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夜书所见古诗的意思翻译

夜书所见古诗的意思翻译

夜书所见古诗的意思翻译
夜书所见古诗的意思翻译

夜yè 书shū 所suǒ 见jiàn

宋sònɡ 叶yè绍shào 翁wēnɡ

萧xiāo 萧xiāo 梧wú 叶yè 送sònɡ 寒hán 声shēnɡ

江jiānɡ 上shànɡ 秋qiū 风fēnɡ 动dònɡ 客kè 情qínɡ

知zhī 有yǒu 儿ér 童tónɡ 挑tiǎo 促cù 织zhī

夜yè 深shēn 篱lí 落luò 一yì 灯dēnɡ 明mínɡ

萧萧:风声。

梧:梧桐树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捉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篱落:篱笆

注释: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自己最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的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觉。

小学古诗:《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小学古诗:《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舟夜书所见》 清代: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译文】 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 夜色中,像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 像洒落许多的星星。 【注释】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簇:拥起。 【赏析】 这首诗好像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 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这首诗又 好像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 特别鲜明。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第一句“月黑见渔灯”中“月黑”指的是月亮没有出来,天特别黑,不是说月亮是黑的。见(读xiàn),显现。孤光,孤单的亮光。萤,萤火虫,光亮微弱。意思说: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天是那样黑。

只有渔船上一盏围灯,孤零零闪着萤火虫一样微弱的光。第一句用 “月黑”突出“渔灯”。 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 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耀着, 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 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第三句“微微风簇浪”簇,拥簇,簇动。风儿微微吹来,水面拥 起细细的波浪,再看那倒映在水中的“孤光”,四下散乱开了,顿时 化作满河的星星,闪耀不定,令人眼花缭乱。这两句由静入动,描绘 出一个十分生动神奇的画面。风簇细浪,浪散灯光,灯光化星,层层 展开,引人入胜。“簇”字用得准确形象,既写出了风微,又刻划了 浪动。 第四句“散作满河星”犹如天外奇峰,劈空而来。那如萤的孤光,刹那间似乎变成万船灯火,点缀河中,又如风吹云散,满天明星,倒 映水中,使这静谧的黑夜,单调的河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壮观。风吹 浪起,簇起的每朵浪花,都把那如萤般的灯光摄进水中,有多少浪花,就有多少灯光。同时此句的描写为诗词增添了画面感,使枯燥无趣的 文字能幻化出漂亮浪漫带有一丝丝的安逸宁静的景象,使诗人流连其中。 诗人细腻的观看是由上到下,由静到动的,写来又是那样井然有序,明暗互衬,静动相间,用字传神,联想奇特,构成一幅独特而又 令人神往的舟夜渔火图,使读者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扩展阅读: 主要成就 查慎行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他的诗文创作和对诗歌理论的研究上。

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 教学目的: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3、用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 学生:预习课文,读《静夜思》(李白)。 一、师生对话,引发兴趣 师:同学们到外地去作过客吗?在别人家里作客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说说? 生:(作客,主人招待好,但时间久了,总觉得不对劲,总是想家。) 师:为什么总是想家? 生:(在别人家里不方便、不习惯。自己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还有我喜欢的小伙伴,玩游戏,说说笑笑,那才开心呢!) 师:刚才,他说的在人家家里作客的心情,大家都有过吗? 生(齐答):有过。 师:好。这就叫:作客的心情。下面,我们学一首古诗(板书:夜书所见叶绍翁)看看诗人在外作客时怎么想念家乡和亲人的。先一齐读题目。 生:(读题目)。

师:“书“字有如下几种意思 成本的著作:书籍。书刊。书稿。书香。 信:书信。书札。书简。书函。 文件:证书。说明书。 写字或写的字:书法。书写。书桌。书案。书画。 写文章:大书特书。罄竹难书。 字体:草书。隶书。楷书。 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 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说书。听书。 师:“书字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特别是和“所见”连接,想想看,是哪种意思?谁说? 生2:写! 师:说得太对了,说明你肯动脑筋!再想想,“所见”,联系前面“夜书”来理解,是什么意思? 生2:看见到的,就是诗人夜里写下他看见的那些情况。 师:很好。你把题目的意思说得完整、清楚。再齐读一遍题目。 生(齐读题目)。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师: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打开书,自由默读,注意有拼音的字。 生:(默读)。 师:(出示生字卡:萧(xiāo)萧梧(wú)叶促(cù)织)谁来拼拼音? 生:(拼音,师相机正音,全班跟着拼音)。 生:(“书空”生字,然后本子上默写,同桌互相检查)。

夜书所见古诗的意思注释

夜书所见 [宋]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注释】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

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第二句方点出“秋风”。“月寒江风起”,来自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喻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诗歌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夜书所见的教案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说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二、设计理念 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 (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一)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二)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设计意图] (一)出示秋天的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感受秋天,自然导入新课。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 (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

三年级上册古诗《夜书所见》赏析

三年级上册古诗《夜书所见》赏析 其古诗全文如下: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前言】 《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 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 乡的孤寂无奈。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 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 【翻译】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 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赏析】 ①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 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 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 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 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 切感油不过生。 ②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 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③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通观全诗,整体而论,三、四两句写诗人客舟所见。儿童夜捉蟋蟀, 兴致勃动,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还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 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举手一投足的举止中展露无遗。这种欢 快有趣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勾起诗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亿、留恋。 一二两句也能够作这样的理解,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流露出 一种漂泊不定、愁绪莫名的感觉,更反衬出诗人客居他乡对童年无忧 无虑生活的留恋、思念。

语文三年级上册课外阅读专项 参考答案

课外阅读专项训练答案(人教三上) 一、1.点拨:仔细阅读短文第一自然段,可以找出相应的词语。答案:灿烂清新湿润 2.点拨:通过阅读短文的前两段,可以知道清晨我在溪边读书,中午也要到溪边站一会儿。答案:读书到溪边站一会儿 3.点拨:从短文的每一段的第一个词,可以知道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答案:时间清晨中午晚上 4.点拨:仔细阅读短文最后一自然段,可以找到答案。答案:晚上,月影躺在水底,星星眨眼睛,云彩也高兴地跑进来,用拟人的手法将作者带入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童话般美丽的世界。 二、1.点拨:仔细阅读第二段和第三段就可以找出答案。答案:龙、森林、仙鹤、太乙真人、哪吒 1.点拨:文中的“出神”,表示看呆了。答案:(1)×(2)√(3)√ 2.这是动画片《哪吒闹海》中的师傅—太乙真人。 4.点拨:文中有很多好词好句,值得学习积累。示例:词语:上游下窜吞云吐雾枝繁叶茂句子:红红的太阳落山了,它收起余晖,只剩下一个柔和、鲜艳的火球,颜色金黄透亮,就是技艺高超的画家也难以描绘。 三、1. 点拨:根据古诗上面的标注或自己的知识积累回答。 答案:唐王维唐刘禹锡 2. 点拨:对比《山行》和《夜书所见》来回答。 答案:杜牧霜叶风声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 3. 点拨:熟读古诗,抓住重点词语理解。答案:(1)白石粼粼无边的浓翠(2)秋风思乡 四、1.点拨: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如“美好”和“美妙”“懒惰”和“怠惰”“枯萎”和“干枯”“宽敞”和“宽阔”。答案:出现辛苦 2.点拨: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这两个词的意思。答案:(1)好听。(2)这里起来,那里落下,表示连续不断。 3.点拨: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拟人句就是把某件东西比喻成有人的动作,而不是像童话形式。答案:秋天里,盛开的菊花,衬托着红红的枫叶,像一幅美丽的图画。 金黄色的稻穗弯了腰,轻吻着大地。 4.点拨:仔细阅读短文,就能找出这些动植物。答案:菊花枫叶稻穗谷子鸟青蛙萤火虫虫儿 五、1.点拨:第一组是写出“ABB”式的词语,第二组是写出象声词。 答案:例如:绿油油美滋滋胖乎乎叽叽叽咯咯咯嘎嘎嘎 2.点拨:这道题是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但是句子的意思不能改变。 答案:可人们只夸蜜蜂,不称赞我们,真是太偏心了。 3.点拨:仔细阅读选文倒数第二段,小蜜蜂的话语里就包含有答案。 答案:不是,是因为蚂蚁的勤劳是为了自己,蜜蜂的勤劳却上为了他人。 4.点拨:仔细阅读童话故事,理解故事内容,总结明白的道理。 答案:只有为他人服务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 六、1.点拨:仔细阅读选文第三自然段,可以找出相应的词语。答案:ACE 2.点拨:画眉在唱歌、衣服和舞姿方面都胜过啄木鸟,但是啄木鸟对保护森林的贡献大。答案:画眉画眉画眉啄木鸟

教案舟夜书所见

舟夜书所见 江汉区惠康里小学李振华 素质教育目标: 1.学会古诗中生字词,体会诗句意思,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2.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乐于团体合作的品质。 4.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的陶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 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根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描绘的美丽景色。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舟夜书所见》的有关资料。 教具准备: 投影仪、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引入情境,揭示课题 1、释题 同学们,我们学校即将举办“赛诗大会”,你们背了不少古诗,有些字词的意思你们还记得吗?考考你们,看谁说得又对又快? “舟”是什么意思?“夜”呢?“所见”呢?(板书:舟夜所见)“舟夜书所见”

是什么意思呢?(补齐板书:舟夜书所见) 2、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请看:【CAI课件配乐动画】 静静的夜晚,景色是醉人的。面对此景,清代诗人查慎行也看得如醉如痴,他诗兴大发,当即吟了一首诗,你们想听听他是怎么写的吗?【CAI课件动画配乐诗朗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有些同学也想读了,那就放声读吧!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朗读,注意正音。 三、自主合作,精读感悟 1、自读 多美的诗呀!请同学们轻轻地读诗,借助图画和工具书学习,用心体会,看看首诗哪些地方写得好?怎样好?【CAI课件“孤光一点萤”和“散作满河星”两幅画面】【播放古乐】 2、小组讨论 请同学们将个人学习所得与小组的伙伴们进行交流,谈谈你体会到了 什么,提出你不懂的问题,请小伙伴们帮你解决。【播放古乐】 3、全班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小组学习情况,学生自由更正,自由补充。教师适度引导、点拨,运用CAI课件,将字词与图画结合,让学生展开想象,使学生从感性上体会诗所描写的意境。 a、借助课件引导学生感受“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情景体验。【CAI课件漆黑的夜里,河面孤灯闪烁的场景与萤火虫

夜书所见等诗三首(带拼音)

夜书所见 朝代:宋代 作者:叶绍翁 xiāo xiāo wū ya s?nɡ hán shēnɡ jiānɡ shànɡ qiūfēng d?nɡ ka qínɡ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zhī yǒu ?r t?nɡ tiāo cù zhī ya shēn lí lu? yì dēnɡmínɡ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注释:萧萧:风声。客情:旅客思乡之情。挑:挑弄、引动。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篱落:篱笆。 湖上初晴后雨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shuǐɡuānɡliàn yàn qíng fāng hǎo shān sakōnɡm?nɡ yǔ yì qí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yùbǎxīhúbǐxīzi dàn zhuānɡn?ng mǒzǒnɡxiāng yí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显得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美丽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好,她总是美丽的。

《出塞》 作者:王之涣 huánɡh?yuǎn shànɡbái yún jiān yípiàn ɡūch?nɡwàn rèn shān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qiānɡdí h?xūyuàn yánɡliǔchūn fēng búdùyùm?n ɡuān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解】: 1、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2、羌笛:西代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 3、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4、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韵译】: 黄河发源于黄土高原,高入白云之间,矗立漠北的一座孤城,背倚万仞高山。莫须埋怨,羌笛吹奏折杨柳的悲调曲,谁还不知道,春风历来就不度玉门关。

《舟夜书所见》教案

《舟夜书所见》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能通过阅读和想象,感情诗的意境、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朗读、感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知作者 1、今天,余老师和大家学习一首古诗,相信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能够得到进步和提高。 2、这首诗就是——(板书:舟夜书所见)请同学们齐读诗题,感谢同学们嘹亮的嗓童,请看看余老师的手势再读一遍诗题。(手势突出“舟夜“和”书“,以及”书“和”所见“之间的停顿。) 3、读了诗题,聪明的小朋友能不能从中了解到一些诗的内容呢?(在教师的手势提醒下,学生回答:一夜晚,诗人在船上把看到的景色写了下来。只有可能学生对“书”的意思产生联系,教师以“书写”一词引导学生理解。)突出“所见”一词,并在课题下的“所见”一词下划横线。 4、那首诗的作者是谁呢?请大家把书翻到89页,谁来告诉大家?(可以由经常读课外书,识字多的同学说出“棵”、“慎”、“行”的字音。实在不会就查字

典)(教师板书:查慎行)诗人棵慎行,同学们认识吗?这样吧,我们这儿有一段关于诗人查慎行的介绍,咱们来看一看。(出示课件,你知道了什么?) [点评:导题快慢,运用激励性评价激发了学习兴趣和信心,依照读题情况,用手势点拨,领悟了题意,丰富了语感,进而自主了解作者。] 二、整体感知,读正确读流利。 1、在学习古诗前,让我们回忆一下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对学生学情地及时把握) 2、那咱们就来读读这首古诗吧。把字音读准,把古诗读流利,自由读,开始吧! 3、(出示课件)指名读。(评价:感谢学生们地大胆朗读) 4、正音: 1)见:xian。回忆《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xian)牛羊。“读字。再读一读这行诗,(指名:多读,再齐读。) 2)萤:(ying)后鼻音,保(cu)平舌音,读字,再分读一读这两行诗。(渗透节奏感。) 5、邀上你的好伙伴读。(评价:感谢好伙伴地友情朗读,善于捕捉诗的节奏美,) 6、读(评价、感谢同学们正确流利地朗读) 7、教师指着“所见”一词,诗人看见了什么?学生自由交流,重在对古诗 地了解和感受。)(评价学生有自己的感受) [点评:关注真实地学情,落实“实”字。把新的学习,建立在自己的学习和方法上。不走过场,生字正音。带入每一行诗,再读,教师的角色正确定位于“平等者的首席”,抓住题眼“所见”一词,引导学生整体感情。] 三、精读品味,有方法指导的想象体验。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3篇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3篇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夜书所见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 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教学难、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感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挂图,课文朗读磁带。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 (1)引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

夜书所见古诗带拼音

古诗《夜书所见》带拼音 夜y è书sh ū所su ǒ见ji àn 叶y è绍sh ào 翁w ēn ɡ 萧xi āo 萧xi āo ①梧w ú叶y è送s òn ɡ寒h án 声sh ēn ɡ,江ji ān ɡ上sh àn ɡ秋qi ū风f ēn ɡ动d òn ɡ⑥客k è情q ín ɡ②。 知zh ī有y ǒu 儿ér 童t ón ɡ挑ti ǎo ③促c ù织zh ī④,夜y è深sh ēn 篱l í落lu ò⑤一y ì灯d ēn ɡ明m ín ɡ 。 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动:打动。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捉。 ⑤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⑥篱落:篱笆。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 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鉴赏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古诗夜书所见的诗句

古诗夜书所见的诗句 导读:《夜书所见》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下面一起来欣赏欣赏古诗夜书所见的诗句吧。 yè shū suǒ jiàn 《夜书所见》sòng yè shàíng 。 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诗人简介叶绍翁,南宋中期的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所著诗集《靖逸小集》。他的诗以七言绝

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创作背景: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①诗人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②诗歌抒发了诗人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③诗歌抒发了诗人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通观全诗,整体而论,三、四两句写诗人客舟所见。儿童夜捉蟋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查慎行《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查慎行《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舟夜书①所见 (清)查(zhā)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②。 微微风簇浪③,散作满河星。 ①书∶这里作动词用,是写、记的意思。 ②萤∶萤火虫。这里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 ③风簇浪∶风吹起了波浪。簇,聚集、簇拥。 译文 夜晚在船上记下所看到的事情 夜黑了,见不到一点月光,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像微弱的萤火虫的光芒,微风吹起了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好像化成了许多闪耀的星星。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所以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因为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所以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赏析: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查慎行(1650—1727),原名嗣连,清初著名诗人。清立国后,文化思想斗争尖锐,文人多结社以诗文寄托怀念故国情绪。随着清政权渐趋巩固,清政府也逐渐加强文化统治,大兴文字狱。以严刑酷法对知识分子实行镇压,焚书灭族成为常事,查慎行一生就处于这样一个动辄得咎的时代,处于这样一个文化氛围之中,他曾受学于黄宗羲,早年从军西南,遍游南北,诗作多以地方风物、人民生活、山川形势为题材,诗名很高。康熙皇帝东巡时,查因诗名被召见,后供奉内廷,虽然他学宋人诗风能“得宋人之长而不染其弊”,但多应制赋诗,题材狭隘。即使作者一生谨慎,多赋山水,不言现实,却也没能逃脱文字狱恶运。雍正五年(1727)其弟嗣庭因文字得咎,全家被捕,嗣庭死于狱中,另一弟嗣瑮流放关西而死,慎行虽获释,但高龄遭此巨大打击,当年即告辞人世。 查慎行描写自然景物多有佳构,此即为其中一首。 这首绝句题为“舟夜书所见”,明确地告诉读者地点在船上,时间为夜里,作者记下了在此时看到的景物。看到了什么?映入眼帘是黑沉沉的夜,这时渔灯就分外醒目。“月黑”是极重要的背景交代,只有无月的黑夜,才能衬出下文灯光及其一系列变化。“渔灯”是全诗描写的中心事物,首句就把主要场景展示出来。次句既是首句的补笔,又对首句加以发展。“孤光”着意在“孤”,说明渔灯仅此一盏,是极重要的一笔,既衬托夜色更加浓黑,又是可以生发铺开的点,为下文张本。“一点萤”是比喻,萤光已小,又仅是“一点”,极写灯光幽暗,若有若无,而萤光又是飞动的,这就赋予静止的灯光以一点闪烁,使静止的画面生出点活气,孤寂中显出微微希望。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题及答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题及答案 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1、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 ⑴这句话从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三个方面写出窗外十分安静。 ⑵小学生们在教室里上课,窗外有好多山里的朋友,它们是鸟儿、蝴蝶和猴子,它们在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 ⑶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的小学生们,他们可能是傣族、景颇、族、阿昌族、纳西族或白族的小朋友,大家都是一家人。⑷摘录这句话里表示动作的词(学习、读、摇、叫、停、跑、听) 2、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这是为什么呢?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原来,蒲公英的花

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⑴我知道,草地的颜色会变,这是因为:蒲公英的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也会合上。 ⑵早晨,蒲公英的花是绿色的,草地是绿色的;中午,花朵张开,草地是金色的;傍晚,花朵合拢,草地是绿色的。 3、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⑴在“□”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⑵你喜欢灰雀吗?这段话中是怎样描写灰雀的?读一读,写一写。灰雀生活的地方:(白桦树)灰雀的数量:( 3 只)灰雀的颜色:(粉红深红)灰雀的活动:(来回跳动歌唱)灰雀的声音:(婉转)灰雀给人的感觉:(惹人喜爱) 5、男孩说:“没……我没看见。”我从“……”里体会到男孩没有勇气讲出真相,想说不敢说。“一定会飞回来!”

古诗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教学目的: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3、用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挂图、投影显字。 学生:预习课文,读《静夜思》(李白)。 一、师生对话,引发兴趣 师:同学们到外地去作过客吗?在别人家里作客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说说? 生:作客,主人招待好,但时间久了,总觉得不对劲,总是想家。 师:为什么总是想家? 生:在别人家里不方便、不习惯。自己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还有我喜欢的小伙伴,玩游戏,说说笑笑,那才开心呢! 师:刚才,他说的在人家家里作客的心情,大家都有过吗? 生(齐答):有过。 师:好。这就叫:作客的心情。下面,我们学一首古诗(板书:夜书所见叶绍翁)看看诗人在外作客时怎么想念家乡和亲人。先一齐读题目。 生:(读题目)。 师:谁知道这个“书“字在这里的意思? 生1:书本,在夜里读书嘛! 师:“书”字有这个意思。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特别是和“所见”连接,想想看,还有什么意思?谁说? 生2:写! 师:说得太对了,说明你肯动脑筋!再想想,“所见”,联系前面“夜书”来理解,是什么意思? 生2:看见到的,就是诗人夜里写下他看见的那些情况。 师:很好。你把题目的意思说得完整、清楚。再齐读一遍题目。 生(齐读题目)。 师:“书”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主要是看把它放在什么句子里,如“我们读书”,那就是“书本”;可在“夜书所见”里呢? 生:写! 师:对!就是“写”,这叫“一词多义”。大家再来说说“夜书所见”的意思? 生(齐):诗人在夜里写下他看见的情景。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师: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打开书,自由默读,注意有拼音的字。 生:(默读)。 师:(出示生字卡:萧(xiāo)萧梧(wú)叶促(cù)织)谁来拼拼音? 生:(拼音,师相机正音,全班跟着拼音)。 师:这首古诗有两个字(板书)“促、深”要特别注意写法。你们看“促”的左边是单人旁还是双人旁?(生:单人旁)所以不要多写一撇;“深”字右边头顶上有一点没有?(生:没有!)那就不要加点!把刚才学的几个生字“书空”写写,看谁先能默写? 生:(“书空”生字,然后本子上默写,同桌互相检查)。 师:这首诗(课文)的左下角有“注释”,它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字生词的,要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原创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两首古诗。 2、正确、工整的书写“促、深、忆、异、逢、佳、倍、遥、遍、插”10个生字。 3、通过理解词语,整体理解诗意。并通过联想与想象,呈现诗中画面。 教学重点: 1.背诵、默写古诗,并指导学生正确、工整、熟练地书写10个生字。 2、理解诗中词语,整体理解诗意,学会联想与想象,呈现诗中画面。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5分钟经典阅读: 课本32页“日积月累”读读背背。 二、学习第三组: 1.阅读单元提示,了解本组内容,明确本组要求。 2.朗读较好的句子,勾画重要的词语。 3.了解本组课文,通过阅读文题,整体感知内容。 三、板书课题,学习新课: 1、齐读课题,两()古诗 学习叶绍翁《夜书所见》 一、投影呈现,指导朗诵: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指导学生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可共研一二句,学生自探三四句。之后引导学生按照节奏朗读古诗。 二、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意;展开联想与想象,呈现画面。 学习前两句: 1、题目:书:什么意思?写什么?何时所书?题目什么意思? 导入:诗人在夜晚看到了什么啊?就让我们阅读古诗看一看。 2.萧萧:什么意思?梧叶指什么啊?江上,点名在哪里?秋风,点名了是什么季节啊?把“江上、秋风、萧萧、梧叶”连起来,你能想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啊? 3、学生想象描述之后,投影呈现画面。 4、声:读第一、二句,写了哪些声音啊?听到这种声音,诗人什么感受啊?第二句中:客,什么意思啊?为什么是客啊?客情是什么情啊?动,什么意思啊? 5、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什么意思? 6、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啊?怎么读?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前两句。 学习三、四句: 1、挑:什么意思?促织,是什么?儿童挑促织呢?什么意思? 2、夜深,什么意思啊?篱落,指什么?一灯明,什么意思?说说这句是的意思:夜 深了,诗人看到了什么啊?由此诗人想到了什么啊?知有儿童挑促织。 3、说说三四句的意思:诗人在深夜里看到了什么啊?由此想到了什么? 三、整体感知: 1.这首诗写于什么季节?什么时间啊?在什么地方啊?诗人听到了什么啊?有什么感受啊?看到了什么啊?想到了什么啊? 2.概括这首诗的意思: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啊?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啊? 四、学写生字:萧梧挑促织篱落 五、背诵默写古诗《夜书所见》 六、预习:自读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查慎行《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查慎行《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舟夜书①所见 (清)查(zhā)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②。 微微风簇浪③,散作满河星。 ①书∶这里作动词用,是写、记的意思。 ②萤∶萤火虫。这里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 ③风簇浪∶风吹起了波浪。簇,聚集、簇拥。 译文 夜晚在船上记下所看到的事情 夜黑了,见不到一点月光,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像微弱的萤火虫的光芒,微风吹起了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好像化成了许多闪耀的星星。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所以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因为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所以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赏析: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查慎行(1650—1727),原名嗣连,清初著名诗人。清立国后,文化思想斗争尖锐,文人多结社以诗文寄托怀念故国情绪。随着清政权渐趋巩固,清政府也逐渐加强文化统治,大兴文字狱。以严刑酷法对知识分子实行镇压,焚书灭族成为常事,查慎行一生就处于这样一个动辄得咎的时代,处于这样一个文化氛围之中,他曾受学于黄宗羲,早年从军西南,遍游南北,诗作多以地方风物、人民生活、山川形势为题材,诗名很高。康熙皇帝东巡时,查因诗名被召见,后供奉内廷,虽然他学宋人诗风能“得宋人之长而不染其弊”,但多应制赋诗,题材狭隘。即使作者一生谨慎,多赋山水,不言现实,却也没能逃脱文字狱恶运。雍正五年(1727)其弟嗣庭因文字得咎,全家被捕,嗣庭死于狱中,另一弟嗣瑮流放关西而死,慎行虽获释,但高龄遭此巨大打击,当年即告辞人世。 查慎行描写自然景物多有佳构,此即为其中一首。 这首绝句题为“舟夜书所见”,明确地告诉读者地点在船上,时间为夜里,作者记下了在此时看到的景物。看到了什么?映入眼帘是黑沉沉的夜,这时渔灯就分外醒目。“月黑”是极重要的背景交代,只有无月的黑夜,才能衬出下文灯光及其一系列变化。“渔灯”是全诗描写的中心事物,首句就把主要场景展示出来。次句既是首句的补笔,又对首句加以发展。“孤光”着意在“孤”,说明渔灯仅此一盏,是极重要的一笔,既衬托夜色更加浓黑,又是可以生发铺开的点,为下文张本。“一点萤”是比喻,萤光已小,又仅是“一点”,极写灯光幽暗,若有若无,而萤光又是飞动的,这就赋予静止的灯光以一点闪烁,使静止的画面生出点活气,孤寂中显出微微希望。

夜书所见古诗的意思翻译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夜书所见 萧萧①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夜深篱落⑤一灯明。[2] 注释译文 编辑 词句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2] 白话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创作背景 编辑

这是叶绍翁在异乡触景生情之作。[3]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文心雕龙·物色》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4] 作品鉴赏 编辑 文学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砭骨之声。[5]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第二句方点出“秋风”。“月寒江风起”,来自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

夜书所见的诗意,夜书所见 叶绍翁,夜书所见的意思

夜书所见的诗意,夜书所见叶绍翁, 夜书所见的意思 夜书所见的诗意,夜书所见叶绍翁,夜书所见的意思 1.夜书所见的诗意:一阵阵凉爽的秋风吹动着梧桐书扇子一样的叶子,发出了“沙沙沙,沙沙沙”的“歌声”,“音符”直往下掉。 每家每户都熄了蜡烛,躺在床上进入了甜甜的梦乡。可叶绍翁没有一丝睡意。他站了起来,打开窗户,看见有一家的灯亮了起来,两个小朋友轻手轻脚地溜出了家门,提着小灯笼蹲在篱笆旁,他猜想他们是在抓蟋蟀吧。他们用长枝条拨弄蟋蟀,一戳,蟋蟀就跳了起来,他们赶紧用瓶子把蟋蟀抓起来。叶绍翁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天傍晚,他和小伙伴一起溜出家门拨弄蟋蟀的情景,那时候小蟋蟀还掉进了他们挖的陷阱呢! 叶绍翁想起了自己的家,想起了爸

爸妈妈,想起了多年一起玩耍和冒险的伙伴,他是多么想家呀!(沈筠茹) 2.夜书所见的意思:一阵阵寒风吹着梧桐树,梧叶发出“沙沙沙”的声音。 夜深了,大家都进入了梦乡,只有叶绍翁翻来覆去睡不着。他站起来,打开窗户向外望去,一阵秋风吹在它脸上。突然,他看见院子的篱笆边有一束灯光,旁边有两个孩子。这让他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也是也是一个秋天的夜晚,他和小伙伴提着一个灯笼,看到蛐蛐就抓。都有了蛐蛐之后,大家就在院子里斗蛐蛐。所以他想:这两个孩子一定也是来抓蛐蛐的吧。 叶绍翁突然有点想哭,别人都陪在父母身边,而自己却孤身在外,多年未归。他非常非常想念自己童年的伙伴还有家乡,但他最牵挂的还是养育自己的父母。(郑思瀚) 3.夜书所见叶绍翁:一个风声唔唔的夜晚,梧桐叶发出哗哗哗的声音,所有人都在甜蜜的梦乡中,可这时叶绍翁

却独自在房间里,他翻来覆去睡不着,一阵风吹来,把房间的窗户"拍"地一声打开了,叶绍翁从窗户中迷迷糊糊地看到了几个儿童提着一只小灯笼蹲在草丛里。他猜想道:小孩们一定是在抓蛐蛐,现在的小孩真自由。想到这,他又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窗外的小孩们提着灯笼蹑手蹑脚地往前走。一个小孩轻声说:"那儿有蛐蛐。" "嘘,再轻点,小心吓到它了!" 孩子们又继续蹑手蹑脚地向前走。走到草丛前,他们用细长的树枝轻轻扒开草丛。先用小草往洞里伸,蛐蛐见了躲地更深了。又用长树枝在里边搓,蛐蛐受不了,终于出来了。把伸过去,用大拇指和十指掐着蛐蛐,接下来把它放在瓶子里,撵紧瓶盖,把瓶子晃来晃去,蛐蛐被弄得不停地叫呀叫。 夜深了,在篱笆旁只剩下一只小的灯笼。这一幕,让叶绍翁泪流满面。思念家乡,思念家人,但更思念童年。(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