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石油管道爆炸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3
中石油大连石化爆炸事故调查报告一、事故单位及事故罐区基本情况(一)事故单位基本情况1.大连石化公司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大型炼油企业,现有炼油化工主体装置37套,具备2050万吨/年的原油加工能力和27万吨/年的聚丙烯生产能力,员工总数6659人,主要从事原油加工、有机化工原料和合成树脂制造等业务。
大连石化公司持有的安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至2015年2月23日。
2.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七建设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七建公司”)隶属于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注册地为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苗岭路36号,法定代表人郝春生。
经营范围为:石油化工装置工程施工;铁路建设;城市道路、桥梁、液化气储罐、水气管道工程施工;钢结极及网架制造安装;消防设施施工;无损探伤和管道工程等。
具有化工石油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资质和GA1级、GB1级、GB2级、GC1级压力管道安装维修许可证。
2011年5月30日取得了建筑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至2014年5月29日。
中石油七建公司在大连设有项目部,项目部经理贾立志,下辖一、二、三、五、六、七等6个施工队。
3.大连林沅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林沅公司”)成立于2003年2月19日,注册地为大连市甘井子区松江路4号2层4号,法定代表人杨赸,总经理杨福顺(受法定代表人杨赸委托,全权处理公司日常一切事务)。
经营范围为:建筑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租赁;钢结极及网架制造安装;园林绿化工程;压力管道安装;工业设备及管道防腐;绝热、电器仪表安装维修;道路工程施工;储存罐安装(以上涉及行政许可的凭资质证经营)。
具有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贰级资质、化工石油设备管道安装工程与业承包三级资质和GB1级、GB2级、GC2级压力管道安装维修许可证。
2008年取得辽宁省建设厅颁发的安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至2014年。
林沅公司以中石油七建公司大连项目部第七工程队的名义在这次事故现场进行施工作业。
(二)事故罐区基本情况大连石化公司第一联合车间三苯罐区(分大罐区和小罐区)建于2000年,为10万吨/年苯乙烯装置配套罐区。
大连管道爆炸石油泄漏事故评析事件回顾:2010年7月16日傍晚,大连新港附近中石油一条输油管道发生爆炸起火,造成储油区可以容纳10万立方米原油的储油罐被完全烧毁,附近储油罐出现严重垮塌和变形,十几条输油管线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高温炙烤发生扭曲变形,输油管内部分原油流入大海,造成污染。
事故至少已造成附近海域50平方公里的海面污染,三大养殖海域恐受牵连。
7月19日,事故现场的明火已经全部扑灭,虽然事故现场的罐体仍有烟冒出,但已经基本安全。
工作重点已经开始转移到海上油污清理。
7月26日,大连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经过160多个小时全力奋战,在50平方公里的海面上,基本消除了大面积的油污,基本消除了大面积的厚油膜,彻底堵住了事故点的污油源头,实现了海上油污不流向公海、不漂向渤海的控制目标。
事故原因:安监总局和公安部7月23日通报了大连管道爆炸火灾事故经初步分析的原因,事发时,新加坡太平洋石油公司所属30万吨“宇宙宝石”油轮在向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原油罐区卸送最终属于中油燃料油股份有限公司的原油。
中油燃料公司委托天津辉盛达石化技术有限公司负责加入原油脱硫剂作业,辉盛达公司安排上海祥诚商品检验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在国际储运公司原油罐区输油管道上进行现场作业。
在油轮已暂停卸油作业的情况下,负责作业的公司继续向输油管道中注入含有强氧化剂的原油脱硫剂,造成了输油管道内发生化学爆炸。
只见表彰,不见问责?8月2日,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召开了“7•16”火灾事故抢险救援表彰大会。
据该公司职工反映,本该承担事故责任的相关单位和个人,竟成为了功臣,立功受奖。
尤其是负责该原油罐区生产管理、安全管理、消防的部门和负责人,都成为了表彰重点。
(8月9日《中华工商时报》)今年7月1日施行的《侵权责任法》专门设立一个章节,对环境污染责任做出规定,为本案的法律适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该法第六十五条规定:“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污染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7·16”输油管道爆炸火灾事故2010年7月16日18时许,位于辽宁省大连市大连保税区的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际储运公司)原油罐区输油管道发生爆炸,造成原油大量泄漏并引起火灾。
一、事故单位基本情况及事故简要经过国际储运公司是中国石油大连中石油国际事业公司(80%股份)与大连港股份公司(20%股份)的合资企业,成立于2005年9月,注册资金1亿元人民币。
国际储运公司原油罐区的日常运营和检维修工作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化分公司负责。
国际储运公司原油罐区内建有20个储罐,库存能力185万立方米;周边还有其他单位大量原油罐区、成品油罐区和液体化工产品罐区,储存原油、成品油、苯、甲苯等危险化学品。
事故当天,新加坡太平洋石油公司所属30万吨“宇宙宝石”油轮在向国际储运公司原油罐区卸送最终属于中油燃料油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控股的下属子公司)的原油;中油燃料油股份有限公司委托天津辉盛达石化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辉盛达公司)负责加入原油脱硫剂作业,辉盛达公司安排上海祥诚商品检验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以下简称祥诚公司)在国际储运公司原油罐区输油管道上进行现场作业。
所添加的原油脱硫剂由辉盛达公司生产。
7月15日15时30分左右,“宇宙宝石”油轮开始向国际储运公司原油罐区卸油,卸油作业在两条输油管道同时进行。
20时左右,祥诚公司和辉盛达公司作业人员开始通过原油罐区内一条输油管道(内径0.9米)上的排空阀,向输油管道中注入脱硫剂。
7月16日13时左右,油轮暂停卸油作业,但注入脱硫剂的作业没有停止。
18时左右,在注入了88立方米脱硫剂后,现场作业人员加水对脱硫剂管路和泵进行冲洗。
18时8分左右,靠近脱硫剂注入部位的输油管道突然发生爆炸,引发火灾,造成部分输油管道、附近储罐阀门、输油泵房和电力系统损坏和大量原油泄漏。
事故导致储罐阀门无法及时关闭,火灾不断扩大。
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7.16”特别重大输油管道爆炸火灾事故调查报告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7.16”特别重大输油管道爆炸火灾事故调查报告2010年7月16日18时许,位于辽宁省大连市保税区的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际储运公司)原油罐区输油管道发生爆炸,造成原油大量泄漏并引起火灾。
导致部分原油、管道和设备烧损,另有部分泄漏原油流入附近海域造成污染。
事故造成1名作业人员轻伤、1名失踪;在灭火过程中,1名消防战士牺牲、1名受重伤。
事故造成的直接财产损失为22330.19万元。
一、事故单位基本概况(一)事故单位概况。
国际储运公司是中国石油大连中石油国际事业公司(80%股份)与大连港股份公司(20%股份)的合资企业,成立于2005年9月,注册资金1亿元人民币。
国际储运公司原油罐区的日常运营和检维修工作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化分公司负责。
国际储运公司原油罐区内建有20个储罐,库存能力185万立方米;周边还有其他单位大量原油罐区、成品油罐区和液体化工产品罐区,储存原油、成品油、苯、甲苯等危险化学品。
(二)事故当天原油卸送情况。
事故当天,新加坡太平洋石油公司所属30万吨“宇宙宝石”油轮在向国际储运公司原油罐区卸送最终属于中油燃料油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控股的下属子公司)的原油;中油燃料油股份有限公司委托天津辉盛达石化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辉盛达公司)负责加入原油脱硫剂作业,辉盛达公司安排上海祥诚商品检验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以下简称祥诚公司)在国际储运公司原油罐区输油管道上进行现场作业。
所添加的原油脱硫剂由辉盛达公司生产。
二、事故发生经过及救援情况(一)事故发生经过。
2010年5月26日,中油燃料油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联合石油有限责任公司(与中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合署办公)签订了事故涉及原油的代理采购确认单。
在原油运抵大连港一周前,中油燃料油股份有限公司得知此批原油硫化氢含量高,需要进行脱硫化氢处理,于7月8日与天津辉盛达石化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津辉盛达公司)签订协议,约定由天津辉盛达公司提供“脱硫化氢剂”,由上海祥诚商品检验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祥诚公司)负责加注作业。
大连输油管爆炸事件百科名片大连输油管爆炸事件2010年7月16日晚间18时左右,大连新港附近中石油一条输油管道起火爆炸。
经过200 0多名消防官兵彻夜奋斗,截至17日上午,火势已基本扑灭。
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大连附近海域至少50平方公里的海面被原油污染。
针对此次事故,辽宁省政府18日上午成立调查组,调查了事故现场的值班人员、操作人员,同时与事发时正进行卸油作业的外籍油轮进行登船接触。
目前还不能对事故原因做出判断。
事件概况事故追踪胡锦涛温家宝对大连输油管爆炸事故作批示官方通报近40年全球严重石油泄漏事件事故反思事件概况大连输油管爆炸事件时间:2010年7月16日晚18时50分左右地点:大连市大连新港事件:一艘30万吨级外籍油轮泄油引发输油管线爆炸,并引发原油泄漏。
事故起因:货轮在卸油的过程当中,发生操作不当引发的爆炸。
伤亡:暂无人员伤亡情况报道大连新港输油管线爆炸导致部分原油泄漏入海。
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16日立即连夜赶赴大连,现场指挥海上油污应急处置工作。
2010年7月16日18时20分,大连新港输油管线发生爆炸,引起火灾,并导致部分原油泄漏入海。
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立即组织专家组连夜赶赴大连,现场指挥交通系统所属力量开展消防、清污工作,协助地方政府开展海上油污应急处置。
李盛霖17日10时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介绍,目前,“海巡021”“海巡028”“海巡0200”“海巡0202”等4艘海事执法船已赴现场,监控油污情况、布设围油栏;交通运输部救捞局的专业救助船“北海救113”“北海救198”及大连港14艘消防拖轮和1艘消防艇已在起火海域铺设围油栏、喷洒消防泡沫,以控制海上火势和油污染。
大连新港附近的海面上大面积的油污清晰可见到17日9时,事故附近海面仍有原油泄漏入海,辽宁海事局正在抓紧组织海上油污清除和消防工作。
交通运输部还协调河北、天津、山东海事局调集围油栏、消油剂、吸油毡等清污设备火速支援大连。
大连石化灌区爆炸事故一、事故经过2011年8月29日上午10时左右,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油品罐区一个可存储数千吨柴油的罐体突然发生火灾,经消防官兵全力扑救,截至13时20分,火已扑灭,未造成人员伤亡。
起火原因正在调查中。
由于该大型储油罐内存放了约800吨成品柴油,并且位于该公司厂区成品油储藏区中心位置,周边还有许多各类化工产品储藏罐,大火很快危及到了周边存储罐的安全。
事故发生后,大连市有关方面迅速调集了包括航空消防车在内的约70辆消防车,近300名消防战士,紧急赶往现场参与灭火和增援,对处在危险中的其他化工存储罐降温防火。
火灾发生后,记者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
在从大连市中心赶往火灾现场的路上,隔海就能看到远处冒起的冲天浓烟,路上到处都是拉着警报赶往现场的消防车。
离厂区还有一段距离,就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味道。
大连市有关方面表示,由于采取了水的应急三级防控等环保措施,消防水全部被排入应急池中,未进入海域。
根据环保监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均未超过国家相关环保标准。
目前,环保滚动监测仍在进行中。
起火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
二、事故处理动态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8月30日在大连石化公司召开干部大会,宣布免去蒋凡大连石化公司总经理职务,调大庆炼化公司总经理冷胜军任大连石化公司总经理。
中石油集团总经理蒋洁敏8月31日表示,大连石化在一年内连续发生安全事故,充分暴露了安全管理、基础工作、队伍作风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中石油集团公司同时决定,成立集团公司事故调查组,由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廖永远任组长,抽调技术和管理专家进驻大连石化,在国家安监总局指导下,配合大连市事故调查组,从技术和管理层面做更深层次的事故分析,尽快查清事故原因,严肃追究事故责任,完善防范措施;在集团公司范围内开展扎实深入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安全隐患大排查和“三基”工作全面督查。
三、事故延伸2011年7月16日:千万吨常减压装置换热器“大帽”泄漏着火。
中石油大连输油管道爆裂着火事故调查一、事故过程与原因2014年6月30日18时58分,大连中石油新大一线输油管被钻漏。
溢出的原油流入市政污水管网,在排污管网出口处出现明火。
22时20分,事故导致的明火被扑灭,无人员伤亡,事故正在处理中。
据中石油官网通报,这是大连岳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工人在大连金州新区铁山中路与城富街交叉路口处的路安停车场附近进行施工中,将中石油新大一线输油管钻漏。
据悉,这一工程是大连德泰易高新能源有限公司拟在松岚路安停车场北侧建设LNG加气站,委托大连岳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施工。
为加气站配电工程实施电缆外线水平定向钻施工,将输油管钻漏导致原油泄漏。
溢出原油流入市政污水管网,在排污管网出口处出现明火。
中石油发现管道运行压力异常,立即停运管道并启动应急预案,部署现场抢修和应急处置。
可通过仪器即能判断相关地下管道情况,目前尚不清楚岳林公司是否前往规划局查阅地下管道图。
目前,大连市政府已成立事故调查组,对事故原因进行全面调查,肇事单位5名相关人员已被公安机关控制。
二、事故影响事故发生后,现场指挥部组织疏散管道周边居民,组织市政部门对流经区域所有暗渠、涵洞、雨污水井进行全面排查,查清灾害范围。
经查,溢出原油流入市政雨、污水管网,未对自来水管网等形成污染。
环保部门设置多处空气质量监测点,持续环境监测表明,VOC(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超标0.79倍,其他指标均正常。
目前,环保、消防、规划等部门正继续监测、处置溢油情况,中石油管道公司人员正对事故溢油进行清理回收。
经环保部门持续监测,漏油事故地带相关井口检测气体浓度、油温度均正常。
目前,排查无危险地带的群众已陆续返回家中。
关于泄漏原油的具体数量,截至记者发稿时,官方仍未统计出来。
而具体在何处遇明火引起火势,目前相关部门仍在调查之中。
辽宁海事局昨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事故发生后,发现从一部分排污口流出来的少量原油油膜在海上漂浮。
海事局共出动6艘海事船,前往出现油膜的大窑湾海域。
“7·16”大连保税区油库特大爆炸事故原因调查摘要:笔者作为7.16爆炸事故现场勘验主持人,调查工作结束不久,本文便已脱稿,囿于工作纪律,国务院安委办未发布事故调查处理通报前,不宜发表,因此搁置了一年多。
本文对爆炸原因的分析与此前各方面发表的分析结论有所区别,作为一家之言,以供商榷。
关键词:7.16 油库爆炸现场勘查原因调查中图分类号: v351.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一、起火单位基本情况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保税区油库由中国联合石油有限责任公司和大连港合资,由中国石油大连石化公司建设,是我国石油储备工程四个基地之一,设计年通过能力1500万吨,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水位最深的现代化深水油港,油库一、二期共设20个原油贮罐(17个10万立方米储罐,3个5万立方米储罐),总储量为185万立方米。
此次爆炸事故发生在油轮卸油过程中,该批次原油产自委内瑞拉,由新加坡籍的30万吨级“宇宙宝石”号油轮运至保税区卸油码头,于2010年7月15日20时开始卸油。
该批次原油为高硫原油,出具的检测报告提供硫含量为1800ppm(经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实际测定为5900ppm),为降低原油中的硫含量,中石油委托天津辉盛达石化技术有限公司对本批石油进行除硫作业,天津辉盛达石化技术有限公司则转委托上海祥诚商品检验技术服务公司实施。
上海祥诚公司派员在天津辉盛达技术人员的现场指导下,采用油轮向储油罐卸油过程中,在输油管道部分使用防爆螺杆泵,把除硫剂注入主输油管道内进行除硫的工艺(此种除硫工艺是该公司第一次使用),按计划添加除硫剂88桶(每桶1吨)。
二、爆炸起火扑救情况2010年16日18时12分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保税区油库输油管线爆炸起火,随后,爆炸沿输油管线向码头方向传递,又发生两次大的爆炸,引起大范围燃烧。
大连支队调度指挥中心接到报警后,启动重大灾害事故应急预案。
16日18时19分,开发区大队3个中队和海港专职消防支队4个中队第一批战斗力量相继到达现场。
王启琛——2220100595
通过浏览网页,大连油管爆炸原因有一个大概的轮廓:
油轮暂停卸油作业后,但注入脱硫剂的作业没有停止。
在注入了88立方米脱硫剂后,现场作业人员加水对脱硫剂管路和泵进行冲洗,.没多久后靠近脱硫剂注入部位的输油管道突然发生爆炸,引发火灾,造成部分输油管道、附近储罐阀门、输油泵房和电力系统损坏和大量原油泄漏。
事故导致储罐阀门无法及时关闭,火灾不断扩大。
原油顺地下管沟流淌,形成地面流淌火,火势蔓延。
事故造成103号罐和周边泵房及港区主要输油管道严重损坏,部分原油流入附近海域。
在油船卸货时注意事项:
1、卸货油过程中,船舶消防、防污、测量设备处于随时可用状态;
2、船岸双方的联络有效畅通,且双方完全明白联络信号;
3、当值人员足够且应尽职尽责,不得无故离岗;
4、随时监视货管运行状态,严密查看甲板有无跑、冒、滴、漏现象,海面有无污染发生,作业中注意人身安全。
5、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作业,经常查看并记录泵的压力和出口压力,按要求提供卸货速度。
此次事故中很明显可以看出岸上操作的工作人员没有严格按照驳油时的有关规定进行操作,在操作过程中,13时左右,油轮暂停卸油作业,但注入脱硫剂的作业没有停止。
18时左右,在注入了88
立方米脱硫剂后,现场作业人员加水对脱硫剂管路和泵进行冲洗。
这造成了至此事故的诱发因素。
要发生燃烧爆炸事故时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必须有可燃物或可燃气体在可燃或爆炸范围内
2.有足够的氧气
3.能量达到燃烧最低的能量
此次事故中的爆炸因素分析:
第一、由于爆炸事故发生时作业人员加水对脱硫剂管路和泵进行冲洗,输油管道里肯定会残留有大量剩余的残油和石油气,具备燃烧爆炸三要素里面的必须有可燃物这一条。
第二、工作人员在对脱硫剂管路和泵正在清洗,此时管路必然会于大气相通,有大量的氧气进入管路也符合必须有足够的氧气这一个条件。
第三、在多注入了88立方米脱硫剂管道里又通入大量的水,脱硫剂是强氧化剂和水等发生发生强烈的化学反应从而生成大量的热使温度达到了可燃物的最低燃烧温度,符合第三个必须条件。
在发生爆炸,引发火灾,造成部分输油管道、附近储罐阀门、输油泵房和电力系统损坏和大量原油泄漏。
事故导致储罐阀门无法及时关闭,火灾不断扩大。
此时暴露出在设备上的一些存在缺陷,不能及时的关闭有关阀门,所以酿成了重大的事故,据媒体报道称,预计有1500吨原油进入海洋。
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和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