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组织的种类、特点和功能

植物组织的种类、特点和功能

植物组织的种类、特点和功能

植物组织的种类、特点和功能

1)概念:在成熟的植物体内,总保留着一部分不分化的细胞,

它们终生保持分裂能力,这样的细胞群构成的组织

叫做分生组织。

1、分生组织:(2)特点:分生组织的细胞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

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

(3)功能:能够不断分裂、分化形成其他组织。

1)概念:由暴露在空气中的器官(如:茎、叶、花、果实、

种子)表面的表皮细胞构成的细胞群叫做保护组织。

2、保护组织:(2)特点:一般都是由一层表皮细胞构成,且这层细胞排列紧

密,没有间隙。

3)功能:具有保护内部柔嫩部分的功能。

1)存在部位:在植物体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中都

含有大量的营养组织。

3、营养组织:(2)特点:细胞壁薄,液泡较大。

(3)功能:具有储存营养物质的功能,含有叶绿体的营养组织

还能进行光合作用。

1)概念:植物体内运输水分和各种物质的组织。

(2)特点:细胞呈长管形,细胞间以不同方式相互联系。

4、输导组织:(3)功能:运输水分、无机盐等各种物质。

(4)分类:①导管:运输水分以及溶解于水中的矿物质。

②筛管:运输有机物。

植物组培培养基的成分

植物组培培养基的成分 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满足不同材料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物质。在离体培养条件下,不同种类植物对营养的要求不同,甚至同一种植物不同部位的组织以及不同培养阶段对营养要求也不相同。筛选合适的培养基是植物组织培养极其重要的内容,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大多数植物组织培养基的主要成分是无机营养物质(大量营养元素和微量营养元素)、碳源、有机添加物、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凝胶剂。一些组织可以生长在简单的培养基上,这些培养基只含无机盐和可利用的碳源(蔗糖),但大多数组织必须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氨基酸和生长物质,而且经常还将一些复合的营养物质加入到培养基中,这种由“化学定义”的化合物组成的培养基称为“合成”培养基。 人们已设计了许多培养基用于特殊组织和器官的培养。 怀特培养基是最早的植物组织培养基之一,最初作为根培养的培养基。为了诱导培养组织器官发生和再生植株,广泛使用含有大量无机盐成分的MS(Murashige和Skoog,1962)和LS(Linsmaier 和Skoog,1965)培养基。原本为细胞悬液或愈伤组织培养而设计的B5培养基,经过改良后,被证实有利于原生质体培养。同时,B5培养基也被用于诱导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尽管Nitshch(1969)为花药培养设计的培养基仍然使用频繁,但另一个称为N6的培养基,专门用于禾谷类花药培养和其他组织培养。类似的,N6培养基越来越多地

用于大豆、红三叶草和其他豆科植物的培养。该培养基营养成分促进胚性细胞和原生质体再生细胞快速生长。使用这些培养基成功的原因很可能是营养元素的比例和浓度基本上满足不同培养体系中细胞或组织生长和分化的最适需要。 植物组织培养基中无机和有机成分的浓度用质量浓度(mg/L 或ppm,但现在习惯用mg/L)或物质的量浓度(mol/L)表示。按照国际植物生理学协会的推荐,应该用mol/L表示大量营养元素和有机营养成分浓度,用μmol/L表示微量营养元素、激素、维生素和有机成分浓度。用物质的量浓度的优点是,每一种化合物每一摩尔的分子数是常数,所以按照特定培养基配方配制培养基时,无论无机盐化合物的水分子数为多少,原物质的量浓度都可以使用。但是,用质量浓度来表示浓度的话,就不能不考虑无机盐化合物的水分子数目了。 1、水分 水分是植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切代谢过程的介质和溶媒,在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不可缺少。配制培养基母液时要用蒸馏水或纯水,以保持母液及培养基成分的精确性,防止储藏过程中发霉变质。研究培养基配方时尽量用蒸馏水,以防成分的变化引起不良效果。而在大规模工厂化生产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常用自来水代替蒸馏水。如自来水中含有大量的钙、镁、氯和其他离子,最好将自来水煮沸,经过冷却沉淀后再使用。

青岛常用园林植物种类

青岛海边常用园林植物种类 作上木的树种有:银杏、白蜡、臭椿、合欢、槐树、栾树、刺槐、悬铃木、元宝枫、柿树、旱柳、山桃、晚樱、毛白杨、白榆、皂荚、桧柏、侧柏、白皮松、雪松、油松、华山松、玉兰、洋白蜡等。 作中木在林下较阴的条件下生长的植物有:鸡麻、连翘、溲疏、大花溲疏、红瑞木、金银木、珍珠梅、柳叶绣线菊、棣棠、大叶黄杨等。 在较疏的林下或全日照条件下生长的中木有:紫荆、小叶黄杨、猬实、紫叶小檗、圆锥绣球、珍珠梅等。 作下层地被的植物有:阔叶土麦冬、麦冬、大花萱草、玉簪、二月兰、紫花地丁、地锦等。 适合应用的植物群落模式: (1)毛白杨--元宝枫+碧桃+山楂--榆叶梅+金银花+白皮松(幼)--玉簪+大花萱草 (2)银杏+合欢--金银木+小叶女贞--品种月季--早熟禾 (3)国槐+桧柏--丁香--草 (4)毛白杨+栾树+云杉--珍珠梅+金银木--草 (5)臭椿+元宝枫--榆叶梅+连翘+白丁香--美国地锦+崂峪苔草 (6)毛白杨+桧柏--金银木--紫花地丁+阔叶土麦冬 (7)华山松+馒头柳+西府海棠--紫丁香+连翘--崂峪苔草+早熟禾 (8)国槐+白皮松--花石榴+金叶女贞--崂峪苔草 (9)大叶白蜡+馒头柳+桧柏--麻叶锈线菊+连翘+丁香--宽叶麦冬 (10)悬铃木+银杏+桧柏--胶东卫矛+棣棠+金银木--扶芳藤+崂峪苔草 (11)垂柳+栾树+桧柏--棣棠+紫薇+海州常山--崂峪苔草+玉簪 (12)垂柳--白皮松+西府海棠--腊梅+丁香+平枝栒子--崂峪苔草 (13)国槐--红花锦带+珍珠梅--扶芳藤+紫花地丁

(14)侧柏--太平花+金银木--紫花地丁+二月兰 (15)栾树--天目琼花--铁线莲 (16)悬铃木+华山松+臭椿--紫叶李+木槿+红叶桃--宽叶麦冬 (17)国槐+云杉+栾树--山楂+小叶女贞+粉团蔷薇--美国地锦+金银花+崂峪苔草 (18)银杏+合欢+白皮松+栾树--金银木+天目琼花+忍冬=紫叶小檗--金银花+金叶女贞 (19)华山松+馒头柳+绒毛白蜡+西府海棠--紫丁香+连翘+紫珠--金银花+大花萱草+崂峪苔草 (20)油松+元宝枫--珍珠梅+锦带花+迎春--冷季型混播草(黑麦草+高羊毛+早熟禾) 青岛市常用园林植物 1、公园绿地植物推荐种类:银杏、楸树、悬铃木、白蜡、臭椿、合欢、马褂木、苦楝、栾树、榉树、槲树、三角枫、毛白杨、大叶女贞、朴树、椴树、五角枫、樱花、灯台树、国槐、水杉、柳树、流苏、广玉兰、黑松、白皮松、雪松、冷杉、龙柏等,以及碧桃、天目琼花、海桐、锦带、耐冬、紫荆、紫薇、木槿、日本女贞、海棠、法国冬青、石楠、榆叶梅等花灌木。 2、道路绿地植物推荐种类:银杏(雄株)、楸树、悬铃木(少球或无球的)、白蜡、臭椿(雌株)、合欢、马褂木、苦楝、朴树、榉树、黑松、栾树、广玉兰、五角枫、椴树、黄连木、垂柳、七叶树等。不宜栽植黄金槐、香花槐、火炬树、侧柏等绿化先锋树种。 3、居住绿地植物推荐种类:银杏、香椿、合欢、栾树、五角枫、红枫、黄连木、玉兰、龙柏、黑松、广玉兰、耐冬、山楂、石榴、泡桐、垂柳、碧桃、樱花、紫叶李、无花果、石楠、木槿、紫薇、海桐等。 4、厂区绿地植物推荐种类:刺槐、榆树、栾树、臭椿、毛白杨、合欢、泡桐、构树、君迁子、黄连木、银杏、悬铃木、侧柏、白皮松、龙柏、苦楝、三角枫、刺楸、青朴、水杉、桑树、紫穗槐、胡枝子、木槿、爬山虎等。

第十章 植物群落类型与分布

第十章植物群落类型与分布 陆地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 如在潮湿热带地区,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更替出现热带雨林→山地雨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寒温带暗针叶林→高山灌丛、高山草甸。 我国的植被分区 原则:是分地理地带性和植被地带性,尤其是水平地带性作为基础,并结合考虑非地带性规律。 ①寒温带针叶林区域:大兴安岭北部山地、用材基地。 ②温带针阔混交林区域:垂直分布带较明显,木材重要基地。 ③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林。 ④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植被区,占全国总面积的1/4左右。 ⑤热带季雨林、雨林区域:是我国森林类型中植被种类最为丰富的类型。广东分布于湛江、化 州、高州和阳江一线以南。 ⑥温带草原区域:是欧亚草原区域的一部分。 ⑦温带荒漠区域:本区内有一系列巨大山系,如天山、昆仑山等。 ⑧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发育着以山地森林垂直带为代表的植被。 第二节自然植被的群落类型 一、植物群落分类 分类方法: ①按外貌分类:以优势植物的生活型(生长型)作为分类基础。 森林、矮疏林、密灌丛、草地、稀树干草原、灌木稀树干草原、树丛、稀树草地、草甸、干草原、草甸性草原、真草原、灌木干草原、草本沼泽、木本沼泽、荒原 缺点:把生态学关系差异很大的群落混淆在一起。 ②按结构分类:忽视生态特征,没注意群落与环境的统一 ③按植物区系分类:注意植物生态、生活型和地理型 ④按优势度分类:以优势树种的生态学特征作为基础 ⑤按生态分类:主要以植物群落分布的生态条件或环境状况作为分类基础. ⑥按外貌——生态分类:以群落主要层优势种的外貌(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特征(生活型) 和生态学指标(生态环境)为划分原则。 ⑦按演替分类:强调演替在植物群落分类上的重要性。 (二)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 以群落本身的综合特征作为分类依据 1.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系统 主要分类单位分三级: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位)和群丛(基本单位)。每一等级之上和之下又各设一个辅助单位和补充单位。高级单位的分类依据侧重于外貌、结构和生态地理特征,中级和中级以下的单位则侧重于种类组成。其系统如下: 植被型组:如草地

园林植物的种类

园林植物的种类 ————————————按栽培用途分类 1、行道树 行道树:城乡绿化的骨干树,能统一组合城市景观,体现城市与道路特色,创造宜人空间,乔木树种为主。 不同城市绿化效果 哪些行道哪些树种 符合自然地理条件,环保化,彩色化 ——欧洲五大行道树:银杏,悬铃木属,鹅掌楸属,椴树属,七叶树属。 银杏 银杏树又名白果树,古又称鸭脚树或公孙树。它是世界上十分珍贵的树种之一,是古代银杏类植物在地球上存活的唯一品种

悬铃木属 落叶大乔木,高可达35米。枝条开展,树冠广阔,呈长椭圆形。树皮灰绿或灰白色,不规则片状剥落,光滑。柄下芽。单叶互生,叶大,叶片三角状。 鹅掌楸属 鹅掌楸属,木兰科,野生2种,一产北美,为北美鹅掌楸.;一产我国中部,为鹅掌楸另外两者杂交为园艺培育种 椴树属 椴树(原变种),乔木,高20米,树皮灰色,直裂;小枝近秃净,顶芽无毛或有微毛。叶卵圆形,先端短尖或渐尖,基部单侧心形或斜截形, 七叶树属 七叶树是无患子目七叶树科,七叶树属聚伞圆锥花序组落叶乔木,七叶树种子可食用,但直接吃味道苦涩

2、庭荫树 冠大荫浓者,观花观果观姿态者。如七叶树,悬铃木,榕树,樟树 樟树 樟树喜光,稍耐荫;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性不强,对土壤要求不严,较耐水湿,但当移植时要注意保持土壤湿度 3、园景树(独赏树) 金钱松、鹅掌楸、雪松、南洋杉、龙爪槐,银杏 五大公园树种:南洋杉、雪松、金钱松、日本金杉、巨杉

4、花果树 点缀美化环境,如山桃,榆叶梅,迎春,玉兰,金银木,山楂等

5、绿篱 耐修剪,分支多,生长缓慢,紧凑,有自然式和规则式之分 有中高矮绿篱之分(150—200)(两者之间)(50—80) 6、攀援植物 特点:占地少,绿化面积大,在增加环境绿量,提高绿化指数,改善生态方面有积极的作用,以藤本为主。如紫藤、凌霄、地绵、常春藤、金银花等

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三4.3《群落的结构》知识点总结

1 / 7 第4章 第3节《群落的结构》 一、群落的概念 1.概念:一定区域内,所有的种群(或所有的生物)(准确记忆) 2.正确理解群落的概念:(理解) ①“同一时间”:随时间迁移,群落内种群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改变 ②“一定区域”:群落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③“各种生物”:包括这个区域内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④“集合”:群落不是生物的简单聚集,而是通过生物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3.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 ?全部种群???→?所有种群 群落 4.种群和群落的比较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丰富度 ①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②地位:丰富度是群落的首要特征 ③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 落结构也越复杂 三、种间关系 2 / 7

相互依存, 减少,呈现“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 数量上呈现出 ①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最终 败,如图 ②两种生物生存能力相近, 随环境等外界因素发生周期性变化,如图 对寄生种群有利,对寄主种群有害。 【规律总结】 1.几种种间关系曲线的判断 (1)同步性变化(同生共死)——互利共生 (2)不同步变化(此消彼长)——捕食 (3)看起点,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为0——竞争2. 关于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 a.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 b.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3 / 7

植物组织培养MS培养基配方

植物组织培养MS培养基配方 (一)母液配制与保存 配制培养基时,如果每次配制都要按着杨成分表依次称量,既费时,又增加了多次称量误差。为了提高配制培养基的工作效率,一般将常用的基本培养基配制成10~200倍,甚至1000倍的浓缩贮备液,即母液。母液贮存于冰箱中,使用时,将它们按一定的比例进行稀释混合,可多次使用,并在配制较多数量的培养基时,降低工作强度,也提高试验的精度。 基本培养基的母液有四种:大量元素(浓缩20倍),微量元素(浓缩100倍),铁盐(浓缩200倍),除蔗糖之外的有机物质(浓缩100倍) 1大量元素 配制大量元素母液时要分别称量,分别溶解,在定容时按表1中的序号依次加入容量瓶中,以防出现沉淀。倒入磨口试剂瓶中,贴好标签和做好记录后,可常温保存或放入冰箱内保存。 表1大量元素母液(配1L20倍的母液) 序号成分配方浓度/(mg.L-1)称取量/mg 配1mL培养基吸取 量/mL 1 硝酸铵NH4NO3 1650 33000 50 2 硝酸钾KNO 3 1900 38000 3 磷酸二氢钾KH2PO 4 170 3400 4 七水合硫酸镁MgSO4.7H2O 370 7400 5 氯化钙无水CaCl2 440 6644 2微量元素母液 在配制微量元素母液时,也应分别称量和分别溶解,定溶时不分先后次序,可随意加入溶量瓶中定容(表2),一般不会出现沉淀现象。倒入磨口试剂瓶中,贴好标签和做好记录后,可常温保存或放入冰箱内保有存。 表2微量元素母液(配制1L100倍母液) 成分配方浓度/(mg.L-1) 称取量/mg 配制1L培养基吸取 量/mL 碘化钾KI 0.83 83 10 硫酸锰MnSO4.H2O 22.3 2230 硼酸H3BO3 6.2 620 硫酸锌ZnSO4.7H2O 8.6 860 钼酸钠Na2MoO4.2H2O 0.25 25 硫酸铜CuSO4.5H2O 0.025 2.5 氯化钴CoCl2.6H2O 0.025 2.5 3铁盐母液 由于铁盐无机化合物不易被植物吸收利用,只有基螯合物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因此需要单独配成螯合物母液表3)。 配制方法:称取5.56g硫酸亚铁和7.46g乙二胺乙酸二钠,分别用450ml的去离子水溶解,分别适当加热不停搅拌,分别溶解后将硫酸亚铁溶液缓缓加入到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溶液中,将两种溶液混合在一起,最后用去离子水定溶于1000mL,倒入棕色贮液瓶中,贴好标签和做好记录后放入冰箱内保存。

园林植物分类记忆方法汇编

园林植物分类记忆方法汇编第一种:科属种综合分类 枝有环痕雌雄多,聚合蓇葖木兰科。 单叶聚生星形果,八角香味八角科。 雄蕊多轮药瓣裂,体具樟香是樟科。 材身网纹雄蕊4,山龙眼科单花被。 天料木科点线明,侧膜胎座花萼存。 单互无托具锯齿,茶科朔果轴宿存。 龙脑香科雄蕊多,单互羽脉多坚果。 桃金娘科边脉清,单叶无托油点明。 单对无托黄胶液,山竹子科单性杂。 掌状叶脉星状毛,雄蕊多数椴树科。 红叶迟落药孔裂,瓣顶撕裂杜英科。 星毛柄大纤维多,单性雄蕊梧桐科。 单体雄蕊药一室,两重花萼锦葵科。 乳汁腺体花单性,花盘常在大戟科。 蔷薇科,花样多,十字花科蔬菜多。 体具乳汁花单性,桑科聚花隐头果。 叶具油点有香气,花盘上房芸香科。 木本复互脂核果,橄榄气味橄榄科。 木本复互蒴浆核,花丝合生是楝科。 木本复互丝分离,无患子科多水果。 叶对无托双翅果,子房三2槭树科。 木本互生有树脂,漆树科里全核果。

叶对无托雄蕊2,合瓣上房木犀科。叶对有托花整齐,合瓣下房茜草科。单叶无托冠2唇,蒴果有萼玄参科。紫葳科,复对多,合瓣上房花左右。马鞭草科雄蕊4,叶对无托枝四方。单对无托叶全缘,夹竹桃科具乳汁。

第二种:按科分类 1. 苏铁科 常绿木本棕榈状,树干直立不分枝。叶片螺旋生干顶,羽状深裂柄宿存。雌雄异株花单性,大小孢子叶不同。种子无被核果状,种皮三层多胚乳。 2.银杏科 单属单种古孑遗,落叶乔木茎直立。枝分长短叶扇形,长枝互生短簇生。叶脉平行端二歧,雌雄异株分公母。雄花具梗葇荑状,雌花长梗端二叉。 3. 松科 高大乔木稀草本,常有树脂枝轮生。线形叶扁互或簇,也有2 3 5 成束。雌雄同株花单性,裸子代表花球形。雄蕊螺旋相互生,雌花珠鳞两胚珠。球果成熟常开裂,种子具翅胚乳多。 4. 杉科 乔木常有树脂生,皮富纤维长条脱。螺旋生叶似对生,雌雄同株花单性。雄花顶生或腋生,螺旋交叉花药多。雌花仅在枝顶长,苞鳞珠鳞紧密合。单年球果熟时裂,拥有孑遗好木材。 5. 柏科 乔木灌木叶常绿,鳞片针刺叶两型。雄球花小雄蕊多,苞鳞珠鳞有结合。球果种子数不定,子叶2 枚或更多。常伴清香易成活,木材枝叶用处多。 6. 罗汉松科

群落的结构与物种多样性

群落的结构与物种多样性 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 标题:群落的结构与物种多样性 摘要:一.群落的结构(一)群落的外貌和生活型1 群落外貌群落外貌(physiognomy)是指生物群落的外部形态或表相而言。它是群落中生物与生物间,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陆地生物群落的外貌主要取决于植被的特征,水生生物群落的外貌主要取决于水的深度和水流特征。陆地生物群落…… 关键词: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 一.群落的结构 (一)群落的外貌和生活型 1.群落外貌 群落外貌(physiognomy)是指生物群落的外部形态或表相而言。它是群落中生物与生物间,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陆地生物群落的外貌主要取决于植被的特征,水生生物群落的外貌主要取决于水的深度和水流特征。陆地生物群落的外貌是由组成群落的植物种类形态及其生活型(life form)所决定的。 2.生活型类型 目前广泛采用的是丹麦植物学家Raunkiaer提出的系统,他是按休眠芽或复苏芽所处的位置高低和保护方式,把高等植物划分为五个生活型,在各类群之下,根据植物体的高度,芽有无芽鳞保护,落叶或常绿,茎的特点等特征,再细分为若干较小的类型。下面就Raunkiaer的生活型分类系统加以简介: ①高位芽植物(Phanerophytes)休眠芽位于距地面25㎝以上,又可根据高

取决于水中的透光情况、水温和溶解氧的含量等。水生群落按垂直方向,一般可分为: 漂浮动物(neuston) 1.浮游动物(plankton); 2.水生生物群落游泳动物(nekton); 3.底栖动物(benthos); 4.附底动物(epifauna); 5.底内动物(infauna)(三) 水平结构 群落的水平格局,其形成主要与构成群落的成员的分布状况有关。大多数群落,各物种常形成相当高密度集团的斑块状(patch)镶嵌。导致这种水平方向上的复杂的镶嵌性(mosaicism)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图陆地生物群落中水平格局的主要决定因素(Smith,1980)(四)群落的时间格局 光、温度和湿度等许多环境因子有明显的时间节律(如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受这些因子

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

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中,需要添加糖类作为碳源物质,因此糖类是影响植物组织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高中生物教材中明确指出,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中添加的糖类是蔗糖。那么为什么不添加葡萄糖呢?很多资料上解释为蔗糖较葡萄糖便宜,易被植物细胞吸收。其实并非如此。之所以以蔗糖作为碳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1)同样作为碳源为植物细胞提供能量来源,蔗糖较葡萄糖能更好地调节培养基内的渗透压。配制相同质量分数的培养基,蔗糖形成的渗透压要明显低于葡萄糖,因此若采用葡萄糖作为碳源,易使植物细胞脱水而生长不良。同时,植物细胞吸收蔗糖的速率要明显慢于吸收葡萄糖的速率,所以蔗糖形成的渗透压可相对长期的保持稳定。 (2)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要时刻注意防止培养基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微生物生长所需的碳源最常用的是葡萄糖,一般很少利用蔗糖。因此,采用蔗糖作为培养基的碳源,可一定程度上减少微生物的污染。 (3)诱导作用。在培养基成分中,增加生长素的浓度,导致木质部形成,增加蔗糖浓度则导致韧皮部形成。当生长素水平恒定时,2%蔗糖使分化出的全部是木质部,4%蔗糖使分化出的几乎全部是韧皮部,3%蔗糖则可以分化出两者。所以,生长素和蔗糖浓度决定愈伤组织中维管束的类型与数量。因此,在植物组培中要选用蔗糖而不选用葡萄糖。 通过细胞膜内外的液体的浓度差来调节 当细胞膜内的浓度小于细胞膜外的时候蔗糖救能进入细胞中了 植物细胞培养中最常用的培养基的碳源是蔗糖,已知葡萄糖和果糖也能使某些植物生长得很好。植物细胞可以分解蔗糖,蔗糖是由一分子果糖和一分子葡萄糖组成的,蔗糖是可以直接进入细胞的,蔗糖跨质膜从质外体进入细胞是由载体介导并需要消耗能量的质子-蔗糖共运输机制进行的,另外,植物能够利用的某些其他形式的碳源有麦芽糖、半乳糖、甘露糖和乳糖等。葡萄糖更不稳定,培养基需添加葡萄糖一般都在灭菌后再兑换。实在要添加葡萄糖那么灭菌温度一般控制在108~110左右,120度灭出来的就有一定程度的碳化了。所以用蔗糖更简单 动物细胞只能吸收葡萄糖,二糖蔗糖是无法吸收的。 以蔗糖为植物培养基碳源有两个原因: 1.抑制杂菌生长.细菌等不能直接以蔗糖为碳源,故可起抑制其生长的作用 2.蔗糖被植物细胞利用机理目还无定论.主要有以下两个学说(1)植物细胞先以次级主动运输的方式在细胞内外形成质子梯度,然后蔗糖就会利用这个梯度被吸收进细胞. (2).植物的细胞壁中含有能分解蔗糖的相关酶,蔗糖先在细胞膜外被分解为单糖,然后这些单糖再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从而被细胞利用.

园林植物的分类

园林植物的分类 绪论 一. 园林植物的概念及分类 (一) 园林植物的概念及范畴 能绿化、美化、净化环境,观赏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维护生态平衡的栽培植物。 因此,园林植物不仅包括木本和草本的观花、观果、观叶、观姿态的植物,也包括用于建立生态绿地的所有植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园林植物的范畴也在延伸扩大。 (二) 园林植物的分类 植物系统分类方法外,从不同的角度存在着多种分类方法。 1.生物学特性 (1) 木本 乔木类主干明显而直立。如白玉兰、广玉兰、榕树、悬铃木、樟树等。 灌木类无明显主干,一般植株较矮小,分枝以接近地面的节上开始呈丛生状。如牡丹、月季、腊梅、贴梗海棠等。 藤本类茎木质化,长而细软,不能直立,需缠绕或攀援其他物体才能向上生长。如紫藤、凌霄、爬山虎、葡萄等。 (2) 草本园林植物 一年生在一年内完成其生命周期,即从播种、开花、结实到枯死均在一年内完成。多原产于热带或亚热带,不耐寒,一般在春季无霜冻后播种,于夏秋开花结实后死亡。如百日草、鸡冠花、千日红、凤仙花、波斯菊、万寿菊等。

二年生在两年内完成其生命周期,当年只进行营养生长,到翌年春夏才开花结实。其实际生活时间常不足一年,但跨越两个年头,故称为二年生植物。 具一定耐寒力,但不耐高温。如金盏菊、石竹、紫罗兰、瓜叶菊、飞燕草、虞美人等。 多年生寿命超过两年,能多次开花结实。可根据地下形态的变化分为: 球根具有地下茎或根变态形成的膨大部分,以渡过寒冷的冬季或干旱炎热的夏季(呈休眠状态)。球根园林植物种类很多,因其地下茎或根变态部分的差异,可分为: 不定根或侧根膨大,形成块根,如大丽花、花毛茛等; 短缩的变态茎,形成球茎,如唐菖蒲、小苍兰、番红花、秋水仙等; 地下根状茎的顶端膨大,形成块茎,如花叶芋、马蹄莲、大岩桐等; 地下茎极度缩短并有肥大的鳞片状叶包裹,形成鳞茎,如水仙、郁金香、百合、风信子、石蒜等; 地下茎肥大,形成根茎,如美人蕉、鸢尾等。 宿根地下部分形态正常,不发生变态,宿根存于土壤中,冬季可在露地越冬。地上部分冬季枯萎,第二年春天萌发新芽。芍药、菊、香石竹、蜀葵、天竺葵、文竹等。 (3) 水生园林植物 沼泽地或不同水域中,如荷花、睡莲等。 (4) 多浆、多肉类园林植物 旱生、喜热的生理特点,含水分多,茎或叶特别肥厚,呈肉质多浆的形态。如仙人掌、芦荟、落地生根、燕子掌、生石花等。 1 2.依植物观赏部位分类

实验一 植物组织培养基母液配制的若干关键环节

实验一、植物组织培养基母液配制的若干关键环节目的与要求: 熟悉MS培养基的组成,掌握贮备液的配制方法. 植物组织培养(plant tissue culture)是指植物的任何器官、组织或细胞,在人工预知的控制条件下,放在含有营养物质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等组成的培养基中,使其生长、分化形成完整植株的过程.植物组织培养具有取材少,培养材料经济;人为控制培养条件,不受自然条件影响;生长周期短,繁殖率高;管理方便,利于自动化控制等特点.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植物的快速繁殖之中. 为了避免每次配制培养基都要对几十种化学药品进行称量,应该将培养基中的各种成分,按原量10倍、100倍或1000倍称量,配成浓缩液,这种浓缩液叫做母液。这样,每次配制培养基时,取其总量的1/10、1/100、1/1000,加以稀释,即成培养液。现将培养液中各类物质制备母液的方法说明如下。 以MS培养基为例,其母液的配制包括大量元素、微量元素、铁盐、维生素、氨基酸、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和有机附加物等种类.(见表1) 表1 MS培养基母液的配制 成分规定用量 /mg.L-1 扩大倍 数 称取量/ mg 母液定溶 体积/ml 配1LMS培 养基吸取量 /ml 大量元素 KNO3 NH4NO3 MgSO4·7H2O KH2PO4 CaCl2·2H2O 微量元数 MnSO4·4H2O ZnSO4·7H2O 1900 1650 370 170 440 22.3 8.6 20 20 20 20 20 1000 1000 38000 33000 7400 3400 8800 22300 86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50 50 50 50 50 1 1

园林植物的概念与分类

园林植物的概念与分类 园林植物的概念与分类 园林植物是指在园林绿化中栽植应用的植物,包括各种乔木、灌木、藤本、地被、竹类、草本花卉及草坪植物等。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是指对园林植物种植、养护与管理,包括园林植物的栽植、灌溉、排涝、修剪、防治病虫、防寒、支撑、除草、中耕、施肥等技术措施。由于草本花卉与草坪的内容在专门的课程中讲授,所以本课程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指园林木本植物。 0.2园林植物的分类 由于我国园林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各自在园林绿化中起的作用又不尽相同,为了便于研究和应用,除按系统分类方法外,还可将园林植物按以下分类方法进行归类。 1)按生物特性分类 (1)乔木类 ①乔木类:树体高大(通常6m以上),具有明显的高大主干,分枝点高,如雪松、云杉、樟子松、悬铃木、广玉兰、银杏、白皮松等。 ②灌木类:树体矮小(通常6m以下),主干低矮或者茎干自地面呈多数生出而无明显主干;如月季、牡丹、玫瑰、腊梅、珍珠梅、大叶黄杨和紫丁香等。 ③藤本类:以特殊的器官,如以吸盘、吸附根、卷须或缠绕或攀附其他物体而向上生长的木本植物,如爬山虎可借助吸盘;凌霄可借助于吸附根而向上攀登;蔓性蔷薇每年可发生多数长枝,枝上上并有钩刺故得上升;卷须类如葡萄等。 ④丛木类:树体矮小而干茎自地面呈多数生出而无明显的主干。 ⑤匍匐植物类:植株的干和枝不能直立,均匍地生长,与地面接触部分可生出不定根而扩大占地范围,如铺地柏。 (2)草本植物 ①花卉类:可分为1-2年生花卉、球根花卉、水生花卉和蕨类,详见花卉学。 ②草坪植物类:是由人工栽培的矮性禾本科或莎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并加以养护管理,形成致密似毡的植物群体。 2)按植物观赏部位分类 ①观花类:包括木本观花植物与草本观花植物。观花植物以花朵为主要的观赏部位,形状各式各样、色彩千变万化。单朵的花又常排聚成大小不同、式样各异的花序或以花香取胜。 木本观花植物:月季、杜鹃、榆叶梅、连翘、桃、玫瑰、合欢、绣线菊、碧桃、紫丁香等。

高中生物第5章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群落的主要类型群落演替学业分层测评

第5章群落第1-5节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略)、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群落的主要类型、群落 演替学业分层测评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下列概括性结论中,阐述生物群落定义的是( ) A.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B.一定空间内所有种群的集合 C.每个个体成为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集合的组分 D.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相互作用的整体 【解析】群落是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群落是指生物群落,它同时含有多个种群,不包括非生物因素。每个群落的组分包括该群落所有种群,而不是个体。 【答案】 B 2.(2016·杭州高二期末)森林中的植物群落由上到下分布的植物类型是( ) ①树冠层②灌木层③草本层④地表层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 C.③④①② D.④③②① 【解析】陆生植物有六种生长型:乔木、灌木、藤木植物、草本植物、附生植物、地表植物。森林中植物类型从上到下分布为①②③④ 【答案】 A 3.(2016·杭州高二期末)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黄杉的三个种群龄级(以胸径的大小表示)的取样调查图。其中种群A为自然状态,种群B、C受到了不同强度的人为干扰。据图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人为干扰对B、C种群各龄级的数量没有显著影响 B.种群A中低龄级黄杉个体数量大于种群B

C.种群B中高龄级的黄杉被采伐有利于低龄级黄杉的生长 D.种群C中高龄级黄杉数量锐减,导致其垂直结构的层次简单 【解析】人工干扰下的B种群各龄级黄杉较种群A多,C种群各龄级黄杉较种群A少,A、B项错误;垂直结构是群落的特征,而非种群的特征,D项错误。 【答案】 C 4.牛头山森林公园里的很多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引起此森林群落中的动物和植物垂直分层的主要非生物因素分别是( ) 【导学号:24890041】A.食物、温度B.光照、温度 C.食物、光照D.温度、湿度 【解析】 即光照影响植物的垂直分层,食物影响动物的垂直分层。 【答案】 C 5.生物群落空间结构的分布有利于( ) A.生存竞争B.占据空间 C.资源利用D.生物进化 【解析】生物群落空间结构的分布可避免过多的种间竞争,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 【答案】 C 6.(2016·温州期末)在北半球陆地,随海拔高度增加,由南向北群落依次是 ( ) A.热带雨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 B.苔原、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C.热带雨林、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苔原 D.苔原、热带雨林、针叶林、落叶阔叶林 【解析】群落随海拔高度增加即由平原到高原,主要表现为温度下降;群落由南向北(即纬度变化)依次经过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主要表现也为温度的下降。结合陆地生物群落的特点,可判断出最南端为热带雨林,依次为落叶阔叶林、针叶林,最北端为苔原。 【答案】 A 7.关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特征表述,正确的是( ) A.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故干湿季明显 B.我国东部分布着全球面积最大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乔木、灌木、草本、地表层均具备,乔木仅有一层

植物组织培养的一些注意事项

植物组织培养的一些注意事项 一、常用培养基主要特性 1、高盐成分培养基包括MS、LS、BL、BM、ER 等培养基。其中MS 培养基应用最广泛,其钾盐、铵盐及硝酸盐含量均较高, 微量元素种类齐全, 其养分数量及比例均比较合适, 广泛用于植物的器官、花药、细胞及原生质体的培养。LS、BM、ER 培养基由MS 培养基演变而来。 2 、硝酸钾含量较高的培养基包括B5 、N6 、LH、GS 等培养基。 ①B5 培养基B5 培养基除含有较高的钾盐外, 还含有较低的铵态氮和较高的盐 酸硫胺素, 较适合南洋杉、葡萄及豆科与十字花科植物等的培养。 ②N6 培养基N6 培养基( 朱至清等1975 ) 系我国学者创造, 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适用于单子叶植物花药培养, 柑橘花药培养也适合, 在楸树、针叶树等的组织培养中使用效果也好。 ③SH 培养基是矿盐浓度较高的一种培养基, 其中铵与磷酸是由磷酸二氢铵 ( NH4 H2 PO4 ) 提供的, 这种培养基适合于某些单子叶及双子叶植物的培养。 3 、中等无机盐含量的培养基 ①H 培养基本培养基大量元素约为MS 培养基的一半, 仅磷酸二氢钾及氯化钙稍低, 微量元素种类减少, 而含量较MS 为高, 维生素种类比MS 多。适于花药培养。 ②尼奇培养基(Niotsch 1969 ) 此培养基与H 培养基成分基本相同, 仅生物素比 H 培养基高10 倍。也适合于花药培养。 ③米勒培养基(Miller 1963 ) 此培养基和Blaydes(1966) 培养基二者成分完全相同。适合大豆愈伤组织培养和花药等培养用。 4 、低无机盐培养基大多情况下用于生根培养基。有以下几种: ①改良怀特培养基(White 1963 ) ②WS 培养基(Wolter & Skoog 1966) ③克诺普液( Knop 1965 ) 花卉培养上用得多。 ④贝尔什劳特液(Berthelot 1934) ⑤HB 培养基( Holley & Baker 1963) 此培养基在花卉脱毒培养和木本植物的茎尖培养中效果良好。其成分是大量元素比1/ 2 克诺普( Knop ) 液稍多, 微量元

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配制

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配制、分装与灭菌 一、实验目的 1.配制培养基母液是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技术。掌握植物组织培养基母液的配制方法和分装原则与方法。 2.掌握大量元素母液、微量元素母液、铁盐、有机物质、植物激素的配制和灭菌方法。 二、仪器设备及试剂 电磁炉天平(0.0001 g) 高压灭菌锅、量筒: 10ml、20ml、100ml、500 ml烧杯: 1000ml、500 ml、250 ml 、移液管: 1ml、2ml、5 ml 吸管若干、记号笔、三角瓶或试管、试管架锡铂纸、玻璃棒配制好的各种母液,如大量元素母液、微量元素母液、铁盐、有机物、生长调节剂等,个别生长调节剂要随配随用。蒸馏水、pH试纸蔗糖、琼脂等 1 molL NaOH溶液、1 mol/L HC1溶液。 三、方法和步骤 1.量取所配培养基总体积的2/3体积的蒸馏水,如要配1升培养基,先量取约700 m1体积的水。 2.根据培养基配方,用量筒量取所需要的各种元素的母液。 物质加入体积或重量大量元素母液(10x)100ml 、微量元素母液( 100)1 ml有机物质母液(200x)5ml 、铁盐母液(200x)5 ml、肌醇(200x)5 ml、蔗糖30g、琼脂7g

吸取母液时,注意应先将几种母液按顺序排好,不要弄错以免使培养基中药品成分发生改变。在培养不同的外植体时,应加入不同的激素,如培养康乃馨侧芽或茎段时加入1ml的1mg/ml 的6 BA;而胡萝卜愈伤组织培养中应加入2ml的1mg/ml 的24-D。加入一种母液后应先搅拌均匀,避免因不均而使局部浓度过高而引起沉淀,琼脂可在加入蔗糖调节完pH值后再加入,此时应注意搅拌,以免琼脂或蔗糖沉淀于烧杯底而炭化。 3.调节培养基的pH值,用pH计或pH试纸测定 培养基的pH按照培养材料的要求分别用1moILNaOH溶液、1molL HC1溶液来调节所配制培养基的pH值,- -般培养基的pH值约为5.8,培养的材料不同,对培养基的pH值要求也不同 4.分装 加热至沸腾片刻,以使琼脂充分溶解,检查时可注意烧杯内溶液是否透明。将配制并加热好的培养基分别装在事先洗净的三角瓶,用封口膜封口,注明标签,然后和用牛皮纸或报纸包好的培养皿及用三角瓶装好的蒸馏水一道进行高压灭菌。 5.培养基的灭菌 一般用医用高压锅来灭菌(方法略),本实验采用全自动高压灭菌锅。 5.培养基的保存 毒过的培养基通常放在接种室或培养室中保存,一般应在消毒后的两周内用完,最好不要超过一个月。 四、注意事项

植物群落类型及结构特征CG

辽东山地老秃顶子冰缘地貌植物群落类型及结构特征 摘要: 关键词:老秃顶子;冰缘地貌;群落类型;结构特征 引言 冰缘地貌是由冻胀、热融蠕流、热融、雪蚀、风力等寒冻风化和冻融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 一般指无冰川覆盖的气候严寒地区的冻土分布区和季节冻土区发育的冰缘地貌, 因而冰缘地貌又称冻土地貌[ 1]辽东地区冻土环境属于季节性冻土,冰期内地表受到强烈的风化作用,使得山体岩层崩解分离,散落的岩块、碎屑常堆积于缓坡或谷地,形成杂乱无章的乱石堆积,故此,当地人也将该地貌称为“乱石窖”或“跳石塘”。目前植被状况良好,苔藓、地衣、蕨类和灌木覆盖严密,乔木根系固定在岩石缝隙之间,郁闭度在0.7以上,给公顷蓄积量达300立方米。但这种特殊石质生境上的森林植被一旦遭到破坏,不仅恢复困难,还潜在着发生泥石流、啸山等重大地质灾害的危险。加之本区正好处在我国东部2~3级生态敏感带的边缘,生态环境脆弱,存在着生态环境的不稳定性。因此,掌握冰缘地貌上覆植被的分布规律,对提高植物群落的稳定性、丰富性。目前国内外对于冰缘地貌与植被生态学之前的关系研究还比较少见,1983年陈鹏等研究了长白山冰缘地貌与土壤动物之间的关系。【6】对于辽东山地老秃顶子冰缘地貌的研究仅限于对其冰缘地貌的形成和冰缘地貌本身单方面的研究,还没有把辽东山地老秃顶子冰缘地貌与其植被生态学联系到一起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老秃顶子冰缘地貌上的植物群落类型及结构特征的研究,旨在揭示其冰缘地貌上的植物类型,分布、结构等特征与其所在冰缘地貌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冰缘地貌上的植被保护提供基础的科学依据。 1研究区概况 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4°41′13″~125°5′15″ E;41°11′11″~41°21′34″ N)位于辽宁省东部桓仁、新宾两县交界处,主峰老秃顶子位于辽宁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海拔1367.3m,相对高差867m,为辽宁第一峰。其四周群山起伏,各山间谷地均有大量冰缘地貌分布。土壤类型主要以棕壤和暗棕壤为典型代表,多由花岗岩残积母质发育而成,结构疏松,有机质含量高,适宜植被生长【2】。地带性植被为温性落叶阔叶林,植物区系属长白植物区系的西南边缘,兼有华北植物区系的过渡性,生物多样性丰富,查明有真菌植物50 科 44 种 , 地衣植物 13 科 84 种 , 苔鲜植物 50 科 204 种 , 维管束植物 120 科 1141 种。维管束植物中有蕨类植物 19 科 60 种 , 裸子植物4 科23 种, 被子植物97 科1058 种[ 24 ], 主要优势科有菊科(Compositae) 、蔷薇科 (Rosaceae) 、毛茛科(Ranun2culaceae) 、禾本科( Gramineae) 、百合科(Liliaceae) 、豆科(Leguminosae) 、伞形科(Api2aceae) 、杨柳科(Salicaceae) 、莎草科(Cyperaceae) 、唇形科(Labiatae) 等。区内气候类型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温 6.3℃,年降水量为870--1060mm,年平均相对湿度67%【4】;年无霜期133d,冻结期114d,年平均冻土厚度91cm。境内水系发达、河流网布,局部乱石窖之下形成暗河,在巨石

植物组培培养基及其配制

植物组培培养基及其配制 培养基好比土壤,是组织培养中离体材料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地。因此,在组织培养基的各个环节中,应着重掌握培养基,了解它的组成和配制方法。 一、组成培养基的五类成分 目前,大多数培养基的成分是由无机营养物、碳源、维生素、生长调节物质和有机附加物等五类物质组成的。 1.无机营养物 无机营养物主要由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部分组成,大量元素中,氮源通常有硝态氮或铵态氮,但在培养基中用硝态氮的较多,也有将硝态氮和铵态氮混合使用的。磷和硫则常用磷酸盐和硫酸盐来提供。钾是培养基中主要的阳离子,在近代的培养基中,其数量有逐渐提高的趋势。而钙、钠、镁的需要则较少。培养基所需的钠和氯化物,由钙盐、磷酸盐或微量营养物提供。微量元素包括碘、锰、锌、钼、铜、钴和铁。培养基中的铁离子,大多以螯合铁的形式存在,即FeSO4与Na2—EDTA(螯合剂)的混合。

2.碳源 培养的植物组织或细胞,它们的光合作用较弱。因此,需要在培养基中附加一些碳水化合物以供需要。培养基中的碳水化合物通常是蔗糖。蔗糖除作为培养基内的碳源和能源外,对维持培养基的渗透压也起重要作用。 3.维生素 在培养基中加入维生素,常有利于外植体的发育。培养基中的维生素属于B族维生素,其中效果最佳的有维生素B1、维生素B6、生物素、泛酸钙和肌醇等。 4.有机附加物 包括人工合成或天然的有机附加物。最常用的有酪朊水解物、酵母提取物、椰子汁及各种氨基酸等。另外,琼脂也是最常用的有机附加物,它主要是作为培养基的支持物,使培养基呈固体状态,以利于各种外植体的培养。 5.生长调节物质 常用的生长调节物质大致包括以下三类: (1)植物生长素类。如吲哚乙酸(IAA)、萘乙酸(NAA)、2,4-二氯苯氧乙酸(2,4-D)。 (2)细胞分裂素。如玉米素(Zt)、6-苄基嘌呤(6-BA或BAP)和激动素(Kt)。

植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

第一节植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 一、生活型组成特征 人们观察和区别植物群落时,首先关注的是群落中占优势的生活型,正是它赋予该群落一定的外貌形象,如森林、草原、荒漠等。 植物群落生活型的组成特征是当地各类植物与外界环境长期适应的反映。研究表明,一个域的典型植被,均有一定的生活型谱(表4-1),而且一定的植被类型,一般都以某一两种生活型为主,各拥有较丰富的植物种类。 表4-1 不同群落类型的生活型谱 热带和亚热带湿润森林均以高位芽植物占优势,如对高位芽植物作进一步划分即可比较出差异。 对每一群落,均可作叶级的分析,并作出叶级谱。不同植被类型的叶级谱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即往往以某一叶级占优势,并以此与其他类型相区别(表4-2)。叶面积的大小,与气候带有某种相关性。在热带地区,大叶的比例最高,随着逐渐离开赤道,叶面积较小的类型亦渐增多,而大叶的比例逐渐减少。 表4-2 不同群落类型叶级的比较 表4-3 贝加尔针茅草原生物学类群与生态类群综合分析表 (据植被,1985,简化) 对生活型与生态类群组成的综合分析,能够更好地反映群落与所处环境的关系。对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草原作此类分析(植被,1985)可显示出它的群落重要属性,即中旱生和旱中生的杂类草(双子叶植物)占有很大比重,也表明它的所在地环境并非十分干旱。 以上只涉及生活型所含种数的多少,进一步分析还需考虑它们在群落中的各种数量特征,才能判别其所起的作用。

二、植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和植物环境 群落中的各种植物,在群落占据一定的生存空间,而全部植物(按所属生活型)的分布状况,构成了植物群落垂直的和水平的结构,并将原有生境改变为特殊的群落部环境(植物环境)。 (一)垂直结构 大多数的群落都有高度上的分化或成层现象,这是群落中各植物间及植物和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特殊形式。无论是木本群落或是草本群落,都可看到垂直分化。 在森林群落,不同种类植物的植冠(叶层)分布在不同的或是相同的高度围,它们在群落沿着垂直高度的梯度及光照强度的梯度,占有不同的位置。根据它们垂直高度,可划分出一定的层次。在森林中,一般划分出乔木层,林下的灌木层、草本层以及地被层(贴地的苔藓地衣)。这种层的分化是群落对环境条件适应的一种表现。然而在自然界,情况并不是那样简单,就乔木层而言,也不是所有乔木都长到一个几乎接近的高度。在热带雨林里,乔木层的垂直高度,可以达到30—40m或更高,一般可分出三个亚层,但是由于乔木层组成复杂,高矮参差不齐,层的界限并不是一般目测能分辨出来的。还有不少灌木也能发育成幼树状态,因而往往与小乔木交错生长在近似的高度,这样就会产生乔木亚层和灌木层的重叠。 除上述基本层次外,藤本植物和附生、寄生植物,攀援或附着在不同植物的不同高度,往往在整个群落的垂直高度都有分布,因而并不形成一个层次。这类植物称之为层间植物。层间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多少,是和热量、温度的大小密切有关的。例如在我国的岛和滇南的森林中,藤本植物种类繁多,生长奇特,它们的枝叶花果常伸到高达20—30m的林冠层中,下部的藤茎又粗又壮,在这种森林里几乎没有一株树木可幸免于它们的干扰。 群落特别是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一个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这主要是部分光被上层的有机体所吸收或反射。形成林冠最上层的树木是受到全光照照射的,上层树冠的枝叶可以吸收和散射一半以上的光能。在乔木的下层,是利用残余光的小树。下层的灌木层,大约利用全光照的10%,而草本层仅利用了1—5%的全光照,以维持本身的生长,最后是得到极微弱光照的苔藓地衣层。由此可见,森林的垂直结构包含一种适应光强梯度的生活型梯度——几层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地表的苔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