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原理:电极过程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653.00 KB
- 文档页数:74
电极的工作原理
电极是一种用于导电的材料或器件,常用于电化学过程中的电化学电池或电解池中。
电极的作用是提供电荷输送的通道,通过与电解质或其他材料的界面接触,使电荷在电极与电解质之间进行传递。
电极的工作原理可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传输两个方面。
就氧化还原反应而言,电极可以作为导体分为阳极和阴极,其中被氧化的物质在阳极上失去电子并被电解质中的阴离子还原,同时电解质中的阳离子被还原物质上的电子氧化。
这种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使得电极表面的物质发生了变化。
至于离子传输,当在电解质中有电位差存在时,离子会因为电场力作用而在电解质中移动。
阳极上的带正电荷的离子(阳离子)会向电解质中的阴极移动,而阴极上的带负电荷的离子(阴离子)则会向阳极移动。
通过电解质中离子的移动,电极上会产生电流。
可以看到,电极的工作主要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传输来实现的。
这两个方面互相作用,使得电极能够有效地完成电荷传递和电流的产生。
因此,电极在电化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电化学电池原理电化学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它的工作原理基于电的产生和电化学反应。
一、电化学电池的组成电化学电池由两个半电池组成:正极和负极。
正极是氧化剂,负极是还原剂。
两个半电池通过电解质溶液或者离子液体(电解质)连接,形成完整的电路。
二、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电池的工作过程涉及到氧化还原反应。
在正极半电池中,氧化剂接受电子而被还原,反应为:Ox + ne^- -> Red而在负极半电池中,还原剂失去电子而被氧化,反应为:Red -> Ox + ne^-整个电化学电池的反应为:Ox + Red -> Ox + ne^- + Red三、电子流动和离子流动在电化学电池中,电子通过外部电路从负极流向正极,这个过程产生了电流。
同时,离子通过电解质溶液或者离子液体在两个半电池之间移动,这个过程叫做离子流动。
电子流动和离子流动是电池产生电能的基本机制。
四、电化学电池的工作原理根据电化学电池的工作原理,电化学电池其实是一个能够实现化学能-电能转化的装置。
在电池工作时,氧化剂和还原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了电子流动和离子流动,从而产生了电能。
五、电化学电池的应用电化学电池广泛应用于生活和工业中。
常见的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碱性电池和燃料电池等都是电化学电池的应用实例。
这些电池在移动通讯、电动汽车和储能领域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六、电化学电池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化学电池的性能和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研究人员正在不断改进电池的材料和结构,以提高电池的储能能力和使用寿命。
同时,新型电化学电池技术的发展也为可持续能源的利用提供了新的机会。
总之,电化学电池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它通过电子流动和离子流动实现能量转换,并广泛应用于生活和工业领域。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化学电池在能源领域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电化学极化和浓差极化的动力学研究摘要:电极过程的进行速度在金属保护、腐蚀分析等电化学实践领域有重要应用,加深对它的理解很有必要。
电极反应速度由控制步骤,即速度最慢的单元步骤决定。
本文讨论了电化学反应和液相传质这两个单元步骤的动力学规律,以及当整个电极反应由电化学极化控制、浓差极化或者是两类极化共存时的极化规律。
关键词:控制步骤;电化学极化;浓差极化;过电位;极化电流引言电极过程是由一系列性质不同的单元步骤串联组成的复杂过程,一般有液相传质、前置转化、电化学反应、随后转化和反应后的液相传质五个步骤。
每一步骤都有不同的特性,步骤的反应速度取决于其活化能,当某一步骤的速度远远小于其他步骤,则整个电极反应速度等于这个最慢步骤,一般称之为控制步骤。
文献指出,只要整个反应中有一个步骤的活化能比其余高出8~10KJ/mol以上,则能成为控制步骤;而当两个单元步骤的活化能相差不到4KJ/mol时,它们的反应速度相差不到5倍,则可能同时成为控制步骤,称为混合控制。
混合控制的规律比较复杂,但仍会有一个控制步骤起较主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控制步骤的规律对于了解整个电极反应的速度规律,以及控制电极反应的速度和反应进行的方向均有重要意义。
本文中主要讨论的是电化学反应步骤和液相传质步骤的动力学规律,并讨论当其成为控制步骤时的极化规律。
电化学反应步骤指反应物质在电极/溶液界面得失电子,从而发生还原或氧化反应的过程。
这一单元步骤包括了化学反应和电荷传递两步,是整个电极过程的核心步骤。
当电化学反应步骤成为电极过程的控制步骤时,电极反应的速度就取决于电化学反应步骤。
电极过程最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由于电子参与反应,电极电位的改变将对反应速度将从热力学和动力学两个方面产生影响,因此讨论电化学反应步骤时先从电极电位的影响谈起。
由于液相中的反应粒子需要通过传质过程输送至电极表面,反应产物也需要离开电极表面,因而液相传质步骤是电极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第6章 气体电极过程所谓气体电极过程是指涉及气体的电极反应。
换句话说,反应物或产物为气体的电极反应就是气体电极过程。
如工业生产中电解制备H 2和Cl 2。
222Cl e Cl →---再如:--↔++OH O H e O 42422也是气体电极过程。
研究气体电极过程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气体电极过程的规律,控制反应的进行,使其为科研和生产服务。
比如在电解法制备氢气中,我们可以设法降低氢析出过电位(如选择电极材料等),从而节约能源。
再如在电池工业中,充电过程中正极要有2O 析出,该反应都是副反应,对电池充电有害,我们通过研究可以设法提高2O 的析出过电位,从而提高电池的充电效率。
同样在电镀技术中,负极常常伴随着2H 的析出,由于存在该反应,使镀液体系的电流效率下降。
若能设法提高2H 的析出过电位,则电流效率则可以提高,从而节约能源。
还有就是22O H -燃料电池、Air Al ,Air Zn --电池等等都涉及气体电极过程,这方面例子很多,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在气体电极过程中,研究得比较多,比较透彻的是氢、氧电极过程。
尤其是氢电极过程研究得最多,重现性好,人们认识也比较一致,有关氢电极过程的一些理论也是比较成熟的。
而氧电极研究的也不少,但认识不一致,提出几十种机理。
因此本章以氢电极为重点,氧电极也做一定介绍。
由于气体电极过程一般都涉及表面转化问题(或易于生成新相),大都涉及在电极上的吸附、吸附态中间粒子。
故先讨论吸附问题:6.1 氢原子和氧在电极上的吸附本节主要介绍吸附的方式、研究吸附的方法和吸附量的求出。
氢通常是以原子形式吸附的,而氧的吸附则是很复杂的,故不特指氧原子。
(可能形成222222O H HO HO O OH OH O O 、、、、、、、----…,ϕ不同,也可几种形式同时存在)。
氢原子吸附主要在Ni Fe Pd Pt 、、、等过渡金属表面上,而在Zn Cd Pb Hg 、、、等金属表面上从未发现过较大量的吸附氢原子。
图8.1 金属的阴阳极极化曲线第8章 金属阳极过程8.1 金属阳极溶解8.1.1 概述化学电源、电解冶炼、电镀工业等都广泛地使用可溶性金属阳极,它往往要求金属阳极能够正常的溶解。
金属以离子形式进入溶液的阳极过程是由许多步骤组成的(阴极过程逆过程)。
从位置因素考虑金属的边角处先溶解。
包括金属晶格的破坏、电子转移、金属离子水化(或络合)等,并由对流、电迁移、扩散等方式使它们离开电极表面,用图表示如下:一般金属离子的水解过程速度很快,不会成为控步,金属晶格的破坏、电子转移步骤往往是控步。
以电化学步骤为例:()根据“微观可逆”原理,由于多价金属离子还原过程中往往是第一个电子还原步骤最慢,因此在阳极溶液过程中是失去最后一个电子的步骤最慢,即为控制步骤。
(为表观传递系数)显然, 即阳极的表观传递系数较阴极大。
对应的极化曲线如右图。
8.1.2金属阳极溶解的影响因素1、 金属本性的影响。
金属阳极溶解的条件为: 可能性,速度视大小而定。
(典型:氢氧反应生成水,热力学上没问题,但必须提供一定能量后反应才会发生)即只要电极位高于金属的平衡电位与过电位之和即可发生电极的溶解。
:热力学参数,表示反应的可能性。
越小,反应越容易进行。
一定时,大,则 小,小,则大。
注:这里高、中、低与氢过电位金属无关。
(上述过电位是指在一定电流密度下的相对大小,而氢过电位是指时的过电位)2、 溶液组成的影响即浓度C 、络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卤素等)的影响。
这里主要介绍阴离子的影响。
1 阴离子对阳极反应的影响比对阴极反应的影响大溶液中阴离子浓度记为,一般为卤素或等。
此时(单电子为例)=1、2、3之中的某一正数。
不仅影响电位,还可以以一定的反应级数参加反应。
这说明与金属表面上的金属形成了表面络和物。
2 并不是所有的阴离子都能加速阳极过程。
如果生成的表面络合物可溶,则使金属上的键变弱,容易使金属离子进入溶液,从而加速电极过程;而有些阴离子则无此能力,在表面上吸附后阻化了反应的进行。
电化学的原理
电化学是研究电荷转移和电化学反应的科学领域。
它通过在电极之间施加电压,利用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在电场作用下的迁移来产生电流。
电化学原理涉及两个重要的概念:电极和电解质。
电极是电化学反应发生的地方。
它由导电性材料制成,分为阳极和阴极。
阳极是电子的来源,它在反应中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
阴极则是电子的接受者,它在反应中接受电子,形成阴离子。
这种电子的流动使电化学反应得以进行。
电解质是电化学反应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它是能在溶液中形成离子的物质,如盐、酸和碱。
在电场的作用下,正离子朝阴极迁移,负离子朝阳极迁移。
这个过程被称为电离。
在电化学反应中,发生两种类型的电荷转移:氧化和还原。
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的过程,它导致阳离子的生成。
还原则是指物质接受电子的过程,它导致阴离子的生成。
氧化和还原是互相对应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电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方向取决于电势差。
电势差是电解池中两个电极之间的电压差。
它的大小和极性决定了电流的方向和强度。
如果电势差足够大,电化学反应就会发生,电流通过解决方案。
如果电势差不够大,电化学反应将不会发生,电流将停止流动。
电化学在很多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如电池、电解制氢和金属防
腐等。
通过深入研究电化学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控制这些电化学过程,从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电化学原理简答题第三章电极/溶液界面的结构与性质1.为什么电毛细曲线是具有极大值的抛物线形状?溶液界面存在双电层,剩余电荷无论带正电还是负电,同性电荷间相互排斥,使界面扩大,而界面张力力图使界面缩小,两者作用效果相反,因此带电界面的张力比不带电时小,且电荷密度越大,界面张力越小,因此电毛细曲线是具有极大值的抛物线形状。
2.标准氢电极的表面剩余电荷是否为零?不一定,标准氢电极电位为0指的是氢标电位,是人为规定的,电极表面剩余电荷密度为0时的电位指的是零电荷电位,其数值并不一定为0;因为形成相间电位差的原因除了离子双电层外,还有吸附双电层\偶极子双电层\金属表面电位。
3.影响双电层结构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静电作用和热运动。
静电作用使符号相反的剩余电荷相互靠近,贴于电极表面排列,热运动使荷电粒子外散,在这两种作用下界面层由紧密层和分散层组成。
4.什么叫Ψ1电位?能否说Ψ1电位的大小只取决于电解质总浓度而与电解质本性无关? Ψ1电位的符号是否总是与双电层总电位的符号一致?为什么?距离电极表面d处的电位叫Ψ1电位。
不能,因为不同的紧密层d的大小不同,而紧密层的厚度显然与电解质本性有关,所以不能说Ψ1电位的大小只取决于电解质总浓度而与电解质本性无关。
当发生超载吸附时Ψ1电位的符号与双电层总电位的符号不一致。
5.简要概括电极/溶液界面发展的四个阶段、优缺点及其主要内容。
①亥姆赫兹紧密双电层模型:主要内容:将双电层比作是平行板电容器优点:a能够解释界面张力随电极电位变化b能够解释微分电容曲线上所出现的平台区域缺点:a解释不了界面电容随电极电位和溶液总浓度的变化规律b解释不了在稀溶液中,零电荷电位下微分电容最小等实验事实②Gouy和Chapman分散层模型:主要内容:溶液中的离子在静电作用和热运动作用下,按位能场中粒子的波尔兹曼分配律分布,完全忽略紧密层,只考虑分散层。
优点:a能较好解释微分电容最小值的出现b能较好解释电容随电极电位的变化规律缺点:a理论计算微分电容值与实验事实相差太大b解释不了微分电容曲线上的“平台区”的出现③Stern模型(双电层静电模型):主要内容:双电层由紧密层和分散层两部分组成。
电化学的基本原理
电化学是一门研究电现象与化学反应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其基本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电化学反应:电化学反应是指在电解质溶液中,由于电荷的转移引起的化学反应。
这些反应既可以是氧化还原反应(redox reaction),也可以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2. 电解质:电解质是指能够在溶液中分解成离子的化合物。
在电解质溶液中,正负离子会在电场的作用下迁移,形成电流。
3. 电极反应:在电解池中,电化学反应发生在电极上。
电极分为阴极和阳极,阴极是电子的还原(还原剂被氧化),阳极是电子的氧化(氧化剂被还原)。
在电解质溶液中,阴极处的电子流向阳极,离子则沿相反的方向迁移。
4. 电势和电动势:电势是指电荷在电场中具有的能力。
电动势是指电池或电解池中的电势差,是推动电荷在电路中流动的力量。
电动势可以通过两个电极之间的差异来测量。
5. 极化和电解过程:在电极表面,由于反应产物的聚积或生成速率不同,可能会导致电解过程受到一定的限制,形成电解质溶液中的电化学极化。
极化会影响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和电化学反应速率。
6. 法拉第电解定律:法拉第电解定律是描述电化学反应中电流与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
根据法拉第电解定律,电流的大小与
电化学反应的速率成正比,与物质的摩尔数之间也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
总之,电化学研究了电解质溶液中的电化学反应以及电荷的转移过程。
了解这些基本原理对于理解电化学现象和应用电化学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电化学原理知识点电化学原理第一章绪论两类导体:第一类导体:凡是依靠物体内部自由电子的定向运动而导电的物体,即载流子为自由电子(或空穴)的导体,叫做电子导体,也称第一类导体。
第二类导体:凡是依靠物体内的离子运动而导电的导体叫做离子导体,也称第二类导体。
三个电化学体系:原电池:由外电源提供电能,使电流通过电极,在电极上发生电极反应的装置。
电解池: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电化学体系叫电解电池或电解池。
腐蚀电池:只能导致金属材料破坏而不能对外界做有用功的短路原电池。
阳极: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原电池(-)电解池(+)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原电池(+)电解池(-)电解质分类:定义:溶于溶剂或熔化时形成离子,从而具有导电能力的物质。
分类:1.弱电解质与强电解质—根据电离程度 2.缔合式与非缔合式—根据离子在溶液中存在的形态3.可能电解质与真实电解质—根据键合类型水化数:水化膜中包含的水分子数。
水化膜:离子与水分子相互作用改变了定向取向的水分子性质,受这种相互作用的水分子层称为水化膜。
可分为原水化膜与二级水化膜。
活度与活度系数:活度:即“有效浓度”。
活度系数:活度与浓度的比值,反映了粒子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真实溶液与理想溶液的偏差。
规定:活度等于1的状态为标准态。
对于固态、液态物质和溶剂,这一标准态就是它们的纯物质状态,即规定纯物质的活度等于1。
离子强度I:离子强度定律:在稀溶液范围内,电解质活度与离子强度之间的关系为:注:上式当溶液浓度小于0.01mol·dm-3 时才有效。
电导:量度导体导电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其值为电阻的倒数。
符号为G,单位为S ( 1S =1/Ω)。
第二章是电化学热力学界面:不同于基体的两相界面上的过渡层。
相间电位:两相接触时存在于界面层的电位差。
产生电位差的原因是带电粒子(包括偶极子)分布不均匀。
形成相间电位的可能情况:1。
残余电荷层:带电粒子在两相间的转移或外部电源对界面两侧的充电;2.吸附双电层:界面层中阴离子和阳离子的吸附量不同,使界面和相体带等量相反的电荷;3.偶极层:极性分子在界面溶液侧定向排列;4.金属表面电势:各种短程力在金属表面形成的表面电势差。
电化学三电极体系工作原理电化学三电极体系是一种重要的电化学实验系统,它由三个电极组成,分别为工作电极、参比电极和计量电极。
工作电极是进行电化学反应的主要电极,参比电极是用来确定电位的参考电极,计量电极则是用来测量电化学反应的电流或电势。
这种三电极体系被广泛应用于电化学分析、电化学合成、电化学腐蚀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价值。
一、电化学三电极体系的基本组成1. 工作电极工作电极是电化学反应发生的主要电极,它通常是由金属、碳材料或半导体等制成的,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活性和导电性能。
工作电极的形状和大小可以根据实验需要进行设计和制备,常见的有圆形、方形、条形等形状。
在电化学实验中,工作电极的表面通常会进行预处理,例如:抛光、清洗、电化学氧化等处理,以提高其表面的电化学活性和稳定性。
2. 参比电极参比电极是用来确定电位的参考电极,它通常是由一种稳定电位的材料制成,例如:银/银离子电极、铜/铜离子电极、铂/氢电极等。
参比电极的电位是稳定的,可以作为电化学反应的参照标准,以便准确地测量工作电极的电位。
3. 计量电极计量电极是用来测量电化学反应的电流或电势的电极,它通常是由一种灵敏的电位测量装置制成,例如:电势计、电流计等。
计量电极的选择要根据实验需要和电化学反应的性质进行选择,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电化学三电极体系的工作原理电化学三电极体系的工作原理是基于电化学反应的电位和电流的测量,通过测量工作电极和参比电极之间的电位差,以及工作电极和计量电极之间的电流或电势,来确定电化学反应的性质和动力学参数。
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工作电极和参比电极之间的电位差可以通过参比电极和计量电极之间的电位差来测量。
参比电极的电位是稳定的,可以作为电化学反应的参照标准,以便准确地测量工作电极的电位。
通过测量工作电极和参比电极之间的电位差,可以确定工作电极的电位和电化学反应的性质,例如:反应的标准电位、反应速率常数、反应机理等。
电极过程简明教程
《电极过程简明教程》
电极过程是一种将电能转换成化学能的方法,是电化学反应的基础。
它是一种重要的能源转换技术,用于制造电池、燃料电池、电解槽等。
下面介绍一下电极过程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原理:电极过程通过电化学反应将电能转换成化学能,其中电解质在电极表面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将电能转换成化学能。
步骤:
1.准备电极:首先准备好电极,电极可以是金属电极或非金属电极,根据不同的电极材料,选择合适的电解质。
2.准备电解质:将电解质加入电极中,以便发生电化学反应。
3.连接电源:将电极连接到电源,使电流流过电极,从而发生电化学反应。
4.观察反应:观察电极表面的反应,以确定电极过程的进行情况。
以上就是电极过程的基本原理和步骤,它是一种重要的能源转换技术,可以用于制造电池、燃料电池、电解槽等。
5.电极过程和电极过程动力学5.1电化学装置的可逆性:化学反应可逆性;热力学上可逆性5.2电极的极化5.3电极过程的控制步骤:电极反应的特点;电极反应的控制步骤5.4电荷转移动力学方程5.5交换电流密度与电极反应速度常数5.6稳态极化时的电极动力学方程5.7浓差极化及其电机动力学方程5.8化学极化分解电压E分:在可逆情况下使电解质有效组元分解的最低电压,称为理论分解电压(V e)。
理论分解电压是阳极平衡电极电位(εe(A))与阴极平衡电极电位(εe(K))之差。
Ve=εe(A)- εe(K)(10 - 5)当电流通过电解槽,电极反应以明显的速度进行时,电极反应将会明显偏离平衡状态,而成为一种不可逆状态,这时的电极电位就是不平衡电位,阳极电位偏正,阴极电位偏负。
这时,能使电解质熔体连续不断地发生电解反应所必需的最小电压叫作电解质的实际分解电压。
显然,实际分解电压比理论分解电压大,有时甚至大很多。
实际分解电压简称分解电压(V),是阳极实际析出电位(ε(A))和阴极析出电位(ε(K))之差。
V=ε(A)- ε(K)(10 - 6)当得知阴、阳极在实际电解时的偏离值(称为超电位)就可以算出某一电解质的实际分解电压。
分解电压符合能斯特方程,可以表示为如下形式:式中E i,E0分别表示实际和标准状态下组元i的分解电压;a i__组元的活度;n i __组元在熔盐中的化合价;F __ 法拉弟常数;可以看出,温度和电解质组成均会影响分解电压电极极化电解时的实际分解电压比理论分解电压要大很多,这是由于电流通过电解槽时,电极反应偏离了平衡状态。
通常将这种偏离平衡电极电位的现象称为极化现象。
电解过程实际分解电压和理论分解电压之差称为超电压。
⏹电解电极反应一般包含1:☐(1)反应离子由熔体向双电层移动并继续经双电层向电极表面靠近。
这一阶段在很大程度上靠扩散实现,扩散则是由于导电离子在熔体和双电层外界的浓度差别引起的。
☐(2)反应离子在电极表面进行电极反应前的转化过程,如表面吸附等;☐(3)在电极上的电子传递- - 电化学氧化或电化学还原反应;☐(4)反应产物在电极表面进行反应后的转化过程,例如自电极表面的脱附,反应产物的复合、分解和其它化学反应;☐(5)反应产物形成新相,或反应产物自电极表面向电解质熔体的传递。
电极反应秘诀-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应该对电极反应进行简要介绍,概括说明其基本原理和应用。
可以按照以下内容进行编写:概述:电极反应是电化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它涉及电解、电池和电化学反应等领域。
在许多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中,电极反应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它们是通过氧化还原过程来转化能量的基本手段之一。
电极反应的基本原理是指在电极和电解质溶液之间的界面上,由于电子和离子的相互作用,产生的氧化还原反应。
在这个界面上,电子在电极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引起溶液中的离子也发生相应的氧化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电池中产生电能、电解过程中的阳极和阴极反应、电化学分析技术以及电化学合成等都与电极反应密切相关。
因此,深入了解电极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对于我们理解和应用电化学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围绕电极反应展开讨论,通过分析电极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影响因素,探讨电极反应的秘诀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对电极反应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电化学知识,为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指导和支持。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电极反应的基本概念和重要影响因素,以期揭示电极反应的奥秘。
最后,我们将对电极反应的秘诀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电极反应研究的方向。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文章结构部分主要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架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安排,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极反应的秘诀。
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首先对电极反应进行概述,说明其基本概念和重要性,引起读者的兴趣。
接着介绍文章的结构以及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框架。
正文部分是文章的核心,包括电极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影响因素两个主要内容。
2.1 电极反应的基本概念部分将从理论角度介绍电极反应的基本概念,包括电极反应的定义、基本方程式和反应过程中的电荷转移等内容。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例说明,读者可以了解到电极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