、知识更迅速便利地传递和共享;改变人们生产和生活学习娱乐方式;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学习目标(1)课标要求:以我国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2)知识目标:①了解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腾飞的情况②认识因经济腾飞而引起的生活巨变,以及人们生活观念。
生活方式的变革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知识准备一、从国内生产总值看沧桑巨变1、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1978年——1995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率高达,远远超过同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超过同期亚洲新兴的工业国家。
到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亿元,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六位.2、目标:2002年“十六大”提出到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翻的宏伟目标.3、影响:大大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生活水平开始向迈进。
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1、含义:又称,是指和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和趋势。
2、城镇化道路:(1)进程加快:1978—2000年,城镇化水平由提高到。
(2)道路多样:异军突起,成为农民向非农领域转移的重要途径。
(3)倾向:出现了的倾向,形成了、等城市群的雏形。
(4)战略:走和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三、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1、发展:自从年全面开展因特网业务以来,由于支持,发展很快,应用领域越来越广。
2、影响:(1)使更迅速便利地传递和共享。
(2)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3)改变了人们的以及人们认识世界。
思考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四、时尚中国1、条件:改革开放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2、表现:(1)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2)生活方式的时尚化:①穿着的时尚化:注重衣服的面料。
质地。
花色.款式和品位;②居住条件的改善以及由此引发的“装修热”;③流行语言的变化:的变化、的创新,生动体现了社会生活时尚的更新.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仅27美元,远远低于当时印度及亚洲人均国民收人水平。
1978年,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230美元,在列入统计的126个国家与地区中排104位,广大农民还在为温饱问题而发愁。
教学技能训练课教学设计第22课经济腾飞和生活巨变社会与历史学院历史xx班xxxx第22课经济腾飞和生活巨变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情况,认识改革开放的巨大作用;(2)了解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情况和城镇化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表的解读、问题探究等方法,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现代社会生活巨变发生的原因及影响。
(2)利用多媒体辅助,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发展状况,掌握知识。
(3)利用数据来说明现实状况,学会用数据来分析问题,了解经济状况,环环紧扣,成体系的学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搜集和体会生活中体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各方面例证,增强学生的历史体验和感悟,培养历史论证能力;认识到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的腾飞,促进了社会主义文明,使人民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是进入现代化的重要道路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GDP和城镇化所体现的经济发展巨变。
难点:理解GDP概念及其增长状况,理解城镇化概念和城镇化发展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利用图片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四导入新课:第22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Ppt1好,大家请看大屏幕,ppt2大家认识这个是什么吗?对,它叫做果丹皮,果丹皮是一种酸甜可口,开胃健脾的食品,深受各个年龄段人们喜欢,也可以简写成GDP。
而它的英文名字叫做GDP,是国内生产总值的一个缩写,这才是我们这节课需要认真研究的。
大家认真看书,待会我找一位同学来告诉我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
(书写板书,课题,GDP)pp3回答很正确,那么我们来认真分析一下,同学你注意,首先必须是市场价格,这一点与市场经济是相对应的,不是其他价格,一国,重点在哪个字呀,对啦,是一字,不是国,国也可以换成别的,比如一地,一乡之类的,更有可以使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GDP是多少等等,核算期内是一个时间限定,最终产品最终产品就是那些商品已经可以卖给客户而不需要再加工的东西,比如桌子,课本这一类,而劳务价值是一种非实体的无形价值,这些全部总结起来构成了GDP 的概念。
第22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教学设计——岳麓版必修第四单元【教师寄语】人喜欢习惯,因为造就它的就是自己。
——箫伯纳【课标要求】了解中国现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了解中国现代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了解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材分析】本课是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的第四课,由“从国内生产总值看沧桑巨变”、“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时尚中国”四部分内容组成。
在前面,学生学习了中国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十一届三种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紧接着学习这一节课。
本课在第四单元知识结构体系中属于从属地位,更注重的是培养同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中学生具有一定的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但需要一个由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的过程。
加之中学生叛逆心理较强,不易被动接受现成的结论,所以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感性材料。
2.学生知识能力现状:虽然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但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主动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3.常规课堂上,学生的思考交流范围较窄,课堂参与机会少,有很多同学平日有积极参与动机,但没有机会或勇气在课堂发言。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居民衣着、住房追求的变化,以及人们流行语言的变化,切实体验改革开放后在中西文化交汇、碰撞下中国的现代生活。
(2)以我国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3)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情况,认识改革开放的巨大作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搜集史料、情景再现的方法,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本地区或社区、家庭经济发展某一方面的变化。
通过图表的解读、问题探究等方法,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现代社会生活巨变发生的原因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