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 格式:ppt
- 大小:3.28 MB
- 文档页数:26
八下语文庄子二则庄子,这个名字大家应该不陌生吧。
说到他,脑袋里总是浮现出一幅画:古老的森林,鸟语花香,还有一个戴着草帽、笑眯眯的老头,悠哉悠哉地在大自然里游荡。
没错,这就是庄子给我们留下的形象。
他不拘小节,目中无人,过得简直是“我行我素”,活得潇洒自在。
他的思想,简直就像风一样自由,什么规则、什么权力,都是浮云。
庄子喜欢讲故事,尤其是那种让人笑了又笑、又有点深思的故事。
今天咱们就来说说《庄子》里面的两则小故事,话不多说,开始吧。
第一个故事是“庖丁解牛”。
故事里有个庖丁,他是个牛肉切割师傅。
说白了,他就是把牛一刀一刀地剁了,剁得特别干净利索。
你可能会想,切牛肉有什么好讲的?不过,听我慢慢道来。
庖丁是怎么做到的呢?他不仅仅是力气大,刀快,最重要的是他懂得牛的身体结构。
每一刀下去,他都能顺着牛的筋脉和骨头切,刀就像跟牛融为一体一样,不费力气,不浪费一丝力气。
他的刀不光是刮肉,而是找准了自然的规律和节奏。
这样一来,他不仅切得轻松,还切得特别精准。
“庖丁解牛”这一故事的妙处,恰恰在于“顺其自然”。
你要是盲目地去和生活搏斗,最后肯定是头破血流。
而如果你能像庖丁一样,懂得灵活应变,顺着自然的流向来做事,生活就能变得轻松自在。
庄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懂得顺势而为,而不是硬碰硬,这样你就能事半功倍,轻松游刃有余。
接下来要说的另一个故事叫“鱼我所欲也”。
这个故事简单说就是,有个人问庄子:“你觉得鱼好不好?”庄子很淡定地说:“鱼好啊。
”然后这人又问:“那你要不要吃鱼?”庄子回答:“你先把我当成鱼,我就能告诉你了。
”这人顿时愣住了。
庄子其实在说,做事要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眼光。
你想明白了,很多问题就不难解决了。
说到底,庄子想告诉我们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空间,不能一味地去模仿别人,也不必随波逐流。
你要是总是人云亦云,跟着大流走,那你就永远不可能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甚至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
所以,这个故事其实是在告诉我们要有独立的思考,要有自己的原则,不能随便被别人左右。
《庄子》寓言故事选读十九篇1、望洋兴叹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矣清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庄子·秋水》译文:秋天来到,天降大雨,无数细小的水流,汇入黄河。
只见波涛汹涌,河水暴涨,淹没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边的洼地,河面陡然变宽,隔水远望,连河对岸牛马之类的大牲畜也分辨不清了。
眼前的景象多么壮观啊,河伯以为天下的水都汇集到他这里来了,不由洋洋得意。
他随着流水向东走去,一边走一边观赏水景。
他来到北海,向东一望,不由大吃一惊,但见水天相连,不知道哪里是水的尽头。
河伯呆呆地看了一阵子,才转过脸来对着大海感慨地说:“俗话说:'道理懂得多一点的人,便以为自己比谁都强。
'我就是这样的人啦!”寓意:不见高山,不显平地;不见大海,不知溪流。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很渺小的。
2、屠龙之技原文:姓朱者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庄子《庄子·列御寇》译文:有一个姓朱的人,一心要学会一种别人都没有的技术,于是,就到支离益那里去学习宰杀龙的本领。
他花尽了家里资产,用了整整三年时间,终于把宰杀龙的技术学到手了。
姓朱的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
可是,世间哪有龙可杀呢?结果,他学的技术一点也用不上。
寓意:学习必须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
如果脱离了实际,再大的本领也没有用。
3、随珠弹雀原文: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
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
(随侯之珠是非常珍贵的宝珠。
)庄子《庄子·让王》译文:有一个喜打鸟的人,却用随珠作弹丸,去射飞翔在千丈高空中的一只麻雀。
人们看了,都嘲笑他。
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付出的代价太昂贵,而得到的东西太轻微。
《寓言-庄子》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寓言-庄子》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语】: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译文: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畾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梯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2、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昌寓骖乘,张若、謂朋前马,昆阍、滑稽后车;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涂。
适遇牧马童子,问塗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
”“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
”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
请问为天下。
”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若此而已矣,又奚事焉!予少而自游于六合之内,予适有瞀病,有长者教予曰:"若乘日之车而游于襄城之野。
’今予病少瘁,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
夫为天下亦若此而已。
予又奚事焉!”黄帝曰:“夫为天下者,则诚非吾子之事。
虽然,请问为天下。
"小童辞。
黄帝又问。
人间世—《庄子》原文、译文及赏析题解:《人间世》的中心是讨论处世之道,既表述了庄子所主张的处人与自处的人生态度,也揭示出庄子处世的哲学观点。
全文可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至“可不惧邪”,以下为后一部分。
前一部分假托三个故事:孔子在颜回打算出仕卫国时对他的谈话,叶公子高将出使齐国时向孔子的求教,颜阖被请去做卫太子师傅时向蘧伯玉的讨教,以此来说明处世之难,不可不慎。
怎样才能应付艰难的世事呢?《庄子》首先提出要“心斋”,即“虚以待物”。
再则提出要“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第三提出要“正女身”,并“形莫若就”,“心莫若和”。
归结到一点仍旧是“无己”。
第二部分着力表达“无用”之为有用,用树木不成材却终享天年和支离疏形体不全却避除了许多灾祸来比喻说明,最后一句“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便是整个第二部分的结语。
前后两部分是互补的,世事艰难推出了“无用”之用的观点,“无用”之用正是“虚以待物”的体现。
“无用”之用决定了庄子“虚无”的人生态度,但也充满了辩证法,有用和无用是客观的,但也是相对的,而且在特定环境里还会出现转化。
原文1:颜回见仲尼①,请行。
曰:“奚之②?”曰:“将之卫。
”曰:“奚为焉?”曰:“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③;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④,民其无如矣⑤。
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⑥,乱国就之⑦,医门多疾’。
愿以所闻思其则⑧,庶几其国有瘳乎⑨!”仲尼曰:“嘻!若殆往而刑耳⑩!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⑪。
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⑫!“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⑬?德荡乎名,知出乎争。
名也者,相轧也⑭;知也者,争之器也。
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且德厚信矼⑮,未达人气⑯,名闻不争,未达人心。
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術暴人之前者⑰,是以人恶有其美也⑱,命之曰菑人⑲。
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若殆为人菑夫?且苟为悦贤而恶不肖⑳,恶用而求有以异21?若唯无诏22,王公必将乘人而斗其捷23。
庄子二则原文及翻译庄子二则出自庄子所著的《庄子•秋水》,下面一起来看看庄子二则原文及翻译的详细内容吧!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庄子二则原文及翻译惠子相梁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译文】惠施做了梁国的宰相,庄子前往去拜访他。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译文】有的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要代替你做宰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译文】于是惠施害怕了,在国都搜寻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鵜鴿,子知之乎?夫鵜鴿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译文】庄子前往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鹤鴿,你知道它吗? 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实不吃,不是甘泉不喝。
于是鸦得腐鼠,鵜鴿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译文】在这时猫头鹰得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鹤鴿经过它,猫头鹰抬头看着鹤鴿, 发出吓的怒斥声。
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译文】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译文】庄子说:“白鳏在河水中自由自在的游动,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译文】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译文】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译文】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自然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确定的!”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
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等等,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来问我。
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快乐的庄子二则惠子相梁原文惠子相(xi a ng)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yu a n ch u ),子知之乎夫(f u )鹓雏 (yu a nch u)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 1 )泉不饮于是鸱(ch 1 )得腐鼠鹓雏(yu a n ch u)过之仰而视之曰:‘吓(h e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y e )?” 译文惠子在梁国当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子说:“庄子到梁国来, 想(或就要)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非常担心, 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 庄子前去见他, 说:“南方有一种鸟, 它的名字叫鹓雏( yu a n ch u), 你知道它吗?鹓雏从南海起飞, 飞到北海去, 不是梧桐树不栖息, 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 在这时, 一只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 鹓鶵 (yu a nch u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鹓雏(yu a nch u), 发出‘吓'的怒斥声. 难道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威吓我吗?”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原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h d o)梁之上.庄子曰:“鯈(ti d 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 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 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 ”惠子说:“你又不是鱼, 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又不是我, 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 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 你不知道鱼的快乐, 就是可以完全确定的. ”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 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等等, 既然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却又问我,所以我说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虽有嘉肴》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导语】“寓⾔”本是篇⾸⼆字,但也是本⽂讨论的主要内容之⼀。
所谓寓⾔,就是寄寓的⾔论。
下⾯是®⽆忧考⽹分享的《庄⼦》:寓⾔原⽂译⽂。
欢迎阅读参考! 《寓⾔》 【题解】 “寓⾔”本是篇⾸⼆字,但也是本⽂讨论的主要内容之⼀。
所谓寓⾔,就是寄寓的⾔论。
《庄⼦》阐述道理和主张,常假托于故事⼈物,寓⾔的⽅法正是《庄⼦》语⾔表达上的⼀⼤特⾊。
全⽂⼤体分成六个部分,第⼀部分⾄“天均者天倪也”,讨论了“寓⾔”、“重⾔”和“卮⾔”,指出宇宙万物从根本上说是齐⼀的、等同的,辨析事物的各种⾔论说到底是不符合客观事理的,要么不如忘⾔,要么随顺⽽⾔不留成见,⽇⽇变化更新。
第⼀部分是全⽂的主体。
第⼆部分⾄“吾且不得及彼乎”,借庄⼦之⼝评说孔⼦不再励志⽤⼼,指出再好的⾔论也不能使⼈⼼悦诚服。
第三部分⾄“如观雀蚊虻相过乎前也”,写曾参两次作官⼼情不⼀样,但都不能做到⼼⽆牵挂,所以还是不能摆脱外物的拘系。
第四部分⾄“若之何其有⿁邪”,表述体悟⼤道的过程,指出这其间最为重要的是忘却死⽣。
第五部分⾄“强阳者⼜何以有问乎”,写影外微阴问影⼦变化不定的故事,指出⽆所依待才能随⼼⽽动。
余下为第六部分,写⽼⼦对阳⼦居的批评以及阳⼦居的悔改,借此说明去除骄矜、容于众⼈,⽅才能真正做到修⾝养性。
【原⽂】 寓⾔⼗九(1),重⾔⼗七(2),卮⾔⽇出(3),和以天倪(4)。
寓⾔⼗九,藉外论之(5)。
亲⽗不为其⼦媒。
亲⽗誉之,不若⾮其⽗者也;⾮吾罪也,⼈之罪也。
与⼰同则应,不与⼰同则反;同于⼰为是之(6),异于⼰为⾮之(7)。
重⾔⼗七,所以已⾔也(8),是为耆艾(9)。
年先矣(10),⽽⽆经纬本末以期年耆者(11),是⾮先也。
⼈⽽⽆以先⼈(12),⽆⼈道也(13);⼈⽽⽆⼈道,是之谓陈⼈(14)。
卮⾔⽇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15),所以穷年(16)。
不⾔则齐(17),齐与⾔不齐,⾔与齐不齐也,故⽈⽆⾔(18)。
⾔⽆⾔,终⾝⾔,未尝不⾔(19);终⾝不⾔,未尝不⾔。
《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1作品原文庖丁解牛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1),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2),砉然响然(3),奏刀騞然(4),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5),乃中经首之会(6)。
文惠君曰:“嘻(7),善哉!技盖至此乎(8)?”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9)。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10)。
依乎天理(11),批大郤(12),导大窾(13),因其固然(14)。
技经肯綮之未尝(15),而况大軱乎(16)!良庖岁更刀,割也(17);族庖月更刀(18),折也(19)。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20)。
彼节者有间(21),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22),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23),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24),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25),如土委地(26)。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27)。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28)。
”作品注释(1)庖(páo袍)丁:名丁的厨工。
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
文惠君:即梁惠王,也称魏惠王。
解牛:宰牛,这里指把整个牛体开剥分剖。
(2)踦(yǐ以):指用一条腿的膝盖顶住。
(3)砉(huā,又读xu)然:象声词,形容皮骨相离声。
响然:《经典释文》云,或无“然”字。
今一本无“然”字,是。
(4)騞(huō豁)然:象声词,形容比砉然更大的进刀解牛声。
(5)桑林:传说中商汤王的乐曲名。
(6)经首:传说中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
会:音节。
以上两句互文,即“乃合于桑林、经首之舞之会”之意。
《庄子》庄子(原文+注释+译文)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
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
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
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庄子二则》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原文:《庄子》二则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注释:北冥有鱼1、冥:通假“溟”,指海色深黑。
“北冥”,北海。
下文“南冥”,指南海。
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
2、鲲(kūn):传说中的大鱼。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其:表推测。
3、鹏:本为古“凤”字,这里指传说中的大鸟。
4、怒:奋起的样子,这里指鼓起翅膀。
5、垂:同“陲”,边际。
6、海运:海动。
古有“六月海动”之说。
海运之时必有大风,因此大鹏可以乘风南行。
7、徙:迁移。
8、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海。
9、《齐谐》:书名。
出于齐国,多载诙谐怪异之事,故名“齐谐”。
一说人名。
10、志怪:记载怪异的事物。
志,记载。
11、水击:指鹏鸟的翅膀拍击水面。
击:拍打。
12、抟(tuán):回旋而上。
一作“搏”(bó),拍。
13、扶摇:一种旋风,又名飙,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
九,表虚数,不是实指。
14、去:离,这里指离开北海。
“去以六月息者也”指大鹏飞行六个月才止息于南冥。
一说息为大风,大鹏乘着六月间的大风飞往南冥。
15、以:凭借。
息:风。
16、野马:指游动的雾气。
古人认为:春天万物生机萌发,大地之上游气奔涌如野马一般。
《庄子寓言二则》原文、注释、译文【原文】《庄子寓言二则》《庄子》(一)匠石①之②齐,至于曲辕③,见栎④社树。
其大蔽⑤数千牛,絜⑥之百围⑦,其高临山⑧,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⑨十数。
观者如市,匠伯⑩不顾,遂行不辍(11)。
弟子厌观(12)之,走(13)及(14)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
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15),勿言之矣! 散木(16)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17)椁(18)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19),以为柱则蠹(20)。
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苦是之寿。
”匠石归,栎社见梦(21)曰:“女(22)将恶乎比予哉? 若(23)将比予于文木(24)邪?夫柤(25)梨橘柚,果蓏(26)之属,实熟则剥(27),剥则辱(28);大枝折,小枝泄(29)。
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30),自掊击(31)于世俗者也。
物莫不若是。
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
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32)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匠石觉而诊(33)其梦。
弟子曰:“趣取无用,则为社何邪?”曰:“密(34)! 若无言! 彼(35)亦直(36)寄焉,以为不知己者诟厉(37)也。
不为社者,且几(38)有翦(39)乎! 且也彼其所保(40)与众异,而以义(41)喻(42)之,不亦远乎?”(二)宋元君(43)夜半而梦人被(44)发窥阿门(45),曰:“予(46)自(47)宰路(48)之渊,予为(49)清江(50)使河伯(51)之所,渔者(52)余且(53)得予。
”元君觉,使人占(54)之,曰:“此神龟也。
” 君曰:“渔者有余且乎?”左右曰:“有。
”君曰:“令余且会朝。
”明日,余且朝。
君曰:“渔何得?”对曰:“且之网得白龟焉,其圆五尺。
”君曰:“献若之龟。
”龟至,君再欲杀之,再欲活之,心疑,卜之,曰:“杀龟以卜吉。
《庄子》名言名句1.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外篇·知北游》2.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庄子·外篇·秋水》3.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内篇·大宗师》4.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庄子·外篇·田子方》5.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庄子·内篇·人间世》6.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外篇·山木》7.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
——《庄子·杂篇·列御寇》8.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庄子·内篇·齐物论》9.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内篇·大宗师》10.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庄子·外篇·至乐》11.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内篇·逍遥游》12.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
——《庄子·杂篇·盗跖》13.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庄子·外篇·胠箧》14.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庄子·内篇·人间世》15.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庄子·杂篇·盗跖》16.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内篇·养生主》17.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庄子·杂篇·外物》18.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可不慎与!——《庄子·内篇·人间世》19.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庄子·内篇·人间世》20.灾人者,人必反灾之。
天地—《庄子》原文、译文及赏析题解:“天”和“地”在庄子哲学体系中乃是元气之所生,万物之所祖,一高远在上,一浊重在下,故而以“天地”开篇。
本篇的主旨仍在于阐述无为而治的主张,跟《在宥》的主旨大体相同,表述的是庄子的政治思想。
全文可以大体分成十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至“无心得而鬼神服”,阐述无为而治的思想基于“道”。
事物是同一的,事物的发展变化是自然的,因此治理天下就应当是无为的。
这一部分是全篇的中心所在。
第二部分至“大小,长短,脩远”,通过“夫子”之口,阐明大道深奥玄妙的含义,并借此指出居于统治地位的人要得无为而治就得通晓大道。
第三部分至“象罔乃可以得之乎”,写一寓言小故事,说明无为才能求得大道。
第四部分至“南面之贼也”,通过隐士许由之口,说明聪慧和才智以及一切人为的作法都不足以治天下,并直接指出“治”的危害就是乱的先导。
第五部分至“退已”,说明统治者也要随遇而安,不要留下什么踪迹。
第六部分至“俋俋乎耕而不顾”,对比无为和有为,说明有为而治必然留下祸患。
第七部分至“同乎大顺”,论述宇宙万物的产生,寓指无为而治就是返归本真。
第八部分至“是之谓入于天”,指出治世者必当“忘己”。
第九部分至“欲同乎德而心居矣”,指出从政的要领是纵任民心,促进自我教化,而有为之治不过是螳臂挡车,自处高危。
第十部分至“予与汝何足以识之哉”,jiè种菜老人之口反对机巧之事和机巧之心,拒绝社会的进步,提倡素朴和返归本真。
第十一部分至“此之谓混冥”,分别描述了“圣治”、“德人”和“神人”。
第十二部分至“事而无传”,进一步称誉所谓盛德时代的无为而治。
第十三部分至“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借“忠臣”、“孝子”作譬,哀叹世人的愚昧和迷惑。
余下为第十四部分,指出追逐功名利禄和声色,貌似有所得,其实是为自己设下了绳索,无论“得”和“失”都丧失了人的真性。
原文1:天地虽大,其化均也①;万物虽多,其治一也②;人卒虽众③,其主君也。
君原于德而成于天④,故曰,玄古之君天下⑤,无为也,天德而已矣⑥。
天道—《庄子》原文、译文及赏析题解:跟《天地》篇一样,中心还是倡导“无为”;所谓“天道”,也就是自然的规律,不可抗拒,也不可改变。
全文大体分成八个部分。
第一部分至“谓之天乐”,指出自然规律不停地运行,万事万物全都自我运动,因而圣明之道只能是宁寂而又无为。
第二部分至“以畜天下也”,紧承上段讨论“天乐”,指出要顺应自然而运动,混同万物而变化。
第三部分至“非上之所以畜天下也”,提出帝王无为、臣下有为的主张,阐明一切政治活动都应遵从固有的规律,强调事事皆有顺序,而尊卑、男女也都是自然的顺序,这不仅违背了庄子“齐物”的思想,而且还给统治者统治臣民披上了合乎哲理的外衣。
第四部分至“天地而已矣”,借尧与舜的对话,说明治理天下应当效法天地的自然。
第五部分至“夫子乱人之性也”,写孔子与老聃的对话,指出事事皆应遵循自然规律,指出“仁义”正是“乱人之性”。
第六部分至“其名为窃”,写老子顺应外物的态度,同时抨击智巧骄恣之人。
第七部分至“至人之心有所定矣”,指出要“退仁义”、“宾礼乐”,从而做到“守其本”而又“遗万物”,即提倡无为的态度。
余下为第八部分,说明事物的真情本不可以言传,所谓圣人之言,乃是古人留下的糟粕。
本篇内容历来非议者颇多,特别是第三部分,背离庄子的思想太远,因而被认为是庄派后学者受儒家思想影响而作。
原文1:天道运而无所积①,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②,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③,故海内服。
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④,其自为也⑤,昧然无不静者矣⑥。
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⑦,故静也。
水静则明烛须眉⑧,平中准⑨,大匠取法焉⑩。
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鑑也⑪;万物之镜也。
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⑫,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⑬,故帝王圣人休焉。
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⑭。
虚则静,静则动⑮,动则得矣。
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⑯。
无为则俞俞⑰,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