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长沙会战
- 格式:docx
- 大小:272.70 KB
- 文档页数:11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四次长沙会战的真相真正的长沙战役是何情况?
导语:近一段时间,长沙会战被果粉们当作国军正面抗战的辉煌成果而大肆宣传,当时的国军主帅薛岳也被吹捧为消灭日本军队最多的抗日将领(朱德和彭
近一段时间,长沙会战被果粉们当作国军正面抗战的辉煌成果而大肆宣传,当时的国军主帅薛岳也被吹捧为消灭日本军队最多的抗日将领(朱德和彭德怀消灭的日本人算谁的?)。
事实真的如此吗?真正的长沙战役是什么情况呢?
——长沙会战前——
长沙会战共四次,在第一次长沙会战之前,1938年11月13日,日军攻占岳阳,距离岳阳尚有130多公里的长沙当地驻军,在仓惶之中奉蒋介石“焦土抗战”的密令,于凌晨2时在长沙城内数百处同时放火,使全城成为一片火海。
长沙大火焚烧了三天三夜,全城被焚十分之九,烧毁房屋5万余栋,烧死百姓三万余人,数十万百姓伤亡或无家可归。
(没杀敌人先杀自己百姓,果然战果辉煌……)
——第一次长沙会战——
1939年9月14日——10月14日,第一次长沙会战,国民党军24万对付日军12万,日军攻至长沙城下,击溃国军10余万,因担心伤亡过大而主动撤退,第二天,得知日军撤退的消息后,薛岳下令反攻,趁机收复失地。
国军伤亡4万余人,日军伤亡3千余人。
——战后,薛岳向蒋介石报告大捷,蒋问俘虏缴获情况,答曰:无。
蒋某人气的肝疼,但为了不影响士气,只好捏住鼻子认了这次“大捷”。
——第二次长沙会战——
1941年9月17日——10月6日,第二次长沙会战,国民党军30余万对付日军约10万,日军连续发动猛攻,仅以伤亡不到7000人的
生活常识分享。
第三次长沙战役第三次长沙会战(又称第三次长沙战役,日本称长沙作战),是指中华民国三十年(1941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至中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一月十五日期间,以中国第九战区为主的部队在湖南省长沙地区对日本侵略军进行的一次防御战役。
此战,日本第11军司令阿南惟几所统率的30个大队共约6万人,为策应向香港进军的日军,向薛岳统帅的30个师30万中国军队发动的牵制性攻击。
由于前期进展顺利,阿南惟几头脑发热,独断决心进攻长沙,在进攻长沙不克的情况下,又不肯立即退兵,结果遭到合围,弹尽粮绝,靠空投补给和中国军的合围不严密才突围而出。
薛岳将军负责的第9战区一线兵团依托各阵地逐次抵抗,给日军相当的损耗和迟滞。
该战役是民国三十年(1941年)十二月七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盟军与日军交战的首场战役胜利,因此中国方面称为"长沙大捷"。
中国军队在长沙的胜利,对国内外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三次长沙会战进一步坚定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对提高反法西斯战争的盟军的士气,支援英、美军在南方的作战,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历史背景1938年10月武汉会战之后,日军占领了中国京汉、粤汉铁路以东的大部分地区,但并未达到使重庆国民政府与中国广大军民放弃抵抗的目标。
另外由于前期进攻作战中国民革命军在淞沪会战等战役中对日军的逐次打击使得日军亦受到较大损失;日军自身占领广大土地后需要分配兵力防守因而机动兵力更为薄弱;中国共产党在日军占领区领导的游击战也使得日军需增派兵力防守已占领的地方;日本国内也因战争而使得经济进一步被拖累。
因此武汉会战结束后,日军乘胜占领岳阳后便停止了进攻,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蒋中正与国军统帅部则称之为“二期抗战”之起点。
自从进入相持阶段之后,湖南成为了中国抗战的主战场之一,以第十一军为核心的日军和国民革命军第九战区部队在湖南隔新墙河对峙,1939年9月14日,在二战欧洲战事爆发后,日军发动了第一次长沙会战,此次战役,中国军队采用“逐次抗击以消耗日军力量;争取外翼以力图后续包围;后退决战以坚守长沙;趁敌溃退以包围歼灭”的战术欲要大量杀伤日军有生力量,然此次日军的作战指挥官时任第十一军司令冈村宁次较为谨慎,在判断其攻占长沙无望之时及时下令撤退,使中国军队围歼日军的战略目标未能达成,然而此次会战也是中国军队第一次成功守住城市并击退且一定程度杀伤日军,因而被中方宣传为:“湘北大捷”。
长沙会战的经过是怎样的在二次世界大战中,长沙是举世罕有的受灾最严重城市之一,整个城市被大火连续烧了两天两夜。
在这场大火的背后,正是持续6年的四次长沙会战。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长沙会战的经过是怎样的,希望大家喜欢!长沙会战的经过长沙会战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痛的战役之一,这场战争中中国军人死伤约13万人,虽然最后仍旧取得了胜利,但是长沙会战的经过异常艰难,这场战争打了将近6年,后代历史学家在总结长沙会战的经过这个问题时,大部分都把长沙会战分为4个阶段。
长沙会战的第一个阶段就是双方的准备时期,在长沙会战还没开始之前,日本就已经派出2万人马先攻占了岳阳城,岳阳城距离长沙仅有130公里,可以说对长沙构成了直接威胁,在这一阶段中蒋介石派遣了国民党高级将领薛岳前去应战,在离岳阳城130里的长沙城内布下天罗地网等待日本人的进攻。
并且成分粉碎了日本的南方地下情报工作小组和特种大队。
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就是中日两方正式交火的阶段,这场战争中薛岳由于谎报战果一度延误战机,但是他后来又扭转了战局,抓住了日本人的把柄,打得日本人节节败退,最后在1941年的时候终于全歼日军仅以伤亡不到7000人的代价,击溃了日本的4个军团,打败了10万日军,长沙会战到此已经进入收尾阶段。
其实长沙会战的第四个阶段就是中日两方清理战果的阶段,1941年的6月份之后,长沙会战就已经正式结束了,被击溃的日本主力仓皇向南逃窜,导致了湖南地区都成为国民党的地盘,也为日后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日长沙会战中日长沙会战发生在1933年至1944年之间,在这期间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军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攻防战,交战地点为长沙周围。
在激烈的攻防战中,中国投入100多万兵力,日本投入60多万兵力。
日本指挥官是著名的冈村宁次,冈村宁次指挥日本军队对长沙进行猛攻。
中国方面的指挥官是薛岳。
在前两次大规模交战中,中日双方都宣称自己是胜利方。
在第三次交战中,日本投入优势兵力,中国军队遭到沉重打击,以失败告终。
长沙保卫战解说文案长沙会战发生于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前后历三次达数年之久,三次长沙会战虽结果不同但战法类似且前后关联很大,所以一并解说更好。
此次会战是中国军队第九战区部队与日军第11军以长沙为中心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激烈攻防战。
第一次长沙会战发生于1939年9月到10月。
日军集中11军主力南下长沙,薛岳提出了一个“后退决战”的战略,简单说就是避开日军攻击矛头逐级抵抗,有序撤退,同时在日军侧翼留下一些部队对日军进行袭扰,还大肆破坏日军南进道路,实行坚壁清野,让日军的机械化装备寸步难行,可惜时任日军11军司令官的冈村宁次过早发觉,下令匆忙撤退,第九战区虽立即追击,但日军实力未损,中国军队战果不大,中日此战战平。
第二次长沙会战发生于1941年9月到10月,11军新任司令官阿南惟几调整了策略,首先集中了更多的兵力,其次正面进攻同时也集中重兵击溃侧翼中国军队,还截获了中国军队在正面部署担任阻击任务的74军的位置,予以重点打击,结果薛岳构想给日军设口袋阵的战略尚未实施,日军已将中国军队所有的部署打乱,幸好此时宜昌的陈诚第六战区为策应第九战区对日军发动进攻,日军不得已只能撤退,中国军队趁机追击,挽回了一点先前连连战败的颜面。
此战长沙虽未失守但中国军队伤亡巨大。
第三次长沙会战发生于1941年12月,中国军队吸取前两次战役的经验教训,采取先松后紧的防御策略,诱使挟胜利之威的第11军向长沙前进毫不怀疑,同时部队在阻击日军的同时尽量保持战力,又加强对沿途道路的破坏,使得协同作战的日军逐渐分割,特别是协同的重炮和坦克未能跟上日军前锋部队的脚步,中国军队的压力大大减轻。
同时薛岳调派日后被称为“泰山军”的第10军坐守长沙,阻挡第11军数日进攻,在长沙城已失陷大半的情况下,日军的进攻乏力。
加上侧翼中国军队对后勤补给线的不断袭击,连日作战的日军弹尽粮绝,薛岳抓住战机,发起对日军的全面反击,日军狼狈溃逃,中国军队取得重大战果。
论抗日战争时期湖南的重大会战及其战略意义摘要:抗日战争初期湖南是抗战的后方,为前线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
抗战中期湖南成为抗战的主战场,几次重大会战更在抗日战争胜利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对抗日战争时间湖南的重大会战及其战略意义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抗日战争;湖南;重大会战;战略意义一、长沙会战及战略意义1、三次长沙会战1939年9月日军采用了“分进合击”、“长驱直入”的战术向我第九战区发动大规模进攻。
而我第九战区在薛岳的指挥下取了“后退决战,争取外翼”的战略,沉着应战,积极抵抗,这就是有名的第一次长沙会战。
第一次长沙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军在中国战场上发动的第一次攻势,也是中国军队以武力迫使日军回到战前态势的一次战役,这次会战中我军歼灭日军近2万人,击沉日军汽艇100多艘,日机70余架,第一次长沙会战的胜利振奋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日军于9月上旬调集军队12万人,采取“中间突破”、“两翼迂回”的战术对长沙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
薛岳仍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在长沙及周围地区进行部署。
9月7日,日军进犯岳阳大云山,我第40军抵抗揭开了第二次长沙会战的战幕。
会战前期,我军节节失利,日军于27日晚攻入长沙。
薛岳迅速指挥我国从各个方向向长沙集结。
10月1日日军突围北撤,我军围追堵截。
10月8日日军退过新墙河,第二次长沙会战结束。
第二次长沙会战中,我军先败后胜,挫败了日军妄图消灭我军主力、迫使我方屈服的阴谋。
第二次长沙会战促进了湖南掀起全民防御的高潮。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与此同时,日军又集中了12万兵力对长沙发动了第三次进攻。
薛岳总结了第一次、第二次会战的经验教训,制定了“天炉战”战略。
12月23日,日军兵分八路猛攻我军防线,打响了第三次长沙会战。
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杀敌5万余人,挫败了日军的战略计划,大获全胜。
1.长沙三次会战的战略意义及教学策略长沙三次会战是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正面抵抗日军侵略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这次胜利对全国抗日战争的进程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都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唯录中共《新华日报》1942年1月11日社论《论长沙保卫战与目前军事任务》:“我三湘健儿,我神鹰队伍,在此次长沙保卫战中,誓死保卫家乡,有效打退敌人,这表明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战场上,有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抗日生力军的决心,有实力,不让敌人在太平洋上得逞的时候,同时进攻中国。
它配合了友邦作战,使盟军在香港陷落,马尼拉失守,马来亚危急之际,有着中国战场上的胜利,以鼓舞友邦,以打击敌人。
同时并与今日反法西斯战争欧洲战场上,有伟大的苏联军民的主力军胜利的打击希特勒匪军,鼓舞全世界反法西斯的斗争遥相呼应。
所以此次长沙之捷,是有着国际意义的。
”当年的礼赞有加,如今却无声无息,当一个搞笑的“小兵张嘎”反复重拍的时候,这一场空前绝后地壮我中华雄风的浴血苦战却只剩下一声叹息。
稍有一点爱国之心,尚存一丝民族意识,也不至于到这个地步!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的国际意义和历史意义这一仗,是同盟国一系列惨败之中唯一的大胜仗,当时美、英军队惨败,国内一片愁云笼罩,更忧心于日军下一步可能的进攻之时,长沙大捷的消息无异于云开日出,给整个同盟国带来了极大地鼓舞,给同盟国的!消息传到外界,到处欢呼雀跃,赞美之词不绝于耳,中国从未赢得过如此由衷的感激与尊重!罗斯福总统贺电:“中国军队对贵国遭受野蛮侵略所进行的英勇抵抗已经赢得美国和一切热爱自由民族的最高赞誉。
”并表示:“利用合众国国会现已批准的款项将从物质上帮助中国政府和人民减轻武装入侵所造成的经济与财政负担,以及解决对于我们共同敌人进行武装抵抗的成功所不可缺少的生产和采购问题。
”马歇尔致蒋介石贺电道:“对于阁下之部队在长沙周围策动抵抗日军时,其精神与有效之动态,表示庆贺。
”英国掌玺大臣阿特里在下院发表演说:“长沙一役的胜利,为中国军队未来胜利之先兆。
”美军西南太平洋总司令魏菲罗上将贺电:“确信吾等通力合作,将证明日本侵略之最终失败和吾等之共同目标的胜利。
”至于各国报纸的评论就更是不计其数,一片赞誉之声。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四次长沙会战影响奠定中国在国际上四大国地位导语:长沙会战发生在抗日战争1939年9月到1942年1月期间,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长沙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激烈攻防战,史称为“长沙会战”,或称“长长沙会战发生在抗日战争1939年9月到1942年1月期间,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长沙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激烈攻防战,史称为“长沙会战”,或称“长沙保卫战”。
中国特别重视长沙地区的防御,由第9战区集结重兵与日军在战线对峙。
前2次长沙会战,双方都自称获得了胜利。
从战术上看,双方并未分出胜败,中国军队的损失更大;但从战略上,阻止了日军的战略目的,可以认为是抗战中的胜利。
第3次长沙保卫战则是一场典型的胜仗,中国军队与之展开殊死搏斗,终将日军击退。
第4次长沙会战日军以优势兵力发动猛攻,中国军队被迫撤退。
重要影响第一次长沙会战,发生在欧战爆发后的十几天,当时正值波兰败亡、欧洲危急的关键时刻。
国民党军队在这次会战中予10万来犯之日军以迎头痛击,挫败了其歼灭第9战区主力的目的,从而有助于引起欧洲各界人士对中国局势的关注。
第二次长沙会战,发生在苏德战争爆发后的3个月。
面对着德军的强大攻势,苏联战局岌岌可危。
国民党军队在这次作战中虽然损兵折将,日军也一度攻进长沙,但最后日军还是撤出了长沙,中国战局并没有因此而受到影响。
第三次长沙会战紧接太平洋战争而爆发,当时日军一路势如破竹,同盟国军队接连败北。
在此形势下,国民党军队取得了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这不仅对中国国内,对同盟国来说也是意义重大。
正因为如此,这次会战的胜利引起了盟国、特别是英、美的广泛关注。
还在生活常识分享。
长沙大捷震撼世界美国总统称盟军胜利全赖此战第三次长沙会战指1941年(民国三十年)12月至1942年1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第九战区国民革命军部队在湖南岳阳新墙河至长沙浏阳河之间地区抗击日本军队第11军进攻的防御战役。
由于该战役中方大获全胜,因此又称长沙大捷。
历史背景1940年~1945年间中日双方在湖南境内反复拉锯,单以大会战论,除第一次长沙会战(日方同样称为“第一次长沙作战)外,所谓“湖南四大会战”皆发生在这一时期。
出现这一现象并不是偶然的。
1940年5~6月的枣宜会战(日方称为宜昌作战)的胜利,标志着日军在长江流域基本已经到达进攻顶点。
而1941年度国军在先后经历了上高会战的无所作为、豫南会战的大败甚至第二次长沙会战的惨败后,也迫切希望能够在作战中成功抵挡住日军的攻势。
日军部署1941年12月3日下达的日军大陆命第575号中,规定华中方向日军的任务是“确保从岳州至长江下游的交通,以武汉三镇和九江为根据地,竭力摧毁敌之抗战能力,其作战地区大致在安庆、信仰、宜昌、岳州、南昌之间”。
中国派遣军11月27日的军司令官会议上,11军司令官阿南惟几也曾作如下陈述:“第11军虽应以经过湖南奇袭重庆为最后手段,但在目前应加强粉碎敌之战斗力,与此同时,一面加强谋略宣传,一面谋求实现局部休战,目标应置于‘保境安民’的战略上。
”可见,在日军的计划中,地形目标并不是主要目的,日军的目的在于消灭国军野战军。
国军部署1941年9月~10月间的第二次长沙会战,国军惨败。
为总结经验教训,9战区长官薛岳于11月17日在长沙召开了战区高级军官会议,研究防御作战的有关问题。
会上,薛岳特别指出:战胜敌人主要是依靠平时的周密准备和军民一体的旺盛的士气。
在会上,他又提出了如下战术构想:在敌深入湘北内地的两侧及正面,部署重兵;当敌前进到浏阳河一带兵力已经分散时,正面进行反攻和追击;在东部山区及西部湘江沿岸的部队则进行侧击、包围。
这一战术就是所谓“天炉战术”。
第三次长沙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与日军进行的一场重要战役。
这次会战发生在1941年10月,地点是湖南省长沙市及其周边地区。
作为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之一,第三次长沙会战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并对中国军队在抵抗日军侵略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背景第三次长沙会战发生在抗日战争进入第四年的时候,中国军队与日军之间的战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此前的长沙会战被认为是中国军队取得的一次重要胜利,但是日军并没有放弃对长沙的进攻,而是发动了第三次长沙会战,试图通过进一步攻击长沙,进一步削弱中国抗日力量。
第三次长沙会战前,中国军队对长沙进行了一系列的防御准备。
他们在长沙市及其周边地区修筑了坚固的防线,并加强了城市的防守设施。
此外,中国军队还增强了兵力,提高了军事实力,以便能够有效对抗日军的进攻。
战斗经过1941年10月初,日军发动了对长沙的进攻。
他们先是进行了大规模的炮击,试图摧毁中国军队的阵地。
接下来,日军展开了地面攻势,向中国军队的阵地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中国军队在日军的进攻面前表现出了顽强的抵抗。
他们充分利用了地形和防御工事的优势,对日军进行了有力的还击。
双方展开了一系列激烈的交战,战斗持续了数日。
随着战斗的进行,中国军队逐渐取得了优势。
他们不仅成功击退了日军的进攻,还主动展开了反击。
中国军队发起了一系列的攻势,逐渐将日军逼入了困境。
最终,在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和反击下,日军被迫撤退。
第三次长沙会战以中国军队的胜利告终。
这次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士气,并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战役意义第三次长沙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的一次重要战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首先,这次会战证明了中国军队的不可战胜性。
尽管日军在此前的战斗中取得了一些胜利,但中国军队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成功抵御了日军的进攻,并最终获得了胜利。
这充分展示了中国军队的强大实力和不屈不挠的斗志。
其次,第三次长沙会战加强了中国军民对抗日战争的信心。
长沙会战对于当时战局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沉痛打击了日军的进攻,重挫了日军的攻势,同时提升了国军的自信,使中国实力得到了同盟国的认可和关注,同时国际大国地位得以巩固和提升。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长沙会战造成的影响,希望你喜欢。
长沙会战造成的影响第一次长沙会战,发生在欧战爆发后的十几天,当时正值波兰败亡、欧洲危急的关键时刻。
国民党军队在这次会战中予10万来犯之日军以迎头痛击,挫败了其歼灭第9战区主力的目的,从而有助于引起欧洲各界人士对中国局势的关注。
第二次长沙会战,发生在苏德战争爆发后的3个月。
面对着德军的强大攻势,苏联战局岌岌可危。
国民党军队在这次作战中虽然损兵折将,日军也一度攻进长沙,但最后日军还是撤出了长沙,中国战局并没有因此而受到影响。
第三次长沙会战紧接太平洋战争而爆发,当时日军一路势如破竹,同盟国军队接连败北。
在此形势下,国民党军队取得了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这不仅对中国国内,对同盟国来说也是意义重大。
正因为如此,这次会战的胜利引起了盟国、特别是英、美的广泛关注。
还在第三次长沙会战进行过程中的1942年1月1日,世界上26个反法西斯的国家在美国华盛顿集会,发表联合宣言。
中国与美国、英国、苏联作为四大强国,领衔在宣言上签字。
1月3日,盟国成立中国战区盟军统帅部,经罗斯福提名,由蒋介石出任盟军统帅部最高统帅,统一指挥在中国的美国军队以及东南亚越南、泰国的军队对日作战。
第四次长沙会战中,长沙,衡阳驻军及人民,乃以英勇姿态,展开抗战史中最光荣之一页,相持47日,不徒予后方以从容布置时间,且使太平洋美国毫不顾虑而取堞班岛。
东条内阁穷于应付而急速崩溃”。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把衡阳定为抗战纪念城,1947年8月10日,衡阳抗战纪念城在岳屏山顶举行了命名奠基典礼时,蒋介石总统颁训词:“我第10军残余部队,喋血苦守此兀然孤城者,历时47日之久,此为全世界稀有之奇绩,而我中国有道德之表现与发扬,亦以此为最著抗战八年,战死疆场之英烈士,至少数十万人;而保卫国土,死不屈者,亦不在少数;但其对国家贡献之大,于全局胜败有决定作用者,为衡阳守军。
薛岳与第三次长沙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结束,薛岳立即组织了对会战的经验总结。
1941年10月20日,蒋介石召开第三次南岳军事会议,会上,蒋对薛岳指挥的第二次长沙会战提出尖锐批评:“现在敌人要打我们的哪一点,他就可以打我们哪一点,他要占领我们长沙,就可以占领我们长沙。
他要几时进来,他要几时撤退,皆可以大喊大叫地用广播来通知我们,而且他一定能遵照他预定的时间,丝毫不爽的实施做到。
”这对于薛岳和第九战区无异于当头棒喝,意识到原来对第二次长沙会战的总结是肤浅的,于是继续深刻检讨了会战的经验教训,制定了新的作战计划。
应该说,此次南岳军事会议是及时而且重要的,对第三次长沙会战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准备作用。
第二次长沙会战的胜利,坚定了美国对日本施加压力的信心。
9月11日马歇尔批准的美国《主要军事政策》还担心日本打败中国,要“等待形势的进一步发展。
”长沙会战的进程显示了中国抗战的决心和实力,给美国人以鼓舞。
10月1日日军开始从长沙撤退,2日,赫尔国务卿即拒绝日本建议,坚决要求日本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南亚撤军,并中止了谈判。
而日本内阁接到美国的强硬表态后发生严重分歧,近卫首相主张对美国让步,军部反对。
13日,近卫召开五相会议,东条陆相坚决反对从中国撤军。
次日继续开五相会议,近卫首相再次问东条:“关于美国要求从中国撤军有没有让步的余地?”东条回答:“没有!”16日,近卫内阁在东条的要求下总辞职,东条英机就任首相。
18日发表首次内阁会议声明:“解决中国事变、确立大东亚共荣圈,以期对世界和平做出贡献,乃帝国之坚定国策。
”12月3日,东条指示军部给中国派遣军下达命令:“为建设大东亚新秩序,在攻略南方要域的同时迅速处理中国事变。
第三次长沙会战——对日阻截战2012-03-31 20:59:58| 分类:战史类作品|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第三次长沙会战——对日阻截战(胡博)本文刊载于《国际展望》第524期1941年12月7日,日本对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发动突然袭击,太平洋战争就此爆发。
第二天,日军“中国派遣军”第23军在南方军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同时,也从广州向香港发动进攻。
中国军队为了配合英军守备香港,命令第4战区策应香港方面的作战,并抽调第9战区的第2、4两个军南下增援。
此时在长沙地区与中国军队对峙的日军第11军发现这个情况后,立即以第3、6、40三个师团对长沙发动进攻,以期牵制中国军队南下,为第23军攻占香港等地提供有利条件。
于是,第三次长沙会战(日军称之为第二次长沙作战)爆发了。
由于第9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上将指挥得当以及坚守长沙的第10军官兵奋力抵抗,使得日军始终被遏制在长沙城下。
同时,薛岳上将又命令第26军、第73军从第6战区,第4军、第74军、第79军从广东、广西方面向长沙紧急集结,第20军、第58军、第78军、第99军从捞刀河以北南下,以期将日军第3、第6师团包围于长沙而聚歼。
日军第11军司令官阿南惟畿大将与他的参谋长木下勇中将见主攻长沙的第3师团接连攻击仍无法攻占甚为焦虑。
不久阿南大将又得到了关于“中国军队第9战区外线兵团正逐渐向长沙地区逼近”的情报,以及第11军参谋长木下勇中将等人的连番撤军要求,终于决定于1942年1月3日下达了撤军命令。
阿南惟畿大将的撤军命令要点如下:1、我军将敌军牵制在长沙方面,已达到策应华南我第23军之目的,并且扫荡了长沙市内大部地区。
大坪、青木飞行战队,密切地配合了本次作战。
2、我军自今停止扫荡长沙,于1月4日夜开始反转,应击溃残敌,先向汨水一线前进。
3、军主力应于朗梨市附近渡浏阳河,在其北岸等待集结,经过下列路线撤退:第3师团:麻林市—福林铺—伍公市(新市东6公里)道路。
第6师团:麻林市—栗桥(福村铺西8公里)—新市道路。
作战地界如下(线上属其西方属于第6师团):朗梨市—牌楼铺—平鹿嘴(枫林港东侧)—黄土坎(麻林市西侧)。
第3、第6师团的反转开始时间为4日日落后。
4、第40师团以一部留在金井附近,以掩护军的侧背,主力即时开始行动,向春华山前进,击溃其所在之敌,以利于军主力反转。
5、独立混成第9旅团向麻林市前进,以利于军主力反转。
6、……(略)1月4日,日军第3师团长丰岛房太郎中将为了救出陷入长沙城内的加藤素一少佐(第6联队第2大队长,以于1月2日为第10军预备第10师击毙,日军尚以为加藤少佐仍旧被围)以及隐蔽其撤退企图,对长沙发动了最后一次进攻。
但是所有的进攻均被守军第10军击退。
4日入夜后,第3、第6师团乘夜脱离战场,又长沙市郊分别向东山、朗梨市撤退。
当日军撤退的时候,坚守长沙的第10军军长李玉堂将这一情况及时汇报给第9战区司令长官部。
薛岳司令长官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命令原准备在长沙附近合围日军的各部队改变任务,转为由不同方向堵击和追击撤退的日军,以期“在汨罗江以南、捞刀河以北地区”“彻底歼灭败逃之敌”。
其部署为:1、罗(卓英)副长官为追击军总司令,指挥第26、第4、第73军于微日(5日)拂晓前开始,以第26军由牌楼铺、东屯渡经枫林港、麻林桥、梁家桥(福临铺东北8里)、麻峰嘴、栗山巷、长乐街道,向长乐街、伍公市追歼败逃之敌。
第4军由阿弥街、左家塘,经东屯渡、石灰嘴、青山市、福临铺、李家坡、双江口道,向新市、兰市河追歼败逃之。
第73军由长沙经石子铺、马鞍铺、新桥、栗桥、马山神、武昌庙、骆公桥道,向骆公桥、归义追歼败逃之敌。
2、杨(森)副长官为堵击军总司令,指挥第20军、第58军在象鼻桥(含)、福临铺、栗桥(含)自北向南堵击北溃之敌,不得任敌由长乐街、骆公桥间窜过汨罗江北窜。
3、王(陵基)副长官为东方截击军总司令,指挥第37军、第78军在枫林港以北、长乐以南地区,自东向西截击北溃之敌。
4、第99军军长傅钟芳为西方截击军总司令,指挥第99军及第140师,在石子铺以北、新市以南地区,自西向东截击北溃之敌。
第197师固守原防。
第99师之一部固守湘阴、营田。
随着1月4日入夜后日军撤退行动的开始,一场以中国军队追击和日本军队突围的战斗就此开始了。
1942年1月4日20时,日军第3师团兵分两路开始撤退,师团长丰岛房太郎少将命令师团部和所属第68联队先行撤退,命令第29旅团长石川忠夫少将指挥的第18联队断后,掩护师团主力撤退。
命令发布后,第3师团部由长沙东侧1公里的周家湾撤退,并于次日凌晨2时许抵达浏阳河畔东山军桥。
使日军头痛的是,这里的唯一一座可供部队撤退的军用桥梁却早已被中国军队第79军的破坏,师团长丰岛房太郎只能命令工兵第3联队直接涉水渡河架设浮桥,但是却遭到已经在河对岸构筑工事的中国军队第79军所属两个团的猛烈射击而行动困难,丰岛师团长无奈只得命令部队向浏阳河以南的磨盘洲行动。
中国军队第4军59师在师长张德能少将的指挥下,于4日夜由长沙城南向朗梨市迂回,从侧面向日军第3师团实施侧击。
与正在撤退的日军第3师团68联队第1、第2大队分别发生战斗,第59师并切断了日军联队部和所属第1大队的联系。
其中在清水塘地区,中国军队第59师的一个营与日军第68联队本部和担当护卫的第3大队第7中队发生战斗。
这个营见日军进入伏击圈后,先以手榴弹机关枪猛烈扫射,随后发起冲锋,并突破了保护联队部的第7中队防御阵线,直取联队部的军旗小队(第1大队1中队1小队),使日军联队部一度陷入恐慌。
可惜由于日军第2大队的及时增援,致使功亏一篑。
日军战史对此曾有生动描写,现摘录于下:“重庆军仍然在继续冲锋,迫近军旗已在咫尺之间,联队长的野宪三郎大佐拔出战刀,在紧要关头拼命战斗。
本部传令小队、军旗小队以军旗为中心,组成圆阵,与冲来之敌接战格斗,保护军旗。
军旗已危急万分。
田中象二中尉事后追述说:‘重庆军的手榴弹,投掷距离,如果再延长10米,人和军旗就都被炸飞了。
’”中国士兵越过简易小桥追击日军。
日军第68联队部在得到第2大队的增援后,丰岛师团长立即命令第2大队大队长横田庄三郎少佐对已经冲出阵地的中国军队第59师发动反击,同时命令“徒步部队、驮马部队和拥有多数伤兵的卫生队”各自编成突击班,在先头开路,乘黑夜强行前进。
在经过了一阵“急袭突破”之后,第68联队部和第2大队终于突破中国军队第4军所设置的重重防线抵达了位于东山渡河点西北方的李家湾子。
在战斗一开始就与联队部失去联络的第1大队由大队长鬼头三郎少佐指挥,在突破了中国军队第59师175团的层层阻击之后,也于1月5日6时许与联队部汇合。
日军第3师团另一路由第29旅团长石川忠夫少将率领的第18联队负责断后,当师团部和第68联队陆续撤退完毕后,石川少将指挥的第18联队也开始了撤退。
幸运的是,中国军队第10军由于在长沙城内顽强阻击日军的进攻,所部急需休整,对于第18联队的撤退并未展开攻击。
在该联队于1月5日凌晨2时许抵达渡河点西侧后,始得知了师团部仍在为架设浮桥而努力。
为了配合工兵部队的工作,第18联队长石井信大佐立即命令所属第2大队第7中队作为先头部队先行进至渡河点掩护工兵部队架桥,但是当这个中队前进至浏阳河畔对磨盘洲发起进攻时,再次遇到了对岸中国军队第79军的射击,中队长松本中尉阵亡。
5日黎明时分,日军第18联队主力与第3师团部汇合后,联队长石井大佐立即命令所属第1大队强攻在磨盆洲阻击日军的中国军队第79军阵地。
不久担负第29旅团部护卫任务的第2中队也赶来汇合,石井大佐于是将所部编为两个分队,一个分队由石井大佐亲自指挥向磨盆洲发动进攻,另一个分队护卫师团部、旅团部和联队军旗(这个时候,日军第3师团联队以上指挥部皆集中在一个地方)。
就在石井大佐率领的部队猛攻磨盆洲时,该联队的军旗也一度遭到威胁,后来竟由师团长亲自担负起保护军旗的任务。
原来当79军阻击日军时,逐渐发现了日军指挥部所在地(尚未判明是何级别的指挥部),于是该军军长夏楚中中将一面命令炮兵轰炸,一面组织突击队发起渡河冲锋,企图歼灭这个日军指挥部。
日军战史曾这样写到:“此时,步兵第18联队,将军旗安放在后岸民宅中。
可是,突然院中落下了一棵敌迫击炮弹,瞬间就将护卫军旗的哨兵上半身炸飞。
恰值那时,第3师团长丰岛房太郎中将正在安放军旗的隔壁房间,当即跑出来大声喊道:‘我来保护军旗,’亲自担任起保护军旗的任务”。
这是继第68联队军旗遭受威胁之后的第二次军旗危机。
当石井联队长率领的部队终于突破中国军队第79军的防线后,发现指挥部以及军旗遭到危险,立即命令跟随渡河的佐源贤一中尉率领的炮兵中队掉转炮兵向进攻指挥部的中国军队开火,暂时组织了中国军队的进攻。
随后,先于18联队撤退的68联队在突破重重阻击后,也赶到了渡河点与师团部汇合,并将渡河进攻的中国军队击退,使第3师团指挥部暂时摆脱了危险。
第3师团虽然在1月5日凌晨时分集中了所属部队,但是在接下来的进攻中始终无法突破守军第79军的阻击,第3师团伤亡达500余人。
于是在5日下午15时,丰岛师团长终于决定向第6师团撤退的朗梨市靠拢,以期与第6师团汇合,联合突围。
终于在1月6日凌晨,第3师团借助了浓雾的帮助与第6师团会合了。
晚第3师团两个小时撤退的第6师团在撤退途中十分幸运。
由于后卫部队部署得当,第6师团撤往朗梨市的军桥仍在日军的掌握中。
此外第6师团在撤退中并没有遭到中国军队的阻击和追击,在5日拂晓时分顺利抵达朗梨市。
当第6师团长神田正种中将得知第3师团的突围情况后,于是命令所属第23联队第2大队掩护第3师团向朗梨市方向的撤退。
但是第13联队的第2大队明显面队数倍与己的中国军队,掩护的任务并没有达成,反而在第3师团直接指挥的第6联队第2大队的“收容”下向朗梨撤退。
就在第3师团与第6师团在朗梨市成功汇合后,第6师团的好运就此终止,因为尾随追击的中国军队第4、第26、第79军等部已先后追击至朗梨市附近,并向朗梨的日军发起围攻态势。
日军的两位师团长经过商议后决定联合突围,并留下第6师团的第45联队在朗梨固守,以掩护主力部队的撤退。
在完成任务后,第45联队也与6日11时放弃了朗梨市。
日军两个师团在经过1天的联合突围后,终于在1月7日凌晨撤抵捞刀河北岸、枫林港地区。
另一路撤退的日军第40师团在向春华山撤退途中遭到中国军队第37军的多次阻击与侧击,担负师团左侧掩护任务的第236联队为了收容伤员而为中国军队第37军追着打,损失最为惨重。
由于1月6日这天浓雾弥漫,中国军队第37军在追击时突然与日军第236联队遭遇,并当场打死在前沿观察“敌情”的236联队第1大队第3中队第2小队长弘田哲男少尉,随后双方陷入混战。
1月7日黎明时分,第37军由北、东、南三个方向对日军第236联队据守的双华尖、仙姑殿发起总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