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人生三路向的思索共5页word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5
梁漱溟早期“文化三路向”说梁漱溟“文化三路向”说提出了人类所面临的三种问题以及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为解决这三种问题发展出的三种文化路向。
西方文化是意欲向前,中国文化是意欲自为、调和、持中,印度文化是意欲转身向后。
而理智、直觉与现量分别是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及印度文化解决问题的办法。
标签:梁漱溟;文化三路向;意欲梁漱溟认为文化应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精神生活方面,包含宗教、哲学、科学、艺术等,其中宗教与文艺属于感性,哲学、科学属于理性;二是社会生活方面,家族、朋友、社会、国家、世界间所包含所有的生活方法都是生活的内容;三是物质生活方面,人们的衣食住行,也就是使人们维持基本生存的方法。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梁漱溟从“人生态度”出发提出了人生的三种问题:一是人与自然的问题,二是人与社会的问题,三是人与自己的问题。
文化的不同纯乎是抽象样法的,进一步说就是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
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样法有着三种:第一种是本来的路向,遇到问题对于前面去下手,这种下手的结果就是改造局面,使其可以满足我们的要求;第二种是遇到问题不求解决,改造局面,就在这种境地上求得自我满足;第三种是根本取消问题。
这三种路径样法也可称为是“意欲向前”、“意欲调和”和“意欲转身向后”。
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及印度文化分别代表了这三种样法。
梁漱溟认为这三种文化方向都是合理的,人类只有在三种问题都完全解决之后才能享受到完整的幸福。
然后梁漱溟坚持主张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存在一种合适的秩序和正常的进程。
人类应该以第一种文化方向解决第一种人类面临的问题作为开始,在发展第二种文化方向,待第二类问题解决之后,继续发展第三种文化方向。
人类不应该在第一种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之前就关注第二种问题和第三种问题。
西方人近代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他们在物质问题没有解决之前一直走的是第一路向。
而中国和印度文化过于早熟的转向了第二种和第三种文化路向。
“西洋文化的胜利,只在其适应人类目前的问题,而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在今天的失败,也并非其本身有什么好坏可言,不过就在不合时宜。
论梁漱溟的《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作者:刘龙来源:《中国市场》2017年第16期[摘要]在《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梁漱溟通过阐述中、西、印三种文化之不同的三种路向说,向世人揭示了中国文化的固有价值并且以极大的信心预测了今后必定是中国文化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得到复兴。
这在当时全天下都在讨伐中国文化,急于将其像洗澡水一样倒掉的主张滔滔皆是,盈于天下的情况下,梁先生的主张是振聋发聩的,他真不愧是现代新儒家的源头活水。
[关键词]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文化三路说[DOI]1013939/jcnkizgsc2017163061《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问世的时代背景《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是当代新儒家第一代的代表人物之一梁漱溟先生的代表之作。
该书甫一问世,便在当时的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和深刻的反响。
众所周知,东、西文化之间的比较是20世纪初中国学界所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
自第一次鸦片战争西欧列强用武力强行打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之后,西方势力不断涌入中国。
在这一波中西遭遇中,中国迅速败下阵来,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与半殖民地。
如何合理解释中国失败的原因,如何找到西方比中国强盛优势之所在,而使中国人能够得以学习、借鉴而赶上西方,便成为社会各界一致关注的重要问题。
鸦片战争以后,面对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中国的有志之士先是认识到中国人器物不如人家,于是魏源之“师夷之长计以治夷”之说始倡,于是洋务运动兴起。
但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想单纯通过器物上模仿西方以达到求强求富目标的破产。
于是中国人又认为中国衰败的原因是政治制度不如西方,于是戊戌变法兴起,立宪制度、代议制度开始开始在中国得到鼓吹。
辛亥革命的胜利虽然推翻了满清帝制,但是随后国内出现武人干政,继而军阀混战,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谓的民主制度空在口头上而不能落实。
那么,从器物、制度上模仿西方的失败使得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更加深刻地反思,正如梁先生所说:“西方的根本文化才是产生其火炮、铁甲、声、光、电这些东西的根基。
读《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有感_读后感_模板独立思考,表里如一——读《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有感这本书是我假期的偶遇之获,是一位名将之后的叔叔与我进行简单的交流之后所推荐。
他建议我慢慢读,因为这本书的概念比较晦涩难懂,但通过作者梁漱溟先生严谨求实的态度和不风趣幽默但句句真切的话语阐述了生命文化的真谛。
本书所涉及的内容范围之广、层次之深,确实不是一般高中生乃至大学生所好的那口。
但我抱着试试的态度,读了下来,收获匪浅。
正像我之前读到的娱乐至死里面讲到,读书与看书是两个层次:如果仅仅是看下来,那么这本书只能成为自己日后炫耀的法宝;但如果认真去读,哪怕底蕴层次不是我如今的阅历可以领悟到的,也是一盏引路的明灯、人生路上的导师。
所以这样的出发目的去读,自然别有一番收获。
书的作者就不得不提:梁漱溟先生,中国文化大家,性格比较古怪,写书的动机也非常简单——那就是把那些自己学习领悟到的文化样法和最返璞归真的道理写下来,让后人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做学问,去昭苏中国人的人生态度,才能把生机剥尽死气沉沉的中国人复活过来。
先生直言不讳的说道:”很多同时代的百家,对东西方文化以及哲学思想的研究非常简单,用一些看似朗朗上口或是非常简单话语总结概括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别,而听上去是那么回事,但是经不起仔细的推敲,面对问题以一种非常静态的思维去思考,没有整体维度上的考虑。
”面对西方文化,觉得新奇,觉得对中国未来发展有益,就拔下人家的皮毛过来,铺在自己这个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体制上,还美名其曰称为洋务运动,这不是很可笑嘛?文化的交融不是强行生搬硬套,这样的产物啥也不像:真正有意义的做法是首先要去掌握西方化的本质,那就是西方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
而东方化又分为两种,那就是印度化和中国化。
这两种文化对生活的动机也是差之千里的。
如此多的问题存在于此,就需要人们先理清思路再去谈治国方针。
很多人又觉得这么多问题交织在一起如何下手解决,而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此:它按照严谨周密的逻辑顺序将这些复杂的本质一一分解,用解答证明题的思路将一切最本质的思想清晰明了化,真是不得不称赞其妙矣!说实在话,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情是复杂的,有兴奋,有纠结,有失落,有期望。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书笔记心得感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是梁漱溟在二十九岁时所著述的一本东西方文化比较著作,也是他部分的演讲集。
我最初看这本书是源于我系邓俊辉老师在“人文清华”里推荐书目里提到这本书,遂借来拜读。
身处东西方文化剧烈碰撞的时代,民国的知识分子普遍感受到迷茫。
列强凌辱的时代所去不远,老祖宗几千年的国粹和文化,也越来越被恨铁不成钢的知识分子所诟病和摒弃。
胡适、林语堂为代表的一群西方文化的拥护者,批孔反儒,主张从语言、文字到风俗思想全盘的西方化。
年轻的梁漱溟,以研究佛学出身,对待这个问题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他说何为东方化、何为西方化我们先说这个问题是个很紧迫的问题,并非是个很远的问题,可以俟诸将来解决的于是大家都传染了一个意思,觉得东西文化一定会要调和的,而所期望的未来文化就是东西文化调和的产物。
【《东》P11-P13】也就是说,梁漱溟并不觉得西方化完全的好于东方化,甚至怀疑东西调和的可能。
在他的观点下,首先应该弄清楚何为东方化、何为西方化,两者各自的特点是什么,而后再探讨西方化的可能和利弊。
首先声明的是,这本书的后面若干部分是梁先生讨论西方化和东方化的可能,这一部分据梁老自己描述都是“晚年看来颇多幼稚,不忍卒读”,而我也没有细读只是略看,所以读书笔记的重点放在前面梁漱溟对于中国、西方、印度三方文化和哲学的分析和比较上,这可以说是本书的精华和要义。
梁先生首先提出了几个其他的同时代对于东西文化的见解,仅仅是只言片语,已然打开了思路,例如前三四年只看见我的朋友李守常先生做了一篇《东西文明之根本异点》的文章,他在这篇文章里面,大要以为东方文明之根本精神在于静,西方文明之根本精神在动。
初次读到便觉得惊艳,后面的解释里提到大抵意思是:西方总认为这一切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中(各种动态平衡、热力学观点、民主势力的此消彼长等等),连主流文化里的艺术等也倾向于较为奔放而动感的那类,而东方文明则向往一个绝对的统治,在调和与一种【静止的】平衡之间达到最佳。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内容概括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是梁漱溟的著作,成书于 1921 年,1987
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该书将中、西、印文化概括为三种不同的人生
路向:西方文化是向前看的,中国文化是向内看的,而印度文化则是
向后看的。
作者认为,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这种文
化的结果是“征服自然”,发展科学与民主政治;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这种文化的结果是“与自然和谐”,产生“伦理情谊”;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这种文化的结
果是“解脱”,产生宗教。
三种文化系统代表了人类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从梁漱溟“文化三路向”说看近代中国文化转型中的中西文化冲突【摘要】鸦片战争以来,伴随列强坚船利炮而来的不仅仅是主权的丧失与领土的沦落,亦是西方文化的入侵与渗透,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加剧,救亡图存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共识,人们纷纷开始寻求救国救民之道。
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国出现了各种社会思潮,新儒家即为当时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中的一派,以梁漱溟为开启者的新儒学主张以儒学为本位来修正西学,以复兴儒学为己任寻求现代化之路。
梁漱溟以文化多元论反对西方文化的一元论,并提出“文化三路向”说,对当时思想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其研究可以帮助认识了解上世纪之初的中西文化冲突。
【关键词】中西文化冲突;新儒学;梁漱溟;文化三路向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鼎,笔名漱溟,祖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是著名的哲学家、佛学家、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
1917年应蔡元培之邀到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同时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抗战时期,曾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等多个民主社团,积极响应抗战。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等职。
他对以儒学、佛学为代表的东方哲学和东方文化有精深的研究,美国著名汉学家艾凯称其为“最后的儒家”,其主要著作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乡村建设理论》、《人心与人生》等。
梁漱溟的一生中,最值得重视的或许就是“五四”运动前后这几年。
他由出世的佛家生活回归到俗世的孔家生活,由探讨佛学义理到思考中国文化发展,不仅完成了从出世到入世的转换,而且大有成绩。
1922年《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的出版更是将他推到了当时中西文化论争的前沿,震撼了当时整个思想界。
一、梁漱溟“文化三路向”说产生的时代背景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的七十年,中国发展遇到生存危机,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中心议题,中国知识分子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时代使命感与责任感,思索中国的前途命运。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作者:丁为祥摘自《光明日报》梁漱溟(1893-1988)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仕宦之家,梁漱溟的童年始终是在欢快自由的氛围中度过的,其父虽任职清廷,但他的发蒙教育却是当时最开放的中西小学堂,进入中学后,其倔强、顽强的个性日渐形成。
中学毕业后,他到当时的《民国报》当记者,痛恨私有财产,相信社会主义,对现存的一切都坚持强烈的批判精神。
在此前后,他也经历了早年人生的三大危机,即从如何救治社会流弊、如何安立人生,到最后如何“住世”的问题;其结果则是从谋求自杀到最后形成坚持一生的“茹素”习惯。
而在这几个阶段中,梁漱溟都始终坚持着切己的思考与真实的践行精神。
1916年,他在《东方杂志》上发表其研究佛学的心得《究元决疑论》,受到蔡元培先生的关注,随即被聘为北京大学专讲印度哲学的特约讲师,由此进入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
按照梁漱溟的个性,他讲印度哲学就是要“替释迦说个明白”,但由于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因而“趋新”、“趋西”以及“全盘反传统”是当时的主流思潮;而胡适、陈独秀这些新文化运动的巨擘也都聚首于北大,这就不能不使他感受到很大的“压力”,也不能不有一种沉重的“压迫”感。
不过,由于其从少年时代就形成的倔强性格,因而这种压力非但没有压垮他反而激发了他强烈的逆反心理与抗衡意识。
所以,他转而将自己“替释迦说个明白”的初衷及时调整为“替孔子说个明白”。
于是,就有了与胡适的对台戏,也就有了专门抗衡于西化之说的“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的系列讲演。
关于其讲演的心态,他在该书出版时的《自序》中有非常具体的说明:“今天的中国,西学有人提倡,佛学有人提倡,只有谈到孔子羞涩不能出口,也是一样无从为人晓得。
孔子之真若非我出头倡导,可有哪个出头?这是迫得我自己来做孔家生活的缘故”。
显然,这一剖白既是梁漱溟放弃佛家而“做孔家生活的缘故”,同时也是其发起“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系列讲演的具体因由。
浅论梁漱溟文化三路向说作者:张钰钗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1期摘要:《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是五四时期中国思想界关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中的第一部系统的、自成一家之言的论著。
书中提出了人类文化的三种路向,梁漱溟先生用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中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为代表,对三种文化路向作出进一步的比较说明。
关键词:文化;梁漱溟;文化路向;《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1--01梁漱溟出身于诗书礼教相传的仕宦家庭,却正适逢中国各界探求救亡图存的大时代,各种文化碰撞交融的背景,让他受到多种思想的影响。
青年时代的他十分崇信维新派的改良主义思想,广泛研读西方著作。
二十岁起,他潜心于佛学研究,几次尝试自杀。
后来经过几年的沉潜反思,他又逐步转向了儒学,可以说他是一位融通中西印度文化的大师,也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
(一)梁氏对文化的定位与定义这本书诞生于中国社会当时内外交困的现实,社会各界都在探讨救亡图存的方法,梁漱溟从文化角度入手,认为当前中国的西方化政治改革失败,原因在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中国国民在西方化政治制度之下仍旧保持在东方化政治制度下所抱的态度。
因此,“不解决文化问题,中国民族不会打出一条活路来”。
把文化定位成改变社会状况的基石。
同時,他也给出了关于文化的具体定义——“所谓文化不过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概括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哲学、科学、艺术等。
宗教、文艺偏于感情的,科学、哲学偏于理智的。
第二,社会生活方面,人们对于周围的人如家族、朋友、社会、国家、世界之间的生活方法都属于社会生活方面。
第三,物质生活方面,如饮食、起居等享用。
也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层面。
从这三个角度出发,梁漱溟认为西方文化的优点在于科学精神、“人”的观念、个性的伸展、和社会化的发达。
梁漱溟先生的这一分类可以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这一理论分为五个部分去解释大范围内文化行为差异的因素——权力距离、对不确定因素的避免、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男性化/女性化、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人生三路向的思索
1 人生三路向说梁漱溟先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提出了“人生三路向”这一学说。
所谓的“人生三路向”究其本真便是在人生中遇到问题的解决之法。
它包含三种样态:一是“向前面要求”,即遇到问题着手去改造使其得以解决以满足自己。
这也是生活本来的路向,以西方为代表。
他在文中提出:“西方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根本精神的。
”[1]二是变换、调和、持中自己。
即遇到问题不主动或刻意解决而是以调和自己的意思得以满足自己。
这是一种随遇而安的样式,以中国为代表。
他在文中提出:“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根本精神的。
”三是“转身向后去要求”,即遇到问题就想根本取消这个问题或要求。
它既不是要求改造局面,解决问题,也不是会变换与调和自己,只想从根本上将此问题取消。
这也是应对困难的一种方法,但是最违背生活本性。
(生活的本性是向前要求的)以印度文化为代表。
他在文中指出,“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
”
在梁漱溟先生所呈现的“人生三路由”中,他总是基于对人的物质性和精神性的理解之上,提出适用人类普适性的思索和再思考。
“人生三路由”是有过程和方向的,甚至可以理解它是人类从物质性开往精神性的一列火车。
首先“向前的要求”代表着一种努力奋斗以满足自身欲求和需求。
说到底便是对于物质性的满足,对于物质的极大追求。
其次“向后去要求”代表着印度样式的生存方式,唯有精神至上,人生充满苦楚,不奢求幸福圆满但求得以超脱。
最后去掉前后两种样态,中间部分便是中国样式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以求得情志怡然自得的样态。
我们掀开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不免目瞪口呆。
人类从文明伊始便是伴着对于自然界的掠夺和征服以满足自身生存进行的,随后人欲求人人和谐,情志怡然自得,这已经向精神层次靠拢。
但人生是苦的,苦楚无处不在,因此,人欲以在精神上求得重生和解脱。
这亦是一条物质走向精神之路的人类的心路历程。
随后梁漱溟先生指出,西洋人重物质文明但不止是物质文明,东方人重精神文明但精神生活也不见得好,抑有不及西洋人之点。
由此,打开了西洋中国印度三方哲学之比观这一问题的话匣子。
他在文中指出了西洋哲学之情势、印度哲学之情势、中国哲学之情势。
宗教在哲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西方和印度哲学上。
中国哲学上受到宗教的影响比较薄弱,这归于外儒内法的儒家文化之影响。
西方哲学在科学知识的引导下,文化哲学呈现出一种静止静态的物质与思想,中国哲学则流露出动态化、体系化的模式。
例如,在本体论的探讨上,金木水火土五行思考,西方印度哲学探讨于每个具体五行,中国哲学思想则超越了具体探讨,深入于抽象意义的五行之探讨。
从梁漱溟先生在简要阐述西方哲学流派的演进和思想内涵中,我们可以初步得到一些启示,西方哲学在某种程度上偏于外向,呈现出一种重视理智重视知识略偏于功利主义色彩。
走意欲向前的路向。
我们纵观这一部分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西方哲学文化生活出于自我走了一个直觉用理智之路,印度哲学文化生活出于佛教走了一个理智用现量之路,中国哲学文化生活出于孔子和儒家走了一个理智用哲学之路。
面对世界文化以及被西洋文化冲击的那个时代,梁漱溟先生秉持着自
己的态度,即“第一,要排斥印度的态度,丝毫不能容留;第二,对于西方文化是全盘承受,而根本改过,就是对其态度要改一改;第三,批评的把中国原来态度重新拿过来。
”他敢于在那个被西方文化冲击的时代发出自己的声音,异别与其他人云亦云的随波逐流,即便在这个时代看来也是振聋发聩的,具有极大的启示性。
2 中国式婚姻的一些思考
婚姻是什么?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指出:“婚姻是社会为孩子们确定父母的手段。
男女相约共同担负抚育他们所生孩子的责任。
”钱钟书在其小说《围城》中说过:“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2]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对中国式婚姻的诠释。
婚姻一直是人类必须面临的极为复杂的深刻命题。
本论文试图从几部代表性的小说,探讨中国式当代婚姻的一些问题。
中国人对于人生的“义务”观念重于“自由”观念。
这点在中国式的婚姻中尤为突出,其特点是义务多于自由。
苏格拉底曾说过“认识你自己”,这一简单朴素的言语透露出富有哲思性的意蕴。
生活于世,我们必须要弄清楚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自己要学会把控自己。
在婚姻世界里人总是要渴慕自由恋爱同时又囿于现实的平淡,人总是充满矛盾,理想与现实总是一个很丰满一个很骨感。
常常徘徊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纠结迷茫,自我迷失。
当代作家王海鸥的一些作品聚焦于女性在“爱恋”与“婚姻”里正
确认识自我的拷问。
在小说《中国式离婚》中,是以价值观激变和社会充
满躁动的转型为背景。
林晓枫严重不满现状,对于总是安于现状的宋建平一直不满,并以离婚为要挟劝其闯荡事业。
后来丈夫在事业上取得很大的成就,林晓枫也辞去了自己的公职,在家做全职主妇,相夫教子,协同为走向更美好的生活奋进。
在全家生活欣欣向荣之时,晓枫却对自己越来越自卑,内心世界也很空虚,对于丈夫也是有所怀疑。
曾歇斯底里的追查丈夫的行踪,怀疑丈夫的忠?\,最终把自己的婚姻逼上了绝境。
这里似乎也提出了一些深思问题:究竟什么才是女性追求的婚姻?如果女性不能认识自我,把控自己。
她将终究会失去自我,失去婚姻。
即便没有第三者的插足,女性自身也可能是婚姻的掘墓人。
《大校的女儿》中,出现了多起分分合合的婚姻事件。
看似门当户对、郎才女貌的结合中总出现错综复杂的矛盾。
“我”与来自农村的姜士安互生好感,但传统门当户对的影响,使“我”偏执的认为农村生活就等于文化沙漠,就等于贫困与落后,在潜意识里“我”认为与姜士安的恋情具有不可能性。
即便现实中“我”
不在意,但是来自潜意识的那些不经意使得恋情只能终于此。
自己也陷入门当户对的婚姻中。
“我”一开始对这样的婚姻充满期待和憧憬,但事实上,矛盾丛生。
“中国式婚姻”总会在理想与现实中变得如此平庸。
恋爱不是婚姻的基础,婚姻也不是恋爱的继续。
女性不能真正认识婚姻的本质,也就会在婚姻中迷失自我。
托尔斯泰在他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开宗明义一句话:“人间快乐的家庭是一模一样,而不快乐的家庭却各自有它特殊不快乐的地
方。
”[3]诚然,世界上快乐的家庭多还是不快乐的家庭多我无从知晓,
但我很预备相信一句话,人世间从来没有过一个永远快乐的家庭。
注释
[1]均出自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1月1版.不一一标注.
[2]钱钟书:《围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96页.
[3]转引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133页.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
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2、未必钱多乐便多,财多累己招烦恼。
清贫乐道真自在,无牵无挂乐逍遥。
3、处事不必求功,无过便是功。
为人不必感德,无怨便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