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解义精讲
- 格式:pptx
- 大小:456.70 KB
- 文档页数:34
《庄子·胠箧》“胠箧”qu qie的意思是打开箱子。
本篇的主旨跟《马蹄》篇相同,但比《马蹄》更深刻,言辞也直接,一方面竭力抨击所谓圣人的“仁义”,一方面倡导抛弃一切文化和智慧,使社会回到原始状态中去。
宣扬“绝圣弃知”的思想和返归原始的政治主张,就是本篇的中心。
全篇大体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至“而天下始治矣”,从讨论各种防盗的手段最终都会被盗贼所利用入手,指出当时治天下的主张和办法,都是统治者、阴谋家的工具,着力批判了“仁义”和“礼法”。
第二部分至“法之所无用也”,进一步提出摒弃一切社会文化的观点,使“绝圣”的主张和“弃知”的思想联系在一起。
余下为第三部分,通过对比“至德之世”与“三代以下”的治乱,表达缅怀原始社会的政治主张。
本篇深刻揭露了仁义的虚伪和社会的黑暗,一针见血地指出“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但看不到社会的出路,于是提出“绝圣弃知”的主张,要摒弃社会文明与进步,倒退到人类的原始状态。
这是庄子社会观和政治观的消极面。
【原文】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谓知也。
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縢、扃鐍之不固也。
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余里。
阖四竟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乡、曲者,曷尝不法圣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
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
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专有齐国。
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至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
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
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
《庄⼦·⼈间世篇》解说(4·1-10)4·1-10颜回⽈:“回之未始得使,实有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夫⼦⽈:“尽矣!吾语若:若能⼊游其樊⽽⽆感其名。
⼊则鸣,不⼊则⽌。
⽆门⽆毒,⼀宅⽽寓于不得已,则⼏矣。
绝迹易,⽆⾏地难。
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
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知知者也。
”【解说】1、颜回问话中的前⼀“之”字,是表⽰假设的连词,相当于“若”,后⼀个是指代“⼼斋”;两个“得使”,我以为是“得以使⽤”的缩略,前⼀个省去了宾语“⼼斋”。
——可见颜回极有悟性,马上领悟到了⼼斋的根本在“致虚”,其实就是让⾃⼰进⼊“⽆我”,或者说“丧我”的状态。
所以孔⼦⼗分欣赏他这回答。
2、“吾语若”以后的话很难懂,我的想法是:由于颜回已经把握了⼼斋的要领,所以孔⼦不再讲“⼼斋”是什么,⽽是教诲颜回如何在卫国具体运⽤“⼼斋法”了。
明乎此,就有了正确的“理解⽅向”:就知道头句是概括、预告总的好结果,说:(这时候,)你就能够既完全按照他(卫君)的规定⾏事,同时⼜感到游刃有余,根本不觉得有他的限制(“其樊”、“其名”的“其”,是指代“待”的对象;“樊”是“樊笼”的“樊”,“名”通“命”)。
接下直⾄“则⼏矣”的五句,是讲该如何操作:他听得进你的话,你就说(“⼊则鸣”),他不愿听,你就不说;既不建议他做什么,也不劝他不做什么,只是⼀门⼼思地坚守你的原则,完全随顺事情的⾃然发展;这样表现就⾏了,⾜够了。
——我这理解的根据是:“⽆门”意味着不出门,此处是喻指不主动提建议;“⽆毒”的“毒”是借作“杜”或“督”;“⼀宅”的“⼀”是完全义;“宅”⽤作动词,意为“居留、守住”,宾语可理解为“抱定的原则”,省略了;“不得已”是“不主动作为,只能顺势⽽动”,也即“因任⾃然”的意思;“⼏矣”的“⼏”相当于“尽”。
3、“绝迹易”之后的⼋句,是⼀起陈述⼀个观点,直⽩地表达那观点的是第三、四句,故是说:有意图的作为容易导致作假,必有欺诈;出⾃天性的表现根本⽆须作假,定⽆欺诈(“⼈”与“天”对⾔,故前者是指⼈的后天的⾃觉意图,后者指⼈的先天本性);“为”相当于“被”;“使”是驱使的意思;两个“以”字都是实义动词,相当于“做”。
《庄⼦·天下篇》解说(11·17) 11·7惠施多⽅,其书五车,其道⾇驳,其⾔也不中。
历物之意,⽈:“⾄⼤⽆外,谓之⼤⼀;⾄⼩⽆内,谓之⼩⼀。
⽆厚,不可积也,其⼤千⾥。
天与地卑,⼭与泽平。
⽇⽅中⽅睨,物⽅⽣⽅死。
⼤同⽽与⼩同异,此之谓‘⼩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同异’。
南。
今⽇适越⽽昔来。
连环可解也。
我知天之中央,燕之⽅⽆穷⽽有穷⽅⽆穷⽽有穷。
北、越之南是也。
泛爱万物,天地⼀体也。
”【解说】1、这⼀章是介绍惠施的思想,⼀开头就说惠施如何,不采⽤“古⼈道术有在于是者,某某闻其风⽽说之”的套路了,是因为古⼈道术中根本没有涉及惠施的那些“怪论”的内容。
——头四句只是介评惠施其⼈。
“多⽅”是说他研究的学问不⽌⼀种:“⽅”字有道理义,但这⾥也许就是指“⽅术”;“其书五车”当是说他⾃⼰的著作有五车,因为此句是⽤来指证他“多⽅”,不是要说明他喜欢看书买书(当时的“书”是⽵简书);“⾇驳”是驳杂不纯义;“不中”是不中肯的意思。
这⼏句说明作者对惠施的学问评价不⾼。
2、“厤物之意,⽈”领出的⼀⼤段话是惠施的原话(惠施的著作失传了,本篇保留了他的这些“原话”,所以极有资料价值)。
——注意:这⾥的“厤”字同“暦”,“暦”本指推算天体运⾏和季节时令的⽅法,故⽤作动词就有了“推究”义;“意”通“亿”,“之”是“⾄”的借字,故这五个字⽤现在的话说是:他思考、推究了⽆数事物的个例后,得出结论说。
这段话可说是表达了⼗个意思(注家们都将原⽂断为⼗句),所以⼈们称之为“惠施⼗事”,对这“⼗事”,历来,特别是我国引进西⽅哲学以后的“近代”以来,注家们说解甚多,且都可以成⽴,但哪⼀说是惠施的原意,就不好确定了。
我的领会,关于前七事,惠施的思路、原意是:头⼀“事”的两个命题(“⾄⼤⽆外”,“⾄⼩⽆内”),明显是同语反复,故其真理性是“⾃明”的:他先从俗,认定⼤⼩⼆者是“外包”和“内藏”的关系,从⽽具有“传递性”;这样,“⾄⼤”和“⾄⼩”的定义就已经预设了前者“⽆外”,后者“⽆内”,即正是⽤“⽆外”和“⽆内”来定义⼆者的。
《庄子·人间世》析义张文江解题:此篇言人与人,乃处世之法。
间为人之空,世为人之时,《说文》:“三十年为一世。
”人间世,乃此时此地一代人之存在,有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本篇之义,于此既有解,亦无解,而其解即在无解之中。
郭象云:“与人群者,不得离人。
然人间之变故,世世异宜。
唯无心而不自用者,为能随变所适而不荷其累也”(《文选·秋兴赋》注引司马彪略同)。
可比较古希腊城邦(polis)之学。
张远山先生读“间”为动词,谓此篇显示庄子的间世主义,亦为妙解。
“间世”者,出入无疾也。
颜回见仲尼,请行。
曰:‚奚之?‛曰:‚将之卫。
‛曰:‚奚为焉?‛曰:‚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
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
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
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
“颜回见仲尼,请行。
”以行动开场。
“奚之?”问方向。
“奚为焉?”问目的。
“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
”卫君年富力强,而行为偏执,“独”谓一条道走到黑或钻入牛角尖,《经典释文》引崔云:“自专也”,所谓“独头”、“独夫”。
“轻用其国”,“轻用民死”,犹如秦始皇修长城,又如中国文化大革命。
“不见其过”,谓一意孤行,且已断绝反馈之路。
“死者以国量”,有大量的人死亡,也不以为意。
此处以“国”为量词,可能和重视“国”而轻视“人”有关,当注意其不相称。
死了那么多人,还成其为国吗?“乎泽若蕉”,诸家注释不同,大意谓水深火热。
乎,几乎;泽,薮泽;若,比;蕉,草芥。
郭象注:“举国而输之死地,不可称数,视之如草芥也。
”成玄英疏:“纵恣一身,不恤百姓,视于国民,如薮泽之中草芥者也。
”“民其无如矣”,老百姓一点办法都没有。
反映、劝谏不听,抗议、造反又不敌(独裁者必然强力控制军队、警察乃至舆论工具),只能在煎熬中等待,然而又不见出头之日。
无如,无可如何。
又如,往,适。
无如,不知所措,没有方向。
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
’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
庄子解原文与解析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全名庄周,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
庄子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学才华而闻名于世。
他的著作《庄子》集中记录了他的哲学思想和文学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庄子解原文与解析》。
《庄子解原文与解析》这一题目要求我们对庄子的著作《庄子》进行解读和分析。
在进行解析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庄子》这部著作的背景和特点。
《庄子》是庄子的代表作,是一部道家经典之作,共分为三十三篇。
它以隐喻、寓言和对话的形式,展现了庄子对人生、自然和世界的独特见解。
首先,我们来解读《庄子》的原文。
在原文中,庄子通常用隐喻和比喻的方式来表达他的思想。
他以自然界的现象和动物的行为作为比喻,来描述人生和天地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齐物论》这一篇中,庄子通过描述螳螂捕蝉的情景,寓意人生中的智慧和决策。
这种使用隐喻和比喻的手法,使得庄子的思想更加形象生动,也更加深入人心。
接着,我们进行对《庄子》的解析。
庄子的思想主要包括自然无为、逍遥游和道的观念。
他强调“自然无为”,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而不去强求,放下功利心和欲望,以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他提出了“逍遥游”的概念,意为在心境自由的状态下领略世界、享受人生。
庄子还提倡追求“道”,将其视为宇宙的原则和真理。
他认为通过追求道,可以超越生死和痛苦,达到心灵的解脱。
在《庄子解原文与解析》中,我们可以进一步论述一些具体的篇章,例如《逍遥游》、《养生主》和《大宗师》等,以展现庄子的思想。
在《逍遥游》中,庄子通过描述自己的梦境,表达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心灵自由的追求。
《养生主》则是庄子关于养生和修身养性的篇章,他认为人应该保持身心的平衡,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大宗师》是庄子的一篇对话文章,通过对话展示了庄子对于修道和领悟道的观点。
综上所述,《庄子解原文与解析》旨在通过对庄子著作《庄子》的分析和解读,深入理解庄子的思想和其对人生、自然、道等问题的独特见解。
罗安宪:庄子“吾丧我”义解《齐物论》在《庄子》一书中篇幅较长,文意曲折、隐晦,是《庄子》诸篇中最难解的一篇。
文章一开始借南郭子綦之口说:“吾丧我”。
“吾丧我”实乃“齐物”之发端。
然何为“吾丧我”?注家多解为“忘我”、“无我”,以至于“形如槁木”、“心如死灰”。
如郭象云:“吾丧我,我自忘矣;我自忘矣,天下有何物足识哉!”(郭庆藩,第45页)吕惠卿云:“人之所以有其形心者,以其有我而已。
苟为无我,则如死灰、槁木,不足异也。
”(吕惠卿,第18页)但在笔者看来,如此解庄,恐是有误。
且庄子于《齐物论》中明确言之:“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我”既不在,如何与之并生?如何与之为一?故此,“吾丧我”三字不可不深辨细究。
一、“吾”、“我”、“丧”之义“吾”、“我”俱是第一人称代词。
就词法而言,“吾”只可作主语,不可作宾语;而“我”则既可作主语,亦可作宾语。
故只可言“吾丧我”,不可言“我丧吾”,亦不可言“我丧我”。
前者不合语法,后者无异于同语反复。
“吾”与“我”,除语法上的区分外,更重要的是语义上的区别。
“吾”是第一人称的普通指代,是一种客观化陈述;“我”是第一人称的特殊指代,其所彰明的是个体自身的特殊品质,是一种情意性表达。
“吾”字不见于甲骨文,金文中已有其字。
《说文解字》曰:“吾,我自称也,从口五声。
”“吾”字从口,历代注家无有解说。
“吾”既从口,显然与出言发声有关,是关于自我的称呼。
所以,“吾”所着眼的是关于自家的标志性的因素、外在性的因素,是关于自我的客观性的描述。
“我”字俱见于甲骨文、金文。
《说文解字》曰:“我,施身自谓也。
或说我,顷顿也。
从戈从。
,或说古垂字。
一曰古杀字。
”“我”不是简单的自称,而是“施身自谓”。
“施身”,即是于群之中。
段玉裁注曰:“不但云自谓而云施身自谓者,取施与我古为叠韵。
施读施舍之施。
谓用己厕于众中,而自称则为我也。
施者,旗貌也。
引申为施舍者,取义于旗流下也。
”“我”是于人群之中,而自谓之称也。
王夫之《庄子解》与郭象《庄子注》相同字词的不同注释对比
研究
王宇菁;彭再新
【期刊名称】《今古文创》
【年(卷),期】2024()22
【摘要】王夫之的《庄子解》与郭象的《庄子注》是两部重要的解庄著作。
然学界目前关于《庄子解》与《庄子注》的研究多集中在二书的思想层面,对其字词注释上的研究则有待深入。
本文将王、郭两注对《庄子》文本的字词注解进行对比,发掘其相异之处,研究其中相同字词的不同注释,并分析各注的合理性。
【总页数】3页(P85-87)
【作者】王宇菁;彭再新
【作者单位】南华大学语言文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
【相关文献】
1.郭象注《庄子》与《庄子》注郭象——诠释学视域中《庄子注》的哲学义蕴
2.向秀、郭象《庄子注》对读研究——以王叔岷《〈庄子〉向郭注异同考》为中心
3.王夫之《庄子解》用字注释研究
4.从庄子之意到郭象之意--评《郭象〈庄子注〉对庄子思想的诠释和建构》
5.融贯性原则——郭象《庄子注》对《庄子》的诠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21课《庄子》二则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讲义第六单元情理情趣[单元学习任务]21《庄子》二则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2.理解《庄子》所阐发的思想,积累蕴含哲理的名言。
3.体会《庄子》的艺术特色。
[任务一] 语基构建一、字音:鲲(kūn)徙(xǐ)抟(tuán)北冥(mínɡ)齐谐(xié)濠梁(háo)鲦鱼(tiáo)循其本(xún)2.通假字:北冥有鱼(同“溟”,海。
)3.古今异义:海运(海水运动。
今义:用船舶在海洋上运输。
)是鸟也(古义:这。
今义:对,正确。
跟“非”相对。
)野马(古义: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今义:一种珍稀动物。
)子非我(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相当于“您”。
今义:儿子。
)安知鱼之乐(古义:怎么。
今义:安定。
)子固非鱼也(古义:本来。
今义:结实,牢固。
)4.一词多义:之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其名为鲲(代词,它的)不知其几千里也(代词,它)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选择)于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到)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介词,在)5.词类活用:怒而飞(形容词用作动词,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齐谐》者,志怪者也(形容词用作名词,怪异的事物)水击三千里(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6.文言句式:倒装句:去以六月息者也(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以六月息者去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判断句:南冥者,天池也(“……者,……也”表判断)《齐谐》者,志怪者也(“……者,……者也”表判断)是鱼之乐也(“……也”表判断)省略句:我知之濠上也 [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我知之(于)濠上也”] [任务二] 资料助读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哲学家,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
诸子百家庄子集解原文与解析庄子集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集子,收录了庄子数十篇的哲学著作,主要内容包括庄子的思想、生活态度以及对人生和自然的理解等。
本文将对庄子集的原文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庄子的思想。
第一篇:“逍遥游”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解析:在这篇文章中,庄子通过描述北冥的鲲和鹏的形象,借以比喻自由自在的境界。
鲲和鹏代表了一种超越常人的存在和能力。
通过鲲和鹏的运动,庄子引出了人们对于自由无拘束状态的向往,表达了逍遥游的理念。
第二篇:“齐物论”原文:大庙坟墓,然后亦为之。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取吾所欲。
斩刈堙埋,然后亦为之。
是故富贵而无求,贫贱而无诉,气与水同。
其名曰异化。
解析:这一篇是庄子关于“齐物论”的基本论述。
通过描述庙堂富贵和一般的凡俗,并将其归结为“异化”。
庄子认为物与物之间本质上是一体的,无论是高贵还是卑贱都是各自的表象,并不存在实质上的差别。
这里,庄子展示了他的主张,即“万物齐一”的思想。
第三篇:“养生主”原文:帝喾不死,桀不治,天下困殚。
秋水共长天一色,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老域亟捷,昏沴亟廪,溪田怀戊,尸杨怀庚,班马怀乙。
问久者曰:丘文也有蓝缕乎?答曰:有。
问久者曰:子何恶乎有纨扇之翳?答曰:羿之难也。
解析:这一篇通过描述帝喾和桀的命运,以及秋水、壮士、老域等人物的遭遇,表达了庄子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
庄子认为,人生之路无论是富贵与贫贱,最终都会迎来死亡。
因此,生命应该珍惜,活在当下,不追求虚幻无常的富贵。
第四篇:“养生主”原文:天地一生,万物齐备,饮食赡养,起居有纪,可以无疾病物伤。
内外瑜之以利害,昭昭乎其不可忍也者,其如人之昭昭乎!父母劳之,妻子劳之,奔走屠门之下,不出三年而得病物者,其在口食心思之间乎!人之有疾病物者,非天然之道也,失纪纲之行者也。
庄子集解原文与解析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他的思想被整理成庄子集后一直影响着后世。
《庄子集》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它既有深奥的原文,也有需要解析的内容。
本文将对《庄子集》中的原文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庄子的思想。
一、内圣外王篇内圣外王篇是《庄子集》中的第一篇,主要讨论的是修身养性与治国理政的关系。
其中有一段原文如下:圣人之道,曰全性、曰明心、曰修身、曰齐家、曰治国、曰平天下。
这段原文中,庄子提出了圣人的道德修养和治理国家的具体方法。
解析这段原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全性:庄子认为圣人应该充分发展和展现自身的天性,实现“全性”的境界。
2. 明心:明心即明白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实现对道的领悟和修养。
3. 修身:庄子强调修身养性,通过修炼来达到身心的和谐和完善。
4. 齐家:齐家是指在家庭中建立和谐的关系,使每个人能够安居乐业。
5. 治国:治国即指圣人在担任国家领导者时,要善于治理国家,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6. 平天下:庄子认为圣人应该能够实现天下万物的平衡与和谐,使每个人都能获得安宁和幸福。
通过以上的解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庄子的内圣外王思想,明白圣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以及治理国家的原则。
二、人间世篇人间世篇是《庄子集》中的第二篇,主要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和人生的意义。
以下是其中的一段原文: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这段原文意味深长,从中我们可以解析出以下几点:1. 人生短暂:庄子通过比喻,表达了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的观点,强调人生的瞬息即逝。
2. 人与天地关系:人生存在于天地之间,是天地之间的一份子,与自然世界相互关联。
3. 人生的意义:庄子提出了人生的虚无主义观点,认为一切都是虚幻和无常的,人生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这段原文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庄子的人间世观,明白人生的短暂和虚无,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人生的真正意义。
三、养生主篇养生主篇是《庄子集》中的第三篇,主要讨论的是养生和追求长生的道路。
庄子内篇译解和批判
庄子内篇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代表性著作之一,包含了许多富有哲理的故事和寓言,以及对人生、自由、道德等诸多问题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对庄子内篇进行译解和批判,探讨其中的哲学思想与价值。
首先,庄子内篇中所阐述的“道”概念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
庄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根源,是一种无限无穷的存在,超越了人类的认知和理解。
人们应该追求与道的合一,摆脱烦恼和束缚,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其次,庄子内篇中许多寓言和故事,虽然看似简单却富有深意。
例如《胠箧》故事中,庄子通过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人类追求名利和物质财富的无限循环,以及在这个循环中的痛苦和无奈。
从中可以看出庄子反对功利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态度,倡导人们要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而不是外在的虚荣和贪欲。
同时,庄子内篇中也对一些传统的价值观提出了批判。
例如《齐物论》中讲述了“同归于尽”的观点,即所有事物都最终归于同一的无为状态。
这种观点与传统的学术和道德价值观相悖,但庄子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自然之道。
这种观点不仅颠覆了传统的价值观,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挑战和反思。
总之,庄子内篇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思考的哲学著作,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对其哲学思想的译解和批判,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庄子的思想精髓,进而在实践中体现其价值和
意义。
第21课《庄子》二则学习目标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2.体味对话中的人物语气,理解课文中两则寓言阐述的道理。
3.学习庄子追求逍遥洒脱的人生态度,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作者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本文选自外篇中的《秋水》。
代表作有《逍遥游》、《庖丁解牛》等。
写作背景《北冥有鱼》出自《庄子》。
《庄子》,道家经典之一,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
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人们评价这本书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惠、庄二人友善,交游甚密。
他们一位是道家的一代宗师,一位是名家的著名人物;一位穷得叮当响,一位贵为相国;一位视名利如敝屣,一位却汲汲于富贵;一位喜欢深居简出,一位则不甘寂寞。
两人的出身与个性如此的不同,却偏偏结交成了朋友。
在《庄子》这本书里,多次提到惠子与庄子辩论,而且每一次,惠子都站在庄子的对立面。
然而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友谊,惠子死后,庄子十分伤心,他亲自为惠子送葬,还在众人面前感慨:“惠子走了,以后再也没有可以争论的人了。
"课文主题《北冥有鱼》一文中庄子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的,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中庄子与惠子关于人是否“知鱼之乐”的论辩,表现了庄子机智、巧妙的论辩风格,也表现了庄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读读写写【诵读节奏】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kūn)。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故事两则》知识讲解责编:薛燕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相传,庄子自幼聪明好学,与惠施为同学、挚友,曾南游楚越,探访古风,率性认真,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
楚威王曾以厚礼聘其为相,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退隐江湖,以编草鞋为生,寓言传道,著书十余万言。
《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庄子所处的时代正当极其动乱的战国之世的中期,是战争最为频繁而统治者又最为骄横的时代。
思想界中,儒、墨二家各行其是,又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使人莫知所从。
庄子的家乡宋国是一个腐朽的君主制国家,庄子的大半生处于宋王偃时期,宋王偃是战国有名的暴君,荒淫无道,残杀成性,后来齐国联合魏、楚二国攻杀了宋王偃,灭亡了宋国。
这样的时代,这样的国家,对庄子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庄子对社会的黑暗与统治者的污浊极其愤慨,往往以愤世嫉俗的心情与嬉笑怒骂的态度评论现实,抒发心声。
【高清课堂:百家争鸣之庄子——《庄子》故事两则ppt2-3】知识积累重点实词1.相.(xiàng):辅助君主的人,相当于后代的宰相。
这里用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
2.恐:害怕。
3.国:国都。
4.三:虚指多次。
5.往:前往。
6.鹓.(yuān chú):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习性高洁。
7.止:栖息。
8.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
9.醴.(lǐ)泉:甘美如醴(甘甜,甜美)的泉水。
10.鸱.(chī):猫头鹰。
11.吓(hè):模仿鸱发怒的声音。
《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1作品原文庖丁解牛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1),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2),砉然响然(3),奏刀騞然(4),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5),乃中经首之会(6)。
文惠君曰:“嘻(7),善哉!技盖至此乎(8)?”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9)。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10)。
依乎天理(11),批大郤(12),导大窾(13),因其固然(14)。
技经肯綮之未尝(15),而况大軱乎(16)!良庖岁更刀,割也(17);族庖月更刀(18),折也(19)。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20)。
彼节者有间(21),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22),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23),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24),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25),如土委地(26)。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27)。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28)。
”作品注释(1)庖(páo袍)丁:名丁的厨工。
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
文惠君:即梁惠王,也称魏惠王。
解牛:宰牛,这里指把整个牛体开剥分剖。
(2)踦(yǐ以):指用一条腿的膝盖顶住。
(3)砉(huā,又读xu)然:象声词,形容皮骨相离声。
响然:《经典释文》云,或无“然”字。
今一本无“然”字,是。
(4)騞(huō豁)然:象声词,形容比砉然更大的进刀解牛声。
(5)桑林:传说中商汤王的乐曲名。
(6)经首:传说中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
会:音节。
以上两句互文,即“乃合于桑林、经首之舞之会”之意。
庄子精髓语录及解释1.庄子精髓语录及解释2.1. 知足常乐:对于庄子来说,知足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满足和快乐的状态。
3.2. 自得其乐:庄子认为人应该能够自己获得快乐,而不依赖于外在的物质和他人的评价。
4.3. 随遇而安:庄子强调顺应自然的力量,接受生活中的变化和挑战。
5.4. 无为而无不为:庄子主张顺应自然,不勉强做事,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6.5. 道可道非常道:庄子认为道是无法言传和理解的,超越了言语和概念的范畴。
7.6. 万物皆妄:庄子指出人们对于自己和世界的认知都是片面和有限的,应该摒弃妄念。
8.7. 一分为二:庄子认为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对立的事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9.8. 虚无缥缈:庄子强调世界的虚幻和多变,人应该超越世俗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
10.9. 见似不见:庄子认为人的眼睛能够欺骗人,真正的观察需要通过内心的洞察力来实现。
11.10. 反其道而行:庄子主张逆反常规,寻找到更加自由和真实的生活方式。
12.11. 真我与伪我:庄子认为人的真实自我是超越身体和社会角色的存在,应该追求真实的自我。
13.12. 忘我境界:庄子认为人应该超越自我,融入到大道之中,实现真正的自我解放。
14.13. 独行道:庄子强调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重要性,不应盲从他人和社会的期待。
15.14. 知行合一:庄子主张将知识和行动结合起来,只有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体验到道。
16.15. 忍辱负重:庄子强调忍耐和宽容的重要性,在逆境中保持内心的坚韧和平静。
17.16. 养生之道:庄子提倡养生的重要性,通过调节身心,达到健康和长寿。
18.17. 天道无亲:庄子认为天地的道是没有偏爱和偏见的,一切生灵平等。
19.18. 和而不同:庄子提倡和谐共处,接受不同的观点和方式。
20.19. 无欲则刚:庄子认为无欲则刚,人需要追求内在的道德和品质。
21.寡欲者大心也,多欲者亡心也。
22.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23.宁静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