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超早期康复训练指导
- 格式:ppt
- 大小:1.54 MB
- 文档页数:41
脑卒中康复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持续性(超过24h)、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
【护理常规】1.休息与运动尽早进行床上活动,一般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病学症状不再发展后 48h可开始,患者卧床时给予肢体良肢位的摆放,给予被动运动。
2.饮食护理戒烟、戒酒,指定个性化的饮食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病情给予适当饮食,鼓励患者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适当控制热能、脂肪,限制钠量,糖尿病患者给予糖尿病饮食,饮食清淡易消化,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流食,吞咽困难者以流食或糊状为宜,可协助患者坐起并适当放慢进食速度。
3.用药护理遵医嘱正确用药,服用降血压及降血糖药物,定时复测血压及血糖,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按时检查凝血时间,服用降脂类药物及时观察不良反应,按时检查肝、肾功能等。
4.心理护理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及时掌握患者心理动态,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配合治疗与康复,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5.病情观察与护理及时巡视病房,密切观察意识、瞳孔、呼吸、血压、脉搏、瞳孔及肢体活动情况,如有变化,及时报告医师,有精神症状者留陪伴人员,有抽搐、昏迷、躁动者,加床档或约束带,防止坠床。
6.基础护理按时协助患者翻身,保持床单位清洁平整,做好口腔护理、会阴护理、皮肤护理,保证"六洁四无"。
7.去除和避免诱发因素护理早期康复干预及良肢位的摆放,可预防压疮、肌肉挛缩、骨骼畸形及异常肌力的产生,在转移、步行及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时避免牵拉患侧上肢,防止上肢长时间下垂可减少肩-手综合征的发生,使用矫形器具者注意观察周围皮肤情况。
【健康教育】1.休息与运动软瘫期良肢位的摆放可预防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
(1)仰卧位:患侧肩关节抬高向前,肩下垫一软枕,上肢放于枕上,肘伸直并旋后,腕伸直拇指外展,患侧髋关节外侧垫一软枕,防止髋关节外旋,膝关节略屈曲,膝下垫小毛巾。
48例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体会作者:刘芳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12期【摘要】目的:降低脑卒中患者的残疾程度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方法:在早期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其程序为良姿位摆放;床上训练;坐位平衡训练;站位平衡训练;步行训练;上、下楼梯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及语言训练。
结果:在发病早期进行康复治疗护理,取得明显疗效:无1例发生褥疮,肢体运动功能明显提高,步行恢复率为80%(行走自如34例、需拐杖协助7例)结论:早期进行康复治疗,有利于防止废用性肌萎缩等废用综合征的产生,有效地防止肢体挛缩,防止或减少非瘫痪侧的肌萎缩【关键词】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1 临床资料1.1 临床资料;对我科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48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护理,经颅脑 CT 检查确诊脑出血4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其中女12例,男36例,年龄52~88岁,平均为72岁;发病4~6h或半周内入院,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住院平均天数46天。
2 方法2.1 早期康复治疗的程序:良姿位摆放;床上训练;坐位平衡训练;站位平衡训练;步行训练;上、下楼梯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及语言训练。
2.2早期康复治疗的适宜时间:脑出血病人在病情稳定后,尽可能早地进行康复治疗,并且要根据病人病情的轻重做出决定。
病人入院后病情的严重程度、是否伴有意识障碍或昏迷、卒中的临床类型、心血管的状况等的正确判断,对决定康复治疗开始时间尤为重要。
3 结果在发病早期进行康复治疗护理,取得明显疗效:无1例发生褥疮,肢体运动功能明显提高,步行恢复率为80%(行走自如34例、需拐杖协助7例)。
早期康复治疗的措施3.1急性期以被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的动作应轻柔,以免引起疼痛或加剧疼痛。
可让患者做健肢带动患肢做上举运动,也可在无痛范围内做前臂旋前旋后,腕关节的背屈、伸活动等,以保持患肢的关节正常活动范围。
注意预防肩手综合征的发生,可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本指南旨在根据脑卒中康复评定与治疗的最新循证医学进展,参考2012年《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简化版》的主要内容,面向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医师,按照简单实用性的原则,推荐临床评价和治疗的共识性意见,以便于在我国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推广普及脑卒中早期康复。
证据水平(A、B、C、D)和推荐强度(4级)参考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的相关标准。
一、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组织管理二、脑卒中早期康复的开始时机和康复强度三、脑卒中早期良肢位摆放、体位转移和关节活动度训练四、脑卒中早期站立、步行康复训练五、脑卒中后的肌力训练和康复六、脑卒中后肌张力变化和痉挛的康复七、脑卒中后早期语言功能的康复八、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康复九、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和营养管理十、脑卒中后心脏功能和呼吸功能康复十一、脑卒中后肩痛、肩关节半脱位和肩手综合征的康复十二、脑卒中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预防和康复十三、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脑卒中的特点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
中国每年新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其中70%~80%的卒中患者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
卒中康复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对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是脑卒中组织化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现代康复理论和实践证明,卒中后进行有效的康复能够加速康复的进程,减轻功能上的残疾,节约社会资源。
脑卒中早期康复的根本目的是预防并发症,最大限度地减轻障碍和改善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其最终目的是使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规范的康复流程和康复治疗方案对降低急性脑血管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组织管理脑卒中患者一般入住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进行救治。
脑卒中康复管理应采取多学科、多专业人员的团队工作方式,除常规的脑卒中抢救治疗外,还应该能够为卒中患者提供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生活活动训练、认知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等全面的管理和系统康复。
脑卒中后该如何进行康复训练脑卒中又被称为“中风”,是一种急性发作的脑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大部分脑卒中患者属于前者,根据调查发现,在我国每12秒就有一个人发生脑卒中,脑卒中疾病具有发病快、急等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危害到了人们的健康,影响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对于脑卒中患者,超75%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有的是认知方面的,有的是运动方面的,针对功能障碍,为了改善患者的预后,需要重点对其进行康复训练,下面就脑卒中患者如何进行康复训练的知识进行介绍。
脑卒中后常见的功能障碍在脑卒中后导致局部脑组织发生了缺血性坏死,可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且功能发生障碍的程度更是由大脑缺血的时间来决定的,脑卒中后发生的功能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语言障碍在发生脑卒中后,导致患者不能说话,且不能理解别人的说话,对一些事物不会命名,失去了阅读功能和写作能力。
2、吞咽困难脑卒中患者除了难以标准的说话之外,还存在吞咽困难、进食困难、饮水困难等。
3、运动困难在维持身体平衡方面较为困难且无法进行动作,上肢或下肢运动困难,上肢不能抬手、抓握,下肢偏瘫、乏力等症状。
4、肢体麻木水肿在发生脑卒中后在运动困难的同时,患者还有可能会伴随着肢体麻木、肢体水肿等,且局部肢体还有可能会出现异常感觉。
5、思考困难脑卒中患者可能在思考、理解、判断、推理等方面存在困难,部分患者还有可能出现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记忆力丧失等问题。
6、情感障碍在发生脑卒中后,因自身功能的改变,导致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而导致患者产生了负面心理,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沮丧等情绪障碍。
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康复目标1、恢复功能脑卒中患者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损伤,比如吞咽障碍、运动障碍、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精神障碍等,通过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能够有效帮助其恢复各项功能,这也是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目标。
2、提高自理能力对脑卒中患者进行针对性康复训练,能够让患者自主、独立的完成一些生活中的基本活动,比如穿衣、刷牙、洗衣服等,这样脑卒中患者就能够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就能提高自身的自理能力,在沟通、运动、语言等方面的能力都能进一步提升,从而进一步的提高其生活质量。
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中早期功能锻炼的作用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中实施早期功能锻炼的作用及效果。
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1年8月,经我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9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早期康复功能锻炼)和对照组45例(常规治疗),对两组的治疗后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康复组的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单纯用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康复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康复功能锻炼。
具体措施如下:①正确的摆放患者的肢体:使患者的肢体保持良好的姿势,比如在患者仰卧时就在其背后放一个软枕,使患者的肢肩略向前,手关节能够保持背屈,肘关节稍微屈曲,手臂稍上抬高于肩部;患者侧卧时则使其侧肩向前,患侧肘伸直,手指张开,掌心朝上,健侧下肢在前,使其病肢在后,屈膝,使其脚掌和小腿要尽量保持垂直;健侧卧时患者的侧肩要向前伸,肘要伸直,患者的侧髋前伸,屈膝。
②被动锻炼和主动锻炼:包括按摩肌肉和活动各关节的,从入院第一天就开始给患者的肢体进行按摩,按摩时从离偏瘫肢体近的一端依次反复向远端按摩,由轻至重,从浅至深,持续不断的按摩。
按摩时注意科学性的方法,保持良好的节奏,不得采取强制性措施,按摩后对各关节要做适当的调整,严格控制活动范围。
也可引导患者进行自我按摩。
如两手握紧,健肢带动患肢做抬高、放下,进行反复训练,并且要逐日增加次数,或者下肢作拱桥位训练。
③爬行和步行训练:随着病情的好转,先可以让患者坐在床边进行坐位的训练,之后开始训练爬行和步行的锻炼,刚开始走时速度要缓慢,行走时还应养成正确的姿势,引导患者坐在床上自行锻炼,保持良好的姿势后开展训练,时机成熟则可下楼训练。
④自理生活能力锻炼:早期帮助患者进行各关节功能的活动锻炼,洗脸时用健手托住患手,然后将毛巾搭在患手上擦脸;洗漱时,先用健手,再锻炼患手;吃饭时,健手持筷,患手持碗。
此外,患者自己梳头、换衣服、解纽扣、写字等等,不断巩固已恢复的功能,并逐渐锻练其灵活性。
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早期康复治疗护理进展摘要:临床上脑卒中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疾病与障碍并存为特点。
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是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一种严重疾病。
随着现代急救医学的发展,病人的死亡率大大下降,而致残率仍呈上升趋势[1]。
早期肢体功能的康复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致残率,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使病人早日重返社会,减轻社会压力和家庭的经济负担[2,3]。
现将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早期康复治疗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早期康复治疗护理进展【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048-02临床上脑卒中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疾病与障碍并存为特点。
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是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一种严重疾病。
随着现代急救医学的发展,病人的死亡率大大下降,而致残率仍呈上升趋势[1]。
早期肢体功能的康复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致残率,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使病人早日重返社会,减轻社会压力和家庭的经济负担[2,3]。
现将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早期康复治疗护理进展综述如下:1早期康复的机制和意义现代康复医学强调早期康复,扭转了以往重治疗,轻康复的错误观念。
脑卒中患者由于不可逆的中枢运动神经损伤及病灶水肿带来某些运动神经的不完全损伤。
神经细胞不能再生,某些神经通路中断不能再接通。
此时功能的恢复有赖于神经细胞的代偿功能,而功能的代偿一般不会自动发展而有赖于学习和训练[4]。
通过反复的、特定的康复训练,可使脑损伤区丧失的神经功能由原来不承担该区功能的脑区部分代偿[5],通常经突触功能的调整,远隔功能抑制,芽生、代替论,神经递质等机制实现脑功能重组[6]。
早期康复的介入,可创造损伤神经修复或代偿的条件,使遭受到破坏的反射弧在良好的条件刺激下重新建立起来[7],极大地发挥了脑的“可塑性”。
脑卒中康复治疗方案第1篇脑卒中康复治疗方案一、方案背景脑卒中(Stroke)是指因脑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康复治疗是降低脑卒中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本方案旨在为脑卒中患者提供全面、科学、人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确保治疗过程合法合规。
二、治疗目标1. 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 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3. 调整患者心理状态,增强康复信心。
4. 预防并发症,降低复发风险。
三、治疗方案1. 康复评估(1)初期评估:患者入院后,康复治疗师应立即对其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症状、体征、功能障碍等方面。
(2)中期评估:治疗过程中,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了解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3)末期评估: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总结性评估,为后续康复治疗提供依据。
2. 康复治疗(1)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合理选用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脂、降血压等药物,预防脑卒中复发。
(2)物理治疗:包括运动疗法、理疗、康复护理等。
① 运动疗法:针对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训练方案,如床上翻身、坐位训练、站立训练、步行训练等。
② 理疗:采用电疗、磁疗、超声波等物理因子治疗,改善患者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
③ 康复护理: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穿衣、进食、洗漱等,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3)作业治疗:针对患者功能障碍,制定个性化的作业训练方案,如手功能训练、认知功能训练等。
(4)心理治疗:针对患者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等,开展心理疏导,调整患者心理状态。
(5)康复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属传授康复知识,提高其康复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3. 康复周期根据患者病情和康复进展,制定康复周期。
一般情况下,康复治疗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和维持期。
(1)急性期:发病后1-3个月,重点进行早期康复治疗,预防并发症。
(2)恢复期:发病后3-6个月,加强康复训练,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脑卒中躯干肌群肌力训练方法如下:
1. 桥运动:患者仰卧位,双膝屈曲,双足平放在床上,用力使臀部抬起并保持,然后慢慢放下。
该动作可增强躯干的核心稳定性和腰部力量。
2. 侧桥运动:患者侧卧,屈膝,上方的腿放在下方腿的前方,然后用上方的手臂将身体撑起,保持身体呈一条直线。
这个动作可以锻炼躯干侧面的肌肉。
3. 躯干旋转训练:患者坐在椅子上或站立位,将双手放在身体两侧或腰间,缓慢转动躯干,尽量让胸部朝向另一侧。
这个动作可以增强躯干的旋转力量和灵活性。
4. 仰卧起坐:患者仰卧位,屈膝,双手交叉放在胸前或放在头部后方,然后用力将上半身抬起,尽量让肘部接触到膝盖。
这个动作主要锻炼腹肌。
5. 俯卧撑:患者可以从肘部支撑开始,逐渐过渡到全掌支撑。
该动作可以增强上肢和躯干的力量。
在进行以上训练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选择适合自己的训练强度和持续时间,避免过度疲劳。
2. 训练过程中要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受伤。
3. 逐渐增加训练难度和负荷,以激发肌肉的适应性。
4. 在训练前进行适当的热身活动,如深呼吸、活动关
节等。
5. 训练后进行拉伸运动,以减轻肌肉紧张和预防肌肉酸痛。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躯干肌群肌力训练之前,建议先咨询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意见,以确保训练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此外,坚持定期训练并结合其他康复措施,有助于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脑卒中腰背肌训练方法
脑卒中患者进行腰背肌训练的方法主要包括床上训练和坐位平衡训练。
床上训练包括翻身和上下左右移动体位,腰背肌、腹肌及呼吸肌训练,以及上下肢活动,例如为端正骨盆,在床上进行单侧和双侧桥式运动。
这些训练可以帮助提高躯干肌、腰背肌、臀肌的肌力。
其中,桥式运动是偏瘫患者卧床期间常用的一种方法,患者仰卧,双上肢放在身体的两侧,治疗者帮助患者将双髋关节、双膝关节屈曲,双足平放在床上,将臀部主动抬起使骨盆保持水平。
坐位平衡训练应尽早进行,可以从半坐位(30度-40度角)开始,逐渐增加角度、次数和时间,从床上坐到床边坐,再到椅子或轮椅坐。
此外,还可以进行站立训练,以增加患者的负重能力,为正常行走奠定基础。
以上训练方法仅供参考,具体训练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
在进行任何康复训练之前,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建议。
浅谈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参与的重要性发表时间:2011-10-08T11:27:59.150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2011年第6期供稿作者:包淑杰1 刘维霞2[导读] 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上或功能上具有重组能力和可塑性,在条件适宜时部分神经元可以再生。
包淑杰1 刘维霞2(1.海阳市中医医院 261500; 2.海阳市人民医院 261500)【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早期正确的康复指导与康复训练,促进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防止褥疮、坠积性肺炎、预防痉挛模式的出现及继发性关节挛缩、畸形、肌萎缩及关节活动受限,促进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减少残障。
方法根据病情、病程,采取不同的康复指导及康复训练,同时配合按摩,电刺激、针灸等治疗。
结果 82 例脑卒中患者中无一例发生褥疮、肺炎。
治疗后步行恢复率为90%。
结论正确的康复指导及康复训练,配合电刺激、针刺等,对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的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是安全有效的。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指导;康复训练脑卒中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对中老年人的健康危害极大,其致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多年来大多医院仅仅重视中风病急性期的研究与治疗,虽然很大程度地降低了死亡率,但对如何提高中风病人的实际生活能力,减少致死率、致残率,重返社会方面研究很少。
一般认为脑梗塞治疗为3~4 周,脑出血为4~5 周,病人病情稳定可以出院,而此时病人的肌肉已由驰缓期进入挛缩期,再进行功能锻炼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效果也差。
2009 年以来,我们脑科对脑卒中病人进行超早期功能锻炼,取得满意效果。
早期康复指导及康复训练的目的,主要是防止褥疮、坠积性肺炎、预防痉挛模式的出现及继发性关节挛缩、畸形及肌萎缩,促进患肢肌力恢复,对患者预后有着重大影响1 临床资料对我科2009 年11 月至2010 年12 月80 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指导及康复训练,经颅脑CT 或MRI 检查确诊脑出血20 例,脑梗塞60 例;其中女46 例,男36 例,年龄48~86 岁,平均为69 岁;发病4~6 h 或一周内入院,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住院平均天数28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