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退热药对小儿发热的疗效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6
氨酚伪麻那敏分散片(Ⅲ)治疗小儿感冒发热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氨酚伪麻那敏分散片(Ⅲ)是一种常用于治疗小儿感冒发热的药物,其有效成分包括氨酚和伪麻那敏。
这种药物能够起到镇痛、退热和抗过敏的作用,对于缓解小儿感冒发热症状具有显著的疗效。
氨酚伪麻那敏分散片(Ⅲ)在临床应用中也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本文将探讨氨酚伪麻那敏分散片(Ⅲ)在治疗小儿感冒发热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
氨酚伪麻那敏分散片的有效成分包括氨酚和伪麻那敏,这两种成分均具有明显的镇痛和退热作用。
氨酚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具有镇痛、退热和抗组织胺释放的作用,能够有效缓解发热、头痛、咽痛等感冒症状。
而伪麻那敏是一种H1受体拮抗剂,能够减轻因过敏反应而引起的流涕、打喷嚏等症状。
氨酚伪麻那敏分散片(Ⅲ)可通过联合作用,显著减轻小儿感冒发热引起的不适感,缩短疾病的持续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氨酚伪麻那敏分散片(Ⅲ)在临床应用中安全性良好。
临床研究表明,氨酚伪麻那敏分散片(Ⅲ)在推荐剂量范围内使用,不仅疗效显著,而且安全性较高。
一项针对氨酚伪麻那敏分散片(Ⅲ)治疗小儿感冒发热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发现,药物组与对照组相比,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而且多数不良反应均为轻微且短暂,对患儿的生长发育和免疫功能无不良影响。
氨酚伪麻那敏分散片(Ⅲ)在治疗小儿感冒发热的过程中,可以保证患儿的安全性。
尽管氨酚伪麻那敏分散片(Ⅲ)在治疗小儿感冒发热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仍需注意以下几点。
应根据患儿的年龄和体重合理选择剂量,严格按照医嘱使用药物,避免超量使用导致药物中毒。
对于存在肝肾功能障碍、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的小儿,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并密切观察患儿的用药反应。
对于对氨酚伪麻那敏分散片(Ⅲ)过敏或有与药物成分相似的药物过敏史的患儿,禁用该药物。
氨酚伪麻那敏分散片(Ⅲ)作为治疗小儿感冒发热的药物,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在临床应用中能够显著缓解感冒症状,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龙源期刊网
布洛芬、赖氨匹林和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发热的疗效比较
作者:刘霄
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09年第04期
[摘要]目的:比较布洛芬混悬液(美林)、注射用赖氨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栓对急性呼吸道感染伴高热患儿的退热效果。
方法:选择有急性呼吸道感染伴有发热症状的患儿170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给予布洛芬混悬液(美林)、赖氨匹林注射液、对乙酰氨基酚栓治疗。
结果:在1 h内,赖氨匹林注射液退热速度最快,布洛芬混悬液次之,对乙酰氨基酚栓最慢。
三者两两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S>0.01)。
在1~2h,布洛芬混悬液退热速度最快,其次是对乙酰氨基酚栓,赖氨匹林注射液的退热速度最慢(P0.05),两者快于对乙酰氨基酚栓(P0.05),两者优于对乙酰氨基酚栓(P
[关键词]布洛芬;赖氨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小儿;发热。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感染性发热临床疗效比较摘要:目的结合小儿感染性发热案例综合比较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从我院近一年接收的小儿感染性发热患者中抽取30例进行观察比较,接收时间为2022年1月—2023年1月,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乙酰氨基酚)和研究组(布洛芬),从各个层面分析两组疗效。
结果经治疗,研究组患者体温、心率恢复情况良好,且不良反应率较对照组更具优势(P<0.05)。
结论在治疗小儿感染性发热症状,与乙酰氨基酚相比布洛芬治疗该病症的效果更佳,对于药效发挥时间有很大帮助,使体温和心率趋于正常值,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关键词:布洛芬;乙酰氨基酚;小儿感染性发热;疗效结合临床案例分析感染性发热十分多见,由多种病原体袭击体内而引发的感染性发热,例如支原体、细菌、病毒、真菌和疟原虫等。
此疾病的发病诱因以病原体毒素、代谢产物为主,从而侵袭白细胞,产生和排放内源性致热源且分子量偏小,穿透血脑屏障对体温调节中枢产生一定影响,导致体温迅速升高。
由于小儿身体各项机能发育不成熟,抵抗力弱,所以病原体极易受到影响,成为感染性发热主要袭击的对象[1]。
通常治疗发热多用乙酰氨基酚,扩大外周血管,加快排汗,从而起到一定的解热作用;布洛芬属于解热镇痛类非甾体抗炎药物,对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效果显著。
基于此,本文抽取我院小儿感染性发热患者,对其采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治疗,详细内容如下:1.资料及方法1.1临床资料本文抽取的30例小儿感染性发热患者均来自我院,接收时间为2022年1月—2023年1月,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平均年龄(7.49±2.31)岁。
经检验未找到统计学差异性(P>0.05),可比较。
纳入标准:①经院里对患儿血常规、病原体和尿常规进行系统筛查最后诊断为小儿感染性发热;②全部患儿的个人资料较为完整,无遗漏;③所有患儿的体温超过38.5℃。
④患儿及家属对此次研究内容已了解,同时签字同意配合后续治疗。
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发热的效果及安全性评价引言布洛芬混悬液的药理作用布洛芬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从而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
前列腺素是一种能够引起发热的物质,因此布洛芬的抗热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实现的。
此外,布洛芬还具有镇痛、抗炎、抗血小板凝聚等多种作用,可以减轻小儿因感染发热而引起的头痛、肌肉疼痛等不适症状。
另外,与其他一些抗热药物相比,布洛芬更容易为儿童所接受,因为其味道相对较好,而且较少引起消化不良等不良反应。
治疗效果评价一、布洛芬治疗小儿退热时间短布洛芬混悬液是目前常用的退热药物之一,其对小儿发热的退热效果得到了广泛认可。
在一项对400名小儿发热病例的回顾性研究中,使用布洛芬治疗的小儿平均退热时间为1.6小时,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4小时(P<0.05)[1]。
另外一项临床研究也证明,与对照组相比,使用布洛芬可以将小儿退热时间缩短1小时以上[2]。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布洛芬混悬液具备快速退热的疗效,可以帮助减轻小儿不适症状,缩短发热时间,提高小儿的生活质量。
二、布洛芬能够降低小儿体温和改善症状另外一个评价退热药物疗效的指标是降低小儿的体温和改善症状。
一项针对200名小儿发热的随机对照研究显示,使用布洛芬可以让小儿退热速度更快,降温幅度更大[3]。
另外,布洛芬还可以通过减轻小儿不适症状来改善其生活质量。
一项针对100名小儿的随机对照研究表明,使用布洛芬可以显著减轻小儿的头痛、肌肉疼痛、寒战等症状(P<0.05)[4]。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布洛芬可以通过降低小儿体温、改善症状来有效缓解小儿发热引起的不适。
安全性评价除了良好的治疗效果,退热药物的安全性也是评价其疗效的重要因素。
虽然布洛芬是一种安全性较高的药物,但在儿童使用时仍然需要注意一些安全问题。
一、布洛芬可导致肾脏毒性布洛芬在儿童中的应用主要依靠肾脏代谢,在肾小球内被氧化、还原及酯解等,可引起肾脏损伤[5]。
因此,在使用布洛芬时,应严格控制剂量,避免长期、过量使用,尤其是对于有肾损伤家族史的儿童应该避免使用。
小儿发热选择哪种退热药最好'儿科退热药种类很多,小儿发热时选择哪一种退热最好呢?\n\n扑热息痛是儿科临床最常用的退热剂。
本品属非那西汀的代谢产物,具有解热、镇痛作用,口服后吸收较迅速。
一般用量为:1岁以内小儿每次35mg,1~3岁小儿每次35~75mg,3~6岁小儿每次75mg,7~12岁儿童每次75~150mg。
本品对胃肠道无刺激,也不会引起凝血障碍。
扑热息痛的商品名尚有安佳热、一滴清、百服宁、泰诺、必理通、爱尔、小儿退热栓等,剂型较多,且很适合小儿应用。
扑热息痛的退热效果迅速可靠,不良反应较少。
世界卫生组织规划推荐本药作为解热首选药。
小儿发热时可选用扑热息痛退热,但要注意掌握剂量,并且不可长期服用。
若误服大剂量或长期用药可引起急慢性中毒。
\n\n阿司匹林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可用于小儿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
本药口服后能迅速从胃和小肠上段吸收,退热作用发挥较快。
一般用药剂量为每日每公斤体重30~60mg。
应用本药时要注意多饮水,以利排汗降温,同时可防止汗出过多而致虚脱。
应用阿司匹林要注意用药剂量,长期或大剂量服用可刺激胃粘膜,诱发或加重胃溃疡,引起胃出血,并由于凝血酶原减少导致出血倾向。
如果误服大量或长期大量使用可能引起急性中毒。
\n\n安乃近亦是儿科较常用的退热药,退热作用显著、迅速。
主要通过抑制体温调节中枢,使散热增加,体温降至正常。
本药较易引起不良反应,长期应用可产生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严重者可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
并且有时可出现过敏性皮疹或药疹。
临床一般常用滴鼻的方法给药,但不可反复连续使用。
\n\n阿苯片或阿苯合剂是阿司匹林与鲁米那的合剂,二者比例为10∶1,较适合于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可防止惊厥发作。
其用药剂量按阿司匹林计算。
\n'。
香芩解热颗粒治疗小儿感冒发热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香芩解热颗粒治疗小儿感冒发热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感冒发热患儿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实验组采用香芩解热颗粒,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对照组总有效40例(80.0%)明显小于实验组总有效48例(96.0%),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使用香芩解热颗粒退热效果好、持续时间长,有效改善患儿不是症状,服用方便,是治疗小儿感冒发热的有效药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香芩解热颗粒;小儿感冒发热;临床疗效观察东乡县地处高寒地区,四季气候较寒冷干燥,因此感冒多发。
感冒是儿科中的常见病,也是多发病[1]。
发热作为小儿感冒的常见症状,具有发病急的特点[2]。
这是由于小儿大脑发育尚未完全,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够成熟,因此体温容易随着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
目前针对小儿感冒发烧主要选择抗菌谱广、耐药性少、不良反应小的药物。
因此,本文使用香芩解热颗粒分析研究治疗小儿感冒发热效果,现具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7月-2015年7月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感冒发热患儿100例,纳入标准:①100例患儿均符合最新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3];②年龄1-14岁儿童且病程小于3天者[4];③患者依从性良好,能够较好配合医护人员完成相关治疗工作[5]。
排除标准:排除严重营养不良患儿、本药过敏者或伴有严重的心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全身性疾病患儿[6]。
所有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50例,男性22例,女性28例,年龄在3-11岁之间,平均年龄(5.69±3.32)岁。
对照组50例,男性20例,女性30例,年龄2-14岁之间,平均年龄(6.39±3.45)岁。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第17卷第19期·总第315期2019年10月·上半月刊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CHINESE MEDICINE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OF CHINA外感发热是小儿常见的外感病证,风热犯表证是最常见的临床证候类型。
临床治疗多借助口服、静点等手段,采用抗微生物药物和(或)中医辨证施治中药制剂等针对病因治疗。
由于小儿发病容易、传遍迅速的病理特点,以及各种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加之小儿口服或静点药物困难,患儿及家属治疗依从性较差,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导致病情迅速加重或病程延长。
因此选择一种适宜小儿的安全绿色治疗方法尤为重要。
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治疗外感发热为历代医家所推崇。
笔者中药复方退热凝胶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犯表证)临床朱浩宇1冯晓纯1钱美加1徐迪2任一蒙3(1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童诊疗中心,吉林长春130021;2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专业研究生2016级,吉林长春130011;3长春中医药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2017级,吉林长春130011)摘要:目的评价中药复方退热凝胶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犯表证)的退热效果。
方法收集符合入组标准的小儿外感发热(风热犯表证)患者6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物理治疗组、中药治疗组。
对照组进行基础治疗(口服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物理治疗组进行基础治疗加全身温水擦浴治疗,每日2次;中药治疗组进行基础治疗加穴位涂擦中药复方退热凝胶,每日2次。
记录入组后48h 内患儿的体温,绘制48h 体温曲线图,比较3组的48h 内最高体温降幅、体温曲线下面积及合并使用退热药次数。
结果中药治疗组25~48h 最高体温降幅明显大于物理治疗组和对照组(P <0.05);中药治疗组的0~24h 和0~48h 体温曲线下面积均明显小于物理治疗组和对照组(P <0.05);中药治疗组合并使用退热药次数明显少于物理治疗组和对照组(P <0.05)。
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发热148例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布洛芬混悬液的退热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对148例高热患儿常规采用抗菌或抗病毒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布洛芬混悬液口服,剂量8mg/kg/次,用药后第30min,1h,2h,4h,8h 分别测量体温。
结果降温有效率,1h为81.08%,2h为93.24%,4h为90.54%,8h为86.49%,布洛芬混悬液在第2h就能使患儿体温降至接近正常体温并维持6-8h。
结论布洛芬混悬液降温效果好,维持时间长,不良反应轻,临产应用安全可靠。
【关键词】布洛芬混悬液;小儿;发热;疗效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急诊住院中的148例急性高热患儿,其中男82例,女63例,各年龄段例数分布及原发病体温分布情况,见表1。
表1年龄 6月-≤1岁 1岁-≤3岁 3岁-≤6岁 6岁-≤13岁例数 22 48 52 26原发病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幼儿急疹急性肠胃炎例数 78 42 16 12体温≥38.5℃-﹤39℃≥39℃-<40℃≥40℃例数 68 70 101.2 体温≥38.5℃-﹤39℃34例,≥39℃-<40℃35例,≥40℃5例。
1.3 治疗方法1.3.1 给药方法全部例高热患儿常规采用抗炎或抗病毒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布洛芬混悬液(迪尔诺,武汉人福药业有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10980021)口服,剂量8mg/kg/次,治疗期间不采用其他降温方法或降温药。
1.3.2 疗效观察测量首次给药后第30min.1h.2h.4h.8h腋温并记录,且观察患儿有无恶心、呕吐、胃肠不适、出汗较多等不良反应。
1.4 疗效标准体温下降<0.5℃为无效,≥0.5℃-<1℃为有效,≥1℃以上为显效。
2 结果2.1 疗效观察,见表2。
表2 首次给药后各时间段的疗效时间疗效 30min 1h 2h 4h 8h显效 22 58 102 88 64有效 86 62 36 46 64无效 40 28 10 14 20有效率% 72.97 81.08 93.24 90.54 86.492.2 布洛芬混悬液退热效果与原发病的关系,见表3。
退烧药的种类及适用症状退烧药是用来降低体温,并缓解由于发热引起的不适症状的药物。
退烧药种类繁多,根据其成分、适用对象和适用症状的不同,可以分为非处方药和处方药两大类。
下面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退烧药及其适用症状。
一、非处方退烧药1. 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广泛应用于退烧、缓解轻度到中度疼痛和减轻关节炎等症状。
它也是常见的感冒和流感症状的治疗药物之一。
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儿童和成人,可以口服或经肛门给药。
然而,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在发热时使用时需要谨慎,因为在少数情况下可能导致Reye综合症,这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
2.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是一种非处方退烧药,也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可用于退烧、缓解轻度到中度疼痛和减轻关节炎等症状。
然而,阿司匹林不适用于18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因为它们可能导致Reye综合症。
另外,对于儿童以及正在使用其他抗凝血药物(如华法林)的患者,则需要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3. 对乙酰氨基酚/咖啡因对乙酰氨基酚和咖啡因的联合使用可以提供更好的退烧效果。
咖啡因可增强对乙酰氨基酚的镇痛和退烧作用,使其更快起效。
此类联合药物适用于治疗不同原因引起的轻度到中度疼痛和发热。
二、处方退烧药1. 扑热息痛扑热息痛是一种非处方退烧药和镇痛药。
它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可用于退烧和减轻轻度到中度疼痛,如头痛、牙痛和关节痛。
扑热息痛也可用于减轻痛经的症状。
然而,不适合对扑热息痛过敏的患者使用。
2. 吲哚美辛吲哚美辛也是一种非处方退烧药和镇痛药,属于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一种。
它适用于退烧和缓解轻度到中度疼痛,例如头痛、牙痛和经痛。
吲哚美辛如有禁忌症,如使用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对吲哚美辛过敏者、哮喘患者、孕妇或哺乳期妇女等则应避免使用。
总结:退烧药种类繁多,根据适用症状和适应对象的不同,可选用非处方药或处方药。
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咖啡因是常用的非处方退烧药,可应用于一般情况下的退烧和缓解轻度到中度疼痛。
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发热的效果及安全性评价【摘要】布洛芬混悬液是一种常用于治疗小儿发热的药物,本文旨在评价其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文章首先介绍了布洛芬混悬液的特点和小儿发热的常见原因。
接着分析了布洛芬混悬液在治疗小儿发热中的效果,指出其可以有效降低体温,缓解症状。
对布洛芬混悬液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价,发现在适当剂量下使用是相对安全的,但需注意副作用和禁忌症。
总结了布洛芬混悬液在治疗小儿发热中的作用,认为其可以快速有效地降低体温,提高患儿的舒适度。
安全性方面需要患者和家长注意剂量和用药方法,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
布洛芬混悬液在治疗小儿发热中具有显著效果,并且在遵医嘱的情况下是相对安全可靠的药物选择。
【关键词】关键词:布洛芬混悬液,小儿发热,治疗效果,安全性评价,作用,结论。
1. 引言1.1 介绍布洛芬混悬液布洛芬混悬液主要通过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发挥抗炎、镇痛和退热的作用。
在小儿发热的治疗中,布洛芬混悬液可以帮助降低体温,缓解发热时的不适感,使患儿更加舒适。
除了治疗发热外,布洛芬混悬液还可以用于缓解头痛、牙痛、关节炎等疼痛症状。
在使用布洛芬混悬液时,务必严格按照医生或药师的建议用药,避免超量服用或长期使用,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布洛芬混悬液是一种常见、有效的治疗小儿发热的药物,但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用药方法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1.2 小儿发热的常见原因小儿发热的常见原因包括感染性疾病、疫苗接种反应、环境因素等。
感染性疾病是导致小儿发热最常见的原因,包括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尿路感染等。
病毒感染是导致小儿发热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见的病毒包括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细菌感染也会引起小儿发热,例如链球菌感染、大肠杆菌感染等。
除感染性疾病外,疫苗接种后也常见小儿发热的情况,通常是因为疫苗刺激了免疫系统产生反应。
环境因素如高温、潮湿等也可能导致小儿发热。
小儿发热的原因多种多样,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发热程度等因素进行诊断和治疗。
氨酚伪麻那敏分散片(Ⅲ)治疗小儿感冒发热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氨酚伪麻那敏分散片(Ⅲ)是一种常见的治疗小儿感冒发热的药物,其具有镇痛、退热、抗过敏等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小儿感冒发热的临床治疗中。
随着人们对药物安全性和疗效的要求不断提高,对于氨酚伪麻那敏分散片(Ⅲ)在小儿感冒发热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亦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氨酚伪麻那敏分散片(Ⅲ)在小儿感冒发热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参考。
一、氨酚伪麻那敏分散片(Ⅲ)的疗效1. 镇痛退热作用氨酚伪麻那敏分散片(Ⅲ)中的氨酚成分具有很强的镇痛退热作用,能快速有效地降低小儿的体温,缓解发热不适感。
与此氨酚还能有效缓解头痛、咽喉痛等症状,显著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
2. 抗过敏作用伪麻那敏成分具有良好的抗过敏作用,能够有效抑制过敏性疾病引起的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对小儿感冒发热中的鼻塞、流涕症状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3. 促进睡眠部分小儿感冒发热患者常伴有失眠等症状,氨酚伪麻那敏分散片(Ⅲ)中的伪麻那敏成分能够有效缓解这些症状,促进患儿的睡眠,有利于提高免疫力,促进康复。
1. 药物过敏反应氨酚伪麻那敏分散片(Ⅲ)中的氨酚和伪麻那敏等成分可能引起部分患儿的过敏反应,如皮疹、红肿、瘙痒等症状。
在用药期间应特别注意观察患儿的皮肤状况,如出现药物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
2. 肝肾功能损害长期或过量使用氨酚伪麻那敏分散片(Ⅲ)可能对患儿的肝肾功能造成影响,导致肝肾功能损害。
在使用过程中,应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因素谨慎使用,避免过量使用。
3. 药物相互作用氨酚伪麻那敏分散片(Ⅲ)中的成分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在使用过程中应咨询专业医生,注意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特别是镇静催眠药等。
虽然氨酚伪麻那敏分散片(Ⅲ)在治疗小儿感冒发热中具有显著的疗效,但其安全性仍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在使用过程中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用药方案,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患儿的用药安全。
布洛芬混悬液与复方氨基比林治疗小儿发热的疗效比较作者:张园海,李伟,陈敏,何洁雪【摘要】目的:观察比较布洛芬混悬液与复方氨基比林的退热疗效。
方法:选择有发热症状的患儿200例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用布洛芬混悬液和复方氨基比林治疗。
结果:两组在第1 h内退热效果和速度相同,而布洛芬混悬液在第2 h就能使患儿体温降至接近正常体温,并能维持6~8 h;复方氨基比林未能将体温退至正常,用药3 h后体温有回升趋势。
结论:与复方氨基比林比较,布洛芬混悬液退热效果好,维持时间长,不良反应轻微。
【关键词】布洛芬;儿童;发热;安全性发热是儿童多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
由于小儿体温调节能力不强,发热可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因此需有效控制高热。
复方氨基比林常在儿科急诊肌肉注射用于治疗中、重度发热,但可引起一些严重的不良反应,如粒细胞缺乏、紫绀、注射局部的红肿疼痛和组织损伤,部分病例可发生过敏性休克。
布洛芬混悬液和混悬滴剂上市以来,已成为口服治疗儿童发热的药物之一。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布洛芬混悬液替代我院急性发热的常用药物复方氨基比林肌注治疗儿童发热的可行性。
1 资料与方法1.1 观察对象2004年5月~2004年10月我院门诊留院观察病房因呼吸道感染引起发热的患儿200例,年龄6个月~11岁,随机分为治疗组98例和对照组102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略)1.2 用药方法治疗组采用布洛芬混悬液(美林,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20 mg/mL),(0.4±0.03)mL/(kg·次)口服给药。
对照组采用复方氨基比林(湖北天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每2 mL含氨基比林0.1 g,安替比林0.04 g,巴比妥0.018 g),(0.1±0.07)mL/(kg·次)臀部肌肉注射。
1.3 观察内容记录首次用药后第30 min、1 h、2 h、3 h、6 h、8 h肛门体温1次,观察用药后随时间变化布洛芬与复方氨基比林的退热疗效及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哭闹不安、多汗、皮疹及全身状态等情况。
退烧药在不同体温水平下的药效评价退烧药是用于降低体温的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及日常生活中,但对于不同体温水平下的药效评价还存在一定的争议。
本文将从低热、中热和高热三个体温水平分别评价退烧药的药效,以提供参考意见。
低热(37.5℃- 38.4℃)是指体温轻度增高的状态,常见于感冒、疲劳等情况。
退烧药在低热水平下的药效评价相对较弱。
其中,扑热息痛是一种常见的退烧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降低体温。
在低热水平下,扑热息痛可以有效地降低体温,但其作用并不持久,通常仅能维持一段时间。
此外,亦可考虑使用生理盐水或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方法辅助退烧。
中热(38.5℃-39.4℃)是指体温中度增高的情况,常见于感染、炎症等疾病。
退烧药在中热水平下具有较好的药效。
除了扑热息痛,布洛芬也是一种常用的退烧药。
布洛芬具有抗炎镇痛和退烧作用,能够在中热状态下有效地降低体温,并且药效持续时间相对较长。
此外,布洛芬还可减轻炎症引起的不适症状,适用于一定程度的疼痛。
高热(≥39.5℃)是指体温较高的严重状况,常见于重症感染、中暑等危急情况。
在高热水平下,退烧药有限的药效需要与其他物理降温方法相结合,以确保及时有效地降低体温。
除了上述提及的扑热息痛和布洛芬,庆大霉素也是一种用于退烧的药物。
庆大霉素属于抗生素类药物,通过抑制细菌合成蛋白质而产生退烧作用。
在高热水平下,合理使用庆大霉素有助于迅速降低体温,并且具有较长的持效时间。
综上所述,退烧药在不同体温水平下的药效评价会有所差异。
针对低热,扑热息痛等退烧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体温,但作用不持久;对于中热,除了扑热息痛外,布洛芬能够有效地降低体温,并缓解相关症状;对于高热,在药物退烧的同时应结合其他物理降温方法,庆大霉素可作为一种辅助药物,迅速降低体温并具有较长持效时间。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退烧药物和降温方法,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正确使用。
文章字数:413字。
不同退热药物治疗小儿高热的效果对比发布时间:2021-04-22T12:53:24.777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34期作者:刘惠[导读] 研究不同退热药物治疗小儿高热的效果刘惠曲靖市马龙区中医医院,云南曲靖655199【摘要】目的:研究不同退热药物治疗小儿高热的效果。
方法:研究对象为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入院的儿科60例患者,并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布洛芬治疗)和对照组(对乙酰氨基酚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退热效果、惊厥消失时间、体温降低1℃时间和住院时间指标均明显更优。
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
结论:通过布洛芬治疗小儿高热的疗效显著,且治疗的安全性更高。
【关键词】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小儿高热;效果高热在儿科十分常见,患病时患儿体温超过39℃,属于临床重症,以0.5-3岁的小儿为疾病的高发人群。
患病后会影响患儿的耗氧量和心输出量,引发各种继发症状。
因为患儿的大脑尚未发育完全,所以持续的高热极易永久性损伤大脑,导致患儿出现惊厥或神经异常。
所以在高热后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
临床在治疗该疾病时,传统的治疗方法的复发率较高[1]。
本文的研究内容为不同退热药物治疗小儿高热的效果。
得到如下结果: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这项研究中,我院选择了60名儿科患儿,并通过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
在30例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4:6,平均年龄为(2.9±0.4)岁。
研究组中30名患者的男女比例为5:5,平均年龄为(2.4±1.1)岁。
两组患者的年龄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本次研究的开展获得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许可。
1.2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定的患儿及其家属已获悉此项研究,并将自愿合作完成所有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儿没有其他严重的组织或器官器质性疾病,并且具有正常意识;排除其他严重的组织或器官器官疾病,患儿或家属抵触参加这项研究,并且对研究人员提出的与研究相关的问题难以保持清晰和自主回答,该患儿家庭强烈拒绝这项研究,无法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患儿在研究中期(例如转移或死亡)退出。
发热退热论文临床观察论文对乙酰氨基酚与安乃近注射液退热效果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对乙酰氨基酚与安乃近注射液的临床退热疗效。
方法选择有高热症状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200例(腋温≥39 ℃),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安乃近注射液肌注治疗。
观察两组患儿用药后不同时间体温变化。
结果用药1h后两组药物退热效果和退热速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对乙酰氨基酚在第2h就能使患儿体温降至接近正常体温,并在6h内逐渐下降至正常;安乃近注射液在退热过程中,未能将体温退至正常,且从用药3h后呈回升趋势。
结论对乙酰氨基酚退热作用强,维持时间长,效果好,副作用小,可作为高热患儿的常规用药。
关键词:对乙酰氨基酚安乃近注射液退热临床观察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处理不当常可致小儿惊厥。
我科对2010年5—10月的200例高热患儿分别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与安乃近注射液肌注进行治疗,观察两种药物退热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200例,男90例,女110例;年龄2个月~6岁。
以首次高热就诊,用水银柱体温表测量腋窝温度为38.9℃~41.8℃,平均39.7℃;发热时间1~4h,平均2.4h。
所有患儿在就诊前6h未用过退热药和抗生素等药物。
随机将患儿分为两组,对乙酰氨基酚(观察组)100例,男44例,女56例,年龄3个月~5岁;安乃近组(对照组)100例,男66例,女34例,年龄2个月~6岁。
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温、发热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观察组采用对乙酰氨基酚(由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对乙酰氨基酚7.5mg/kg•次给药,对照组采用25%安乃近注射液肌肉注射治疗。
观察期间两组不采用其他退热方式或退热药。
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图表处理。
2 结果两组用药后不同时间患儿体温变化见表3 讨论3.1 发热是机体防御疾病的一种代偿性反应。
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在小儿高热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评估小儿高热是指儿童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是最常见的儿童急症之一。
儿童高热的治疗一直备受家长和医生的关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是常用的退热药物。
本文旨在对比布洛芬混悬液和对乙酰氨基酚在小儿高热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为临床医生在治疗儿童高热时提供参考。
二、对乙酰氨基酚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常用的退热药物,适用于儿童和成人。
它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脑下丘的影响,调节体温中枢,达到退热的效果。
对乙酰氨基酚的副作用相对较少,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三、临床疗效评估1. 疗效比较一项对比研究显示,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混悬液在小儿发热性疾病的治疗中疗效相当。
两者均能有效降低儿童的体温,缓解发热不适。
但布洛芬混悬液因其抗炎作用,对于发热伴有疼痛或炎症症状的儿童疗效更佳。
2. 安全性比较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混悬液在小儿高热治疗中的安全性也成为关注的焦点。
对乙酰氨基酚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可能对肝脏产生毒性作用,导致肝损伤。
而布洛芬则可能增加胃肠道出血、溃疡的风险。
在用药过程中需注意剂量和使用时间,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3. 个体差异儿童的生理特点和体质各异,对药物的反应也存在差异。
有些儿童可能对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存在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药物时需特别留意,必要时先行过敏试验。
四、临床应用建议1. 针对单纯的高热症状,可选择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混悬液进行治疗。
在用药过程中需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药物剂量和用药时间。
2. 对于伴有炎症和疼痛症状的儿童,建议优先选择布洛芬混悬液进行治疗,以期获得更好的疗效。
3. 使用任何药物前,家长和医生都需要对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有清晰的认识,严格按照医嘱使用药物,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4. 如果儿童出现过敏反应或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五、结语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混悬液都是常用的儿童退热药物,具有一定的疗效和安全性。
在临床治疗中,我们应根据儿童的实际病情和个体特点进行综合考虑,选择适宜的药物进行治疗。
三种退热药对小儿发热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比较注射用赖氨匹林、布洛芬混悬液、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的退热疗效。
方法观察儿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热住院患儿107例,分别按静推注射用赖氨匹林、口服布洛芬混悬液、肌注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分为3组,进行退热疗效比较。
结果用药60min后赖氨匹林静推组平均降温1.95℃,总有效率为85.00%,布洛芬混悬液口服组平均降温1.65℃,总有效率82.86%,复方氨林巴比妥肌注组平均降温0.98℃,总有效率为53.12%。
结论注射用赖氨匹林、布洛芬混悬液退热疗效相似,较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均退热快、疗效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关键词】赖氨匹林;布洛芬;复方氨林巴比妥;退热;疗效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51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206-02
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对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除了查找原因、病因外,应积极给予降温治疗。
who建议当小儿肛温高于38.5℃时应采用安全的解热药治疗。
目前市场上退热药物品种繁多,而临床上退热药物的选择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盲目性及滥用现象,选用安全有效的解热药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笔者对我院使用的注射用赖氨匹林、布洛芬混悬液、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的退热疗效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9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
根据胡亚美等[1]制定的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确诊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107例,腋下体温39-40℃,年龄1岁-9岁,男62例,女45例,临床表现有明显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全身症状及鼻咽部症状、体征,一般情况尚可并排除伴有严重支气管炎、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或有其他严重并发症者。
注射用赖氨匹林组40例,平均年龄(5.46±3.22)岁,布洛芬混悬液组35例,平均年龄(4.76±3.03)岁,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组32例,平均年龄(5.03±3.35)岁。
三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用药前体温等情况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给药方法三组均按常规予抗病毒等抗感染治疗,并实施退热治疗。
赖氨匹林组予注射用赖氨匹林(0.25g/支,扬州一洋制药有限公司)按体重10-25mg/kg加入生理盐水10ml静脉推注,布洛芬混悬液(20mg/ml,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组口服给药,剂量为5-10mg/kg,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2ml/支,广东南国药业有限公司)组臀部肌肉注射,2岁以下一次0.5-1ml,2-5岁一次1-2ml,大于5岁一次2ml。
1.3 疗效评价用药后退热疗效与时间变化的关系:记录首次用药后0,15,30,60,90,120min的体温变化。
总体退热疗效评价标准参照马艳霜等拟定的标准[2]:用药1小时后体温下降≥1.0℃,且维持2小时以上为显效;用药1小时后体温下降在0.5-1.0℃之间,且维持2小时以上为有效;用药1小时后体温下降<0.5℃或末下降或上升者或未能维持2小时以上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χ2,计量资料用检验t检验。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用药后体温变化见表1。
3 讨论
3.1 赖氨匹林是阿司匹林和赖氨酸的复合盐,在体内水解生成阿司匹林和赖氨酸,因而它和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是一样的。
通过抑制环氧酶,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而达解热、镇痛、抗炎的作用[3]。
它不仅保持了阿司匹林原有的药效,也改变了在水中的溶解度,可以静脉或肌注给药。
ph值为5-6,适合于与其他注射剂配伍。
它改变了传统解热镇痛药只能口服、肌注给药,增添了新的给药途径——静脉给药,在病人静滴时可以入壶给药降温,避免了再次肌注的痛苦。
本文结果显示赖氨匹林退热效果与布洛芬混悬液相似,而明显优于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用药1h后退热幅度大,起效快,有利于及时有效地控制高热,避免高热惊厥发生,且因避免了对胃肠道的直接刺激,不良反应少,可在儿科临床中有效应用。
但随着赖氨匹林应用的日益广泛,其不良反应报道量也呈上升趋势,近几年有赖氨匹林至过敏性休克、肺水肿、喉头水肿、眼球突出等罕见不良反应报道[4],因此应用赖氨匹林时要严格按药品说明书使用,12岁以下小儿慎用。
3.2 布洛芬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应用于临床的非甾体抗炎药之一,其作为退热药应用于儿科临床,也得到国内众多专家的认同和推荐[5]。
布洛芬为环氧化酶抑制剂,抑制前列腺素e2的合
成,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点下移而发挥降低高热的作用,该药可以口服给药,避免了由于注射给药给患儿带来恐惧感而造成对治疗不合作,同时也可避免由于注射给药可能引起的医源性感染和医源性损伤。
本文结果表明布洛芬混悬液退热疗效类似于赖氨匹林而明显优于复方氨林巴比妥。
布洛芬混悬液退热快,用药1h后高热体温可降至正常,持续时间长,不良反应少,且该制剂芳香味甜,剂量易于控制,服用方便,为小儿乐意接受,不失为儿科临床基本退热药物之一。
据万雪琴等报导[6]布洛芬混悬液有过敏性休克、消化道出血、粒细胞减少症、高热惊厥、重症药疹等不良反应,故应用布洛芬混悬液应注意观察,不宜长期或大量使用。
3.3 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为氨基比林、安替比林、巴比妥的复方制剂,能抑制前列腺的合成和释放而起退热、镇痛作用。
从本文结果来看,用药后15min,复方氨林巴比妥退热效果仅次于赖氨匹林而强于布洛芬,而用药后60min,其退热幅度则低于后两者,退热持续时间亦不及后两者长,而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后两者。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通报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2003年第四期)表明,本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且有可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包括皮肤损害、肝功能异常、血液异常、泌尿系统反应、呼吸系统反应、过敏性休克、神志不清、意识丧失等,已为临床使用所警惕,但由于价格便宜,退热效果较快仍为基层医院临床常用。
我院近年来亦收集到门诊肌注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1h后患儿出现神志不清的不良反应报告。
值得提醒的是,在临床应用本品时务必
加强用药监护并建议该药仅限于患者短期应用,并加强血液监测,小儿患者应慎用本品。
3.4 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的发热均应给予过分的退热治疗who建议当小儿肛温高于38.5℃时,应采用安全解热药治疗,体温低于38.5℃,一般不用退热药,体温升高是人体的自然防御反应,可使抗体合成增加,吞噬细胞活性增强,有时还有助于诊断和预后的判断。
如果退热处理不当,可能掩盖症状,延误诊断和治疗。
但对体温过高或高烧持续不退的患者为避免引起脑细胞损伤和体温
过度升高而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还需适当降温,使用退热药和物理降温不失为有效的办法。
当然退热药物的合理选用,尚要根据患儿的病情、个体差异、患儿对药品的依从性及经济学观点等全方位综合考虑。
在目前医疗氛围下,患者的配合、社会的理解显得尤为重要。
使用退热药应注意:①儿科用药须按每日或每公斤体重计算给药剂量,剂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体温骤降或出汗过多而导至虚脱,若出汗过多应补充糖盐水或输液;②不宜空腹给药,饭后用药可减少或避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服用时应多饮水;③用药不宜太久,应注意查血象避免血液异常;④注意异常体症和皮疹、淋巴结肿大、出血、腹痛、呕吐等以及体温持续不退或神经精神等方面的异常,这些也可能是某种疾病的表现,应及时请医生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主编,实用儿科学[m].第7版,人民卫生
出版社.
[2] 马艳霜,赵学群,李晨梅.注射用赖氨匹林治疗急重症高热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药师,2003,6(1):46.
[3] 陈新谦,等.主编.新编药物学[m].第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83.
[4] 邓芳.赖氨匹林的不良反应及原因分析[j].中国药业,2010,19(21):86-87.
[5] 独宇欣,丁玲.小儿常用解热药的合理应用[j].山西医学杂志,2011,40(1):26-27.
[6] 万雪琴,张华锋.布洛芬混悬液不良反应回顾[j].中国药物警戒,2011,8(4):246-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