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4 第四章 教案

04 第四章 教案

04 第四章 教案
04 第四章 教案

第四章教案

一、刺激消费者是一门学问

1、请学生阅读《实战攻略4—3 戴比尔斯传奇》。

2、提问:从这个案例中看,是否可以创造消费者的需要呢?

3、教师总结:从这个例子中我们知道,消费者的需要是可以人为制造的。只要掌握了消费者的心理,就能在本来没有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制造出一个独一无二的市场。

4、小结:掌握消费者的心理就能洞悉他们的需要,洞悉了消费者的需要就能赢得市场。

二、几个能有效刺激消费者的方法

(一)价格在刺激消费者购买中的作用

1、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家里最早的一部手机是在什么时候买的吗?是花多少钱买的?

手机最早出现在市场上的时候,几乎没有贵和便宜之分,最便宜的也要1万元以上。所以,那时候手机只是有钱人的专利。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大手机拥有国,全国的手机用户约78亿。是什么原因让手机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普及率变得如此之高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手机的价格为多数人所接受——人们买得起手机。

2、引导学生阅读《实战攻略4—4看不见硝烟的战场》。

3、小结:价格战是市场竞争的一种手段,是推进市场进化和营销升级的催化剂,价格战是市场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是价格战不能作为企业

毛概2018版第四章教案

一、基本线索 中心内容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主要阐述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围绕着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的理论探索;同时以苏联经验为借鉴,结合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制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正确的方针政策。 二、主要内容 (一)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以苏为鉴,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开始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的时候,毛泽东又率领全党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向全党提出了进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伟大任务。 2、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历程 毛泽东率领全党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1956年和1957年,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及中共八大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都对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重大意义。但是,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党和毛泽东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正确与错误两个发展趋向 (1)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取得的积极成果

一是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提出了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在经济、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等十个方面关系的问题。 二是1956年9月,中国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总结了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制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着重提出了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问题。 三是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问题》的重要讲话,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和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学说;并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提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 (2)1957年以后,党和毛泽东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两个发展趋向 一个是正确和比较正确的发展趋向,主要是指在探索中形成的一系列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积累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经验。这些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不仅在当时指引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且对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个是错误的发展趋向,主要是指在探索过程中形成的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和实践经验。例如,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经济建设中急于求成、违背经济规律的做法以及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等。这些错误的东西,既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脱离了中国的实际。因此,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第三章和第四章电子教案

第三章消费者市场和购买行为分析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答案。) 1.生活消费是产品和服务流通的。 A.起点B.中间点 C.终点D.极点 2.消费者的购买单位是个人或。 A.集体B.家庭 C.社会D.单位 3.某种相关群体的有影响力的人物称为。 A.“意见领袖”B.“道德领袖” C.“精神领袖”D.“经济领导者” 4.个人为了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而对防盗设备、保安用品、保险产生的需要是。 A.生理需要B.社会需要 C.尊敬需要D.安全需要 5。在人格诸领域中最后形成,反映社会的各项准则,由理想、道德、良心等组成。 A.本我B.超我 C.自我D.含我 6.指存在于人体内驱使人们产生行为的内在刺激力,即内在需要。 A.刺激物B.诱因 C.反应D.驱使力 7.消费者购买过程是消费者购买动机转化为。的过程。 A.购买心理B.购买意志 C.购买行动D.购买意向 8.同类产品不同品牌之间差异小,消费者购买行为就。 A.简单B.复杂 C.一般D.困难 9.是购买活动的起点。 A.消费动机B.需要, C.外在刺激D.触发诱因 10.对于减少失调感的购买行为,营销者要提供完善的,通过各种途径提供有利于本企业和产品的信息,使顾客确信自己购买决定的正确性。 A.售前服务B.售后服务 C.售中服务D.无偿服务 11.一般说来,消费者经由获得的信息最多。 A.公共来源B.个人来源 C.经验来源D.商业来源 12.消费者的购后评价主要取决于。

A.心理因素B.产品质量和性能发挥状况 C付款方式D.他人态度 【参考答案】 1.C 2.B 3.A 4.D 5.B 6.D 7.C 8.A 9.B 10.B 11.D 12.B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小题中正确的答案不少于两个,请准确选出全部正确答案。)1.一个国家的文化包括的亚文化群主要有。 A.语言亚文化群B.宗教亚文化群 C民族亚文化群D.种族亚文化群 E.地理文化群 2.按照对消费者的影响程度分类,相关群体可分为。 A.示范群体B.基本群体 C.次要群体D.其他群体(渴望群体) E.比较群体 3.个人因素指消费者等因素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A.经济条件B.生理 C.个性D.社会地位 E.生活方式 4.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动机理论建立在等体系的基础之上。 A.本我B.忘我 C.自我D.超我 E.有我 5.消费者知觉经历如下几个过程。 A.选择性注意B.选择性扭曲 C.选择性保留D.选择性淘汰 E.选择性认识 【参考答案】 1.BCD 2.BCD 3.ABCE 4.ACD 5.ABC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正确的在题后的括号内打“√”,错误的打“×”。)1.消费者大多根据个人的好恶和感觉做出购买决策。()2.消费品尽管种类繁多,但不同品种甚至不同品牌之间不能相互替代。()3.文化是决定人类欲望和行为的基本因素。()4.不同亚文化群的消费者有相同的生活方式。()5.“意见领袖”的行为会引起群体追随者、崇拜者的仿效。()6.消费者通常会买那些与否定群体有关的产品。()7.家庭不同成员对购买决策的影响往往由家庭特点决定。()8.归属于不同生活方式群体的人,对产品和品牌有着相同的需求。()9.消费者的个性影响着消费需求和对市场营销因素的反应。()10.通常,保龄球馆不会向节俭者群体推广保龄球运动。()

最新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教师教案

第四节 氨 硝酸 硫酸 一、氨的性质 颜色 气味 密度 溶解性 沸点 无色 刺激性气味 小于空气 极易溶于水(常温下, 体积比1∶700) 较低,易液化 3.氨水的性质 ①氨水中含有:H 2O 、NH 3、NH 3·H 2O 、NH +4、OH -、极少量H +。 ②NH 3·H 2O 是一种弱碱,但不要写成NH 4OH 。 ③氨水中氮元素主要以NH 3·H 2O 的形式存在,但氨水的溶质是NH 3而非NH 3·H 2O 。 液氨 氨水 物质成分 纯净物(非电解质) 混合物(NH 3·H 2O 为弱电解质) 粒子种类 NH 3分子 NH 3、NH 3·H 2O 、H 2O 、NH +4、OH -、H + 主要性质 不具有碱性 具有碱的通性 存在条件 常温常压下不能存在 在常温常压下可存在 (1)定义:铵根离子(NH +4)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2)物理性质:都是无色或白色晶体,易溶于水。 (3)化学性质: ①不稳定性。 NH 4Cl 受热分解:NH 4Cl=====△ NH 3↑+HCl ↑,现象:白色固体消失,在试管上方重新凝结成白色固体。 NH 4HCO 3受热分解:NH 4HCO 3=====△ NH 3↑+H 2O +CO 2↑ 现象:白色固体消失,在试管口有无色液体凝结。 ②与碱反应,生成氨气。 NH 4Cl 溶液与NaOH 溶液共热的化学方程式:

NH 4Cl +NaOH=====△ NaCl +NH 3↑+H 2O 。 通常用强碱和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的检验NH +4: 铵盐与碱在溶液中反应,若加热或为浓溶液,生成NH 3和H 2O ,若为稀溶液,生成NH 3·H 2O 。 5、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①反应原理:2NH 4Cl +Ca(OH)2=====△ CaCl 2+2NH 3+2H 2O ②发生装置:固+固――→△ 气 与加热KClO 3和MnO 2混合物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相同,即: ③干燥装置:通常用碱石灰干燥氨气,不能用五氧化二磷、浓硫酸和无水氯化钙干燥。 碱石灰又称钠石灰,白色或米黄色粉末,疏松多孔,是氧化钙(CaO ,大约75%),水(H ?O ,大约20%),氢氧化钠(NaOH ,大约3%),和氢氧化钾(KOH ,大约1%)的混合物。 ④收集方法:向下排空气法,导管应插入试管的底部。 ⑤验满方法:①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试纸变蓝。②用蘸有浓盐酸或浓硝酸的玻璃棒检验,产生白烟。 ⑥尾气处理:多余的氨要吸收掉(可在导管口放一团用水或稀硫酸浸湿的棉花球)以避免污染空气。在尾气吸收时要防止倒吸,常采用的装置有: 氨气不溶在CCl4,所以通入之后NH3会从CCl4层往上走,进到水层后溶解。倒吸的原因是NH3 1:700的溶解比,导致导管内的NH3与水直接接触立刻溶解,导管内压强骤减。现在有CCl4隔着,导管内NH3不会溶解,保持导管内一个较大的压强所以不会倒吸。

人教版体育与健康第4章体育与社会适应word教案

运动参与是促进学生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因此,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同时,还应引导学生注意掌握科学地参加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方法,学会合理地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并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本章学习内容与其他章节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因为,无论是学生身体的发展、体能的增强,还是运动技能的掌握和提高,都需要通过具体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才能实现;而通过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也有助于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一、本章内容与结构及其要点 (一) 内容与结构 本章主要包括体育锻炼与社会适应、现代社会中获取体育和健康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崇尚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等内容。具体内容结构如下: 五、教学建议 (一) 体育锻炼与社会适应 社会学的角度介绍了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性和体育在促进人的社会化(即提高人的社会 适应性) 方面的重要作用。其主要的知识点有: 1.知识点 知识点①──“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主要说明了人由自然的人(或者生物的人) 向社会的人(即人的社会化) 的转化及其必然性,人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差异直接影响人的健康等问题。该知识点的介绍比较通俗易懂,一般学生都能看懂,但有些学生对该知识点未必能够真正领会。因此,教学中在运用社会学关于人的社会化的知识说明问题的同时,应注意引用有关具体实验范例,说明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社会适应能力直接影响人的健康的道理,引导学生树立主动适应社会、自觉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意识。 知识点②──“体育有助于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介绍了为什么参加体育活动有助于提高人的社会适应性,参加体育活动能满足人的交往需要,并使人的性格得到改善等要点。这些要点的介绍比较简捷,因此,教学中需要注意进行必要的补充说明,如在说明为什么参加体育活动有助于提高人的社会适应性的问题时,应在着重说明体育活动具有交往性特点的同时,补充说明这种交往活动具有娱人性、有助于建立人的友谊、满足人的交往需要、消除孤独感、改善人的性格等特点,以使学生理解体育活动在促进人的社会性发展和娱心、健心等方面的功能。 知识点③──“体育活动中的角色扮演”。主要说明了体育活动的角色扮演和规则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法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这种相似性有利于提高人的社会适应性。这

毛概第四章的教案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2、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五种经济成分。①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②半社会主义性质合作社经济,③农民和手工业的个体经济④私人资本主义经济,⑤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由于社会主义的因素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处于领导地位并起着决定作用,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的体系,并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同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这条总路线的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互相成。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第一,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 第二,为了实现工业化必须对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因为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愈来愈不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要。一方面,分散而脆弱的个体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迅速增长的需要,无力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和扩大工业品的市场。另一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仅资本比重小,而且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依靠它本身的力量无法有力地推进工业化的发展。 4、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实现的可能性: 第一,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项民主改革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威信空前提高,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国家已经有了相当强大、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并且在建国初期的条件下,相对于其他经济成分表现出巨大的优越性。经过1949年到1952年的三年奋斗,我们已经掌握了重要的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第四章教案

第四章数字媒体艺术简史 ●教学目的: (1)了解数字媒体发展历程和重大事件; (2)掌握重要科学家和艺术家的贡献; (3)理解一个技术和艺术相互融合的历史; (4)理解数字艺术、媒介与需求的关系; (5)新媒介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掌握重要科学家和艺术家的贡献; (2)理解一个技术和艺术相互融合的历史; (3)理解数字艺术、媒介与需求的关系; (4)新媒介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1)理解一个技术和艺术相互融合的历史; (2)理解数字艺术、媒介与需求的关系。 ●教学计划: 使用8课时完成本节教学任务。其中理论教学4课时,实践教学4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教案;理论联系实际,以专题的方式安排学生分组进行课堂讨论。 ●教学内容: 引言: 计算机与艺术联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随着1946年“爱尼亚克”(ENIAC)计算机的诞生,计算机开始在人类艺术活动中扮演角色。1952年,美国爱荷华数学家本?拉波斯基首创了名为《电子抽象》的黑白电脑图像,形成了世界上第一幅计算机“艺术”作品。80年代中期苹果公司推出的带有视窗和鼠标的Macintosh 电脑风靡一时。Macintosh电脑和Adobe公司PostScript版的激光打印机成为印刷出版业革命的先锋。 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时期。50~60年代:计算机艺术的启蒙时代;70年代:计算机艺术的探索时代;80年代:数字媒体艺术的兴起和蓬勃发展时代;90年代:数字媒体艺术的繁荣时期。 今天是数字媒体艺术的多元化深入时期。其“多元化”在于其独特的跨媒体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多样性和个性化。“深入”则意味着技术与艺术创新有着更广阔的表现空间。“深入”也体现媒体和网络艺术新形式美学的新一轮的探索。 马克思曾说过:资本主义一百年的发展创造了比人类有史以来一切经济活动而创造的还要多的物质财富。而二十世纪后半叶人类文明历史上最辉煌的成就就是计算机的发明和因特网、数字媒体的诞生。《资本论》指出:社会生产工具的变革势必将影响整个社会的文化形态和人们的生活行为。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恰恰反映了一种文化形态伴随着技术而成长的曲折历程……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教案)

第四章 图形认识初步 4.1.1认识几何图形(一)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图片或实物,经历把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 2、能由实物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3、能识别一些简单几何体,正确区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 【重点难点】:识别简单的几何体是重点;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是难点。 预 习 案 一、预习自学(看课本P116—118完成下列问题) 1.几何图形 (1)仔细观察图4.1-1,并抽象出有哪些图形; (2)让同学们观察图4.1-2回答问题: 从整体上看,它的形状是什么?从不同侧面看,你看到了什么图形?只看棱、顶点等局部,你又看到了什么? (3)我们见过的长方体、圆柱、圆锥、球、圆、线段、点,以及小学学习过的三角形、四边形等,都是从形形色色的物体外形中得出的。我们把这些图形称为______图形。 (4)几何图形主要关注物体的______、______和_____.它是数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而物体的颜色、重量、材料等则是其它学科所关注的。 2.立体图形 (1)仔细观察图4.1-3,并思考这些几何图形有什么共同点; (2)什么是立体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做课本118页思考题(图4.1-4) 3.平面图形 (1 )平面图形的概念:线段、角、三角形、长方形、圆等它们的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 (1)纸盒 (1)长方体 (2)长方形 (3)正方形 (4)线段 点

它们是平面图形。 (2)思考:课本118页图4.1-5的图中包含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 请再举出一些平面图形的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思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是两类不同的几何图形,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它们有什么联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案 1.做课本119页练习 2.做课本123-124页第1、2、3题 巩固练习 1.下列几种图形:①长方形;②梯形;③正方体;④圆柱;⑤圆锥;⑥球. 其中属于立体图形的是() 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①③⑤; D. ③④⑤⑥ 2.课本125页第7题 课堂小结: 1.知识方面 2.数学思想方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4章中文字处理软件Word_2003教案

第4章中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0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Word 2003的基本概念; 2.掌握Word 2003的基本操作文档的基本操作、设置文档的格式,图文混排,制作表格,样式与模板,打印文档等; 3.能够使用Word 200处理文档、制作表格等。 二、教学内容 1.中文Word 2003概述 2.Word 文档的编辑 3. Word 文档的版面设计 4.图文混排 5.样式与模板 三、重点与难点 掌握文档版面设计、图文混排的方法,以及表格的使用等。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演示结合实例上机操作。 五、教案正文 4.1中文Word 2003概述 4.1.1 中文Word 2003特点 1. 先进的文字编辑方式 2. 格式编辑更灵活 3. 模板、向导及样式使用便捷 4. 图文混排功能更强大 5. 表格处理更优化 6. 传真、电子邮件与Web功能更强 4.1.2 中文Word 2003的安装、启动与退出 1.软件环境 操作系统要求Windows 2000以上版本,或者Windows XP或更高版本。 2.硬件环境 能够正常运行以上操作系统的硬件需求:

●处理器:Pentium III 266MHZ或同等处理器以上的CPU。 ●内存:建议使用128MB以上的内存。 ●硬盘:典型安装需要260MB,这个数字会随着用户添加或删除组件而相应增减。 在安装完成并开始运行后,至少仍需近百兆的空间作为Windows的虚拟内存,以便存放Word在打开文档时创建的临时文件。 ●CD-ROM:8倍速或以上倍数。 3.安装 (1) 将光盘放入光驱中。 (2)一般情况下安装程序将自动启动。如果安装程序未启动,可打开“我的电脑”窗口,在光盘中找到Setup.exe安装程序并双击它。 (3)按照屏幕提示操作,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安装类型即可。安装完成后,重新启动计算机就可以使用Office 2003了。 4. 启动与退出 (1) 启动 启动Word 2003的方法很多,这里介绍两种启动方法: 方法一:利用“开始”菜单启动Word 2003,操作步骤是: ①单击Windows 桌面底部的“开始”按钮,显示开始菜单。 ②在开始菜单中选择“程序”,弹出程序子菜单。 ③在程序子菜单中单击Microsoft Office 2003中的 方法二:利用“Word图标”启动Word,具体操作步骤是: 在Windows桌面中找到Word图标,并双击该图标。 (2)退出 ⑴单击Word 2003应用程序窗口的关闭按钮。 ⑵单击Word 2003应用程序窗口的“文件”菜单中的退出命令。 4.1.3 中文Word 2003主窗口的基本组成 在如图4-2所示的窗口中可知,中文Word 2003主窗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标题栏 2. 菜单栏 3.工具栏

学前教育学第四章教案

学前教育学第四章教案 一、课题:学前教育学第四章——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二、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次内容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影响探讨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价值,特别是关键期对于学前儿童的重要性;在这个基础上探讨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和学前教育应坚持的原则。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学前教育目标的类型以及特点以及学前教育的原则,重点理解游戏作为儿童基本活动的重要性。 三、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学前教育价值 1、儿童受教育的可能性(领会) 2、儿童发展的特点(记识) 3、儿童发展的两种观点(应用) 4、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应用) 5、学前教育的价值(领会) 第二节、学前教育目标 1、学前教育目标(领会) 2、学前教育目标的功能(领会) 3、学前教育目标类型及特点(应用) 第三节、学前教育的原则 1、坚持儿童本位(应用) 2、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应用) 3、培养儿童的个性化(应用) 4、重视游戏在学前期的重要性(应用) 五、教学重点 本章主要探讨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价值、学前教育目标和学前教育应坚持的原则。在本章中重点掌握儿童发展的特点、儿童发展中的关键期、学前教育的目标类型以及坚持个性化、游戏的教育原则。通过本章的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领会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学会在实践中运用。 六、板书设计 见PPT 七、教学过程 ★导入:从谚语:“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导入学前教育对孩子成长的价值,同时这句谚语中也包含了关键期的内容。另一方面在本章的学习中学生也可以明白该句谚语的合理性。以这句谚语导入本章节的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前教育价值 一、儿童受教育的可能性 1、生理基础:人的大脑 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会使用工具,会劳动,这一切都依赖于人的大脑的复杂性。

第四章 习题答案电子教案

第四章习题答案

第四章 习题答案 4-1 已知烟煤的干燥无灰基组成(%)为: C daf H daf O daf N daf S daf 82.4 6.0 9.2 1.7 0.7 测得空气干燥基水分M ad =3%,灰分A ad =15%,收到基水分M ar =5%,计算: (1) 1kg 干燥无灰基煤折合成空气干燥基煤、收到基煤时,各为多少? (2) 收到基时该烟煤的组成百分率。 解:(1) 将干燥无灰基换算成空气干燥基后碳的含量为: 57.674.82100 315100C 100M A 100C daf ad ad ad =?--=--= 令1kg 干燥无灰基煤折合成x kg 空气干燥基煤,根据碳含量相等,则有 %57.67%4.821?=?x 得x =1.22kg 。 将空气干燥基换算成收到基后碳的含量为: 18.6657.673 1005100C M 100M 100C ad ad ar ar =?--=--= 令1kg 干燥无灰基煤折合成y kg 空气干燥基煤,根据碳含量相等,则有 %18.66%4.821?=?y 得y =1.25kg 。

(2) 由(1)可知,空气干燥基该烟煤的组成为: C ad H ad O ad N ad S ad A ad M ad 67.57 4.92 7.54 1.39 0.57 15 3 则收到基该烟煤的组成为: C ar H ar O ar N ar S ar A ar M ar 66.18 4.82 7.38 1.36 0.56 14.69 5 4-2 已知重油组成(%)为: C H O N S M A 87.0 11.5 0.1 0.8 0.5 0.07 0.03 设某窑炉在燃烧时空气系数=1.2,用油量为200kg/h ,计 算: (1) 每小时实际空气用量(Nm 3/h); (2) 每小时实际湿烟气生成量(Nm 3/h); (3) 干烟气及湿烟气组成百分率。 解:(1) 燃烧每千克重油理论需氧量为: 100 4.22)32O 32S 212H 12C (V 0O 2?-+?+= 重油kg /Nm 271.21004.22)321.032 5.02125.111287(3=?-+?+=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教案

运用及分 析(教具 的准备及 使用的意 义) 习意识,让每个学生参与学习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方法 运用及分 析 启发式教学 重点教学 环节设计 导 入 设 计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北京奥运会奥运村模型图.(出示章前图) 展示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 新 课 教 学 直观感知,识别图形: (1)对于各种各样的物体,关注是它们的形状、大小和位置. (2)展示一个长方体,让学生分别从整体和局部抽象出几何图 形.观察长方体教具的外形,从整体上看,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看不同的侧面,得到的是正方形或长方形,只看

设计棱、顶点等局部,得到的是线段、点. (3)观察其他的实物教具(或图片)让学生从中抽象出圆柱,球,圆等图形. (4)引导学生得出几何图形、立体图形、平面图形的概念. 我们把从实物中抽象出的各种图形统称为几何图形.比如长方体,长方形,圆柱,线段,点,三角形,四边形等.几何图形是数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 有些几何体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立体图形.如长方体,立方体等. 有些几何图形和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平面图形.如线段,角,长方形,圆等. 重点教学环节设计师 生 互 动 设 计 实践探究. 引导学生观察帐篷,,金字塔的图片,从面抽象出棱柱,棱锥.

学生活动设计 (1)你能说说圆柱与棱柱,圆锥与棱锥的区别吗? (2)你能再举一些圆柱、棱柱、圆锥、棱锥的实例吗? (3)下图中实物的形状对应哪些立体图形?把相应的实物与图形用线连起来 小结:(学生总结,老师补充) 随 堂 练 习 设 计 课本第116页练习1、2 课外作业 设计与布 置 课本第121页习题1、2、3题及导学案 板书 设计 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1、立体图像和平面图形的概念 2、例题讲解和练习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word教案4

课题《光的折射透镜》自主空 间 教学目标1.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办法 3.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基本结构 重点难 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教学流程 一、知识回顾 1、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能成像的原理制成的,它的镜头相当于一个;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视网膜相当于。 2、幻灯机、投影仪、电影放映机是利用凸透镜能成像的原理制成的,胶片应。 3、眼睛有短暂的记忆力。在外界景物突然消失之后,视神经对它的映像还会延续秒左右,眼睛的这种特征叫做。为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眼睛可以通过周围的肌肉的

视网膜上。 7、望远镜能使远处的物体在近处成像。通常望远镜可看作是由两个透镜组成。靠近眼睛的透镜叫做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透镜叫做镜。 8、开普勒望远镜(天文望远镜)的目镜是焦距的透镜,物镜是焦距的透镜,远处的物体通过物镜成、的像,又通过目镜成一个、的像。 9、伽利略望远镜的目镜是焦距的透镜,物镜是焦距的透镜,远处的物体通过物镜成、的像,又通过目镜成一个、的像。 10、显微镜的目镜是焦距的透镜,物镜是焦距的透镜,近处的物体通过物镜成、的像,再通过目镜成、的像,近处的物体通过显微镜经过两次放大成一个、的像。 11、开普勒望远镜(天文望远镜)比伽利略望远镜视野更广,特别适宜观察行星和月球,通常叫做开普勒天文望远镜。

透镜 像的性质 A 倒立放大实像 B 倒立缩小实像 C 正立放大实像 12、第一位把望远镜用于科学研究的是意大利物理学家 , 望远镜被送入太空,使我们观测太空的能力空前提高。 13、20世纪90年代研制的超分辨率 显微镜使人们能直接观察到原子,1982年发明的 显微镜不仅分辨率高,而且还可以操纵单个原子或分子,促使一门新兴学科---纳米科学迅即兴起。 二、典型例题 1.如何观察凸透镜成像实验 (1)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同一条直线上,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 (2)实验时可由大于2倍焦距之外开始,逐渐向凸透镜靠拢,逐一完成各项实验步骤。 【例题1】有A 、B 、C 三只凸 透镜,将这三块凸透镜放 在光具座上做成像实验,当保持各透镜到烛焰距离相等的条件时,得到的实验记录如表: 由此可知A 、B 、C 三只凸透镜的焦距关系为 〔 〕 A.f A >f B >f C B. f C >f A >f B ,

《机械制图教案》第四章

第十九讲§4—1轴测图的基本知识 §4—2 正等测图 课题:1、轴测图的基本知识 2、平面立体的正等测图的画法 课堂类型:讲授 教学目的:1、介绍轴测图的基本知识 2、讲解平面立体的正等测图的画法 教学要求:1、了解轴测图的种类,理解轴测图的基本性质 2、了解正等测图的形成、轴间角和轴向变形系数 3、熟练掌握平面立体的正等测图的画法 教学重点:平面立体的正等测图的画法 教学难点:正等测图的轴测轴和坐标原点的选择 教具:模型:长方体、正六棱柱 教学方法:用通俗的方法讲解正等测图的获得方法:根据观察者的方向,将立体旋转45°,然后将后面抬起适当角度,使立体的三条棱线(长、宽、高)与轴测投影面的夹角 相等,用正投影的方法向轴测投影面投影所得的轴测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复习相贯线的两个基本性质。 2、复习相贯线的近似画法。 3、讲评作业,复习两个曲面立体相贯的相贯线的投影的画法。 二、引入新课题 多面正投影图能完整、准确地反映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且度量性好、作图简单,但立体感不强,只有具备一定读图能力的人才能看懂。 有时工程上还需采用一种立体感较强的图来表达物体,即轴测图,。轴测图是用轴测投影的方法画出来的富有立体感的图形,它接近人们的视觉习惯,但不能确切地反映物体真实的形状和大小,并且作图较正投影复杂,因而在生产中它作为辅助图样,用来帮助人们读懂正投影图。 在制图教学中,轴测图也是发展空间构思能力的手段之一,通过画轴测图可以帮助想

象物体的形状,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内容 (一)轴测图的基本知识 1、轴测图的形成 将空间物体连同确定其位置的直角坐标系,沿不平行于任一坐标平面的方向,用平行投影法投射在某一选定的单一投影面上所得到的具有立体感的图形,称为轴测投影图,简称轴测图,如图4-2所示。 图4-2轴测图的形成 在轴测投影中,我们把选定的投影面P称为轴测投影面;把空间直角坐标轴OX、OY、OZ在轴测投影面上的投影O1X1、O1Y1、O1Z1称为轴测轴;把两轴测轴之间的夹角∠X1O1Y1、∠Y1O1Z1、∠X1O1Z1称为轴间角;轴测轴上的单位长度与空间直角坐标轴上对应单位长度的比值,称为轴向伸缩系数。OX、OY、OZ的轴向伸缩系数分别用p1、q1、r1表示。例如,在图4-2中,p1=O1A1/OA,q1=O1B1/OB,r1=O1C1/OC。 强调:轴间角与轴向伸缩系数是绘制轴测图的两个主要参数。 2、轴测图的种类 (1)按照投影方向与轴测投影面的夹角的不同,轴测图可以分为: 1)正轴测图——轴测投影方向(投影线)与轴测投影面垂直时投影所得到的轴测图。 2)斜轴测图——轴测投影方向(投影线)与轴测投影面倾斜时投影所得到的轴测图。 (2)按照轴向伸缩系数的不同,轴测图可以分为: 1)正(或斜)等测轴测图——p1=q1=r1 ,简称正(斜)等测图; 2)正(或斜)二等测轴测图——p1=r1≠q1,简称正(斜)二测图;

中图版选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变化》word教案

高一地理(人教版)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考点1,地质作用 地壳是不断变化的,地壳表面形态也在不断的变化着。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质作用的结果。 地质作用 1.定义: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2.分类:按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A,内力作用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它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在自然界中,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快,如火山喷发或地震,可以在瞬间改变地表形态;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所察觉,但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却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变化。 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2)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石沿平行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它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在地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拉扯)和巨大的褶皱山脉(挤压)。 垂直运动是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上升或下降运动。它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高山)和凹陷(沟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3)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相伴发生,主要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例题1,地壳运动总会在地表或地下岩层中留下一定的痕迹。下图是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大理石柱,请根据该石柱上地壳运动的痕迹,回答下列问题。 (1)公元79年-15世纪,那不勒斯海湾海岸处于哪种运动状态中,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2)公元15-18世纪,那不勒斯海岸处于哪种运动状态中,你的判断依据又是什么?(3)那不勒斯海岸地壳运动的历史说明了地壳运动具有那些特征?

创新思维第四章电子教案

创新思维第四章

阿奇舒勒的五个发明步骤实验报告 1.实验内容与步骤 1)发明的级别。 请简述划分发明级别的意义是什么? 答:(1)发明级别越高,完成该发明所需的知识和资源就越多。(2)随着社 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已有发明的级别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降低。(3)对于某种核心技术,按照一定的方法对该核心技术的所有专利按照年份、发明级别和数量可以绘制其“S-曲线”,对于产品研发和技术预测具有重要意义。(4)统计表明,第一二三级发明占了人类发明总量的95%,这些发明仅仅是利用了人类已有的,跨专业的知识体系。(5)人们所面临的95%的问题,都可以利用已有的某学科内的知识体系来解决。当遇到技术难题时,不仅要在专业内寻找答案,也应当向专业外扩展。 在浩如烟海的技术系统中,有些技术系统对人类有着重大的影响。请根据发明级别的定义,分析下列发明属于哪个发明级别。 (1)晶体管的发现,使制造体积更小、结构更为紧凑的计算机成为可能,成就了今天所有关于“信息化”的技术基础:属于( 5 )级发明。你的理由是: 晶体管的出现催生了全新的技术系统,推动了全球的科技进步,属于重大发明。 (2)数百年前,人们就使用锉刀作为金属加工的工具:属于( 1 )级发明。你的理由是:锉刀的发明是在工具领域的正常设计,对仅有系统做了简单的改进,主要依靠发明人员的自身常识和经验。 (3)杯子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很重要:属于(1)级发明。你的理由是:杯子的发明,是常规设计,对已有认知系统做简单改进与仿制所做的发明。(4)冰箱作为制冷设备可以为食物保鲜:属于( 3 )级发明。你的理由是:它对已有系统中的组件进行改进,是解决物理矛盾的一种发明,对系统进行本质性的改进,从根本上提升了技术系统的性能,属于中级发明。

七年级数学第四章教案

4.1.1几何图形(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图形分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能辨认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2.知道立体图形的某些面是平面图形,会在立体图形中指出平面图形,培养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辨认常见的立体图形. 2.难点:辨认棱柱、棱锥. 三、教学过程 (教学说明:本节课用到的教具较多,课前需要作认真的准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板书: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本节课我们首先学习什么是图形.(板书:图形) (二)尝试指导,讲授新课 师:什么是图形?在小学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已经接触过很多图形. 师:(出示正方体模型)这是什么图形? 生:正方体.(没有学生知道,教师直接告诉) 师:(将画有正方体的纸贴到黑板上)这张纸上画的是什么图形? 生:正方体.(师板书:正方体) (以下师依次出示长方体、圆柱、圆锥、球的模型,教学过程同上) 师:(出示三棱柱模型)这是什么图形? 生:……(学生很可能回答不出) 师:这个图形叫棱柱. 师:(将画有三棱柱的纸贴到黑板上)这张纸上画的是什么图形? 生:棱柱.(师板书:棱柱) 师:(出示六棱柱模型)这又是什么图形? 生:……(学生很可能回答不出) 师:这个图形也是棱柱. 师:(将画有六棱柱的纸贴到黑板上)这张纸上画的是什么图形? 生:棱柱.(师板书:棱柱) 师:(三棱柱、六棱柱的棱垂直桌面放置)这两个图形都是棱柱,但它们的形状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多让几位同学说) 师:(演示三棱柱)这个棱柱相对的这两个面都是三角形,(演示六棱柱)这个棱柱相对的这两个面都是六边形,所以我们把这个棱柱叫做三棱柱,(板书:三)把这个棱柱叫做六棱柱.(板书:六) 师:(三棱柱的棱平行桌面放置)三棱柱像我们生活中见过的什么东西?生:……(多让几位同学说) 师:三棱柱挺像是一个帐篷. 师:(六棱柱的棱垂直桌面放置)六棱柱像我们生活中的什么东西? 生:……(多让几位同学说) 师:六棱柱挺像是一个茶叶盒.(也可说其它东西) (以下师依次出示四棱锥、五棱锥,教学过程与棱柱教学基本相同)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第4章第1节《油脂》word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第4章第1节《油脂》word 教学设计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中的《油脂》。糖类、油脂、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是人体需要的要紧营养素,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本节课学习的油脂与人们生命、生活息息相关,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丰富生活常识,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讲明一些现象,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周围,从而加深对化学这门学科的学习爱好。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油脂的概念,明白得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2、能力目标结合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油脂知识与其结构联系起来,了解油脂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实验、阅读材料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活动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实验操作能力、自学能力、观看能力和明白得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通过比较分析,不断地揭示咨询题和解决咨询题,让学生从咨询题中获得新知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开发学生的智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油脂的概念 难点油脂的结构 四、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醇、酸、酯等专门多有机物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学生差不多系统学习了有机化学基础,学生对烃的衍生物中各种官能团的结构、性质和反应差不多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明白得。学习过程中既对前面所学习的知识复习和巩固,加深认识和明白得,同时有助于对新知识的把握。同时,由于本部分学习的油脂与人们生命、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五、教学方法学案导学、实验法 六、课前预备 1、学生:课前预习导学案、课内探究导学案、教材 2、教师:幻灯片、植物油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课前打开实验室门窗通风,植物油若干、两人一组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市场营销第四章教案

主题4.1消费者市场与消费者行为模式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消费者市场的含义与特点 (2)了解与掌握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基本模式 (3)掌握购买者购买行为的类型 2、过程与方法 在课程内容的教授过程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进行讲解,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新老知识结合加强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又对老知识的复习和记忆,能够更好的掌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理论讲授举例练习等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掌握按购买这的态度和要求划分类型 (2)掌握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基本模式 (3)消费者购买动机的原因 教学重点: 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基本模式 教学难点: 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类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消费者市场的概念与特点 所谓消费者市场,是指为了满足生活消费而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个人或家庭所构成的市场。消费者市场也被称为最终产品市场,是现代市场营销理论研究的主要对象, 其主要的特点是: (一)购买者的分散性 (二)购买行为的差异性 (三)消费者需求的易变性 (四)购买行为的非专业性 (五)购买次多量小 (六)商品的可替代性 (七)购买的流动性 (八)购买者的外行 (九)商品的科技含量日益增加 二、消费者行为的基本模式 (一)消费需求 (二)购买动机 (三)寻找信息 购买者需要寻找的信息主要包括: ①购买的商品内容。 购买者必须知道都有什么样的商品可供其购买。

②购买的地点。 购买者必须知道到什么地方可以购买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③购买的时间。 购买者必须了解在什么时间进行购买最佳。 ④购买的方式。 购买者必须了解采用什么方式对其购买最有利,如省钱、省力、省时间。 ⑤可能购买的备选方案。 购买者需要知道有多少其他可行的购买决策可以供其选择。 (四)选择 (五)购买 (六)使用 (七)评定 三、购买者购买行为的类型 在购买活动中,消费者由于受到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其购买行为是千差万别的,可以说没有任何两个购买行为是完全相同的,研究消费者的购买行为,需要按照不同的类型对其进行归类研究,从而揭示不同类型的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特点,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营销活动。 (一)按购买者购买目标的选定程度划分 1.全确定型 2、半确定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