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

第一章

第一节:哲学及其社会功能

1、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的特色

哲学的特色即它与其他具体科学的不同,首先表现在对象方面,其次表现在它的思维方式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

3、哲学的功能

~提供了理论化、系统化世界观

~是人们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关系的基本规范和准则

~具有一种独特的批判功能

第二节: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

~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的问题——本体论意义

~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认识论意义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个基本派别

第三节:哲学的历史发展

1、哲学的历程

2、科学的分化和哲学的发展

3、哲学的发展与文明的创造和演进

第二章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历史发展和哲学发展的必然产物

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社会历史前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据统治地位,适应历史时代的的根本性转折,在哲学上也必须实现根本性的变革。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也为新世界观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19世纪在社会科学方面获得的重要进展对历史唯物主义解释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料。

2、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理论前提

~以往哲学从两个方面提供了新世界观产生的前提

~以住哲学与时代精神的背离及它所包含的内在矛盾为新哲学的形成提供了由以出发的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过程

~第一阶段的标志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第二阶段的标志是《神圣家族》

~第三阶段的标志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范畴为核心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1、实践以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以观点

~以实践概念为基础,唯物论和辩证法这两种哲学传统获得了统一。

~以实践概念为基础去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把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理解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现实的历史过程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的批判的哲学

~它公开申明服务于无产阶级批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人类解放事业

~它本身内在的包含着革命性、批判性的规定——实践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整严密的科学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革命性都是它的内存的本质规定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世界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自然科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自觉地总结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发展以推动哲学的发展

~前苏联和中国都出现过对西方自然科学新发展予以排斥的情况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本质差异

~阶段属性不同

~理论实质不同

~社会作用不同

~发展形态不同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需要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存需要和本质特征之一

第三章

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

1、对世界统一性的不同认识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因而它既包括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动既实践活动。3、现实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存在方式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3、物质世界的无限性

第三节: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和相对独立性

1、意识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意识是物质普遍具有的反映特性长期演化的结果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3、意识的能动作用

*在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意识对物质有巨大的反作用。

第四节: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1、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世界的统一性在其物质性

2、人和自然的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人来自于自然界,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最高产物。

~除了自然的存在形态之外,人还有自己特殊的社会存在的方式,这种特殊存在方式就是以生产劳动为基本形式的社会实践。

~人类的存在虽然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但人的意识首先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功能。

~人类的社会实践不仅是造成人类所特有的各种特征,使人类和自然界形成主客体分化的原因,也是

沟通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统一联系,使人类和自然界统一起来的基础。

3、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哲学意义

*是彻底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建立科学的,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起点。

*是正确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的理论基础。

第四章

第一节:世界的普遍联系

1、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联系是普遍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都不能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任何事物、现象、过程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的。

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的客观性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联系客观性、普遍性的依据

*世界万物具有共同的本质和基础。

*任何具体事物的客观存在和运动本身都必须表现为一定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事物可以互为中介

2、普遍联系中的系统

*普遍联系的思想走向具体化和深层化的重大成果之一,就是科学的系统观的确立

*科学的系统观是具体全面地提示对象的系统存在、系统关系及其规律的观点和方法

*系统的特征:整体性、结构的有序性、内部结构优化趋向

3、辩证唯物主义的条件论

*辩证唯物主义的条件论,是普遍联系观点在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上的运用。条件论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第二节:世界的运动和发展

1、运动、变化和发展

运动:一切物质的根本存在方式,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变化:运动中发生的一般内容,即事物内部和外部联系的演变

发展:前进的变化或进化,指事物从一种质态转变为另一种质态,或从一种运动形式中产生出另一种运动形式的过程,特别是指人类所处的现实世界中从低级向高级、从无序到有序、从简单到复杂的上升运动。

运动、变化、发展的关系

~各种运动形式之间是相互区别的

~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各种运动形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世界发展的方向性及其表现

*三种方向性运动:单一水平转化、下降的运动、上升的运动

唯物辩证法关于现实世界发展方向性的理论

~肯定发展的方向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并不等于断定一切事物的具体变化都只有一个方向,否定具体变化方向的多样性。

~在现实发展过程中,上升、前进也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过程,它还伴随有第二个分支即下降的、后退的过程。正是二都的相互作用才构成了现实的发展。

~发展中的上升、前进也不是绝对的、直线的,而是包含着局部的或暂时的倒退、停滞在内的曲折前进的运动。

3、辩证唯物主义的过程论

~一切事物都是过程,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前进的发展是事物和世界总过程的主导方向。

~承认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还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之一。第三节:世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1、世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体系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规律体系的核心的原因

~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源泉。

~是贯穿于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把握事物的对立统一是辩证认识的实质。

2、辩证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概念:辩证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把决定看成是一种说明事物和过程的普遍制约性、规定性的理论,从根本上说也就是对于世界的联系和发展的统一的理解。

第五章

第一节:整体与部分

1、含义

全局与局部

2、辩证关系

~整体与部分互相包含

~整体与部分互相转换

~整体不一定等于部分之和

3、作为思维形式的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综合和分析的思维方法的客观基础

~在实践中应当力求整体的最优化,使其发挥出最大的功能

~应该在一切活动中都应该有全局观念或整体观念

第二节: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

1、含义

个别与一般应是指个别性一般性,特殊和普遍应是指特殊性和普遍性,它们是整体与部分这对范畴的深化。

2、辩证关系

相互包含又相互转换

3、作为思维形式的

~是相互依存的,不可分割的,不能设想有任何两个事物是绝对不同的或者是绝对相同的

~是抽象概念,需要以事实材料为依据进行具体的分析

~对事物的个性和共性的认识都不能简单化。

第三节:相对与绝对

1、含义

部分与整体涉及现实的具体事物,个别与一般涉及具体事物的属性,相对与绝对可以说是这两对范畴的综合

2、辩证关系

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

3、作为思维形式的

~在认识事物地时候要善于把这两方面统一起来

~作为思维方式加以正确运用,要防止绝对化的思维方式

第四节:原因与结果

1、含义

一种现象对于被它引起的现象来说是原因,对是引起它的现象来说就是结果

2、辩证关系

原因与结果具有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一面,同时它们又有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转换的一面3、作为思维形式的

~在探索原因时,不能仅仅不能依据前件与后件的几次重复出现但断定前件是后件的原因

~在实践中根据某种因果关系用原因引起一定效果,不能只看见原因的作用,还必须看到结果对原因的反作用。

~因果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在探索原因或预测效果时,必须探索各式各样的原因和预测各式各样的效果,并加以区别。

第五节:偶然与必然

1、含义

指事物存在的状态和发展的趋势

2、辩证关系

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对立的趋势,但二者又是统一的,是相互依存和不可分割的

3、作为思维形式的

~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是科学认识的根本要求之一

~把规律区分为动力学规律和几率统计规律是正确的,是对必然性理论的发展

~偶然性和必然性在人类社会领域除了具有与在自然界一样的共同关系之外,还有一种特殊关系,即必然性是通过人的有意识活动来开辟道路的。

第六节:形式与内容

1、含义

构成事物的两个方面:表示外壳或外形和内核,表示物种与质料、模型与材料、形式是内容的外部表现,内容是形式的内部根基、依据和实质

2、辩证关系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3、作为思维形式的

避免形式主义

第七节:现象与本质

1、含义

现象是事物是外在表现,本质是事物是根本性质

2、辩证关系

现象与本质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3、作为思维形式的

~本质和现象的对立统一,使科学认识成为必要的和可能的

~要揭示事物的本质,要从关于现象的认识出发,不能脱离现象而凭空的把握事物的本质

~在通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过程中,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教条主义)是经常出现的两种片面性,必须注意防止。

第八节:可能与现实

1、含义

现实是指一切有内在依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现实性)

可能是和现实相对立的范畴,它指包含在事物中间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各种趋势。

2、辩证关系

对立的,也是统一的,是相互依存的,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3、作为思维形式的

~为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依据

~人们从事任何工作,应当从现实出发,不应当从可能出发

~现实和可能是辩证统一的,既要反对固步自封的懒汉思想,以要反对脱离现实条件的空想和幻想第六章

第一节:量变质变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事物总是由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量变与质变的相互交替构成事物的上升性发展的基本内容

1、质、量、度

*质是使事物成为它自身并使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

*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等可以用数量或开关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限量。

2、量变和质变

*量变即事物的量的规定性变化

*质变即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变化

第二节、对立统一规律

1、辩证矛盾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的性质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事物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属性,但二者又是互相联系、不能分离的。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指它的无条件性

~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指它的无条件性

3、矛盾的发展和解决

发展

~矛盾的发展过程由于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相互作用而显示其不同的阶段性

~矛盾的发展过程由于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相互作用而显示其各种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

矛盾解决的基本形式

~解决矛盾的量变形式

~解决矛盾的质变形式

第三节:否定之否定规律

概念:肯定自身存在的事物内部都包含着否定的方面,否定方面的作用及其发展,由肯定达到对自身的否定,再由否定进到新的肯定

1、辩证否定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辩证否定是对旧事物的存在的否定,是新旧事物的决裂

2、否定之否定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第七章

第一节:实践和人类社会的产生

1、人类社会的产生

人和人类社会是在劳动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劳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的

2、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

人按照客观规律、贯彻自己的目的、通过创造性的活动去占有自然对象的过程。

3、社会同自然的区别

人类社会是一种采取社会历史形式运动着的自然存在,又是一种超越了自然性质的存在

4、社会与自然的相互作用

自然对社会有制约作用,社会与自然相对立,对自然发生着积极作用,使自然存在不断得到改造第二节:人的本质

1、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

人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表现人的现实本质的是人的社会属性,人的实践活动是社会性的活动2、人是进行自我创造的主体性存在

人是主体,人以外的一切存在是客体

3、人是社会历史的存在

人具有历史性

第三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和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2、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关系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4、社会历史的规律性和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关系

第八章

第一节:物质生产实践的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

1、生产实践的基本内容和形式

物质生产、人自身生产、精神生产

2、物质生产实践是根本的实践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作为人类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源泉,是维持人类生存的根本条件

~物质生产实践是制约社会结构、社会性质和社会面貌的决定性因素

~物质生产实践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的决定力量

~物质生产实践还规定着人的本性及其发展的状况

第二节:物质生产力

1、物质生产力的构成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2、物质生产力的内存矛盾及其历史演变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第三节:现代生产实践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1、现代生产实践的特点

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的实践变革,都是同科学技术的进步相联系的

2、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

~发展生产力是评价一切理论和实践的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准备

措施

~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高度重视发展科学技术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遵循社会发展的内存规律

第九章

第一节:社会交往与社会有机系统

1、社会是人类个体之间的交往关系

人类文化活动的共同性和连续性表明人类个体之间走在着不可摆脱的相互关系

2、社会交往和特征和分层

自觉性、中介性、客观性

分层

生产技术的社会交往

经济的社会交往

政治的社会交往

精神的社会交往

3、社会交往关系的规范化、制度化

社会交往关系的规范化、制度化表现为诸多形式,形成社会制度体系的诸多层次

生产技术交往——生产组织、生产制度

经济社会交往——社会经济制度

政治社会交往——政治、法律制度

精神社会交往——意识形态体系

4、社会有机系统及基本结构

社会作为人类个体之间交往关系的产物,是一个有机的系统。

*结构:生产技术制度——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政治制度或政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或思想上层建筑

第二节: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矛盾

1、社会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第三节: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

1、社会上层建筑赖以竖立的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就是生产关系

2、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制度及思想意识形态

3、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第四节:社会的思想的上层建筑

1、人类的精神生活

2、意识形态

在特定经济基础制约下人类精神生活及其社会交往的规范化、制度化

意识就是系统化、理论化了的阶段意识

3、社会思想上层建筑在社会有机系统中的地位

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第五节:社会有机系统的演化

1、社会的整体运动

社会的运动有一种整体性特征

2、社会形态的演进

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就是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

3、社会有机系统的演进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4、社会有机系统演进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统一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

多样性:世界各民族的多样性

第十章

第一节:阶级和阶级斗争

1、阶级的起源和社会阶级结构的演变

阶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

阶级起源是经济关系(生产资料私有制)

演变:消灭剥削阶级——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

2、阶级斗争及其历史作用

*阶级斗争的实质是阶级之间根本经济地位、经济利益的冲突和较量

*作用:推进阶级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3、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是在人类社会经过私有制和阶级对抗的充分发展以后,走向彻底否定私有制和阶级分化这一根本性的历史转变时期的斗争。

第二节:国家和无产阶级专政

1、国家的本质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2、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型国家

性质和特点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具有全新的阶级内容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的对内对外职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的发展方向和归宿,是最终消灭阶级,使国家消亡。

3、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

~在推翻旧政权之后,立即着手建立无产阶级的、代表最大多数人民利益的新政权

~运用政权的力量,依据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行对社会经济基础的根本改造,将私有制统治地位的旧关系改造成为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在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已经建立并巩固的条件下,及时地将社会发展的目标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继续进行对国内外反动阶级和敌对势力的阶级斗争,粉碎敌人的武装侵略、经济封锁、政治颠覆和和平演变,捍卫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

~加强政权建设,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各项制度,使整个社会步入沿着社会主义方向良性运行的轨道。

~不断摸索和创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发展的经验,形成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

~加强同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和合作,促进国际和平,以争取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利国际环境,扩大无产阶级国家对世界进程的影响。

第三节:社会主义和政治民主和政治自由

1、从资本主义民主到社会主义民主

2、政治自由的历史形态

资本主义的政治自由

~资本主义的政治自由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和政治表现

~作为资产阶级政治自由基础的经济自由,是在维护生产资料私有制前提下的自由,其实质是资本的自由,剥削的自由,榨取剩余价值的自由。

~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政治自由的性质和界限

社会主义的政治自由

*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理解人的自由,并揭示出政治自由各种不同历史形态的深刻社会根源,由此指明实现历史上空前广泛而真实的社会自由的道路,同时把实现这一社会目标的条件同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自觉地联系在一起。

第十一章

第一节:历史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

1、历史是人的活动的总和

2、人的历史活动的客观制约性

制约的条件: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精神条件

第二节: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

1、贬低或否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是唯心史观的重要特征

英雄史观

2、唯物史观确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群众史观

3、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具体表现

~人民群众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精神文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第三节: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1、个人及其历史作用的一般原理

历史是人的活动的总和,即是无数普通个人和众多历史人物的活动的总和

2、普通个人的历史作用

表现

~普通个人也可以做出伟大的事情来

~普通个人为历史输送杰出人物

~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条件下,普通个人可能对历史发展发生“超常性影响:

3、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

~在历史事件中,历史人物是扮演重要角色的当事人

~对于历史发展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人物,是历史过程本身酝酿成熟的

~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在肯定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的同时,也充分重视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第四节: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观点

~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第十二章

第一节:科学的一般特征和社会作用

1、科学的形成和本质

科学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探索客观世界的活动,它是以正确反映现实及其规律为内容,并通过概念、判断、推理和假说等逻辑思维形式表现出来的知识系统,是形成为理论体系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总称。

2、科学的分类及其类别特征

自然科学:关于自然的科学,反映的是自然界本身的过程和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社会科学:一般涉及人们的社会地位,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及其社会管理相联系

3、科学活动是社会总劳动的特殊部分

4、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杠杆

科学对社会的推动作用,不仅体现在它革命的精神力量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实际地推动着社会的经济发展

第二节:科学发展的社会条件

1、社会生产决定科学的发展

社会生产制约着现代科学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科学可以转化为生产力,科学的发展又需要以生产力的提高为条件。

2、社会制度和阶级关系制约科学的进步

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社会制度的变革,从而也会改变社会的阶级关系,同时,社会制度的性质、阶级关系的状况又制约着科学的发展。

3、政治、哲学、教育等社会因素影响科学的发展

第三节:现代科技革命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

1、现代科技革命的性质和特征

现代科技革命是一场在科学转化为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发展的主导因素的基础上,对社会生产力进行质的改造的革命。

特征

~现代科技革命使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生产越来越一体化。

~现代科技革命直接改革了生产力的质的构成,生产力诸要素即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越来越成为科学的物化。

~现代科技革命的实质是智能革命,这是现代科技革命区别于以往任何一次科学革命或技术革命的根本标志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原因

~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使科学技术成为社会生产中的最重要的因素

~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科学技术是水平是国家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和军事实力的体现

3、现代科技革命和社会发展

在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上,马克思主义技术观承认一种双重的依赖性,不能简单理解成技术决定论

第十三章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

1、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

2、反映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质特点

~反映包括对世界的物的尺度的反映

~反映也包括对人的内在尺度的反映

~反映还包括对人的内在尺度如何运用到物的尺度上的反映

3、反映概念的演进

~具体科学概念阶段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直观反映概念阶段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能动反映概念阶段

第二节: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

1、科学的实践概念

人类有目的的进行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条件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三节:认识的系统结构和基本属性

1、认识的系统结构

认识主体——人

认识客体——客观事物与认识客体并不是同一概念,客观事物只有与认识主体发生一定的认识关系,客观事物才能具有认识客体的意义

认识工具——物质工具和精神工具

2、认识的基本属性

~认识具有客观性

~认识具有主体性

~认识是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的统一

第四节:认识的历史演化和现代发展趋势

1、认识的历史演化

~在内容上,认识的历史演化表现为从宏观向微观和宇观拓展,从即成事物向事物的过去、未来回溯和推移

~在形式上,认识的历史演化表现为科学进化与科学革命交替进行,科学分化与科学整体化相互转化~在速度上,认识的历史演化表现为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

2、现代认识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认识的中介系统不断扩展

~认识的相对独立性程度日益提高

~认识的整体化趋势更加强烈

第十四章

第一节: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属于认识的初级形式、第一阶段,它是人们关于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自己机体的各种感觉器官以及作为感觉器官延伸物的各种观测仪器对外部世界的直接反映。

感性认识包含相互联系、依次发展的三种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理性认识属于认识的高级形式、高级阶段,它是人们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是人们通过大脑的思维活动对认识客体的间接反映。

理性认识包括多种形式,其中主要有概念、判断、推理。这些形式的联系和统一又构成复杂的理论体系。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作为认识过程中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两种反映形式,也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失去了赖以产生的基础和得以实现的手段;没有理性认识,最多只能产生动物式的被动感知,而不会有真正人的感性认识。

3、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基础和、条件和方法

~在实践中获取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前提

~运用理论思维消化、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概念、判断的推理,是实现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的正确途径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既不是自然而然的实现的,也不是一种机械的过程,而是一次能动的飞跃。

4、理性认识的深化

*理性认识区分为知性和辩证理性两个层次,人们对世界的观念认识过程,不仅表现为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而且也表现为理性认识不断深化即由知性到辩证理性以及二者的对立统一。第二节: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的飞跃

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由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理性认识本身发展的要求,它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因而是整个认识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

~由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也是实践本身的要求,是整个认识过程的必然归宿

2、实践理念

是指人们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之前事先建立起来的、关于实践的观念模型或理想的蓝图

3、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前提和途径

前提

~发现和掌握关于事物的不同使用方式。

~理论为群众所掌握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根本途径,是实际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实践理念的现实化过程)三个环节

~检验实践理念的真

~评价实践理念的善(价值)

~通过反馈和调节,使目的、手段、结果按一定的方向运行起来

第三节:认识辩证运动的全过程

1、认识辩证运动过程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

~认识辩证运动过程具有合规律性的特点

~认识辩证运动过程具有合目的性的特点

~认识辩证运动过程总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2、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辩证运动过程中的作用

~非理性因素对认识辩证运动过程具有激活和驱动作用

~非理性因素对认识辩证运动过程具有参照作用

~非理性因素对认识辩证运动过程具有调节作用

~非理性因素对认识辩证运动过程对善和美的价值追求

3、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是人们认识具体事物的辩证运动过程

~又是人们的认识不断地由特殊走向一般、又由一般走向特殊的辩证运动过程

~是人们的认识无限发展的辩证运动过程

4、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作为认识辩证运动的全过程,也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十五章

第一节:方法和方法论

1、方法的发生和发展

*方法就是为解决理论的、认识的、实践的、日常生活的等等特定任务所采用的一定途径、手段和方法

*思维方法的三个层次

哲学思维方法(一般)、一般科学思维方法(特殊)、个别的具体科学的思维方法(个别)

2、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

区别和联系

~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以不同的方式去研究思维的规律、形式和方法

~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两者反映的客观世界的内容和层次不同

~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互相补充、互相限定。

3、方法论

*把方法作为对象,研究方法的内在逻辑和成立依据的哲学理论

第二节:辩证思维方法

1、辩证思维的基本形式

*概念:概念是辩证思维的细胞和胚芽

*判断:判断是在概念的内在矛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更复杂的思维形式

*推理:推理是以已有的若干判断为前提逻辑地推出作为结论的新判断的思维运动过程

*假说:假说是科学理论的前导

2、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归纳和演绎:归纳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演绎是由一般性的原则到个别性结论的方法,辩证思维把归纳和演绎看作是认识过程中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种方法,它们的对立统一是客观现实中共性和个性辩证关系的反映

*分析和综合:分析是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便逐个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综合是在把整体分解为各个因素、属性、方面的基础上,再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活动,分析和综合二者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这是由以抽象为逻辑起点,通过各种形式的逻辑中介,到达以具体为标志的逻辑终点,完成这一过程就完成了辩证思维运动的一个周期

*逻辑的和历史的相一致: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逻辑的东西和历史的东西相一致,是辩证思维构建科学知识体系的主要原则和方法

第三节: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1、现代思维方式的基本特点

~现代思维方式是以高度分析和高度综合相统一为其基本特征的辩证思维方式

~现代思维是以动态性、信息性、开放性、创造性为其运行特色的思维方式

~现代思维方式是高度社会化和高度个性化相统一的思维方式

2、现代科学思维的一般方法

控制方法

信息方法

系统方法

结构-功能方法

模型化方法和理想化方法

3、辩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

*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第十六章

第一节:真理

1、客观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在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对它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真理之所以具有客观性,首先在于作为真理性认识之对象的客体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还在于作为真理认识的基础的实践具有客观性

2、实践是鉴别真理和谬误的根本标准

*真理的本质规定性

真理是具体的

真理是全面的

真理是历史的

*实践之所以是鉴别真理和谬误的根本标准,是由真理和谬误的本性,以及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肯定实践的鉴别真理和谬误的唯一标准,却反对以经验主义的态度盲目地尊崇个别的、局部的实践。只有辩证地理解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才能正确地把握真理的发展过程

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作为主客观的统一,其内容具有确定性,其发展具有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条件性、有限性,即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世界的正确把握是具体的、近似的。

第三节:价值

1、什么是价值

*价值是各种具体价值形态的总称,是对它们的共同本质和普遍特征的理论概括

2、价值的特征

~任何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都是不同的,其性质和程度都同主体本身的特性有关。

~就具体的主客观关系来说,价值是多维、多面、多重的。

~价值具有因主体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的时间性,即价值的时效性

3、价值和与评价

评价是人们对客观价值的和种反映,是一种认识

第三节: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1、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真理原则: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

价值原则:是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于人的生存和发

展。

区别

~真理原则是一种侧重于客体性的原则,价值原则是一种侧重于主体性的原则

~真理原则是人的活动中的条件性原则,价值原则是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原则

~真理原则是社会历史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多样化原则

2、真理与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原因

~作为同一人类活动的两方面的基本内容,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相互补充的。

~真理和价值都是人类的活动所追求的目标,人类必然需要也能够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来解决二者之间的冲突,使它们以某种方式达到一定程度上的统一

3、真、善、美

真:是指获得了真理、达到了真理这样一种境界,即主体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充分地接近和适合于客体和必然性

善:狭义的善仅指道德上合乎规范,广义的善则包括人在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中各方面需要得到满足的实际价值

美:是在真和善的基础上达到的更高境界。

真善美统一的最高形态——自由

第十七章

第一节:文化的实质和人的发展

1、文化的内涵

*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方面力量所达到的程度和方式

特点

~人化的形式

~社会的性质

~多样的形态

2、人类发展和文化存在

文化不是别的东西,而是人自身的发展,离开了文化,便没有人自身及其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反之也一样

3、两种不同的文化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特点

~人类改造世界和改造人本身的活动是文化的源泉和基础

~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是文化本身发展的标志和准绳

~文化是具有自身相对独立性的“自己构成自己的”过程

西方文化哲学的特点

~无限夸大了人的主观精神作用

~夸大了历史的偶然性而否认历史的规律性

~夸大了文化相对主义的运用范围,抹煞了文化进步的内在标准

第二节:文化的分类、结构和功能

1、文化的分类

*物质文化是人们改造自然界以满足人类物质需要为主的那部分文化产物,它包括生产工具-工艺技术文化、生态文化等等

*行为文化是人类处理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文化产物,包括个人对社会事务的参与方式、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作为行为方式的固定化、程式化的社会经济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等等

*精神文化是人类的文化心态及其在观念形态上的对象化,包括人们的文化心理和社会意识诸形式。

2、文化的一般结构

文化结构:文化诸要素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联结方式

三个基本要素:文化产品、活动方式、文化观念

3、文化的社会功能

~信息功能,即文化实施着传递社会经验从而维持社会历史连续性的功能

~教化、培育功能,即人所创造的文化又反过来影响人、塑造人的功能

~社会发展动力功能,即文化作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中介形式推动社会前进发展的功能4、文化的认识功能

~文化扩大了人的认识的主体性,从而使认识在文化遗传基础上发展着

~文化提供人的认识背景,并形成特定的信息选择,加工和理解系统

~文化是各民族自我认识、自我意识的重要途径

第三节:文化和文明的发展

1、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是从历史上沿传下来的民族文化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所共同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素质和精神品质,是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

2、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在现代所发生的巨大变迁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既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不能脱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完成

~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过程,也是中西文化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过程

3、文明是文化进步程度的标志

文明是文化的积极成果,标志着人类社会进步的程度和开化的状态

第十八章

第一节:人的全面发展

1、人性的具体性

社会关系是具体的,人性也是具体的

人性的具体性也表现为人性的历史性

把握人性的具体性就要把握人性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2、人在历史发展中达到自身的全面性

人的发展过程的三个历史阶段

1、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

2、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上人的独立性的阶段

3、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

第二节:人的价值

1、人的价值的内涵

人的价值是一种创造价值的价值,是一切价值中的最高价值

2、人的价值的实现

人的价值的实现过程也就是实现主体的自身价值的过程

3、人的价值的评价

评价内容

~人是否实现了自己的工具性价值,即是否创造了客体价值

~人在实现工具性价值的同时是否实现了自己的主体性价值,即他的工具性价值是否真的成了实现自己主体性价值

*人的价值区分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第三节:人的自由

1、必然和自由

马克思主义哲学引入社会实践的观点,阐明了人既受外在限制又可以打破外在限制的辩证关系即必然和自由的辩证关系

2、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

必然王国是指人被物化的社会关系所支配即人受物支配的社会状态

自然王国则是指人支配自己的社会关系即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

人类在长时期内一直生活在必然王国中,只有摧毁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废除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使人类从这个必然王国中摆脱出来,进入自由王国(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哲学表述)3、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概念] 1、什么是哲学?(定义)[P5-7]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2、生活处处有哲学[P2-5]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真正的来源)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实际指产生的途径) (3)、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是文化的活的灵魂”。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的任务和功能,也可参阅P25理论评析)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P5-6] (1)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联系: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P7-8] (1)区别: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③具体科学和哲学都根源于客观世界和社会实践。 5、[典型例题]辩析: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回答:(1)哲学与具体科学同源于社会实践。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它为具体科学提供指导。科学研究活动都是自觉与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2)哲学不能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3)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的,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而成为所谓的“科学的科学”的看法也是错误的、有害的。 6、哲学的基本问题[9-10]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言之,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大多数哲学家)与不可知论(如英国的休谟/德国的康德)的标准。 7、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P10-11] (1)这一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这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因为哲学研究的就是世界的本原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8、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P11-14] (1)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质不依赖于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华版)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 及其基本特征 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两个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 (6)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 (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① 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发展变化的。没有认为世界统一) ② 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 ③ (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1)辩证法: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 (2)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 产生条件:①社会历史条件②自然科学前提③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基本特征:★★ ①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 ②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理论体系(内容); ③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阶级属性、根本特征、社会作用)。 二、物质与意识 1.辩证唯物主义 的物质观 2.意识的起源、 本质与作用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②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③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① 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② 哲学的基本问题 ③ 哲学的主要派别 ①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②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③ 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 意识的本质 ③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④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①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最新通用版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点

2018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点 ?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 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问题及要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问题及要点整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1836-1848) 问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 一、时代背景 二、思想背景 (1)、时代背景(实践条件)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的政治权利,资产阶级革命蓬发展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背景(理论条件) 1.马克思主义的德国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 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 2.马克思主义的英国理论来源:英国政治经济学 3.马克思主义的法国理论来源:法国社会主义学说圣西门、傅利叶等人的思想的影响 问题2: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基本内容和哲学史意义? 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 问题3:名词解释物质利益难题 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 问题4:简答在黑格尔那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 参见:教材22页到23页 问题6: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在莱茵报时期开始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的? 回答:在《莱茵报》期间,马克思开始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他对国家、法和社会现实的关系问题的认识的发展上。在马克思参加《莱茵报》工作期间,恩格斯在思想趋向上和马克思一致,同

主义立场,对普鲁士君主专制制度展开了尖锐的、无情的批判,积极投身于现实的政治斗争;在哲学上,当时恩格斯虽然还把世界历史看作是精神的辩证发展,但他坚持哲学和行动、主体和客观力量的结合,强调实践上的批判是必要的。 在这一阶段,恩格斯也和马克思一样,还处在开始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阶段。在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源问题上,看到了“工业国”所必然引起的矛盾,看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冲突,但还没有进一步同资本主义私有制联系起来,因而也还没有指明这种革命的性质。在物质利益和思想原则的关系问题上,看到了在英国现实生活中物质利益对人们思想、行动的支配作用,但还没有得出物质利益决定思想原则是普遍规律的结论。 而且,1843-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一系列的著作,表明他们已实现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具体来说,有(1)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揭示“市民社会”对国家和法的决定作用(2)马克思批判鲍威尔,揭示“人类解放”和“政治解放”的区别,论证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3)马克思从针对“副本”的批判,进到针对“原本”的批判,揭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4)恩格斯在深入工人和研究经济学中,完成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问题7:论述异化劳动的含义及其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 答案要点如下: 1、异化劳动概念的提出及其规定。在《手稿》中,马克思把哲学的研究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结合起来,这使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同资本家尖锐对立这一经济事实,看到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深刻矛盾;进而又把异化和对劳动的分析结合起来,指出上述对立和矛盾的根源在于劳动的异化.从而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和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劳动是人的“类生活”,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了。由此出发,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首先,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其次,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第三,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第四,人与人相异化。马克思还指出,劳动的对象化不等于异化,只有在私有制条件下,才表现为异化,从而把劳动异化和私有制联系起来,因而要消除异化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异化是现实的、客观的。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异化劳动概念及其四个规定就是对现实劳动异化的概括。 马克思还认为,“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因为正是自我异化的发展为自我异化的扬弃创造了条件;而自我异化的扬弃、人的本质的复归是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因而异化和异化的扬弃是一种客观的辩证发展过程。人类的历史就是劳动对象化、异化和扬弃异化的历史。 2、异化劳动理论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异化劳动是《手稿》的核心概念。异化劳动理论是当时马克思全部思想的基础。马克思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分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各种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取得了对于唯物史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首先,由于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把社会历史归结为劳动异化和扬弃这种异化的历史,因而也就很自然地把生产劳动看作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他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 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而这两者统一的基础就是劳动。其次,由于《手稿》把生产劳动看作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因而在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人的自觉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费尔巴哈哲学的直观性;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强调人的社会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然属性的缺陷。第三、《手稿》在阐发异化劳动理论的过程中,还提出物质生产在构成社会诸因素中起支配作用的思想。第四、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贯穿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总的来说,马克思首先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他说:从异化劳动这一概念的分析表明.“与其说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还不如说它是外化劳动的结果,……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马克思还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批判地研究了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论述了共产主义的基本思想。他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杨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是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 3、异化劳动理论的局限性:首先,就其实际思想内容来说,虽然在许多方面已经超越费尔巴哈而向唯物史观接近,但是作为说明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却还没有摆脱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人本主义模式。其次,就其与旧哲学的关系来看,马克思对自己的哲学思想同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区别是明确的,对费尔巴哈也有所批评和保留,但还没有从哲学体系上同费尔巴哈区别开采,因而对费尔巴哈哲学作了过高的评价、直到1844年8月还认为费尔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 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4)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5)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5)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4页) (7)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2)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4) 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14)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15) 第三节真理与价值 (16) 第四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18)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0)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0)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22)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3)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25)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 (25)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27) ④资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 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28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30) 第一节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30) 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31) 第三节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32) 第四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33) 第五节借贷资本和利息 (34) 第六节农业资本和地租 (36) 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38) 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38) 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9)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40) 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42)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42) 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43)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45) 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6)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46) 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47) 第三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48)

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础知识点汇总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6、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7、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8、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

【免费下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教学大纲History of Marxism Philosophy 课程编号:0223324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专业:政教专业先修课程: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后续课程:西方哲学思潮评介总 学 时:54 总 学 分:3教学目的和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描述150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发展及其在欧洲的传播,在世界各国的传播、发展以及多样化的探索和研究的全过程,对其发展中的是非曲直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从而使学生能如实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线索,并能对今天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对建构其当代形态有所促进。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信念,锻炼理论创新思维的能力,增强对各种错误思潮的辨析力、免疫力,为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服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学时分配学时分配序号 章目名称讲授实验序号章目名称讲授实验 1绪论65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848年欧洲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时期的验证和发展62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产生的历史条件46第五章 马克思在经济学和人类学研究中哲学思想的发展73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新世纪观的探索167第六章 恩格斯晚年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贡献94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和问世6绪 论(10学时)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对象和任务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特点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意义 四、分期和主要内容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产生的历史条件(4学时)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政治经济条件、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电气课件中调试,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笔记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I. 题型:选择题&辨析题(辨析考的机率很少)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含义及其特点 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从理论性质而言) b: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毛泽东(关系定义)c: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功能作用) d: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意识属性) e: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研究对象) 哲学的特点是: 一般性,最高的抽象性,普遍性,指导作用,阶级性(一般不强调)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㈠:区别 I:定义不同 a:哲学的含义是(同上) b:具体科学的含义是各门内容不同的,独立的学科(一般不考) II:特点不同 a:研究对象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 b:原理的适用范围 哲学原理适用于一切领域;具体科学则适用于某些特殊领域。 III: 相互关系 a: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b: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方法论以及指导。 【2-B】世界观与方法论 I.定义不同 ⑴世界观;(又叫宇宙观)人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 ⑵方法论:分析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II:相互关系 ⑴世界观与方法论缺一都不能存在。 ⑵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⑶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2-C】哲学与世界观 I:定义不同 a:哲学的含义是(同上) b:世界观的含义是(同上) II: 特点不同 a: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理性认识) b: 世界观是非理论化、系统化的意识形式是感性认识。 III:联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含答案)

学习中心/函授站_ 姓名学号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2019学年上学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 (综合大作业) 考试说明: 1、大作业试题于2019年4月25日公布,2019年4月26日至2019年5月12日在线上传大作业答卷(最多上传10张图片); 2、考试必须独立完成,如发现抄袭、雷同均按零分计; 3、答案须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综合大作业答题纸》手写完成,要求字迹工整、卷面干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 A.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C.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2. 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D A. 吾心便是宇宙 B. 存在就是被感知 C. 心外无物 D. 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3. 哲学上二元论的根本错误在于A A. 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 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C. 否认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D. 否认世界是运动发展的 4. “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D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 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 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5.我国古代有人提出“白马非马”说法错误在于割裂了B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 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 C.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6. 割裂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两种错误,其中一种是循环论,另一种是C

A. 激变论 B. 庸俗进化论 C. 直线论 D. 庸俗唯物论 7. 下列选项中属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的是C A. 认识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B. 认识来源于绝对精神 C.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8. 既承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又承认人的能动作用的观点属于A A.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 相对主义观点 C. 诡辩论观点 D. 折衷主义观点 9.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D A. 杰出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 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 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D.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0.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B A. 运动变化性 B. 客观实在性 C. 可知性 D. 广延性 11.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C A.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12. 自然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B A. 属于上层建筑 B. 不属于上层建筑 C. 属于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D. 其中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 13.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A A.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 B. 社会意识是全社会人的共同意识 C. 社会意识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D. 社会意识是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的精神实体 14.相对真理是指D A. 不包含绝对性的真理 B. 相对谬论 C. 基本上正确,包含有谬论的成分 D. 正确的认识,在广度和深度上有待于进一步扩展和深化 1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D A.它是人类有用的活动 B. 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 C. 它是具有主观性的活动 D. 它是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16.“肯定中包含肯定,否定中包含否定”,这是B A. 折衷主义的观点 B. 辩证法的观点 C. 诡辩论的观点 D. 形而上学的观点 17.人的本质A A. 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B. 是人的自我保存 C. 在于人有思想有意识 D. 是自私自利 18.作为辩证否定的联系环节是指A A. 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 B. 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C. 新事物区别于旧事物 D. 新旧事物融合为一体 19.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A A.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 B. 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个核心:物质、意识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种方法、4对范畴) 2个核心:联系、发展 3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4种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 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 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 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得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 四、历史观(2个核心、1大规律、1个基本问题) 2个核心:社会、人 2大规律:社会发展规律 1个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大概念 (一)物质 物质就是指由物质具体形态中抽象概括出得一种共性——即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得意识所反映得客观实在性。物质得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首先要确立得就是它得客观实在性,也就就是说它存在于人得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意识存在可以独立存在。同时它又可以为人得意识所反映。 (二)意识 (1)意识产生得充分条件:人脑。意识就是物质得产物,但又不就是物质本身,意识就是特殊得物质——人脑得机能与属性。 (2)决定条件:社会实践(语言促进)。社会实践特别就是劳动在意识得产生与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劳动为意识得产生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与可能,在人们得劳动与交往中形成得语言促进了意识得发展。 (3)意识得本质:意识就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得产物,就是人脑特有得机能与属性,就是物质世界得主观印象,就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得统一。 马克思:“观念得东西不外就是移入人得头脑并在人得头脑中改造过得物质得东西而已”。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并反作用于物质。 2大原理 (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这就是马克思关于世界本质问题得一个基本原理。包含三点内容: 1、世界就是统一得,世界得本源只有一个。 2、世界得统一性在于它得物质性,而不就是某种“始基”得物体。 3、物质世界就是多样性得统一,不就是单一无差别得统一。 (二)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1、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就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得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单选题 1、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属于: 朴素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主要组成部分直接理论来源 3、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是: 主观唯心主义 4、什么标志着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哲学范畴(A ) A 、运动 B 、静止 C 、时间 D 、空间 5、从哲学上看我国制定十二五计划的依据是: 现实的可能性 6、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正确反映客观规律 7、下列活动中属于基本实践活动的是(C ) A 、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活动 B 、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活动 C 、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 8、生产力(人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的范畴是(B ) A 、人与社会的关系 B 、人与自然的关系 C 、人与自然的社会关系 D 、人与劳动产品 9、唯物史观、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A ) A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0、一个资本家通过提高效率加强管理等方法所获得的剩余价值或利润是(超额利润) 11、年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 12、绝对地租的源泉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政治经济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英法也正确)

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 1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金融资本的概念是: 垄断的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生长构成的资本形式 14、垄断利润的产生说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变化 15、下面属于可变资本的是(D) A、机器 B、厂房 D、劳动力 二、多选题 1、下列各项体现量变引起质变哲学道理的有(ABC)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 二者共同本质在于,都是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生产技术变革为条件,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则不是 3、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是: 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生产价格的形成以价值为基础 三、名词解释 1、物质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意识 意识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3、联系 联系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4、规律 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5、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力劳动 四、简答题 1、内因和外因的定义及二者的关系 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货币的职能包括哪些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本身包括有两方面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由于人是动物进化而来的,因而具有作为一般动物共有的自然属性,即人的生物性,例如生育、饮食、新陈代谢等等,这种自然属性是人类存在的物质前提。人的社会性,是指正常的人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这种区别主要在于人总是劳动、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所以说,人是具体的、生活于现实社会中的人。 他的一切行为不可避免地要与周围所有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生产关系、性爱关系、亲属关系、同事关系等等。而其中的生产关系是各种关系的基础。因此,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就成为人的基本的、决定性的因素。人的本质属性就成为了人的社会性。由于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和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的不同,加上各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其他差异,所以每个人的具体人性也是不断发个人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前提和基础的社会活动、生活经历、意识及其具有连续性的历史过程的构成物,是以其生命为其物质承担者的,在其活动中实现的同他人,同社会的社会关系之网的网上纽结。 每个人的自我,都要依赖于社会集体,通过同他人、同社会发生现实的关系而取得自己的存在,自我实现于人类社会的共同活动之中,为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所不断充实和改变。“由于人们的共同生活条件,人的自我在不同程度上都具有人类的、国家的、民族的、集团的共性;又因为个人所处的生活条件和从事的活动不尽相同,每个个体的自我又具有某种不重复性和惟一性。如果使人的自我脱离他的全部社会关系,脱离他的活动,脱离构成他实践和认识活动前提的客观世界,脱离他的生存条件,脱离他自己的肉体,这个‘自我’只能是虚幻的想像物。” 正是对自我的认识与探索,才会促使人们进一步寻觅人的价值,这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世界观对人生意义的评价。!" 世纪后期在欧洲兴起的人文主义运动,为反对宗教神学和封建统治阶级以神为中心,贬低人的价值的说教行为,曾强调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提倡个性解放和个人自由,这在当时有其进步作用。但是,这些要求从根本上说,是在全人类的普遍的外观下,追求资产者的私利。在随后建立的资本主义制度中,并不存在什么资产者和无产者共同的所谓人的价值。正像恩格斯所指出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确定人的价值;这个人值一万英镑,就是说,他拥有这样一笔钱。 谁有钱,谁就‘值得尊敬’,就属于‘上等人’,就‘有势力’,而且在他那个圈子里,在各方面都是领头们离开人的社会性和历史发展来看人,必然把人的价值说成是一种脱离具体历史的、超阶级的、抽象的。而当今,我们认为,对于人的价值问题的研究,必须立足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把人放在他赖以存在和活动的具体历史环境中加以考察,才能获得对人的价值的客观评价。因此,历史上从来也不存在什么抽象的“人的价值”;不同时代,不同的人们有不同的人的价值观。 所以,衡量一个女人的价值,不仅在于她的存在和需要是否从社会、从他人那里得到承认和满足,更重要的是在于她为社会、为他人尽了些什么责任,作了些什么贡献。自我的价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框架

看好了啦。 马克思主义哲学分为1、辩证唯物主义2、历史唯物主义(又名唯物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分三点:1、辩证唯物论2、唯物辩证法3、认识论 历史唯物主义分四点:1、人名群众2、价值观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4、基 本矛盾与基本规律。 文化就是意识,所有虚的,比如政策,理念都是意识。做选择题时刻记着:物质决定意识!!!辩证唯物主义: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表现在①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 计划性(不重要)②意识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③意识具有指导 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指导人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不重要) 3、规律是客观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遵循客观规律。 4、意识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一点可以归在2的③ 里,但是经常需要把这句话拉出来说,独立成一点。) 5、(套话。看材料意识是对谁起了作用)意识对+对象+具有正确的指导作 用。(有时候你得看那个意识是坏的还是好的。不过一般是好的)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遵循客观规律,并利 用这种规律指导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反对在规律面前的经 验主义和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唯物辩证法⑴联系观①联系具有普遍性(也可加上客观性、多样性),要用 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 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具有多样性,善于分析事 物的具体联系 ③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密不 可分,没有整体,部分也就不成其为部分。没有部分,也就没有 完整的整体。 ④系统优化。 ⑵发展观①发展具有普遍性,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②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 物在旧事物中孕育而成,即否定了旧事物中的腐朽东西,又保留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一、简答题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条件? 2、 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转向黑格尔主义并超越黑格尔哲学 的? 3、 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超越费尔巴哈走向黑格尔哲学的? 4、 如何评价《关于费尔巴哈德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 意义? 6、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 7、 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开问世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 8、 马克思早期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是如何深化和发展的? 9、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848年欧洲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中 是如何得以验证和发展的。 10、《资本论》对唯物史观的意义如何? 11、简述《资本论》中的生产力思想。 12、《资本论》中马克思是如何发展社会形态理论的? 13、《反杜林论》在马哲史上的地位如何? 14、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是如何阐述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思想的? 15、分析《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构想。 16、分析马克思晚年理论研究是基本特点及其方法论意义。 17、《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在马哲史上有何独特的地位与意义? 18、《费尔巴哈论》中, 恩格斯是如何分析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及其方法与体系的矛盾的?如何分析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及其局限性的? 19、恩格斯是如何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20、《费尔巴哈论》中对唯物史观基本理论的阐述有何特点?

21、阐述19世纪90年代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发展。 22、普列汉诺夫在马哲史上的地位如何? 23、说明普列汉诺夫对唯物史观的重大贡献。 24、列宁是如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的? 25、哲学基本问题理论在经典作家那里是如何深化发展的? 26、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是如何发展唯物史观的? 二、论述题 1、如何理解和评价异化劳动理论? 2、述评《资本论》中关于人的学说。 3、如何理解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规定的“现代唯物主义”? 4、阐述《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关于认识发展辨证发的思想。 5、恩格斯的如何阐述自然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 6、列宁是如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 7、如何评价《唯物主义河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在马哲史上的地位?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最新整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弃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多选)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多选)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 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单选)费尔马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多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马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济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多选)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多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多选)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 (多选)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车的《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多选)列宁的(论欧洲联帮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两篇论文,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