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国际政治学基本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202.50 KB
- 文档页数:9
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的产生及其发展第一节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一、什么是国际政治学1、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国际政治是国际行为主体之间政治关系的总和;●国际关系是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
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法律、宗教等各种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政治关系是最积极、最活跃、最具代表性的关系。
因此,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一般可以通用。
2、国际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国际政治学是研究国际行为主体之间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一般规律的学科;●国际关系学是研究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一般规律的学科;将国际关系看成是所有现存关系的总和的命题显然过于宽泛。
这样的国际关系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只能是不同类型、不同序列、不同质量现象的杂乱无章的简单总和。
很难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有机系统。
因此,人们通常将反映各个国家对外政治活动实质的对外行为作为主纲,以国际政治为核心,将国际关系串联起一个有机联系的、有规律可循的系统。
因此,人们通常将反映各个国家对外政治活动实质的对外行为作为主纲,以国际政治为核心,将国际关系串联起一个有机联系的、有规律可循的系统。
在学科意义上国际政治学就是国际关系学。
二、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1、国际政治学: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国际政治学与其它研究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现象的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同时,国际政治学又是一门更综合、更宏观的学科。
国际政治研究包括历史、现实和理论三个部分(国际关系史、国际政治问题、国际关系理论)。
因此,与国际政治学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国际关系史(从历史的角度)、外交学(从对外交往事务的角度)、国际法学(从国际行为准则和规范的角度)、政治学(从广义的或一般国内政治学的角度)2、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国际政治社会中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或三个层次:●行为主体及其对外行为。
导论: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一、国际政治学概念二、国际政治学研究对象三、国际政治学研究方法一、国际政治学概念1.什么是国际政治?汉斯·J·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国际政治像一切政治一样,是追逐权力的斗争”。
昆西·赖特:国际政治是“一门艺术,它影响、操纵或控制世界上的一些重要团体。
促进某些团体的目的的实现,反对其他团体的相反目的的实现”。
梁守德:“国际政治,指的是行为体间围绕权利、权力和利益实施外向决策的活动及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是全球范围内战争与和平、冲突与合作、强权与民主、人权与主权、剥削与发展、结盟与不结盟、动乱与秩序等现象的关系的统称。
”周敏凯:国际政治“是由主权国家为主体的多种国际行为体,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与相互作用,以及形成的各种联系”。
王逸舟:“国际政治”是相对于“国内政治”而言的,但理解上又有多义:一种是指国家之间的政治,英文里叫“politics among nations”,通常是指代表不同民族的政府之间的政治,如外交、国家贸易、势力均衡、相互宣战等;另一种是指存在于国际社会并且作用于这个特殊社会的各个国家的政治,英文为“international politics”,这种政治的参与者较多,不止有国家、民族、政府,更有众多的非国家行为主体,如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生态组织、恐怖组织等,它的重点不在国家(政府)层面,而在世界共同体(国际社会)。
我们不妨将前一种称作狭义的国际政治(又叫“国家间政治”),后一种则为广义的国际政治(也可叫“世界政治”)。
2.什么是国际政治学?周敏凯:国际政治学是一门研究主权国家及其他国际行为体,为实现一定政治目的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相互作用与联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独立学科。
教材观点: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一、填空(10分)1、国际政治学产生于人们希望更好地理解国际事务和国家政治的需求。
2、研究国际关系,必须学习和掌握两类知识:一类是经验主义的知识,另一类是概念与理论知识。
3、国际关系理论学派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两派:现实主义和跨国制度主义。
4、建构主义认为,国际结构不是物质现象,而是观念现象。
5、主权国家最先产生于17世纪的欧洲,《威斯特伐里亚和约》的签定标志着现化国际关系的雏形开始形成。
6、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早期活动主要集中于人道主义和宗教方面。
7、对中国古代的统治者来说,需要解决的最大安全问题是王朝兴亡问题。
1888、任何国家的公民,只有在非常的情况下,才会允许国家在资源使用上自由行事,并且愿意接受对自身权利的必要的约束和限制。
2019、国际安全战略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
10、就个人层面而言,传统观点认为,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天生所具有的敌意与侵略本性。
11、国家对外决策大致可以用为两类:一类是宏观决策,另一类是微观决策。
26612、一般来说,实行干涉者通常并不是从一开始就采取军事行,而是逐步升级。
29913、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实施需要得到冲突各方的赞同与配合。
14、人类所面对的生态与环境大体上可以概括成三个方面:人口压力过大、资源消耗过度_和生存环境破坏严重。
39315、2001年发生在美国的9.11特大恐怖袭击事件,作为一个标志性事态,表明恐怖主义已构成一种极其严重的全球性威胁。
42516、民族主义所引发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民族自决的问题。
49117、中国在拥有核武器的第一天,就明确地提出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观点。
52618、当代难民潮发生的原因中,种族或民族_因素最突出。
54619、“和合”文化体现了中国人最根深蒂固的一个愿望,即和谐。
57620、西方文明的外向性与中国文明的__内聚性,作为历史遗留下来的特点,很可能将继续存在。
21、威尔逊的集体安全论认为,集体安全不是反对特定的国家,而是反对威胁现状的任何国家。
北京大学一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概论”笔记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基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一、国际政治学基本概念与学科范畴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得一门新兴学科。
它不同与国际关系学,侧重于研究国家间的政治关系。
二、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国际社会中各个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首先,国际社会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各个人类共同体或国家间相互交往关系的总和,是国际政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它包括:国际政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国际政治社会的一般特征,国际政治社会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结构状态,国际政治社会运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等等。
其次,国际政治行为主体是国际政治社会中最主要的构成要素,包括国家行为主体,即主权国家_和非国家行为主体,即国际组织、跨国政党、跨国公司等,是国际政治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是国际政治学研究的最主要对象。
第三,我们主要研究行为主体之间加政治关系,它主要涉及:各国对外政策及其发展演变,国家间的冲突与合作、各种政治力量对比的发展变化,国家集团的形成。
分化和改组,世界秩序的形成。
发展与变革,等等。
最后,国际社会各构成要素之间政治关系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既是一个很抽象、又是一个很具体的范畴。
我们研究国际政治的一般规律,必须把握不同历史时期及其其不同发展阶段的时代特点,全面分析国际政治主体相互关系的结构状态,分析各种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以揭示国际政治的发展规律。
三、国际政治研究的实用方法1、国际政治系统论。
50年代后期,系统论被引入政治学研究领域,国际政治学家开始运用系统论来研究国际政治问题,特别是研究国际政治社会和国际政治体系的形成、发展和变革。
最早的研究范例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莫顿·卡普兰于1957 年出版的《国际政治的系统与过程》一书。
提出了六个国际系统模型,即均势系统、松散的两极系统、紧密的两极系织已普世的国际系统、等级制国际系统、单位否泱的国际系统。
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理论1.1复习笔记一、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1.国际政治学形成的历史条件国际政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学科,是国际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确立和发展,为国际社会中最主要的行为体即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国际分工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把世界各国从经济上联结成一体,使得彼此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相互之间的依存关系不断加深,从而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构成了当今世界的国际政治社会。
(2)19世纪末20世纪初。
垄断逐渐取代自由竞争而占据统治地位,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垄断资本主义。
在这个阶段,帝国主义国家为攫取高额的垄断利润而在经济上和领土上将世界瓜分完毕,同时也使整个世界形成为经济上和政治上的整体,形成了统一的资本主义全球国际关系体系。
(3)国际政治学或国际关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这是现在国际社会比较一致的看法。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在西方国家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步形成了较为专门和系统的国际政治教科书和理论著作。
(4)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社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且对各国政治家和思想理论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引起了人们的深刻反思。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逐步形成了当代的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政治学。
2.国际政治学的理论渊源国际政治学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但是它的思想理论渊源可以追溯至近代,甚至是古代,从思想史的发展角度看,对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政治学的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学科:(1)哲学哲学思想以及思想家对哲学的思考和理解,不仅为以后的国际政治理论家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论,而且直接影响到后人的一些基本的国际关系理论观点。
(2)政治学国际政治学作为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受政治学的影响最为直接。
从马基雅弗利最先提出、后来经霍布斯加以系统化的“自然状态”理论到国家主权理论,自由、平等和天赋人权理论等,都对国际关系理论具有重要的影响。
第一章国际政治学学的基本理论1、乃是其最典型的的代表。
摩根索的观点认为:政治是受根植于人性的客观法则所支配的;以权力限定利益是普遍适用的,利益直接支配着人的行动,而权力是利益得以实现的保证,一个国家能够在大多程度上实现自己的国家利益,取决于自身在国际政治中的权力地位;政策的好坏不在于它是否合乎道德,而在于它是否能够转换为成功的政治行动;道德和政治行为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相互对立,普遍的道德准则并不能以抽象的公式运用于国家行为,政治家也没有权利因不符合道德义务而放弃能够成功的政治行动;普遍的道义法则与特定的国家道义不能混为一谈,后者是权力和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政治现实主义同其他学说的区别,就在于她强调政治领域的独立性,强调权力政治的作用。
在现实主义看来,权力就是一种控制和支配他人的能力,国际政治就是一种“增强权力、维持权力、现实权力”的斗争。
2、答:古代中国是一种以“天朝礼治”为核心的朝贡关系,有“亚洲的华夏秩序”、中国的“华夷秩序”之说,这种“礼治主义”与中国人所尊崇的儒家传统密切相关,他们崇尚“仁政”、“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除了“仁、义、礼、智、信”之外,与其相联系的“和”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并被人们称为是东方和平智慧的本质。
这种秩序的含义是多重的:一为伦理秩序,即所谓战争的“义”与“不义”,“有道”或“无道”;二是文化秩序,即是否“仁德”和符合“礼”;三是政治秩序,即是否合乎“王道”和“仁政”。
中国古代传统的和平主义观念对19世界末20世纪初中国的士大夫乃至革命者的影响都是根深蒂固的。
第二章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1第一、单一的资本主义国际体系时期,从19世纪末到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第二、两种政治经济体系并存,斗争的时期,从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三、两大社会体系、多种类型的经济制度在一个统一的国际体系中并存、竞争、共处的时期,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初。
《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李少军第三版,2009年10月,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一部分国际政治学理论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科第一节国际政治学的学科发展国际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形成,是一战前后的事情。
1919年,威尔士工业家戴维斯在威尔士大学资助建立了国际政治系,并为国际政治专业设立了伍德罗·威尔逊讲座教授,这标志着独立的国际政治学科的诞生。
第二节国际政治学的学科界定一.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1.国家与国家的关系。
包括合作与冲突、双边与多边关系。
2.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的关系。
包括主权国家与政府间组织的关系、非政府组织间的关系。
3.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
包括国际组织间的关系、非政府组织间的关系、国际组织与非政府组织间的关系。
二.国际关系学科的界定国际关系学就是研究以国家为主体的国际行为体的跨国互动关系,并从国际政治视角研究影响这种互动的一切因素的学科。
学界将国际政治学等同于国际关系学,是因为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关系、军事关系、文化关系、政治关系等诸多关系中,政治关系最为突出,研究得也最多。
国际政治中,以国家为主要国际行为体,其间的主要互动方式为国家的对外政策行为。
第三节国际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途径的基本概念及其争论1.概念和理论知识包括(1)核心概念:如权力、无政府、国际行为体、主权国家、相互依存、国际体系等(2)范式:如现实主义、理想主义、新自由主义等(3)主要理论:(如权力平衡、集体安全、社会建构等)2.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争论3.传统主义与行为主义(科学主义)的争论二.方法论概述层次分析法(最早由肯尼思·沃尔兹提出)1.系统层次。
在系统层次上主要研究国际行为体所构成的国际体系的影响,即研究国际环境,并且研究这种环境是怎样影响国家间互动的模式的。
2.国家层次。
国家层次研究的是国家和其他非国家行为主体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检查他们怎样制定对外政策。
3.个人层次。
个人层次所所检查的是政治领导人和政府官员在界定和追求国家的对外政策目标时所起的作用,关注的中心是领导者的个人背景、历史经验、价值选择和领导风格对决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