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136.50 KB
- 文档页数:9
食品分析与检测技术课程重点汇总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1. 采取样品的要求:P17 (1)-(9) (1)重要2. 样品预处理的目的、常用方法:P19 吸附色谱的原理P223. 样品保存原则:P244. 误差的分类:P255. 分析方法三项评价指标的含义:P26 精密度、准确度和灵敏度6. 对照试验和空白试验的作用:P287. 试剂的规格:P9 试剂的储存:P108. 基准物及其标定的对象:P139. 食品分析的一般程序:P141. 感官检验的意义:P342. 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原理:P383. 影响味觉评价的主要因素:P404. 食品感官检验常用方法:三类常用检验方法P415. 标度与类别检验法:P466. 描述性检验法:P501. 相对密度检验法:密度、相对密度的概念测定方法P542. 折光法:折射现象和折射率、测定折射率的意义P583. 旋光法:光学活性旋光度和比旋光度P624. 食品物性分析仪:P691. 食品水分检测的意义:P712. 不同食品中水分的含量范围:P703. 水分测定的方法:P72 重点共沸蒸馏法及卡尔-费休测定水分的原理及方法1. 食品中的灰分及测定灰分的意义:P852. 总灰分测定的原理、方法及计算:P863. 食品中矿类元素。
微量元素、有毒元素的区别:P884. 元素提取与分离的方法:P895. 螯合剂有哪些:P896. 碘的用途、作用及测定原理:P951. 总酸度、有效酸度、挥发酸度的概念:P1242. 总酸度、挥发酸的测定方法:P125 P1283. 不同食品酸度代表的有机酸:P123 1. 食品中脂类的种类及存在形式:P1332. 索氏抽提法:仪器组成原理使用范围计算 P1353. 酸水解法原理及适用范围:P1363. 氯仿-甲醇提取法的原理及计算:P1374. 丙二醛法测定油脂的原理:P1451. 糖的分类:P1492. 可溶性糖类提取的方法:水溶性非水溶性P1503. 几种澄清剂的作用特点:脱色能力及适用范围P1514. 还原糖概念、直接测定法的原理、方法及计算:P1525. 总糖的测定:蒽酮比色法原理及计算:P1626. 纤维测定的意义、纤维在食品中的分类、作用:P1747. 不溶性膳食纤维测定方法:P1761. 凯氏定氮法测定原理、方法、步骤、计算:P1822. 染料结合法及双缩脲比色法:P191 P1893. 氨基酸总量的测定:双指示剂甲醛滴定法原理、使用范围P1931. 维生素的意义、种类:水溶性脂溶性P2002. 维生素测定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生物法比较:P201-2223. 维生素A B1的性质:P201、P213 1. 甜味剂:糖精、糖精钠的性质特点P2252. 代表性防腐剂举例及测定原理与方法:P2323. 发色剂亚硝酸盐的作用、测定方法、计算:P2364.漂白剂的作用、危害:P2435. 了解着色剂:P2471. 有毒有害物质分类及来源:P2542. 农药每日允许摄入量、最大残留限量:P2553. 生物毒素含义、分类、举例:P267-2714. 典型的生物毒素危害及常规检验方法:P267-2715. 多环芳烃来源及危害:P2726. 食品添加剂与非法添加物的区别:P2741. 质谱仪的组成、各部件作用:P2802. PCR含义及特点:P2811. 单选题 10题每题1分2. 多选题 10题每题2分3. 填空题 10空每空1分4. 判断题6题每题2分5. 名词解释 3题每题3分6. 简答题5题每题5分7. 计算题1题每题10分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食品分析》教学大纲前 言《食品分析》 是研究各类食品组成成分的检测方法及相关理论,进而评定食品品质的一门学科。
是食品工程专业、化学检验学生学习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课堂讲授及实验教学,要求学生掌握食品营养成分、污染物质及辅助材料添加剂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方法;熟悉食品分析的发展方向;了解掌握食品的感官鉴定的方法。
本课程是食品工程专业与化学检验的必修课。
总学时为64,其中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32学时。
理论课教学方法主要是课堂讲授,并适当运用多媒体等方法进行。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绪论 第1章【目的要求】1、掌握食品分析的内容。
2、熟悉仪器分析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3、了解食品分析的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1、食品分析的性质和任务。
2、食品分析的研究内容以及该课程在食品科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3、常用食品分析方法。
4、食品分析的现状及食品分析的发展趋势。
【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
第二章 样品的采集、制备、处理与保存【目的要求】1、掌握了解样品的制备与处理,明确本章的基本概念。
2、熟悉食品分析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3、了解如何对食品分析方法进行评价。
【教学内容】1、样品的采集、制备及保存。
2、样品预处理。
3、分析方法的评价。
4、食品分析的误差与数据处理【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
第三章 比重法(食品的液态比重的测定) 【目的要求】1、掌握牛奶比重及糖液比重的测定原理、测定方法及注意事项。
2、熟悉食品中其它液体比重测定。
3、了解食品搀假情况及加工、运输、储藏过程中的污染情况。
【教学内容】1、介绍液态食品物理量比重的测定,介绍测牛奶的比重、测糖液的比重和食品中其它液体比重测定。
2、检验食品搀假情况及加工、运输、储藏过程中的污染情况【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
第四章 食品中水分的测定【目的要求】1、掌握掌握水分测定的原理及操作方法,各种测定方法的注意事项。
2、了解测定水分时产生误差的原因。
【教学内容】1、 水分在食品中的存在形式。
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教学方法探索摘要: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食品分析与检测作为食品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教学方法面临许多问题。
通过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食品分析与检测;教学方法;探索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食品分析与检测》是食品质量与安全及食品科学与工程2个本科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它是建立在分析化学、食品化学、仪器分析等学科基础之上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实际应用性[1],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样品的采集与制备、数据分析处理方法、食品营养成分测定、食品添加剂测定、有毒有害物质测定、微生物检验及食品感官评定等。
本课程不仅与化学等基础学科有关,而且与食品科学、农业科学和食品生产密切相关。
通过这门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不同样品和不同检测指标的检测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技能,熟悉各种常见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测定原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出素质全面,业务能力强的一线检测技术人员。
因此,学好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有助于学生毕业后从事食品成分分析、食品品质控制、质量监督检验等工作[2-3]。
在《食品分析与检测》的教学活动中,如何将复杂的测定原理和枯燥繁琐的测定步骤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与学形成良性互动,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是摆在许多教学一线教师面前的难题。
结合本人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本文对该课程的教学体系进行初步探索。
1 从绪论内容入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绪论是对一门课程的宏观介绍和概括,学生接触一门新课,都是从绪论开始了解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的目的及意义的。
所以,绪论课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大小。
我们介绍了食品分析与检测这门学科发展的历史沿革,课程涉及的主要内容,学习这门课程的方法和一些小技巧;列举了食品分析与检测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在食品生产和居民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食品分析》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码】【课程中文名称】食品分析【课程英文名称】Food Analysis【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程【课程的性质】必修课【总学时】54学时(其中理论45学时,实践9学时)【周学时】3【总学分】3【建议开课学期】6学期二、课程目的及教学要求【课程目的】食品分析是研究各类食品组成成分的检测方法及有关理论,进而评定食品品质的一门技术性学科。
食品的营养价值和安全性是食品最基本的两大要素,而食品分析是监控食品营养价值和安全性的基本手段。
按照课程内容可分为分析方法概述、一般营养成分检测和安全性检测等三大块内容。
分析方法概述中主要包括样品的采集及预处理方法、实验方法与数据处理和食品的物理检测法等基本分析手段;一般营养成分检测中主要包括水分、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酸度和灰分等常规营养成分含量的测定;安全性检测主要包括食品添加剂、限量元素和有毒有害物质检验等内容。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食品组成成分检测的方法和原理,掌握基本的数据处理方法以及分析报告的撰写;了解食品分析中样品的处理方法以及样品分析的一般预处理方法;学生获得食品分析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为日后从事食品生产、质量与安全控制、科研和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在教学中以讲授为主,讨论、汇报、视频为辅。
其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尽可能开展相关实践活动,让学生即能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又能运用于实际生活、指导实际生活。
【成绩考核方式】考试,总评成绩=20%(作业+课堂表现)+10%考勤+10%期中成绩+60%期末成绩。
三、教学安排四、章节基本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2学时)1)食品分析的概念和作用2)食品分析的任务和研究内容3)食品分析的方法4)国内外食品分析标准简介2、教学要求:1)了解食品分析课程的总体结构和特点,了解国内外常见各种食品标准分类;2)理解食品分析的任务、作用和内容,食品检测标准的种类和特点;3)掌握食品分析的性质,食品分析的一般技术用语。
《食品安全与卫生检验》课程标准课程名称:食品安全与卫生检验课程代码:建议课时数: 34 学分:2适用专业:烹饪工艺与营养(3+2)中职三年1.前言1.1课程定位本课程是“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适用于高等职业学校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其主要功能是使学生能了解食品质量标准以及食品安全法律的基础知识,具备食品质量评价、食品营养流失对比、食品安全检测、烹饪工艺优化的工作能力,能胜任食品企业食品检验员、菜品质量安全员等一线岗位。
本课程应与平行课程《食品原料营养成分认知》《烹饪原料认知与使用》、同时开设,为本课程打下卫生安全与营养分析的基础;后续课程《食品质量控制》同时开设,以强化对烹饪过程的质量控制,保障食品卫生安全和人体健康。
1.2设计思路《食品安全与卫生检验》课程是依据“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质量检验”项目设置的。
课程以食品检验的基础知识为思路,以该类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需要为依据,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食品检验员”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采取“做中学”并以“做”为主的教学方式,立足于实际能力培养,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检测有害物质和对比分析营养物质损失的方法原理的基础上,根据实验方法和数据掌握食品检测和食品分析的基础方法。
独立完成食品检验或食品分析的实验,具备发展职业的能力。
课程基于食品原料的安全检测以及生食原材料相比较后的营养损失等组成部分,确定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五个工作任务:实验器皿的使用、溶液配制、实验的预处理、食品的物理检验分析和食品的化学检验分析;以课程内容构成任务化、内容结构情境化、内容实施工作化,以提高学生岗位实际工作能力为中心,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把知识、技能、态度贯穿于各工作任务训练系统中,通过情景、类比、模拟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表1 课程基本信息明细表本课程标准制定依据为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所架构的课程体系,食品饮料行业中质量控制岗位群以及食品研发过程中产品质量控制等所需求的知识技能,按照其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以,确定《食品分析与检验》教学目标及标准。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掌握食品感官检验、理化检验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主要讲授食品检验基础知识、样品准备、感官指标评品、物理指标测定、食品主要成分及限量指标测定等内容。
从而制定该课程标准,用于指导《食分析与检验》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
三、课程性质与作用《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是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群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基于《食品安全法》为课程思政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检验项目为载体,将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有机融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综合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技术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农产品食品检验员的工作能力。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表2 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一)总体目标食品分析与检验技能是食品类专业的重要技能,是食品安全监控、营养成分分析、食品工艺改进及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重要技术支撑,企业对具有食品分析与检验技能人才需求量大。
本课程基于市场调研需求,结合岗位群的技能要求,以职业导向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为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围绕岗位所需的新技术、新标准,融合企业真实案例进行教学内容重构,使得学生在获得食品分析检验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树立学生以食品安全为己任、讲仁爱守诚信的公民意识,养成精益求精、严谨的科学精神。
(二)具体目标具体目标可从知识、技能和素质等方面进行说明。
表3 《食品分析与检验》具体目标明细表表4 《食品分析与检验》教学内容及学时明细表七、课程教学设计表5 学习情境一教学设计表6 学习情境二教学设计表7 学习情境三教学设计表8 学习情境四教学设计表9 学习情境五教学设计(一)授课实施建议本课程在授课实施的过程中,注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校企专家共同参与教学过程与评价过程以“四个结合”作保障,即教学内容校企结合,教师队伍专兼结合,教学环境工学结合,教学方法理实结合的教学模式。
《食品分析》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食品分析英文名称:Food Analysis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总学时:48总学分:3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二、本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食品分析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能够掌握食品分析检验的基础理论、仪器分析的原理。
能够结合相关的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基础知识,根据食品分析的特殊性,正确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和方法。
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分析方法的原理及适用范围,根据实际需要会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
通过实验课程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根据本课程的性质,教学环节由课堂讲授和讨论为主。
课堂讲授内容由教师讲授和部分学生讲授组成。
第一次上课时,教师要给学生说明本课程教学内容、时间安排、授课要求及注意事项等内容,学生根据兴趣查找资料,自由选择主讲内容,教师根据学生讲解情况进行点评、补充并总结。
学生没有选择的内容由教师讲授。
在课堂讲授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影像技术辅助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讨论教学时间可灵活掌握。
教师提前布置讨论内容,学生结合各种测定方法的特点、性质进行准备,实习期间在企业化验室的学生可以结合实习情况进行讨论,也可根据课堂教学情况临时拟定讨论题目。
根据教学要求和内容布置课下作业,作业包括后面课堂内容需要准备的作业和课后作业。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食品分析基本知识(4学时)【教学目标与要求】1、教学目标:熟练掌握并正确应用食品分析的基本知识。
2、教学要求:学习本章内容,要求学生了解食品检验的一些基本知识,包括:检验内容、检验方法、常用的技术规范术语;了解试剂的种类及使用;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保存及使用;了解食品检验记录单、报告单的内容,填写方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
《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标准
一、课程信息
表1 课程信息表
二、课程性质和定位
(一)课程性质
课程是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群)必修的一门专业平台课程,是在学习了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具备了化学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的课程,其功能是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食品检测工作岗位,培养良好职业道德,具有够用的理论知识、较高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具备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检验、食品生产设备维护、食品生产管理和产品营销等技术应用性工作的能力,为后续食品仪器分析技术、食品营养等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定位
表2 课程定位分析
三、课程目标与内容
(一)课程总目标
食品分析与检验技能是食品类专业的核心技能,是食品安全监控、营养成分分析、食品工艺改进及产品开发等方面的重要技术支撑,市场对食品分析与检验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大。
本课程基于市场需求,结合岗位群的技能要求,紧紧围绕职业导向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目标,在教学设计中积极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探索建立基于生产过程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体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
(二)课程具体目标
表3 课程教学目标
(三)课程内容及要求
表4 课程教学安排
(四)课程学时分配
表5 课程学时分配表
(五)实践课程安排
表6 教学安排表
四、课程考核
考核方式:考试
考核类型:闭卷
该课程为考试课,期末考试采取闭卷考试方式,成绩综合核算按结果性考核占40%和过程性考核成绩占60%。
考试时间100分种。
期未考试(结果性考核)题型: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综合计算题等。
过程性考核:课堂考勤、课堂表现、作业、单元测试等。
五、教学条件要求
(一)校内实训室(一个实训室一张表)
表7 校内实训室表
表8 实训室表
表9 校内实训室表
(二)校外实习基地
填写本课程教学需要使用的校外实习基地。
用途是指认识学习、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
表10 校外实习基地表
六、教学团队建设
(一)授课教师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讲教师需要具备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讲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具备化学、仪器分析以及食品科学等方面的专业背景和知识,并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
(二)课程开发团队
表11 课程开发团队名单
七、教学方法与策略
(一)教学方法
该课程经过多年的研究、改革,课程结构合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具有较强的工学结合特点。
课程以“基于工作过程”模式进行课程开发设计,是课程总体设计的一大特点。
课程已构建了理念先进、效果显著的教学模式;丰富的网上资源库,延伸了课堂的空间,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该课程师资接学团队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先进。
教学内容翔实,并编写了大量的教学材料。
运用现在教学媒体进行教与学,充分体现了现代化教学理念。
教学手段使用得当,教师的语言表达准确,课堂组织合理,教学效果良好。
尤其是课程实训、综合实训等实践环节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二)教学策略
食品分析与检验技能是食品类专业的核心技能,是食品安全监控、营养成分分析、食品工艺改进及产品开发等方面的重要技术支撑,市场对食品分析与检验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大。
本课程基于市场需求,结合岗位群的技能要求,紧紧围绕职业导向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目标,在教学设计中积极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探索建立基于生产过程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八、教材、数字化资源
表12 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教材选用表
表13 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数字化资源选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