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 格式:ppt
- 大小:16.60 MB
- 文档页数:101
森林群落的演替一、裸地(一)裸地概念和类型裸地:即指从来没有植物生长的地段。
裸地通常有极端的环境条件,如极为干旱、潮湿、缺乏有机质等。
分为两种:原生裸地和次生裸地原生裸地;指从来没有生长过植被、或原来生长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连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条件均已不存在的地段。
次生裸地:指那些原生植被虽然被消灭,但原有群落下的土壤条件还多少保留着,并且土壤中还多少保留着原来群落某些繁殖体的地段。
(二)裸地形成的原因地形变迁:地形变迁形成的裸地多为原生裸地。
如风积作用形成的沙丘和土堆、重力侵蚀形成的山崩、火山活动形成的熔岩等。
气象因素:气象因素形成的多为次生裸地。
如干旱使水库、河流或湖泊变干、风灾和雪灾引起的植物毁灭等。
生物作用:生物作用形成的一般为次生裸地。
如灾害性昆虫的大发生。
人为影响:人为影响形成的一般为次生裸地。
如砍伐森林、过度放牧、垦荒等。
二、植物群落的形成过程植物群落的形成过程一般包括四个阶段:迁移、定居、竞争和反应等。
迁移:即繁殖体传播到裸地的过程。
繁殖体包括植物的种子、孢子以及能起作用的任何部分(如某些植物地下茎、具无性繁殖能力的枝、干等)。
定居:繁殖体传播到新的地点后,即进入定居过程。
定居包括发芽、生长和繁殖三个环节。
各环节能否顺利完成,取决于物种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和定居地的生境条件。
竞争:在一定的地段,由于不同物种的同时入侵或随着个体的增长和繁殖,必然导致营养空间和资源的竞争,结果是适者生存。
反应:通过植物的定居和生长,群落内生物和非生物环境间会不断发生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原来的生境条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改造的结果往往是不利于早期入侵者的生存,从而为另一些更适应种的进入创造了条件,即另一个群落形成的开始。
三、森林群落的发育从一个群落形成到被另一个群落替代,每一个群落都有一个发育过程。
这个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发育初期、盛期和末期。
发育初期:在发育初期,建群种的良好发育是一个主要标志。
建群种的生长和变化会引起其它种类的生长和个体数量的变化。
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植物群落是指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由各种不同种类的植物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相对稳定的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的能谱。
种类组成是一个植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群落内个体数量和物种多样性的特征。
按照植物生活形态的差异,可以将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划分为乔木、灌木、草本和苔藓等几种类型。
乔木是指高大木本植物,具有木质茎干。
乔木在森林和林地中比较常见,它们可以提供栖息地和遮蔽面积,形成生态系统的“骨架”。
森林中的乔木种类很多,如松树、柏树、橡树、枫树等。
灌木是指较低矮的木本植物,它们通常生长在乔木下层或草本植物的间隙中。
灌木可以起到保护土壤、抵抗风蚀等作用。
在草原、灌丛和亚热带地区,灌木种类比较丰富,如藤本植物、梅花草、桂花等。
草本是指较为矮小的植物,一般没有明显的木质茎干。
草本广泛分布在各种生境中,如草原、湿地、耕地等。
草本植物多样性很高,不同生境下的草本植物种类也会有所不同,如苦草、米草、芦苇等。
苔藓是指比较原始的植物类群,与其他植物区别较大。
苔藓植物一般生长在湿润的环境中,如河岸、石灰岩地区等。
苔藓植物的种类相对较少,如长喙藓、铺地藓、玉米苔等。
除了以上几类植物外,植物群落还包括其他的一些植物类群,如蕨类植物、藤本植物、水生植物等。
它们根据物种的生态适应性和群落的特点,选择在特定的生境中生长。
例如,水生植物在湖泊、河流等水体中生长,可以提供氧气、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等作用。
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不同植物类群的相互作用和资源利用,促进了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的稳定。
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不仅在形成和维持生态系统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生态服务。
因此,对于植物群落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大的生态和经济意义。
植物群落生态学了解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生态学功能植物群落生态学:了解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生态学功能植物群落是指在某一地理区域内,由不同种类的植物组成的生物群体。
它们在相互作用中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并对环境起着重要的生态学功能。
了解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生态学功能对于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
一、植物群落的组成植物群落的组成是指由哪些植物种类构成的。
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植物群落可以包括多种植物,例如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等。
植物的生长受到当地的气候、土壤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植物群落的组成会随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植物群落的组成不仅仅包括不同的植物种类,还包括它们之间的相对丰度和空间分布。
相对丰度是指在群落中某个植物种类所占的比例,而空间分布则是指植物在群落内的分布格局。
通过研究植物群落的组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植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二、植物群落的结构植物群落的结构是指植物在空间上的排列方式。
植物群落的结构可以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两个方面。
垂直结构是指植物在高度上的分布。
在一个植物群落中,不同种类的植物可以根据其生长形态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而分布在不同的高度。
例如,大树通常生长在较高的位置,而矮小的草本植物则分布在较低的位置。
这种垂直结构使得不同植物能够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并形成多层次的植被结构。
水平结构是指植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格局。
植物群落的水平结构可以呈现出不同的类型,例如单一型、斑块型和连续型等。
单一型的水平结构是指植物群落内各种植物种类呈现均匀分布的情况。
斑块型的水平结构是指植物群落内各种植物种类形成不同大小的斑块状分布。
而连续型的水平结构则是指植物群落内各种植物种类形成连续性的分布,常见于森林等生态系统。
通过研究植物群落的结构,我们可以了解植物群落内植物的空间组织方式,进而推测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与其他生物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
第六章植物群落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第四节植物群落动态植物群落的定义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植物种类组成和空间结构、各种植物之间以及植物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功能的植物集合体。
植物群落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物种☞具有一定外貌☞具有一定群落结构☞形成群落环境☞是一个功能集体☞一定分布范围和分布规律☞一定的动态特征☞群落的边界特征每个植物群落都是由一定的植物种群组成的。
因此,种类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首要特征。
一个群落中种类成分的多少及每种个体的数量,是度量群落多样性的基础。
一个群落中的植物个体,分别处于不同高度和密度,从而决定群落的外部形态。
植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结构单元,它本身除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外,还具有一系列结构特点。
例如,生活型组成、种的分布格局、成层性、季相、捕食者和被食者的关系等。
一定类型的植物群落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形成,且对其居住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并形成群落环境。
群落中的物种有规律的共处,即在有序状态下共存,不是一些种的任意组合。
主要表现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方面。
1.一个群落必须经过生物对环境适应;2.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适应、相互竞争,形成具有一定外貌、种类组成、结构和集合体。
任一植物群落分布在特定地段或特定生境上,不同群落的生境和分布范围不同。
植物群落是生态系统中具生命的部分,生命的特征是不停地运动,群落也是如此。
其运动形式包括季节动态、年际动态、演替与演化。
在自然条件下,有些群落具有明显的边界,如水生群落与陆生群落之间的边界,可以清楚地加以区分;有的则不具有明显边界,而处于连续变化中。
如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的过渡带,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的过渡带等。
前者见于环境梯度变化较陡,或者环境梯度突然中断的情形。
例如,地势变化较陡的山地的垂直带,陆地环境和水生环境的边界处(池塘、湖泊、岛屿等)。
群落交错区(ecotone):不同群落之间的过渡带。
植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植物群落是指一定面积内由不同物种植物所组成的群体,这些植物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一种动态平衡。
植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是指植物种类、分布和数量等各种因素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特点。
植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植物群落的结构植物群落的结构由很多因素决定,比如生长条件、地形、气候等。
植物群落中的植物种类与数量、高低层次、植物的空间分布都是其结构的表现。
不同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结构,但总体上可以分为四个层次:草本层、灌木层、树冠层和林下层。
草本层是植物群落结构的最底层,通常为0.5米至1.5米高。
在草本层内,植物的分布相对比较均匀,各个物种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分,其主要职能是为其他层次提供支撑。
灌木层是植物群落的第二层,植物高度通常在1.5至5米之间,相对于草本层高度更高。
灌木层相对于草本层有明显的分层,不同的物种之间在分布上能看到一定的规律性,比如一些灌木植物更容易生长在富含养分的土壤上。
树冠层是植物群落的最高层,由树木构成。
在一些生态系统中,树冠层的高度能够达到50米以上。
树冠层主要职能是将阳光能量转化为化学能,进而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能量。
林下层是植物群落的最底下的层次,包含了草本层和灌木层的一部分。
它与草本层和灌木层相比较矮小,通常高度在0.5米至1.5米之间。
与草本层不同的是,林下层集中出现了某些种类的植物,如蕨类植物、水生植物等。
植物群落的功能植物群落的功能是指不同层次植物对于生态系统的生物学、生态学和经济学价值。
其涉及的方面比较广泛,有土壤保持、水源涵养、氧气输出、降低CO2浓度、生物多样性维护等等。
首先,植物群落的根系可以牢固地固定土壤,保持土壤结构与水土流失,达到防止水土流失以及修复荒漠的目的。
植物群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沙漠化的发生,因为它们能够保持土壤内部的湿度与养分流失。
其次,植物群落还具有水源涵养的功能。
水源涵养指通过植物群落的传导,保持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稳定性。
第六章群落组成与结构1. 群落的概念与性质1.1群落的定义群落:占据一定的空间,具有一定的物种组成、外貌和结构,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集合体。
植被:一定区域内,全部植物群落的总和。
群落和植被的概念可大可小,根据观察者的需要而定。
1.2群落的特征①一定的外貌和结构②一定的种类组成③一定的分布范围和边界④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群落环境⑤一定的动态特征1.3群落的性质(1)机体论观点群落是一个有机体,群落与群落之间不连续。
(2)个体论观点群落和环境都是变化的,因此群落也是一个连续体,没有明确的边界。
1.3种-面积曲线为了解群落中物种的组成,常采用最小面积来统计一个群落的种类组成。
图6.2确定最小面积的程序(引自宋永昌,2001)表6.1各类植被研究时的最小面积(怦)Whittaker(1978)中国常用标准4000热带雨林 2 500 〜4 000热带雨林2000 〜热带次生雨林200〜1 000南亚热带森林900 〜1 200混交洛叶林200〜800常绿阔叶林400〜800温带落叶林100〜500温带落叶林200〜400草原群落50〜100针阔混交林200〜400灌丛群落25 〜100东北针叶林200〜4002. 群落的种类组成2.1群落的组成(1)优势种和建群种对群落结构和特征具有控制作用的物种,称为优势种。
优势种一般数量多、生物量高、体积较大,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
群落中不同层次可以有各自的优势种,其中优势层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
群落中一般有1 —3个建群种。
但热带雨林的建群种多于3个。
(2)亚优势种个体数量和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仍起一定作用的植物种。
(3)伴生种和偶见种伴生种常见于群落中,但不起主要作用。
偶见种是那些出现频率较低的物种。
但偶见种有时具有极高的生态学价值,如残遗植物等。
22群落的数量特征(1) 多度和密度两个指标均表示群落中单位面积上种的个体数目。
多度一般用目测法估算,用于植物个体较小的灌木和草本植物;而密度则必须数出个体数目,用于估测树木种类。
第六章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第六章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生物群落的概念群落的种类组成群落的结构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因素第一节生物群落的概念生物群落的定义群落的基本特征群落的性质一、生物群落的定义——生物群落的定义生物群落可定义为在相同时间及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也可以说,一个生态系统中具生命的部分即生物群落。
一、生物群落的定义——群落生态学的定义1902年,瑞士学者 C.schroter首次提出了群落生态学(synecology)的概念,他认为,群落生态学是研究群落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1910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的第三届国际植物学会议上正式决定采用群落生态学这个科学名称。
一、生物群落的定义——群落生态学的发展植物群落学(phytocoenology)也叫地植物学(geobotany)或植被生态学(ecology of vegetation)动物群落学研究晚于植物群落学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群落整合研究是群落生态学发展趋势之一。
一、生物群落的定义——群落生态学的研究意义由于群落的发展而导致生物的发展,因此,对特定生物进行控制的最好办法就是改变群落,而不是“攻击”其生物本身。
二、群落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外貌;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形成群落环境;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一定的动态特征;一定的分布范围;群落的边界特征;群落中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生态学重要性。
群落生态学的中心问题是回答群落的整体结构是如何形成的。
在生态学发展史中,生物群落概念的提出是很早的。
但是对于生物群落的两种对立观点——个体论学派和机体论学派的争论至今未休。
群落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动、植物种类?它们为什么像现在这样分布着?它们之间是怎样发生着相互作用的?这是群落生态学最令人感兴趣的问题。
三、群落的性质关于群落的性质问题,生态学界存在两派绝然对立的观点,一派认为群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一个有组织的生物系统,象有机体与种群那样,被称为机体论观点;另一派认为群落并非自然界的实体,而是生态学家为了便于研究,从一个连续变化着的植被连续体中人为确定的一组物种的集合,被称为个体论学派。
群落知识点梳理群落是指在特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不同物种组成的生态系统。
在群落中,各个物种之间相互作用,并且通过这些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群落生态学研究的是群落的组成、结构、功能以及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
下面将从植物群落和动物群落两个方面,对群落生态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梳理。
一、植物群落1.群落结构:植物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个植物个体的空间分布以及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
其中,物种的丰富度指的是群落中物种的数量,而多样性则是指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程度。
了解群落结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植物个体的分布规律和物种的多样性维持机制。
2.群落演替:群落演替是指群落在时间上的变化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中的植物个体和物种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群落的组成和结构也发生变化。
群落演替分为初级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而物种的依赖关系、环境因子以及物种间的资源竞争是影响群落演替的重要因素。
3.群落互作:植物群落中的植物个体和物种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有很多种,如竞争、共生和捕食等。
这些相互作用对于群落的结构和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植物之间的竞争可以影响植物个体的生长和繁殖,而共生关系可以提供植物养分和保护等方面的帮助。
二、动物群落1.群落结构:动物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个动物个体的空间分布以及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
动物的空间分布可以受到食物、栖息地和捕食者等因素的影响。
而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则与动物个体的数量和种类有关。
2.群落组织:动物群落中的动物个体通常会形成群体或社会结构。
这种组织形式可以提供保护、协作和资源共享等优势。
例如,某些鸟类会形成鸟群来共同觅食和防御捕食者。
3.群落稳定性:群落的稳定性是指群落在面临外界环境变化时保持相对稳定的能力。
群落稳定性的维持依赖于动物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物种的多样性。
当群落中某些物种消失或者相互作用受到破坏时,群落的稳定性可能会受到威胁。
总结起来,群落知识点的梳理包括植物群落和动物群落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