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今注今译
- 格式:doc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8
庄子今注今译读后感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译文:无为,就能够利用天下,而感到闲暇有余;有为,就被天下所利用,而感到急迫不足。
理解和感受: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是在初中,那个时候并不是很明白,甚至有点迷惑。
当时觉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地使自己变得更加“有为”,而庄子在这句话中却告诫人们有时候“有为”会让你感到更加急迫疲惫,而“无为”却能让你闲暇有余,清闲自如。
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越来越深,感觉庄子讲的确实很有哲理。
当我们整天忙忙碌碌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有为”的时候,我们是否曾想过在这个忙碌过程中我们所失去的很多美好的东西。
也许,只有在最后,我们才会幡然醒悟,原来,我们本可以不用活的这么累,原来,“无为”也是一种快乐。
当然,首先说明一点,我并不是从纯消极的意思上理解这“无为”两个字的。
在我的理解中,庄子所说的“无为”并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
庄子的“无为”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
人一生要做许多事,人一天也要做许多事,做一点有价值有意义的事并不难,难的是不做那些不该做的事,不忌妒旁人的成绩,不搞无谓的攀比。
自己做出一点成绩并不难,难的是没有庸人自扰的得得失失,没有自说自话的自吹自擂,没有连篇累牍的空话虚话。
而所谓“无为”就是不干这样的事。
“无为”就是力戒虚妄,力戒焦虑,力戒急躁,力戒脱离客观规律、客观实际,也力戒形式主义。
无为就是把有限的精力时间节省下来,才可能做一点事,也就是“有为”。
相反,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以有为为之。
所为之为,都应是出自事物之自然,无为之为发自自然,顺乎自然;是自然而为,而不是人为而为。
所以这种为不仅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进程和自然秩序,而且有利于事物的自然发展和成长。
曾有过年青气盛匹马单枪独闯世俗的骁勇,曾有过踌躇满志披星戴月苦读寒窗的执着,曾有过争强好胜敢为人先无畏艰险的勇猛,曾有过功名利禄勾心斗角口蜜腹剑的逐……忆往昔,可谓豪情满怀,到头来,却是身心疲惫。
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论文评阅人l:评阅人2:评阅人3:评阅人4:评阅人5:答辩委员会主席:委员1:委员2:委员3:委员4:委员5:景水乏答辩日期:丝[≥!』!丛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训诂平议l、现代庄学的开创时期(1900年~1949年)。
这一时期的庄学既承前朝乾嘉余绪,又借西学东风,在校勘注释、义理阐发、考证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中又以校勘注释为主。
马叙伦的《庄子义证》、王叔岷的《庄子校诠》、刘文典的《庄子补正》等为这方面的代表著作。
其他著作还有阮毓崧《庄子集注》、朱桂曜《庄子内篇证补》、胡远溶《庄子诠诂》、奚侗《庄子补注》等。
近代西学东渐之风兴起,所以很多学人都尝试以西学理论阐释《庄子》思想,为之注入了新的活力。
章太炎、胡适、梁启超、胡适乃为此风之前驱,严复以自然科学解释《庄子》,并首开先例,以唯心论和唯物论划分《庄子》思想。
郎霄擎则是第一个系统利用西方理论阐释《庄子》思想的学者,其所著《庄子学案》“不过以科学方法就庄子学说为有系统之研究”。
2、现代庄学的发展时期(1950年~1965年),这个时期的庄学研究受到意识形态的干扰,所以取得的业绩不大。
如关锋《庄子内篇释解和批判》译文比较可靠,但是思想上以阶级立场和扬今贬古的态度解读《庄子》,现在看来并不可取。
此时期的刘武对王先谦《庄子集解》进行补正,著成《庄子集解内篇补正》;王孝鱼在参照前人版本和近人王叔岷《庄子校诠》、刘文典《庄子补正》等基础上对郭庆藩《庄子集释》本进行了点校,此版本于1961年出版由中华书局出版,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即以此为底本注译。
十年文革时期庄学停滞不前,文革之后庄学复兴,进入繁盛期。
1977年以来的三十余年,已出版专著百余部,发表论文几千篇。
专著大致可以分为校注考译释、理论研究、工具书和论文集四大类。
理论研究方面的专著又可分为综合研究和专题研究两种。
综合研究方面有张恒寿《庄子新探》、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崔大华《庄学研究》、崔宜明《生存与智慧——庄子哲学的现代阐释》等;专题研究范围较广,涉及到《庄子》的文学艺术风格、美学思想、道论、天命观、语言与言说、《天下》篇解读等等。
《庄子今注今译》读后感《庄子今注今译》内容概要:本书所用庄子原文,为根据庄孝忾点校的郭庆藩集释本(世界书局影印本》。
郭庆藩集释收录了郭象注、戍玄英疏和陆德明音义三书的全文,摘引了清代王念系、愈樾等人的训诂考证,并附有墉嵩焘和他自己的意见。
集释原根据黎庶晶洁逸业书覆床本,庄校又根据续古逸估丛书影宋本、阴世陷隆本、道藏成玄英疏本以及四部丛刊所附孙毓修宋赵谏议本校记、近人庄叔岷校释、刘文等书加以校正。
本书凡有增补或删改原文时,均于“注释”中说明……《庄子今注今译》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上面我说道再好的注本也是一家之言,想要更全面的了解庄子的内涵,促使自己形成个人的独解,参看各家注本是很必要的。
我列举庄子的各种注本供参考,并将当当网上有售的版本略作说明。
除了陈鼓应译注本,首推晚清郭庆藩《庄子集解》本(当当有售)。
其于光绪二十年著成的《庄子集释》10卷,仿儒家经典注疏体例,以郭象《庄子注》、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陆德明《庄子音义》全文配附《庄子》本文,并以本朝学者及本人考据成果加以补充,可谓集《庄子》考释之大成的著作。
至于王先谦于1909年所著《庄子集解》,虽然也辑录古今学者《庄子》注文,却是以“殳取众长,间下己意”为特色,若论其完备程度则远不及郭著。
时下流行的版本,古文初学者可参看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出版,当当有售),孙通海译《庄子(文白对照)》(中华书局出版,当当有售);深入研读者除郭庆藩集解本外还可参读刘文典撰《庄子补正》(安徽大学出版社);至于南怀瑾《庄子諵哗》、傅佩荣的解读、于丹的心得,基本都是现代观念的解读,读起来较轻松,大家可按需选择了。
古籍书一般首选中华书局与上海古籍,众多鱼目混珠的出版社纯粹是借经典赚钞票了。
这是中华书局“中国古典名著译著丛书”中的一辑,同是陈鼓应的《老子注译与评介》,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孟子译注》、《春秋左传注》以及周振甫的《周易译注》都堪称精品。
我一直都认为,读书特……庄子今注今译上中下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可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样的书实在是有些令人头疼,繁体字,竖排版,很多引述和评注。
好书推荐《庄子今注今译》01内容介绍《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庄子今注今译(修订重排本)(套装全3册)》很早于1974年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华书局于1983年以繁体字再度印行。
其后作者又对注译的老、庄两书分别做了较大幅度的修订,继续交由中华书局出版。
1995年台湾商务印书馆重排发行,2007年北京商务印书馆以简体字排版印行。
后中华书局以台湾商务印书馆本为基础,吸收了北京商务印书馆简体字本的新修订内容,再与中华原版复校,改正了原版的一些排印错误,全书增删异动之处约一百多条,责任编辑朱立峰还为《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庄子今注今译(修订重排本)(套装全3册)》新编了索引。
中华书局这次繁体字的重排本,是作者自己为满意的一个修订本。
*如何购买复制链接购买: /jdc?d=lg177R02作者介绍陈鼓应,一九三五年生,福建长汀人。
台湾大学哲学系及哲学研究所毕业。
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和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主编穴道家文化研究移学刊。
着有《悲剧哲学家尼釆》、《尼采新论》、《存在主义》、《庄子哲学》、《老子注译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黄帝四经今注今译》、《老庄新论》、《易传与道家思想》、《道家易学建构》、《管子四篇诠释》及《耶稣新画像》等书。
03书摘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
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
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联;可行已信;而不见其形。
有情而无形。
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
与物相刃相靡,其行进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04目录内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处篇骈拇马蹄胠箧在宥天地天道天运刻意缮性秋水至乐逹生山木田子方知北游难篇庚桑楚徐无鬼则阳外物寓言让王盗跖说剑渔父列御寇天下本书主要参考书庄子综合索引*如何购买复制链接购买: /jdc?d=lg17 7R。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原文及翻译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的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庄子曰:“曷为用治其国?
其为夫遗天地之百有余岁乎?
然后耆老者,近使其子孙亦受其败焉。
则民之生有余而后用治也。
”
(《庄子·田子方》)
翻译:
庄子说:“为什么要治理一个国家呢?
不是应该等到天地交替了百余年后吗?
然后,老人离世,可以传下败坏给他的子孙。
只有当人民的寿命足够长久时,才能开始治理。
”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是对庄子著作进行现代注解和翻译的一部著作。
这本书将庄子的原著逐章进行注解,并根据现代语境对其进行翻译,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阐释庄子的思想。
《庄子今注今译》
《庄子今注今译》
《庄子今注今译》
《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译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导读】《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
《汉书艺文志》着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该书是对《庄子》的白话文翻译和注释。
初版于1974年,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
此次修订再版,采用横排简体字,并吸收了有关庄子研究的最新成果。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训诂平议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论文评阅人: 评阅人: 评阅人: 评阅人: 评阅人: 答辩委员会主席: 委员: 委员: 委员: 委员: 委员: 景水乏答辩日期: 丝≥』丛:杭州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揎刿塑整盘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揎刿埋整盘堂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本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揎趟瘦整盘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传播,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年月日签字日期: 年月日鸣谢不知不觉,我即将走完三年的硕士研究生生涯,回首三年在杭师的时光,是美好而值得怀念的,这里有太多的人,太多的事,让人印象深刻,借此机会,我想衷心那些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刻伸出援手的人。
首先要感谢的,就是我的导师叶斌老师。
叶斌老师是一位治学严谨、学识渊博的学者,对学生也有一定的高要求,很遗憾我并未达到叶老师的预期,在这里需要表示我诚挚的歉意。
叶老师对我的谆谆教导,我受益不浅,受用一生,在这里要向我的导师叶斌教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在这三年中,我在徐越老师、陆忠发老师、王文胜老师、严军老师、鲁国尧先生等课上,我积极地汲取营养,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在这里表示由衷的感谢。
特别是严军老师,可谓是我的良师益友,经常能在和严老师的谈话中得到灵感和启发,使我茅塞顿开。
还有鲁国尧先生,德高望重却为人谦和,经常有书信来往, 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逍遥游)学习笔记(一)1.台湾学者方东美:庄子的精神“逍遥游乎无限之中,遍历层层生命境界。
”,这是庄子主张于现实生活中求精神上大解脱的人生哲学全部精义。
2.蜩与学鸠笑之曰(22):“我决起而飞(23),抢榆枋(24),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25);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6)?”适莽苍者(27),三飡而反(28),腹犹果然(29);适百里者,宿舂粮(30);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31)?王仲镛说:"逍遥游,是指的明道者---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以后所具有的最高精神境界。
大鹏就是这种人的形象,蜩与学鸠、斥晏鸟,指世俗的人。
"释德清说:庄子因言世人小见,不知圣人者,以其志不远大,故所蓄不深厚,各随其量而已。
……比二虫者,生长榆枋,亦无远举之志,宜乎其笑大鹏之飞也。
举世小知之人盖若此。
3.徐复观先生说:“人生之所以受压迫,不自由,乃由于自己不能支配自己,而须受外力的牵连。
受外力的牵连,即会受到外力的限制甚至支配。
这种牵连,称之为‘待’。
”(《中国人性论史》,第389页)4.方東美先生:“一個人要真正獲得精神自由,必須‘無待’!那麼怎麼樣可以無待呢?就是從事這個生活的人自已要有一個使命,要在自已的生命宇宙裏面,自做精神主宰。
”5.徐复观:人所以不能顺万物之性,主要是来自物我之对立;在物我对立中,人情总是以自己作衡量万物的标准,因而发生是非好恶之情,给万物以有形无形的干扰,自己也会同时感到处处受到外物的牵挂、滞碍。
有自我的封界,才会形成我与物的对立;自我的封界消除了(无己),则我与物冥,自然取消了以我为主的衡量标准,而觉得我以外之物的活动,都是顺其性之自然。
(《中国人性论史》,第394页)。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今日,随着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古典经典书籍重新进入广大读者的视野,庄子广泛阅读于世。
2018年11月,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名叫《庄子今注今译》的专著,由文化复兴社出版社、著名社会学家、文化研究者和庄子学家陈鼓编著,其内容涵盖了庄子的一段历史,精彩纷呈。
《庄子今注今译》以庄子的25种37篇译文著称,其中包括复古的小说《说之乐》,著名的文论《养生主》、《列子》,以及关于政治、财富、生活和人生等多领域的文章。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陈鼓在《庄子今注今译》中,将古典文学和现代人文结合起来,在今天的读者中引发重新思考。
据陈鼓介绍,他把对文本的理解和当今实际生活放在一起,充分利用研究实践思想,改写和调整具体的文本段落,以浓重的语言烘托情感与思想,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古代庄子的思想,唤起读者的认同精神,尤其是那些生活在今天耳熟能详的俗话,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另外,在陈鼓对庄子译文的编著中,他把文本的文体和语言改写,以宋代文言文为主特色,让庄子原貌更加地表现出来,保证语言的统
一性和细腻性。
集闻识辩有造化,陈鼓以其文有熏陶之功,让其演绎,令庄子之
风昔而新生,传世百世之典籍《庄子》,改写之后再度被人注意,令
读者受益终结。
在此,吾乃礼赞之词!。
庄子之我见(庄子今注今译)书评(初读庄子是大二的时候,当时上大学语文的经典诵读课,介绍了《史记》、《论语》、《诗经》、《庄子》等古代经典,(感觉我是读完了高中了才对文学有兴趣了...可能是因为以前基本没有条件也没有意识要读书的缘故)于是这些书都下到kindle里面读了挺长时间,但回想起来,当时读完庄子也仅仅是对于庄子的豁达超脱、鼓盆而歌、相忘于江湖、有涯无涯、无用之用和曳尾于涂中有了一点隐隐约约的印象,曳尾于涂中一度被我在网上用作昵称,而以前是怎么想的已经不得而知(可能压根就没有思考过吧),以致于再次读的时候一度怀疑我是不是读过它hhh。
再读庄子是前段时间在自以为无法突破阶级的限制,不得不接受“宿命”的时候,想着再读一读庄子调整调整心态。
再读庄子使人内心平静,且体会更加的深刻了。
简单谈一谈自己读完庄子的一些感受和理解,不是对庄子观点的总结,毕竟达不到那样的高度...)最让我动容的是庄子的“相对论”的观点和大世界的世界观,两千多年前庄子就能突破“人”的视角从万物的角度来看世界,实属了不起。
逍遥游读了蜩与学鸠对话鹏之后我感触颇深,一度认为自己是蜩与学鸠的身躯却有着鲲鹏的想法,并且自觉认为鲲鹏是高一等的,但读了后面的篇目了解到庄子万物齐一的观点,从自然万物的角度来看,蜩与学鸠的小大之辩、北海若与河伯、坎井之蛙、夏虫、朝菌、蟪蛄等等,不过是天性不同和所处的环境不同,并无高低贵贱之分,而嫠牛不能执鼠、梁丽不可以窒穴、骐骥骅骝捕鼠不如狸狌、鸱昼不见丘山等,万物各有所用,于是像蜩与学鸠笑鲲鹏那般“自贵且相贱”是不可取的,如夔怜蚿,蚿怜蛇,蛇怜风那样“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是没有必要的——要自适但不自以为是!时空观:相比于老子重在把握对立演变的规律,庄子则是在对比当中看到所有的东西(全局)。
读秋水篇的时候通过北海若与河伯的对话,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世界一下子就打开了,人在历史长河之一瞬,于浩瀚宇宙之一点,让人联想起《三体》、《星际穿越》等的宏大世界,像北海若那样能摆正自己的位置甚是可贵。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原文及翻译
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原文和翻译如下:
原文: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其学无所不窥,一的要而归之虚无缥渺之说。
间作《渔父》、《盗跖》、《肤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
然善属书离辞,指画空空,抑墨翟、禽滑厘之徒。
故世虽不能出德于孔氏,皆怪怨畏周之言。
翻译:庄子是蒙人,名周。
周曾担任蒙地漆园的官吏,和梁惠王、齐宣王生活在同一时代。
他的学问博大精深,归结到一点就是虚无飘渺之说,间或写《渔父》、《盗跖》、《肤箧》等文章,用来诋毁孔子及其门徒,阐明老子之术。
他的《畏累虚》、《亢桑子》等篇都是空话没有事实根据。
不过他的善于属书离辞,指画空空,胜过墨翟、禽滑厘之类的人。
所以时世虽然不能超出孔子的门下,都奇怪怨恨庄周的话。
《庄子今注今译》书摘庄子箴言录丨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大宗师208页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此古之所谓悬解也。
(人的得生,乃是适时;死去,乃是顺应。
能够安心适时而顺应变化的人,哀乐的情绪就不会侵入到心中。
这就是古来所说的解除束缚。
)213页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鱼游于江湖之中就忘记一切而悠悠哉哉,人游于大道之中就忘了一切而逍遥自适。
)天之小人,人之君子;天之君子,人之小人。
(从自然的观点来看是小人的,却成为人间的君子;从自然的观点来看是君子的,却成为人间的小人。
)应帝王235页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游心于恬淡之境,清静无为,顺着事物自然的本性而不用私意,天下就可以治理好了。
)248页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至人的用心有如镜子,任物的来去而不加迎送,如实反映而无所隐藏,所以能够胜物而不被物所损伤。
)骈拇265页吾所谓臧者,非仁义之谓也,臧于其德而已矣;吾所谓臧者,非所谓仁义之谓也,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吾所谓聪者,非谓其闻彼也,自闻而已矣;吾所谓明者,非谓其见彼也,自见而已矣。
(我所认为的完善,不是所谓仁义之称,而是在于自得就是了;我所认为的完善,不是所谓仁义之称,而是在于率性任情就是了;我所谓的聪敏,并不是指听闻别人,而是省察自己罢了;我所谓的明达,并不是指看清别人,而是内视自己罢了。
)胠箧284页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
(人们都内藏明慧,天下就不会迷乱了;人们都内敛聪敏,天下就没有忧患了;人们都内含知巧,天下就不会眩惑了;人们都内聚德行,天下就不会邪僻了。
)286页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
若此之时,则至治矣。
(在那时代,人民结绳来记事,以饮食为甜美,以衣服为美观,以习俗而安乐,以居所为安适,邻国之间可以相互看得见,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得到,人民从生到死相互不往来。
庄子学派是()的集大成者。
道家“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中“怒”的含义是()。
苦恼“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应该翻译为()。
小智不能了解大智,年纪小的不了解年纪长的。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出自()。
《庄子·内篇·逍遥游》“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难乎!”中“爝火”的含义是()。
大火()的主旨是说一个人当透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而使精神活动臻於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的境界。
《庄子·内篇·逍遥游》“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大有径庭”的含义是()。
很分明“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中“呺然”的含义是()。
虚大的样子卑身而伏,();东西跳梁,();中於机辟,()。
以候敖者,死於罔罟,不辟高下()的主旨是肯定一切人与物的独特意义内容及其价值。
《庄子·内篇·逍遥游》“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中“何居”的含义是()。
何人“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中“我”是指()。
偏执的我“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
”中“成心”的含义是()。
成功“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
”中“封”的含义是()。
封住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莫寿於殇子,()。
天地与我并生,()。
而大山为小,而彭祖为夭,而万物与我为一“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
”中“六合”的含义是()。
物之四性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
疾雷破山而不能伤,河汉冱而不能寒,飘风振海而不能惊。
()主旨在说护养生之主:精神,提示养神的方法莫过于顺任自然。
《庄子·内篇·德允符》《庄子·内篇·养生主》首节提出的()是为全篇的总纲,指出在人生有涯而知无涯的境况中,当顺循中虚之道,即顺任自然之理。
《庄子今注今译》读后感《庄子今注今译》是一本对庄子哲学思想进行现代解读和注释的书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得以更深入地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以及庄子如何以他的方式看待世界和人生。
庄子的思想强调“无为而治”,即通过顺应自然、不妄为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个人的自由。
他主张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真正的自我。
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在阅读《庄子今注今译》的过程中,我深受庄子那种超越世俗、追求自由的精神所吸引。
他对于“无为”的解释并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强调要顺应自然、不违背规律,以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内心的平静。
这种思想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过于追求物质和名利,反而忽略了内心的需求和真正的幸福。
此外,庄子对于“道”的阐述也让我深受启发。
他认为,“道”是宇宙间最根本的规律,是人类行为的准则。
通过遵循“道”,我们可以达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个人的价值和意义。
这种思想让我意识到,我们应该尊重自然、尊重他人、尊重自己,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个人的幸福。
同时,《庄子今注今译》的注释和译文也非常精彩。
注释详细准确,帮助我理解原文的深层含义;译文流畅易懂,让我能够更好地领略庄子的哲学思想。
这本书不仅适合哲学爱好者阅读,也适合一般读者作为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入门读物。
总的来说,《庄子今注今译》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庄子的哲学思想,也为我提供了许多宝贵的人生启示。
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深入研读庄子的学说,努力将他的智慧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以实现内心的自由和真正的幸福。
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领略庄子的智慧与魅力,共同追求一个更加和谐、自由的社会。
《庄子今注今译》试题1、庄子是()的集大成者。
A 道家2、“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中“怒”的含义是()。
C 振奋3、“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应该翻译为()。
C小智不能了解大智,寿命短的不能了解寿命长的4、“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出自()。
A 《庄子·内篇·逍遥游》5、“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难乎!”中“爝火”的含义是()。
C 小火6、()的主旨是说一个人当透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而是精神活动臻於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的境界。
A 《庄子·内篇·逍遥游》7、“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大有径庭”的含义是()。
B 太过度8、“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中“呺然”的含义是()。
A 虚大的样子9、卑身而伏,();东西跳梁,();中於机辟,()。
A B 以候敖者,不辟高下,死於罔罟C 《庄子·内篇·齐物论》11、()包括齐、物论(即人物之论平等观)与齐物、论(即申论万物平等观) C 《庄子·内篇·齐物论》12、在《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三节中,庄子指出学派辩论、人物争论,乃由“成心”作祟,因此产生种种主观上的是非争执、意气之见,因而提出()的认识方法。
A 以明13、在《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三节中,庄子申论事物的相对性与流变性,以及价值判断的相对性与流变性,并因而提出()的认识态度。
B 照之于天14、“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中“何居”的含义是()。
B 何故15、“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中“我”是指()。
A 偏执的我16、“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
”中“成心”的含义是()。
C 成见17、“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
”中“封”的含义是()。
B 界域18、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莫寿於殇子,()。
天地与我并生,()。
A 而大山为小,而彭祖为夭,而万物与我为一19、“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
”中“六合”的含义是()。
C 天地四方20、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
B 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而不能伤,飘风振海而不能惊。
21、()主旨在说护养生之主:精神,提示养神的方法莫过于顺任自然。
B 《庄子·内篇·养生主》22、《庄子·内篇·养生主》首节提出的()是为全篇的总纲,指出在人生有涯而知无涯的境况中,当顺循中虚之道,即顺任自然之理。
C缘督以为经23、吾生也有涯,()。
(),殆已;(),殆而已矣。
A 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已而为知者24、()主旨在描述人际关系的纷争纠结,以及处人与自处之道。
B 《庄子·内篇·人世间》25、“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
”中“出”大含义是()。
C 外露26、()主旨在於破除外形残全的观念,而重视人的内在性,藉许多残畸之人为德行充足的验证。
A 《庄子·内篇·德允符》27、庄子在《庄子·内篇·德允符》中指出能体现宇宙人生的根原性与整体性的谓之()。
C 德28、“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与庸亦远矣。
”中“庸”的含义是()。
B 常人29、“今我将出,子可以止乎,其未邪?且子见执政而不违,子齐执政乎?”中“不违”的含义是()。
A 不避30、“先生之门,固有执政焉如此哉?子而悦子之执政而后人者也?”中“后人”的含义是()。
A B 瞧不起人31、“卫有恶人焉,曰哀骀它。
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
”中“恶”的含义是()。
C 丑32、()主旨在于写真人体道的境界。
C 《庄子·内篇·大宗师》33、庄子在《庄子·内篇·大宗师》中提出()的自然观。
A天人合一34、庄子在《庄子·内篇·大宗师》中提出()的人生观。
B 死生如一35、庄子在《庄子·内篇·大宗师》中提出()的人生态度。
C 安化36、庄子在《庄子·内篇·大宗师》中提出()的生活境界。
A 相忘37、庄子在《庄子·内篇·大宗师》首节中提出天人的关系,其观点为(),人与自然为息息相关而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与自然是为亲和的关系。
B 天人作用本不分38、“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中“天”的含义是()。
C 自然的规律39、“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於上古而不为老。
”出自()。
C 《庄子·内篇·大宗师》40、“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於上古而不为老。
”是指()。
A 道贯古今,无时不在41、“吾犹告而守之,三日而后能外天下。
”中“外天下”是指()。
C 忘世故42、“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予因以求时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鴞炙。
”中“浸假”是指()。
B 假令43、“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
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
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出自()。
A 《庄子·内篇·大宗师》44、()主旨在说为政当无治,表达了庄子无治主义的思想,主张为政之道,勿庸干涉,当顺人性之自然,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
B 《庄子·内篇·应帝王》45、“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
”出自()。
C 《庄子·内篇·应帝王》46、()主旨阐扬人的行为当合於自然,顺人情之常。
B 《庄子·外篇·骈拇》47、“是故骈於明者,乱五色,淫文章,青黄黻黻之煌煌非乎?”中“五色”是指()。
C 青、黄、赤、白、黑48、“多於聪者,乱五声,淫六律,金石丝竹黄钟大吕之声非乎?”中“五声”是指()。
A 宫、商、角、徵、羽49、()主旨在於抨击政治权利所造成的灾害,并描绘自然放任生活之适性。
B 《庄子·外篇·马蹄》50、“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陸,此马之真性也。
”中“陸”的含义是()C 跳51、“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
”中“同德”的含义是()。
A 共同的本能52、“故淳朴不残,孰为牺樽!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出自()。
B 《庄子·外篇·马蹄》53、()写出圣智礼法的创设本用以防盗制贼,却反被盗贼所用,所以主张莫若绝弃圣智礼法,以免为大盗所乘。
C 《庄子·外篇·胠箧》54、“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壐,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
”出自()。
A 《庄子·外篇·胠箧》55、()主旨反对他治,反干涉主义,从人的本性上说明人好自然而厌干涉。
B 《庄子·外篇·在宥》56、“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
”中“在宥”的含义是()。
C 自在宽容57、天地虽大,();万物虽多,();人卒虽众,()。
君原於德而成於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
A 其化均也;其治一也;其主君也58、“以道观言,而天下之名正;以道观分,而君主之义明;以道观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泛观,而万物之应备。
”出自()。
B 《庄子·外篇·天地》59、“其合緍緍,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
”中“大顺”的含义是()。
C 自然60、在《庄子·外篇·天地》所指的五种失去本性的行为是()。
答案:AA 五色乱目、五声乱耳、五臭薰鼻、五味浊口、五曰趣舍滑心61、“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
”出自()。
答案:BB 《庄子·外篇·天道》62、“吾不敖无告,不废穷民,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妇人。
”中“嘉”的含义是()。
C 喜爱答案:C63、“故曰: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
”出自()。
答案:AA 《庄子·外篇·天运》64、“故伐树於宋,削迹於卫,穷於商周,是非其梦邪?”中“穷”的含义是()。
A 贫穷B 不得志65、“以舟之可行於水也而求推之於陸,则没世不行寻常。
”中“寻常”的含义是()。
C 短距离答案:C66、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於其君;使道而可进,();使道而可以告人,();使道而可以与人,()。
答案:AA 则人莫不进之於其亲;则人莫不告其兄弟;则人莫不与其子孙67、“古之存身者,不以辩饰知,不以知穷天下,不以知穷德,危然处其所而反其性已,又何为哉!道固不小行,道固不小识。
小识伤德,小行伤道。
故曰,正己而已矣。
乐全之谓得志。
”出自()。
答案:BB 《庄子·外篇·缮性》68、“故曰,丧己於物,失性於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中“倒置”的含义是()。
C 本末倒置答案:C69、“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間不辩牛马。
”中“泾流”的含义是()。
A 水流70、井鼃不可以语於海者,();夏虫不可以语於冰者,();曲士不可以语於道者,()。
答案:BB 拘於虚也;笃於时也;束於教也71、“今予动吾天机,而不知其所以然。
”中“天机”的含义是()。
A 秘密B 机关C 自然答案:C72、“当尧舜之时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之时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
”中“穷人”的含义是()。
A 不得志的人73、“当尧舜之时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之时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
”中“通人”的含义是()。
B 得志的人74、“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中“春秋”的含义是()。
C 年纪75、“吾闻祝贤学生,吾子与祝贤游,亦何闻焉?”中“学生”的含义是()。
A 学习养生76、“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
若夫乘道德而浮遊则不然。
”中“乘道德”是指()。
B 顺自然77、“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出自() C 《庄子·外篇·山木》78、“吾闻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於知人心,吾不欲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