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意识的强化与雅俗互动的文学态势
- 格式:pdf
- 大小:47.52 KB
- 文档页数:1
受众意识与雅俗文学的分野李中华(湖南工业大学,湖南 株洲,412007)摘要:在中国,文学的雅俗之分曾是一个历史问题,比及今天,依然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较多,理论成果也十分丰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现实的新变,已呈现某种不足。
有感于此,拟从受众意识!这一新的角度作出新的阐释:雅文学乃是一种主要面向知识者受众的小众!化写作,俗文学则是一种面向普通受众的大众!化写作。
关键词:受众意识;文学;雅与俗中图分类号:I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142(2006)03-367-04在中国,雅俗问题,一直是人们特别是知识分子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可谓历久弥新。
在文学史上,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有风雅之分(即后世的俗雅之分)。
比及今天,雅俗问题依然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因为伴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逐渐确立以及大众传媒的繁荣发达,大众文化在20世纪90年代异军突起,从前受压抑的俗文学一时蔚为大国,对雅文学形成了分立和某种程度的挤压之势。
在这样一种情势之下,认真地、科学地审视雅俗文学之间的分野及产生的影响,是一项十分紧迫且有意义的事情。
一、历史上对雅俗问题的理论分析及其不足由于中国有几千年的雅俗分野,因此这方面的理论成果十分丰富。
总括自有雅俗文学的区分以来对雅俗文学的分析,我们大致上可以将之概括为以下三点:(1)以价值论雅俗。
文学雅俗的区分在哪里呢?∀毛诗序#认为: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 风!即是今人之谓俗!。
∀论语正义#中则这样解释:王都之音最正,故以雅名;列国之音不尽正,故以风名。
!按照中国古代社会的观念: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风!(即俗)雅!之分中就有了明显的高下尊卑的意味。
到了战国诸子时代,这一观念更为浓厚了。
譬如儒家,荀子就说: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
Broadcasting & Television广电聚焦34 传媒∷MEDIA 2021.1(下)创新、强化、融合、亲民:《主播说联播》栏目对《新闻联播》的文化形象建构文/金旭阳《主播说联播》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于2019年7月29日正式推出的一档短视频栏目。
自上线以来,这档节目便“吸粉”无数,频频登上热搜榜。
与过去庄重、严肃的风格不同,《主播说联播》凭借着《新闻联播》主播们妙趣横生的表达、机敏丰富的动作表情、故事化的讲述方式,对传统电视“播”新闻做出了新的尝试。
《主播说联播》充分整合了《新闻联播》与短视频平台的优势,针对社会热点事件进行评论,其篇幅短小精悍、言语拿捏恰到好处以及竖屏播放的新形式都极大地迎合了大众碎片化的阅读习惯。
这次创新不仅让《新闻联播》巩固了受众基础,也重新建构了《新闻联播》的文化形象。
一、《主播说联播》中《新闻联播》的文化形象建构机制随着新媒体技术兴起、网络语态的盛行,以及受众群体年轻化的影响,以《新闻联播》为首的时政新闻类节目也积极投入到转型发展的潮流中,文化形象随之被重新建构。
1.创新:短视频+《新闻联播》实现传播方式的新变革。
当下,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是互联网时代不可逆的传播趋势。
在全新的媒介生态背景下,传统电视的受众在不断萎缩,更多年轻群体把社交和信息浏览的阵地转移到网络和移动终端上。
即使是《新闻联播》,也日渐陷入了受众被分流、收视率下降的尴尬境地。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
作为主流媒体栏目的权威代表,《主播说联播》正是《新闻联播》在应对传媒环境变革、勇于自我革新的一次创新之举。
自《新闻联播》开通微信公众号之后,“主播说联播”和“联播划重点”成为固定栏目,随之,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上均开设了官方账号。
[收稿日期]2007-06-03 [作者简介]高春民(1983-),河南扶沟人,200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艺美学研究。
第29卷 第4期2008年4月哈尔滨学院学报J OU RNAL OF HARBIN UN IV ERSIT Y Vol.29 No.4Apr.2008 [文章编号]1004—5856(2008)04—0119—04介于雅俗之间的审美趣味高春民(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46)[摘 要]中外文学史上自古存在着两类审美趣味较为相对的文艺作品。
高雅文艺之雅与通俗文艺之俗的审美趣味本身就是相对的,但并非不可调和。
雅与俗可以相互融合、相互渗透,雅俗共赏被认为是文艺作品的理想的审美趣味。
[关键词]雅俗共赏;审美趣味;大众文化[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一、雅俗之辨 文艺的雅俗之争古已有之。
中外文学史上自古存在着两类审美趣味、审美风格较为相对立的文艺作品。
一类是较为高雅的文艺作品,如中国古代的格律诗,古希腊时期的悲剧诗,追求的是意境与崇高。
一类是自古有之的民间歌谣、传说等文艺作品,追求的是质朴与真实。
作为审美范畴,“雅”与“俗”其本身就是相对立的,蕴籍着极为浓重的褒贬意味,表现出价值体系与社会群体的差异。
就价值体系的差异而言,雅俗之别表现在主流文化和精英意识与大众文化的通俗审美意识之间的对抗与疏离。
中国古代,“雅”都是士大夫阶层所特有的,雅文化是士大夫文化和贵族文化;“俗”则属于平民百姓的,下层人民的,俗文化就是下层人民的俚俗文化。
在古代的文化系统中,雅文化与俗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井水不犯河水的,但在今天看来,雅俗之间的区分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皆为准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角都可以赋予雅与俗的不同理解。
如果静态地分析某部作品,辨其雅俗,并非难事。
但雅与俗同其他概念一样,有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群体对文艺雅俗的看法并不一致。
就欣赏者个体而言,不同时期由于不同的心境对同一部作品也会做出不同的雅俗判断。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与对照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中国和西方都有着辉煌的文学传统。
中国古代文学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而西方文学则以其独特的理性和情感表达方式而享有盛誉。
本文将比较和对照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一些关键方面,以展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魅力。
一、受众与文学理念首先,中国古代文学和西方文学在受众群体上存在显著差异。
中国古代文学常以精致的诗词和雅俗共赏的戏曲形式为重要表达方式,旨在触动广大读者和听众的情感共鸣。
相比之下,西方文学更加注重对当代社会和个体的批判性思考,呈现出更为广泛而多样化的题材和形式。
其次,中国古代文学追求的核心理念是崇高与境界的达成,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智慧。
而西方文学则更加注重个体情感和心灵的表达,强调自由意志和多样性,对人类生活中的挣扎和矛盾进行探索和揭示。
二、文学题材与创作手法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是丰富多样的题材和创作手法。
从《诗经》到唐宋诗词、元曲,中国文学涵盖了宗教、历史、哲学、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这些作品不仅以文艺形式表达了个体情感和心境,也展示了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
在创作手法上,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象丰富、修辞精湛和笔墨独特。
相反,西方文学更加注重现实生活的描写和个人体验的表达。
从莎士比亚的戏剧到现代小说和诗歌,西方文学通过细致入微的人物塑造和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来吸引读者。
同时,西方文学也尝试了各种不同的写作风格和技巧,如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将文学创作推向了不同的极限。
三、价值观与人物形象中国古代文学和西方文学在价值观和人物形象上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中国古代文学强调道德意识和传统美德的追求,尊崇圣人和贤人的榜样形象。
比如《论语》中的孔子被视为至圣先师,他的思想和行为成为后来文人士大夫学习的对象。
而西方文学则更加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主观性,英雄人物常以他们的英勇、无畏和创造力而受人尊敬,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雪莱的弗兰肯斯坦。
《百家讲坛》栏目分析本文主要回顾了《百家讲坛》栏目的发展概况、定位;成功的经验;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百家讲坛》栏目的进一步推广;作者特别指出,不管怎么说,《百家讲坛》都是一项优秀的电视栏目。
关键词百家讲坛受众受众定位栏目简介:一、《百家讲坛》栏目概况:1999年,湖南卫视凭借岳麓书院丰厚的人文地理优势,率先开设了《千年论坛》,开创了中国电视论坛节目的先河。
接着,电视讲坛类的节目不断涌现。
2001年,凤凰卫视匠心酿造《世纪大讲堂》;中央电视台也推出了以“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为宗旨的《百家讲坛》。
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各种讲坛性质的栏目逐渐出现在各级电视台,现在形势已经蔚为壮观。
在这些栏目里面,我接触的最多估计也是很多读者接触的比较多的就是央视的《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第十套(CCTV-10) 2001年7月9日开播的汇集名家名师的讲座式栏目,栏目宗旨为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
选题范围包括大学通选课、选修课精华;名校有影响的专题讲座、主题演讲;社会各界学者、名流的精彩演讲。
选择目前大家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选题。
形式不拘一格,学理性与实用性并存,权威性与前卫性并重,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重视传播互动。
《百家讲坛》栏目开播四年多以来,栏目的满意度逐年提升,2005年栏目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收视率日创新高,影响力也日益扩大。
《百家讲坛》已经成为科教频道的品牌栏目。
《百家讲坛》栏目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百家讲坛》栏目坚持“《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的节目制作理念,不断培养专家、学者的公众意识,不断强化媒体为受众着想的服务意识。
经常重拳出击,力推精品,打造更多具有公众意识的专家、学者,最终实现多方共赢。
二、百家讲坛的一些定位:说起一档节目,首先必须明确一下栏目定位。
文学批评知识:文學批評與文學意識形態和文化傳承在现代社会中,文学批评是一门被广泛研究和实践的学科。
它不仅是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文化传承和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进行文学批评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文学意识形态和文化传承的因素。
首先,文学批评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手段。
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文学作品被认为是一种反映时代精神的重要载体。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和批评,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风貌和文化发展方向,进而传承和延续这种文化价值观念和传统。
其次,文学批评也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
意识形态是指一种关于社会、政治和经济问题的基本认识和看法。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文化产品,自然也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
在进行文学批评时,我们需要时刻关注作品所反映的意识形态,并对其进行分析、评判。
只有通过更深入的理解和研究,才能确保我们对文学作品的批评是客观、公正和中肯的。
最后,文学批评的实践也是一种文化交流的渠道。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学作品有其各自的特点和文化背景,因此在进行文学批评时需要考虑到文化差异和沟通障碍。
通过跨文化交流和批评,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并尊重其他文化,促进各个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从而实现文化多样性的创新和繁荣。
总之,文学批评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我们综合考虑文学意识形态和文化传承的因素。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批评理论和方法,同时也需要注重文化交流和多元化的文化视野,以实现文学批评和文化传承的双重目标。
《文学概论试题(第一到八章)一、填空1、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文艺家是。
2、目前,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分为、、。
3、面对创作—作品-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艺术消费这统一的文学活动系统,把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视角和方法融合在一起的理论是。
4、在西方文论中,有名的“直觉”说是由意大利美学家提出的。
5、美国著名学者、在《文学理论》一书中,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者进行了区别。
6、诞生于马克思主义为文艺学开辟了新篇章。
7、文学社会学在中国可以上溯到孟子的说。
二、名词解释1、文艺学2、文学理论3、文学批评4、文学史5、文学社会学四、论述题1、阐述文学理论的性质。
2、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有哪些?划分依据是什么?一、填空1、在《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一文中,首次用反映这个词说明了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2、完整地提出并论述“审美意识形态”这个概念的是西方和东方信仰的学者。
3、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反映论把文学看成是主体对于客体的的认识。
4、马克思主义认为,从现代的经济学观念看,文学是一种。
5、宣扬形式对内容的超越,往往用现代语言学来解释文学的本质的是。
6、人本主义的文论把作为文论研究的核心。
7、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以作为理论指南。
8、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要具有,体现时代精神。
9、马克思、恩格斯总结西方19世纪以前的文学实践,批判继承西方古典美学,特别是古典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文学理论。
10、20世纪被称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二、名词解释1、文学活动论2、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3、艺术交往论4、法兰克福学派5、艺术生产论四、论述题1、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本观念是什么?如何认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2、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应注意哪几个问题?一、填空1、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游戏说的是西方文艺理论家。
中国古代文学的大众化问题摘要:当前古代文学表面的风光热潮与深层的曲高和寡之间存在巨大落差,大众化问题作为教研的出发点和目的地所在不容忽视。
笔者以为,贴近实际、通俗易懂、体现人文性和审美性、充分借助现代传媒,才能加快大众化步伐,最大化的发挥古典文学应有的影响力。
关键词:古代文学大众化学术普及鲁迅先生曾在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中指出“文艺本应该并非只有少数的优秀者才能鉴赏”,“倘若说,作品愈高,知音愈少,那么,推论起来,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①。
这句话对于古代文学的研究和传播也是适用的。
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一个部分,深刻而生动地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其在现代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当前国学热虽然持续升温,但是古代文学受众范围比较有限,多数时候还是被束之高阁,这是影响其繁荣发展及文化建设功能发挥的最大绊脚石。
近年来有些学者开始关注古代文学研究的当代性问题及学术普及工作,这些只是古代文学大众化问题上的一部分,对整个古代文学的大众化问题关注者甚少,存在缺失。
因此,大众化问题应该是古代文学教研的出发点和目的地所在。
古代文学虽然离我们时代久远,但并不意味着它就应该是枯燥无味、曲高和寡的。
很多时候,只要用心挖掘、品味,它就像一座古墓,充满了玄机和珍宝。
研究成果就是其中的玄机和珍宝,它不是每个普通大众都能挖掘到的,但研究者能挖掘到。
因此,本文所谈的古代文学的大众化,不是让每个人都成为学者,而是进行学术普及工作,使古代文化在大众文化中占一席之地,雅俗共赏。
这并不是要降低标准,一味迎合大众低俗需求,而是通过古代文学的研究、传承、传播使大众文化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提高大众文化品味。
一、表面的热火朝天与深层曲高和寡的落差当前国学热持续升温,古代文学呈现出了繁荣的一面: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设国学启蒙课程,很多大学设立了国学班或国学研究院,北大、清华、复旦、人大等高校也曾纷纷开办国学班,全国几乎所有高等学校都开设了“大学语文”的必修课或选修课,众多“大学语文”课本中古代文学内容几乎都占绝对优势;古代文学教研和科研文章日增、研究角度、方法日益翻新,几乎到了“四海无良田的境地”②;一些研究者开始关注古代文学研究的当下问题,如俞香顺在《中国荷花审美文化研究》中提到“从文学与文化角度研究中国花卉也体现了古典文学研究的开放意识和当代意识”,“其研究的原动力或者说是归宿点都是为了提升当前博兴的‘花卉热’内涵,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品位,从习焉不察的花卉中去了解中华民族悠久深厚的文化传统,从而增强爱国信念和民族自信心”③。
《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当代文学现象》篇一一、引言在当下信息高速传播的社会背景下,大众文化以各种形式深深渗透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社交网络,影视剧,还是娱乐综艺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价值观。
在这一背景之下,当代文学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部分,自然也受到了大众文化的影响,从而呈现出新的文学现象。
本文旨在分析大众文化如何影响当代文学的发展,并探讨这种影响下产生的文学现象。
二、大众文化的定义与影响大众文化,指的是以大众传媒为载体,以广大群众为接受对象的文化形式。
它以通俗性、流行性、娱乐性等特点,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
在当代社会,大众文化的影响力无处不在,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影响了文学的创作和传播方式。
三、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当代文学现象(一)网络文学的崛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广泛使用,网络文学逐渐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文学以其开放、自由、互动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的读者和创作者。
同时,网络文学的创作和传播方式也深受大众文化的影响,例如网络小说中的“爽文”风格,就是以读者为中心,追求阅读快感的一种表现。
(二)影视剧对文学的影响影视剧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影视剧的火爆会带动相关文学作品的热销,如一些热门的小说会被改编成影视剧,从而引发更多的读者关注。
另一方面,影视剧的叙事方式和视觉效果也对当代文学的创作产生了影响,使得一些文学作品更加注重情节的紧凑性和视觉的冲击力。
(三)多元化和跨界合作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当代文学的创作越来越多元化和跨界合作。
例如,一些作家开始尝试将其他艺术形式(如音乐、绘画等)融入文学创作中,形成一种跨界的艺术形式。
此外,一些文学作品也开始与其他产业(如游戏、动漫等)进行合作,通过跨界合作的方式扩大影响力。
四、当代文学的应对策略面对大众文化的影响,当代文学应如何应对呢?首先,当代文学家应保持对生活的敏感度和观察力,从中汲取创作灵感。
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历史格局和流变脉络徐雷(南京邮电学院,江苏南京210003)[ 摘要] 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流变与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改革密切相关,并受到西方‚脱口秀‛的影响。
它的发展史分为传统的谈话节目和新式的谈话节目两个阶段。
其中,1960 - 1966 年是我国传统电视谈话节目的发轫期;1976 - 1987 年是我国传统电视谈话节目的复苏期; 1987 - 1992 年是我国新旧电视谈话节目的过渡期;1992 - 1996 年是我国新式电视谈话节目的起步期;1996 年至今是我国新式电视谈话节目的勃兴期。
在不同的时期,节目形态迥异、特征有别。
[ 关键词] 电视谈话节目历史流变特点[ 中图分类号] G210 . 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1 - 5454 (2004) 03 - 0097 - 04大众传媒是社会的望哨和监视器,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动荡或多或少会通过媒介形态和传播内容反映出来。
大众传媒本身也是科技发展的产物。
罗杰〃菲德勒说‚:传播媒介的形态变化,通常( P19) 从报是由于可感知的需要、竞争和政治压力,以及社会和技术革新的复杂相互作用引起的。
‛1刊、广播、电视到网络的发展历程来看,的确如此。
这些‚驱动程序‛对具体的某一节目形态的嬗变而言,同样适用。
因此,考察、梳理我国电视谈话节目流变的历史轨迹,必须紧扣世界和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改革的宏观背景,既重视我国新闻事业指导思想方面的变化对媒介结构、功能、形态的影响,也不能忽略技术因素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
就早期的电视谈话节目而言,技术因素和设备、资源所起的制约作用也许更为明显。
世界电视事业从1936 年11 月诞生到现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特点是娱乐性,节目形态以电视剧和综合节目为主;第二阶段的特点是纪实性,节目形态以社会纪实报道为主; 第三个阶段的特点是思考性,节目形态以谈话和讨论类节目为主。
雅俗并举:白蛇叙事于英语世界的传播路径研究武越高圣兵内容提要在文化多元共生的全球化局面下,中国传统民间文学“走出去”的进程面临译介途径单一与力度不足的困境。
白蛇叙事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学海外译介形式最为多样、成果最为丰硕的典范,其在英语世界的“转型”集中于叙事方式和作品样态两个层面"文学翻译、学术研究和文艺改编对白蛇叙事的域外传播和世界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白蛇叙事为例观照中国传统民间文学的海外译介路径,在开放性的标准之下多维度地开展学术研究、文学译介和文艺改编,或能推动民间文学“走出去”的进程。
关键词传统民间文学白蛇叙事英语译介文艺改写引言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受到学界和译界的广泛关注。
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之一,民间文学记录并承载了世人对宏观宇宙与微观生活的思考与想象,是民众生活智慧的结晶,亦是“民众狂欢的形式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方P,2009)。
作为民族智慧的历史沉淀,中国传统民间文学包含了丰富的历史记忆,这些记忆既是中国社会文化传统的集中彰显,也是了解古代中国与当代中国社会新样态的工具。
因此,传统民间文学的海外传播与世界化进程对于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中国传统民间文学海外传播的进程却始终步履蹒跚,在译介数量、传播范围与受众接受度等方面均有待提升。
究其原因,译者译介动力不足、译介选材不契合译入语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诗学传统、译入语社会固有的傲慢与偏见等,都对“中国文化形象建立和传播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构成消极影响”(吴赞、顾忆青,2012)o在传统民间文学作品海外传播乏力的大背景下,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的白蛇叙事经由译者、文学家、艺术家的翻译与改写而进入英文世界,其叙事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译介成果的丰富程度为其他传统民间文学作品所不曾有,是传统民间文学海外传播的典范。
本文梳理白蛇叙事在英语世界的传播途径,集中探讨文本译介、学术研究所代表的自上而下的译介方式与文学改编、艺术改编所代表的自下而上的推介方式对白蛇叙事海外传播与接受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期能为中国传统民间文学的海外译介提供新思路,助力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与发展。
试对本世纪20年来的各种文学新现象、新形态进行分类介绍论述。
本世纪以来,文学界涌现出了许多新的文学现象和形态,它们反映了社会、文化和技术的变革。
以下是对本世纪20年来的各种文学新现象、新形态进行分类介绍论述:1. 网络文学: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文学迅速崛起。
这种文学形态主要通过网络传播,作者和读者可以直接互动。
网络文学包括网络小说、微信公众号文章、论坛贴子等。
它具有传播速度快、题材多样化、读者互动性强等特点,吸引了大量年轻读者。
2. 移动阅读: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阅读成为了现代人的主要阅读方式。
移动阅读平台如电子书、阅读APP和社交媒体上的阅读内容等,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阅读选择,也促进了作品的推广与评价。
移动阅读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还为作者提供了更广泛的展示平台。
3. 虚拟现实文学:虚拟现实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
虚拟现实文学以360度全景、交互性和多元媒体呈现为特点,让读者通过虚拟现实设备进入文学世界,亲身体验故事情节。
这种文学形态使文学作品更加身临其境,涉及人们的多重感官体验。
4. 多媒体文学:多媒体文学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介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文学形态。
多媒体作品通常通过电脑、平板电脑和手机等媒介展示,使读者可以实时获取不同形式的信息,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传达效果。
5. 科幻文学: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科幻文学在本世纪逐渐崛起。
科幻文学不仅通过构建未来社会、探索科技发展对人类的影响等方式,反映了人类对未知的探索和对技术伦理的思考,还提供了关于人类未来的各种可能性。
6. 实证文学:实证文学以真实的事实和经验为基础,通过创作性的手法进行重构和再现。
这种文学形态常常与调查报告、纪实文学、实地调研等结合,旨在揭示社会现象、问题或历史事件的真相。
7. 边缘文学:边缘文学是指对边缘群体或边缘现象进行创作和关注的文学形态。
它关注社会底层、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和问题,并试图通过文学创作为他们发声,向社会传递他们的声音。
中国文学发展的总趋势——以俗为主,雅俗共赏鲁迅在阐述文学起源时,告诉我们:首先,文学的初始时期是口头创作,它的受众是劳动人群;其次,文学的原始功能是劳作中的“自娱”和闲暇时的“消遣”,绝没有后来人们所推崇的“载道”的使命。
文学源于民间,被鲁迅称为“杭育杭育”派的先民的“作品”是俗文学的源头,中国诗歌源头的《诗经》, 其中“国风”和“小雅”里的诗歌绝大多数都是来自民间的歌谣,“男女有所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
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
”(何休的《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这段话说得很明白,年老无子者充当“采诗官”,在最底层的民间求诗,按乡、邑、邦国的社会组织层层上达,最后才汇总到周天子那里。
其中一些咏叹离乱、讽刺当局愤叹丧亡的诗篇,抒发的思想情感,莫不和民众息息相通,现实主义精神体现得非常明显。
特别是民间小儿女们的恋歌,更是反映了主体精神的自由,璀璨夺目,光耀千古,其遣词用句的自由奔放,比兴手法的运用自如,也都具有浓重的民歌色彩。
可见,《诗经》在当时是相当通俗的,它是入俗乐、唱俗曲、歌俗事、娱俗心的。
虽然后世的注释家们不断地遮掩其本来面目,把它抬进了高雅的文学殿堂,但它的根在民间。
俗文学具有原创性并充满活力,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乏优秀的作家与作品,如被誉为四大经典名著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以及近代的《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等都是出自于民间文人之手。
从文学产生的根源和演进动力来看,应承认,俗文学是一切文学的母体。
《诗经》中的“风”即是一大量生动的民歌创作。
当时的文人攀仿民歌创作,才有了“雅”“颂”之类的作品。
在此之后,《楚辞》中的“九歌”,汉代的(乐府诗》,唐代的《新乐府》,以及后来的六朝志怪小说、唐代传奇、宋代话本、明清小说,大多也创始于民间,流传于民间。
中国真正开始俗文学研究并将之设立为“俗文学”学科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它肇始于清末我国甘肃敦煌莫高窟石室中唐代文物的重大发现,其中藏经室中所藏大量手抄写卷涉及唐代通俗小说、通俗诗歌、说唱文学、俗曲等,弥补了我国文学史研究的一大空白,1916年,日本的狩野直喜首次提出“中国俗文学”的概念。
湖北省高中名校2023届高三第三次联合测评语文试卷本试题共8页,23题。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时间:2023年2月1日上午9:00-11:30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逸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雅俗互动是推动审美意识变迁的基本动力之一。
雅俗关系贯串于生活境界、宗教境界和审美境界之中。
在审美趣味的发展历程中,俗是审美趣味发展的源泉,由俗而雅,由雅俗互动而创新,文学艺术的雅俗包括题材的雅俗和体裁的雅俗等,并体现在趣味和艺术样式中。
成功的作品其雅俗无关优劣,更无关成败,而是互补共存,共同体现出全社会的审美趣味,并且积极互动,共同推进了审美趣味的发展。
雅俗观念在中国有着一定的变化和差异,自古就有雅俗区别。
最初曾以王室官方趣味为雅,民间趣味为俗,后来又常常以文人趣味为雅,以普通民众为俗,逐步演变为雅谓上层和精英趣味,俗谓底层和平民趣味。
雅俗审美趣味的差异,关乎地域和社会阶层,在先秦就很注意区别,例如先王之乐与郑卫之音的区别。
我们在与雅相对举讨论俗的时候,俗主要指通俗,是作为积极意义的俗,而排除作为贬义的俗。
通常所谓避俗、脱俗,乃是脱庸俗,但通俗依然是市井、世俗的体现。
俗的东西常常接近日常生活,往往是民间的,大众的,率性而为,自然纯真,纵情任达,不矫揉做作。
徐渭说:“语人要紧处,不可着一毫脂粉,越俗越家常,”俗也常常不拘成法,乃至可以惊世骇俗。
俗的内容更侧重于感性,更易于感发情意,震撼心灵。
冯梦龙《古今小说序》云:“虽日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而深也。
文学接受文学形式意识形态在文学的海洋中,文学接受是一种独特的意识形态,它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反应和体验。
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意识形态在文学接受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探讨文学接受和意识形态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一个主题:读者在文学中的地位。
在过去,一些批评家和学者认为读者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作者才是创作的主体。
然而,随着文学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读者在文学接受过程中的作用。
他们认为,读者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而且在阅读过程中积极参与了作品的构建。
在这一主题的引导下,我们接下来分析文学形式和意识形态的关系。
作为一种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方式,文学形式是意识形态的载体。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情节、人物和环境等文学元素,传达自己的意识形态。
这些元素不仅是构成作品的基础,同时也是作者与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
让我们进一步探讨这个主题。
以乔治·奥威尔的《1984》为例,这部小说描绘了一个极权主义社会,通过主人公温斯顿的遭遇,表达了对这种社会的批判和反抗。
在这个情节中,人物形象鲜明,环境氛围压抑,情感丰富多样。
作者通过这些元素,将意识形态融入文学形式中,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他的思想。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文学接受过程中的意识形态是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反应。
在具体的文学形式中,作者通过情节、人物、环境等元素表达自己的意识形态,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则积极参与到作品的构建中,与作者共同完成作品的意义。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一种女性与自然关系的文学批评方法,它强调女性在生态保护中的重要性和女性的生态意识。
在当代文学批评中,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批评流派。
本文将探讨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实践案例及其在中国的接受情况,以期加深对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解和认识。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女性主义、生态学和文学理论。
女性主义强调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权益,反对男性中心主义,主张性别平等。
分类号:B F22
人民日报/2000年/5月/13日/第18935期/第6版/
文艺评论
受众意识的强化与雅俗互动的文学态势
石义彬
荷兰传播学者丹尼斯 麦奎尔指出: 文化最本质最首要的属性就是传播,没有传播,文化不可能生存、发展、壮大以及获得辉煌的成果。
文学既是文化的一个族类,当然最本质最首要的特性也是传播。
因此,我们的文学创作及研究,也必须重视对传播规律的研究,必须重视对传播对象 文学受众的研究。
作家创作的目的不外乎两个,一是宣泄,抒发个人对历史及现实生活的情感与体验;二是传播,将个人的情感与体验传达给他人,艺术总是在寻求被接受。
我以为,没有哪一个作家是只为自己写作而毫不在意是否有人读自己的作品的。
那些声称自己的作品是写给后世的人看的 前卫作家,不是自欺,便是在欺人。
文学创作并非线性的单向突进,而是一个作家与受众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
创作和接受是不可分割的矛盾的统一体,从创作的角度看,作家是主体,他总是力图通过作品来传达自己对社会、历史、人生的经验与感受;从接受的角度看,受众是主体,他们往往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思想观念、道德意识来领悟和解读作品。
受众的接受必须以文学作品为前提,这反映了接受对于创作的依赖性;但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文学创作的根本目的是为受众服务的,没有文学欣赏,没有受众,文学创作也就成了作家的窃窃私语,变得毫无意义。
尤其在生活空间与传播空间互相渗透、融为一体的当今时代,文学说到底是受众的文学。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文化市场的建设,文学已失却 轰动效应,原因固然很多,如生活的丰富多彩、文化的多元选择、网络传播的冲击、文学自身内容与形式方面存在的问题等等,然而文学创作中受众意识的淡薄却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有趣的是,在九十年代似乎是没有旗帜、各行其是的文学创作中,我们欣喜地发现这样一个迹象,一些原本有着截然不同的创作旨趣和风格的作家在创作上竟然显露出同一归趋:注重小说的叙事功能,讲究故事性,追求 好读。
这个现象十分有说服力地证明,文学创作中的受众意识正在得到重视和强化。
一方面,不少从事高雅文学创作的作家不再满足于只为一个狭小的群体服务,使自己的作品成为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欣赏的 圈内作品,也不再站在 拯救的立场俯视通俗文学,视其为异类必欲除之而后快,而是站在平等的立场上有选择地借鉴通俗文学的某些艺术表现方法,由 雅向 俗移动。
另一方面,通俗文学在经历了八十年代的高峰期后开始回落和萎缩,面对这一形势,为适应欣赏水平已经提高且更加成熟的受众的需求,拓宽其文学市场的领地,从事通俗文学创作的作家一方面坚持文学的娱乐性,一方面注重吸纳高雅文学的各种新的艺术表现手法,不断提高作品的品位,由 俗及 雅。
这种由雅俗对峙走向雅俗融合的文学态势,与其说是当代文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理性选择,不如说是对文学本质及特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它不仅仅显现了九十年代文学的新一轮的创作调整及文学观念的巨大变化,而且预示了新世纪文学的发展道路和方向,即;贴近读者,贴近大众,创造一种雅俗共赏的新文学。
在当今这样一个传播技术高度发达的信息革命时代,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注定了我们的文学必然是一种以受众为轴心的文学,一种与大众生生不息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学。
因此,我们关于文学创作的理论研究不应只局限在传统的文学经典和高雅文学的藩篱之中,而应当把目光更多地投向文学文本之外的广大文学受众,去研究受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需求,不断地对文学创作进行调整。
以实现创作与接受过程的良性互动。
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拆除横亘在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的高墙,改善 雅文学与 俗文学互相对立的不幸关系,使雅俗共赏的审美理想在文学创作及文学欣赏活动中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