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休克(病理生理学)
- 格式:ppt
- 大小:1.35 MB
- 文档页数:25
病理生理学休克shock 课件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休克的概念、分类及其病理生理机制。
2. 掌握休克的主要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
3. 提高学生分析病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休克病理生理机制的理解,特别是微循环障碍在休克发生中的作用。
2. 教学重点:休克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病例,引导学生思考休克的原因、表现及治疗。
2. 理论讲解:(1)休克的定义、分类。
(2)休克的病理生理机制,特别是微循环障碍的作用。
(3)休克的主要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
3. 例题讲解:结合具体病例,讲解休克的诊断及治疗。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病例分析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休克定义、分类2. 病理生理机制微循环障碍3. 临床表现4. 诊断与治疗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休克的定义、分类。
(2)阐述休克的病理生理机制,特别是微循环障碍的作用。
病例:患者,男,50岁。
车祸后出现昏迷,血压70/50mmHg,心率120次/分,呼吸急促,四肢湿冷。
2. 答案:(1)休克的定义:休克是因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引起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障碍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2)休克的分类: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等。
(3)病例分析:根据患者表现,考虑为低血容量性休克。
治疗原则为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维持血压、处理原发病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休克的病理生理机制理解较为困难,需要通过实例讲解和随堂练习,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了解休克的最新研究进展,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休克病理生理机制的理解,特别是微循环障碍在休克发生中的作用。
第13章休克一、选择题【A型题】1.休克的发生主要由于A.中枢神经系统在剧烈震荡与打击下由兴奋转入超限抑制B.血管运动中枢麻痹,小动脉扩张,血压下降C.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衰竭与麻痹D.血量减少,回心血量不足,心输出量减少E.重要生命器官低灌流和细胞功能代谢严重障碍[答案] E[题解] 休克的本质不是交感衰竭导致血管麻痹而是各种强烈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的急性循环衰竭,其特点是微循环障碍、重要器官的灌流不足和细胞功能代谢障碍,由此引起的全身性危重的病理过程。
2.过敏性休克属A.Ⅰ型变态反应B.Ⅱ型变态反应C.Ⅲ型变态反应D.Ⅳ型变态反应E.混合型变态反应[答案] A[题解] 给过敏体质的人注射某些药物(如青霉素)、血清制剂或疫苗可引起过敏性休克,这种休克属于Ⅰ型变态反应。
发病机制与IgE及抗原在肥大细胞表面结合,引起组胺和缓激肽大量入血,造成血管床容积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关。
3.以下哪种情况不引起心源性休克A.大面积心肌梗死B.急性心肌炎C.心脏压塞D.严重心律紊乱E.充血性心力衰竭[答案] E[题解] 大面积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心脏压塞、严重心律紊乱都可引起急性心力衰竭,引起心输出量明显减少,有效循环血量和灌流量下降,引起心源性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呈慢性心衰改变,早期心输出量下降不明显,一般不引起心源性休克。
4.成年人急性失血,至少一次失血量超过总血量多少才能引起休克?A.15%B.20%C.30%D.40%E.50%[答案] B.[题解] 休克的发生取决于血量丢失的速度和丢失量,一般15分钟内失血少于全血量10%时,机体可以通过代偿使血压和组织灌流量保持稳定。
若快速失血量超过总血量20%以上,即可引起休克,超过总血量的50%则往往导致迅速死亡。
5.失血性休克血压下降早期主要与A.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衰竭有关B.低血容量引起回心血量不足、心输出量降低有关C.血管紧张度下降、外周阻力降低有关D.血液灌流不足、微循环血管大量扩张有关E.细胞严重缺氧能量代谢障碍有关[答案] B[题解] 失血性休克早期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呈兴奋,全身小血管包括小动脉、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和微静脉、小静脉都持续痉挛,外周阻力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