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春走向高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第6单元 第26讲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课时作业(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660.50 KB
- 文档页数:7
第26讲当今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化习题岳麓版必修2一、选择题1.(2015·淄博)1967年7月,时任法国总统戴高乐在一次讲话中说:“在经济秩序中,这样一个时代已经到来,在美国巨大的生产能力、贸易能力不受到伤害的同时,欧洲国家,尤其是法国崛起了,以至成为使美国感到极为不舒服的竞争对手。
”这些话导学号 26060976( )A.与当时的历史事实基本相符B.说明法国已足以与美国相抗衡C.说明欧共体的成立步履维艰D.证明经济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1967年”、“欧洲国家,尤其是法国崛起了”和所学知识判断。
1967年,随着欧共体的成立,西欧经济进一步发展,对美国的世界霸权造成冲击,故A项正确。
依据所学,当今世界暂时呈现“一超多强”局面,多极化趋势加强,故B、D 两项的表述错误。
欧共体的成立过程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
2. (2015·烟台)1948年、1962年美国与西欧在自由世界的黄金所占份额如图,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之一是导学号 26060977( )A.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实力下降B.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与发展C.一体化进程推动欧洲经济发展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与崩溃【答案】C【解析】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变化。
分析选项,A项表述有误,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实力正处于鼎盛时期; B项表述错误,当时是两极格局;二战后,欧洲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实力上升,故C项符合题意;D项表述有误,该体系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逐渐瓦解。
3.(2015·泰安)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其著作《欧洲梦:21世纪人类发展的新梦想》中说:“当美国精神日趋衰微的时候,新的欧洲梦诞生了,它强调群体关系而非独立自主,强调文化多元而非同化,强调生活质量而非财富积累,强调可持续发展而非无限制的物质增长。
”“欧洲梦”的含义是导学号 26060978( )A.欧洲英法等国强调独立自主B.欧洲大多数人主张走文化同化之路C.欧洲与美国霸权主义相悖的和平梦D.欧洲正在推进的一体化进程【答案】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第六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26讲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1.(2015·海南5月模拟)2006年《经济学家》周刊不仅把某两个国际组织比作“共享诸多内脏器官却有不同头部的连体双胞胎”,而且更称其中的一个组织为“美国和25个小矮人”。
这两个国际组织是导学号 93040842( )A.世界贸易组织与亚太经合组织B.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C.欧洲联盟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D.北美自由贸易区与关贸总协定[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和战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共享诸多内脏器官却有不同头部的连体双胞胎”“美国和25个小矮人”和所学知识判断。
欧盟是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美国主导下的军事政治集团,故C项正确。
世界贸易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亚太经合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故A、B、D三项错误。
[答案] C2.(2015·鹰潭一模)2010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联合发表“横滨宣言”,提出“我们要求亚太经合组织采取具体措施,实现亚太自由贸易区。
”对此,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滨田宏一认为,通过合并这些协议,可以使双边协议这碗“细面条”变为(地区性的)“宽面条”。
但是,“宽面条”是无法由“细面条”制成的:它需要扁平的意大利面!这反映亚太自由贸易区导学号 93040843( )A.是亚太经济合作的主要载体B.无法冲破地区多样性的障碍C.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引擎D.可比肩欧洲联盟的统一市场[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亚太自由贸易区建立面临的困境,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但是,‘宽面条’是无法由‘细面条’制成的:它需要扁平的意大利面”可知,要实现亚太自由贸易区是有困难的,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并未反应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世界中的作用,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未体现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影响,更没有和欧盟相比较,故D项错误。
【走向高考】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七单元第26讲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课件技能提升新人教版必修2情境式选择题情境式选择题:主要特点在于题干或选项中引入教材以外的新材料,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判断,然后得出结论。
解题技巧第一步,提取信息。
阅读题干和选项中的新材料、新情境,捕捉有效信息。
审清题干,明确答题要求;审清选项含义。
第二步,转换信息。
回忆、联想教材知识,思考该题需要联系哪些知识点。
第三步,整合信息。
综合题干要求,选出题干要求、选项信息和教材知识,整合出正确答案。
拉尔夫·达伦道夫在1998年写道: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象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
达伦道夫在这里强调的是20世纪( )A.全球剧变令人忧虑B.国家之间对抗激烈C.世界联系日益密切D.民族矛盾逐渐缓和[解析] 从题干中的“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回应……全球化的现实”等可以判断,达伦道夫在此论证的是20世纪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各地联系日益密切的现实。
[答案] C2011年12月21日,欧盟委员会宣布为减少碳排放及其他温室气体和污染气体的排放,对抗全球气候变暖,自2012年1月1日开始征收国际航空碳排放费;2012年2月22日,中国、美国、俄罗斯等26个国家在莫斯科联合制定反对欧盟航空碳税的一揽子“报复性”方案。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国际航空业竞争日趋激烈B.贸易壁垒阻碍经济全球化C.发展中国家面临科技压力D.全球气候问题威胁人类生存[解析] 题干反映的是欧盟欲征收国家航空碳排放费引起中国、美国、俄罗斯反对,这只是现象,其本质是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经济全球化。
[答案] B跟踪体验1.(2013·新课标全国Ⅰ卷·32)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
第十三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考点细化预测】【构建知识体系】第26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归纳梳理知识】——学生课前填写落实基础一、荒漠化的概念与表现1.概念:发生在及一些的一种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相互作用的产物。
2.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石质荒漠化和。
【答案】干旱、半干旱地区半湿润地区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土地沙漠化次生盐渍化【注意提示】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雨量非常少的地区或自然景观,它包括沙漠、沙地、戈壁等。
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现象,是一个变化过程,其结果可能出现荒漠景观。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区域差异(1)植被景观:图中①为温带草原,②为荒漠草原,③为荒漠。
(2)年降水量:图中A为400 mm,B为200 mm,C为50 mm。
(3)土地生产能力:自东向西降水递减,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也随之减少。
的天山和阿尔泰山对大西洋水汽和北冰洋水汽也有一定的阻挡作用,因此夏季水汽非常贫乏,降水稀少。
冬季,由于北方地形比较开阔,无高山屏障,来自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区的强大干冷气流直泻南下,导致气候异常寒冷干燥。
这样,西北地区终年处于极端干燥的环境,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具有典型大陆性气候的干旱和半干旱区。
由于流水作用微弱,风成了塑造地貌的主要外力,疏松裸露的沙质地表受到强烈风蚀,沙土不断推移、堆积和发展扩大,便形成了今日广袤千里的荒漠。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1) 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2)人类活动不当,对、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过度放牧、、不合理的灌溉。
【答案】人口激增土地资源水资源过度樵采过度开垦四、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大规模移民开垦人口压力管理失误【注意提示】原生荒漠与次生荒漠的区别原生荒漠:指地质时期自然过程形成的荒漠。
主要有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姆塔格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
【2015年春走向高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第26讲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2一、选择题1.(2014·漳州质检)二战后,为了摆脱“华盛顿和莫斯科所控制的世界”,西欧国家采取了( )①实行煤钢联营②设立“欧洲议会”③谋求防务合作④发行统一货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
在两极格局下,为了摆脱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西欧国家走上了联合之路。
①②③④都是欧洲联合的表现,但欧洲统一货币——欧元诞生于1999年,1991年宣告两极格局瓦解,故排除④,A项正确。
[答案] A2.(2014·汕头质检)1963年,德法两国签订《爱丽舍协议》,协议的内容之一是两国共同为中学生编写具有一致内容的历史教科书。
这一做法的主要意图是( ) A.彻底消除两国在历史认识上的差异B.促进法德和解C.通过合作在北约内部对抗美国D.提升欧盟的合作水平[解析]德法两国在历史上是宿敌,二战后为摆脱美国的控制加强了联合,“两国共同为中学生编写具有一致内容的历史教科书”有利于促进法德和解,推动欧洲一体化,B项正确。
A项中的“彻底消除”、B项中的“对抗美国”(北约各国是同盟国关系)、D项中的“欧盟”(成立于1993年)表述不当,排除三项。
[答案] B3.(2014·扬州质检)在欧洲联合过程中戴高乐发挥了重要历史作用,戴高乐的“欧洲观”是建立“祖国的欧洲”;欧洲人的欧洲。
今天欧盟基本是符合戴高乐的设想,戴高乐设想的欧洲是( )A.邦联式的欧洲B.联邦式的欧洲C.美国领导下的欧洲D.中央集权式的欧洲[解析]据“祖国的欧洲”“欧洲人的欧洲”等信息可排除C项;欧盟各国虽然联系密切,但是独立的主权国家,排除B、D两项;结合“邦联”的含义可知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4.(2014·淄博)有人将法德的关系作如下比喻:原来两国都在同一条马路上开车,各有各的交通规则,法国采取了“民主”规则,德国采取了专制规则,结果一再撞车。
现在仍旧在同一条马路上开车,大家都遵守相同的“民主”规则,不再撞车了。
这里第二个“民主”的含义是指( )A.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B.民主权利的逐步扩大C.欧洲的经济一体化D.法德关系的和解[解析]根据法德两国关系的发展历程,二战之前,法德两国时战时和。
二战以后,法德两国在共同利益的促使下寻求和解,促进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故题目所指的第二个“民主”指的是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答案] C5.(2014·乌鲁木齐一诊)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的《欧洲梦:21世纪人类发展的新梦想》说:“当美国精神日趋衰微的时候,新的欧洲梦诞生了,它强调群体关系而非独立自主,强调文化多元而非同化,强调生活质量而非财富积累,强调可持续发展而非无限制的物质增长。
”“欧洲梦”的含义是( )A.欧洲英法等国强调独立自主B.欧洲大多数人主张走文化同化之路C.欧洲正在推进的一体化进程D.欧洲与美国霸权主义相悖的和平梦[解析]新的欧洲梦“强调群体关系而非独立自主”,故A项错误;新的欧洲梦“强调文化多元而非同化”,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新的欧洲梦就是推动欧洲在政治、文化、经济上的一体化进程,故C项正确;新的欧洲梦与维护世界和平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C6.(2014·龙岩质检)从贸易区内部的实力来看,美国占有2/3的人口和90%的经济实力,加拿大则仅有7%的人口和8%的经济实力,墨西哥虽拥有近26%的人口,但经济实力则不到2%。
材料可以体现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特征是( )A.货币一体化B.政治合作C.大国主导D.军事合作[解析]从材料中数字的对比,可知贸易区内各国实力不均衡,贸易区内事务由大国主导,故C项正确;北美贸易区未实现货币一体化,故A项错误;B、D两项同题干内容不匹配,故B、D两项错误。
[答案] C7.(2014·运城调研)“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开始崛起的。
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
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
”这段话主要是在说明全球化( )A.对各国的损益在不同时期有差异B.给现代中国带来巨大利益C.是大英帝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D.对当今美国来说是弊大于利[解析]材料反映中国、英国、美国在不同时期受全球化的损益,故A项正确;B、C、D 三项不够全面,只反映材料某一方面的意思,故B、C、D三项错误。
[答案] A8.(2014·汕头检测)在一部著作里出现了下边材料中的一系列小标题,据此推测作者主要探讨的问题是( )用付给一个瑞士人的钱,可以雇用三个印度人为建立世界市场,上百万人成了牺牲品一个失信的诺言:自由贸易会带来福利……美国模式:临时工的回潮A.世界市场确立的主要途径B.全球化过程中的就业危机C.自由放任政策不合时宜D.全球化导致南北差距加大[解析]所给材料与世界市场确立的主要途径无关,而“自由贸易”也与“自由放任政策”无关,材料中并未提及南北差距加大,排除A、C、D三项;“用付给一个瑞士人的钱,可以雇用三个印度人”,说明在通常状况下,很显然资本家会选择雇用三个印度人而非一个瑞士人,这就造成了欧美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的就业危机,故选B项。
[答案] B9.(2014·珠海质量监测)据网络统计,中国加入WTO最初五年中,“民族”,“国家”,“主权”等出现约10 000次。
进入21世纪后,这些情感浓厚的词汇很少使用,“经济”,“全球化”,“区域化”,“信息化”却大量频繁的使用。
上述词语使用频率对比变化说明了( )A.传统观念受到冲击,中外交往逐渐平等B.加入WTO,使国人逐渐认识到中西差距C.全球化日益加深,人们对世界认识趋于理性D.发展中国家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正不断深入[解析]新中国成立后,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平等往来的外交政策,并不是中国加入WTO 后才认识到中外交往应该平等,故A项错误;中西差距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B 项错误;当今世界经济呈现出多重发展趋势,信息化、全球化、区域化、多极化等,正说明全球化下国人对世界认识趋于理性,故C项正确;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之一,不能代表所有发展中国家,D项显然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
[答案] C10.(2014·衢州质检)在一次世界贸易组织举行会议期间,有示威者在会场外打出了标语:WTO就是世界恐怖组织(见下图)。
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世界贸易组织是恐怖主义的表现B.世界贸易组织推动了经济全球化C.经济全球化的世界遭遇挑战D.经济全球化的世界需要加强合作[解析]世界贸易组织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需求,但是示威者们抗议世贸组织,这实际上是挑战经济全球化,因为经济全球化好比一把双刃剑,也有负面效应,如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使贫富差距拉大;加剧世界经济不稳定性;现行的全球经济运行规则不尽合理,大多有利于发达国家;对民族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等,所以在全球化过程中也有反对的声音,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事实,故A项错误;B、D两项虽有道理,但不是对材料中现象的正确解读,故B、D两项错误。
[答案] C11.(2014·济南调研)下表为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数量变化表(单位:个),由此能够得到的最确切的信息是( )AB.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C.中国经济在世界上无足轻重D.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解析]A项表述正确,也与题干有一定的联系,但是题干中并不能体现出跨国公司是如何推动全球化,成为其重要推动力的,故A项错误;题干中也不能得出全球化是发展趋势的结论,故B项错误;题干中体现中国的跨国公司数目逐年增加,说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日益增强,故C项错误;题干中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数目远远高于中国,反映出发达国家对全球化的主导作用,故D项正确。
[答案] D12.(2014·南通调研)世界博览会的主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理念的一个缩影。
下表是世博会部分主题,这些主题反映了( )A.B.科技进步威胁人类社会的生存C.全球范围内利益冲突严重加剧D.当今世界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解析]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故A项错误;科技进步并没有威胁人类社会生存,故B项错误;题干信息没有体现出全球范围利益冲突严重加剧,故C项错误;从表格中“自然”“大自然智慧”“给养地球:生命的能源”可以看出环保意识增强,故D项正确。
[答案] D二、非选择题13.(2014·南京、盐城一模)全球化自15世纪新航路开辟就已开始,更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
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材料二随着重建欧洲和日本的马歇尔计划和道奇计划的实行,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贸组织的建立,由美国主导的第二次全球化开始了。
这一次全球化并没有建立帝国,而是通过创办视世界为其市场的多国公司和全球公司。
在技术缩短了时间和距离的情况下,可口可乐、麦当劳和索尼等产品成为世界名牌。
在将近50年的时间里,国家贸易的升幅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成为推动全球增长的主要动力。
──(美)克莱德·帕雷斯托维姿的署名文章(2005年)材料三美国《世界日报》2000年4月23日发表的一篇题为《防止经济一体化成为新的经济奴役》的文章说:“抗议人群呼吁的是,世界经济强权正和一小部分跨国公司联手,打着帮助贫穷国家建设的招牌,利用贷款和巨额债务进行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使落后国家接受改头换面的金融殖民、技术殖民,并把环境危机等转嫁出去。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认为:“全球化并没有为世界上大多数穷人服务,也没有为环境服务,更没有为全球稳定服务。
”材料四文化的渗透和融合不只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在大的方面也如此。
人们一般认为:经济全球化导致经济运作方式趋同。
这固然不错,但现代经济运作方式在各地遭遇各种本土性,就一定要嵌入到各种文化背景中去。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钱乘旦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远航的“内在动力”,从整体史观的角度分析其影响。
(2)据材料二,归纳“美国主导的第二次全球化”的推动力有哪些?与材料一中的“第一次全球化”相比,有何显著特点?(3)材料三反映了当代全球化下,面临哪些全球性问题?材料四对全球化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全球化的基本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