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2)
- 格式:doc
- 大小:76.50 KB
- 文档页数:3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的第5课三大改造,主要介绍了我国在1953年至1956年进行的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本课内容是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重要环节,通过学习三大改造,使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过程和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对我国新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三大改造的具体内容和意义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深化。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三大改造的时间、内容和意义,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历程。
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通过对三大改造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三大改造的具体内容及其意义。
2.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历史学习的真实感。
2.案例分析法:以三大改造的具体案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探讨。
3.讨论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制作PPT。
2.设计好讨论问题和思考题。
3.准备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农村的旧貌,引发学生对农村改革的思考,从而导入对三大改造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三大改造的时间、内容和意义,让学生对三大改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三大改造的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三大改造的意义。
4.巩固(5分钟)学生回答PPT上的思考题,巩固对三大改造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三大改造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重要环节?三大改造对我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三大改造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的重要地位。
第5课三大改造五、教学流程(一)直接导入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第二单元的第五课三大改造(上课开始……)师: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1 三大改造的内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社会主义的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标志、意义。
师:请问同学们,那你们知道国家是改造哪三方面问题吗?生: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师:既然知道是这三方面的问题,谁又知道国家是怎样进行改造的呢?如何把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变成公有制?那今天我们就具体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生兴趣盎然,带着问题学习新课)(二)互动探究、合作交流大屏幕展示三大改造首先从农业开始,的原因学生阅读: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家的基础。
这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土改后,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这就使土地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变成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农民获得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但取不法手段,严重扰乱经济秩序。
在此种情况下人民政府不得不与其进行多次斗争。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势在必行。
学生阅读师进一步引导: 时间:1954年方式公私合营 赎买政策生:由个人所有,变为归集体所有 师展示图片 :公私合营:所谓公私合营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赎买政策:”企业生产资料转归国家支配,资本家对企业的资产按固定的利率领取定息。
年息为5%,即有代价地把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这种就是赎买政策。
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学生了解)(二)手工业的改造 师:三大改造完成从1953年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三大改造后: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大改造的不足之处短短三年,我国就完成了三大改造,其中难以避免地会发生一些问题,尤其是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三大改造的教学设计【优秀4篇】三大改造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 、了解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
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2、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展示学习目标。
土地改革后,我国农业生产仍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当时,个体农民平均每户只有十多亩耕地,贫雇农平均每户不足半头耕畜、半部犁,资金也很缺乏,根本无力抵御自然灾害。
我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改造农民个体所有制,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面对这种情况,国家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又取得了什么效果?(二)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自读课本21——23页,大字部分细读,小字部分快读,6分钟后,看谁能正确回答下列思考题:1、什么是三大改造?包括哪三个方面?实质是什么?2、为什么要进行农业合作化远动?合作化的主要形式是什么?3、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是什么?其主要形式是什么?4、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有什么历史作用?三大改造存在什么缺点?(三)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四) 点拨,检测。
1、思考题(1)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三大改造的实质。
点名回答,教师总结。
(三大改造是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它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
)2、思考题(2)引导:进行农业合作化的必有性是什么?它的主要形式是什么?点名回答。
(土地改革以后,农民、手工业者分散经营,影响生产发展,满足不了工业化建设需要。
它的主要形式是农业生产合作社。
)3、思考题(3)要求学生掌握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是实行赎买政策。
三大改造教案历史范文第一章:引言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三大改造的背景和意义,掌握三大改造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2. 教学内容:三大改造的背景、意义和基本内容。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4.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让学生了解农民受地主剥削压迫的状况。
(2)讲解:介绍三大改造的背景、意义和基本内容。
(3)讨论:让学生分析三大改造对农民和我国社会的影响。
(4)总结:强调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
第二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过程和意义,掌握农业合作社的基本特点。
2. 教学内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过程、意义和农业合作社的基本特点。
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4. 教学过程:(1)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2)讲解:介绍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过程、意义。
(3)案例分析:分析农业合作社的基本特点。
(4)讨论:让学生评价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效。
(5)总结:强调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
第三章: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过程和意义,掌握手工业合作社的基本特点。
2. 教学内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过程、意义和手工业合作社的基本特点。
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4. 教学过程:(1)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出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2)讲解:介绍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过程、意义。
(3)案例分析:分析手工业合作社的基本特点。
(4)讨论:让学生评价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效。
(5)总结:强调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
第四章: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过程和意义,掌握公私合营的基本特点。
2. 教学内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过程、意义和公私合营的基本特点。
第5课三大改造-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课程目标1.了解中国在20世纪初进行的三大改造,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掌握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改革的具体措施。
3.分析三大改造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二、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的改革。
2.分析三大改造对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1.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进行全面的理解。
2.对于三大改造的推动作用进行深入的分析。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1. 课堂导入•引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在近现代的发展历程。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在20世纪初期的社会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2. 政治改革•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成果,提醒学生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探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并通过相关资料、图片等多方位呈现孙中山思想。
•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它遵循的首要任务,让学生明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3. 经济改革•介绍新文化运动,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内容。
•引导学生了解“五四运动”,学习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探讨中国经济改革的措施,包括引进、借鉴西方经验,改革海关税制等。
4. 文化改革•介绍“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包括文学、教育、艺术等方面。
•分析中国文化改革的推动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文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5. 课堂总结•总结中国进行的三大改造,思考这三大改造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展开小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中国进行的三大改造,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五、教学评估针对本次课程,考虑以下评估方式:1.课后完成一篇总结性文章,对本次内容进行梳理与回顾。
2.小组讨论结束后进行品评,让学生从相互的观点中发现新的认知。
3.在考试或者考核中,通过选择题、填空题、问答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估。
六、教学扩展在学生掌握本次历史课程的基础之上,还可以进行以下扩展环节:1.通过互联网、书籍等方式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第5课三大改造教材分析三大改造主要是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这一课讲述了三大改造的基本过程。
在教学中,重点应放在对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上。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最先开始的,它是基础,推动了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5年夏季起,到1956年底,我国加快了三大改造的步伐,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
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这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已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也逐步健全起来。
我国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学情分析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讲,是不容易讲清楚的。
教师需要用通俗的语言,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解释给学生。
教学目标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农业、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实行赎买政策,全行业公私合营。
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
教法学法教法:1.通过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了解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必要;同时通过对比,说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特殊性。
2.利用实例说明公私合营的定义以及操作方法,教师进行适当地分析、讲解。
学法:课前自主搜集资料;自主阅读,勾画重点;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提问:1.要求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回答:“一五”计划完成时,我国工农业生产之间有什么差别?(工业发展迅速,农业发展相对缓慢)2.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别?(工业的发展起点高,一开始就能采用先进的科技和设备,所以发展速度快;而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所以发展缓慢)二、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农业生产可以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和生活物质保障,如何改造落后的小农经济,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
部编八下历史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八下历史第5课《三大改造》主要讲述了我国在1953年至1956年进行的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三大改造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内容,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三大改造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他们对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三大改造的具体内容和意义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认知能力逐渐提高,能够分析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但对于复杂的历史问题还需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大改造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三大改造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大改造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难点:三大改造对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三大改造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三大改造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八下历史第5课《三大改造》。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
3.资料:收集与三大改造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大改造的背景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发展,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讲述三大改造的过程,包括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三大改造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步骤。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说明】《三大改造》它概要地向初中生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两个方面的重大变化,是新中国从新某某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重要的标志,本课教学设计结合本课图片、资料丰富且贴近现实生活的特点,采用史料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情境导学法等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本课教学,以使学生了解三大改造的基本概况。
是学生认识到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某某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课标精解】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了解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
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三大改造的完成要掌握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1956年,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掌握20世纪发生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教材分析】本课介绍三大改造和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一系列内容,其地位与作用不言而喻。
三大改造的完成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重要标志,是新某某主义革命结束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关键事件。
正是由于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正式迈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因此在本单元中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也是整册教材的一个重点内容。
【学情分析】通过近两年的历史学习,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初步具备了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鉴于此,在教学中,抓住他们思维比较活跃,爱发表见解,爱表现自己,希望得到老师表扬等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语言讲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相关资料,预设一些问题,使用激励性评价语言,启发引导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三大改造》教案(精选5篇)《三大改造》篇1第五课三大改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⑵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⑶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2.能力: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⑴用提出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⑵适当补充课外材料,训练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4.情感、态度、价值观:⑴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是我党在过渡时期实行的一项正确的政策;⑵培养学生互相帮助热爱集体的品德;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精神;二.重点、难点:1.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⑴农业手工业:建立生产合作社⑵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2.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方法:讲解法讲述法读书指导法情景教学法情感教学法2.手段:多媒体四.教学过程1.导入:(上课前写好课题和第一个大标题)(课件)播放电视剧《大宅门》中百草厅公私合营的片段。
(问)大家有没有看过这部电视剧啊?(学生回答)刚刚老师放给大家看的是电视剧《大宅门》中公私合营的一段,现在大家把书打开到第23页中,看有关北京老字号药店同仁堂的介绍。
其实,《大宅门》中的百草厅的真实来源就是同仁堂药店。
老师读)2.公私合营:好,我们一直在说公私合营,那么,到底什么叫公私合营呢?公私合营是针对什么来说的呢?(课件:是我们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级形式,即国家资本主义)。
那老师要问了,以前我们学过改造的低级形式,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啊?(学生回答)(课件:对工业中的计划定货统购包销和商业中的委任经销代销等等)。
(课件:毛泽东在1953.7发表的《关于国家资本主义》一文中写道:“这种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资本主义经济。
第5课三大改造教案课题三大改造单元第二单元主备人时间学习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在过渡时期,我党创造性的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能力目标分析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对比三大改造方式的变化。
知识目标了解三大改造的原因,掌握三大改造的形式和结果、实质和意义。
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阅读法教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讲解法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做好预习,通读本课内容,找出三大改造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意义?2.老师根据课程标准,设计问题,并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社会主义好》,学生欣赏。
教师:歌词中提到社会主义人民地位高,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社会主义有这么高的优越性,那么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二、思考问题阅读教材23—26页,思考下列问题,5分钟后检测,看谁回答的准确。
1.三大改造指的是对哪三个行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国家分别采取了什么政策对此进行改造?3.三大改造什么时候基本完成?4.三大改造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意义?存在什么缺点?三、学习新课(一)农业合作化情景设置一:多媒体展示《王老汉的困惑一》1952年土改结束后,在对山西省49个村的农民调查中发现,718公顷农民刚获得的土地被出卖;山西2486个农户中,有20户放高利贷,月利率最高达10%,1953年湖南、湖北、江西农村调查发现,靠租种他人土地生活的贫农占农村总户数18.69%。
师问:什么事情让王老汉困惑?学生答:农民把刚分到的土地卖掉,又去借高利贷和租种别人的土地。
师:为什么农民要卖掉土地?(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23页第一自然段)师补充:王老汉在旧社会没有自己的土地,靠租种地主的土地和借高利贷生活;新中国建立后,王老汉在1952年春天的土改中分到了土地,本以为这下能过上好日子了,但是他很快发现单靠自己干、手里的农具根本不够用,自己还没有耕牛,也没钱买种子;后来好容易东拼西凑种了点庄稼,却没有水渠灌溉,长势一直不好;更没想到的是,秋天一场蝗灾竟然让他颗粒无收。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三大改造的形式、改造政策、实质、意义和缺点
2、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
2、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周老汉的故事。
学生思考回答两个小问题:
①1952年的周老汉为什么能分到土地?
②后来周老汉为什么又卖掉了土地?
3、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解决以下知识点:
①什么是三大改造?何时开始的?
②为什么要进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改造的主要形式是什么?何时开始?高潮在哪年?
③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形式是什么?
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形式是什么?政策是什么?为什么称为创举?
⑤三大改造何时完成?有何重要意义?存在哪些缺点?
4、自学检测:两个小问题:
①什么是三大改造?起止时间?
②在三大改造中,像周老汉那样的问题解决了吗?
5、知识通关:同桌两个同学订正基础知识,查漏补缺,完善书本上的笔记。
三大改造的形式(重点)
n (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n 原因:
n 形式:
n (2)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n 形式:
n (3)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n 形式:
n 政策:
5、小组合作探究:教师下发历史资料,四人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解决问题。
资料:农业合作化运动:
土地交给合作社集体所有,实行集体劳动,统一经营,产品分配采取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和土地入股
分红相结合,耕畜和大农具也付给一定的报酬。
即:农民交给合作社的土地越多,股份越高,分红越多。
家里有耕牛或大型农具的农民,在集体使用其农具或耕牛时,会给予经济的补偿。
手工业合作化运动:
个体手工业者将生产资料交给合作社集体所有,自负盈亏。
集体生产劳动,自主管理,按劳分配,多劳
多得。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公私合营:
国家先是通过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方式与资本家公私合营(国家给予订单,
资本家生产,国家负责销售),共同分享利润,但在企业中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之后又采用定息方式,每年发给资本家5%的股息,共发10年,赎买资本家的生产资料(资本家失去所有生产资料),企业归属国家统一管理和运营。
讨论问题:
①如果你是周老汉,你愿意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吗?如果你是其他的有大型农具或耕牛的农民,你又是否愿意加入?
②如果你是一位小纺织厂老板,你愿意接受公私合营和赎买政策吗?如果你是一位大纺织厂老板,你又是否愿意加入?
6、学生展示讨论探究的结果。
7、教师补充图片资料。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三大改造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生产资料所有制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8、小结全课。
9、板书:
第5课三大改造1953—1956
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原因:分散的个体农业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形式:农业合作化(农业生产合作社)
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形式:手工业合作化(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三、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形式:公私合营
政策:赎买政策。
四、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五、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