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前动脉综合症(Beck综合征)
- 格式:ppt
- 大小:4.03 MB
- 文档页数:75
脊髓综合症—搜狗百科展开全文脊髓前综合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脊髓前综合征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
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
颈椎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是椎间盘的退行性变。
颈椎位于头颅与胸廓之间,颈椎间盘在承重的情况下要做频繁的活动,容易受到过多的细微创伤和劳损而发病。
其主要病理改变是:早期为颈椎间盘变性,髓核的含水量减少和纤维环的纤维肿胀、变粗,继而发生玻璃样变性,甚至破裂。
颈椎间盘变性后,耐压性能及耐牵拉性能减低。
当受到头颅的重力和头胸间肌肉牵拉力的作用时,变性的椎间盘可以发生局限性或广泛性向四周隆突,使椎间盘间隙变窄、关节突重叠、错位,以及椎间孔的纵径变小。
由于椎间盘的耐牵拉力变弱,当颈椎活动时,相邻椎骨之间的稳定性减小而出现椎骨间不稳,椎体间的活动度加大和使椎体有轻度滑脱,继而出现后方小关节、钩椎关节和椎板的骨质增生,黄韧带和项韧带变性,软骨化和骨化等改变。
颈椎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影象检查,但在条件许可时,借用一些辅助方法,可对确定病变的性质、部位及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如奎根氏试验、脊髓造影、椎动脉造影、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颈椎静脉造影等。
奎根氏试验即通过腰4~5穿刺达椎管内珠网膜下腔而测定脑脊液的压力来断定有无梗阻。
也可以从脑脊液生化检查中根据其蛋白量的升高来推断其梗阻程度,了解脊髓受压情况,从而有助于颈椎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脊髓造影,是向椎管内注入碘制剂或空气来进行脊髓造影。
它有助于对椎管及椎管内各种疾患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如脊髓本身疾病、肿瘤、颈椎病所致的脊髓受压及椎管测量等;还可以明确脊髓受压部位与范围。
306西医综合考研复习常考内科学名词解释总常考内科学名词解释总结阿司匹林哮喘:无论既往是否有哮喘病史,当口服阿司匹林后数分钟内或数小时内出现诱发的哮喘发作,称阿司匹林哮喘。
气道高反应性:指气管、支气管树对多种抗原或非抗原(物理或者化学的刺激)的过度反应,主要表现为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收缩增强、气道粘膜腺体分泌增多。
右中叶综合症:因局部支气管或者肺部炎症或者淋巴结肿大压迫右中叶支气管,使管腔狭窄,引起的中叶体积缩小,不张,慢性炎症导致的临床症状类癌综合症:在肺部肿瘤中,可见到因分泌5-羟色胺过多而引起的哮喘样支气管痉挛,阵发性心动过速,皮肤潮红,水样腹泻等症状,以燕麦细胞癌和腺癌多见弥漫性泛支气管炎:指两肺终末细支气管及肺呼吸性细支气管呈弥漫性慢性炎症。
大环内酯类对其有效。
Pancoast综合症:Pancoast综合症指由于位于肺尖和肺上沟的肺肿瘤导致臂从神经和颈交感神经受累,临床上以Horner综合症及肩部和上肢的疼痛等为表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指平均每晚7小时睡眠中呼吸暂停反复发作次数在30次以上,或呼吸紊乱指数大于5次以上。
呼吸暂停:睡眠中口鼻气流停止超过10s呼吸紊乱指数:平均每小时睡眠中,呼吸暂停+低铜器指数大于5次低通气:呼吸气流降低幅度超过气流的50%以上,并伴有4%以上的血氧饱和度下降。
Picknickian syn:肥胖,嗜睡,周期性呼吸三联症。
盘状肺不张:指亚段以上的肺不张,多位于膈顶上方,约2-6cm长,扁平条状阴影,外端达胸膜表面,不穿过叶间裂干性支气管扩张:以反复咯血为主要症状,而无咳嗽,咳脓痰表现的支气管扩张Kartagener syndrome:指具有内脏转位(右位心),支气管扩张,副鼻窦炎三联症的先天性疾病。
支气管哮喘:指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细胞等多种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
这种炎症使易感者对各种激发因子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引起气道痉挛,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大多可自行或经治疗后缓解。
一、名词解释MAC肺泡最小有效浓度(the 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 MAC):指在一个大气压下,使50%受试对象对伤害性刺激无体动反应的肺泡内麻醉药的浓度。
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指原先并无心肺疾患的患者因急性弥漫性肺泡毛细血管损伤以至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而发生的以急性呼吸功能衰竭为主要特征的症候群,其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
PCA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 PCA):指病人感觉疼痛时,主动通过计算机控制的微量泵按压按钮向体内注射医生事先设定的药物剂量进行镇痛。
屏气试验先让病人作数次深呼吸,然后让病人在深吸气后屏住呼吸,记录其能屏住呼吸的时间。
一般以屏气时间在30秒以上为正常。
如屏气时间短于20秒,可认为肺功能属显著不全TIVA全凭静脉麻醉(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TIVA):静脉全身麻醉将药物经静脉注入,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的方法称为静脉全身麻醉。
HPV缺氧性肺血管收缩(hypoxic pulmonary vasoconstriction,HPV):肺泡缺氧刺激产生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如肽类内皮素(ET),血栓素A(TXA),血小板激活因子(PAF),白三烯(LTS),内皮细胞依赖收缩因子(EDCF)等,它们都有很强的血管收缩作用,即形成所谓的缺氧性肺血管收缩(HPV),从而使病侧肺血流减少,低氧血症有所缓解静脉快速诱导:(rapid sequence induction)这是目前最常用的诱导方法,是病人经过充分吸氧后,先用镇静催眠或静脉麻醉药使病人意识消失,随即经面罩加压给氧,再用麻醉性镇痛药,接着静脉注射琥珀胆碱或非去极化类肌松药后进行气管插管的一种麻醉诱导方法。
名词解释1.库欣(Cushing)反应:当颅内压急剧增高至接近动脉舒张压时,血压显著升高、脉搏减慢、脉压增大;继之出现潮式呼吸、血压下降、脉搏细数,最后呼吸心跳停止,死亡,这些生命体征的改变被认为是颅内压增高的典型表现,称之为库欣反应。
2.脑疝:颅内病变所致颅内压增高到一定程度时,可使一部分脑组织移位,通过一些孔隙,被挤压至一些较低的部位,称为脑疝。
3.逆行性健忘(近事遗忘):是指脑震荡患者清醒后多不能回忆受伤当时及至伤前一段时间内的情况,常提示近记忆中枢—海马回受损的结果。
4.中间清醒期:原发损伤轻,引起的原发性昏迷,时间短,清醒后可有头痛、呕吐。
血肿增大继发脑疝引起再昏迷。
此间有一段意识好转或清醒时间,称为中间清醒期。
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昏迷-清醒-再昏迷。
5.脊髓半切综合征:脊髓受到(炎症、外伤)肿瘤压迫出现的脊髓传导束受压症状,表现为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及触觉深感觉的减退,对侧病变平面2~3个节段以下的痛,温觉丧失,腰髓以下一侧病变小引起的这一综合征。
6.连枷胸:由于多根多处肋骨骨折使局部胸壁失去完整肋骨支撑而软化,表现为反常呼吸运动即吸气时软化区胸壁内陷,呼气时外突称连枷胸。
7.纵隔扑动:呼、吸气时,两侧胸膜腔压力不均衡出现周期性变化,使纵隔在吸气时移向健侧,呼气时移向伤侧,称为纵隔扑动。
8.张力性气胸::胸壁、肺、支气管或食管上的创口呈单向活瓣,与胸膜腔相交通,吸气时活瓣开放,空气进入胸膜腔,呼气时活瓣关闭,空气不能从胸膜腔排出,因此随着呼吸,伤侧胸膜腔内压力不断增高,以致超过大气压,形成张力性气胸,又称压力性气胸或活瓣性气胸。
9.Pancoast综合征:是指由于位于肺尖和肺上沟的肺肿瘤导致臂丛神经和颈交感神经受累,临床上以Horner综合征及肩部与上肢的疼痛等为表现。
10.Horner综合征:同侧上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面部无汗。
11.特异性免疫疗法:用经过处理的自体肿瘤细胞或加用佐剂后,作皮下接种进行治疗。
胸椎间盘突出症(thoracic disc herniation) 在临床上较为少见,仅占所有椎间盘突出症的0.25% ~0.75% 。
近年来,随着对本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及影像学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磁共振(MRI )检查应用的日益广泛,目前本病的诊断率有上升的趋势。
其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且缺乏特异性,容易发生误诊或漏诊。
一旦发病,脊髓压迫症状多呈进行性发展,致残率较高。
故诊断一经确立,多需外科手术治疗,而手术治疗技术本身亦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和风险。
病因1. 脊柱损伤或慢性劳损本病大多是由于脊柱受损伤或慢性劳损所致。
创伤因素包括脊柱的扭转运动或搬重物等,据统计50% 的胸椎间盘突出症与创伤关系密切。
2. 胸椎退行性改变退变是胸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基础。
本病也可发生在较年轻的椎间盘退变不明显的患者,由于明显的外伤致椎间盘破裂、突出而发病。
胸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高可能与该节段活动度大、间盘退变发生早有关。
分型胸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取决于突出的节段和部位,分型有助于治疗术式的选择和确定。
根据突出的部位可分为:中央型、旁中央型、外侧型和硬膜内型。
中央型突出以脊髓损害症状为主,而外侧型突出多表现为根性症状,硬膜内型突出罕见。
中央型和旁中央型突出约占70% 。
突出的节段最常见于T11 、12 (占26% );75% 的胸椎间盘突出症发生于T8 ~T12 之间,即以下胸椎的发生率最高。
发病机制胸椎间盘突出症所至临床症状及体征的产生机制可为血管因素、机械因素或两者兼而有之。
胸段脊髓(特别是T4 ~T9 节段)血供薄弱,代偿功能差,尤其是腹侧受压后易发生损伤产生症状。
临床表现1. 发病年龄80% 患者的发病年龄在40 ~60 岁之间,男女性别比例为1.5 ∶1 。
2. 症状(1 )疼痛:是最为常见的首发症状,根据突出的类型和节段,疼痛可为腰痛、胸壁痛或一侧、两侧下肢痛。
咳嗽、打喷嚏或活动增加均可致使疼痛症状加重;休息后上述症状可减轻。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整理(3)神经病学名词解释整理37. Foville syndrome综合征:①脑桥内侧部肿瘤破坏同侧展神经、内侧纵束和锥体束②引起两眼向病灶对侧凝视、病侧面瘫及对侧肢体偏瘫35. Weber综合征:又称中脑腹侧部综合征。
①中脑腹侧及大脑脚底肿瘤破坏同侧动眼N和锥体束②引起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和对侧肢体偏瘫③多小脑幕裂孔疝。
38. Parinaud综合征:又称中脑顶盖综合征。
见于松果体瘤,两侧中脑顶盖受累。
双眼垂直运动麻痹,不能向上仰视。
若侵及中脑被盖则瞳孔对光反射消失。
39. 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équard syndrome):半侧脊髓损害(如髓外肿瘤早期、外伤),损害平面以下同侧中枢性瘫痪、深感觉缺失,对侧痛温觉缺失。
40. 三偏综合征:①内囊病变可引起锥体束全部受损而致对侧偏瘫②如病损波及内囊后肢的后部,阻断传导对侧半身感觉的丘脑皮质束及传导两眼对侧视野的视放射,则可伴有对侧偏身感觉缺失和对侧同向偏盲③内囊病变最常见于脑血管意外。
41. Horner综合征:①一侧眼交感神经麻痹,出现同侧瞳孔缩小、上睑下垂、眼裂凹陷,眼结膜充血及面部无汗②病变可在患侧脑干,颈段脊髓或病侧颈内动脉壁。
42. 去大脑皮质综合征(decorticate syndrome):①双侧大脑皮质广泛损害,功能丧失而皮质下功能仍保存②常见于严重脑外伤、缺氧或感染后③患者能无意识的睁眼、闭眼或转动眼球但眼球不能随光线或物品而转动,貌似清醒但对外界刺激无反应④有抓握、吸吮、咳嗽等反射,有无意识的吞咽活动,四肢肌张力增高,双侧锥体束征阳性,上肢屈曲,下肢伸直者称为去皮质强直(decorticate rigidity)。
(去大脑强直四肢均为伸性强直)43. 威廉斯环(Willis circle):①脑底动脉环,是脑底沟通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的动脉环,使两侧大脑半球及一侧大脑半球的前后部有充分供血②由双侧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大脑后动脉、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组成③当环的某处血供障碍时,可对脑血液供血发挥调节和代偿作用。
外科学第七版名词解释重点整理1、腹外疝:由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点或空隙,向体表突出所致。
水中毒:又称稀释性低血钠,指机体的摄入水总量超过了排出水量,以致水分在体内储留,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上升。
脊髓半切综合征:布朗,色夸综合征,损伤平面以下同侧肢体运动及深感觉消失,对侧肢体痛温觉消失。
Thomas征:检查髋关节有无屈曲畸形,平卧于硬桌上,检查者将其健侧髋、膝关节完全屈曲,使膝部贴住或尽可能贴近前胸,此时腰椎前凸完全消失而腰背平贴于桌面,患肢尚能伸直平放于桌面者为阴性,呈屈曲状为阳性。
石街:体外冲击波碎石后,碎石排出过程中,若碎石过多地积聚于输尿管内,可引起“石街”,病人腰痛或不适,有时可合并继发感染等。
Grey-Turner征:少数急性胰腺炎严重病人可因外溢的胰液经腹膜后途径渗如皮溶解脂肪造成出血,在腰部、季肋部和腹部皮肤出现大片青紫色淤斑,称~,若出现在脐周,称Cullen征。
foster-kennedy综合征:表现为病变侧因肿瘤压迫而出现视神经萎缩,对侧颅内压增高导致视神经乳头水肿。
见于额叶底面肿瘤。
会阴浅袋:由会阴浅筋膜(Colles筋膜)与尿生殖膈下筋膜围成,或称会阴浅间隙。
Codman三角是指在骨肉瘤的早中期肿瘤破坏骨皮质,向周围组织浸润时该处的骨外膜被掀起,并受刺激而形成新生骨。
新生骨在肿瘤的上下堆积而形成三角形隆起,称为Codman三角。
纵膈扑动:即开放性气胸时,伤侧胸内压显著高于健侧,纵膈向健侧移位,进一步使健侧肺扩张受限。
致呼·吸气时两侧胸膜腔压力不均衡,出现周期性变化,使纵膈在吸气时移向健侧,在呼气时移向伤侧。
假性尿失禁:又称充盈性尿失禁,指膀胱功能完全失代偿,膀胱过渡充盈而造成尿不断溢出。
伸肌腱牵拉试验(Mills征):伸肘,握拳,屈腕,然后前臂旋前,此时肘外侧出现疼痛为阳性。
表浅膀胱癌:Tis 原位癌,Ta无浸润的乳头状癌,T1浸润粘膜固有层。
0. 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 syndrome),主要特点是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
1. 一个半综合征(one and a half syndrome):一侧脑桥被盖部病变,引起脑桥侧视中枢和对侧已交叉过来的联络同侧动眼神经内直肌核的内侧纵束同时受累。
表现为患侧眼球水平注视时既不能内收又不能外展;对侧眼球水平注视时不能内收,可以外展,但有水平眼震。
2. Broca失语又称表达性失语或运动性失语,由优势侧额下回后部(Broca区)病变引起。
临床表现以口语表达障碍最突出,谈话为非流利型、电报式语言,讲话费力,找词困难,只能讲一两个简单的词,且用词不当,或仅能发出个别的语音。
口语理解相对保留,对单词和简单陈述句的理解正常,句式结构复杂时则出现困难。
复述、命名、阅读和书写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3. Wernicke失语又称听觉性失语或感觉性失语,由优势侧颗上回后部(Wernicke区)病变弓}起。
临床特点为严重听理解障碍表现为患者听觉正常,但不能听懂别人和自己的讲话。
口语表达为流利型,语量增多,发音和语调正常,但言语混乱而割裂,缺乏实质词或有意义的词句,难以理解,答非所问。
复述障碍与听理解障碍一致,存在不同程度的命名、阅读和书写障碍。
常见于脑梗死、脑出血等可引起Wernicke区损害的神经系统疾病。
4. 痫性发作: 是指由于大脑皮质神经元异常放电而导致的短暂脑功能障碍。
5. 晕厥: 是由于大脑半球及脑干血液供应减少导致的伴有姿势张力丧失的发作性意识丧失。
其病理机制是大脑及脑干的低灌注,与痫性发作有明显的不同。
6. 偏头痛(migraine)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其特征是发作性、多为偏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一般持续4-72小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光、声刺激或日常活动均可加重头痛,安静环境、休息可缓解头痛7.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由于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症状一般不超过1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且无责任病灶的证据。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及重点感觉障碍。
(包括面部)感觉障碍,偏瘫及同向性偏盲。
瘫痪、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
病变时产生Horner征,表现为眼裂缩小、眼球轻微内陷、瞳孔缩小或伴同侧面部少汗或无汗。
A起始段、两侧颈内A末端、两侧大脑后A借前、后交通A连通形成,使颈内A系与椎-基底A系相交通。
正常情况下动脉环两侧的血液不相混合,当某一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时,可一定程度通过willis 环使血液重新分配和代偿,以维持脑的血液供应。
后交通A和颈内A交界处、前交通A和大脑前A的连接处是动脉瘤的好发部位。
~,主要表现为①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震(前庭神经损害)②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低垂及咽反射消失③病灶侧共济失调④Horner综合症(交感N下行纤维损害)⑤交叉性感觉障碍→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
常见于小脑后下动脉、椎基底动脉或外侧延髓动脉缺血性损害。
, 导致运动笨拙和不协调, 并非肌无力,累及躯干、四肢和咽喉肌时可引起身体平衡、姿势、步态及语言障碍。
共济运动由小脑、脊髓、前庭、锥体外系共同参与协调。
病变位于脑桥基底部,双侧锥体束和皮质脑干束均受累。
患者意识清醒,因运动传出通路几乎完全受损而呈失运动状态,眼球不能向两侧转动,不能张口,四肢瘫痪,不能言语,仅能以瞬目和眼球垂直运动示意与周围建立联系。
可由脑血管病、感染、肿瘤、脱髓鞘病等引起。
,由优势侧额下回后部病变引起,以口语表达障碍最突出,电报式语言,讲话少,讲话费力,找词困难,发音\语调障碍,语法差,口语理解相对保留,复述\命名\阅读\书写障碍.,由优势侧颞上回后部病变引起,以严重听理解障碍为特点,表现为患者听觉正常,但不能听懂别人和自己的讲话,口语表达流利,语量多,发音和语调正常,但言语混乱而割裂,较多语义错语,难以理解,答非所问,复述障碍与听理解障碍一致, 存在不同程度的命名\阅读\书写障碍.,由优势侧颞中回后部病变引起,主要特点为命名不能,找词困难,赘语,在供选择名称中能选出正确的名词,听理解\复述\阅读\书写障碍轻.~,表现为双眼视力下降或完全消失\眼底正常\双眼瞳孔对光反射正常.III、IV,脑桥V~VIII,延髓IX~XII,还有传导深感觉的中继核(薄束核、楔束核)及与锥体外系有关的红核和黑质等大题部分1.一般感觉:浅感觉(痛\温\触觉)来自皮肤\粘膜;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来自肌肉\肌腱\骨膜\关节;皮质感觉(复合感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重量觉)。
19个神经科综合征,挑战记忆力!1。
Foster-kennedy syndrome:福斯特-肯尼迪综合征。
额叶底面肿瘤(常见于嗅沟脑膜瘤)可出现同侧嗅觉缺失和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
2。
Gerstmann syndrome:古茨曼综合征。
为优势半球角回损害所致,主要表现有:计算不能(失算症)、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左右失认症)、书写不能(失写症),有时伴失读.3。
Parinaud syndrome:帕里诺综合征,又称上丘脑综合征,中脑顶盖综合征,或者上仰视性麻痹综合征.由上丘脑病变(多为松果体肿瘤压迫中脑四叠体)而导致的眼球垂直同向运动障碍,向上凝视麻痹、瞳孔对光反射消失(上丘受损);神经性聋(下丘受损);小脑性共济失调(结合臂受损)。
症状多为双侧。
4. Wallenberg syndrome:瓦伦贝格综合征,又称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常见的原因为小脑后下动脉、椎基底动脉或外侧延髓动脉缺血性损害。
表现为:①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震(前庭神经核损害);②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表现为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低垂及咽反射消失(疑核及舌咽、迷走神经损害);③病灶侧共济失调(绳状体损害);④霍纳综合征(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害);⑤交叉性偏身感觉障碍,即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三叉神经脊束及脊束核损害),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脊髓丘脑侧束损害).5. Horner syndrome:霍纳综合征。
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是由于交感神经中枢至眼部的通路上受到任何压迫和破坏,引起患侧瞳孔缩小、眼球内陷、上睑下垂及患侧面部无汗的综合征。
据受损部位可分为中枢性障碍、节前障碍及节后障碍的损害.6. CushingⅠsyndrome:桥小脑角综合征。
①病变部位:脑桥小脑角。
②常见病因:听神经瘤、胆脂瘤、胶质瘤、桥小脑角脑膜瘤或蛛网膜炎、蛛网膜囊肿、结核性脑膜炎、血管畸形和动脉瘤。
③受累颅神经:Ⅴ、Ⅶ、Ⅷ,有时伴Ⅵ,Ⅸ,Ⅹ。
帯刃针技术技术持有姓名:黄枢技术持有人身份(单位、职务):北京黄枢微创骨伤中医医院、北京黄枢微创骨伤中医医院院长一、帯刃针技术来源与基础概念:“黄帝针”(帯刃针)即是应用传统中医针法,融合现代解剖学、生理病理学、影像学、生物力学、智能金属材料学等5大学科,对患者实施创口小于2毫米的中医微创针法外科手术。
源流:“人文初祖”黄帝为疗救民疾,遵岐伯为师,中医得以发轫,并以玄铁衍生九针,即著名的黄帝九针,后人著书《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内记载: 黄帝问:“我哀怜万民生活尚难自给,还为疾病所苦。
我想不采用服药物的治法,而是用微针,以通经脉,调气血,以医百疾。
”岐伯答曰:“共可做九针,形态不一:第一种鑱针,长1.6寸;第二种圆针,长1.6寸;第三种提针,长3.5寸;第四种锋针,长1.6寸;第五种铍针,长4寸,宽2.5寸;第六种圆利针,长1.6寸;第七种毫针,长3.6寸;第八种长针,长7寸;第九种大针,长4寸。
九针功用各不同,需根据病情不同加以选用。
凡用针之前,必先诊察脉相,观脏器虚实,方可进行治疗。
理论依据:1、改变压强差。
通过改变压强,使椎间盘压力转向,解除对神经的直接作用力,达到解除或缓解颈椎、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
2、神经转位。
使椎间盘和神经相对移位,解除压迫。
3、堤坝效应。
黄枢研究发现,对着神经一面的椎间盘时微环境下“堤坝“工程,开刀手术正是损坏了“堤坝”,加剧了压强差,是开刀手术后复发率高的重要原因。
黄帝针在不破坏椎间盘的结构和稳定的前提下,通过“椎间盘再利用”了堤坝,消除了复发因素。
4、适应性生长:经过西安交大研究发现,伏案人员椎间盘内的压强差会造成向椎间盘后方的作用力,可诱导细胞组织的生长方向;长期的积累下,椎间盘髓核向后缓慢移动,这种移动的力量之大,最后可以突破后方的纤维环,脱入椎管内。
如果椎间盘向后突出1cm,10年中每天突出仅2.73微米,这就是力学作用下的适应性移动。
(以颈腰椎为例)使用历程:1991年初初步形成针法微型外科理论框架1993年9月凹刃针注射针头“黄帝针”荣获技术型专利、科技成果转让博览会金奖1995年7月29日黄枢发明的“黄帝针”系列,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995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题《利用“黄帝针”不开刀能治顽症中国首创微型外科学》1998年6月黄枢《针法微型外科学》出版1998年7月9日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分会聘:“黄帝针”发明人黄枢为委员1998年中央电视一台《健康之路》栏目专题报道神奇的“黄帝针”1999年6月11日《人民日报出版社》海外报道《走现代中医之路—记中国针法微型外科专家黄枢》2002年4月在胡熙明老部长的关心下,中医外治分会成立,黄枢任主任委员。
名词解释缺损症状:神经结构受损时,正常功能的减弱或消失。
三偏刺激症状:指神经结构受激惹后所引起的过度兴奋表现。
癫痫释放症状:指高级中枢受损后,原来受其抑制的低级中枢因抑制解除而出现功能亢进,锥体束征,舞蹈病断联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暂丧失。
脊休克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时痴呆最常见病因。
病理三大特征是老年斑,神经元纤维缠结,海马椎体细胞颗粒空泡变性和神经元缺失。
临床特征为隐袭起病,进行性智能减退,多伴有人格改变。
持续进展。
阿罗(Aryll-robertson)瞳孔:光反射消失、→调节反射存在,为中脑顶盖前区光反射径路受损,多见于神经梅毒。
Romberg征:闭目难立征:睁眼时站立稳,闭眼时不稳,常见于感觉性共济失调,检查时嘱病人双足并拢站立,两手向前平伸、闭眼。
倾斜欲倒者判断为阳性,小脑外部病变易向后倾倒,一侧半球病变向病侧倾倒。
Broca失语:又称表达性失语或运动性失语,由优势侧额下回后部病变引起。
临床表现以口语表达障碍最突出,呈非流利型口语,表现为语量少,讲话费力,发音和语调障碍和找词困难。
Wernicke失语:又称听觉性失语或感觉性失语,由优势侧颞上回后部病变引起。
临床特点为严重的听理解障碍,表现为患者听觉正常,但不能听懂别人和自己的讲话。
口语表达为流利型,语量增多,发音和语调正常,但言语混乱而割裂,难以理解,答非所问。
Brown-Sequard综合症:脊髓半切征,病变侧损伤平面以下深感觉障碍及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对侧损伤平面以下痛温觉缺失。
见于髓外占位性病变,脊髓外伤。
病理反射(pathologic reflex):是在正常情况下不出现,当椎体束损害时才出现的各种异常反射,是一种原始反射的释放。
闭锁综合征locked-in~:病变位于双侧脑桥基底部,又称去传出状态,主要见于基底动脉脑桥分支双侧闭塞。
英文命名的综合征英文命名的综合征Adams-Stokes综合症:阿斯综合征即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是指突然发作的严重的、致命性的缓慢性和快速性心律失常,引起心排出量在短时间内锐减,产生严重脑缺血、神志丧失和晕厥等症状。
是一组由心率突然变化而引起急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综合征。
常见于病毒性心肌炎Allen试验:用于检查手的供血情况,即尺桡动脉通畅和两者间的吻合情况Asherman综合征:刮宫后宫腔粘连闭锁而闭经,即子宫性闭经Austin Flint杂音:主见A关闭不全。
心尖区可闻及舒张中、晚期隆隆样杂音,认为是主A返流撞击心室并妨碍二尖瓣开放所致Beck三联征:血压突下降或休克、颈静脉怒张、心音低弱遥远。
见于大量心包渗液的心脏压塞Biots呼吸(间停R):巴比妥类药物中毒(R抑制)Brockenbrough现象阳性:心导管检查主A内压在心内压升时不升反降,此为梗阻性肥厚性心肌病的特异表现Budd-chiari(肝静脉阻塞综合征):肝肿大淤血BUS:即常规B超检查,胆道病首先选用胆结石、下段胆管癌均为首选Charcot(夏柯)三联征:腹痛寒热黄疸,见于胆道感染(胆石症胆囊炎)Cheyne-Stokess呼吸(潮氏R):巴比妥类药物中毒(R抑制)Codman三角:骨肉瘤的特点Colles(反科雷):骨折远段典型移位是远侧端向掌侧移位(屈曲型)Colles(科雷):骨折远段典型移位是远侧端向背侧移位(伸直型)Corrigan脉(水冲脉):主脉压↑引起,见于主A瓣关闭不全、A导管未闭甲亢或贫血Courvoisier征:见于胆管下端癌,(需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Cushing库兴氏综合征(皮质醇增多症):肾上腺分泌过量的皮质激素引起满月脸、向心肥胖、皮肤紫纹、高血压和骨质疏松。
De Musset(点头征):头随心脏搏动而动,见于主A瓣关闭不全Duroziez征:股动脉双期杂音,见于主A瓣关闭不全。
Dixon手术(经腹直癌切除术):离肛门10cm上的癌,术后控排便最满意Dugas征阳性:肩关节脱位,方肩畸型ERCP(经十二指肠胰腺逆行造影):可显示胆道系统和胰腺导管的解剖及病变还可取石取蛔虫Ewart征:背部左肩胛角下呈浊音,语颤增强和支气管呼吸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