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古诗诵读 舟夜书所见》导学案 鄂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3.03 KB
- 文档页数:3
《舟夜书所见》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学习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能经过阅读和想象,感情诗的境界、背诵古诗。
教课要点:朗读、感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形。
教课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解题知作者1、今日,余老师和大家学习一首古诗,相信经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获取进步和提升。
2、这首诗就是——(板书:舟夜书所见)请同学们齐读诗题,感谢同学们嘹亮的嗓童,请看看余老师的手势再读一遍诗题。
(手势突出“舟夜“和”书“,以及”书“和”所见“之间的逗留。
)3、读了诗题,聪慧的小朋友能不可以从中认识到一些诗的内容呢?(在教师的手势提示下,学生回答:一夜晚,诗人在船上把看到的景色写了下来。
只有可能学生对“书”的意思产生联系,教师以“书写”一词指引学生理解。
)突出“所见”一词,并在课题下的“所见”一词下划横线。
4 、那首诗的作者是谁呢?请大家把书翻到89 页,谁来告诉大家?(可以由常常读课外书,识字多的同学说出“棵”、“慎”、“行”的字音。
实在不会就查字典)(教师板书:查慎行)诗人棵慎行,同学们认识吗?这样吧,我们这儿有一段关于诗人查慎行的介绍,我们来看一看。
(出示课件,你知道了什么?)[ 谈论:导题快慢,运用激励性谈论激发了学习兴趣和信心,依照读题状况,用手势点拨,意会了题意,丰富了语感,从而自主认识作者。
]二、整体感知,读正确读流利。
1、在学习古诗前,让我们回忆一下从前是如何学习古诗的?(对学生学情地及时掌握)2、那我们就来读读这首古诗吧。
把字音读准,把古诗读流利,自由读,开始吧!3、(出示课件)指名读。
(谈论:感谢学生们地英勇朗读)4、正音:1)见: xian 。
回忆《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xian )牛羊。
“读字。
再读一读这行诗,(指名:多读,再齐读。
)2)萤:( ying )后鼻音,保( cu)平舌音,读字,再分读一读这两行诗。
(渗透节奏感。
)5、邀上你的好伙伴读。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导学案(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导学案第1篇】学习目标: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教学难、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感情。
课前准备:1、课文挂图,课文朗读磁带。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教学过程: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
(1)引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课堂交流。
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问题,教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
(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2、听课文朗读磁带。
(1)边听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2)指名描述画面,其他同学说说是诗中的哪一句,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3)再听录音,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导学案【第1篇】学习目标: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教学难、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感情。
课前准备:1、课文挂图,课文朗读磁带。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教学过程: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
(1)引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课堂交流。
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问题,教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
(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2、听课文朗读磁带。
(1)边听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2)指名描述画面,其他同学说说是诗中的哪一句,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3)再听录音,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一、教学目的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能正确背诵、默写《舟夜书的见》这首古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1.根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中描绘的美丽景色。
2.用自己的话表达诗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要绚丽的鲜花。
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
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出示小黑板,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舟夜书所见》这首古诗。
(三)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查慎行所见。
2.解诗题。
(1)逐字理解。
舟:船。
书:记。
所见:见到的东西。
(2)请学生补上诗的抒情主人公,再说说题目的意思。
作者查慎行记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
(四)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
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散作”的“散”读作“sàn”,不要读作“sǎn”。
3.指导学生学习诗中的生字。
“孤”字右边是“瓜”,不要写成“爪”。
“萤”字是上中下结构,下部分是“虫”,不要写成“火”。
4.齐读《舟夜书所见》这首诗。
5.解词连句知大意。
(1)指名读第一句。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2)让学生从中找出不懂的词语,逐一解释。
月黑——没有月亮,一片漆黑。
见——现。
渔灯——渔船上的灯火。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萤——萤火虫。
(3)让学生将这些词的解释连起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漆黑的夜无,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洒面上。
《夜书所见》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夜书所见》,背诵并默写。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古诗的韵味,培养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的画面。
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难点感悟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复杂情感。
三、知识链接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
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
生卒年不详。
曾任朝廷小官。
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四、学习过程(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二)理解诗意,想象画面1、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交流汇报,教师点拨。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诗句意思: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诗句意思: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夜深了,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3、闭上眼睛,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三)深入探究,体会情感1、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引导学生了解诗人身处异乡,在秋夜触景生情。
2、从哪些词句中能体会到诗人的思乡之情?“江上秋风动客情”,秋风触动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想到孩子们在快乐地玩耍,而自己却漂泊在外,更增添了思乡的愁绪。
3、诗人的思乡之情是如何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萧萧的梧叶、寒冷的秋风,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烘托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四)诵读古诗,感悟意境1、自由朗读,读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2、配乐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味。
3、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1、收集其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夜书所见》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夜书所见》这首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3、学习通过观察周围环境和生活细节来感受秋天的特点。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体会古诗中通过写景来抒情的表达方法。
2、难点领悟诗句中一些字词的精妙之处,如“萧萧”“挑”等。
感受古诗的意境,培养对古诗的审美能力。
三、学习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注释法: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降低理解难度。
3、想象法:根据诗句描绘的画面,展开想象,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秋天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
当秋风吹过,落叶纷飞,你们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夜书所见》,看看诗人在这个季节里有怎样的所见所感。
(二)作者简介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
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
生卒年不详。
曾任朝廷小官。
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三)初读古诗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正音。
3、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
4、学生再次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味。
(四)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和纠正。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重点字词和诗句。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风声。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夜深了,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五)体会情感1、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诗人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和儿童捉蟋蟀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小学三年级语文《舟夜书所见》教学教案《舟夜书所见》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三年级语文《舟夜书所见》教学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三年级语文《舟夜书所见》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会认生字“萤”、“微”、“簇”。
2、正确流利地读古诗,读出情感,熟读成诵。
3、结合画面和注释,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描绘透过诗句看到的美丽夜景。
4、象诗人一样发现生活中细小的美,能大方地说一说。
教学重难点: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读出情感,说出体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解读诗题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清代诗人查慎行经常畅游于山水之间。
他饱览过无数奇观异景。
一个宁静的夜晚,游玩了一天的他独自坐在船上休息,没想到却被此时河上美景深深吸引。
他不禁诗兴大发,提笔写下:板书课题:舟夜书所见2、师:昕了老师的介绍,同学们也预习了,你们知道诗人坐在船上写下的是什么吗?师: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呢?师:对,夜晚诗人坐在船上写下了美景。
来,一起读读诗题!3、齐读课题。
师:诗人看到的怎样的夜景呢?让我为大家吟一吟(音乐)二、读准读顺,读出韵律师:好多同学都已跃跃欲试,请打开书60页,轻声读读诗,注意把生字读准。
(生自读)师:读给同桌听听,字没读准帮她纠正过来。
( 同位互读)师:谁愿意第一个试试读给我们听听。
(指一生读诗)师:强调“萤”是后鼻音,“簇”是平舌音,“微”字读得轻而准!大家一起来读读。
师:谁再来读一读古诗,不但一丝不苟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
师:谁来点评他的朗读!你的朗读让大家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
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两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师: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生:(齐读诗歌)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画面、读出来情绪来。
三、营造氛围,体验静之美师:在这个宁静的夜晚,迷人的夜色中,诗人正被这河上美景深深吸引,同学们现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河上的美景,你一定能看到一番特别的景致。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导学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导学案第【1】篇〗学习目标: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教学难、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感情。
课前准备:1.课文挂图,课文朗读磁带。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教学过程: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
(1)引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课堂交流。
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问题,教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
(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2、听课文朗读磁带。
(1)边听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2)指名描述画面,其他同学说说是诗中的哪一句,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3)再听录音,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夜书所见》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会认“促、忆”等 7 个生字,会写“促、深”等 10 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意境。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生字的读音和书写,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三、学习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想象法:结合诗句,展开想象,描绘出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3、探究法:对诗中的重点词句进行探究,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一个秋风瑟瑟的夜晚,诗人叶绍翁独自在外漂泊。
当他看到周围的景象时,不禁思绪万千,于是写下了一首名为《夜书所见》的古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感受诗人在那个夜晚的所见所感。
(二)初读古诗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和节奏。
3、学生再次朗读,画出诗中的生字词。
(三)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促、忆、异、逢、佳、倍、遥、遍、插2、学生认读生字,教师正音。
3、重点指导“促”“深”“忆”的书写。
(四)理解诗意1、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交流汇报,教师点拨。
(1)“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诗句意思: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引导学生想象: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的声音是怎样的?诗人为什么会感到寒冷?(2)“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句意思: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夜深了,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思考:诗人是怎么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的?这一灯火给诗人带来了怎样的感受?(五)体会情感1、再读古诗,思考: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诗人通过描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