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3
有关临终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论文临终关怀是在八十年代安乐死传入我国之后,引发激烈伦理之争的基础上出现的,它是被绝大多数中国人所能接受的一种临终处置方式,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临终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临终患者护理论文范文一:晚期癌症患者的心理特征与临终关怀癌症是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最常见的一种恶性疾病,它不仅给社会及家庭带来巨大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还给患者带来肉体上的巨大痛苦。
晚期癌症患者由于疾病的折磨,在临终前往往比一般患者更为焦虑、自卑、恐惧和绝望。
因此,他们更需要医护人员的理解关怀和帮助,需要良好的环境静心安养,乃至更渴求亲友同事的抚慰而达到心理满足,安然离世。
因此,对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特别需要医务人员以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心去理解、体贴、照顾、安慰患者,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尊严。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临终关怀也愈来愈重视。
通过对临终病人精神上的关怀、生活上的照顾、临床上的特殊护理,来减轻病人心理上、精神上、肉体上的痛苦,从而使患者减少对死亡的恐惧和悸吓,平静地走完人生旅途。
癌症是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最常见的一种恶性疾病。
在各种疾病中,它的致死人数仅次于心脏病而位居第二,据统计,全世界每年至少有500万人被癌症夺取生命,我国每年死于癌症的人数约80万,而且发病率、死亡率在不断上升[1]。
它不仅给社会、家庭带来精神上和经济上的双重负担,还给病人带来肉体上的巨大痛苦。
特别是有的晚期癌症患者往往不堪忍受癌变的疼痛而采取自杀死亡,极其痛苦地离开这个世界。
我们虽不能挽救他们的生命,但我们可以用满腔的爱陪伴他们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
晚期癌症患者心理特征癌症病人有着共同的心理特征,只是程度不一。
一般都经历过否认、怀疑阶段,愤怒、焦虑阶段,求生、紧张阶段,抑郁、孤寂阶段,等待、绝望阶段。
尤其是晚期癌症患者由于疾病的种种折磨,加上对未来的迷茫、对生活的依恋、对未完事业的遗憾及即将与亲人永别的不舍等等,突出表现为焦虑、自卑、恐惧、绝望。
临终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论文临终护理是为患者提供一种心身及社会需求的全面照护,它是以临终患者的心理需求为基础进行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减轻恐惧、忧虑等痛苦的折磨,尽可能使他们无忧无虑地走完人生旅程的最后一程。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临终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临终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论文范文一:中年癌症晚期的临终护理【关键词】临终护理癌症晚期中年患者临终护理是一门以临终病人的生理、心理发展和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照护的实践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
从所周知,癌症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特别是晚期癌症临终患者。
而中年晚期癌症患者又是癌症患者中一个特殊的群体。
为了提高尚存生命的质量,维护其人格生命的尊严,切实做到患者在最后生命历程中面对死亡,保持安详。
作为护理工作者,我们应该以满足晚期癌症患者生理、心理,社会需求为宗旨,给予全面的临终护理。
一、一般资料我院2007年1月—2011年6月经确诊为晚期癌症中年住院病人53例,男性34例,女性19例,年龄23—61岁,平均49岁,文化程度:中专以上13例,中学以上30例,小学10例。
二、临终护理1、心理护理有文献调查显示[1]:有56.5%的癌症患者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由于中年人是家庭的支柱,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一旦被确诊为晚期癌症后就会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而心理压力,不良情绪可减弱机体免力,不利于身体健康[2]。
我科采用自制问卷对53例中年晚期癌症患者心理负担进行心理调查。
中年晚期癌症患者心理负担调查表项目子女上学经济负担子女就业死亡疼痛孤独其他例数 11 22 16 37 27 7 5百分比(%) 20.7 42.4 30 70 50 13.2 9.4本调查显示中年晚期癌症患者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和心理反应。
而他们多为事业有成,是家庭中的顶梁柱,当他们意识到生命即将结束,但还有未完成家庭责任时,就会表现出恐惧、担心、悲观、绝望等心理反应。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够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关乎人性、生命尊严和道德责任的重要话题——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顾名思义,是对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的一种全方位、全过程的关怀服务。
它不仅仅是对患者身体的治疗,更是对心灵、精神层面的慰藉。
在我国,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生命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临终关怀逐渐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临终关怀的意义。
临终关怀的核心是尊重生命、关爱生命。
对于患者而言,临终关怀可以帮助他们减轻病痛,提高生活质量,让他们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感受到关爱与温暖。
对于家属而言,临终关怀可以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陪伴亲人走完人生旅程。
对于社会而言,临终关怀有助于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医疗事业的和谐发展。
那么,如何开展临终关怀工作呢?以下是我提出的一些建议:一、加强政策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临终关怀事业的投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临终关怀提供政策保障。
二、提高医护人员素质。
医护人员是临终关怀的主力军,他们需要具备专业的医疗技能和人文关怀精神。
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
三、推广临终关怀理念。
通过多种渠道,如电视、报纸、网络等,普及临终关怀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这一理念。
四、建立临终关怀服务体系。
在医院、社区、家庭等多层面,建立健全临终关怀服务体系,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关怀。
五、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心理辅导。
在临终关怀过程中,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况至关重要。
我们要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提供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度过心理难关。
六、开展志愿服务。
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参与临终关怀志愿服务,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各位同事、家属们,临终关怀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它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患者和家属送去关爱与温暖,让生命在最后一刻绽放光芒!在此,我要呼吁全社会关注临终关怀,让关爱成为生命的最后礼物。
让我们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谢谢大家!。
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让生命有尊严的离去论文摘要本篇论文目的是讨论对癌症晚期患者临终关怀的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从关怀的重要性、临终关怀对癌症晚期患者终期生存质量的影响以及对此类人群临终关怀应当注意问题并进行论述。
对癌症晚期患者实施临终关怀既可以缓解患者对死亡的恐惧又能减轻患者生理上的痛苦,从而显著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临终关怀、癌症晚期患者、减轻痛苦、社会意义正文每个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或多或少都会会面临疾病的痛苦,癌症患者尤其如此。
临终的癌症晚期患者是一个没有希望治愈,预计生存时间仅为3-6个月的特殊群体,该人群常有天价的治疗费用负担,病程长且心理、生理均承受巨大的痛苦。
临终关怀源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医疗服务模式,其重点在于提高患者临终阶段的生存质量。
本文要对癌症晚期患者临终关怀的重要意义进行论述。
11.临终关怀的性质及重要性1.1临终关怀的概念临终关怀又称善终服务、安宁服务等。
其目的不在于治愈疾病,延长生命。
它在于强调的是缓解患者的痛苦,让患者生活在如家的环境中,舒适、有尊严地过完生命中最后的阶段。
我国临终关怀起步较晚,于1988年正式在临床中应用。
临终关怀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为晚期癌症患者提供医疗、心理和伦理等方面的全面照护,目的在于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使其能安宁、舒适走完生命最后的时光。
二是对晚期癌症患者从生理、心理上提供全面的照护。
21.2对癌症晚期患者进行临终关怀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近年来,我国的癌症发病率逐渐升高,每年死于癌症的人数超140万人。
癌症晚期的病人倍受痛苦的折磨,经慢性消耗后,死于全身器官衰竭。
如何在我国现有的医疗状况下使更多的病人得到良好的医疗和护理,已成为全社会所关心的问题。
3(1)对癌症晚期患者进行临终关怀有利于医学人道主义的不断升华。
它改变了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医学服务局面:对癌症晚期患者拒之门外,或者在医院里也只是延长其痛苦的生命而不注重病人及其家属的关心和照顾。
护理论文:临终关怀之我见论文题目:临终关怀之我见专业班级:涉外日语护理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时间:20XX年X月 XX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设计(论文)目录一、概述1 二、临终关怀内容1 三、临终关怀对象1 (一)优先对象1 (二)积极层面对象1 四、临终关怀目标1五、临终关怀须知2 (一)以照料为中心2 (二)维护人的尊严2 (三)提高临终生活质量2 (四)共同面对死亡2 六、临终患者的生理变化和表现3(一)呼吸功能衰退 3 (二)胃肠道功能紊乱 3 (三)感知觉、意识改变3(四)肌张力丧失 3 (五)循环功能减退 3 (六)疼痛 3 七、临终患者的护理方法3(一)提供临终病人舒适的治疗环境 3 (二)实施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 3 (三)控制临终病人的疼痛 4 (四)尊重和满足临终病人的权利和需要 4 (五)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4 (六)重视做好临终病人家属的思想工作 5 八、护理临终患者的注意事项5(一)营养支持 5 (二)预防褥疮 5 九、临终关怀发展史5十、国内临终关怀机构现状6十一、总结6参考文献 7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系部:护理系专业:护理(日语方向)年级:级班级:涉外日语护理姓名:起止日期:20XX年1月—20XX年3月设计题目:临终关怀之我见1.毕业设计(论文)任务及要求(包括设计或论文的主要内容、主要技术指标,并根据题目性质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2.毕业设计(论文)的原始资料及依据(包括设计或论文的工作基础、研究条、应用环境)3、主要参考资料、文献指导老师签字:年月日临终关怀之我见一、概述临终关怀(hospitalpice)是针对生命处于临终阶段的患者及(具体包括:1、恶性肿瘤晚期患者。
2、脑卒中并危及生命疾病者。
3、衰老并伴有多种慢性疾病、极度衰竭行将死亡者。
4、严重心肺疾病失代偿期病情危重者。
5、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情危重者。
6、其他处于濒死状态者)其家属提供人性化关怀的特殊服务,包括在医院、社区、家庭的医疗、护理及其他健康服务,以满足患者及家属的身体、心理、社会、文化及精神的需要。
临终关怀论文临终关怀论文:对于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的几点思考任雪娥(2012春护理班)摘要:临终关怀是尊重临终患者生命尊严的一种人文关怀,目的是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让患者祥和并有尊严的度过余生。
而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关注弱势群体、科学助人的专业,其特有的价值观念和专业技巧使其在临终关怀团队中扮演着服务提供者、支持者、资源提供者、协调者、政策倡导者等非常重要的角色。
关键词:临终关怀;社会工作;心理需求;角色临终关怀是一种具有高度价值观和伦理意义的服务活动,强调满足患者身体、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需求,使其最后的生命质量得到提高,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医学精神。
2012年7月,有幸看到一篇关于瑞士洛桑的瑞士西部应用科学大学沃州社会工作及健康卫生学院开展的以“社会工作在临终关怀中的作用”为主题的讲座,看完后,对临终关怀以及社会工作在临终关怀中的角色有了以下一些见解和思考:一、瑞士的临终关怀现状1.跨学科、多专业合作的临终关怀团队。
在瑞士,临终关怀团队是由多种专业的专家和人员组成,包括医生、护士、营养师、心理医生、社会工作者甚至是志愿者等。
他们分别从自己的专业出发,相互配合,针对每个临终患者及其家庭的实际情况,争取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帮助他们度过这个特殊的困难时期。
2.建立了很多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机构和组织,社会工作者正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很多有关临终关怀的机构和组织相继成立。
尤其是在一些主要提供艾滋病和癌症护理的机构中,大多依靠社会工作者来帮助病人维持社区和社会的融合;近期瑞士的Canton Vaud也成立了一个专门针对临终病人家属提供心理和精神支持的机构,社会工作者正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志愿者团队数量庞大。
笔者去过位于Fribourg的一个临终关怀机构,仅此机构中就有60个志愿者,为那些处于生命最后阶段的患者及家庭提供服务。
据机构的负责人介绍,他们会对志愿者进行专业的培训,志愿者不仅有效的缓解患者家庭成员的悲伤,而且能让临终患者感受到对生命的尊重,安静祥和的离开人世。
以临终关怀为主题的作文
提到临终关怀,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个有点沉重的话题,但咱今儿个就
来好好唠唠。
你想啊,人这一辈子,不管前面过得咋样,风风火火也好,平平淡淡也罢,到了生命的最后一程,总该被好好对待,走得安心、有尊严不是?
临终关怀,说白了就是给那些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人送上最后的温暖和关爱。
这可不是简单地照顾吃喝拉撒,而是要从心出发,理解他们的恐惧、不舍
和遗憾。
我曾经听过一个故事,有位老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心心念念的就是能再
看一眼自己年轻时工作的地方。
家人和医护人员知道后,费了好大的劲儿,安
排了这一趟。
老人去了之后,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没多久就安详地走了。
你瞧,这就是临终关怀的力量,它能让一个人的最后时光充满温暖和意义。
还有啊,临终关怀也不仅仅是对病人本身,对家属也是一种支持和安慰。
毕竟看着亲人走向生命的终点,心里那份难受劲儿可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这
时候,有人能陪着他们,给他们出出主意,让他们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面对,那得多重要啊。
说实话,现在临终关怀在咱们这儿还没有被广泛重视起来。
很多人觉得谈
这个不吉利,可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态,有啥不能面对的呢?咱们应该更坦然一些,早早地为自己和家人考虑考虑,别等到事儿到眼前了,才手忙脚乱。
总之呢,临终关怀是一件特别有意义、有温度的事儿。
希望咱们都能多了解了解,让每一个生命的最后旅程都能充满爱和关怀。
这样,当我们自己的那一天到来时,也能走得从容、安心。
有关临终关怀作文生老病死,就像四季更替一样自然,可真到了生命的最后一程,那滋味儿就像一杯五味杂陈的怪酒。
而临终关怀呢,就像是往这杯酒里加了点糖,虽然改变不了最终的结局,但能让这最后的时光多些温暖和舒坦。
我第一次接触到临终关怀这个概念,是听邻居张大爷的事儿。
张大爷患了重病,医生说没多少日子了。
他的子女们一开始都慌了神,只知道哭哭啼啼地求医生再想想办法。
可后来啊,他们遇到了一个从事临终关怀工作的志愿者。
这个志愿者就跟他们说:“咱们现在啊,不是要一味地去和死神拔河,而是要让大爷走得安心、舒坦。
”从那以后,张大爷的病房就变了个样儿。
墙上不再是单调的白色,而是贴满了他和家人的照片,有他年轻时候抱着孩子的,有一家人出去旅游的。
那些照片就像一部时光机,把大爷的回忆都给勾了出来。
每天啊,志愿者都会来陪着大爷聊天,听他讲那些过去的老故事,什么小时候下河摸鱼啦,年轻时候追大妈的浪漫事儿啦。
大爷讲得眉飞色舞,好像病痛都减轻了几分。
而且啊,临终关怀可不只是精神上的安慰,身体上的照顾也特别细致。
护士们不再是机械地打针、换药,而是会轻轻地握住大爷的手,跟他说:“大爷,咱现在要稍微疼一下下哦,不过很快就好啦。
”那声音温柔得就像春风吹过。
大爷的孩子们也不再只是愁眉苦脸地守在床边,而是陪着大爷一起回忆那些美好的时光,给他做他最爱吃的小菜,虽然大爷可能只能吃一点点,但那味道里满满的都是爱。
我就想啊,人这一辈子,到最后不就图个安心吗?临终关怀就是在给这些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人,编织一个充满爱的小世界。
在这个小世界里,他们可以坦然地面对死亡,没有那么多的恐惧和孤独。
咱们这个社会啊,以前总是忌讳谈死亡,觉得不吉利。
可死亡就像每个人都要去赴的一场约会,躲是躲不掉的。
临终关怀就是在帮我们正视这个约会,让我们在赴约之前,能好好地和这个世界告别,和身边的人说声谢谢,说声我爱你。
要是没有临终关怀,那些即将离去的人就像在黑暗中独自摸索的行者,充满了迷茫和恐惧。
临终关怀的文章《临终关怀:让生命有尊严地谢幕》临终关怀,这听起来似乎是个有些沉重的话题,但咱今儿就想用接地气的话来唠唠。
人活一辈子,就像是一场漫长的旅行,到了最后那段路,难免会有些艰难。
临终关怀呢,就像是给这段旅程加了一道温暖的光,让行至终点的人能走得更安心、更从容。
咱先说个真事儿,我曾经有个远亲,最后那段日子就是在医院的临终关怀病房度过的。
那儿的医护人员可不像有些医生护士那么严肃,他们特别会哄人开心。
那老爷子本来都没啥精神了,结果被他们逗得整天笑呵呵的。
临终关怀可不单单是治病,更是关心人心里咋想的,尽量让病人少点痛苦,多点乐呵。
其实啊,临终关怀就像是给生命最后的礼物。
想象一下,你要是到了那时候,病得没力气了,也不想再受那些折磨人的治疗了,就想安安静静、舒舒服服地呆着,有人陪着说说话,讲讲那些年轻时候的事儿,多好呀!这就是临终关怀能给的。
有人说这多不吉利呀,老说临终干啥。
但咱得面对现实不是?人都有那一天,早做准备总比到时候手忙脚乱强。
而且,临终关怀也不只是对病人好,对家属也是一种安慰。
看着亲人能少受点罪,走得安详,咱心里也能好受点不是?有时候我就想,这临终关怀其实就是让生命有尊严地谢幕。
就像一场精彩的演出,到了最后,也得有个完美的结尾,不能乱了套。
这样,等病人走了以后,家属回忆起来,也不会满是痛苦和遗憾。
我觉得咱们全社会都该重视起来临终关怀这事,多给那些需要的人一些关爱和支持。
这可不是啥小事,这是关乎人性的大事!而且呀,咱自己也得有这个意识,以后真要到了那个时候,咱也能坦然面对,好好享受这最后的温暖。
总之呢,临终关怀是个特别有意义的事儿,咱别嫌它沉重,也别嫌它不吉利。
就把它当成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当成是人生这场大戏的完美落幕。
咱都开开心心地过好每一天,到时候也能有底气、有尊严地迎接那最后的时刻!。
有关护理人员在临终关怀精神护理我院于20xx年开始在肿瘤外科临终关怀的护理中把如何认知患者精神上的痛苦及如何面对和处理随之的问题纳入护理过程中,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我院于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3年的时间分别向护理人员、医生、患者、患者家属发放269张调查问卷,分20次,收回240份, 3种问卷的内容每次均根据前次问卷结果及调查过程中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相应的调整。
2 结果护理人员到底应扮演何种角色以提供精神护理呢? 此模式源于调查总结之结果,临终关怀精神护理的满足应专注于3个方面。
2. 1与患者关系的维系临终关怀患者每一个人都有寻求自己定位的需求。
1)当患者问道:“我的病会对我的家人有什么样的冲击?”,护理人员可借此确认患者与其家属之间有强烈的精神契合,而应协助其与家人的再联系。
2)对表达“我感到好孤单! ”的患者,护理人员则能确定其有精神支持的需要,并助其寻求社会支持。
3)患者说:“我有罪恶感时。
”,护理人员应促使患者将这种情绪表达出来。
4)对表达生气和愤怒的患者,护理人员可助其寻求健康的调适和解除方法。
5)进入患者面临死亡的心理适应过程中,完全的尊重其感觉和隐私权,并给与充分的时间,与开放性的人际关系是同等重要的,所以护理人员不应企图去加速这个过程,因适应是需要时间的.6)临终关怀下的患者较少有愤怒的情绪,给予治疗护理及心理适应、稳定情绪有关。
2. 2协助患者寻求生命意义在健康状况改变之际,寻求生命的意义尤其困难,需临终关怀的患者本身去寻求意义是较可达的事实。
在临床上有一些常见的、典型的问题:1)“我的这一生到底有什么意义?”2)以目前的健康状况,我还有些什么价值?3)“为什么是我?”患者在寻求顿悟及表达内心深处的感觉上,护理人员最好以真相探求者的协同研究员的角色,协助其追寻其生命的意义。
2. 3维护患者的自我价值感人人喜欢追求青春和活力,而疾病则使人感到无力,并遭受身心的贬抑,因此当一个人在疾病缠身时要寻找自我价值感,是何其困难,然而护理人员在此时可提供以下3种协助方法:1)当患者面临死亡时,护理人员可置身其中,陪伴他(她)渡过此过程。
关于临终护理论文临终护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由医学、伦理学、护理学、心理学与行为科学所组成。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临终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临终护理论文范文一:临终关怀及护理【摘要】探讨临终关怀的护理及所带来的问题,认为:1、不仅绝症患者有临终的问题,实际上人人都将走向临终。
所以,临终关怀的性质不应局限在仅仅对绝症患者及家属的照顾,而应理解为一种广义的死亡教育。
2、一个事物的发展总有两面性,临终关怀也带来诸多的问题需要医护工作者去挑战。
【关键词】临终关怀伦理问题护理为了提升现代人之生死品质,必须大力推进临终关怀(HOSPICE)的事业,但是,在中国这个有着自己独特文化背景和经济状况的国家开展临终关怀,有着相当大的阻力和较多的障碍,这其中的问题,较大程度地涉及到伦理方面的两难境地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以及医务人员长期以来习惯的道德价值观、医学模式有着较强烈的冲突。
1 临终关怀(或安宁疗护,或善终服务)的概念、性质及其意义临终关怀是为当前医疗条件尚无治愈希望的临终病人及家属提供全面的舒缓疗护,以使临终病人缓解极端的病痛,维持临终病人的尊严,使其得以舒适安宁渡过人生的最后旅程。
对于临终病人,已经从过去以治愈为主的治疗转变以对症为主的照料,以延续病人生存时间转变为提高病人生命质量。
强调尊重病人的尊严和权利,注重临终病人家属的心理支持。
临终关怀不仅是一种服务,而且也是一门以临终病人的生理、心理发展和为临终病人提供全面照料减轻病人家属精神压力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学科。
从事这一工作者不仅要拥有精湛的医学科技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要具有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与技巧。
临终关怀可以说是人类现代社会最具人性化的一种发展,是人道主义在现代社会最高体现之一。
2 临终关怀所带来的伦理问题2.1传统死亡观念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长期历史沉淀,人们对死亡的看法也是受这些思想的影响,对死亡始终采取否定、蒙蔽的负面态度[1],它是不幸和恐惧的象征。
阻碍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因素“临终关怀”(hospice 或hosepice care或palliative care)一词起源于早年的西方,用于描述给虚弱或生病的旅行者以庇护。
在当代,临终关怀是指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提供护理,以减轻其生理痛苦和心理恐惧,其目的既不是治疗疾病或延长生命,也不是加速死亡,而是改善病人余寿的质量,它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涉及医学、心理学、社会学、护理学、伦理学等众多学科。
它从无到有,从陌生到为社会了解,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默默地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象黑暗中温暖的火苗,让每个临终病人在有限的时光里安详地、舒适地、有尊严而无憾地走过人生旅程的最后一站。
临终关怀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临终关怀是对无治愈希望病患的积极与整体性的照顾。
临终关怀(Hospice)萌芽于十七世纪,指为朝圣者或旅客的途中休息重新补充体力的中途驿站。
临终关怀起源于英国,经台湾和香港传入我国内地。
我国内地临终关怀起步相对较晚。
天津医科大学教授崔以泰于1990年建立了我国第一家临终关怀病房。
1998年由李嘉诚先生捐助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建立了全国第一家宁养院,从而开始了国内临终关怀服务的推展工作。
至今,全国已有20家重点医院。
这些医院在减轻晚期绝症病人躯体痛苦的同时,也给这些即将死亡的病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灵慰藉。
对普通公民甚至相当一部分医务人员来说,临终关怀还是个陌生的概念,几千年传统死亡文化的桎梏、“忠孝观”的束缚,给中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很消极的影响,许多人不能正确地理解临终关怀的真正意义,致使临终关怀的发展举步维艰。
因此,尽管社会的发展呼唤临终关怀的进一步普及,但在今后的工作中仍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的质量。
人口老龄化趋势使得人们对于临终前的生命质量亦提出了要求,临终关怀事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人们关注的焦点。
临终关怀是一项美丽温暖的事业,不仅是社会发展与人口老龄化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有关临终患者的心理护理论文如今医疗界越来越发达,很多过去治不好的病都能得到治愈,但还有现如今医疗措施不能解决的病患,所以对于临终患者心理护理也是医护人员极其重要的任务。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临终患者的心理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临终患者的心理护理论文范文一:浅谈心外科死亡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摘要探讨心外科死亡患者家属的心理变化和心理护理。
临床护理工作中,既要关心病人,也要关心病人家属的心理问题,尤其是死亡患者家属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意外死亡患者家属心理护理患者因意外事故或病情过重医治无效而死亡,将对家属及亲朋好友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反应,表现出恐惧、紧张、焦虑、悲伤、失眠等心理变化[1],这是现代护理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我科自2001年—2006年抢救39余名死亡患者,在积极抢救患者的同时,注重做好临终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护理,得到了患者家属对医护工作的支持,避免了医疗冲突或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现报告如下:1 患者死亡对家属的心理影响观察意外死亡患者家属的心理变化,人们认为可大致分为以下4期[2]:(1)否定期:当患者家属得知这突如其来的噩耗时,表示强烈的否定和怀疑,不敢正视现实;(2)商议期:当家属看到亲人病情危重时,心理焦虑,强烈地希望医护人员给予最好的抢救治疗,对亲人的生存寄予希望;(3)愤怒期:当亲人突然死亡后,过强的环境刺激会引起人强烈的情绪反应,与之伴随的生理变化也是极其剧烈的,具有无法预料和难以承受的突然性和超强性;(4)悲伤期:患者家属面对亲人去世的事实,心理难以承受,心情悲痛,情绪激动甚至可能丧失理智。
不听旁人劝说,不相信死亡事实,甚至下跪哀求医生继续抢救,有的大声嚎哭,不能控制自己;有的甚至迁怒于他人, 大声斥责别人,把自己的忧怨悲伤情绪,投射到与事件有关的人员当中;或者责怪医院抢救不力,不管医院怎么样积极抢救,都不能理解,埋怨医生护士没有回天之力。
因而帮助死者家属和亲人适应压力,应付危机,让他们在极其痛苦的外环境中,维持身心的内在平衡,是防病治病和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死亡认知与临终关怀作文篇一死亡认知与临终关怀哎呀,死亡这个话题,真的是既沉重又让人不得不去思考。
我觉得吧,死亡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是一种恐惧,一种未知的深渊。
我们总是害怕失去,害怕离开这个熟悉的世界。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医院看望一位病重的长辈。
看着他那憔悴的面容,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我就在想,难道这就是生命走向尽头的样子吗?也许死亡真的不可避免,但我们是不是可以在那之前,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爱呢?临终关怀,这真的太重要了。
我们不能只是眼睁睁地看着生命消逝,而什么都不做呀。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反正都要死了,做这些又有什么用呢?但我不这么认为,哪怕只是一个温暖的微笑,一句贴心的问候,对于那些即将离开的人来说,也许都是莫大的安慰呢。
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坦然地面对死亡呢?虽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有时候我也会想,我自己面对死亡的时候会怎么样呢?会不会也充满了恐惧和不甘?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能感受到周围人的爱和关怀,那也算是一种幸福吧。
我觉得我们真的要好好思考一下死亡和临终关怀这个事情,不要等到事情发生了才后悔莫及啊。
篇二死亡认知与临终关怀死亡,这真的是个让人纠结的话题啊。
有时候我觉得它很遥远,好像跟我没什么关系;可有时候又觉得它近在咫尺,随时都可能降临。
你说人为什么会怕死呢?是因为舍不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吗?还是单纯地对未知的恐惧呢?我觉得可能都有吧。
我们习惯了活着,习惯了这个世界的一切,突然要面对死亡,真的很难接受。
我曾经看过一个纪录片,讲的是临终关怀医院里的故事。
那些病人,有的已经非常虚弱了,但他们眼中依然有着对生命的渴望。
医护人员们尽力给予他们关怀和照顾,让他们在最后的时光里能过得舒服一些。
这让我意识到,临终关怀真的太重要了。
也许我们不能阻止死亡的到来,但我们可以让这个过程变得不那么痛苦。
我有时候会想,如果我到了那个时候,我希望别人怎么对待我呢?我想我可能希望有个人能陪在我身边,听我倾诉,给我安慰。
浅谈临终患者关怀护理毕业论文临终护理主要是以临终病患者的生理、心理发展和为临终病人以及他的家属提供全面照顾的新兴学科。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临终护理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临终护理毕业论文篇一:《临终病人的护理》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发展规律,临终是人生发展的必然阶段。
人生的最后旅途中最需要的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
帮助临终患者安详,坦然,无憾,有尊严地走完最后的旅程,护理人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护理人员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了解病人身心两方面的反应,帮助临终病人减轻痛苦,树立正确的死亡观,才能为生命即将走完的患者和家属提供全面的帮助。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护理工作正发生者日新月异的变化。
临终关怀虽然起步较晚,但却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当代,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临终关怀概念的内涵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目前认为临终关怀的概念包含两层含义:一,临终关怀是一种特殊服务,是对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的一种全面的照顾,包括护理,医疗,心理支持和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其目标是提高临终患者生命质量、减少痛苦、甚至无痛苦的走完人生。
并维护家属的心理健康。
二:临终关怀是一门以临终患者及其家属的生理、心理发展为研究对象,探讨为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照护的实践规律的新兴学科。
它是近代医学领域中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涉及医学,心理学,社会学,护理学,伦理学等多学科。
它从无到有,从陌生到被社会了解,让每个病人在有限的时光里满足,安详,有尊严的走完自己最后的一站。
临终关怀是指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提供护理,为病人提供温暖的人际关系,舒适的医疗环境和坚强的精神支持,以减轻其生理痛苦和心理恐惧,其目的既不是治疗疾病或延长生命,也不是加速死亡,而是改善病人余寿的质量。
临终关怀不仅仅局限于临终病人本身,还涉及到社会及家庭。
临终关怀的意义:临终关怀是一项有益于人类社会进步的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符合人类人类追求生命质量的客观要求。
安乐死与临终关怀800字作文英文回答:Euthanasia, also known as assisted suicide or mercy killing, is a highly controversial topic that raises ethical, moral, and legal questions. It involvesintentionally ending the life of a person who is suffering from a terminal illness or experiencing unbearable pain. On the other hand, end-of-life care refers to the medical, emotional, and spiritual support provided to individuals in their final stages of life.Euthanasia, in some cases, can be seen as a compassionate choice to alleviate the suffering ofterminally ill patients. It allows them to die with dignity, avoiding a prolonged and painful death. However, opponents argue that it goes against the sanctity of life and raises concerns about the potential for abuse and the slippery slope it may create.End-of-life care, on the other hand, focuses on providing comfort, pain management, and emotional support to individuals facing a terminal illness. It aim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during the final stages and respects the natural process of death. This approach acknowledges the value of life and ensures that individuals receive the care they need while allowing them to die naturally.While euthanasia may seem like a quick and painless solution, it raises ethical concerns about the role of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in intentionally ending a life. It also challenges the principles of autonomy and informed consent, as individuals may be influenced by external factors when making such a decision. Additionally, legalizing euthanasia could lead to a devaluation of human life and a slippery slope where vulnerable individuals may be pressured into choosing death over life.End-of-life care, on the other hand,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palliative care and hospice services. It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addressing physical,emotional, and spiritual needs, ensuring that individuals receive the necessary support to live their remaining days with dignity. This approach respects the sanctity of life while acknowledging the reality of death.In conclusion, euthanasia and end-of-life care represent two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addressing the needs of terminally ill patients. Euthanasia raises ethical concerns and challenges the sanctity of life, while end-of-life care focuses on providing comfort and support during the final stages. Ultimately, the decision on how to approach end-of-life issues should be guided by a careful consideration of ethics, legal frameworks, and the individual's wishes.中文回答:安乐死,又称辅助自杀或慈悲杀戮,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引发了伦理、道德和法律问题。
---------------------------------------------------------------范文最新推荐------------------------------------------------------临终患者心理护理论文【关键词】临终护理【摘要】临终患者护理的目的是减轻临终患者心理及身体上的痛苦,使患者在有生之日过得舒适和更有意义,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临终患者的心理过程主要分为5个阶段,针对不同的心理过程予以相应的临终护理。
关键词临终患者心理过程临终护理笔者在从事临床护理工作,通过接触及护理临终患者,深感临终护理的重要。
著名学者KublerRoss将临终患者的心理过程分为5个阶段,我们应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过程及其身心变化,实施临终护理,使其临终前的人格受到尊重,满足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合理要求,提高最后的生命质量,安祥地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
1临终患者心理过程的5个阶段1.1第一阶段(否认期)接受面临死亡的事实是困难的,患者通常无法接受面临失望的事实,亦否认希望的存在;有时患者已认识到,而家属仍处在否认阶段,这将阻碍患者表达其感觉和想法。
但对知情者则会哭诉真情,以减轻内心痛苦,期待奇迹出现。
1.2第二阶段(愤怒期)当病情趋于危重,对自己疾病预后有所了解时,则表现为烦躁不安,暴躁易怒,事事不合心意,不讲道理,甚至不接受治疗,将愤怒发泄于家属及医务人员。
1.3第三阶段(磋商期)患者处于死亡边缘、试图与生命磋商阶段,患者祈盼延长生命而提出种种要求:如能看到子女升学、就业、成家等,了此心愿。
1.4第四阶段(忧郁期)此时患者不得不面对现实,随着病情日益恶化,身体各器官逐渐衰竭,精神疲惫以及亲友们伤心、忧愁的表情,所有无法避免的打击1 / 3更显著,故患者忧郁、悲伤、痛苦以至产生绝望,不愿家人离开,忍受不了疾病的痛苦,但亦依恋生活。
1.5第五阶段(接受期)患者对自己即将死亡有所准备,极度疲劳衰弱,感情减退,表现平静,似乎需要时间独自思考,小声短暂的谈话是此时最好的支持,也是临终患者回忆既往,期待未可知的将来之时。
阻碍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因素
“临终关怀”(hospice 或hosepice care或palliative care)一词起源于早年的西方,用于描述给虚弱或生病的旅行者以庇护。
在当代,临终关怀是指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提供护理,以减轻其生理痛苦和心理恐惧,其目的既不是治疗疾病或延长生命,也不是加速死亡,而是改善病人余寿的质量,它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涉及医学、心理学、社会学、护理学、伦理学等众多学科。
它从无到有,从陌生到为社会了解,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默默地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象黑暗中温暖的火苗,让每个临终病人在有限的时光里安详地、舒适地、有尊严而无憾地走过人生旅程的最后一站。
临终关怀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临终关怀是对无治愈希望病患的积极与整体性的照顾。
临终关怀(Hospice)萌芽于十七世纪,指为朝圣者或旅客的途中休息重新补充体力的中途驿站。
临终关怀起源于英国,经台湾和香港传入我国内地。
我国内地临终关怀起步相对较晚。
天津医科大学教授崔以泰于1990年建立了我国第一家临终关怀病房。
1998年由李嘉诚先生捐助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建立了全国第一家宁养院,从而开始了国内临终关怀服务的推展工作。
至今,全国已有20家重点医院。
这些医院在减轻晚期绝症病人躯体痛苦的同时,也给这些即将死亡的病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灵慰藉。
对普通公民甚至相当一部分医务人员来说,临终关怀还是个陌生的概念,几千年传统死亡文化的桎梏、“忠孝观”的束缚,给中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很消极的影响,许多人不能正确地理解临终关怀的真正意义,致使临终关怀的发展举步维艰。
因此,尽管社会的发展呼唤临终关怀的进一步普及,但在今后的工作中仍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的质量。
人口老龄化趋势使得人们对于临终前的生命质量亦提出了要求,临终关怀事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人们关注的焦点。
临终关怀是一项美丽温暖的事业,不仅是社会发展与人口老龄化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开展临终关怀的医疗机构在经济上所面临的困境是阻碍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我国缺少应有的政策支持和社会资助来帮助临终关怀的发展,同时,从医院本身来说,不可能靠临终关怀服务赚取利润。
临终关怀的病人不采用价格昂贵的治疗手段,用药也都是选用一些相对便宜的缓解病症的药物。
临终关怀服务中,对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指导和安抚极其重要,医护人员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开展情感护理,医院必须下大力气开展针对性的培训,但是这些服务项目都是无偿的。
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使许多本应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的医疗机构望而生畏。
缺乏应有的死亡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是临终关怀理念发展的巨大障碍。
中国人对死亡的看法深受传统文化如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许多人对死亡的认识还很原始,仅仅处于恐惧和孤独痛苦中,而科学的死亡观是“不以延长生命为目的,而以减轻身心痛苦为宗旨”,实际上就是为死亡寻求心理适应,这种良好的心理适应对于临终者的家属也同样必要。
此外,对于部分家属来说,死亡是更大痛苦的开始,许多人会因为亲人的去世而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甚至精神长期得不到恢复,这些人同样需要给予死亡教育。
因此,在中国发展临终关怀,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使更多的人彻底更新观念,完善死亡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建立正确的生死观。
现有的临终关怀机构现状堪忧。
20 世纪80 年代后期, 真正意义上的临终关怀在我国开始起步, 各种临终关怀机构相对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等一些大城市,且普遍存在着真正意义上的临终关怀医院少、设施差、患者少、病房空等问题。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拥有13 亿
人的人口大国来说,目前的临终关怀机构远远解决不了广大民众的迫切需要。
临终关怀中存在的护理问题。
护士面对患者死亡的行为表现主要包括:怕面对与死亡有关的护理工作和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这两方面的表现率相同(占90%)。
护理人员在临终关怀工作中,存在着矛盾心理,对死亡的认知既有正性的一面,又有负性的一面,表现出心情郁闷,情绪低落,身感疲惫的生理心理不适反应。
在临终护理工作中,护士对死亡的认知表现直接影响到工作中的情绪反应与行为表现,而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会直接显露护理人员对临终病人的关怀质量。
有护士认为死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有生便有死,有死才有生,但也认为碰到病人死亡是晦气的,不吉利的,需要去烧香或买彩票
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展望和思考
根据目前临终关怀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临终关怀在我国的发展应着重注意以下方面:
将国家、集体作为发展临终关怀事业的最重要主体。
国家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及相关的法律条文,并认真地组织实施,民办临终关怀事业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应充分挖掘,使之发挥更大的效能;动员全社会力量,大力开展死亡教育和临终关怀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工作,扩大临终关怀在公众中的影响,引起社会的重视与关注;确定临终关怀的实施规程,规范优死程序,实行遗嘱和预嘱制度,使临终关怀在实践的治疗、操作、管理、善终等各个环节上规范化和科学化,为临终关怀的实践提供依据。
临终关怀机构的发展需要由政府出面组织,要注意其福利性。
在服务费用上,坚持国家、集体和社会(团体和个人捐助)投入相结合。
国家应拨专项经费来支持临终关怀事业的生存与发展,各级政府和集体单位也应对临终关怀有专项经费的投入,同时呼吁社会团体和个人予以捐助,设立临终关怀基金会,建立监督机制,保证基金的正常合理使用。
临终关怀应走上制度化道路。
临终关怀服务大部分应纳入到医疗保险之中,从而扩大临终关怀服务的覆盖面,使得更多的病人能享受这一福利。
在具体操作中,还应制定出一整套严密的规章制度,既通过全方位的服务保证该制度的享受者收益,又完全从现实的财力出发,将提供的服务仅限于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之内,确保临终关怀服务健康、有序、持久地运转。
只有不断推进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才能促使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临终关怀的发展要注意多渠道。
可建立多种形式的服务机构,如独立的临终关怀医院、在综合医院开设临终关怀病房、家庭临终关怀病房、临终关怀的居家服务等,在更多的基层医院向医务人员普及临终关怀的有关知识,使更多的有临终关怀需求的患者得到应有的关怀。
加强对临终关怀专业人员的培训。
编写相关科普文章、教材,举办各种培训班、讲习班,在医科院校增设“死亡学”、“临终关怀学”等课程,逐渐形成一支临终关怀的专业骨干队伍;设立临终关怀学专业,加强对临终关怀基本理论的研究,对传统生死观、死亡哲学、医学模式、安乐死、优死论、病人的权利、临终关怀服务模式、姑息治疗、善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进行全面的研究。
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必须从国情国力出发,应该循序渐进,逐步扩大。
临终关怀将家庭成员的工作转移到社会,使照料工作社会化,将家庭责任转由社会来承担,而社会承担离不开经济条件支持;临终关怀服务,社会需要重新认识帮助面临生命终结的个人有尊严和舒适地死去,强调家庭成员或照料者对濒死者提供富有爱心的帮助。
适度发展临终关怀对于目前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尽管临终关怀需要社会支付较多的服务费用,但对于那些身患不治之症的病人来说,接受临终关怀服务可以减少大量的甚至是巨额的医疗费用。
如果将少数人的高额无效的费用转移到其他多数人有结果的治疗上,医疗保险费用就能够获得最大的效益。
临终关怀的推广需要人们在观念上进行一场革命。
一是要改变死亡的传统观念。
在忌讳谈论死亡的文化中,是无法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的。
濒死病人、家属及医生都要坚持唯物主义,当死亡来临时,应该面对现实,承认死亡,承认进一步的治疗无效。
二是要改变使用卫生资源的传统观念。
临终关怀一改过去对任何病人无一例外一律实施医治的作法,承认医治对某些濒死病人来说是无效的客观现实,通过对他们提供舒适的照料来替代卫生资源的无谓消耗,它实质上体现了对病人及大多数人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
总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特别是城市独生子女的大量涌现,社会对临终关怀的需求将越来越强烈。
临终关怀是一个节省费用的有效照料方法,是解决濒危病人家庭照料困难的重要途径。
鉴于计划生育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社会在提倡优生优育的同时,也要注重临终关怀,使濒危老人尽量获得善终的关怀,有尊严和安详地告别人生。
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事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才能不断地将临终关怀事业引向深入。
综上所述,可见发展临终关怀所面临的问题,相当尖锐而发人深省。
在中国推进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但人们已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在社会卫生保健体系中应该包括3个相互关联的基本组成部分,即:预防、治疗、临终关怀。
无病则防,有病则治,治不好则临终关怀。
[4]护士作为发展临终关怀事业的主力军,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让我们用原卫生部部长陈敏章在首届东西方临终关怀国际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来共勉吧:“对临终病人的完善照护,不仅体现对人的尊严的维护,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家庭和单位的负担,也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部分内容,是一种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善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