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隔排列找规律
- 格式:ppt
- 大小:2.11 MB
- 文档页数:25
《找规律:间隔排列》一等奖说课稿1、《找规律:间隔排列》一等奖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找规律:一一间隔排列》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课时。
这节课是学生初步探索一些事物隐含的规律,掌握了一些找规律的方法基础上学习的。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数量关系,为下节课学习全长、段长和段数的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与归纳等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初步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三、教学理念:《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依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猜测、试验、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为了做到这一点,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摆一摆等实践活动中,了解“规律”,初步建立“规律”的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通过“找”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学习数学的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数学语言描述规律。
五、说教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
苏教版三年级上找规律一一间隔排列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数学学习中,“找规律一一间隔排列”是一个十分有趣且重要的内容。
它不仅能锻炼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还能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美和实用性。
什么是一一间隔排列呢?简单来说,就是两种不同的物体一个隔着一个排列。
比如,夹子和手帕、兔子和蘑菇、木桩和篱笆等等。
这种排列方式有着独特的规律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咱们先来看看夹子和手帕的例子。
假设夹子有10 个,手帕有9 块。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夹子的数量总是比手帕多 1 个。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夹子在两端都能摆放,而手帕在夹子之间,所以夹子的数量会比手帕多 1 个。
再比如兔子和蘑菇的排列。
如果有 8 只兔子,7 个蘑菇,同样会发现兔子比蘑菇多 1 只。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兔子在前面跑,蘑菇在后面跟着,由于开头有一只兔子,所以兔子的数量就比蘑菇多 1 个。
木桩和篱笆也是常见的一一间隔排列。
当有 15 根木桩时,篱笆段数就是 14 段。
这是因为每两根木桩之间有一段篱笆,而最后一根木桩后面就没有篱笆了。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能总结出一一间隔排列的一个重要规律:当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如果两端物体相同,那么两端物体的数量比中间物体的数量多 1;如果两端物体不同,那么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
那学习一一间隔排列对孩子们有什么帮助呢?首先,它能提高孩子们的观察能力。
让孩子们学会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发现其中隐藏的规律。
比如在公园里看到的路灯和树木、在教室里看到的桌椅和过道等等,都可能存在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
其次,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逻辑思维。
通过分析不同的一一间隔排列情况,孩子们需要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规律,从而锻炼他们的推理和分析能力。
再者,能增强孩子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布置会场时,知道椅子和桌子的一一间隔排列规律,就能合理安排座位;在搭建篱笆时,根据木桩和篱笆的规律,就能准确计算出所需材料的数量。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老师和家长可以引导他们多做一些实践活动。
找规律:间隔排列一、引入大家好,今天我们讲的是“找规律:间隔排列”这个话题。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找规律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
当我们遇到题目时,通过找到其中的规律,可以更加简便地解决问题。
而今天我们要讲的“间隔排列”则是找规律的一种常见方式。
二、什么是间隔排列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2, 4, 8, 16, 32,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数列中每个数都是前一个数乘以2得来的。
这种数列就可以称为“等比数列”。
但是,如果我们更深入地观察这个数列,会发现每个数与它前面的数之间的差值也是有规律的,即:4 - 2 = 28 - 4 = 416 - 8 = 832 - 16 = 16...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数与它前面的数之间的差值也是一个等比数列,而这个等比数列的公比就是2。
这种数列就可以称为“间隔排列”。
具体来说,一个数列中,如果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差值构成的数列是等差数列,那么这个数列就是间隔排列。
三、练习题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些练习题,加深对间隔排列的理解。
例题1以下是一个数列:1, 4, 9, 16, 25, ...请问:这个数列是否为间隔排列?如果是,求出它的公差是多少?答案是:是。
因为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差值构成的数列为:4 - 1 = 39 - 4 = 516 - 9 = 725 - 16 = 9...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数列是一个等差数列,公差为2。
例题2以下是一个数列:2, 5, 10, 17, 26, ...请问:这个数列是否为间隔排列?如果是,求出它的公差是多少?答案是:是。
因为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差值构成的数列为:5 - 2 = 310 - 5 = 517 - 10 = 726 - 17 = 9...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数列是一个等差数列,公差为2。
例题3以下是一个数列:1, 6, 14, 25, 39, ...请问:这个数列是否为间隔排列?答案是:不是。
因为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差值构成的数列为:6 - 1 = 514 - 6 = 825 - 14 = 1139 - 25 = 14...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数列不是一个等差数列,因此也不是间隔排列。
《找规律:间隔排列》说课稿《找规律:间隔排列》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找规律:一一间隔排列》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课时。
这节课是学生初步探索一些事物隐含的规律,掌握了一些找规律的方法基础上学习的。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数量关系,为下节课学习全长、段长和段数的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与归纳等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初步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三、教学理念:《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依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猜测、试验、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为了做到这一点,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摆一摆等实践活动中,了解“规律”,初步建立“规律”的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通过“找”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学习数学的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数学语言描述规律。
五、说教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因此,我在在教学思想上,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在教学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