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休克
- 格式:pptx
- 大小:2.64 MB
- 文档页数:65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1.休克(shock):机体在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下时发生的一种以全身有效循环血量下降,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为特征,进而有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及器官功能障碍的病理过程。
2.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是指由于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心排出量急剧减少,有效循环血量下降而引起的休克,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死亡率极高。
见于大面积心肌梗死,心肌病,严重的心律失常及其他严重心脏病的晚期。
3.血管源性休克;分布异常性休克(maldistrubutive shock):由于广泛的小血管扩张,血管床容积增大,大量血液淤滞在舒张的小血管内,使有效血量减少而引起的休克,见于感染性,过敏性,神经源性休克等。
4.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指在严重的创伤,感染和休克时,原无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同时或在短时间内相继出现两个以上器官系统的功能障碍以致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必需靠临床干预才能维持的综合征。
6.ARDS(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肺:休克时所出现的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是指肺内、外严重疾病导致以肺毛细血管弥漫性损伤、通透性增强为基础,以肺水肿、透明膜形成和肺不张为主要病理变化,以进行性呼吸窘迫和难治性低氧血症为临床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综合征。
ARDS是急性肺损伤发展到后期的典型表现。
该病起病急骤,发展迅猛,预后极差,死亡率高达50%以上。
7.SIR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机体通过持续放大的级联反应,产生大量的促炎介质并进入循环,并在远隔部位引起全身性炎症,称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8.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由于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以血液凝固性障碍为特征的病理过程。
微循环中形成大量微血栓,同时大量消耗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同时引起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溶血性贫血等临床表现。
9.MHA,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DIC患者可伴有一种特殊类型的贫血,其特征是外周血涂片中可见一些特殊的形态各异的变形红细胞,称为裂体细胞,外形呈盔形,星形,新月形等,统称为红细胞碎片,该碎片脆性高,易发生溶血。
病理生理学休克shock 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病理生理学中休克(Shock)的相关知识。
教学内容依据教材第十二章“休克”一节,具体包括休克定义、分类、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休克的概念、分类及其病理生理机制。
2. 掌握休克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临床病例,提高临床诊疗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休克的概念、分类、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难点:休克病理生理机制的理解,特别是微循环障碍和细胞代谢紊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白板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个临床病例,让学生思考病人可能存在的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休克。
2. 理论知识讲解(15分钟)(1)休克的定义、分类及病理生理机制。
(2)休克各阶段的微循环改变和临床表现。
(3)休克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3.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一道临床病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病例,提高诊疗能力。
4. 随堂练习(5分钟)让学生回答两个与休克相关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定义:休克是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引起细胞代谢紊乱的一种病理状态。
2. 分类: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分布性休克、梗阻性休克。
3. 病理生理机制:微循环障碍、细胞代谢紊乱。
4. 临床表现: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皮肤湿冷、神志改变等。
5. 诊断: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
6. 治疗:纠正休克原因、补充血容量、调整血管舒缩状态、改善心功能。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休克的定义、分类及病理生理机制。
(2)阐述休克各阶段的微循环改变及其临床表现。
2. 答案:(1)休克是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引起细胞代谢紊乱的一种病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