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油罐闪爆事故案例分享
- 格式:ppt
- 大小:3.33 MB
- 文档页数:14
胜利输油公司黄岛油库“8.12”特大火灾事故分析1989年8月12日9时55分,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管道局胜利输油公司黄岛油库老罐区,2.3万立方米原油储量的5号混凝土油罐爆炸起火,大火前后共燃烧104小时,烧掉原油4万多立方米,占地250亩的老罐区和生产区的设施全部烧毁,这起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540万元。
在灭火抢险中,10辆消防车被烧毁,19人牺牲,100多人受伤。
其中公安消防人员牺牲14人,负伤85 人。
一、基本情况黄岛油库区始建于1973年,胜利油田开采出的原油经东(营)黄(岛)长管输线输送到黄岛油库后,由青岛港务局油码头装船运往各地。
黄岛油库原油储存能力76万立方米,成品油储存能力约6万立方米,是我国三大海港输油专用码头之一。
二、事故经过8月12日9时55分,2.3万立方米原油储量的5号混凝土油罐突然爆炸起火。
到下午2时35分,青岛地区西北风,风力增至4级以上,几百米高的火焰向东南方向倾斜。
燃烧了4个多小时,5号罐里的原油随着轻油馏份的蒸发燃烧,形成速度大约每小时 1.5米、温度为150~300度的热波向油层下部传递。
当热波传至油罐底部的水层时,罐底部的积水、原油中的乳化水以及灭火时泡沫中的水汽化,使原油猛烈沸溢,喷向空中,撒落四周地面。
下午3时左右,喷溅的油火点燃了位于东甫方向相距5号油罐37米处的另一座相同结构的4号油罐顶部的泄漏油气层,引起爆炸。
炸飞的4号罐顶混凝土碎块将相邻30米处的1号、2号和3号金属油罐顶部震裂,造成油气外漏。
约1分钟后,5号罐喷溅的油火又先后点燃了3号、2号和1号油罐的外漏油气,引起爆燃,整个老罐区陷入一片火海。
失控的外溢原油象火山喷发出的岩浆,在地面上四处流淌。
大火分成三股,一部分油火翻过5号罐北侧1米高的矮墙,进入储油规模为30万立方米全套引进日本工艺装备的新罐区的1号、2号、6号浮顶式金属罐的四周。
烈焰和浓烟烧黑3罐壁,其中2号罐壁隔热钢板很快被烧红。
原油罐着火爆炸事故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某原油罐着火爆炸事故事故经过:2000年7月1日,为解决柴油存放一段时间后,由棕黄色谈深灰色的质量问题,某厂领导决定采用脱色技术,在柴油罐间加活性剂罐、混合罐、管道泵,将307#罐、308#罐的柴油,经管道泵注入混合罐,同来自活性剂罐的活性剂混合脱色后,注入204#罐储存外销。
分管生产的副厂长直接安排生产设备部牵头,由机动车间维修班负责焊接安装。
整个作业,采用先将混合罐、活性剂罐、管道泵定位后,再对接同柴油罐相连接的阀门、法兰、管道,现场进行焊接的方法。
7月2日上午,已将混合罐、活性剂罐、管道泵定位,并同308#罐对连焊接完毕,下午继续进行同204#罐的对接。
18时45分,在焊接同204#罐相接的管道时发生爆炸,204#罐罐体炸飞,南移3.5m落下,罐内柴油飞溅着火,同时204#罐罐体飞起时,又将该罐同307#罐之间的管道从307#罐根部阀前撕断,307#罐中400余吨柴油从管口喷出着火,现场施工的10人,突然被柴油烈火掩盖,瞬间即被烧死。
307#罐在204#罐爆炸起火后45分钟,再次发生爆炸,罐底焊缝撕开12m左右,罐内剩余柴油急速涌出,着火的柴油顺混凝土地面,流至附近的10间操作室,操作室被烧毁;流至装置管排底部,管排管架被烧塌;流至厂区大门以外,将部分大树烧死。
大火于20时45分被扑灭,没有造成罐区其他汽油、柴油罐的爆炸,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经向曾在现场的职工了解,事故是在焊接同204#罐底部Dg80闸板阀对接的管道时发生的。
而204#罐盛过柴油,但已长时间没用了,只偶尔当作生产中吹扫管道时的储气罐用。
但在阀门以下,有24cm深,约15m2放不出来的柴油,而阀门以上无油。
经察看,204#柴油罐底部Dg80闸板阀阀瓣靠近罐体一侧有明显的暗红色铁锈,仅在底部有一弦高10cm左右的弯月形面,呈现高温后的蓝灰色,而阀瓣面向焊接的一侧,明显活动但留有间隙。
山东莘县炼油厂油罐爆炸
山东莘县炼油厂油罐爆炸
一、事故概况及经过
1993年8月23日16时45分,山东省莘县炼油厂发生油罐爆炸事故,造成10人死亡,4人重伤,2人轻伤,经济损失达20多万元。
该厂自1992年4月份为扩大再生产,在厂原油储藏区,新建4立方米原油罐一个。
因原油加工要保持一定的温度,油罐需要加设保温层。
7月底,河南省范县十车坡铆焊厂施工队主动承揽了这个保温工程。
8月23日下午,施工队长带领该队,对油罐进行保温施工,同时在油罐周围施工的还有炼油厂的6名工人(其中包括厂方安全监督员)。
此时,该罐已装进原油60吨,当保温施工至油罐的上部时(下午16时45分)罐体突然起火破裂。
二、事故原因分析
经过对现场认真的勘察,发现起火油罐西侧有“大鸡牌”香牌一包,内装香烟6支,另外在保温砖底部发现散落香烟2支,罐周围有烟蒂。
据该厂工人反映,在事故发生前一天(8月22日上午10时)发现施工队长在油罐西侧吸烟。
通过分析确认,事故发生的当天气温较高,罐体原油受热后,罐内可燃气体大量蒸发,从油罐气孔往外排出,
在罐旁点火抽烟是造成这次事故的主要原因。
三、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
1.河南省范县十字坡铆焊施工队施工人员无视厂区严禁烟火的规定,在油罐旁抽烟导致油罐起大破裂,对本次事故应负直接责任。
鉴于
该队队长在事故中死亡,不再对其追究责任。
2.炼油厂虽与施工队签订协议书,并委派了安全员,但未尽到职责。
据此决定,撤销该厂厂长黄某职务,交检察院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撤销分管安全生产的副厂长王某职务,交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10.28”在建原油储罐特大爆炸事故
2006年10月28日19时16分,在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新疆某石化分公司在建的10万立方米原油储罐内浮顶隔舱刷漆防腐作业时,发生爆炸。
该工程是由安徽省防腐工程总公司承包施工,造成13人死亡、6人轻伤。
一、事故经过
施工单位安徽省防腐工程总公司成立于1989年12月31日,注册资金1500万元,注册经济类型为集体经济;2002年6月28日,获建设部颁发的防腐保温工程专业承包壹级资质;2004年12月28日,获安徽省建设厅颁发的安全生产许可证。
发生爆炸事故的原油储罐为浮顶罐,全高21.8米,全钢材质结构。
储罐的浮顶为圆盘状,内径80米,高约0.9米,从圆盘中心向外被径向分隔成1个圆盘舱(半径为9.6米)和5个间距相等、完全独立的环状舱,每个环状舱又被隔板分隔成个数不等的相对独立的隔舱,每个隔舱均开设人孔。
事故发生前,储罐在进行水压测试,储罐内水位高度约13米。
2006年10月28日,安徽省防腐工程总公司在原油储罐浮顶隔舱内进行刷漆作业的施工人员有27人,其中施工队长、小队长及配料工各1人,其他24人被平均分为4个作业组。
防腐所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油库及加油站典型事故案例分析一、临界区油库油罐爆炸事故案例描述:2024年12月,地临界区油库发生油罐爆炸事故,造成多人死亡和重大财产损失。
事故发生时,油罐内贮存的石油产品被点燃,引发大面积火灾,火势迅速蔓延至周围的其他油罐。
消防部门赶到后,采取了紧急灭火措施,并组织人员疏散周边居民。
事故原因分析:初步调查结果显示,事故是由于油罐内油气泄漏引发火灾。
油罐泄漏可能是由于装卸作业不当、油罐设备老化、维护保养不及时等原因引起的。
同时,油库的消防设施不完善,防火措施不到位也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安全教训:油库及加油站是储存和运输易燃易爆物质的场所,必须加强日常管理和检查工作,做好设备维护保养,确保所有设备和工艺安全可靠。
加强装卸作业操作员的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同时,安装和完善消防设施,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确保出现事故时能够及时发现、报警和处置。
二、加油站液化气泄漏引发火灾事故案例描述:2024年8月,地一家加油站发生液化气泄漏引发火灾事故。
事故发生时,加油站的液化气罐突发泄漏,液化气液化燃烧所释放的热量引燃周围的可燃气体,导致火势快速蔓延,火光冲天。
加油站员工迅速疏散周围居民,并报警求助。
事故发生后,消防部门迅速赶到现场进行灭火,并组织人员疏散周边人员。
事故原因分析:初步调查显示,事故是由于液化气罐的阀门损坏引发泄漏,液化气在与空气相混后形成可燃气体,遇到明火等点燃源引发火灾。
此外,加油站的防爆设备不完善、安全管理不到位等因素也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安全教训:加油站涉及到液化气等易燃易爆物的储存和供应,必须加强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
对罐区阀门等设备进行定期巡检和维护保养,确保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同时,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加强现场监测,及时发现并排查隐患。
三、油库油气回收装置失效引发事故案例描述:2024年3月,地一家油库发生油气回收装置失效引发事故。
事故发生时,油气回收装置因管道堵塞及设备故障,导致油气无法正常回收,积聚在油库区域。
大型原油储罐火灾事故分析引言原油储罐火灾是石油化工行业常见的事故,也是一种十分危险和严重的事故。
一旦发生原油储罐火灾,会给企业及周围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甚至可能引发爆炸,造成人员伤亡和环境破坏。
因此,对于预防和应对原油储罐火灾事故至关重要。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从事故发生原因、应急处理、事故后果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对原油储罐火灾事故进行深入探讨,为相关行业提供经验借鉴和防范措施。
一、案例分析2019年6月21日,山东省青岛市发生了一起大型原油储罐火灾事故。
据了解,位于青岛港胶州湾保税港区的中化石油天然气有限公司的原油储罐发生火灾,火势非常大,浓烟滚滚,现场十分危险。
事故发生后,火势持续蔓延,共有8个大型油罐起火,现场形势非常紧急。
据初步调查,事故起火原因可能是由于储罐开关门不当,导致空气进入储罐内部,与原油产生化学反应引发火灾。
此次事故共造成8个储罐被烧毁,损失巨大。
二、原因分析1. 设备故障原油储罐作为石油化工行业的重要设备,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稳定。
如果储罐设备出现故障,可能会导致原油泄漏、火灾爆炸等严重后果。
设备设施的非正常操作或检修不到位,均有可能成为事故发生的隐患。
2. 人为操作在实际生产中,人为操作失误也是导致原油储罐火灾的常见原因。
例如储罐门未关闭严实、未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作业等,都有可能引发原油泄漏和火灾事故。
3. 管控不严相关部门对于储罐火灾的防范措施和管控管理不到位、缺乏有效监督等,也是导致储罐火灾事故的原因之一。
例如储罐周边的消防设备不齐全、监控系统不完善、漏油检测不及时等,都可能成为事故隐患。
三、应急处理当原油储罐发生火灾事故时,应急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是一些应急处理的措施和原则:1. 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一旦发生火灾,企业要根据事先制定的应急预案,迅速启动应急系统,组织人员进行紧急处置。
2. 确保人员安全在应对火灾事故时,要第一时间确保人员安全,迅速疏散人员,转移周围居民,并保持人员的安全距离,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
事故案例/案例分析违规进行涂装作业原油罐爆炸死亡十三人事故经过:2006年10月28日,安徽防腐工程总公司施工队对在建原油罐浮顶船舱第三环舱进行补刷防腐涂料作业时,突然发生爆炸,造成13人死亡,6人轻伤。
事故原因:直接原因1、安徽省防腐工程总公司违规私自更换防锈漆稀释剂,用含苯及甲苯等挥发性更大的有机溶剂替代原施工方案确定的主要成分为二甲苯、丁醇和乙二醇乙醚醋酸酯的稀释剂,在没有采取任何强制通风措施的情况下组织施工,致使储罐隔舱内防锈漆中的有机溶剂挥发,积聚达到爆炸极限。
2、施工现场电气线路不符合安全规范要求,使用的行灯和手持照明灯具都没有防爆功能。
间接原因:施工人员素质与资质不符。
现场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配备不到位。
施工单位内部管理较差。
没有严格落实风险控制措施。
没有执行有限空间作业程序。
对员工的培训不到位。
监理未认真履行职责。
对承包商把关不严。
对过程监控不到位。
防范措施和教训:1、加强对受限空间作业许可的管理。
作业许可证授权人必须到现场检查确认措施后,方可签发作业许可证。
并由作业双方共同检查落实现场措施,填写许可证执行批准表后,方可进行作业。
2、HSE管理采用直线管理,加强过程监控,杜绝以包代管。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HSE管理采用直线管理方式,重新确定HSE管理和监督的关系,HSE管理和HSE监督必须分离,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管理原则。
3、严把承包商HSE 资质准入。
修订并重新下发承包商HSE资质准入管理办法。
4、提高承包商HSE人员素质和配置的要求。
5、对不执行合同要求擅自变更人员的,劝其离场,并按合同要求重新派人。
对于现场管理混乱的承包商,由工程管理部组织综合管理部、HSE管理部和项目经理部对监理单位和安装单位进行评估,对承包商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考试,达不到素质要求的坚决撤换。
6、帮助承包商建立完善管理体系。
7加强人员入场的管理,利用门禁管理系统把好人员入场关。
8、加强施工现场督察,对发现的问题,实施严厉的处罚政策。
第1篇一、引言原油作为我国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产和运输过程中,消防安全问题尤为重要。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原油消防事故仍然时有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全民消防安全意识,本文将通过对一起原油消防事故的案例分析,探讨事故原因、教训以及预防措施,以期对相关人员产生警示作用。
二、事故案例2019年5月,某炼油厂在进行原油储罐清洗作业时,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火灾事故。
事故原因如下:1. 作业人员违规操作:在清洗储罐过程中,作业人员违反操作规程,未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导致储罐内残留的原油遇明火发生爆炸。
2. 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事故发生时,现场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未设置警示标志,也未采取隔离措施,导致火势迅速蔓延。
3. 应急预案不完善:事故发生后,企业应急预案执行不力,救援力量不足,延误了火灾扑救的最佳时机。
三、事故原因分析1. 人的因素: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违规操作,是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
2. 物的因素:储罐清洗过程中,残留的原油遇明火发生爆炸,是事故的间接原因。
3. 管理的因素: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应急预案不完善,是事故的根本原因。
四、事故教训1. 加强安全教育培训: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2.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作业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作业,杜绝违规操作。
3. 完善安全防护措施:企业应加大安全投入,完善安全防护设施,确保作业安全。
4. 制定并落实应急预案:企业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5. 加强监督检查:政府部门应加强对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五、预防措施1. 提高员工安全意识:通过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使其自觉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2. 加强设备维护保养: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减少事故发生。
3. 优化作业环境:改善作业环境,降低事故风险,如设置安全警示标志、隔离措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