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与社会性的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2.94 MB
- 文档页数:35
《社会性和人格发展》社会性和人格发展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表现以及他的性格品质的发展过程。
一个人的社会性和人格特征的发展影响着他的生活决策、个体认知、道德标准和沟通技能。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社会性和人格发展的关联性以及它们对人的影响。
首先,社会性与人格发展是相互关联的。
社会性是指人和人的交往互动的过程以及社会行为的表现。
在社会交互过程中,人们会接触到不同的情况和个体,通过交往获得更多的人际互动经验。
这种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一个人的人格特征。
在接触过程中,一个人的情感反应和行为表现都会被记录下来,并形成一种习惯性的性格反应。
因此,社会性和人格发展相互关联,一个是对另一个的影响。
其次,社会性和人格发展对人的行为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社会环境中,个体的行为决策是被社会性和人格特征双重影响的。
社会性和人格特征对于一个人的行为决策具有重要的引导和制约作用。
比如,一个内向、孤僻的人更倾向于避免社交活动,而与他人的交往会显著减少。
相反,一个外向、开放的人更愿意与人接触,寻求更多的交往经验。
这些不同的人格特征和社交应对方式影响个体的行为决策。
另外,社会性和人格发展对于个人的个体认知和社会认知也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个体认知指个人对于内在情感、态度和思想的了解,是一个人对自我认知的一个重要标志。
社会认知则是指人对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理解和解释。
在社交活动中,一个人的个体认知和社会认知受到他的社交和人格特征和反应的影响。
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和理解能力的不同,反映了不同的人格特征和行为偏好。
最后,社会性和人格发展影响着个体的道德标准和沟通技能。
在社会环境中,个体的道德标准受到社交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通过与他人交流学习和接触其他人的道德标准,一个人可以形成、改变和巩固自己的道德观念。
沟通技能是指个体有效地向他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并理解他人的观点和理解。
社会性和人格发展对于个体的技能和技术方面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发展心理学》第六章婴儿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读书笔记二关系的形成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和他们的父母、兄弟姐妹、家庭及其他人之间逐渐形成的联结提供了他们一生社会关系的基础。
依恋:形成社会联结婴儿期,社会性发展最重要的方面就是依恋的形成。
依恋是在儿童及特定个体之间形成的一种正性情绪联结。
当儿童体验到对特定的人有所依恋时,和他们在一起便能使儿童感到愉快;在儿童难过时,只要他们出现,儿童便得到安慰。
这是儿童和社会上其他人建立人际关系的底层基础。
发展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提出一岁儿童会典型地表现出依恋四种类型中的一种类型,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和混乱型安全依恋型,在这种依恋风格中,儿童把母亲当做是一种家庭基地。
当母亲出现时他们很放松,母亲离开时则显得有些难过,只要母亲一回来,儿童会来到她的身边。
回避型依恋,在这种依恋风格中,儿童不寻求接近母亲。
当母亲离开后再回来时他们似乎在回避她,看起来像是对她的行为感到生气。
矛盾依恋型,在这种依恋风格中,儿童对母亲既表现出积极也表现出消极反应。
当母亲离开时,他们显得十分沮丧;当她回来时,他们可能在寻求接近的同时也会踢或打她。
混乱依恋型,在这种依恋风格中,儿童表现出不一致的甚至相互矛盾的行为。
例如在母亲回来时接进她却不看她。
他们可是能是安全依恋程度最低的孩子。
研究者认为,安全型依恋关系对儿童以后的人际关系有着重要影响作用。
当然,对于婴儿期没有形成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儿童,在以后的人际关系中也可能表现相当好。
形成依恋的互动:父母的作用。
母亲和依恋。
对婴儿愿望和需要的敏感是安全依恋型婴儿母亲的共同特点。
此类母亲知道婴儿的心情,而且和孩子互动的时候,她能够理解孩子的感受。
能够回应婴儿的信号并不能区分依恋类型。
过度回应和回应不足都可能造成非安全依恋型的儿童。
安全型依恋的母亲提供适当水平的回应,母亲或者照看者和婴儿的情绪状态相匹配。
比如:婴儿哭了,他表达的是想得到关注。
相匹配的回应是和婴儿聊天。
第十二章青春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关于自我概念,青少年能够看到自己的不同方面,而且不仅局限于具体的实体,还包括抽象的概念。
相比于儿童,青少年更看重自己的意识形态,而不是生理方面的特性。
但自我概念的广泛会使得青少年陷入困惑或茫然。
虽然青少年有越来越好的自我概念,但并不能保证他们有越来越高的自尊。
在自尊方面存在很多差异,如性别差异:女孩的自尊往往比男孩低;社会及经济地位的差异:SES越高,自尊越高;种族的差异等。
埃里克森的理论: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阶段:青少年寻找和确定自己区别于他人的独特方面的过程对于他理论的总结见书上463页。
在青春期的个体越来越依赖朋友和同伴作为信息的来源,而对成人的依赖程度下降。
由于对同一性和同一性混乱阶段的压力,很多青少年会追求“心理的延缓偿付期”,即青少年推迟承担即将面临的成人责任,探索各种角色和可能性的一个时期。
如很多大学生利用一个学期或者一年的时间旅游、工作或寻找其他方式考察他们的优先选择。
但埃里克森主要以男性的发展模式为标准,Carol Gilligan认为,女性在关系的建立中发展出同一性的,女性同一性的核心成分是自己和他人之间关怀网络的建立。
玛西亚的同一性理论:包括同一性获得等,具体见书上465页。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同一性形成于20岁左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主要是抑郁,超过四分之一的青少年报告说自己连续两个星期或者更长时间感到悲伤和绝望,以至停止了正常的活动。
但只有3%的罹患重度抑郁。
女孩受抑郁影响更深。
抑郁会导致自杀,目前自杀已经是美国15-24岁年龄段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前两者是事故是他杀。
青少年与家庭的关系在青春期有所改变,主要是因为青少年自主性的增加,以及与成人之间的代沟神话等造成的,当然不绝对,并且具文化差异。
自主:独立性和拥有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感代沟:父母和青少年在态度、价值观、抱负和世界观方面的分歧。
同伴关系对青春期而言是最重要的,同伴可以提供社会比较:同伴可以提供机会来比较和评价意见、能力甚至是生理变化,因为青春期的生理和认知变化是这个年龄段所特有的,没有办法与其他年龄段比较;另外同伴作为参照群体也提供有关最容易被接受的角色和行为信息。
研究生心理学教案了解社会化与人格发展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化的概念以及其对人格发展的影响;2.分析社会化与人格发展之间的关系;3.探讨社会化对个体行为及社会关系的影响。
教学内容:1.社会化的概念和特点;2.社会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3.社会化与个体行为;4.社会化与社会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引入学生对社会化的概念,并让他们分享对社会化的理解和经验;2.引出社会化与人格发展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解社会化的概念和特点(20分钟)1.通过示意图或实例,解释社会化的概念;2.介绍社会化的不同类型(家庭社会化、学校社会化、同伴社会化等);3.探讨社会化的特点和过程。
三、分析社会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30分钟)1.讲解人格发展的概念和特点;2.分析社会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家庭、学校、同伴、文化等);3.阐述人格发展与社会化的相互作用关系。
四、探讨社会化对个体行为(20分钟)1.讨论社会化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2.分析个体行为与社会化之间的因果关系;3.引出道德发展与社会化的关系。
五、探讨社会化对社会关系(20分钟)1.分析社会化对社会关系的影响;2.探讨社会化对人际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结构的贡献;3.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化对社会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
六、小结与延伸(15分钟)1.小结社会化与人格发展的关系及其影响;2.提出关键问题供学生讨论:社会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有哪些因素?社会化如何影响个体行为?社会化与社会关系的关系是什么?3.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或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社会化与人格发展的研究。
教学资源:1.PPT或白板;2.学生阅读材料、案例或相关研究报告;3.提问和讨论题目。
评估方法:1.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2.学生书面总结或小组报告讨论结果。
延伸活动:1.学生编写一份研究报告,探讨社会化与人格发展的具体关系;2.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实地考察,了解不同社会化环境对人格发展的影响;3.学生改编故事或场景,展示社会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社会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人格发展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而社会化则是塑造一个人的人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会化是指在社会环境中接受和吸收社会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的过程。
社会化对人格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既能促进人格的健康成长,也可能导致人格的扭曲和缺陷。
本文将探讨社会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议。
首先,社会化对个体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建立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社会化能够帮助个体了解并适应社会角色,学习并掌握与他人交往的技巧和规范。
通过参与社交活动,个体可以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沟通和妥协,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种积极的社会化对个体发展健康的人格非常有益。
然而,社会化也可能对人格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社会化环境中存在着一些有害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例如刻板印象、暴力倾向等。
当个体长期受到这些负面影响时,可能会导致其人格发展出现偏差和缺陷。
例如,在某些社会化环境中,个体可能被灌输过度竞争和功利主义的观念,导致其人格偏向自私和利己。
因此,我们需要关注社会化环境中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以确保对个体人格发展的积极影响。
为了促进社会化对人格发展的积极影响,有几点值得注意。
首先,家庭和教育机构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应注重培养个体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交能力。
家庭应该扮演引导和榜样的角色,为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范式。
教育机构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使其能够适应社会环境并与他人和谐相处。
其次,媒体对社会化的影响不可忽视。
媒体广泛传播各种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对个体的社会化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因此,媒体应该肩负起社会责任,积极塑造良好的社会化环境。
它应该提供积极的模范形象,并弘扬正能量,以帮助个体形成正向的人格发展。
最后,个体自身也应该对社会化负责。
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自己是社会化的一部分,并努力理解并接受社会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同时,个体也应该保持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不盲目追随社会的价值观,而是发展自己的独立思想,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小学生的人格与社会性发展),对你以后要从事的教
育教学工作启示
1、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习惯总是与人形影不离,它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人的生活与成长。
“教养”教育首要内容就是培养个人从小的行为习惯,训练人言辞有礼、举止有度、谈吐有节的行为方式。
“教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小学生学会如何做事、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生活,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做人,教养决定着个人品质的高低。
提高小学生的教养程度是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2、形成健康的公共意识。
最简单,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将教养中做人做事的道德观念内化为小学生的内在素质,使公共意识教育在小学生做人做事的道德观念内化为小学生的内在素质,使公共意识教育在小学生具体的道德实践活动中完成,达到让小学生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教育、自我体会的目的。
最终,是要在无形中培育,训练小学生如何运用已有道德意识去控制自己的行为的能力,从而能够自我约束,懂得尊重,学会关怀,做人做事都为自己和他人留有一定的空间,使公共意识在小学生的行为和思想中自然出现。
3、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人生态度是个人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它对人的影响无处不在。
正确的人生态度可以帮助一个人形成健全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对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化与人格发展的关联分析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适应、学习和内化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而人格发展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的互动塑造出来的独特个性特征。
社会化与人格发展是相互关联的,本文将分析两者之间的关联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一、社会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社会化对个体的人格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社会化过程中的社会交往和互动为个体提供了塑造人格的重要资源。
通过与他人的接触,个体可以学习和模仿别人的优点和行为方式,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例如,在家庭和学校中,父母和老师的言传身教对个体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其次,社会化促使个体逐渐适应社会的规范和要求,形成与社会和谐一致的人格特征。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个体需要学会尊重他人、遵守规则、担任责任等等,这些都是社会化过程中培养的个体品质和行为习惯。
例如,人们常说的“为人处世”的能力就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最后,社会化还能够激发个体潜能,促进其全面的人格发展。
社会化过程中的竞争和挑战,可以让个体面对困难和压力,通过努力和实践去克服。
这样的经历能够锻炼个体的意志力、适应力和创新能力,使其个性更加成熟和完善。
二、人格发展对社会化的影响人格发展不仅被社会化所影响,同时也对社会化产生着积极的回应和反馈。
首先,个体的人格特征会影响其社会化过程中的选择和行为。
不同的人格类型会选择不同的社交方式和合适的社会角色。
例如,外向型的人更喜欢社交活动,倾向于担任领导和协调的角色;而内向型的人更适合独立工作,不善于人际交往。
个体的人格偏好会直接影响其社会化过程中的行为模式和角色选择。
其次,个体的人格特征也会影响其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亲和力和影响力。
个体的人格特点和魅力会直接决定他们在社交圈中的亲密关系和社会影响力。
例如,性格开放、自信而有魅力的个体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人际关系资源和机会,更容易获得他人的认同和支持。
最后,个体的人格特质也会对社会化过程中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