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心理学的166个效应 心理学174个现象【个人整理版】
- 格式:doc
- 大小:98.50 KB
- 文档页数:2
心理学的166个效应大全1阿基米德与酝酿效应在古希腊,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他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
可问题是这顶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
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冥思苦想,他起初尝试了很多想法,但都失败了。
有一天他去洗澡,一边他一边坐进澡盆,以便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
不管是科学家还是一般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把难题放在一边,放上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这一现象。
心理学家将其称为“酝酿效应”。
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就是酝酿效应的经典故事。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个难题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
直到有一天,当我们抛开面前的问题去做其他的事情时,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却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忍不住发出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开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
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一心理的写照。
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
因此,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2阿伦森效应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实验】分4组人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
第一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
【结果】此实验对数十人进行过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最为反感。
【应用】阿伦森效应提醒人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应该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所造成的他人对自己印象不良方向的逆转。
心理学中的各种效应大全1、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力阻碍。
但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
这样的现象我们叫它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所谓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就是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2、从众现象一则笑话这样说到:一日闲逛街头,忽见一长队绵延,赶紧站到队后排队,唯恐错过什么购买紧缺必需品的机会。
等到队伍拐过墙角,发现大家原来是排队上厕所,才不禁哑然失笑。
这就是从众闹出的笑话。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大流”。
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3、晕轮效应许多青少年因崇拜某位明星的某些特征,比如长相啊,歌声啊,于是就不顾一切模仿明星的行为,搜集他们用过的一切东西。
这其实就是晕轮效应在作怪。
晕轮效应就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倾向,即人们在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的或坏的印象后,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的其他方面的特征。
平时说的“爱屋及乌”就是晕轮效应的一个突出表现。
4、异性效应心理学家曾在一次测试中发现,男性在男、女同桌就餐地要比单纯男性就餐时要文明许多,这是由于大多数人在异性面前更注意自己的言行。
5、马太效应《圣经·马太福音》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富翁给他的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去做生意。
一年后他召集仆人想知道他们各自赚了多少,其中第一个人赚了十锭,第二个人赚了五锭,最后一个人用手巾包了那锭银子,捂了一年没赚一个子儿,这位富翁就命令后者把那锭银子交给赚钱最多者。
该书第二十五章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用这句话概括了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
一、蝴蝶效应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L o r e n z)认定他发现了新的现象:“对初始值的极端不稳定性”。
又称“蝴蝶效应”,即亚洲蝴蝶拍拍翅膀,将使美洲几个月后出现比狂风还厉害的龙卷风~蝴蝶效应说的就是“一件事”对结果的影响,就象只改动了一点数据计算的结果都会相差十万八千里。
二、木桶效应一只木桶,里面可以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根木板。
这就是著名的"木桶效应"。
三、羊群效应一个羊群(集体)是一个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冲右撞。
如果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还有更好的青草。
四、鲶鱼效应挪威人爱吃沙丁鱼,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
但是,由于沙丁鱼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路途很长,因此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回到码头就死了。
只有一位渔民的沙丁鱼总是活的,原因就是他的鱼槽里有一只鲶鱼。
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已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
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
五、晕轮效应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
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六、第一印象效应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
这就是第一印象效应。
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第一印象效应。
1.瓦拉赫效应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 彩。
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
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
”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
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
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
后人称这种现象为“瓦拉赫效应”。
2.门坎效应 所谓门坎效应,是指一个人接受了较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
该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在做无压力屈从:登门坎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
3.共生效应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 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
人们把 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
事 实上,我们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
英国“卡迪文实验室” 从1901年至1982年先后出现了25位诺贝尔获奖者,便是“共生 效应”一个杰出的典型。
4.刻板效应 社会心理学认为,那种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称为“刻板效 应”。
它是对人的一种固定而笼统的看法,从而产生一种刻板印象。
在学校经常可见到这种现象,教师对那些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秀的 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受到器重和青睐。
而天资愚笨、 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受到歧视,教师表现出急躁、厌烦的情绪, 令人沮丧的话常挂在嘴边。
实践证明,经常受到这种“待遇”的学生, 会顿觉凉水浇身,丧失了学习信心,失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以至产 生颓废情绪。
心理学174个现象(免费完整不重复)D59环境效应当回忆时的情境和学习时所情境完全一样时,记忆效果最佳。
通常把这一现象称为环境效应。
如果你要在某一课堂进行考试,那么在这个课堂里学习材料比在图书馆或宿舍里学习更为有利。
这个概念是和刺激的泛化紧密相联的。
当然,环境是指一个人学习和回忆时的周围情境,如房子的大小、墙壁的颜色、噪音的量等等。
近来,这个概念已经扩大到包括学习者学习和回忆时的生理状态。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的身体也是他所处环境的一部分。
因此,为了得到最佳的记忆,产生积极的环境效应,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在学习和回忆时也应尽可能地相似。
60霍布森选择效应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附加一个条件即只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
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挑选。
对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
社会心理学家指出:谁如果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就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道理很简单: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选择中产生的,只有拟定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方案供对比选择、判断才有可能做到合理。
如果一种判断只需要说“是”或“非”的话,这能算是判断吗?只有在许多可供对比选择的方案中进行研究,并能够在对其了解的基础上判断,才算得上判断。
因此,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就等于无法判断,就等于扼杀创造。
心理学上的一种实验者效应。
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研究人员在芝加哥西方电力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工作条件、社会因素和生产效益关系实验中发现了实验者效应,称霍桑效应。
实验的第一阶段是从1924年11月开始的工作条件和生产效益的关系,设为实验组和控制组。
结果不管增加或控制照明度,实验组产量都上升,而且照明度不变的控制组产量也增加。
另外,有试验了工资报酬、工间休息时间、每日工作长度和每周工作天数等因素,也看不出这些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益有何直接影响。
心理学的166个现象大全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科学领域。
在这个领域中,有许多有趣和重要的现象被探索和解释。
下面是一份关于心理学中166个有趣现象的大全:1. 心理条件反射2. 短期记忆的容量限制3. 锚定效应4. 近似价值效应5. 选择遗忘6. 臆听的记忆效应7. 情绪传染8. 社会认知失调9. 遗忘曲线10. 多因素理论11. 被动依从12. 潜意识的影响13. 条件回避研究14. 结构感知15. 代入思考16. 自我效能感17. 情感智力18. 智力瓶颈效应19. 被动暴露效应20. 情感支持21. 共生态性恋爱22. 被动影响23. 自动联结24. 同化效应25. 分解范式26. 外在激励27. 反转研究28. 分组效应29. 平均主义30. 非经验感知31. 预期偏差32. 从众行为33. 社会几何图形效应34. 组均编辑效应35. 多通道记忆36. 心灵感应37. 策略描述效应38. 平均主义39. 作者效应40. 多形态表现41. 明线效应42. 情感传达43. 社会作用模型44. 分割效应45. 目标替代效应46. 非当前决策效应47. 集体行动48. 启发式计算49. 爱情脑50. 字模块效应51. 多层次建构52. 心理距离53. 集体认知54. 情境特定性55. 理解压力56. 美学偏好57. 首字母效应58. 主观幸福感59. 心理延迟效应60. 语言早熟61. 注意偏差62. 流行审美63. 高效选择64. 情绪转义65. 打断效应66. 自动化过程67. 小众审美68. 社交跨软件69. 差异咀嚼效应70. 预期效应71. 突出效应72. 自我生成效应73. 回忆歪曲74. 音乐心理学75. 安全感文化76. 情绪调节77. 行为迷因78. 均衡理论79. 阿特金森和沙尼特效应80. 数字时代81. 相似效应82. 巨人效应83. 心理护航84. 辨别变基85. 自我确认86. 想象引导87. 心理干预88. 社会互动89. 拷贝微汽化90. 心理警觉91. 自我知觉92. 领导力心态93. 社会心理学94. 人际认知95. 文化心理学96. 心理疲劳97. 认知复位98. 回忆重演99. 粉丝心理学100. 情绪智能101. 孤独感102. 刻板印象103. 分配公正104. 社交比较105. 自尊心106. 情感调节107. 儿童心理学108. 心理障碍109. 预期违背110. 多属性决策111. 相对风险偏好112. 多元感知113. 性别心理学114. 非语言沟通115. 情绪察觉116. 自发思维117. 期望管理118. 社会对比119. 心理困境120. 婚姻心理学121. 决策框架122. 心理建设123. 认知失调124. 对等原则125. 小组决策126. 文化与认知127. 精神创伤128. 决策赛局129. 幻觉矫正130. 起点效应131. 情感早期132. 自我认同133. 社会心智134. 认知重建135. 双层建构主义136. 认知抑制137. 现实偏差138. 地理心理学139. 心理健康140. 双边既得利益141. 虚假回忆142. 友谊心理学143. 组织行为144. 实验室心理学145. 心理投射146. 觉察过程147. 空间认知148. 批判感知149. 自我控制150. 社群心理学151. 瞄标效应152. 反应偏颇153. 视觉幻觉154. 思维固定155. 伴侣心理学156. 认知修复157. 创造性思维158. 非自发行为159. 知觉输入160. 心理抱怨161. 人际交往162. 行为难以预测163. 图像记忆164. 决策推迟165. 心理社会166. 社会认知以上是166个心理学中的有趣现象的大全。
心理学的166个效应大全1阿基米德与酝酿效应在古希腊,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他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
可问题是这顶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
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冥思苦想,他起初尝试了很多想法,但都失败了。
有一天他去洗澡,一边他一边坐进澡盆,以便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
不管是科学家还是一般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把难题放在一边,放上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这一现象。
心理学家将其称为“酝酿效应”。
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就是酝酿效应的经典故事。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个难题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
直到有一天,当我们抛开面前的问题去做其他的事情时,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却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忍不住发出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开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
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一心理的写照。
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
因此,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2阿伦森效应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实验】分4组人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
第一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
【结果】此实验对数十人进行过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最为反感。
【应用】阿伦森效应提醒人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应该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所造成的他人对自己印象不良方向的逆转。
不易察觉的心理学166个现象1️⃣ 引言:心理学的微妙世界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与行为规律的学科,其内涵丰富且复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不易察觉的心理学现象所影响,这些现象如同隐形的线索,串联起我们的思维、情感与行为。
本文将精选心理学中的166个不易察觉的现象,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带领读者一同探索人类行为的微妙之处。
2️⃣ 心理学现象的分类与解析2.1 认知心理学现象确认偏误:人们倾向于寻找、解释或记住信息以支持自己的既有观点,而忽视或贬低与自己观点相悖的信息。
框架效应:相同的信息,以不同的方式呈现,会影响人们的决策判断。
例如,描述医疗方案时,强调存活率或死亡率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心理效果。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人们对于未完成的事情比已完成的事情更容易留下深刻印象,这解释了为何待办事项清单总能激发人们的动力。
2.2 社会心理学现象从众效应: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倾向于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以保持社会认同。
旁观者效应:在紧急情况下,旁观者人数越多,每个人提供帮助的可能性越小,因为每个人都认为其他人会采取行动。
镜像神经元现象:当人们观察到他人的动作或情绪时,自己的镜像神经元会被激活,产生相似的情感体验或动作倾向,这是同理心的基础。
2.3 发展心理学现象依恋理论:婴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形成的情感联结模式,会影响其成年后的情感关系与社交行为。
关键期:个体在特定年龄阶段对特定刺激最为敏感,错过这些关键期,某些能力的发展将受到永久影响。
皮格马利翁效应:对他人的期望会影响其行为表现,教师或父母对孩子的积极期望往往能激发其潜能。
2.4 应用心理学现象条件反射:通过反复将某一刺激与某一反应联系起来,可以形成条件反射,这在广告、教育及行为治疗中广泛应用。
自我实现预言:个体基于自己的预期而行动,最终导致预期成真的现象,这在团队管理、领导力培养中尤为重要。
情绪劳动:员工在工作中为了符合组织要求而调节自己情绪的过程,长期过度的情绪劳动可能导致职业倦怠。
心理学的166个效应
1阿基米德与酝酿效应
2阿伦森效应
3暗示效应
4安泰效应
5暗示效应
6 安慰剂效应
7巴纳姆效应(暗示效应)
8巴霖效应
9半途效应
10贝尔效应
11贝尔纳效应
12贝勃规律
13比马龙效应
14彼得原理
15边际效应
16边际效益递减效应
17波纹效应
18布里丹毛驴效应
19不值得定律
20财富效应
21蔡格尼克效应
22长尾效应
23超限效应
24拆屋效应
25超限效应
26成败效应
27重叠效应:
28刺猬法则
29从众效应
30淬火效应
31达维多定律
32搭便车效应
33答布效应:
34德西效应
35得寸进尺效应
36等待效应
37第一印象效应
38定势效应
39 定型效应
40多看效应
41多米诺骨牌效应
42范畴效应
43凡勃伦效应
44非零和效应
45飞去来器效应
46改宗效应
47共生效应
48古烈治效应
49 关系场效应
50光环效应
51过度理由效应
52哈奇森效应
53海潮效应
54海格力斯效应
55赫洛克效应
56黑暗效应
57华盛顿合作规律
58蝴蝶效应
59环境效应
60霍布森选择效应
61霍桑效应62棘轮效应
63缄默效应
64奖惩效应
65结伴效应
66进门坎效应
67禁果效应
68近因效应
69金鱼缸法则
70竞争优势效应
71酒·污水效应
72角色效应
73刻板效应
74空白效应
75库里肖夫效应
76冷热水效应
77连带效应
78链状效应
79临近效应
80零和游戏原理
81留面子效应
82流言的心理效应
83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
84罗森塔尔的负效应(反期望)
85蚂蚁效应
86马太效应
87 毛毛虫效应
88美女效应
89门槛效应
90免疫效应
91名片效应
92名人效应
93莫扎特效应
94墨菲定律
95摩西奶奶效应
96木桶法则
97南风效应
98鲶鱼效应
99鸟笼效应
100 牛鞭效应
101 拍球效应
102 旁观者效应
103 泡菜效应
104 培哥效应
105 配套效应
106 皮格马利翁效应
107 破窗效应
108 瀑布心理效应
109 齐加尼克效应
110 期望效应
111 青蛙效应
112 情绪效应
113 权威效应
114 热手效应
132 睡眠效应
133 顺序效应
134 Stroop效应
135 苏东坡效应
136 态度效应
137 替代效应
138 停滞效应
139 通感效应
140 投射效应
141 同体效应
142 洼地效应
143 瓦拉赫效应
144 翁格玛丽效应
145 武器效应
146 系列位置效应(serial
position effect)
147心理定势
148心理摆效应
149猩猩实验
150迟延满足效应
151羊群效应
152易感效应
153异性效应:
154优势效应
155邮票效应
156月曜效应
157乐队花车效应:
158 约翰逊效应
159 酝酿效应
160 晕轮效应
161 增减效应
162 植物心理学和巴克斯特效应
BACKSTER
163自己人效应
164紫格尼克效应
165自我参照效应
166自我选择效应
心理学174个现象【个人整理版】 1詹森效应
2迟延满足效应
3暗示效应
4安泰效应
5暗示效应
6安慰剂效应
7阿伦森效应
8巴霖效应
9半途效应
10贝尔效应
11贝尔纳效应
12贝勃规律
13比马龙效应
14苏东坡效应。
15边际效应
16边际效益递减效应
17波纹效应
18布里丹毛驴效应
19不值得定律
20财富效应
22长尾效应
23超限效应
24拆屋效应
26成败效应
27重叠效应:
28刺猬法则
29从众效应
30淬火效应
31达维多定律
32搭便车效应
33答布效应:
34德西效应
35得寸进尺效应
36等待效应
37第一印象效应
38定势效应
39 定型效应
40多看效应
41多米诺骨牌效应
42范畴效应
44非零和效应
45 水桶效应
46改宗效应
47共生效应
48古烈治效应
49 关系场效应
50鸟笼效应
51过度理由效应
52哈奇森效应
53海潮效应
54海格力斯效应
55赫洛克效应
56黑暗效应
57华盛顿合作规律
58蝴蝶效应
59环境效应
60霍布森选择效应
61霍桑效应62棘轮效应
63缄默效应
64奖惩效应
65结伴效应
66 糖果效应
67禁果效应
68近因效应
69金鱼缸法则
70竞争优势效应
71酒·污水效应
72角色效应
73刻板效应
74空白效应
75 库里肖夫效应
76冷热水效应
77连带效应
78链状效应
79临近效应
80零和游戏原理
81留面子效应
82流言的心理效应
83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
84罗森塔尔的负效应(反期望)
85蚂蚁效应
86马太效应
87毛毛虫效应
88美女效应
89门槛效应
90免疫效应
91名片效应
92名人效应
93莫扎特效应
94墨菲定律
95摩西奶奶效应
96木桶法则
97南风效应
98鲶鱼效应
99光环效应
100牛鞭效应
101拍球效应
102旁观者效应
103泡菜效应
104培哥效应
105配套效应
106皮格马利翁效应
107破窗效应
108瀑布心理效应
109齐加尼克效应
110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111青蛙效应
112情绪效应
113权威效应
114热手效应
132睡眠效应
133顺序效应
134 stroop效应
135彼得原理
136态度效应
137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
138停滞效应
139通感效应
140投射效应
141同体效应
142洼地效应
143瓦拉赫效应
144翁格玛丽效应
145武器效应
146系列位置效应(serial
position effect)
147心理定势
148心理摆效应
149猩猩实验
150 “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
心理
151羊群效应
152易感效应
153异性效应:
154优势效应
155邮票效应
156月曜效应
157乐队花车效应:
158约翰逊效应
159 酝酿效应
160晕轮效应
161增减效应
162植物心理学和巴克斯特效应
backster
163自己人效应
164紫格尼克效应
165自我参照效应
166自我选择效应
167 门坎效应
168 首因效应
169 异性效应
170 责任分散效应
171 阿基米德与酝酿效应
172 迁移效应
173 奋起效应
174 进门坎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