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夜书所见古诗意思
- 格式:ppt
- 大小:362.50 KB
- 文档页数:11
夜书所见古诗的意思注释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翻译】: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抓蟋蟀。
【赏析】: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①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
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
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②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③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通观全诗,整体而论,三、四两句写诗人客舟所见。
儿童夜捉蟋蟀,兴致勃动,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还津津有味地抓蟋蟀。
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举手一投足的举止中展露无遗。
这种欢快有趣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勾起诗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忆、留恋。
一二两句也可以作这样的理解,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种漂泊不定、愁绪莫名的感觉,更反衬出诗人客居他乡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思念。
《夜书所见》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原文:夜书所见叶绍翁〔宋代〕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注释: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鉴赏:《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但在本文中是看见,所见的意思。
所以在这里应读“jiàn”。
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
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从九方面赏析。
1、借景抒情,以景入情。
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
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
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
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3、悲欢交织,以欢掩悲。
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
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4、虚实相益,以实映虚。
全诗四句中一、二句写所见实景:叶落声寒,水动风凉;三、四句写引发想象:黑夜明灯,童观蟋斗。
所见所闻,或明或暗,虚实相映。
满耳秋声,满目秋夜,满怀乡情。
实中有虚,寓虚于实,言寥寥而意无尽!5、心驰神往,远近互动。
古诗(gǔshī)夜书所见的翻译夜书所见诗歌(shīgē)原文萧萧梧叶送寒声(hán shēnɡ),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ér tóng)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suǒ jiàn)诗歌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夜书所见》注释:①见:古同“现〞,出现,显露。
②萧萧:风声。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挑弄、引动。
⑤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⑥篱落:篱笆。
《夜书所见》写作背景: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
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
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
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夜书所见诗歌赏析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
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時,旅人的敏锐感觉。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
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
韦应物《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诗:“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
〞就采用了這一艺术手法。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
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
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衬托出了寒凉的气氛。
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
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
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土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
夜书所见的诗意篇一:夜书所见的诗意夜书所见的诗意《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1、萧萧:风声。
2、动:打动。
3、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4、挑:捉。
5、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6、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赏析: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王维。
其古诗全文如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前言】篇二:夜书所见《夜书所见》教学设计一、教材简说《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
《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二、设计理念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
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一、注释1、见:古同“现”,出现,显露。
2、萧萧:风声。
3、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4、挑:挑弄、引动。
5、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6、篱落:篱笆。
二、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三、赏析《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但在本文中是看见,所见的意思。
所以在这里应读“jiàn”。
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
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从九方面赏析。
1、借景抒情,以景入情。
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
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
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
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3、悲欢交织,以欢掩悲。
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
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4、虚实相益,以实映虚。
全诗四句中一、二句写所见实景:叶落声寒,水动风凉;三、四句写引发想象:黑夜明灯,童观蟋斗。
所见所闻,或明或暗,虚实相映。
满耳秋声,满目秋夜,满怀乡情。
夜y è 书sh ū 所su ǒ 见ji àn朝ch áo 代d ài : 南n án 宋s òng 作zu ò 者zh ě ; 叶y è 绍sh ào 翁w ēng萧xi āo 萧xi āo 梧w ú 叶y è 送s òng 寒h án 声sh ēng , 江ji āng 上sh àng 秋qi ū 风f ēng 动d òng 客k è 情q íng。
知zh ī 有y ǒu 儿ér 童t óng 挑ti āo 促c ù 织zh ī , 夜y è 深sh ēn 篱l í 落lu ò 一y ī 灯d ēng 明m íng。
译 文 :萧 萧 秋 风 吹 动 梧 叶 , 送 来 阵 阵 寒 意 , 客 游 在 外 的 游 子 不 禁 思 念 起 自 己 的 家 乡 。
忽 然 看 到 远 处 篱 笆 下 的 灯 火 , 料 想 是 孩 子 们 在 捉 蟋 蟀 。
注 释 :① 萧 萧 : 风 声 。
② 客 情 : 旅 客 思 乡 之 情 。
③ 挑 : 用 细 长 的 东 西 拨 动 。
④ 促 织 : 俗 称 蟋 蟀 , 有 的 地 区 又 叫 蛐 蛐 。
⑤ 篱 落 : 篱 笆 。
这 首 诗 是 诗 人 客 居 异 乡 , 静 夜 感 秋 所 作 , 抒 发 了 羁 旅 之 愁 和 深 挚 的 思 乡 之 情 。
草 木 凋 零 , 百 卉 衰 残 , 江 上 秋 风 瑟 瑟 寒 , 梧 叶 萧 萧 吹 心 冷 。
诗 中 一 个 “ 送 ” 字 令 人 仿 佛 听 到 寒 气 砭 骨 之 声 。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
夜书所见注释和译文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注释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白话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
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
生卒年不详。
曾任朝廷小官。
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
《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但在本文中是看见,所见的意思。
所以在这里应读“jiàn”。
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
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从九方面赏析。
1、借景抒情,以景入情。
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
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
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
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3、悲欢交织,以欢掩悲。
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
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4、虚实相益,以实映虚。
夜书①所见②
[宋] 叶绍翁③
萧萧④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⑤。
知有儿童挑⑥促织⑦,夜深篱落⑧一灯明。
题目大意:深夜书写自己所看见景象
正文意思: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夜深时分,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正在兴致勃勃地捉蟋蟀。
注释
①书:作书,此处是“写”的意思。
①见:古同“现”,出现,显露。
①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南宋中期诗人。
叶绍翁原姓李,后因受祖父李颖士牵连,家业中衰,少时即嗣于龙泉叶氏。
宋光宗至宋宁宗期间,曾在朝廷做小官,与真德秀过从甚密。
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又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著有《四朝闻见录》,补正史之不足,被收入《四库全书》。
诗集《靖逸小稿》、《靖逸小稿补遗》,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属江湖诗派风格。
④萧萧:拟声词,风声。
⑤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⑥挑:挑弄、引动。
⑦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⑧篱落:篱笆。
夜书所见古诗译文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下面为你整理了夜书所见古诗译文,希望能帮到你!夜书所见诗歌原文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诗歌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夜书所见》解释:①见:古同“现”,出现,显露。
②萧萧:风声。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挑弄、引动。
⑤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⑥篱落:篱笆。
《夜书所见》写作背景: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
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
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
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夜书所见诗歌赏析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
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時,旅人的敏锐感觉。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
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
韦应物《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诗:“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
”就采纳了這一艺术手法。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
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
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
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
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
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
古诗夜书所见的意思和解释《古诗夜书所见的意思》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夜书所见》这首古诗。
这首诗啊,其实描绘的就是一个秋夜里诗人在外的所见所感。
比如说,“萧萧梧叶送寒声”这句,萧萧作响的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就好像是大自然在跟咱们诉说着秋天的到来。
你想想,走在路上,一阵风吹过,树叶沙沙响,是不是感觉有点凉飕飕的?这就是诗人所感受到的。
“江上秋风动客情”,江面上吹来的秋风,触动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就好像咱们在外地工作、学习,一到过节的时候,心里就特别想家,那种感觉就是诗人的“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诗人知道有小孩子在挑弄蟋蟀。
这多有意思啊,小孩子嘛,总是对这些小虫子充满了好奇和喜爱,他们在夜晚的角落里,专注地寻找着蟋蟀,那份童真让人感到温暖。
“夜深篱落一灯明”,夜深了,篱笆旁边还有一盏灯亮着。
也许是那户人家的孩子还在玩耍,也许是大人们在忙碌着什么。
这一盏灯,在寂静的秋夜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简单的几句话,把秋天的景色和诗人的心情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咱们读了也能感同身受。
《古诗夜书所见的解释》咱来好好唠唠《夜书所见》这首诗的意思。
先说“萧萧梧叶送寒声”,那梧桐树的叶子萧萧地响,传来了寒意,这就告诉咱们秋天来了,天气变凉啦。
就像有时候咱们早上出门,风一吹,树叶哗哗响,就知道秋天的脚步近了。
“江上秋风动客情”呢,在江面上吹过来的秋风,让在外的诗人心里泛起了思乡的情绪。
好比咱们过年回不去家,心里那种酸酸的、想念亲人的感觉,诗人这时候也是一样的。
“知有儿童挑促织”,诗人晓得有小孩子在捉蟋蟀。
你看,小孩子总是那么活泼好动,对小虫子充满了兴趣,说不定还在互相比赛谁捉得多呢。
“夜深篱落一灯明”,夜深了,篱笆那儿还有一盏灯亮着。
说不定是哪家的大人在等着孩子回家,或者是有人在借着灯光做些手工活儿。
这首诗就是这样,把秋天的景和人的情都写得明明白白的,让人一读就懂。
《古诗夜书所见的意思》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讲讲《夜书所见》这首古诗到底是啥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