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人生礼仪民俗4(丧葬)
- 格式:ppt
- 大小:9.70 MB
- 文档页数:43
丧葬习俗里的丧葬礼仪都哪些?
1.停尸仪式: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
2.报丧仪式: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3.招魂、送魂仪式: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4.做'七’仪式: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
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5.吊唁仪式: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6.入敛仪式: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
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7.丧服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
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8.出丧择日仪式: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9.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
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
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所以有些地方有请人帮哭的习俗。
10.下葬仪式: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文章摘于:。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冠、婚、丧四种⼈⽣礼仪 礼仪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段。
在社会活动中。
交谈讲究礼仪;可以变得⽂明;举⽌讲究礼仪可以变得⾼雅;穿着讲究礼仪,可以变得⼤⽅;⾏为讲究礼仪,可以变得美好……只要讲究礼仪,事情都会做的恰到好处。
总之⼀个⼈讲究礼仪,就可以变得充满魅⼒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五礼的内容相当⼴泛,从反映⼈与天、地、⿁神关系的祭祀之礼,到体现⼈际关系的家族、亲友、君⾂上下之间的交际之礼;从表现⼈⽣历程的冠、婚、丧、葬诸礼,到⼈与⼈之间在喜庆、灾祸、丧葬时表⽰的庆祝、凭吊、慰问、抚恤之礼,可以说是⽆所不包,充分反映了古代中华民族的尚礼精神。
吉礼居五礼之⼿,它主要是对天神、地祗、⼈⿁的祭祀典礼。
其主要内容可包括三个⽅⾯。
第⼀是祭天神,即祀昊天上帝;祀⽇⽉星⾠;祀司中、司命、风师、⾬师等。
第⼆是祭地祗,即祭社稷、五帝、五岳;祭⼭林川泽;祭四⽅百物等。
第三是祭⼈⿁,主要为春夏秋冬享祭先王、先祖。
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
它的主要内容有: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区礼,以吊礼哀祸灾,以桧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其中,丧礼是对各种不同关系的⼈之死亡,通过规定时间的服丧过程来表达不同程度的北上;荒礼是对某⼀地区或某⼀国家受到饥馑疫疠的不幸遭遇,国王与群⾂都采取减膳、停⽌娱乐等措施来表⽰同情;吊礼是对同盟国或挚遇有死丧或⽔⽕灾祸⽽进⾏吊唁慰问的⼀种礼节。
这三种礼节各级贵族都可举⾏。
桧礼是同盟国中某国被敌国侵犯,城乡残破,盟主国应会合诸国,筹集财货,偿其所失;恤礼是某国遭受外侮或内乱,其邻国应给予援助和⽀持。
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
它主要包括朝、宗、觐、遇、会、同、问、视⼋项。
军礼时师旅操演、征伐之礼,军礼主要有⼤师之礼、⼤均之礼、⼤⽥之礼、⼤役之礼、⼤封之礼。
⼤师之礼是军队征伐的仪礼;⼤均之礼是王者和诸侯在均⼟地、征赋税时举⾏军事检阅,以安抚民众;⼤⽥之礼是天⼦的定期狩猎,以练习战阵,检阅军马;⼤役之礼是国家兴办的筑城⾢、建宫殿、开河、造堤等⼤规模⼟⽊⼯程时的队伍检阅;⼤封之礼是勘定国与国,私家封地与封地间的疆界、树⽴界碑的⼀种活动。
丧葬,古称凶礼,是一个人人生礼仪中最后一件大事。
俗谚云:“活养死葬”,丧葬虽为凶礼,但毕竟是人生最后的大事。
枣庄地区自古厚葬成风。
从新石器早期的北辛遗址考古发掘的墓葬中发现了儿童用的嗡棺葬和陪葬的石器生产工具;西集大汶口文化遗址发掘的陪葬器皿,有丰富的黑陶、红陶、灰陶、白陶等各式生活用品。
商周贵族墓不仅有大量的青铜器、玉器等陪葬品,还有随葬的车马坑、殉人,地上有亭堂建筑,地下有祭祀坑;在薛国故城周围几十里范围内发现的大批汉墓群,生动形象的汉画像石、各种陪葬冥器数不胜数。
旧时,枣庄地区基本上全采用土葬,现在,基本都是火葬。
但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尤其在农村,许多人家将已故亲属火葬(火化)后,再将骨灰土葬,治丧标准较高,礼俗相当复杂。
尤其是对正常死亡的年岁比较大的老人,俗称“喜丧”,漆棺厚敛,鼓乐发丧,请道念经,选地安葬。
以此显示儿孙恪守孝道。
旧时,年老死在家中,停灵在堂屋正中间,俗称“寿终正寝”。
人死了,忌说死字,一般说“老了”、“走了”、“过去了”、“回去了”、“去世”、“逝世”、仙逝、与世长辞了等。
停止呼吸叫“倒头”,应该说咽气了,有时候,连咽气也不忍说,只说准备后事吧。
老人在停止呼吸之前,儿女要亲自给洗脸,洗手、洗脚、净身(擦身子),然后给穿上寿衣,寿衣称“送老衣裳”,一般是蓝缎子或蓝布做的,穿上寿袜、寿鞋有的地方也称寿鞋为靴子,带上寿冠即寿帽。
寿衣、寿帽、寿鞋在老人病重期间已准备就绪,也有临时到寿衣店选购的,上面都绣有寿字。
穿送老衣服,一般只穿单数,忌讳穿双数。
穿戴完毕,把死者抬到灵床上,停灵。
认为如果停止呼吸后再穿戴,死者就得不到了,即死者的亡灵就带不走了。
灵堂设在堂屋中间,按方位摆放。
死者头垫寿枕,束双脚,白纸蒙面或蓝布蒙身,头南脚北,仰面向上。
燃“长明灯”,摆上“打狗饼”,盛“倒头饭”,立“影身草”,灵前放“老盆”,孝男孝女举丧、烧纸钱、喊路。
山亭地区用红线系铜钱(俗称制钱)放入死者口中,有仿古人含玉之意。
参加丧事礼仪_丧事礼仪与禁忌生老病死,这本就是人生的常态,那么要去参加丧事要注意什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参加丧事礼仪,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参加丧事礼仪自古以来,中国人一直把对亡者处理当作极为庄严的事情。
亲友逝世了,我们通常都要到殡仪馆向其遗体告别,参加其葬礼或吊唁活动。
这种场合气氛肃穆,由于亲人去世,丧者家属情绪都比较哀伤。
为了体现自己对死者的尊重和对丧家的同情,参加丧礼时,我们一定要注意:保持悲伤的情绪。
不能面无表情,无动于衷,更不能露出厌烦的神情甚或笑容。
着深色服装(或白色上衣深色裙裤)。
切忌穿得大花大绿;衣袖上要戴上黑纱,也可在胸前佩上白花。
不可昂首阔步,而应微微低头,缓步慢行。
讲话时发音要低调,不能有怪腔。
不可与参加丧礼的人交头接耳,议论其他事情,甚至谈笑风生;更不可结群吵闹,嬉戏追逐。
坚持参加到底,不中途退出。
对死者的家属进行劝慰,用温情关切的语言劝其节哀振作精神。
冷漠处之或哑口无言都是不适宜的。
祭扫的礼仪祭奠是对已逝先人的一种纪念形式。
一般可分两类:家庭祭奠和第1页共9页扫墓祭奠。
家庭祭奠,一般在父母、祖父母的生辰或忌日时举行。
通常是面对遗像,占燃馨香三炷和供奉水酒三杯,或者是以素色鲜花一束作为清供,以示纪念。
扫墓祭奠,一般在清明节、中秋节或春节举行。
祭扫先人墓地,一般有以下几项内容:馨香三炷,鞠躬悼念,寄托哀思。
墓前祭奠,过去凡晚辈都要行跪拜大礼,现在多以三鞠躬代替。
整修陵墓。
一般是给坟墓培土,并整修墓道。
由于平时雨水冲刷或其他原因,墓道或坟头自然受损,利用祭扫之际,可以进行整修和培高。
墓表可铲些草皮贴上,使草蔓延覆盖后可减少水土流失。
有的还可植树以作纪念。
献上花圈或一束鲜花,并打扫、清理坟墓周围环境。
亲友骨灰寄放在殡仪馆的,可献上微型花圈或绢花束,把骨灰盒的积尘掸净,瞻仰遗像,鞠躬行礼,并低头默哀。
丧事礼仪与禁忌(一)死亡禁忌死亡是自然规律,然而人们却极力回避,原因是死亡毕竟是凶祸灾难,对人们来说接触甚或听说死亡之事都是不吉利的。
丧葬习俗时间:2006-06-11 10:39 来源:河洛文化作者:河洛文化网点击:82次葬礼是洛阳民间礼俗里的一个重要部分。
自古以来,无论官方、民间,无论贫富,都将其视为人生礼仪的极重要的一环。
从新石器时代到秦汉时期,丧葬礼俗经历了从形成至由简到繁的过程,其后直到近现代基本上是在内容上的变化与演进。
葬礼形式,在民国之前历朝历葬礼是洛阳民间礼俗里的一个重要部分。
自古以来,无论官方、民间,无论贫富,都将其视为人生礼仪的极重要的一环。
从新石器时代到秦汉时期,丧葬礼俗经历了从形成至由简到繁的过程,其后直到近现代基本上是在内容上的变化与演进。
葬礼形式,在民国之前历朝历代官方多提倡土葬,宋代民间也曾时兴火葬。
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洛阳又开始提倡火葬。
葬礼礼仪的形式与内容也在逐步简约和着重寄托哀思,这表明了文明的进步。
一、土葬习俗洛阳民间的土葬习俗由来已久,据考古资料可知夏商时期即已成俗。
到了周代,不仅修坟造墓,而且也形成了较系统的礼仪。
此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世事兴衰、朝代更迭、战乱灾荒和文化的发展与融合等因素,使得土葬习俗或繁或简;并且无论在墓穴营建,棺椁制备还是在随葬器物和葬礼过程中,都渗透了各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社会思想因素。
时至近现代,随着科学文化的进步,在政府的倡导下土葬礼俗由繁到简,许多封建迷信成分逐渐被剔除。
然而80年代以后,在一些乡镇现行的土葬礼仪中,迷信活动有所抬头,甚至在某些地方又有回潮之势。
(一)墓穴营造对墓穴的有意识的营造,在洛阳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就形状结构而言,从古至今基本上以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为主,但在不同的时代又有各自的特色。
据考古资料,商周时期流行在长方形竖穴墓中死者的腰部位置,修一长方形的殉狗用的腰坑,有的墓棺底还要铺上朱砂。
秦代洞室墓,即在长方形竖穴坑的一侧再向内掏洞作墓室,棺木放在洞中(即现在所说的暗葬)。
汉王朝崇尚厚葬,出现了许多精心构建的砖砌石砌的各种形状的多室墓。
魏晋时代倡行简葬,墓穴多为单室砖室墓和土洞葬。
丧葬习俗丧葬,在古六礼中属于凶礼,也是人生礼仪最后一件大事。
一备丧过去,老人年满六十,可以以称为享寿。
所以,老人年过五十以后,做子女的开始为老人备丧。
所谓备丧,就是给老人准备送老的衣物、棺木等。
1衣物只是备料,不必预先制作。
而寿衣只有年过七十者才可预做,因年过七十而亡者,俗称“喜丧”。
七十岁以下者,寿衣都是临时赶做,做时,不能啼哭流泪,否则泪水滴在寿衣上,死者穿上想念儿女,心情会不安的。
缝线一端也不能捻疙瘩,免得死者到阴间疙疙瘩瘩,不顺利。
寿衣的件数忌双喜单,多为五件上衣,三条裤子,因到阴间,以棉衣为主,男用黑,女用黑、蓝,男性尚有棉帽和棉鞋。
男女皆用褥子、枕头,枕头是三角形,内装谷皮,红布缝制,俗谓“元宝枕”或“鸡鸣枕”。
2棺木就其厚度而言,有“四五六”的,即天六寸、帮五寸、底四寸;有“三二二五”的,即天二寸、帮二寸五、底—二寸;有“净二五”的,即天二寸五、帮二寸、底和回头各一寸;有“荒二五”的,即天、帮各按二寸五、二寸下锯破板,荒板推净不足二寸五或二寸者,故称“荒二五”。
二初丧凡正常死亡的老人,尽量避免在炕上咽气。
初丧就是处理亡前事宜的,人体包括四个部分:1沐浴更衣当病人生命垂危之际,首先要为病人沐浴更衣,俗称“穿衣裳”。
临终前的沐浴吏衣,实际上是为病人作最后一次整齐。
死者为男性,通常由儿子女儿料理。
沐浴更衣一般足给垂危之人洗脸、理发、洗手、洗脚、擦拭身体、修剪指甲、梳头等,然后给其穿上“送老的衣裳”。
如果病人突然咽气,没来得及沐浴更衣就死在炕上,俗称“光着身子走了”,死者亲属会抱憾终生的。
2移床习俗忌讳病人死在生前的炕上。
因此,沐浴更衣后,将其移至正屋明间,或客屋、倒房临时搭就的灵床上。
搭灵床有规矩,不能随心所欲。
死者年龄大、子孙满堂,灵床可高些,用两条长凳平行排列,架门板其上;年轻无子,灵床必须矮停,以土坯将门板垫起即可。
灵床上铺送老褥子,摆送老枕头,然后长子抱头,次子抱脚,其他人两侧帮扶,将病人抬上灵床。
丧葬礼仪与风俗礼仪常规而论,人死了之后,家属及亲人要为其操办葬礼,寄托哀思。
尤其是那些年迈而寿终正寝者,丧葬之礼办得更为“体面”而热闹。
因益阳人讳忌,故把丧事称为“白喜事”,以此来表达其家属和亲人对亡者的孝敬和悼念。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丧葬礼仪与风俗礼仪的文章,仅供参考。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时间,方式各有不同。
幼年夭折者有之,逝于非命者有之,犯戒而诛者有之,为情自尽者有之,寿终正寝者实为多数,不一而足。
常规而论,人死了之后,家属及亲人要为其操办葬礼,寄托哀思。
尤其是那些年迈而寿终正寝者,丧葬之礼办得更为“体面”而热闹。
因益阳人讳忌,故把丧事称为“白喜事”,以此来表达其家属和亲人对亡者的孝敬和悼念。
告慰亡灵,尽心尽孝的悼念方式多种多样。
服孝、痛哭,自古以来传承和流传甚广的活动方式主要有以下多种,且连贯在一起。
其顺序依次是送终、服孝、守灵(夜)、痛哭、超度、还山(下葬)、立碑、祭奠等程序。
除了城镇干部、国家公务员死后,政府法律规定用新式葬法——火化外,乡村百姓死后仍传承着古老的土葬方式,且流传至今。
它源于古老的宗教与迷信。
尤其表现在为亡者操度灵魂方面,更是自有套路,像模像样,俨然如真。
儒、佛、道三教之中,道教是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实用型宗教。
道教为死者超度亡灵的礼仪及程序简述如下:1、送终:依照传统风俗,子女在父母病重期间,应该寸步不离地服侍、守候在他的身边。
即使在外地求学、做官或是经商的子女,闻讯应立即赶回家中,陪伴父母度过他的人生的最后时刻--此谓之“送终”。
违背这一习俗的人,将会受到社会舆论及亡者旁系亲戚的严厉谴责和怪罪,大概此俗沿袭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父母在,不远游。
游必有方”的缘故吧。
2、招魂:在我国古代,亲人刚死时,守护人要放一点蚕丝或棉花在其鼻孔下“试气”。
家人站在屋外的高坡上挥舞着死者的外服或官帽(服)等物,呼唤死者的名字以示“招魂”。
招魂之后,再次查验死者鼻孔前的丝棉动静以及心脏脉搏等情况,以最后确认亲人是否真的死了3、寿衣:在弥留之际,亲人要马上给死者抹澡换衣(称“抹尸”)穿好寿衣戴好寿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