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颌间隙感染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4
颌面部严重间歇感染的治疗及转归发表时间:2011-05-30T17:42:21.63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7期供稿作者:赵玉红[导读] 颌面部间隙感染多数是以牙齿感染为首发症状;部分以上呼吸道感染为诱因。
赵玉红(驻马店市中心人民医院口腔科河南驻马店463000)【中图分类号】R78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1)7-0093-02【摘要】通过近三年收治的颌面部严重间隙感染病例的调查,发现多发于夏秋季节,早期多数有牙痛史,继发颌面、颈部肿胀,伴随胸闷、心悸、呼吸急促等症状,治疗不当,可快速发展为脓胸,心包积液,进而出现腹腔积液,伴有高热、脓毒败血症等严重中毒症状。
死亡率明显升高。
【关键词】颌面部间隙感染颌面部间隙感染多数是以牙齿感染为首发症状;部分以上呼吸道感染为诱因。
感染灶沿组织潜在间隙逐步扩散。
腺源性感染者病灶沿淋巴途径颌面部、颈部、纵膈等深部组织间隙;牙源性病灶进入骨髓腔或骨膜下、颌面软组织、进入颈部、心包、胸膜腔、腹部等深部间隙,造成全身性感染、中毒,有着较高的病死率。
值得临床工作者高度关注。
笔者总结了三年来收治的颌面部严重间隙感染病例34例,就其治疗、转归、最终诊断作了探索、总结。
1 资料患者男21例,女13例。
年龄21—64岁,中位年龄43岁。
出现颌面部多间隙红肿疼痛,伴随开口困难,发热等症状。
严重者伴随吞咽困难,甚至出现呼吸困难,伴随强迫体位。
2 治疗方法与结果早期行局麻下脓肿/肿胀间隙切开引流,配合术区局部药物冲洗,全身用药。
出现呼吸困难及时行气管切开,建立有效呼吸通道,保障呼吸通畅。
脓肿逐渐引流至体位较低处:颈部气管旁间隙,胸膜腔。
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行颈部脓肿切开引流、胸腔闭式负压引流。
配合全身敏感抗生素应用,加强营养支持治疗。
感染中毒症状较重时,分次给予输注血浆,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结果:治愈 30例,死亡1例,转为慢性病3例。
颌面部间隙感染注意事项颌面部间隙感染是指面部软组织和骨骼之间的结构空间感染,常见于口腔、上呼吸道和牙齿感染的扩散。
由于颌面部的解剖特点以及感染可能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对于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处理需要特别注意。
以下是颌面部间隙感染注意事项:1. 及时就医:颌面部间隙感染往往会迅速扩散,引起严重的全身感染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一旦发现颌面部出现疼痛、红肿、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2. 临床评估:医生在诊断颌面部间隙感染时,需要进行详细的临床评估。
包括了解病史、观察临床表现、检查口腔和面部的肿胀情况、触诊面部颌面部的疼痛和压痛情况等。
根据评估结果,医生能够判断感染范围、严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3. 图像学检查:在一些疑难病例或病情严重者,医生常常需要进行颌面部的图像学检查。
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X线、CT或MRI等,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感染范围和周围组织的受累程度。
4. 抗生素治疗:对于颌面部间隙感染,抗生素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根据病情的不同,可以选择广谱抗生素,如青霉素类药物、头孢菌素类药物等。
同时,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可以调整治疗方案。
5. 口腔卫生:口腔卫生对于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恢复非常重要。
患者应每天坚持刷牙,并做到彻底清洁。
同时,还应定期到口腔科进行口腔检查和洗牙,以预防感染的扩散。
6. 疼痛控制:颌面部间隙感染往往伴随着严重的疼痛。
医生可以给患者开具适量的镇痛药物,以缓解疼痛症状。
患者也可以尝试用热敷或冷敷来减轻疼痛感。
7. 并发症的处理:颌面部间隙感染可能引起多种并发症,如脑脓肿、中耳炎、视神经炎等。
一旦出现这些并发症的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接受专业医生的治疗。
8. 饮食调理:在颌面部间隙感染期间,患者应注意饮食。
应以软食为主,避免过热过硬的食物,以免刺激感染部位。
同时,应适量补充维生素和蛋白质,促进伤口的愈合。
9. 松软的床位和休息:患者在颌面部间隙感染期间需要休息,最好使用较硬的床垫,以避免头部压迫引起感染部位的不适。
《颌面间隙感染的护理查房》一、疾病概述颌面间隙感染是指颌面及颈部潜在性筋膜间隙中所发生的细菌性炎症的总称。
这些间隙相互通连,一旦感染,炎症可迅速蔓延,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颌面间隙感染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 牙源性感染(1)是颌面间隙感染最常见的病因。
龋齿、牙髓炎、根尖周炎等牙体牙髓疾病,如果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细菌可通过根尖孔、牙周膜等途径扩散到颌面间隙,引起感染。
(2)例如,患者有龋齿未及时治疗,龋洞内的细菌不断繁殖,感染牙髓,引起牙髓炎。
牙髓炎进一步发展为根尖周炎,细菌通过根尖孔扩散到周围的颌面间隙,导致间隙感染。
2. 腺源性感染(1)多见于儿童。
扁桃体炎、咽炎、腮腺炎等口腔颌面部周围的腺体炎症,可通过淋巴引流途径扩散到颌面间隙,引起感染。
(2)例如,儿童患有扁桃体炎,细菌通过淋巴引流进入颌下间隙,引起颌下间隙感染。
3. 损伤性感染(1)口腔颌面部的外伤、手术等,如果伤口处理不当,容易引起细菌感染,导致颌面间隙感染。
(2)例如,口腔颌面部的开放性骨折,伤口污染严重,如果未进行彻底的清创处理,细菌容易侵入,引起间隙感染。
4. 血源性感染(1)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如疖、痈、肺炎等,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播散到颌面间隙,引起感染。
(2)例如,患者患有肺炎,细菌进入血液循环,随血流到达颌面间隙,引起间隙感染。
三、临床表现1. 局部症状(1)红肿:感染部位出现红肿,皮肤发红、肿胀,局部温度升高。
红肿的范围可因感染的间隙不同而有所差异。
(2)疼痛:患者自觉疼痛明显,疼痛的程度因感染的严重程度而异。
疼痛可呈搏动性、持续性或间歇性,咀嚼、吞咽时疼痛加重。
(3)功能障碍:由于疼痛和肿胀,患者可出现张口受限、吞咽困难等功能障碍。
严重时,患者甚至无法张口进食。
(4)波动感:当感染形成脓肿时,局部可出现波动感,触之有柔软的感觉,表明脓肿已经成熟。
2. 全身症状(1)发热:患者常伴有发热,体温可高达 38℃以上。
下颌下间隙感染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下颌下间隙感染症状,尤其是下颌下间隙感染的早期症状,下颌下间隙感染有什么表现?得了下颌下间隙感染会怎样?以及下颌下间隙感染有哪些并发病症,下颌下间隙感染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下颌下间隙感染常见症状:呼吸道阻塞、呼吸困难、软组织肿胀、张口困难*一、症状1.舌下间隙(口底间隙)感染通常发生在拔牙3~4天后,原发灶附近的口腔组织局部疼痛和触痛明显,并渐出现口底部肿胀,肿胀可扩展至舌,将舌推向上方。
有渐进性张口困难,甚至牙关紧闭,检查咽门仍然可见。
在颏下三角向上向后扪诊时触痛明显,但颈部无肿胀。
这种局限性的脓肿,如能及时从口底或牙槽突引流,可很快恢复。
如未及时引流,感染加重,一旦穿透下颌舌骨肌,累及颌下间隙和颈部,即成为口底蜂窝织炎(Ludwigs angina)。
2.口底蜂窝织炎(下颌下间隙蜂窝织炎、卢德维咽峡炎) 感染由舌下间隙穿透蔓延;或为第2、第3磨牙的感染直接扩散所引起,其特点是感染发展非常迅速,主要表现为颌下间隙的木板样蜂窝织炎,而无脓肿形成。
蜂窝织炎的边界清楚,常为双侧性。
蜂窝织炎产生坏死伴浆液血性脓性浸润,脓液很少或不明显。
蜂窝织炎侵犯结缔组织、筋膜和肌肉,但不侵犯腺体组织。
炎症是直接蔓延扩散的,而不是通过淋巴途径扩散。
在舌下间隙感染的基础上,病情急速发展。
舌后部更推移向上向后,涉及腭部,致舌运动不灵,舌部可见到牙齿的压痕,口底部亦肿胀充血,但咽部无明显变化,检查时不能见到咽门。
下颌弓外的软组织肿胀和坚硬,下颌几乎不能活动;舌根部和舌骨的任何活动都可引起剧烈疼痛。
患者口腔呈微张开状态,且不能吞咽,唾液和黏液积于咽部并外溢。
严重者可发生喉部水肿,出现声嘶和呼吸困难,甚至呼吸道阻塞。
当感染扩散至颈部时,颈前部及两侧呈弥漫性肿胀,向下可达锁骨处,肿胀严重且蔓延较广,皮肤呈暗红色,触之甚硬,按压有凹迹,无波动感。
穿刺多无脓液。
患者有寒战、高热、头痛、全身不适等全身中毒症状。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诊治方案摘要: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口腔急重症疾病之一,往往由于患者治病不及时、对疾病危险程度认知不清所导致。
临床上经常可见患者颌面部肿胀严重、张口受限、疼痛难耐前来就医,严重者可影响呼吸、伴发菌血症、脓毒血症等,可危及生命。
所以,好的应急处理方案尤为关键。
口腔颌面部解剖结构复杂,筋膜间隙较多,分为眶下间隙、颊间隙、咬肌间隙、颞间隙、颞下间隙、翼下颌间隙、下颌下间隙、舌下间隙、咽旁间隙等。
由于相邻间隙之间软组织较疏松,感染可沿着各间隙之间扩散出去,上至颅脑、下至纵隔,可伴有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加重患者的病情,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感染来源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最常见的来源为牙源性感染,主要是由于根尖周炎、牙周炎等疾病未得到及时医治,长期以往突发急性炎症引起的间隙感染。
其次为腺源性感染、外伤源性感染、血源性感染及医源性感染等[1],儿童的间隙感染多来源于腺源性感染[2] 。
临床特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主要表现为颌面部感染区皮肤红、肿、热、痛等症状,患者可出现畏寒、高热、头痛、乏力、白细胞总数增高、机体不适等全身中毒症状。
严重者肿胀可挤压软组织压迫呼吸道造成呼吸困难,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可引起败血症、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及昏迷死亡等严重并发症[3] 。
病原学特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主要病原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
花雯等学者采集120例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病原菌并分析细菌分布情况,其中革兰阳性菌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主要有肺炎克雷伯菌、普雷沃菌[4]。
不同地区的患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也存在差异,所以,应根据药敏结果来选取最有效的抗菌药物[5]。
治疗方案1.保持呼吸道通畅:轻症患者一般不会出现呼吸困难,但观察患者的呼吸状况是接待每一个间隙感染患者应首要注意问题。
根据呼吸困难程度可采取吸氧、气管切开等应急处理方法。
2.早期经验性应用广谱抗生素: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多为混合菌感染,在菌培养未出结果之前也应采取经验性抗生素抗炎治疗,以免耽误治疗,目前临床上常采用头孢唑啉联合奥硝唑作为首选抗生素治疗间隙感染,不良反应低,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都有很强的敏感性[6]。
一般资料
姓名周玉祥性别男年龄 85岁婚姻已婚住院号453045
患者周玉祥,男 85岁,汉族已婚,2015年11月19日因“左颌下肿胀疼痛五天”,门诊拟“左颌下间隙感染”收住我院口腔科。
于11月19日急诊在全麻下行“左颌下间隙感染切开引流术”。
四史:
现病史:患者五天前左颌下区肿胀伴疼痛不适,无明显畏寒、于当地医院就诊,检查后诊断扁桃体炎,予抗炎对症治疗,未见明显效果,转入我院就诊,拟“左颌下间隙感染”于2015-11-19收住我科。
患者自患病以来饮食量减少,睡眠、大小便没有明显变化,无明显的畏寒、乏力不适、体重下降等症状。
于当日急诊在全麻下行“左颌下间隙感染切开引流术”。
术后患者转入ICU继续观察治疗,于11-21转回我科继续治疗。
颌下伤口敷料干燥,呼吸平稳留置胃管一根,在位、畅,外观刻度为55cm,保留导尿管一个在位、畅,尿色清。
患者braden评分16分,自理能力评分20分,术后医嘱予补液、抗炎消肿、抗感染等治疗。
11-22拔除胃管,进口进食流质,11-23拔除尿管,尿自解。
既往史:患者平素体键,高血压病史30年,服用利血平降压药,血压控制尚可;房颤病史5年;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否认糖尿病、心脏病;否认结核、乙肝等传染病史,否认重大手术及外伤史,否认疫水、疫区接触史。
个人史:患者出生并生长于丹阳,未久居外地。
平时不经常锻炼,不吃保健品,文化水平低,也不看一些关于保健方面的书籍。
育有三女两儿,其中一女因车祸去世,其他子女身体均健,儿女都已婚配。
家族史:无特殊家族病史。
五方面
饮食:患者平时饮食以米面为主,荤素搭配,一日3顿饭,饭量不大,每次一两多米饭。
术后遵医嘱予流质饮食,伤口疼痛,营养稍欠佳。
睡眠:患者平时睡眠好。
术后早期因伤口不适及情绪焦虑睡眠质量下降。
排泄:平时大小便正常,手术后因进食少大便少,小便正常。
自理能力:平时在家生活基本完全自理,时有下田务农,术后自理能力受限,需人照顾,部分自理。
社会心理:患者育有三女两儿,和大儿子住在一起,平日家庭和睦。
患者自从患病配合治疗,住院期间有儿女细心照顾。
家庭经济能力一般,稍有经济负担,这次住院有农保报销。
体格检查:
体温36.5℃,脉搏78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22/73mmHg。
神志清楚,营养中等,发育正常,轮椅推入病房,表情痛苦。
左颌下区皮肤红肿压痛,其他部位皮肤粘膜色质均正常。
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及压痛。
专科检查:颜面部不对称,左侧颌下
区肿胀明显,皮温高,皮肤色泽偏红,压痛明显,有明显的波动感,凹陷性水肿,局部皮肤紧
张。
双侧颞下颌关节区无明显压痛,张口约两指,张口型居中。
口腔卫生一般。
异常实验室检查:
11-19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14.4,单核细胞百分数12.5,中性粒细胞绝对值:9.5,C-反应蛋白25.0
11-21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17.3,单核细胞百分数10.4,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2.9,C-反应蛋白29.0
11-25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12.0,单核细胞百分数11.4,中性粒细胞绝对值:8.2,C-反应蛋白10.6
护理计划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