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心理学
- 格式:doc
- 大小:95.50 KB
- 文档页数:22
心理学学习总结认知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总结心理学学习总结:认知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总结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领域。
在心理学的学习过程中,认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是两个重要的分支领域。
本文将对这两个领域的理论进行总结,并讨论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一、认知心理学理论总结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知觉和学习过程的分支领域。
它关注的是人类如何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和做决策等认知过程。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认知心理学理论:1. 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认为儿童在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这个理论对于理解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2. 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提出,强调个体追求成就和避免失败的动机对他们的行为和学习表现有着重要影响。
这个理论对于教育和工作领域中的激励和奖励机制具有指导意义。
3. 工作记忆模型工作记忆模型由英国心理学家巴达利斯提出,是关于人类短期记忆和信息处理的理论框架。
该模型强调了个体在处理信息时的容量、注意力和记忆能力对认知表现的影响。
这个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学习和思考过程中的认知限制和挑战。
二、发展心理学理论总结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命周期内心理变化和发展的科学领域。
它关注的是个体从出生到老年,以及在不同生命阶段经历的心理转变。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发展心理学理论:1. 爱因斯坦的智力发展理论爱因斯坦的智力发展理论认为,人类的智力发展不仅仅取决于遗传基因,还受到环境和教育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他提出了“积极适应平衡”的概念,强调了在个体认知发展中的平衡和变动。
2. 阶段性发展理论阶段性发展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认为个体在生命周期内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心理危机。
这个理论对于理解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和心理问题有重要意义。
3. 社会文化发展理论社会文化发展理论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强调了社会和文化环境对个体认知和学习发展的重要影响。
心理学的166个效应大全1阿基米德与酝酿效应在古希腊,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他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
可问题是这顶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
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冥思苦想,他起初尝试了很多想法,但都失败了。
有一天他去洗澡,一边他一边坐进澡盆,以便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
不管是科学家还是一般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把难题放在一边,放上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这一现象。
心理学家将其称为“酝酿效应”。
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就是酝酿效应的经典故事。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个难题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
直到有一天,当我们抛开面前的问题去做其他的事情时,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却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忍不住发出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开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
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一心理的写照。
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
因此,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2阿伦森效应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实验】分4组人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
第一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
【结果】此实验对数十人进行过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最为反感。
【应用】阿伦森效应提醒人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应该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所造成的他人对自己印象不良方向的逆转。
有人形容高尔夫的18洞就好像人生,障碍重重,坎坷不断。
然而一旦踏上了球场,你就必须集中注意力,独立面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并且承担一切后果。
也许,常常还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你刚刚还在为抓到一个小鸟球而欢呼雀跃,下一刻大风就把小白球吹跑了;或者你才在上一个洞吞了柏忌,下一个洞你就为抓了老鹰而兴奋不已。
心理学书籍目录【心理咨询理论和实践】《成长与烦恼一青少年心理咨询手记》王裕如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韦彦凌等《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主编王登峰张伯源《大学生心理咨询》陶秀英林劲松等《辅导人生一心理咨询学》马建青《家庭故事一心理随笔1》196 (香港)李维榕《家庭故事一心理随笔2》170 (香港)李维榕《家庭故事一心理随笔3》174 (香港)李维榕《健康地迈向生活一心理咨询六十例》247 黄京尧《矫正人生一一心理治疗学》354 温泉润《临床医师诊疗全书:现代心理治疗手册》281 许又新等主编《青少年心理咨询手册》532《人格的健康与治疗手册》536 沙莲香《现代心理学丛书咨询心理学》224 张人骏朱永新袁振国《现代心理咨询1000问》634《心理冲突与解脱一现代心理治疗》288 左成业钟友彬等编著《心理热线咨询》222 郑瞻培《心理障碍咨询》579 赵友文杨晓玲宋燕华《心理诊所一现代人心理问题解题》176 台湾游乾桂《心理治疗:理论与分析》364 曾文星徐静《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操作》461 主编张小乔《心理咨询概论》260 汤宜朗,许又新编著《心理咨询纪实一骚动的心灵》287 周绍辉《心语_心理咨询案例》331 李荐中著《一个心理咨询医生札记》133 谭玉慈《医学心理咨询方法》262 徐俊冕著《中国青年报青春热线心理咨询丛书3》297《咨询心理学》752 邓明昱郭念峰【人本主义心理学】《现代社会与人》名著译丛人寻找自己221 [美]罗洛•梅《爱与意志》427 罗洛梅(美)《第三次思潮:马斯洛心理学》204 弗兰克戈布尔《动机与人格》441 [美]马斯洛《二十世纪文库一人的潜能和价值》515 [美]马斯洛《科学与科学家的心理》184 [美]亚伯拉罕•马斯洛《罗杰斯“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述评》189 方展画只有凭借毅力,坚持到底,才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心理学:应用心理学考试资料(三)1、名词解释成败效应正确答案:是指努力后的成功效应和失败效应,是格维尔茨在研究中发现的。
他的研究是,学习材料为几套难度不等的问题,由学生们自由地选择地解决。
他发现能力较强的学生,解决(江南博哥)了一类中一个问题之后,便不愿意再解决另一个相似的问题,而挑较为复杂的艰难的问题,藉以探索新的解决方法,而感到兴趣更浓。
2、名词解释飞去来器效应正确答案:就是以某种刺激给予接受者一个动机,使之改变其态度或意见,并依照说服者预定意图采取行动。
3、单选一种表现为多少比较持续的担心和不安,是一种一般性的人格特点的焦虑叫().A.状态焦虑B.情景焦虑C.特质焦虑D.差应激焦虑正确答案:C4、填空题学校咨询的服务对象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和学校管理人员。
正确答案:家长、老师5、名词解释冷热水效应正确答案:一杯温水,保持温度不变,另有一杯冷水,一杯热水。
当先将手放在冷水中,再放到温水中,会感到温水热;当先将手放在热水中,再放到温水中,会到温水凉。
同一杯温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感觉,这就是冷热水效应。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只不过是秤砣并不一致,也不固定。
6、名词解释蚂蚁效应正确答案:蚂蚁是自然界最为团结的动物之一,一只蚂蚁的力量确实是微不足道的,但100万只甚至更多只的蚂蚁组成的军团则可以横扫整片树木或一幢幢高楼,可以将一只狮子或老虎在短短的时间内啃成一堆骨头。
7、名词解释领地行为正确答案:指动物占领、标定和保卫一块属于自己的栖息地的行为.8、名词解释墨菲定律正确答案:根据“墨菲定律”,一、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二、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三、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四,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9、填空题常见的心理异常有情感障碍、()()和人格障碍等几种。
正确答案:焦虑症;精神分裂症10、名词解释拍球效应正确答案:拍篮球时,用的力越大,篮球就跳得越高。
心理健康名词解释心理学心理学是一个复杂而引人入胜的学科,它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人类思维和行为,以及它们背后的动机。
心理学是认识自我,理解他人和改善社会的重要工具。
心理学的主要目的是研究个体的心理过程,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思维。
它的机制可以被分解为许多不同的主题。
以下是心理学的几个关键名词,它们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心理学:行为学:行为学是心理学的分支,主要关注个体如何响应环境,以及行为的决定因素。
行为学家认为行为可以通过外部因素(如训练和鼓舞)来调节,也可以通过内部因素(如动机和态度)来调节。
心理测量:心理测量是对某些表现特征进行测量的过程。
这些测量包括:性格测量,情绪普查,能力测验,以及智力测验。
心理测量是以客观,可重复的方式,评估个体的心理状态。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一个应用比较广泛的心理学分支,探讨了个体如何通过思维来理解,解释和应对周围的世界。
认知心理学着重研究认知过程和心理能力的形成,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环境和关系如何影响个人思维和行为的心理学分支。
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态度、社会心理行为、社会认知、社会角色以及社会关系等方面。
焦虑:焦虑是指个体在处于威胁或危险状态时出现的一系列情绪状态,包括焦虑、恐惧和担心。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反应,可以帮助我们应对未知情况,但过度的焦虑可能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心理健康。
抑郁:抑郁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情绪类型,抑郁的个体会出现情绪低落,失去兴趣,思维缓慢,情绪波动,以及负面的自我想法等情况。
严重的抑郁可能需要治疗,以帮助个体恢复其正常的心理健康。
强迫症:强迫症是一种心理疾病,患者会出现重复的,无意义的行为或思想,即强迫行为或强迫思想。
强迫症的主要特征是个体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因此会出现极高的焦虑和担忧。
思维障碍:思维障碍指的是个体无法有效地理解和处理信息,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思维。
思维障碍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生物因素、认知能力不足或发育障碍等。
心理学的166个效应大全1阿基米德与酝酿效应在古希腊,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他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
可问题是这顶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
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冥思苦想,他起初尝试了很多想法,但都失败了。
有一天他去洗澡,一边他一边坐进澡盆,以便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
不管是科学家还是一般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把难题放在一边,放上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这一现象。
心理学家将其称为“酝酿效应”。
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就是酝酿效应的经典故事。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个难题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
直到有一天,当我们抛开面前的问题去做其他的事情时,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却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忍不住发出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开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
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一心理的写照。
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
因此,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2阿伦森效应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实验】分4组人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
第一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
【结果】此实验对数十人进行过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最为反感。
【应用】阿伦森效应提醒人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应该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所造成的他人对自己印象不良方向的逆转。
101拍球效应(!)拍篮球时,用的力越大,篮球就跳得越高。
对学生的期望值越高,学生潜能的发挥就越充分。
优秀的老师总是尽可能地信任学生,不断鼓励学生;而批评则尽可能委婉,不使矛盾激化。
102旁观者效应(!!!)1993年,四川达竹矿务局一名高考超过录取分数线28分的韩姓男同学,戏水不慎滑入深水区。
结果围观者甚众,且其中不乏青壮年,却无一人伸出援助之手,终于使小韩溺水而死。
黑龙江一级飞行员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歹徒刺死。
1993年夏,在云南昆明,一位农村姑娘被一群歹徒压迫裸体游街……虽然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人多力量大”的故事,但越来越多的事实却向我们证明,人多,力量却并不一定大,相反,很多时候恰恰是因为人多,力量分散,力量反而显得小了。
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旁观者效应”,也有人戏称为“龙多不下雨”。
旁观者效应的提出,始于美国纽约发生的震惊全美的吉诺维斯案件。
吉诺维斯案件是1964年发生在美国的一件凶杀案。
案发的那天凌晨三点,一位名叫吉诺维斯的姑娘在返回公寓的途中被一歹徒持刀杀害。
案件的特别之处在于,案件持续了30多分钟,遇害者的38个邻居听到了呼救声,其中许多人还走到窗前去看了很长时间。
然而,在遇害者与跬讲返?0多分钟里,没有一个人去援救她,甚至没有人行举手之劳,打电话及时报警,致使一件本不该发生的惨剧成为事实。
案件发生后,社会各界反响强烈,有人认为,惨剧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都市人际关系的冷漠,而社会心理学家们则不这么悲观。
他们认为,人们没有及时提供帮助的原因,在于许多人都有一种“也许其他旁观者会帮助受害者”的想法,所以,大家都对别人抱有良好的期望,把责任推给了别人,而认为自己没有提供帮助的责任,结果导致谁也没有真正提供帮助。
旁观者效应的根源,在于责任的分散。
旁观者越多,每个人所感受到的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就越小,因而提供帮助的可能性也越小;而那些认为“除了自己没有人会去帮助受害者”的旁观者则会感觉到自己对受害者负有不可推卸的救护之责,因而实际上提供援助的情况倒比较多。
专业课心理学模拟题2020年(166)(总分100,考试时间60分钟)单项选择题1. 1.有心理学家告诉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避免为了提高孩子的某些行为(如完成阅读、做家务事等)的频次,而对孩子进行物质奖励,因为这有可能会降低孩子参与活动的内在动机。
这种由于外在动机的增加而使得内在动机减少的现象被称为( )。
A. 附加价值策略B. 低球技术C. 过度理由效应D. “登门槛”效应2. 2.( )的基本功能是保持大脑皮层的一般觉醒状态,提高它的兴奋性和感受性,并实现对行为的自我调节。
A. 动力系统B. 行为调节系统C. 中介系统D. 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3. 3.许多情境条件都会影响助人行为的发生,比如天气、时间等,当有旁观者出现的时候,助人行为会( )。
A. 更多地发生B. 更少地发生C. 难以预测D. 更多更快地发生4. 4.人的感官觉察微弱刺激的能力是A. 绝对感觉阈限B. 绝对感受性C. 差别感受性D. 差别感觉阈限5. 5.两条向远方延伸的平行线看起来趋于接近的现象,体现了知觉的()。
A. 线条透视B. 空气透视C. 相对高度D. 纹理梯度6. 6.右图所示的是两个面积相等的圆形,在大圆的包围中的看上去比在小圆中的小。
这种现象是A. 潘佐错觉B. 佐尔拉错觉C. 冯特错觉D. 多尔波也夫错觉7. 7.回忆不起在疾病发生之前某一阶段的事件称为()。
A. 逆行性遗忘B. 顺行性遗忘C. 不完全遗忘D. 临时性遗忘8. 8.从网膜水平上解释错觉原因的错觉理论是A. 眼动理论B. 神经抑制作用理论C. 常性误用理论D. 特征整合理论9. 9.色觉的三色理论能很好地说明( )A. 颜色混合B. 颜色对比C. 色盲D. 后像10. 10.一般来说,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的感觉信息就越少,( )的加工占优势。
A. 自下而上B. 自上而下C. 数据驱动D. 简单知觉11. 11.当人处于应激状态时会出现肌肉紧张、血压升高等反应,这是情绪的()表现。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第1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1、心理学家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究;社会心理学试图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他人实际的、想象的、隐含的存在的影响。
(GW奥尔波特)最终研究的是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
2、社会学家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由社会和个体的相互关系来界定的,任务是解释社会互动(斯特克);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艾尔乌德)。
研究对象是社会的心理,认为社会心理学要用社会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3、中国学者的定义孙本文:社会心理学应以个人行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为研究对象,从个人立场说,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从社会立场说,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中个人的行为。
吴江霖: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胡寄南: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范围1、个体社会心理:研究在特定生活条件下的个体、考察影响个体心理和行为特征形成的社会因素、形成途径及其作用机制。
2、群体社会心理:主要研究群体成员、群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社会心理学最有价值的研究领域。
3、应用社会心理学:把社会心理学的方法、理论与原则运用于对社会问题的理解与解答的应用学科。
第2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方法1、观察法:研究者在真实的情境中借助人的感官和各种仪器直接观察和记录个人或团体的行为,分析判断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
分类: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一般观察法)优点:具有现实性,可以获得真实材料,研究结果切合实际。
缺点:不是所有行为可以观察;容易失真;受研究者主观愿望的影响。
2、实验法:在控制的情境之下,实验者有系统地操纵自变量,使之发生改变,然后观察因变量随自变量的改变而受到的影响,也就是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心理学》关系:
1.人格就是人从小到大体验的、经历的关系的总和。
当与父亲、母亲、其他亲人和社会的关系都和谐了,能力将是强大的。
关系就是巨大的财富。
2.生命是一种关系的存在,关系高于一切。
3.建立良好亲子关系,学会倾听与沟通。
4.关系高于一切。
心平气和,不急不躁,勇于承认错误,积极纠正失误,一步步走向幸福人生。
5.儿童具有无限潜在的可能性,因此儿童期越长,可能性越大。
6.任何人、事、情之间关系的重要性,把握好关系的尺度是学生、家长、老师以及社会都需要学习的知识。
7.努力做一个优秀的关系构建者。
8.关系高于一切,努力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
9.牢记关系高于一切,在处理工作、生活、家庭时,努力构建和谐关系。
第5章54海格力斯效应“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跟我过不去,我也让你不痛快”。
被称为“海格力斯效应”。
这是指一对一的人际互动。
这是一种人际间或群体间存在的怨怨相报、致使仇恨越来越深的社会心理效应。
希腊神话故事中有位英雄大力士,叫海格力斯,一天,他走在坎坷不平的路上,看见脚边有个像鼓起的袋子样的东西,很难看,诲格力斯便踩了那东西一脚。
谁知那东西不但没被海格力斯一脚踩破,反而膨胀起来,并成倍成倍地加大,这激怒了英雄海格力斯。
他顺手操起—根碗口粗的木棒砸那个怪东西,好家伙,那东西竟膨胀到把路也堵死了。
海格力斯奈何不了他,正在纳闷,一位圣者走到海格力斯跟前对他说:“朋友.快别动它了,忘了它,离它远去吧。
它叫仇恨袋,你不惹它,它便会小如当初;你若侵犯它,它就会膨胀起来与你敌对到底。
”仇恨正如海格力斯所遇到的这个袋子,开始很小,如果你忽略它,矛盾化解,它会自然消失;如果你与它过不去,加恨于它,它会加倍地报复。
55赫洛克效应心理学家赫洛克(E.B.Hunlock)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把被试分成四个等组,在四种不同诱因的情况下完成任务。
第一组为表扬组,每次工作后予以表扬和鼓励;第二组为受训组,每次工作后严加训斥;第三组为被忽视组,不予评价只让其静听其它两组受表扬和挨批评;第四组为控制组,让他们与前三组隔离,不予任何评价。
结果工作成绩是前三组均优于控制组,受表扬组和受训斥组明显优于忽视组,而受表扬组的成绩不断上升。
这个实验表明:及时对工作结果进行评价,能强化工作动机,对工作起促进作用。
适当表扬的效果明显优于批评,而批评的效果比不予任何评价的好。
56黑暗效应在光线比较暗的场所,约会双方彼此看不清对方表情,就很容易减少戒备感而产生安全感。
在这种情况下,彼此产生亲近的可能性就会远远高于光线比较亮的场所。
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黑暗效应”。
有个这样的案例:有一位男子钟情于一位女子,但每次约会,他总觉得双方谈话不投机。
心理学目录第一章1心理学、心理学研究对象;2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心理过程、认知过程包括、心理状态、人格;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4心理学流派.第二章1意识;2意识的状态;3无意识;4注意;5注意的种类;6注意的特征;7良好注意品质的培养第三章1知觉、记忆、思维、表象、想象、言语;2感觉性、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感觉的分类、知觉的基本特性、知觉的种类、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观察;3培养学生良好观察力;4记忆的种类、记忆的过程、记忆系统、良好记忆品质的培养;5思维的过程及种类、表象与想象、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6如何促进学生掌握概念;7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8言语的功能、言语活动的形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第四章1情绪情感的概念;2情绪和情感的分类、心境、激情、应激;3情绪和情感的功能;4中小生情绪情感的发展;5自我防御机制;6良好情绪的培养;7意志、意志行为的基本阶段、意志的品质、意志品质的培养第一章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心理学研究对象:行为、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群体心理。
(二)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心理现象从形式上可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人格。
(1)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按其性质和形态的不同,又可分为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
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言语、想象、思维、表象等心理现象。
情感情绪过程:情感和情绪是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内心的体验,是对客观事物与主观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意志过程:是人的思维决策见之行动的心理过程。
(2)心理状态:是指一段时间内人的心理活动的特征,如注意分神、疲劳等。
(3)人格:也称个性,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各种重要的和持久的心理特性的综合。
人格差异主要表现在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心理学的166个现象大全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科学领域。
在这个领域中,有许多有趣和重要的现象被探索和解释。
下面是一份关于心理学中166个有趣现象的大全:1. 心理条件反射2. 短期记忆的容量限制3. 锚定效应4. 近似价值效应5. 选择遗忘6. 臆听的记忆效应7. 情绪传染8. 社会认知失调9. 遗忘曲线10. 多因素理论11. 被动依从12. 潜意识的影响13. 条件回避研究14. 结构感知15. 代入思考16. 自我效能感17. 情感智力18. 智力瓶颈效应19. 被动暴露效应20. 情感支持21. 共生态性恋爱22. 被动影响23. 自动联结24. 同化效应25. 分解范式26. 外在激励27. 反转研究28. 分组效应29. 平均主义30. 非经验感知31. 预期偏差32. 从众行为33. 社会几何图形效应34. 组均编辑效应35. 多通道记忆36. 心灵感应37. 策略描述效应38. 平均主义39. 作者效应40. 多形态表现41. 明线效应42. 情感传达43. 社会作用模型44. 分割效应45. 目标替代效应46. 非当前决策效应47. 集体行动48. 启发式计算49. 爱情脑50. 字模块效应51. 多层次建构52. 心理距离53. 集体认知54. 情境特定性55. 理解压力56. 美学偏好57. 首字母效应58. 主观幸福感59. 心理延迟效应60. 语言早熟61. 注意偏差62. 流行审美63. 高效选择64. 情绪转义65. 打断效应66. 自动化过程67. 小众审美68. 社交跨软件69. 差异咀嚼效应70. 预期效应71. 突出效应72. 自我生成效应73. 回忆歪曲74. 音乐心理学75. 安全感文化76. 情绪调节77. 行为迷因78. 均衡理论79. 阿特金森和沙尼特效应80. 数字时代81. 相似效应82. 巨人效应83. 心理护航84. 辨别变基85. 自我确认86. 想象引导87. 心理干预88. 社会互动89. 拷贝微汽化90. 心理警觉91. 自我知觉92. 领导力心态93. 社会心理学94. 人际认知95. 文化心理学96. 心理疲劳97. 认知复位98. 回忆重演99. 粉丝心理学100. 情绪智能101. 孤独感102. 刻板印象103. 分配公正104. 社交比较105. 自尊心106. 情感调节107. 儿童心理学108. 心理障碍109. 预期违背110. 多属性决策111. 相对风险偏好112. 多元感知113. 性别心理学114. 非语言沟通115. 情绪察觉116. 自发思维117. 期望管理118. 社会对比119. 心理困境120. 婚姻心理学121. 决策框架122. 心理建设123. 认知失调124. 对等原则125. 小组决策126. 文化与认知127. 精神创伤128. 决策赛局129. 幻觉矫正130. 起点效应131. 情感早期132. 自我认同133. 社会心智134. 认知重建135. 双层建构主义136. 认知抑制137. 现实偏差138. 地理心理学139. 心理健康140. 双边既得利益141. 虚假回忆142. 友谊心理学143. 组织行为144. 实验室心理学145. 心理投射146. 觉察过程147. 空间认知148. 批判感知149. 自我控制150. 社群心理学151. 瞄标效应152. 反应偏颇153. 视觉幻觉154. 思维固定155. 伴侣心理学156. 认知修复157. 创造性思维158. 非自发行为159. 知觉输入160. 心理抱怨161. 人际交往162. 行为难以预测163. 图像记忆164. 决策推迟165. 心理社会166. 社会认知以上是166个心理学中的有趣现象的大全。
心理咨询师考试必备:心理学发展脉络心理咨询师考试必备,方便大家了解心理学发展脉络。
特别注明:此表重要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
年代时间—相关人物—重要事件2500多年以前—希波克拉底—1.把气质分类: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2.最早划分气质类型并提出气质类型学说的人500年后—盖伦—提出气质的概念公元前400年—希波克里特—提出体液学说,认为人之所以“疯狂”,是因为有害的体液流入大脑所造成的公元前328年—亚里士多德—指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1822年—普莱尔—发表《儿童心理》——被公认为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是科学儿童心理学建立的标志1840年—韦伯—发现了差别感觉阈限的定律(即韦伯定律)1860年—费希纳—发现费希纳定律1860年—布洛卡—1.发现右利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2.大脑左半球额叶受损伤导致了运动性失语症3.发现运动性言语中枢(言语运动中枢)1861年—帕斯德—对身体的疾病提出“细菌理论”1861年—布罗卡—发现大脑额叶回萎缩后,人的语言运动功能就会完全丧失1874年—威尔尼克—发现听觉性言语中枢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1882年—高尔顿—用测量的方法对心理活动个别差异的研究和建立“自由联想的方法1884年、1885年—詹姆斯、兰格—二人分别提出了观点相同的情绪理论——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1885年—艾宾浩斯—出版研究记忆成果的著作《记忆》,提出遗忘曲线1890年—塔尔德—出版了《模仿律》,最早对模仿进行研究;书中指出“个体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于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被称为先内后外律;1890年—詹姆斯—《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一个自尊的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1890年—卡特尔—1.在《心理学》杂志上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这是心理测验第一次出现于心理学文献中;2.认为心理学应立足于实验和测验;3.认为心理测验应有统一标准19世纪后半期—普莱尔—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产生,普莱尔是奠基人1890年—卡特尔—首次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为心理咨询的产生做出了学术贡献19世纪90年—巴甫洛夫—创立高级神经活动学说1896年—韦特默—在宾西法尼亚开办儿童行为矫正诊所,属于咨询心理学产生前的开创性工作1896年——在美国诞生了历史上第一本《临床心理学》作为咨询心理学的直接来源19世纪末—韦特默—提出“临床心理学”概念,是咨询心理学的启蒙者19世纪末—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论;提出“力比多”是精神分析论的核心内容,是性本能;提出人格结构三层次: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20世纪初—斯皮尔曼—提出能力的二因素理论(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1904年—比奈——西蒙—为帮助弱智儿童编制智力测量,作为咨询心理学产生的前提条件1904年—斯皮尔曼—首创智力的二因素理论,是因素分析之父1905年—比内、西蒙—编制比内——西蒙量表1907年—大卫—为防止学生的行为出现问题,进行行为指导,为心理咨询的产生做出学术贡献1908年——出版的比内——西蒙量表的主要新点为:1.使测验题目总数增加到59个;2.首次使用智力年龄表示测验成绩;3.建立常摸1908年—帕森斯—促进了职业指导运动的兴起,作为咨询心理学产生的前提学术条件1908年—罗斯、麦独孤—《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导论》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1908年—比内、西蒙—提出的比内——西蒙量表中首先使用智力年龄1916年—推孟—将比内——西蒙量表修订成斯坦福——比内量表,该量表首次使用智力商数(比率智商)1920年—坎农—使用人体生理变化作为指标,对适应压力付出的生理学代价进行过详细描述(描述了适应压力所付出的生理学代所的特征),又被称为一般适应综合症1924年—华生—认为行为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的,他不认为遗传因素起重要作用1924年—F.H.奥尔波特—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1925年—艾尔乌德—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20世纪20、30年代—维果斯基—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1931年—勒温、米勒—将内心冲突分为四类:双趋冲突、趋避冲突、双避冲突、双重趋避冲突1936年—勒温—提出关于行为的著名公式:B=f (P,E),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1937年—库德.理查逊—提出一组分析题目间一致性以估计信度的方法——库德——理查逊公式1938年—瑞文—编制瑞文测验,又称瑞文渐进测验1939年—韦克斯勒—首编韦克斯勒——贝勒维量表(W—B)20世纪30年代—詹姆斯、米德—创立符号互动论,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互动过程中的个人行为和活动,而个人行为只是整个社会群体行为和活动的一部分”20世纪30年代—霍尼—提出“文化因素论”,认为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别是由文化因素决定的20世纪30年代—沙利文—提出“人际关系学说”,认为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20世纪30年代—坎农—情绪丘脑理论。
心理学的166个效应大全1阿基米德与酝酿效应在古希腊,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他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
可问题是这顶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
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冥思苦想,他起初尝试了很多想法,但都失败了。
有一天他去洗澡,一边他一边坐进澡盆,以便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
不管是科学家还是一般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把难题放在一边,放上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这一现象。
心理学家将其称为“酝酿效应”。
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就是酝酿效应的经典故事。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个难题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
直到有一天,当我们抛开面前的问题去做其他的事情时,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却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忍不住发出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开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
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一心理的写照。
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
因此,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2阿伦森效应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实验】分4组人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
第一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
【结果】此实验对数十人进行过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最为反感。
【应用】阿伦森效应提醒人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应该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所造成的他人对自己印象不良方向的逆转。
1.阿基米德与酝酿效应把难题放在一边,放上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2.阿伦森效应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少的人或物。
阿伦森效应提醒人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应该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所造成的他人对自己印象不良方向的逆转。
同样,它也提醒我们在形成对别人的印象过程中,要避免受它的影响而形成错误的态度。
4.安泰效应要学会依靠大家、依靠集体。
5.暗示效应6.安慰剂效应使用安慰剂时容易出现相应的心理和生理反应的人,称为“安慰剂反应者”。
这种人的特点是:好与人交往、有依赖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经常注意自身的各种生理变化和不适感,有疑病倾向和神经质。
7.巴纳姆效应(暗示效应)让一个人水平伸出双手,掌心朝上,闭上双眼。
告诉他现在他的左手上系了一个氢气球,并且不断向上飘;他的右手上绑了一块大石头,向下坠。
三分钟以后,看他双手之间的差距,距离越大,则暗示性越强。
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
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
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8.巴霖效应源自於马戏团经理巴霖先生的一句名言:每分钟都有一名笨蛋诞生。
9.半途效应人的目标行为的中止期多发生在"半途"附近,在人的目标行为过程的中点附近是一个极其敏感和极其脆弱的活跃区域。
导致半途效应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目标选择的合理性,目标选择的越不合理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二是个人的意志力,意志力越弱的人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
10.贝尔效应要求领导者具有伯乐精神、人梯精神、绿地精神,集体为先,慧眼识才,放手用才,敢于提拔任用能力比自己强的人,积极为有才干的下属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
11.贝尔纳效应12.贝勃规律人们一开始受到的刺激越强,对以后的刺激也就越迟钝。
13.比马龙效应评价主体低估被评价者能力,认定被评价者是不求上进的、行为差劲的,以致被评价者将这种观念内化,促使被评价者表现不良行为。
14.彼得原理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个人在某一个岗位级别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
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员选聘机制,客观评价每一位职工的能力和水平,将职工安排到其可以胜任的岗位。
不要把岗位晋升当成对职工的主要奖励方式,应建立更有效的奖励机制,更多地以加薪、休假等方式作为奖励手段。
15.边际效应是指消费者在逐次增加1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带来的单位效用是逐渐递减的(虽然带来的总效用仍然是增加的)。
16.边际效益递减效应它说的是在一个以资源作为投入的企业,单位资源投入对产品产出的效用是不断递减的,换句话,就是虽然其产出总量是递增的,但是其二阶倒数为负,使得其增长速度不断变慢,使得其最终趋于峰值,并有可能衰退。
经济学的解释是资源的最优配置。
因为投入的太多使得最终的收益摊的太薄。
再好的东西也有个限度。
各种高级操作都是某种程度上的吃力不讨好,最有效的往往是那些基本操作。
17.波纹效应影响力的学生施加压力,实行惩罚,采取讽刺、挖苦等损害人格的作法时,会引起师生对立,出现抗拒现象,有些学生甚至会故意捣乱,出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情形。
18.布里丹毛驴效应决策过程中这种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称之为“布里丹毛驴效应”19.不值得定律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哪些事值得做呢?一般而言,这取决于三个因素。
1.价值观。
2.个性和气质。
3.现实的处境。
20.财富效应财富效应指人们资产越多,消费意欲越强。
中途阻止后再给予完成的工作的回忆量却优于上述两者22.长尾效应要赚很少的钱,但是要赚很多人的钱. 最大的财富孕育自最小的销售。
23.超限效应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24.拆屋效应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
不合理要求或不良的行为绝不能迁就26.成败效应兴趣,不仅是来自容易的工作获得成功,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以达到成功的境地,才会感到内心的愉快与愿望的满足。
如果经过极大的努力而仍然不能成功,失败经验累积的次数过多之后,往往感到失望灰心,甚至厌弃学习。
这就是努力后的失败效应。
27.重叠效应重复出现内容相同的东西时,相同性质的东西由于互相抑制,互相干涉而发生了遗忘的结果。
我们在学习汉字、外文单词以及其他材料时,一定要注意不要把相类似的东西集中在一起,这样容易产生重叠效应。
如果要放在一起学习时,最起码有一些材料是很熟的,这样可能会产生同化作用,把生疏的材料同化于已熟记的材料之中28.刺猬法则领导者要搞好工作应该与下属保持亲密关系,但这是“亲密有间”的关系。
特别要提醒的是,领导者与下属亲密无间地相处,还容易导致彼此称兄道弟、吃喝不分,并在工作中丧失原则29.从众效应在社会群体中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大多数人认同的观点或行为的心理倾向30.淬火效应施以“挫折教育”,几经锻炼,其心理会更趋成熟,心理承受能力会更强;对于麻烦事或者已经激化的矛盾,不妨采用“冷处理”,放一段时间,思考得会更周全,办法会更稳妥。
31.达维多定律一家企业要在市场中总是占据主导地位,那么它就要永远做到第一个开发出新一代产品,第一个淘汰自己的产品。
32.搭便车效应是指在利益群体内,某个成员为了本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团内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则由这个人个人承担,这就是搭便车效应合作学习中建议4-6人为一小组. 要明确任务与责任合理分工;随时观察学情,监控活动过程,指导合作的技巧,调控学习任务,督促学生完成任务;奖励机制分配上破除“平均主义”33.答布效应“答布效应”的原理告诫我们要用角色规范来“导演”角色行为,34.德西效应是指在某些情况下,当外加报酬和内感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使工作的动机力量培增,积极性更高,反而其效果降低,变成是二者之差,外加报酬(主要是奖励)反而会抵消内感报酬的作用。
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即内感报酬),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外加报酬),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1、原有的外加报酬距有关需要满足的水平太远,对外加报酬的要求太强烈;2、直接激励的原有强度不足;3、价值观(思想信念)的某种偏差,未能将需要层给结构调整得合乎工作要求。
处理好这几个因素,一般会降低外加报酬对内感报酬的消极影响,外加报酬会在不影响内感报酬的情况下发挥自身的作用。
35.得寸进尺效应人们总愿意把自己调整成前后一贯、首尾一致的形象,即使别人的要求有些过分,但为了维护印象的一贯性,人们也会继续下去。
要让他人接受一个很大的、甚至是很难的要求时,最好先让他接受一个小要求,一旦他接受了这个小要求,他就比较容易接受更高的要求。
36.等待效应由于人们对某事的等待而产生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这种现象称等待效应。
37.第一印象效应38.定势效应心理定势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用“老眼光”——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看待当前的问题的一种心理反应倾向,也叫思维定势或心向。
在人际交往中,定势效应表现在人们用一种固定化了的人物形象去认知他人39.定型效应定型效应,亦称社会刻版印象,指的是人们在见到他人时,常常会自觉地根据人的外表行为特征,结合自己头脑中的定型,对人进行归类,以此来评价一个人,定型效应也是一种使人产生偏见的社会心理效应。
领导者和管理工作者必须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自觉克服这一效应给我们带来的消极影响,力求历史地、全面地、正确地认识我们周围的人和事,减少判断和决策的失误。
40.多看效应对越熟悉的东西就越喜欢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为多看效应.那些人缘很好的人,往往将多看效应发挥的淋漓尽致:他们善于制造双方接触的机会,已提高彼此间的熟悉度,然后互相产生更强的吸引力.见面的次数越多,互相喜欢的程度越大:见面的次数越少或根本没有,相互喜欢的程度也较低. ,若想增强人际吸引,就要留心提高自己在别人面前的熟悉度,多看效应发挥作用的前提,是首因效应要好,若给人的第一印象不很差,则见面越多就越讨人厌,多看效应反而起了副用。
41.多米诺骨牌效应一个最小的力量能够引起的或许只是察觉不到的渐变,但是它所引发的却可能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有点类似于蝴蝶效应,但是比蝴蝶效应更注重过程的发展与变化。
42.范畴效应抽取过程中可能存在分组、分类等对搜寻过程有巨大影响的因素。
43.凡勃伦效应一些商品价格定得越高,就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逐步由追求数量和质量过渡到追求品位格调。
44.非零和效应实力相当的双方在谈判时做出大体相等的让步,方可取得结果,亦即每一方所得与所失的代数和大致为零,谈判便可成功。
“非零和”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双赢45.飞去来器效应说服的过程具有下列5种状况: (1)使接受者对于说服者的诉求内容产生关心和共鸣;(2)使接受者依照说服者的指示采取行动;(3)使接受者与说服者采取同一步骤;(4)使接受者赞成说服者的意见或行动;(5)使接受者重视说服者的立场或信念。
在人际交往的链环中,任何人都不是被动的“枪靶”,而是沟通、主动的积极参与者。
(1)动机是纯洁的,出发点是正确的,应有益于事业的进展、同志间的团结。
(2)交谈不能违反原则,对话题要有所选择,对不应讲的话决意不讲;(3)提供的信息要实事求是,过分夸大会使人产生怀疑感与不信任感,过分缩小则不易引起对方的充分重视;(4)情调是健康的,不是谈一些低级趣味、消极颓废的话来迎合、取悦对方。
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必须认真去把握目标对象的特点。
一种叫“思想观念的系统脱敏法”。
你要说服对方,应该分阶段逐步提出要求,不要急于求成。
这是因为当一个人接受到某种传递信息时,他将接受或拒绝该信息所揭示的立场,是要经历他的认知判断过程的。
在他还没有接触到该信息之前,他已经有由自我经验汇集而成的认知信息的依据。
说服信息影响态度改变的一个主要因素,是说服信息的立场(外在定锚点)与信息接收者原来态度(内在定锚点)的差距:近者易“同化”,远则易“反向”。
另一种说服的方法叫“单面论证和双面论证法”单面论证法是指在说服别人相信自己观点时,只提与自己观点有利一面的分析和论证。
而双面论证法则在陈述自己观点时,将利弊得失两面同时谈及,加以比较,突出有利一面,让对方再思考权衡。
单面论证法可以避免相反信息的干扰,但如果处理不好,目标对象觉察到还有信息,以为我们有意不告诉他,便容易怀疑我们,以致降低信息的可信度,甚至引起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