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饮食误区让人“吃错了”(图)
- 格式:docx
- 大小:18.07 KB
- 文档页数:17
别让这些健康饮食误了你作者:常怡勇来源:《烹调知识》 2014年第2期北京常怡勇/文中老年人对饮食养生更加注重。
但由于部分传统错误观念的影响,很容易走入有害健康的饮食误区。
误区一:吃蔬菜少,用维生素丸代替今年王先生的妻子退休后去了另一座城市看护孙子,留下王先生自己开灶。
一人开灶去菜市场买菜、炒菜太麻烦,因此,咸菜、罐头、方便食品成了他的常食。
为弥补营养不足,老王买来了多种维生素丸,天天服用。
走出误区:认为每天吃多种维生素丸就不用吃蔬菜了,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维生素不能代替蔬菜,因为蔬菜中的维生素是按一定比例存在的天然成分,是多种维生素的集合体;而维生素制剂多数是人工合成的,两者在性质上会有所差别。
蔬菜中还有一些虽然不是维生素,但对人体的作用与维生素类似,如叶绿素。
蔬菜中还含有矿物质、微量元素、碳水化合物、纤维素等非维生素类营养成分,这是维生素制剂中所没有的,所以蔬菜对健康的作用更全面。
因此,想用多种维生素丸代替蔬菜是不可能的。
另一方面,蔬菜也不能代替维生素制剂。
以维生素C为例,目前我国有约30%的人缺乏维生素C,这是因为,要达到体内需要,每天需要吃500 g蔬菜和500 g水果,包括青椒、菠菜、西红柿、菜花、苦瓜等等,以及柑橘、草莓、橙子、猕猴桃和酸枣等水果,一般人很难做到应吃尽吃。
所以,偶然补充一点维生素C也是必要的。
误区二:追求“老来瘦”,克制少饮食老陈近年来看到自己身边不少老哥老姐因为肥胖染上了不少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还有的壮年先逝了。
他坚信“有钱难买老来瘦”这句古话自有科学道理,于是他每日都是克制饮食,吃得非常少,害怕自己发胖。
走出误区:老年人由于牙齿脱落,胃肠消化功能减弱以及其他脏器衰老等,保证充足的营养使身体各器官组织能正常进行工作显得格外重要。
所以,过于消瘦对健康是不利的。
过瘦可能造成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所以不能理解为老年人只要身体瘦就会健康,也不能误解为体重越轻越好。
这些饮食误区究竟害了多少人关于《这些饮食误区究竟害了多少人》,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讹传讹,相信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
在生活中,有许多无凭无据关于饮食的误区,被传播开,那后果就不堪设想,无形中会伤害到很多不明真相的人,同时也在减少让身体更健康的机会。
想知道健康饮食误区以及常见饮食误区吗?那就一起来看看吧。
有些无关紧要的误区不解也罢,但有关于与大家息息相关的饮食误区,就一定要及时制止。
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背黑锅”的经历。
那种委屈让人有苦难言。
可你知道吗?很多食物因为人们的误解也一直承受着“背黑锅”的委屈。
现在,是时候来为它们说句公道话了。
“背黑锅”的食物--乳制品“罪名”--越吃越缺钙有传闻指出乳制品中的蛋白质会促进钙质流失,这一说法已经被研究否认。
对比中西方的研究结果发现,乳制品的摄入量和骨密度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相关性。
而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增加来自乳制品的钙反而更有利于改善骨质健康。
国人应该适量增加乳钙的摄入。
只要将乳制品摄入量控制在每日250克(以牛奶计算)左右,同时在不过度增加蛋白质和饱和脂肪摄入量的同时,对提升国人的骨质密度峰值有益无害。
“背黑锅”的食物--汽水“罪名”--导致骨质疏松有说法称,可乐型汽水中的磷含量较高,会导致骨质疏松。
事实上,磷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元素之一,广泛存在于各种食物中。
它不仅使我们的心脏有规律地跳动,还是维持骨骼健康的必要物质。
和等量的牛肉、大米、牛奶、鸡蛋相比,可乐型汽水中的磷含量并不算高。
每100毫升可乐型汽水的磷含量为17毫克。
而根据中国营养学会提供的数据,成年人每天的磷元素摄入量是700毫克,约合12罐330毫升可乐型汽水中的磷含量总量。
而健康的成年人每天摄入磷元素的耐受量则是3500毫克,约合62罐330毫升可乐型汽水中的磷含量总量。
因此,一般情况下,对于一个健康的成年人而言,在钙质摄入充分的前提下,适量饮用可乐型汽水是不会直接导致骨质疏松的。
夏天来了,这些饮食误区骗了所有人
文章导读
\n 燥热,夏天的节奏。
不要掉进那些司空见惯的陷阱,快和养生误区和饮食误区说拜拜,小编整理了几个夏天容易忽视的饮食误区,快来看看你犯了几个?
\n
饮食误区1、降暑绿豆汤多喝效果好
绿豆汤具有清火、降暑等功效,因此在夏天食用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就因为如此有很多人都错误的认为绿豆汤是“多多益善”,因此每天都过量的饮用绿豆汤。
在这建议,要想维持苗条的身形。
最好是少喝绿豆汤。
因为绿豆汤和米饭一样属糖类,如果过量食用的话也会导致发胖。
因此在吃完饭后有喝绿豆汤习惯的人,一定要记住饭量要减少1/4。
而把绿豆汤当饭吃的人,则要记住要少放点糖,同时可以适量加一些低脂牛奶。
\n。
健康饮食中的常见误区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饮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然而,关于健康饮食,存在着许多常见的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误导我们的选择,影响我们的健康。
误区一:只吃素食就能保持健康很多人认为素食是健康的代名词,只要不吃肉,就能远离各种疾病。
但这种想法过于片面。
虽然蔬菜、水果、全谷物等植物性食物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但完全摒弃肉类可能会导致营养不均衡。
肉类是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还富含铁、锌、维生素B12 等人体必需的营养素。
长期吃素可能会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影响身体的正常机能,如肌肉的修复和生长、免疫系统的维护等。
铁和维生素 B12 的缺乏可能引发贫血,导致疲劳、虚弱和注意力不集中。
误区二:水果可以无限制地吃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对身体有益。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毫无节制地吃水果。
水果中含有天然糖分,如果摄入过多,同样会导致热量超标,增加体重。
尤其是一些高糖水果,如香蕉、葡萄、芒果等,更需要适量食用。
此外,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水果的选择和摄入量需要更加谨慎,以免引起血糖波动。
误区三:低脂或脱脂食品一定更健康为了控制体重和心血管健康,很多人会选择低脂或脱脂食品。
然而,这些食品并不总是更健康的选择。
在去除脂肪的过程中,食品可能会失去一些重要的营养成分,如脂溶性维生素(A、D、E、K)。
而且,为了改善口感,一些低脂或脱脂食品可能会添加更多的糖、盐和其他添加剂。
因此,在选择食品时,不能仅仅依据脂肪含量来判断其健康程度,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营养成分和添加剂的情况。
误区四:不吃主食能减肥主食往往被认为是导致体重增加的“罪魁祸首”,因此很多人在减肥时会选择不吃主食。
但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主食是身体能量的主要来源,长期不吃主食会导致身体代谢紊乱,影响大脑和其他器官的正常功能。
而且,当身体缺乏足够的能量时,会分解肌肉来提供能量,这不仅会降低基础代谢率,使减肥变得更加困难,还会影响身体健康。
误区五:过度依赖保健品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保健品市场日益繁荣。
常见的健康饮食误区常见健康饮食误区的纠正方法健康饮食对我们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信息过载和各种错误观念的存在,许多人陷入了吃得过多或者吃得不正确的饮食误区中。
为了帮助大家摆脱这些误区,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的健康饮食误区,并提供纠正这些误区的方法。
1. 误区一:节食会减少体重许多人会选择节食来减肥,但这种方法却往往并不可靠。
节食会让身体感到饥饿,导致新陈代谢变慢,而且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
正确的方法是通过控制饮食中的卡路里摄入量,并保持适度的运动来实现减重目标。
2. 误区二:低脂食物是健康食品很多人错误地认为低脂食物就是健康食品,然而这并不完全正确。
一些低脂食物往往会添加大量的糖、盐和人工添加剂来提高口感。
正确的方法是选择天然的低脂食物,比如水果、蔬菜、全谷物和瘦肉,并且要适度控制食用量。
3. 误区三:食物标签上的“无糖”表示无添加糖分许多人误以为食品上标有“无糖”表示该食品不含任何糖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食品标签上的“无糖”仅指该食品中没有添加糖分,而并不意味着食品本身不含糖。
要纠正这一误区,应仔细阅读食品标签,了解其中的营养成分。
4. 误区四:维生素补充剂可以替代膳食许多人错误地认为维生素补充剂可以完全替代膳食摄入的营养。
然而,维生素补充剂只能作为补充,而不能取代膳食中的各类营养物质。
正确的方法是通过多样化的膳食来获得维生素和矿物质。
5. 误区五:吃夜宵会导致发胖夜宵并不一定会导致发胖,关键在于所选择的食物和食用量。
如果选择健康的夜宵食物,比如水果、酸奶或者坚果,适量食用,并且控制总体卡路里摄入量,就不会引发发胖问题。
以上是常见的健康饮食误区及纠正方法的简要介绍。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纠正这些误区的步骤。
步骤一:了解正确的饮食知识首先,我们需要通过阅读健康饮食相关的书籍、杂志或专业网站等渠道来获取正确的饮食知识。
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成分、食用方法以及合理的食用量。
步骤二: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根据个人需求和目标,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
饮食误区与禁忌饮食误区与禁忌在饮食上,有很多错误的搭配或者吃法都会有副作用,影响到我们的健康。
所以,一定要多注意这些误区才行,有很多误区甚至是我们一直误解的。
饮食误区一、汤的营养比汤中食物好煲的汤比汤中菜更有营养,喝汤就是有益健康?对于菜汤比汤中食物营养更好的说法是片面的。
用鸡肉、猪肉等动物性食物煲的汤,只会有少量的维生素和部分脂肪及蛋白质分解后的氨基酸溶入汤里(占食物的10%~12%),大量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都留在原来食物里。
在烹调的蔬菜汤里,会溶进水溶性的维生素C、叶酸、维生素B,等营养素。
但不等于菜汤的营养就比蔬菜更好,因为大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还留在蔬菜里,再说膳食纤维只有吃蔬菜才能获得。
另外,吃烫泡饭对健康不利。
吃汤泡饭时,饭和汤水混在一起,食物在口腔内还未嚼烂,就滑到胃里去了。
食物的消化将受到影响,营养也不能完全被吸收。
二、果皮比果肉更有营养因为农药,所以大家对果皮多少有一些排斥,不过,有人认为,果皮其实比果肉更有营养。
这是真的吗?如果说果皮中的营养含量高一点也不过分,毕竟这部分细胞要排列得更为紧密,水分也更少。
监测也确实发现,果皮维生素含量高于果肉。
但是,不要忘记了,即使“含量”高于果肉,考虑到二者的重量比,果皮在营养总量中的贡献也是有限的。
果皮虽然有营养,但主要问题是果皮的使用安全。
目前认为,水果在生长过程中喷洒农药,这些农药能随着过时的生长而残留在果皮上。
所以,为了食用安全,最好还是将水果的皮削掉后再吃。
三、我们应该拒绝甜食没有必要将甜食完全从你的家里清除出去。
糖对于我们的身体必不可少,这是因为糖是最重要的能量供应者——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因此不要过分抑制自己对甜食的欲望,否则你会发现,越抑制越渴望。
少量食用水果布丁、低脂冰淇淋,可以让心情愉快。
黑巧克力和葡萄干等,其实对身体是有好处的。
甜食糖果等诱人的食物不要放在自己随手可取的地方。
购买巧克力时,要选择小块的低脂纯黑巧克力。
吃鸡蛋的10个常见误区鸡蛋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食品,不正确的吃法对我们的健康有着不良影响。
在生活中,我们应注意以下误区。
误区之一:蛋壳颜色越深,营养价值越高许多人买鸡蛋只挑红壳的,说是红壳蛋营养价值高,而事实并非如此。
蛋壳的颜色主要是由一种叫“卵壳卟啉”的物质决定的,而这种物质并无营养价值。
分析表明,鸡蛋的营养价值高低取决于鸡的饮食营养结构。
评价蛋白的品质,主要是蛋白(蛋清)中蛋白质的含量。
从感官上看,蛋清越浓稠,表明蛋白质含量越高,蛋白的品质越好。
蛋黄的颜色有深有浅,从淡黄色至橙黄色都有。
蛋黄颜色与其含有的色素有关。
蛋黄中主要的色素有叶黄素、玉米黄质、黄体素、胡萝卜素及核黄素等。
蛋黄颜色深浅通常仅表明色素含量的多寡。
有些色素如叶黄素、胡萝卜素等可在体内转变成维生素A,因此,正常情况下,蛋黄颜色较深的鸡蛋营养稍好一些。
误区之二:鸡蛋怎么吃营养都一样鸡蛋吃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煮、蒸、炸、炒等。
就鸡蛋营养的吸收和消化率来讲,煮、蒸蛋为100%,嫩炸为98%,炒蛋为97%,荷包蛋为92.5%,老炸为81.1%,生吃为30%~50%。
由此看来,煮、蒸鸡蛋应是最佳的吃法。
误区之二:鸡蛋怎么吃营养都一样鸡蛋吃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煮、蒸、炸、炒等。
就鸡蛋营养的吸收和消化率来讲,煮、蒸蛋为100%,嫩炸为98%,炒蛋为97%,荷包蛋为92.5%,老炸为81.1%,生吃为30%~50%。
由此看来,煮、蒸鸡蛋应是最佳的吃法。
误区之四:煮鸡蛋时间越长越好为防鸡蛋在烧煮中蛋壳爆裂,将鸡蛋洗净后,放在盛水的锅内浸泡1分钟,用小火烧开。
开后改用文火煮8分钟即可。
切忌烧煮时间过长,否则,蛋黄中的亚铁离子会与硫离子产生化学反应,形成硫化亚铁的褐色沉淀,妨碍人体对铁的吸收。
鸡蛋煮的时间过长,蛋黄中的亚铁离子与蛋白中的硫离子化合生成难溶的硫化亚铁,很难被吸收。
油煎鸡蛋过老,边缘会被烤焦,鸡蛋清所含的高分子蛋白质会变成低分子氨基酸,这种氨基酸在高温下常可形成对人体健康不利的化学物质。
别被这些养生的误区忽悠了别被这些养生的误区忽悠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关注起健康养生,然而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不小心的陷入养生误区,这些误区并没有益处甚至会起反作用,究竟有哪些养生误区呢?今天就介绍一些养生的注意事项以及告诉大家春季养生吃什么。
十个养生误区千万别相信误区1:吃菜时不要喝汤许多人爱吃青菜却不爱喝菜汤,事实上,烧菜时,大部分维生素溶解在菜汤里。
以维生素C为例,小白菜炒好后,维生素C会有70%溶解在菜汤里,新鲜豌豆放在水里煮沸3分钟,维生素C有50%溶在汤里。
误区2:炒菜时多吃蔬菜有人为减肥不吃高脂肪的食物,而偏爱吃与肉一起炒的蔬菜。
研究发现,含水分丰富的蔬菜,其细胞之间充满空气,而肉类的细胞之间却是充满了水的,因此蔬菜更容易吸脂,一盘炒菜所含的油脂比一碟油炸的肉类所含的油脂还要多。
误区3:牛奶能治疗胃溃疡牛奶能中和消化道中的酸性物质,因而能暂时缓解疼痛,然而牛奶中含有的钙反而会增加上述酸性物质,结果就是一段时间后疼痛症状更加明显。
误区4:吃素不吃荤时下素食的人越来越多,这对防止动脉硬化无疑是有益的。
但是不注意搭配、一味吃素也并非是福。
误区5:用加热过的`洋葱摩擦腹部能减缓腹痛热量能使内脏器官肌肉得到放松,进而减缓疼痛感。
实际上用一袋温水就够了,而且还不必去闻洋葱那令人反感的气味。
误区6:生鸡蛋倒入啤酒或橙汁里更有营养生鸡蛋不容易消化,而且在营养价值上同煮熟的鸡蛋没有区别。
误区7:吃豆芽丢弃豆瓣有人只吃上面的芽而将豆瓣丢掉。
事实上,豆瓣中含有的维生素C比嫩芽处多2~3倍。
还有人做饺子馅时把菜汁挤掉,其实这样维生素会损失70%以上。
正确的方法是切好菜后用油拌好,再加调料,这样馅就不容易出汤。
误区8:用小火炒菜营养损失少维生素C、B1都怕热,怕煮,据测定,大火快炒的菜,维生素C损失仅17%,若炒后再焖,菜里的维生素C将损失59%。
所以炒菜要用旺火,这样炒出来的菜,不仅色美味好,而且菜里的营养损失也少。
这些饮食误区让人“吃错了”(图)本书作者认为“饮食偏差”是现代人罹患各种慢性疾病最主要的原因。
他将人们日常的饮食误区一一加以分析,并告诉人们如何进行饮食计划,让自己远离慢性疾病的威胁。
本文摘录几个片段,以飨读者。
误区一:低油饮食更健康减肥是现代女性的共同话题,这一观念甚至已深入到小学生群体。
爱美怕胖的女性以为少吃肥肉就能不长肥肉,所以多盛行低油饮食,肥肉、猪油和鸡皮之类的东西碰都不敢碰,结果吃得脸色苍白、情绪不稳,甚至有些人得了抑郁症。
另外,也有人怕得慢性疾病,所以对油脂持恐惧的心情,深信“低油就是有益健康”。
那么,低油饮食到底好不好呢?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答案是否定的。
要知道,油脂对身体很重要,很多身体的组织构造与生理运作都需要油脂,如果油脂摄取不足的话,会出现精神不稳、免疫力下降、内分泌失调和血糖不稳等问题,对健康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油脂的问题不在于低油脂还是高油脂,而在于摄取的是“好油”还是“坏油”。
如果是“好油”,多吃无妨;如果是“坏油”,最好碰都不要碰。
有的人怕胖不吃油脂,却吃下了大量淀粉,使得肚子更容易饿,小腹更容易凸起,情绪也随着血糖的高低而起伏不定,许多症状都是早期糖尿病的前兆。
有许多糖尿病或胆固醇过高的患者,在医师的嘱咐下奉行低油饮食生活,结果问题反而越来越严重。
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糖尿病患者油与肉虽然吃得少了,但饮食中的淀粉比例却增加了,所以血糖更不容易控制;而胆固醇过高的患者,虽然肉少吃了,却吃了许多糕饼,无形中吃下了许多反式脂肪酸与自由基,如此一来,反而比水煮肉里的油脂更容易使坏胆固醇升高。
随着大家吃得越来越好,脂肪的摄取量逐年飙升,很多慢性病如心脏病、脑卒中、糖尿病、过敏和肥胖等疾病也陆续出现。
根据美国的研究结果发现,这些疾病都和饮食有关,尤其和饮食中油的摄取有关。
油吃得越多,罹患慢性病的概率越高,也就是将慢性病与油脂划上了等号。
动物性油脂更被医界视为慢性疾病的头号元凶。
所以近几十年来,一直到现在,营养界与医界都呼吁大家少吃动物油,包含猪油、牛油、鸡油和奶油。
其实,这一论点是有待进一步讨论的。
没错,慢性病是因为吃了太多油造成的,但那是因为现代人吃的油至少80%以上属于“坏油”。
动物油虽然不太好,但还不是最坏的油,一般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即使避开了动物性油脂,如果还在大量吃其他“坏油”,仍然会得各种慢性病。
油也分好与坏,如果是“好油”,吃多也会很健康。
但即使是“好油”,制作或烹饪方法错误,也会把它变成“坏油”。
很多油经过高温油炸,性质会改变,并产生有毒物质。
所以问题不在油吃得多不多,而在于吃的是“好油”还是“坏油”。
至于如何判别“好油”与“坏油”,我将会在下面详细说明。
误区二:少吃高胆固醇食物“少吃高胆固醇食物有益健康”也是个似是而非的观念。
我有很多病人,总胆固醇偏高,医师告诉他们不能吃高胆固醇食物,好心的医师还会给他们一份高胆固醇食物清单,苦口婆心、耳提面命。
事实上,食物或油脂吃到肚子里后,会被胆汁与消化酶分解为微小的单元,经过吸收与肝脏的合成后,再转换成人体需要的成分。
因此,体内95%的胆固醇是由肝脏合成的,而并非从食物中直接摄取而来。
肝脏每天约合成3000毫克的胆固醇,相当于10个鸡蛋的分量,所以大家看到海鲜、猪蹄、牛肉和鸡蛋这些食物,不要马上跟胆固醇划上等号。
首先,你要看它是怎么烹调的;其次,要确定同一餐是否还会吃到其他油炸物。
换句话说,不要担心吃下多少胆固醇,而要在意肝脏如何合成胆固醇。
你知道胆固醇有好、坏之分吗?总胆固醇分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非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
高密度胆固醇是好的,低密度胆固醇与非常低密度胆固醇是坏的。
而每个人的身体到底要制造多少好的和坏的胆固醇,肝脏有它自己的打算,不是吃进来什么就变成什么。
所以就算吃下的是高胆固醇的食物,到了体内也会被分解掉或燃烧掉。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影响肝脏,让它多合成好的胆固醇,少合成坏的胆固醇呢?在此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肝脏在哪些情况下会形成哪种胆固醇。
第一,身体的需要。
这点就让聪明的肝脏去判断。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是我们吃下去的胆固醇与油脂有没有氧化。
也就是自由基吃得多不多或能中和自由基的新鲜蔬果吃得多不多。
众所周知,海鲜和鸡蛋是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但只要不是氧化过的胆固醇,如水煮蛋、卤蛋或茶叶蛋,一天吃5个都没关系。
相对来说,就算一天只吃一个蛋,可是却是煎蛋或炒蛋,就比较不好,要赶紧多吃一些新鲜蔬菜和水果去中和它,因为胆固醇或油脂一旦被氧化了,就会促使肝脏制造多一点坏胆固醇。
所以,胆固醇的问题,不在含量的多寡,而在于烹饪的方法。
当然,我不是说你从此可以肆无忌惮地猛吃水煮蛋或卤猪蹄,因为还有其他的因素要考虑。
凡事适可而止,采取中庸之道是最明智的。
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你吃了一些油炸的东西,如盐酥鸡或炸排骨之类的,甚至是炸秋葵或炒青菜,因为它们会产生自由基,就会使坏胆固醇增加。
另外,压力过大时也会产生自由基,会间接产生坏胆固醇。
坏胆固醇容易堆积在受损的血管管壁上,形成硬化斑块,日后脱落形成血栓,堵在心脏就是心脏病,堵在脑血管就是脑卒中。
但是好胆固醇却是许多激素与细胞膜的原料,不能缺少。
健康检查通常只验总胆固醇,医师也只笼统地说“你胆固醇过高了”,但这样的判断其实是不够的。
欧洲的西医从XX年开始,不再看总胆固醇,看的是总胆固醇除以高密度胆固醇的比例,因为总胆固醇高并不表示坏胆固醇也高。
比值若是3以下,表示很健康;3.5要开始注意;5以上就表示容易罹患心脏病或脑卒中。
例如,总胆固醇250毫克/分升、高密度胆固醇80毫克/分升的人(比值3.1),比总胆固醇180毫克/分升、高密度胆固醇35毫克/分升的人(比值 5.1)健康,但是如果你刚好碰到的是一个比较马虎的医师,只看总胆固醇,就会说前者不健康,后者健康,这与事实刚好相反,因为后者罹患动脉硬化与脑卒中的概率比前者大很多。
因此,下次体检时,不要忘了应该同时检查总胆固醇(TC)与高密度胆固醇(HDL-C)。
误区三:用植物油炒菜较健康色拉油、葵花油和橄榄油,是现今家庭中最常用的烹饪油,橄榄油尤其炒得很热,使用率大幅提升。
但猪油却越来越少用了。
本书作者认为“饮食偏差”是现代人罹患各种慢性疾病最主要的原因。
他将人们日常的饮食误区一一加以分析,并告诉人们如何进行饮食计划,让自己远离慢性疾病的威胁。
本文摘录几个片段,以飨读者。
误区一:低油饮食更健康减肥是现代女性的共同话题,这一观念甚至已深入到小学生群体。
爱美怕胖的女性以为少吃肥肉就能不长肥肉,所以多盛行低油饮食,肥肉、猪油和鸡皮之类的东西碰都不敢碰,结果吃得脸色苍白、情绪不稳,甚至有些人得了抑郁症。
另外,也有人怕得慢性疾病,所以对油脂持恐惧的心情,深信“低油就是有益健康”。
那么,低油饮食到底好不好呢?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答案是否定的。
要知道,油脂对身体很重要,很多身体的组织构造与生理运作都需要油脂,如果油脂摄取不足的话,会出现精神不稳、免疫力下降、内分泌失调和血糖不稳等问题,对健康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油脂的问题不在于低油脂还是高油脂,而在于摄取的是“好油”还是“坏油”。
如果是“好油”,多吃无妨;如果是“坏油”,最好碰都不要碰。
有的人怕胖不吃油脂,却吃下了大量淀粉,使得肚子更容易饿,小腹更容易凸起,情绪也随着血糖的高低而起伏不定,许多症状都是早期糖尿病的前兆。
有许多糖尿病或胆固醇过高的患者,在医师的嘱咐下奉行低油饮食生活,结果问题反而越来越严重。
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糖尿病患者油与肉虽然吃得少了,但饮食中的淀粉比例却增加了,所以血糖更不容易控制;而胆固醇过高的患者,虽然肉少吃了,却吃了许多糕饼,无形中吃下了许多反式脂肪酸与自由基,如此一来,反而比水煮肉里的油脂更容易使坏胆固醇升高。
随着大家吃得越来越好,脂肪的摄取量逐年飙升,很多慢性病如心脏病、脑卒中、糖尿病、过敏和肥胖等疾病也陆续出现。
根据美国的研究结果发现,这些疾病都和饮食有关,尤其和饮食中油的摄取有关。
油吃得越多,罹患慢性病的概率越高,也就是将慢性病与油脂划上了等号。
动物性油脂更被医界视为慢性疾病的头号元凶。
所以近几十年来,一直到现在,营养界与医界都呼吁大家少吃动物油,包含猪油、牛油、鸡油和奶油。
其实,这一论点是有待进一步讨论的。
没错,慢性病是因为吃了太多油造成的,但那是因为现代人吃的油至少80%以上属于“坏油”。
动物油虽然不太好,但还不是最坏的油,一般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即使避开了动物性油脂,如果还在大量吃其他“坏油”,仍然会得各种慢性病。
油也分好与坏,如果是“好油”,吃多也会很健康。
但即使是“好油”,制作或烹饪方法错误,也会把它变成“坏油”。
很多油经过高温油炸,性质会改变,并产生有毒物质。
所以问题不在油吃得多不多,而在于吃的是“好油”还是“坏油”。
至于如何判别“好油”与“坏油”,我将会在下面详细说明。
误区二:少吃高胆固醇食物“少吃高胆固醇食物有益健康”也是个似是而非的观念。
我有很多病人,总胆固醇偏高,医师告诉他们不能吃高胆固醇食物,好心的医师还会给他们一份高胆固醇食物清单,苦口婆心、耳提面命。
事实上,食物或油脂吃到肚子里后,会被胆汁与消化酶分解为微小的单元,经过吸收与肝脏的合成后,再转换成人体需要的成分。
因此,体内95%的胆固醇是由肝脏合成的,而并非从食物中直接摄取而来。
肝脏每天约合成3000毫克的胆固醇,相当于10个鸡蛋的分量,所以大家看到海鲜、猪蹄、牛肉和鸡蛋这些食物,不要马上跟胆固醇划上等号。
首先,你要看它是怎么烹调的;其次,要确定同一餐是否还会吃到其他油炸物。
换句话说,不要担心吃下多少胆固醇,而要在意肝脏如何合成胆固醇。
你知道胆固醇有好、坏之分吗?总胆固醇分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非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
高密度胆固醇是好的,低密度胆固醇与非常低密度胆固醇是坏的。
而每个人的身体到底要制造多少好的和坏的胆固醇,肝脏有它自己的打算,不是吃进来什么就变成什么。
所以就算吃下的是高胆固醇的食物,到了体内也会被分解掉或燃烧掉。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影响肝脏,让它多合成好的胆固醇,少合成坏的胆固醇呢?在此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肝脏在哪些情况下会形成哪种胆固醇。
第一,身体的需要。
这点就让聪明的肝脏去判断。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是我们吃下去的胆固醇与油脂有没有氧化。
也就是自由基吃得多不多或能中和自由基的新鲜蔬果吃得多不多。
众所周知,海鲜和鸡蛋是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但只要不是氧化过的胆固醇,如水煮蛋、卤蛋或茶叶蛋,一天吃5个都没关系。
相对来说,就算一天只吃一个蛋,可是却是煎蛋或炒蛋,就比较不好,要赶紧多吃一些新鲜蔬菜和水果去中和它,因为胆固醇或油脂一旦被氧化了,就会促使肝脏制造多一点坏胆固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