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植物群落类型与分布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6
《园林生态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B1011118适用专业:园林课程性质:专业课开课学期:第5学期总学时:40学时教学时数:理论课40学时一、编写说明1、课程简介:主要授课内容是园林植物与城市环境及生态因子的关系;植物群落结构;植物群落动态;植物群落类型与分布;生态系统概述;城市生态系统;城市景观生态;城市生态评价与管理。
2、地位和任务:课程从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出发,将城市环境特点、城市植被的特点与功能、城市生态系统、景观生态及生态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知识介绍给学生,为学生在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生态学基础知识,使其在园林生产实际中树立生态意识、增强生态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为生态园林、园林城市以及生态城市的建设服务。
3、总体要求: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相关概念;对园林植物和各生态因子的关系有较深印象;掌握各种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系统内能量的循环流动规律;掌握植物群落的类型、植物群落的演替成因和演替类型及群落分布规律;初步认识景观生态学中的各景观基本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在从事园林园艺工作中的生态意识,把生态学作为一个方面来考虑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4、与其它课程的关系:相关课程有《森林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农田生态学》等。
5、修订依据:本教学大纲根据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园林专业的教学计划编写。
二、教学大纲内容绪论1、教学目的:通过对此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生态学的发展过程发展阶段,掌握生态学的一些基本定义及其研究对象,介绍园林生态学研究的几个重要方面。
2、教学内容:(1)生态学的概念(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与生态学分之(3)生态学几个发展时期(4)城市化与现代园林的发展(5)园林生态学概况3、本章的基本要求:掌握生态学几个基本概念及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了解生态学的几个发展时期及现代园林的发展,初步认识园林生态学。
4、教学重点与难点:生态学的基本定义和研究对象。
世界主要陆地生物群落的主要类型及分布(一)热带雨林1.热带雨林是指分布于赤道附近的南北纬10℃之间的低海拔高温多湿地区,由热带种类所组成的高大繁茂、终年常绿的森林群落,为地球表面最为繁茂的植被类型。
2.植被特征:①种类组成特别丰富,均为热带分布的种类。
②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而分层不明显,乔木高大挺直,分枝少,灌木成小树状,群落中附寄生植物发达,有叶面附生现象,富有粗大的木质藤本和绞杀植物。
③乔木树种构造特殊:多具板状根、气生根、老茎生花等现象;叶子在大小形状上非常一致,全绿,革质,中等大小;多昆虫传粉。
④林冠高低错落,色彩不一,无明显季相交替,终年常绿。
3.分布:主要分布于南北纬度10℃之间的区域,全球可分为三大群系:①美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亚马逊河流域,面积最大。
②非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刚果盆地一带。
③亚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附近岛屿、婆罗洲、伊里安及菲律宾群岛。
向西可达缅甸和印度的阿萨姆,向北经中南半岛可达中国的台湾、广东及云南南部,向东南可一直延伸到澳大利亚大陆的东部。
以龙脑香科植物为标志。
④我国的热带雨林为北方边缘,不很典型,分布于台湾、两广、藏、滇的南部。
群落中绞杀植物较多,但龙脑香科的种类不多。
可分为湿润雨林、季雨林、山地雨林三个植被亚型。
(二)红树林1.指分布于热带滨海地区受周期性海水侵淹的一种淤泥海滩上生长的乔灌木植物落。
2.植被特征:①主要由红树科的常绿种类组成,其次为马鞭草科、海桑科、爵床科等的种类,共10余科,30多种。
②外貌终年常绿,林相整齐,结构简单,多为低矮性群落。
③具特殊的胎生现象,具支柱根或呼吸根,以及旱生、盐生的形态和生理特点。
分布:有两个分布中心。
①东方红树林:分布于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的热带、亚热带滨海地区。
②西方红树林:分布于太平洋东岸和大西洋沿岸的热带、亚热带滨海地区。
③我国的红树林属东方红树林的一部分,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沿海、广西和台湾。
练习4群落的主要类型和演替1.[2023重庆一中检测]观察一个群落,首先看到的是群落的外貌。
根据群落外貌和物种组成等的差异,陆地的群落可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荒漠生物群落的动物主要是斑马、长颈鹿、鸟类等B.森林生物群落中种群的生态位不随季节更替而变动C.热带雨林中空气流通不畅,风媒花植物很少D.草原生物群落的植物叶片巨大,能抵抗干旱2.[2024湖南部分学校检测]不同群落的外貌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群落中生物的不同特征体现了对环境的适应性。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仙人掌的针状叶、爬行动物的角质鳞片可减少水分散失,有利于适应荒漠干旱生境B.在草原上,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灌木植物占优势,多数动物具有快速奔跑的特点C.森林中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分层现象明显,群落对光能、空间的利用率高D.冻原植被和动物的丰富度较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较低3.[2023海南]某亚热带地区青冈栎林被采伐后的演替过程如图。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采伐迹地保留了原有青冈栎林的土壤条件和繁殖体,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与杂草群落相比,灌丛对阳光的利用更充分C.与灌丛相比,马尾松林的动物分层现象更明显D.与马尾松林相比,马尾松、青冈栎混交林乔木层的植物种间竞争减弱4.[2024南宁检测]“烧芭”(焚烧芭蕉树)是一种传统的农耕文化。
火山喷发是一种自然现象,喷出的岩浆所到之处寸草不生。
甲地发生过“烧芭”现象,乙地发生过火山喷发现象,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自然演替。
下列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甲、乙两地发生的演替类型不同B.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的火山岩上C.芭蕉园砍伐大部分芭蕉树后,芭蕉园的物种丰富度急剧下降D.与甲地相比,乙地演替的速度较慢、所经历的阶段也相对较多5.[2023北京]近期开始对京西地区多个停采煤矿的采矿废渣山进行生态修复。
为尽快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从演替的角度分析,以下对废渣山治理建议中最合理的是()A.放养多种禽畜B.引入热带速生植物C.取周边地表土覆盖D.修筑混凝土护坡6.[2020全国Ⅱ]河水携带泥沙流入大海时,泥沙会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洲。
·283·读写算2011年 第14期综合理论研究除了在极端环境条件下无植物生长外,地球表面的大多数地区都生长着各种不同的植物,它们的有机组合构成了各种各样的群落类型。
各种各样的植物群落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它主要取决于植物自身的遗传特征和其所处的环境条件。
在环境条件中,气候条件,特别是水热的时空分布对植物群落分布起着重要作用。
同类型的群落可以出现在气候相似的不同地区,气候不同,群落类型也不同。
某一地区所有植物群落的总体叫做该地区的植被。
整个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世界植被。
一、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是现存地球表面种类最多、结构最复杂的植被类型。
它主要分布于赤道及南北纬5°~10°的范围内。
雨林分布区的主要气候特征是全年气温高而温差小,平地的年平均气温为25~30℃,年较差不超过5℃,每月平均气温均高于18℃;年平均降水量不少于2000mm,多的可达4000~6000 mm,甚至10000 mm,各地降雨量每月多寡不一,但无明显的旱季。
空气湿度大,即使在干燥的白昼湿度也至少能达到50%,有的可能达到90%以上。
土壤为酸性,颜色多为红色或黄色。
世界上热带雨林可以分成三个区:美洲热带雨林区、印度-马来热带雨林区和非洲热带雨林区。
美洲热带雨林区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区,主要分布于巴西的亚马逊河流域,向西延伸到安第斯山麓,向东扩展到巴纳伊巴河,并在巴西的东南太平洋沿岸形成一条狭长的雨林带,向南达到玻利维亚和巴拉圭。
印度-马来热带雨林区是第二大雨林区,大多呈斑块状分布,从斯里兰卡、印度西北到泰国、柬埔寨、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以及澳大利亚东北部和东部海岸的狭长地带。
非洲热带雨林区面积不大。
主要分布于刚果盆地、并向西扩展到加蓬的利伯维尔。
二、稀树草原稀树草原是介于热带雨林和荒漠之间的类型。
高温和有明显的雨季、旱季是稀树草原气候的共同特点。
稀树草原的年平均降雨量比雨林少,在900~1500mm之间,最少的仅有250mm。
第十章 自然植物群落的类型及中国植被的分布第一节自然植物群落的主要类型和分布世界上不同的地带生长着不同类型的植物群落。
它们的分布,决定于群落所在的生态环境和历史原因,但是气候常在其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因此,大多数类型的植物群落在分布上 是有地带性的。
以下将分别叙述世界植物群落的基本类型和他们的分布。
一、常雨林和红雨林这两类群落都出现在潮湿的地带。
常雨林又称为潮湿热带雨林,分布在终年湿润多雨的热带(年雨量在 2000毫米以上,分配均匀)。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常雨林分布在南美亚马孙河流域和赤道非洲的西部,其他如 中美的东部,印度西南沿海,中印半岛的西部,我国的台湾南部、海南岛,以及许多热带岛 屿上,也都有出现。
常雨林分布在雨量最充沛、热量最丰富,热、水与光的常年分配最均匀 的地带;相应地,常雨林就成为陆地上最茂盛的植物群落。
在常雨林里,植物种类很多,每 公顷的地面上可以出现二、三百种以上的树种(也有种类较少的情况)。
树木的分枝少, 树冠小,树身高挺,有些树种在树干下部 产生许多板状跟、像护墙一样围绕着高 大的树身。
由于乔木的高度不等,因此 常雨林的树冠常参差不齐。
成层结构很 发达,乔木层多至 4~5层,下面还有灌 木层和草本层。
藤本植物纠缠交错,如 棕榈科的省藤属(Calamus )缠绕茎长可 达300米,附生真蕨类和附生的兰科植 物最为常见(图 10-1 )。
这些附生植物 大量出现,种类也很多。
除附生的藻类 和藓类外,还经常出现附生的蕨类和有 花植物,尤其是附生植物不但生在枝干 上,还生在叶上,似乎形成特殊的空中 花园。
常雨林中所有植物都是常绿的,终年生长,轮流开花。
很多树木,例如 可可属 (Theobroma )、木波罗属(Artocarpus )、榕属(Ficus )以及柿属(Diospyros )等的许多种,能在树干和 老茎上直接开花结实(图 10-2)。
常雨林中所有植物的芽都没有牙鳞。
林内湿 度很高,林下植物具有大而柔软的叶, 显示出湿性植物的特征;但上层乔木的 叶由于有时接触到晴朗炎热的天气,所以通常革质、坚硬、具光泽,带有旱生特征。
第十章植物群落类型与分布陆地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如在潮湿热带地区,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更替出现热带雨林→山地雨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寒温带暗针叶林→高山灌丛、高山草甸。
我国的植被分区原则:是分地理地带性和植被地带性,尤其是水平地带性作为基础,并结合考虑非地带性规律。
①寒温带针叶林区域:大兴安岭北部山地、用材基地。
②温带针阔混交林区域:垂直分布带较明显,木材重要基地。
③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林。
④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植被区,占全国总面积的1/4左右。
⑤热带季雨林、雨林区域:是我国森林类型中植被种类最为丰富的类型。
广东分布于湛江、化州、高州和阳江一线以南。
⑥温带草原区域:是欧亚草原区域的一部分。
⑦温带荒漠区域:本区内有一系列巨大山系,如天山、昆仑山等。
⑧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发育着以山地森林垂直带为代表的植被。
第二节自然植被的群落类型一、植物群落分类分类方法:①按外貌分类:以优势植物的生活型(生长型)作为分类基础。
森林、矮疏林、密灌丛、草地、稀树干草原、灌木稀树干草原、树丛、稀树草地、草甸、干草原、草甸性草原、真草原、灌木干草原、草本沼泽、木本沼泽、荒原缺点:把生态学关系差异很大的群落混淆在一起。
②按结构分类:忽视生态特征,没注意群落与环境的统一③按植物区系分类:注意植物生态、生活型和地理型④按优势度分类:以优势树种的生态学特征作为基础⑤按生态分类:主要以植物群落分布的生态条件或环境状况作为分类基础.⑥按外貌——生态分类:以群落主要层优势种的外貌(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特征(生活型)和生态学指标(生态环境)为划分原则。
⑦按演替分类:强调演替在植物群落分类上的重要性。
(二)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以群落本身的综合特征作为分类依据1.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系统主要分类单位分三级: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位)和群丛(基本单位)。
每一等级之上和之下又各设一个辅助单位和补充单位。
第十章植物群落类型与分布陆地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如在潮湿热带地区,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更替出现热带雨林→山地雨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寒温带暗针叶林→高山灌丛、高山草甸。
我国的植被分区原则:是分地理地带性和植被地带性,尤其是水平地带性作为基础,并结合考虑非地带性规律。
①寒温带针叶林区域:大兴安岭北部山地、用材基地。
②温带针阔混交林区域:垂直分布带较明显,木材重要基地。
③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林。
④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植被区,占全国总面积的1/4左右。
⑤热带季雨林、雨林区域:是我国森林类型中植被种类最为丰富的类型。
广东分布于湛江、化州、高州和阳江一线以南。
⑥温带草原区域:是欧亚草原区域的一部分。
⑦温带荒漠区域:本区内有一系列巨大山系,如天山、昆仑山等。
⑧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发育着以山地森林垂直带为代表的植被。
第二节自然植被的群落类型一、植物群落分类分类方法:①按外貌分类:以优势植物的生活型(生长型)作为分类基础。
森林、矮疏林、密灌丛、草地、稀树干草原、灌木稀树干草原、树丛、稀树草地、草甸、干草原、草甸性草原、真草原、灌木干草原、草本沼泽、木本沼泽、荒原缺点:把生态学关系差异很大的群落混淆在一起。
②按结构分类:忽视生态特征,没注意群落与环境的统一③按植物区系分类:注意植物生态、生活型和地理型④按优势度分类:以优势树种的生态学特征作为基础⑤按生态分类:主要以植物群落分布的生态条件或环境状况作为分类基础.⑥按外貌——生态分类:以群落主要层优势种的外貌(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特征(生活型)和生态学指标(生态环境)为划分原则。
⑦按演替分类:强调演替在植物群落分类上的重要性。
(二)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以群落本身的综合特征作为分类依据1.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系统主要分类单位分三级: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位)和群丛(基本单位)。
每一等级之上和之下又各设一个辅助单位和补充单位。
高级单位的分类依据侧重于外貌、结构和生态地理特征,中级和中级以下的单位则侧重于种类组成。
其系统如下:植被型组:如草地植被型:如温带草原(植被亚型):如典型草原群系组:如根茎禾草草原群系:如羊草草原(亚群系):如羊草+丛生禾草草原群丛组:如羊草+大针茅草原群丛:如羊草+大针茅+柴胡草原亚群丛2.植被分类单位⏹植被型:最主要的高级分类单位。
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
如热带草原、温带草原、热带荒漠、温带荒漠。
⏹植被型组:最高的分类单位。
建群种生活型相近因而群落外貌相似的植物群落联合。
这里的生活型是指较高级的生活型。
如针叶林,阔叶林、草地,荒漠等。
⏹植被亚型:辅助单位。
根据优势层片或批示层片的差异划分。
这种层片结构的差异一般是由于气候亚带的差异或一定的地貌,基质条件的差异而引起。
例如温带草原可分为三个亚型:草甸草原(半湿润),典型草原(半干旱)和荒漠草原(干旱)。
⏹群系:主要的中级分类单位。
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
如以大针茅为建群种的大针茅群系。
以落叶松为建群种的落叶松群系等。
如果群落具共建种,则称共建种群系,如落叶松、白桦混交林。
⏹群系组:在植被型或亚型范围内,根据建群种亲缘关系近似,生活型近似或生境相近而划分。
如草甸草原亚型可分出:丛生禾草草甸草原,根茎禾草草甸草原和杂类草草甸草原。
⏹亚群系:辅助单位。
根据次优势层片及其所反映的生境条件而划分。
如羊草草原群系可划出:羊草+中生杂类萆草原(也叫羊草草甸草原),羊草+旱生丛生禾草草原(也叫羊草典型草原),羊草+盐中生杂类草草原(也叫羊草盐湿草原)。
⏹群丛:是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相当于植物分类中的种,凡是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丛。
如羊草+大针茅这一群丛组内,羊草+大针茅+黄囊苔草原和羊草+大针茅+柴胡草原都是不同的群丛。
⏹群丛组:片层结构相似,而且优势层片与次优势层片的优势种工共优势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
如在羊草+丛生禾草亚群系中,羊草+大针茅草草原和羊草+丛生小禾草就是两个不同的群丛组。
⏹亚群丛:反映群丛内部在区系成分、层片配置、动态变化等方面出现的若干微细变化。
亚群丛就是用来反映这种群丛内部的分化和差异的,是群丛内部的生态——动态变型。
⏹根据上述系统,中国生态学家于1980年完成了《中国植被》和中国植被图的制作。
中国植被分为10个植被型组、29个植被型、560多个群系、群丛则不计其数。
二、地球上主要植被类型与分布(一)热带雨林:①分布与生境特点:赤道及其南北的热带湿润区域。
特点:高温、多雨、高湿、为赤道周日气候型②群落特征:生物多样性丰富,垂直结构丰富、生长迅速。
群落内有丰富的粗大木质藤本、有花附生植物、板根现象、茎花现象、(半)纹杀植物等。
乔木层最高可达60~80m。
群落层次结构复杂,仅乔木层就可分3层以上。
以龙脑香科、梧桐科、大戟科、蝶形花科、茜草科、山榄科为主。
⏹⏹气候特点:终年高温多雨。
年平均气温26℃以上。
年降雨2500-4500毫米,全年均匀分布,无明显旱季。
这里也无明显的季节变化。
⏹⏹热带雨林在地球上,除欧洲外,其他各洲均有分布。
而且在外貌结构上也都颇相似,但在种类组成上却不尽相同。
P.W.Richards(1952)将世界上的热带雨林分成三大群系类型,即印度马来雨林群系、非洲雨林群系和美洲雨林群系。
⏹植被特点⏹种类组成特别丰富,大部分是高大乔木。
⏹群落结构复杂,树冠不齐,分层不明显。
⏹藤本植物及附生植物极丰富,在阴暗的林下地表草本层并不茂密。
在明亮地带草本较茂盛。
⏹树干高大挺直,分枝小,树皮光滑,常具板状根和支柱根。
⏹茎花现象(即花生在无叶木质茎上)很常见。
⏹寄生植物很普遍,高等有花的寄生植物常发育于乔木的根茎上。
⏹热带雨林的植物终年生长发育。
由于它们没有共同的休眠期,所以一年到都有植物开花结果。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动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
⏹⏹乔木叶子在大小、形状非常一致, 全缘,革质,中等大小。
⏹我国的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南部、海南岛、云南南部河口和西双版纳地区。
此外,西藏自治墨脱县境内也有热带雨林的分布,这是世界热带雨林分布的最北边界。
(二)红树林⏹分布与生境特点:是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分布于热带亚、非洲及美洲。
⏹物种组成:我国有12科27种,为单优群落种混生树种。
⏹群落特征:胎生现象引人注目,红树有呼吸根、支柱根;具有据盐和泌盐适应,叶片具有旱生结构。
(三)季雨林、稀树乔木林和多刺疏林1.季雨林(seasonal rain forest):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地区,有常绿季雨林和落叶季雨林。
是紫檀、黄檀、蔷薇林、黑木柿、柚木等名贵木材的原产地。
(四)常绿阔叶林(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分布在地球的中纬度地区,我国在长江流域。
属于亚热带气候区林。
特征:种类组成没有热带雨林丰富,由樟科、木兰科等物种组成。
外貌暗绿,结构简单、整齐、似馒头状、分层清晰。
(五)硬叶林:是在地中海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群落分为硬叶乔木、和硬叶灌木。
茎可代叶光合,环境不良时,群落变矮。
⏹我国的草原可分为4个类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和高寒草原。
(九)稀树干草原是热带旱生草本植物群落。
特点是草本层构成了群落的背景,草本植物通常密实、生长在红壤土上,乔木的相思树为优势。
(十一)水生草本群落:⏹由水生植物组成。
环境特点:水分超饱和,以致多数水生植物沉没于水中生活,或根固着水底,仅花露出水面或浮于水面,有的甚至根部脱离土壤,漂浮水中生活。
⏹沉水植物群落以各种眼子菜为优势。
如莲花类、水葫芦,遍布全世界。
⏹由于水生生境的一致性,水生植物群落类型都非常相近。
(十二)荒漠( fellfield,desert):可以分为干荒漠和冻荒漠。
干荒漠: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极端干旱条件下发育的植被类型。
以多汁肉质植物为主,百岁兰、仙人掌科、景天科、菊科、豆科、小檗科等。
表现为稀疏不连续的植被。
冻荒漠:分布于两极及极高山地带,在极端寒冷条件下发育起来的冻原或冻荒漠植被。
以地衣、苔藓为主,偶有蕨类与灌木。
我国主要是西北高山地区的荒漠植物群落。
第三节城市植被的群落类型一、城市植物概念⏹城市绿地:实质是指城市区域内一切人工或自然的植被群体、水体及具有绿色潜能的空间。
⏹城市植被:一方面侧重于植物群落本身的特征,另一方面则侧重于绿地的功能,并分别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分类体系。
二、城市植被的群落分类⏹人工栽培群落⏹残存自然群落⏹城市杂草群落⏹自然植被⏹半自然植被——伴人植物群落:缝隙类、侵占废地类、裸地演替后期。
⏹人工植被:行道树、城市森林、公园和园林、街头绿地、强调外貌季相用于景观效果,也可反映园林绿地植被规划的理念与倾向,并强烈地制约着城市不同地段植被管理的方法与措施。
三、城市绿地分类概述城市绿地系统:是指城市中多种类型与规模的绿化用地的整体。
①按地形要素分②按形态分③按功能分绿地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小类三个层次,共5大类,13中类、11小类。
包含两层内容:①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
②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
③城市植被最为重要的是居住区的植被,再就是生态效应,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体系。
第四节:城市植被恢复与重建一、城市植被的变化1.植被环境的变化:人为干扰加剧、热岛效应加剧、土壤有机质与肥力下降、水土污染严重,导致植被衰退。
2.植物区系成分的变化:乡土优势树种减少;乡土乡成分比例减少,外来物种比例增大;人布植物与归化植物对城市及周边植被的侵染干扰越来越严重。
3.群落类型的变化:自然植被破碎,从自然群落向半人工、人工群落发展,而且程度越来越强烈。
二、城市植被的现状1.自然植被破碎化:被建筑、道路等分隔破碎,只有少量的城市森林公园保留原生植被。
2.地域性群落杂灌化:年久的公园、建筑、无人管理的院落自然演化的小型群落。
3.群落的单一化:层次简单、物种少、优势种群类同现象。
4.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多样性趋同化:环境趋同造成物种的不适应,导致能生存物种的减少,最终也导致植物景观的趋同。
三、城市植被恢复与重建城市植被恢复重建的生态学原则:⏹以群落为基本单位的原则:因地制宜地营建适生群落。
⏹遵循地带性植被原则:群落优势种应以体现气候地带特点的物种为主,根据自然植被的结构特点,配以乔灌草层次变化来营建城市植物群落。
⏹遵循生态演替规律的原则:根据地域气候特点,选择中生树种,营建稳定的终极群落。
⏹坚持保护生物多样性原则:自然植被的保护与物种迁地保护相结合。
⏹符合景观多样性原则:植物景观与建筑、环境的协调性与多样性。
⏹符合整体性与系统性原则:利用城市公共绿地的整体规划,系统地进行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