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同步训练:1.6 有教无类 Word版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228.00 KB
- 文档页数:7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6课《有教无类》同步练习(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7题;共14分)1. (2分)下列句子中的加线词,与例句中的加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求也退,故进之。
A . 起予者商也。
B . 曲肱而枕之。
C . 己欲立而立人。
D .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2. (2分)下列加线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 闻斯行诸(“之于”的合音)B . 赤也惑,敢问(勇敢)C . 陈文子有马十乘(古代四马拉一车为一乘)D . 犹吾大夫崔子也(像)3. (2分)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孔子对子路和冉有的不同态度,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B . 孔子对令尹子文与陈文子的做法给予了否定。
C . 孔子认为,为人“忠”与“清”都还不能称得上“仁”。
D . 孔子这里所说的“仁”,不仅包括“忠”与“清”,还包括“知其不可而为之”等方面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4. (2分)下列句中有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A .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B . 三已之,无愠色C . 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D . 赤也惑,敢问5. (2分)下列句子句式相同的两项是()A . 起予者商也。
B . 其斯之谓与?C . 其“恕”乎!D .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6.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句是()A . 甚至像陈独秀这样曾给党造成血的损失,当他对自己的错误已有认识,并有回党的表示时,周恩来立即着手接洽此事,可惜未能谈成。
B . 随着第一季《中国好声音》的完美落幕,观众都开始期待第二季的《好声音》再度归来。
但是近日却有消息传出,导师之一的刘欢拒绝参加第二季的《好声音》。
C . 近日一则“中山大学将开设超级富豪班,要求报名者平均身家50亿以上”的新闻引发热议,这反映了目前社会一种对贫富资源占有不均,从而出现‘马太效应’的焦虑。
六有教无类对应学生用书P25[基础·夯实]一、识记字音1.无愠.色(yùn) 2.弑.(shì) 3.不悱.不发(fěi)4.一隅.(yú) 5.罔.(wǎnɡ) 6.殆.(dài)7.如切如磋.(cuō)二、通假字1.于吾言无所不说.通悦,高兴2.其斯之谓与.通欤,句末语气词三、古今异义1.中人..以上古义: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2.至于..他邦古义:到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3.素以为..绚兮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四、一词多义1.类⎩⎪⎨⎪⎧①有教无类类别②中绘殿阁,类兰若 类似③走卒类士服 大都,大多2.殆⎩⎪⎨⎪⎧①思而不学则殆危险②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大概③殆例送死 差不多3.故⎩⎪⎨⎪⎧①由也兼人,故退之所以②君安与项伯有故老交情③故垒西边 原来的4.违⎩⎪⎨⎪⎧①弃而违之离开②天作孽,犹可违避开③寝食违节 违背5.与⎩⎪⎨⎪⎧①始可与言《诗》已矣介词,和、跟②则与一生彘肩 动词,给予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动词,结交④吾与点也 动词,赞许6.之⎩⎪⎨⎪⎧①求也退,故进之代词,他②之一邦 动词,到……去③句读之不知 助词,宾语前置标志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助词,定语后置标志五、词类活用 (一)使动用法1.求也退,故进.之进:使……前进 2.由也兼人,故退.之 退:使……后退 3.三已.之,无愠色 已:使……停止 (二)意动用法未若贫而乐.乐:以……为乐 六、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1.回也非助我者也 (“……者也”表判断) 2.起予者商也 (“……者……也”表判断) (二)省略句1.必以(之)告新令尹 (省略代词“之”)2.(此大夫)犹吾大夫崔子也 (省略主语“此大夫”) (三)宾语前置句1.其斯之谓与 (“斯”作宾语,前置) 2.素以为绚兮 (“素”作“以”的宾语,前置)[课文·译注](1)子曰:“有 教 无 类。
六、有教无类爱人与人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为什么会仇恨?因为利益的争夺、观念的差异、隔膜、误会,等等。
一句话,因为狭隘。
一切恨都溯源于人的局限,都证明了人的局限。
爱在哪里?就在超越了人的局限的地方。
只爱你的亲人和朋友是容易的,恨你的仇敌也是容易的,因为这都是出于一个有局限性的人的本能。
做一个父亲爱自己的孩子,做一个男人爱年轻漂亮的女人,做一个处在种种人际关系中的人爱那些善待自己的人,这有什么难呢?作为某族的一员恨敌族,作为某国的臣民恨敌国,作为某一宗教的信徒恨异教徒,作为情欲之人恨伤了你的感情、损了你的利益的人,这有什么难呢?难的是超越所有这些局限,不受狭隘的本能和习俗的支配,作为宇宙之子却有宇宙之父的胸怀,爱宇宙间的一切生灵。
冰心与贪流争激,霜情与晚节弥茂。
——《宋书·陆徽传·荐朱万嗣表》赏读:洁净的心地与不知足的贪婪争相撞激,而寒霜般洁白坚贞的情怀与可嘉的晚节相映而更加美盛。
病中必有悔悟处,病起莫教忘了。
——清·申涵煜《省心短语》赏读:人在患病的时候,一定会有许多悔过觉悟的地方,但愿病好之后不要忘了。
1.通假字于吾言无所不说.________________答案 “说”通“悦”,喜欢,高兴2.一词多义①故⎩⎪⎨⎪⎧ 由也兼人,故.退之 既克,公问其故. 温故.而知新 轩东故.尝为厨 暮去朝来颜色故. 广故.数言欲亡②举⎩⎪⎨⎪⎧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吾力足以举.百钧 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③诸⎩⎪⎨⎪⎧闻斯行诸. 举直错诸.枉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 ④已⎩⎪⎨⎪⎧ 三已.之 学不可以已.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答案 ①所以/原因,缘故/旧的知识/旧时,从前/衰老,衰退/特意,故意 ②举出/举起/行动/发动/被举用,被起用/攻取 ③兼词,之乎/兼词,之于/副词,众多,各个 ④罢免/停止/已而,然后/语气词,矣3.古今异义①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
第一单元 第六课 有教无类一、夯实双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语.(yǔ)上 愠.(yùn)色 令尹.(yǐn) B .弑.(shì)君 十乘.(chén ɡ) 不悱.(fěi) C .一隅.(yú) 则罔.(wǎnɡ) 则殆.(dài) D .无谄.(chǎn) 切磋.(chuō) 笑倩.(qiàn) 【答案】 C(A 语:yù,B 乘:shèn ɡ,D 蹉:cuō)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闻斯.(就)行诸 赤也惑.(糊涂) 愠.(怨恨,生气)色 B .忠.(尽心竭力)矣 违.(违背)之 不愤.(郁结) C .不悱.(想说而说不出来) 一隅.(角落) 无益.(好处) D .不思则罔.(欺骗) 不学则殆.(危险) 美目盼.(转动眼睛的样子) 【答案】 B(违:离开)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闻斯行诸.?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 B.⎩⎪⎨⎪⎧ 赤也惑.,敢问。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 思而不学则殆.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D.⎩⎪⎨⎪⎧其斯之谓.与?陈子禽谓.子贡曰 【答案】 B(B 都当糊涂讲,A 诸:①之乎,②众,各个。
C 殆:①危险,②接近于。
D 谓:①说,②对……说)4.下列句子中的“闻”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 .闻.斯行诸 B .闻.义不能徙C.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以勇气闻.于诸侯。
D.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答案】AB(都当“听到”讲)5.下列句子中的“乘”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A.陈文子有马十乘。
B.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C.因利乘便。
D.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答案】BD(都当“兵车”讲)6.下列句子中的“以”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A.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B.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6课《有教无类》同步练习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7题;共18分)1. (2分)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 . 曝晒(bào)缣素(jiān)箨龙(tuò)亲厚无间(jiàn)B . 相蹑(niè)筼筜(yún)荟萃(cuì)兔起鹘落(gǔ)C . 赦免(shè)砍斫(zhuó)绢丝(juàn)庖丁解牛(páo)D . 偃竹(yǎn)捕蜩(zhōu)蛇蚹(fù)喷饭满案(pēn)2. (2分) (2019高三上·佛山月考) 下列对加下划线词解释全有误的一项是()A . 君子病无能也,不病人之不知已(疾病)寻蒙国恩,除臣洗马(免去)B . 前太守逵察臣孝廉(选拔)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登上)C . 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D . 单于使卫律召苏武受辞(审讯)曾益其所不能(增加)3. (2分)下列各项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A .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B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C .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D . 复驾言兮焉求?4. (2分)下列划线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 形容尚小(体态、容貌)体格风骚(举止轻佻)行为偏僻(偏激,不端正)B . 西当太白(阻挡)扪参历井(触摸)所守或匪亲(有的人)C . 画图省识(反省)无边落木(飘落的树叶)他生未卜(预料)D . 寻声暗问(悄悄)低眉信手(随意)漂沦憔悴(沦落)5. (6分)(2020·福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它见证了五千年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凝聚了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富有的文化载体。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6课《有教无类》同步练习(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7题;共14分)1. (2分)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 长篙/枯槁霉菌/细菌聒噪/恬不知耻B . 憔悴/荟萃血痕/鲜血塑造/追本溯源C . 巢穴/窠臼家畜/畜养锉刀/愈挫愈勇D . 双翼/希冀葛藤/和蔼媒妁/真知灼见2. (2分)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表判断B . 朝济而夕设版焉筑土墙用的夹版C . 失其所与,不知一同D . 秦伯悦,与郑人盟盟誓3. (2分) (2019高二上·南靖期中) 选出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几项不同的一项()A . 复驾言兮焉求B .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C . 莫之夭阏者D . 慈父见背4. (2分) (2015高一上·双鸭山期中)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 . 顾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B . 以乱易整,不武易:替代C . 比诸侯之列比:比较D . 素善留侯张良善:交好5. (2分) (2017高二下·天门期中)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家电的智能制造,某一家企业是孤掌难鸣的,必须本着开放协作的原则,多家企业联合共同打造一个互联的平台。
②倚官谋利是当时社会把事业做大做强的不二法门,也是快速致富的终南捷径;官商结合,政治权力和市场资源联姻,把社会搞得乌烟瘴气。
③2016年欧洲怀八强诞生后,回想过去二十天观看的比赛,欧洲杯为我们呈现了一道道秀色可餐的大餐,让球迷们大呼过瘾。
④娱乐圈风波一个接着一个,大明星大导演们离婚的事还没消停,郭德纲曹云金这对师徒反目成仇的闹剧已粉墨登场。
⑤互联网领域的人才,不少是怪才、奇才,他们往往不走寻常路线,有很多奇思妙想。
我们不要求全责备他们,不要用同一把尺子衡量他们。
六有教无类[基础·夯实]一、识记字音1.无愠.色(yùn) 2.弑.(shì) 3.不悱.不发(fěi) 4.一隅.(yú) 5.罔.(wǎnɡ) 6.殆.(dài) 7.如切如磋.(cuō) 二、通假字1.于吾言无所不说.通悦,高兴 2.其斯之谓与. 通欤,句末语气词 三、古今异义1.中人..以上 古义: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2.至于..他邦 古义:到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3.素以为..绚兮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四、一词多义1.类⎩⎪⎨⎪⎧ ①有教无类. 类别②中绘殿阁,类.兰若 类似③走卒类.士服 大都,大多2.殆⎩⎪⎨⎪⎧ ①思而不学则殆. 危险②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大概③殆.例送死 差不多3.故⎩⎪⎨⎪⎧①由也兼人,故.退之 所以②君安与项伯有故. 老交情③故.垒西边 原来的 4.违⎩⎪⎨⎪⎧①弃而违.之 离开②天作孽,犹可违. 避开③寝食违.节 违背 5.与⎩⎪⎨⎪⎧ ①始可与.言《诗》已矣 介词,和、跟②则与.一生彘肩 动词,给予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动词,结交④吾与.点也 动词,赞许 6.之⎩⎪⎨⎪⎧ ①求也退,故进之. 代词,他②之.一邦 动词,到……去③句读之.不知 助词,宾语前置标志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助词,定语后置标志五、词类活用(一)使动用法1.求也退,故进.之 进:使……前进 2.由也兼人,故退.之 退:使……后退 3.三已.之,无愠色 已:使……停止 (二)意动用法未若贫而乐. 乐:以……为乐六、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回也非助我者也(“……者也”表判断) 2.起予者商也(“……者……也”表判断) (二)省略句1.必以(之)告新令尹(省略代词“之”) 2.(此大夫)犹吾大夫崔子也(省略主语“此大夫”) (三)宾语前置句1.其斯之谓与(“斯”作宾语,前置) 2.素以为绚兮 (“素”作“以”的宾语,前置)[课文·译注](1)子曰:“有 教 无 类。
高中同步测试卷(二)第一单元《论语》选读(B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说到先秦文献之版本美,就是说它的“文字载体”美。
世界上有过各种各样的文字载体:古巴比伦人用泥版,古埃及人用纸草,古印度人用贝叶,古希腊人用羊羔皮,古俄罗斯人用桦树皮……他们都是就地取材,利用天然材料,没有制作过专用的文字载体。
古代中国人也曾利用过天然材料,比如龟甲、牛胛骨之类,还利用过陶器、玉器、青铜器等,创造出了“甲骨卜辞”和“金石文本”。
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缺点:不易复制,不易储藏,不易递运,故很难成“书”,以供跨时空阅读、使用。
到了两三千年之前,我国先民们开始用质地轻柔的缣帛来写字,这很美,但是太贵了;于是人们就剖开竹子,削成轻巧细长的竹片来写书。
这竹片非常廉宜,叫作竹简。
竹简(或木简)作为专用文字载体,是中国也是世界书籍制度史上的一项重要首创。
它廉宜,可以批量复制,可以传输,可以储存,一句话,可以成“书”了。
我国周秦两汉魏晋两三千年间,使用的就是这种“简书”。
传世至今的上古经典文本,原本都出自“简书”。
西周末年,文字载体和文字录入方式实现了一次空前的变革:时人有文,不再使用甲骨契刻了,也不依靠青铜器皿了,而是改用竹简与缣帛。
春秋后期,郑国有位邓析,在子产“铸刑鼎”之后,造出了一部“竹刑”,就是用竹简录写的国家刑典。
邓析与孔子是同时代人,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这也说明早在孔子之前,社会上就已经有了“竹书”。
《论语》中有“子轼负版者”的话,说是孔子向背负版籍的人行注目礼,这“版”(木牍)便是政府登录土地人口用的,可以画“土地四至图”和刻制“家族谱系表”。
西晋时期,有个叫不(fǒu)准的人,盗掘了汲县的战国魏襄王的坟墓,发现了一批殉葬品,光是竹简就装了十几大车,还被他当火把烧掉了不少。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6课《有教无类》同步练习(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7题;共14分)1. (2分)下列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 . 泅水(qiú)吮吸(shǔn)凫水(fú) 菲薄(fěi)B . 艾蒿(hāo)蛮横(hèng)憧憬(chōng) 膝盖(qī)C . 联袂(mèi)解剖(pāo)酗酒(xù)撅嘴(juē)D . 归巢(cháo)奔着(bèn)踝骨(luǒ)围剿(jiǎo)2. (2分) (2019高二上·西城期中) 下列各项中“辞”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 . 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B . 孟尝君固辞不往也C .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D .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3. (2分)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而莫之夭阏者A .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B . 访风景于崇阿C . 南冥者,天池也。
D .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4. (2分)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侍坐:陪……坐着。
B . 子路,行行如也行行:有能力的样子。
C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愤怒。
D .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易:改变。
5.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 . 他性格比较孤僻,不善言辞,在单位独来独往,和同事很少交流,在家里也沉默少言,弄得自己茕茕孑立。
B . 一旦手机出现问题,存在里面的通讯录很容易就付诸东流,从而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C . 我国幅员广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产,适应风土,因地制宜,努力发展传统的生产,是切合实际的做法。
D . 足球比赛正在激烈进行着,只见一个防守队员快步赶上,抱住对方进攻队员的肩膀,从后面强行掀倒对方,而裁判却对此熟视无睹。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6课《有教无类》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 语上(yǔ)愠色(yùn)令尹(yǐn)B . 弑(shì)君十乘(chénɡ)不悱(fěi)C . 一隅(yú)则罔(wǎnɡ)则殆(dài)D . 无谄(chǎn)切磋(chuō)巧笑倩兮(qiàn)2.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 起予者商也起:站起来。
B . 弃而违之违:违反。
C .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反:类推。
D . 由也兼人,故退之退:退后。
3. 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回也非助我者也A .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B . 何谓也C . 起予者商也D . 其斯之谓与4. 下列划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 . 闻斯(就)行诸赤也惑(糊涂)愠(怨恨,生气)色B . 忠(尽心竭力)矣违(违背)之不愤(郁结)C . 不悱(想说而说不出来)一隅(角落)无益(好处)D . 不思则罔(欺骗)不学则殆(危险)美目盼(转动眼睛的样子)兮5.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学校________,既要用制度规范,更要加强德育教育。
②教育事业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教书育人是人民教师________的天职。
③在校运会上,班里的体育特长生________地承担起了军体拳表演任务。
A . 当仁不让责无旁贷义不容辞B . 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当仁不让C . 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当仁不让D . 义不容辞当仁不让责无旁贷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我校110周年校庆时,学校要求全体师生注重礼仪,热情待客,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
B . 新华社区居委会在展示的普法板报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剖析了生动典型的案例现实,让读者在阅读中轻松地领略到法律精神的独特魅力。
释文题“有教无类”语出《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说,对所有的人都进行教育而没有类的差别,即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孔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他以卓有成效的实践,改变了教育对象限于统治阶层成员的历史传统,开创了平民教育的新纪元。
孔子自己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述而》)孔子的这句话是说,那些自己带十条干肉以上的薄礼来的人,他从未有不教诲的。
平民阶层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事,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明主旨本课所录选文主要阐述了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重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力的教学理念和学习与思考必须有机结合、二者不可偏废的治学主张,这些思想及方法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直至今天还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学而不思则罔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于吾言无所不说通“________”,____________(2)一词多义(3)其斯之谓与?(4)何谓也?(5)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6)绘事后素。
(7)礼后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4.语句翻译(1)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2)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3)未知。
焉得仁?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文本名句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第一单元第六课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D)A.舞雩.(yú) 八佾.(yì)不舍.昼夜(shè) 不悱.不发(fěi)B.攘.鸡(rǎnɡ)墦.间(fān)琢.磨(zhuó) 数.罟(cù)C.朝觐.(jìn) 讼.狱(sònɡ)巧笑倩.兮(qiàn) 拂.士(fó)D.巡狩.(shòu) 庠.序(xiánɡ)发于畎.亩(quǎn)作慝.(tè)【解析】A舍:shě,B墦:fán,C拂:bì。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代词“之”,对其指代内容解说错误的一项是(C)A.三已之.,无愠色之:代令尹子文B.闻斯行之.之:代听到的话C.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之:代马D.由也兼人,故退之.之:代由【解析】C中“弃”的对象是“马”,而“违”的对象应是“齐国”。
3.下列句子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B)A.学而不思则罔。
B.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C.告诸往而知来者。
D.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解析】都表转折关系,译为“却”。
4.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C)A.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
) B.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
(令尹子文多次做楚国宰相,没有显出高兴的脸色。
) C.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说的。
)D.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贫穷而能不讨好、奉承别人,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解析】说通“悦”,喜欢。
5.下列有关古代风俗礼仪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古人有姓和氏之分,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B.“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C.古人对人身故有多种描述方式,最常见的是“卒”,早亡一般用“殇”,而“薨”则专指帝王之死。
六有教无类[基础·夯实]一、识记字音1.无愠.色(yùn) 2.弑.(shì) 3.不悱.不发(fěi) 4.一隅.(yú) 5.罔.(wǎnɡ) 6.殆.(dài) 7.如切如磋.(cuō) 二、通假字1.于吾言无所不说.通悦,高兴 2.其斯之谓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三、古今异义1.中人..以上 古义: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2.至于..他邦 古义:到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3.素以为..绚兮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四、一词多义1.类⎩⎪⎨⎪⎧ ①有教无类. 类别②中绘殿阁,类.兰若 类似③走卒类.士服 大都,大多2.殆⎩⎪⎨⎪⎧ ①思而不学则殆. 危险②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大概③殆.例送死 差不多3.故⎩⎪⎨⎪⎧ ①由也兼人,故.退之 所以②君安与项伯有故. 老交情③故.垒西边 原来的 4.违⎩⎪⎨⎪⎧①弃而违.之 离开②天作孽,犹可违. 避开③寝食违.节 违背 5.与⎩⎪⎨⎪⎧ ①始可与.言《诗》已矣 介词,和、跟②则与.一生彘肩 动词,给予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动词,结交④吾与.点也 动词,赞许6.之⎩⎪⎨⎪⎧ ①求也退,故进之. 代词,他②之.一邦 动词,到……去③句读之.不知 助词,宾语前置标志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助词,定语后置标志五、词类活用(一)使动用法1.求也退,故进.之 进:使……前进 2.由也兼人,故退.之 退:使……后退 3.三已.之,无愠色 已:使……停止 (二)意动用法未若贫而乐.乐:以……为乐 六、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回也非助我者也(“……者也”表判断) 2.起予者商也(“……者……也”表判断) (二)省略句1.必以(之)告新令尹(省略代词“之”) 2.(此大夫)犹吾大夫崔子也(省略主语“此大夫”)(三)宾语前置句1.其斯之谓与(“斯”作宾语,前置) 2.素以为绚兮 (“素”作“以”的宾语,前置)[课文·译注](1)子曰:“有 教 无 类。
*六、有教无类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及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A.中人..(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以上,可以语.(yǔ,告诉)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B.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停止)之,无愠.(yùn,生气、怨恨)色C.不愤.(郁结,指有疑难问题想弄明白)不启,不悱.(fěi,郁闷、凄切)不发。
举一隅.(yú,墙角)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D.贫而无谄.(chǎn,讨好、奉承别人),富而无骄,何如解析:A项,“语”应读“yù”。
B项,已:罢免。
C项,悱:想说而说不出来,不知如何表达。
答案:D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A项,连词,就。
B项,兼词,之于。
C项,副词,表猜测,大概。
D项,动词,罢免/语气词,了。
答案:D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求也退,故进.之A.起.予者商也B.如会同,端.章甫C.己欲立而立.人D.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解析:C项和例句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A项,动词的正常用法;B项,名词用作动词;D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C4.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起予者商也B.其斯之谓与C.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D.德之不修,学之不讲解析:A项为判断句,其他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A二、阅读鉴赏(一)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8题。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子曰:“忠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
应用体验之旅六、有教无类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起.予者商也(站起来)B.弃而违.之(违反)C.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类推)D.由也兼人,故退.之(后退)解析:A项,“起”,启发;B项,“违”,离开;D项,“退”,使……后退。
答案:C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代词“之”,指代错误的一项是()A.三已之.,无愠色(代令尹子文)B.闻斯行之.(代听到的话)C.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代马)D.由也兼人,故退之.(代由)解析:C项中“弃”的对象是马,“违”的对象是齐国。
答案:C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B.贫.而无谄,富而无骄C.思而不学则殆.D.求也退,故进.之解析:A、B、C三项中无活用现象,D项中“进”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前进,推进。
答案:D4.对下列句子句式特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其斯之谓与②何谓也③回也非助我者也④起予者商也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解析:①②句均为宾语前置句,③④句均为判断句。
答案:A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完成5~9题。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 (《论语·先进》)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子曰:“忠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
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
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
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
何如.?”子曰:“清矣。
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及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D )A .中人..(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以上,可以语.(yǔ,告诉)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B .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停止)之,无愠.(yùn ,恼怒、怨恨)色。
C .不愤.(郁积,郁结)不启,不悱.(fěi ,郁闷、凄切)不发。
举一隅.(yú,墙角)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D .巧笑倩.(qiàn ,笑时两颊呈现酒窝的好看的样子)兮,美目盼.(转动眼睛的样子)兮,素以为绚.(绚丽,艳丽)兮。
解析 A 项“语”应读“yù”。
B 项“已”,罢免。
C 项“悱”,想说而说不出来。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C )A .起.予者商也 起:站起来 B .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 三:三次 C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反:类推 D .由也兼人,故退.之 退:后退 解析 A 项“起”应为“启发”。
B 项“三”应为“多次”。
D 项“退”应为“使……后退”。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代词“之”对其指代内容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C )A .三已之.,无愠色 之:代令尹子文 B .闻斯行之.之:代听到的话 C .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之:代马 D .由也兼人,故退之.之:代由 解析 C 项中“弃”的对象是“马”,而“违”的对象应是“齐国”。
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A.⎩⎪⎨⎪⎧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 B.⎩⎪⎨⎪⎧ 告诸.往而知来者投诸.渤海之尾 C.⎩⎪⎨⎪⎧“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D.⎩⎪⎨⎪⎧始可与言《诗》已.矣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解析 A 项“则”,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转折,却。
B 项“诸”,兼词,之于。
C 项“其”,副词,表猜测,大概。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素养检测*有教无类(45分钟,56分)一、基础应用(32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起.予者商也起:站起来B.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三:三次C.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反:类推D.由也兼人,故退.之退:后退【解析】选C。
A项,“起”应为“启发”;B项,“三”应为“不一定是实数,可以表示多次”;D项,“退”应为“使……后退”。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B.贫.而无谄,富而无骄C.思而不学则殆.D.求也退,故进.之【解析】选D。
A、B、C三项中无活用现象,D项中“进”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前进。
3.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代词“之”指代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三已之.,无愠色之:代令尹子文B.闻斯行之.之:代听到的话C.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之:代马D.由也兼人,故退之.之:代由【解析】选C。
C项,“弃”的对象是“马”,而“违”的对象应是“齐国”。
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解析】选B。
A项,连词,则、就/代词,这;B项,介词,“把”;C 项,介词“对于”/介词,不译;D项,连词,却/连词,而且。
5.对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斯之谓与②何谓也③回也非助我者也④起予者商也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解析】选A。
①②均为宾语前置,③④均为判断句。
6.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根本原则:所有人无论贫富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
这在古代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B.对于子路和冉有问的同一个问题,孔子却作了不同的回答,这是因为二人的情况不同。
*六、有教无类一、夯基训练1.下列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不愤不启,不悱不发B.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C.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D.于吾言无所不说项,说,通“悦”。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吾尝终日不食B.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C.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项,古今义相同。
B项,古义: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
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
C项,古义:到,到达。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D 项,古义:完美无缺的人。
今义:成年人。
3.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有教无类②予观雁荡诸峰……不类他山B.{①举一隅不以三隅反②向隅而泣C.{①思而不学则殆②农者殆则土地荒D.{①举一隅不以三隅反②南取汉中,西举巴蜀项,①类别;②类似。
B项,①②两个词同义,意思都是“墙角”。
C项,①危险;②通“怠”,懒惰。
D项,①举出;②攻下,占领。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礼后乎B.求也退,故进之C.由也兼人,故退之项,名词用作动词,落后。
B、C、D三项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5.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斯之谓与A.起予者商也B.何谓也C.德之不修B、C、D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A项是判断句。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而无骄 骄:骄傲、骄横B.富而好礼者也好:爱好、喜欢C.绘事后素素:用来作画的白色的底子言:告诉项,言:谈论、讨论。
六、有教无类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众生一体都有善性”的理论。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
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论断。
【课内挖掘】课内素材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观本课中,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的教育观,是儒家以“仁”为核心思想的重要体现。
“有教无类”的思想内涵是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孔子的“有教无类”的“类”,不只是表现在贵贱这一个方面,还包括许多其他方面。
各种类别的人,不分地域、贫富、老少、贤愚,都是孔子施教的对象。
孔子的学生来自不同的诸侯国,如曾子是鲁人,子张是陈人,子长是齐人,子游是吴人。
颜路与颜回,曾点与曾参,父子都同时是孔子的学生。
孔门弟子各有性格上的毛病,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
但经过孔子的循循诱导,曾子虽迟钝,但以勤补拙,成为儒家之集大成者,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子路虽鲁莽,也成为孔门弟子中的大贤人,这不能不说是孔子有教无类的功劳。
在现代社会,教育已经成为全体公民的共同需要和共享的权利,教育的全民性要求教育者更应该具有“有教无类”的教育观,注意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切磋琢磨。
运用角度【课外应用】孔子所创立的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为历代教育家继承和发展。
这一原则对于当今实施的素质教育仍有借鉴意义。
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是大一统教育模式,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进度,统一的考试,统一的评价标准和统一的课程授课制。
这种教育模式就像全国的儿童不管高矮、胖瘦都穿同一型号的衣服。
在培养学生方面,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注意不够,没有充分遵循多元化的学生个性特点及发展,“千人一面”,学生的兴趣、专长和潜能得不到充分发展。
素质教育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鼓励个性发展,这正是素质教育与孔子教育思想相一致的地方。
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及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A.中人..(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以上,可以语.(yǔ,告诉)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B.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停止)之,无愠.(yùn,生气、怨恨)色C.不愤.(郁结,指有疑难问题想弄明白)不启,不悱.(fěi,郁闷、凄切)不发。
举一隅.(yú,墙角)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D.贫而无谄.(chǎn,讨好、奉承别人),富而无骄,何如解析:A项,“语”应读“yù”。
B项,已:罢免。
C项,悱:想说而说不出来,不知如何表达。
答案:D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A项,则:连词,表承接,就。
B项,诸:兼词,之于。
C项,其:副词,表猜测,大概。
D项,已:动词,罢免/语气词,了。
答案:D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求也退,故进.之A.起.予者商也B.曲肱而枕.之C.己欲立而立.人D.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解析:C项和例句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A项,动词的正常用法;B项,名词用作动词;D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C4.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起予者商也B.其斯之谓与C.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D.德之不修,学之不讲解析:A项为判断句,其他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A二、阅读鉴赏5.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8题。
(1)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2)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子曰:“忠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
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
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
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
何如?”子曰:“清矣。
”曰:“仁矣乎?”子曰:“未知。
焉得仁?”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求也退.,故进之退:退缩。
B.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政:政事。
C.由也兼人..,故退之兼人:一个人做两个人的事情。
D.弃而违.之违:离开。
解析:C项,兼人:一人顶两人、超过别人,即敢作敢为。
答案:C6.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A项,也:句中语气词,表停顿。
B项,以:介词,把/动词,认为。
C项,焉:疑问代词,哪里/语气词,可不译。
D项,之:动词,到/代词,这。
答案:A7.下面对文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B.从孔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许多话是根据具体情况而说的,因此我们对于孔子的话,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教条地去照搬照用。
C.孔子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一个忠于君主,算是尽忠了;一个不与逆臣共事,算是清白了,但他们两人都还算不上仁。
D.在孔子看来,“忠”和“清”只是“仁”的一个方面,仅有忠和清高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不能被称为君子。
解析:D项,“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不能被称为君子”错,根据文意可知,孔子仅仅认为他们两人不能被称为“仁者”。
答案:D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2)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
答案:(1)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这样回答他,推进他一把,以便他遇事能够放下包袱;子路敢作敢为,有时不够慎重,所以我这样回答他,以使他遇事能够退一步想想。
(2)崔杼杀了他的君主齐庄公,陈文子家有四十匹马,陈文子抛下这四十匹马到别的国家去了。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3题。
端木赐,卫人,字子贡。
子贡利口巧辞。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
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
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至齐,说田常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
今君忧在内。
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焉。
故曰不如伐吴。
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
”田常曰:“吾兵业已加鲁矣,奈何?”子贡曰:“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
”子贡南见吴王。
说曰:“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
且夫救鲁,名存亡鲁,实困强齐也。
”吴王曰:“吾尝与越战,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
子待我伐越而听子。
”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
夫伐小越而畏强齐,非勇也。
夫勇者不辟难,智者不失时。
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
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
”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越王除道郊迎。
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
如此,破越必矣。
且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
”勾践顿首再拜,遂问子贡。
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子胥以谏死,太宰嚭用事,顺君之过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
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
彼战不胜,王之福矣。
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此灭吴必矣。
”越王大说,许诺。
子贡报吴王,吴王大说,遂发九郡兵伐齐。
子贡因去之晋,说晋君修兵休卒以待吴,晋君许诺。
子贡去而之鲁。
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获七将军之兵而不归果以兵临晋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端木赐》,有删改) 注: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置.齐而伐越置:安排。
B.越王除.道郊迎除:清扫。
C.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诚:如果确实。
D.说晋君修兵.休卒以待吴兵:兵器。
解析:A项,置:放弃。
答案:A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二三子何为.莫出谁为.大王为此计者B.子胥以.谏死引以.为流觞曲水C.夫伐小越而.畏强齐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D.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解析:C项,而:连词,都表转折。
A项,为:介词,因为/介词,替。
B项,以:介词,因为/介词,把。
D项,乃:副词,于是/副词,竟。
答案:C11.子贡在游说各国君主时,总在赤裸裸的利益之上,加上一层冠冕堂皇的道理外衣。
下面都属于“道理外衣”的一组是()①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②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③夫勇者不辟难,智者不失时④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⑤且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⑥说晋君修兵休卒以待吴A.①④⑥B.②③⑤C.①③⑤D.②④⑥解析:②句不是“道理”,而是救鲁的方法。
④句是子贡叙述自己先前的做法。
⑥句只是叙事,而非“道理”。
①③⑤均为子贡游说各国君出兵的大道理。
答案:C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国阴谋家田常想谋反,但又担心高、国、鲍、晏四大权臣反对,于是准备发动对鲁国的战争以削弱四人的实力。
子贡临危出使,辗转于各国,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成功分化瓦解他们,保存了鲁国。
B.子贡凭着能言善辩,纵横捭阖,奔走于众多诸侯国中,最终使这些诸侯国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是吴国和越国,原先强大的吴国灭亡了,原先濒临灭亡的越国则崛起。
C.吴国以救鲁的名义入侵齐国,打败齐国后,与晋国争霸,但最终未能如愿。
吴军被晋军大败的消息传出后,越国趁机突袭吴国,吴国形势急转直下,曾经不可一世的吴王夫差也最终身死。
D.越王勾践为了让吴王夫差放心前去攻打齐国,以使自己得到再次崛起的机会,除了派人给吴王送上贵重的宝物,他还在吴王面前表示,自己愿意带上越国兵马助吴王一臂之力。
解析:D项,“他还在吴王面前表示……”属无中生有。
答案:D13.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获七将军之兵而不归果以兵临晋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
②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
答案:(1)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获七将军之兵而不归/果以兵临晋/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2)①这样,您上无强大的群臣相抗衡,下无百姓责难,架空君主而控制齐国的就只有您了。
②让(越王)出兵相随,这实际上是使越国国内空虚,名义上是追随诸侯去讨伐(齐国)。
三、语言表达14.(2014·课标全国高考Ⅰ)下面是某中学暑期瑶族村考察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字。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准确、连贯的能力。
一要审清试题要求,即根据初步构思框架构思一段话;二是充分利用试题材料,将其体现在语段中;三是注意准确、连贯的要求。
答案:本次瑶族村三日行考察要求参加人员事先查资料,了解瑶族概况,备好所需行装;考察期间的主要活动有参观、访谈以及与村民联谊,每人需写日记,记录考察情况。
15.《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是我国1901年出版的一套小学字典。
试根据其对“仁”“京”二字与《新华字典》不同的解释,概括出这本小学字典的几个优点,各不超过5字。
仁:《新华字典》:同情、友爱;敬辞;果核的最内部分。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爱之所由出也,仁义、仁爱;人心也;仁由心出,故果实之发于心者,亦谓之仁,如俗称杏仁桃仁皆是。
京:《新华字典》:京城,国家的首都,特指我国首都。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首善之区曰京,北京,京都;大也,京为天子所居,故大之,国朝因前代之旧,以顺天府为京师,为城三重,宫阙壮丽,居民二百万,人烟稠密,冠绝各省。
①②③答案:解释更详细;知识性更强;举例说明;传统文化浓。
(答出三个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