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病人补液
- 格式:ppt
- 大小:439.00 KB
- 文档页数:28
危重病人救中的液体管理与补液策略危重病人救治中的液体管理与补液策略在医学救治中,液体管理与补液策略是危重病人救护的关键之一。
正确的液体管理可以维持病人的血液循环稳定,保证器官灌注,降低并发症风险。
本文将探讨危重病人救治中的液体管理与补液策略,以期提供有益的医学参考。
一、液体管理的重要性危重病人通常由于失血、感染、烧伤等原因导致体液失衡,出现低血容量、低血压等症状。
恢复体液平衡对于维持病人的生命功能至关重要。
正确的液体管理可以帮助调节体液和电解质平衡,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
同时,合理的液体管理还可以防止组织缺氧,降低器官功能损伤的风险,提高病人的生存率。
二、液体管理策略液体管理的目的是补充体内的液体缺失,提高有效循环血容量,恢复组织灌注。
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液体管理策略需要针对不同的病情进行个体化的制定。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液体管理策略:1. 保守液体管理保守液体管理是指在病人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限制补液量以避免液体超负荷或心力负荷过重。
适用于患有心功能不全、肺水肿等疾病的病人。
这种策略主要依靠监测病人的尿量、中心静脉压和心输出量等指标,动态调整液体补给量。
2. 积极液体管理积极液体管理通常适用于血容量不足、低血压、组织缺血导致的器官功能损害。
在这种策略下,通过补液来提高血容量,改善组织灌注。
然而,过度的积极液体管理又可能导致液体超负荷,并增加肺水肿等并发症的风险。
因此,在实施积极液体管理时,需要密切监测病人的血压、尿量、心率等指标,及时调整补液速度和量。
3. 动态液体管理动态液体管理是根据病人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来调整补液量的策略。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指标是被动腿提升试验(PLR)和被动腿提升试验(PLR)试验。
这两种试验可以通过检测病人的心率、收缩压等指标来评估容量反应性,从而指导液体管理策略的制定。
三、补液种类的选择在液体管理中,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可以选择适宜的补液种类。
常用的补液种类有以下几种:1. 晶体液:晶体液是指含有多种电解质的溶液,如生理盐水、林格液等。
休克病人的补液原则
休克病人的补液原则是基于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维持器官灌注和功能的目标。
根据不同类型的休克,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补液原则:
1. 危重休克病人的早期补液:在休克早期,迅速补充液体以扩容是至关重要的。
晶体液(如晶体胶体溶液或盐水)通常被优先选择,建议以输注20ml/kg的速度开始,并可根据患者的响应进行调整。
补液时应密切监测心脏功能、尿量和临床表现。
2. 补液类型的选择:晶体胶体溶液可以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提高有效血容量。
晶体溶液(如盐水或平衡盐溶液)则更容易扩展细胞外液体,并在休克早期起到补充血容量的作用。
选择补液类型时需根据休克的类型、伴随病因和患者的基础状况进行评估。
3. 目标指导的补液: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监测指标,通过补液调整来达到目标灌注压、心率、尿量和中心静脉压等指标。
有效的灌注压也是保证器官灌注、功能的关键。
4. 避免过度补液:过度补液可能导致心功能负荷过重,肺水肿等副作用。
在补液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血压、心脏指数、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楔压等指标,以避免过度补液。
5. 注意电解负荷平衡:在进行液体复苏时,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电解负荷平衡,特别是钠、钾、钙和镁等电解质的水平。
根据电解质的变化,可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补充。
休克病人的补液原则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临床表现进行个体化评估和调整。
在补液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各项指标,并根据患者的响应及时调整补液策略。
危重病病人的液体复苏治疗静脉液体复苏是急危重病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液体复苏的根本目标就是纠正低血容量,增加有效循环血量,以保证有效的心输出量和器官的血流灌注。
液体复苏是一种诊断和治疗低血容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液体复苏的失败往往会导致病人发生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甚至死亡。
低血容量的评估低血容量指的是细胞外液容量的减少,主要是指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
它分为绝对和相对血容量不足,前者指细胞外液的实际丢失量,后者指体液分布不均匀所导致的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低血容量的评估主要依靠病史、临床症状、体格检查、有创和无创的血流动力学指标。
1. 病史和体格检查病史对于低血容量的诊断是有帮助的,但其作用甚微。
低血容量后期表现主要有少尿、心动过速和低血压。
大多数临床医师将血压、心率和尿量作为判断灌注是否充分的证据。
然而很多病人处于休克代偿状态,血流分配不均而生命体征却正常,但存在组织灌注不足。
此时,在血压、心率和尿量均正常时停止补液治疗,病人就可能发生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MODS,甚至死亡。
2. 血容量的监测低血容量的黄金标准就是血容量的直接检测,该方法的原理是将放射性同位素作为标记物稀释于血液中。
然而,在绝大多数紧急治疗实施之前,这些技术并不能迅速、准确提供结果。
此外,采用该方法准确评估血容量,需要在标志物分布到血循环外之前就得出结果。
目前,采用一氧化碳标记红细胞是一种有前途的方法,但是,应用该方法对发生低血容量的病人进行血容量检测还很不成熟,尚不能应用于临床。
3. 中心静脉压中心静脉压(CVP)是接近右心房处上、下腔静脉的压力,可反映右房压力及右心功能。
CVP比血压、心率、尿量和组织内氧分压(PtcO2)能提供更多的血容量信息。
但它也受心血管顺应性、胸腔压力和心肌收缩力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在病理状态下足以影响对容量的准确判断,此时,CVP作用主要是被用来评价右心接受容量负荷的潜力。
4. 肺动脉楔压和心输出量肺动脉楔压(PAWP)和心输出量(CO)等反映左心功能的指标是循环监测中最重要的项目,借助Swan-Ganz导管,可监测右心房压力(RAP)、肺动脉压(PAP)、PAWP、CO ,结合血压、心率等还可计算出左、右心室作功(LVW、RVW)、外周循环阻力(SVR)、肺循环阻力(PVR)和每搏血量(SV)等有用的循环生理参数。
休克病人的补液原则休克是一种危重病症,常见于全身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的情况下。
其特点是循环血量不足,导致组织器官缺氧、酸中毒等严重的代谢紊乱。
及时的补液是休克治疗的重要环节之一,旨在维持有效循环血量,改善组织灌注,保证器官功能。
1.快速补液:休克病人往往存在血容量不足的情况,需要迅速补充液体以增加有效循环血量。
常用的补液途径包括静脉输液和逆行动脉血氧合(ECMO)。
静脉输液可以通过大容量输液、快速输液和血浆代补等方式进行。
ECMO是一种通过外部设备将血液氧合并返流回体循环的方法,可以在休克病人中提供足够的氧合和循环支持。
2.目标导向补液:在快速补液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休克的类型和程度制定合理的目标导向。
例如,在出血性休克中,需坚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原则,既要补足失血的液体,又要保持血压的稳定;在感染性休克中,需注重纠正感染源,如抗生素治疗,并针对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进行抗炎处理。
3.使用理想补液:在选择补液时,应考虑到休克病人的病情和生理状态,选择合适的理想补液。
理想补液应具备与血浆相似的渗透压和离子浓度,防止细胞内外渗透刺激,保持体液的酸碱平衡。
胶体溶液(如白蛋白、羟乙基淀粉)和晶体溶液(如生理盐水、林格液)都可用于补液,但胶体溶液的维持时间较晶体溶液长,能够更好地维持有效血容量。
4.个体化补液:休克病人的补液治疗应个体化,根据病情和监测指标,及时调整补液方案。
常规的监测指标包括血压、脉搏、尿量、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嵌顿压等。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纠正电解负平衡、酸碱紊乱和循环血容量不足等问题,以达到维持循环的目的。
5.避免过度补液:休克病人的补液过程中需注意避免过度补液。
过度补液可能导致心功能不全、肺水肿等并发症,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
因此,在补液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病情和液体平衡的变化,避免过度补液的发生。
总之,休克病人的补液原则需要综合考虑病情、病因和监测指标等因素。
快速补液、目标导向、使用理想补液、个体化补液和避免过度补液是休克补液治疗的基本原则,能够有效改善病人的循环功能,提高生存率。
静脉补液技术副主任医师郝建国山东冠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静脉补液的适宜人群:1.不能经口摄入或经口摄入不足,难以维持生理需要,如昏迷病人、缺水病人,食道严重狭窄病人。
2.需要迅速补充有效血容量,如各种休克、缺水、失血。
3.危重病人的抢救治疗。
4.需要输液维持尿量、防止肾功能衰竭。
5.补充营养和热量。
6.输入治疗药物。
7.促进毒物排出体外.二、静脉补液的常用指标:1.人体体液总重量:成人男性为60%,女性为55%;新生儿为78%;2月~2岁以内的婴幼儿为75%~65%;2岁以上接近成人水平。
其中细胞内液占40%左右,组织外液占体重的20%左右(包括5%左右血浆)。
2.每天必需的失水量1500毫升(包括:尿液500毫升,皮肤蒸发500毫升,肺呼出350毫升,大便150毫升)。
用于估算补水量。
3.血常规:红细胞: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红细胞比容:男性42%~49%,女性37%~48%;血红蛋白: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血小板100~300×109/L。
用于判断是否贫血和缺水的程度。
4.血清总蛋白:成人60~80g/L;血浆清蛋白40~50g/L。
5.血糖:3.9~6.1mmol/L。
6.血浆渗透压(渗量):275~300mOsm/KgH2O;>300mOsm/KgH2O时为高渗性缺水;<275mOsm/KgH2O时为低渗性缺水。
7.血清电解质(成人):钾离子 3.5~5.5mmol/L,钠离子,135~145 mmol/L,氯离子96~106mmol/L,钙离子2.3~2.8mmol/L,镁离子1.5mmol/L。
8.pH:动脉血7.35~7.45,静脉血7.31~7.42。
是判断酸碱平衡调节中机体代偿程度最重要的指标,它反映体内呼吸性和代谢性调节综合作用的结果。
pH在7.1~7.3之间是失代偿性酸中毒(酸血症);而pH>7.45为失代偿性碱中毒(碱血症);pH<6.80或>7.80为病例耐受极限。
失血性休克病人的补液问题失血性休克是指由各种原因(如创伤,手术意外等)引起的血液或血浆急性大量丢失,而导致的有效循环血量与心输出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过程,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综合征之一。
失血性休克时组织细胞氧合障碍,可引起急性应激状态、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甚至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
抢救失血性休克最主要的措施包括有效止血,合理的液体治疗以及积极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随着对失血性休克本质的认识加深,强调控制病因是治疗的根本措施,早期液体治疗是重点。
只有恢复血容量才能提高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
一、临床上失血量的判断1. 视觉判断:即靠肉眼观察出血量的多少。
2. 根据血压和心率变化判断:(1)动脉压(ABP)降至80mmHg以下,或高血压较原水平下降20%以上,或脉压低于20mmHg。
(2)正压通气ABP下降超过10mmHg,常提示血容量减少10%,这项指标较CVP更敏感。
3. 低血容量程度:估计失血量(%)收缩压kPa(mmHg)脉率(次/min)15-20 10.6-12.0(80-90) 100-12020-40 8.0-10.6(60-80) >120>40 <8.0(60)速、弱(1)70kg成人每丢失100ml血液,CVP下降0.7cmH2O。
4. 中心静脉压(CVP):(2)健康人出血500-800ml,ABP无变化而CVP下降至7cmH2O。
5. 血细胞比容(HCT):HCT下降4%出血量500ml。
6. 骨折部位(单侧)闭合性损伤失血量:骨盆骨折1500-2000ml;髂骨骨折500-1000ml;股骨骨折800-1200ml;胫骨骨折350-500ml;肱骨骨折200-500ml;尺桡骨骨折300ml;单根肋骨骨折100-150ml。
7. X线片估计失血量:一侧肋膈角消失500ml;一侧上界达肺门水平500-1000ml;一侧胸腔顶部1500-2000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