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美术上册 第3课《寄情山水》教案2 湘美版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2024寄情山水八年级美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及基本技法。
2.培养学生对山水画的审美能力和创作兴趣。
3.提高学生运用线条、色彩表现自然景物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山水画的基本构图、笔墨技法。
2.难点:山水画的意境营造、笔墨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中国传统山水画。
请大家先欣赏一下这些美丽的山水画作品,感受一下它们给你带来的视觉享受。
(展示山水画作品)2.新课学习(1)山水画的起源与发展师:山水画是我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流派之一,起源于先秦时期,发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
它以山水为主题,表现出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2)山水画的基本构图师:山水画的基本构图有三种:全景式、分段式和局部式。
全景式构图要求画面完整,层次分明;分段式构图要求画面分为前景、中景和远景;局部式构图则注重表现局部景物的美感。
(3)山水画的笔墨技法师:山水画的笔墨技法包括勾、皴、擦、染、点等。
勾是指用线条勾勒出景物的轮廓;皴是指用干笔皴擦,表现山石的质感;擦是指用湿笔擦出山石的阴阳面;染是指用淡墨或颜色染出景物的明暗;点是指用点状笔法表现树叶、花朵等。
(4)山水画的意境营造师: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它要求画家在作品中表现出自然景物的内在精神。
我们要学会运用笔墨、构图、色彩等手法,营造出优美的意境。
3.实践与创作师:下面请大家动手实践,创作一幅山水画。
在创作过程中,注意运用我们刚才学到的构图、笔墨和意境营造方法。
(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4.作品欣赏与评价师:同学们,你们的创作完成了,现在请大家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并简要介绍一下自己的创作思路。
(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山水画的起源、发展、构图、笔墨和意境营造。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创作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四、课后作业1.深入学习山水画的构图、笔墨技法,并尝试创作一幅山水画。
寄情山水教案教案标题:寄情山水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寄情山水,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欣赏能力。
2. 增进学生对山水画的了解,提高他们的绘画技能和创造力。
3.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教学内容:1. 寄情山水的概念和起源2. 山水画的特点和表现手法3. 山水画作品的观赏和品评4. 学生绘制山水画的实践活动教学步骤:引入活动:(5分钟)- 利用图片、视频或实物让学生对山水画有个初步的认识,引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知识讲解:(20分钟)1. 讲解"寄情山水"的概念和起源,介绍古代著名山水画家和他们的作品。
2. 分析山水画的特点,解释常用的表现手法,如靠近远、淡墨重彩、变化笔墨等。
3. 展示不同类型的山水画作品,解读画家的意图和创作技巧。
观赏和品评:(15分钟)1. 给学生展示几幅精选的山水画作品。
2. 学生自由观赏并表达他们的感受和理解。
3. 教师引导学生从构图、用色、笔墨等方面对作品进行品评,鼓励学生表达独立的见解。
绘画实践:(4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绘制山水画的基本步骤和要点。
2.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参考材料,尝试绘制自己的山水画作品。
3. 教师在学生绘画的过程中提供指导和反馈,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表现方式和创作风格。
4. 学生完成作品后,展示并互相分享彼此的成果,鼓励互相学习和欣赏。
总结和反思:(10分钟)- 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学习的内容,总结所取得的收获和体会。
- 学生可以提出问题或意见,教师进行答疑和解释。
教学资源:1. 展示图片、视频和实物,包括山水画作品和绘画工具材料。
2. 名家山水画作品集,以便学生观摩和分析。
3. 学生绘制山水画所需纸张、画笔、颜料等。
评估方式:1. 通过学生对山水画作品的观赏和品评,考察他们对山水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通过学生绘制的山水画作品,评估他们的绘画技巧和创作能力。
备注:-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能力水平调整教学内容和步骤,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八年级上册美术《寄情山水》教案《寄情山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 掌握山水画的基本构图、笔墨技巧等基础知识,并能尝试创作简单的山水小品画。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中国山水画中所蕴含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热爱之情。
- 通过对山水画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表达和独特的艺术语言,如笔墨、构图等。
- 学习山水画的皴法、墨法等基本技法,并能运用到实践创作中。
2.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山水画中蕴含的情感与意境,并在自己的作品中准确地表达出来。
- 掌握山水画中笔墨浓淡干湿、疏密虚实的变化和运用技巧。
三、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小组合作、问题探究式的探究性学习方法。
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从而深入理解山水画的相关知识;利用小组合作创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山水画的技法和意境表达。
四、教材分析《寄情山水》是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材中的重要一课。
教材首先介绍了中国山水画的悠久历史,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的萌芽,到唐宋时期的高度发展,再到元明清的风格演变,让学生对山水画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接着阐述了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强调山水画不仅仅是对自然山水的描绘,更是画家情感和心境的寄托。
在技法方面,教材详细讲解了山水画的构图法则,如开合、虚实、疏密等关系,以及常见的皴法(如披麻皴、斧劈皴等)和墨法(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
课本中还展示了多幅经典的山水画作品,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这些作品有助于学生直观地感受山水画的魅力,分析画家是如何运用技法来营造意境的。
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精髓,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多幅自然风光的图片(有中国传统山水风格的实景照片,如黄山云海、桂林山水等),然后提问学生:“看到这些美丽的自然景色,你们有什么感受?如果让你们用绘画来表现,你们会怎么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寄情山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并通过构图练习营造意境,最后通过作品表现意境。
过程与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加深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的理解,强调绘画方法的掌握,感受中国山水画的艺术魅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寄情山水,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学会观察自然,用笔墨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山水画的意境、并通过作品表达意境。
教学难点:如何表现意境、营造意境,通过笔墨抒发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策略
1.本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
通过对意境、“三远法”和山水画技法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的理解。
2.教学中设计了几个活动,第一,视频导入,观看名山大川,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第二,运用教学道具,使学生们做构图练习,体会“三远法”的特点来营造意境。
第三,教师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山水画的绘画方法来表现意境,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为主导,体现美术教学的核心素养。
最后以诗歌朗诵结束教学,升华情感。
3.教学中活动的设计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自主探究性学习为目标,层层展开。
通过练习和创作,感悟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用笔墨表现意境,寄托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八年级上册《寄情山水》教学设计初中美术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画的借物寓意”的造型,学习写意的方法表现花卉、蔬果,体验中国画通过笔墨表达情感的方法。
进一步体会中国画基本的造型理念。
培养学生对中国画的整体认识和理解,丰富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过程与方法:对作品的赏析一评述一观察一民较一示范一实践一练习一>价”等方法体会用笔用墨借物寓意”表达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课通过学习,使学生感悟到中国画的借物寓意”的思想、体会写意的魅力,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写意画的笔墨情趣。
教学难点:借物寓意的真正含义。
三、教学策略本课教学采用作品的赏析一评述一观察一比较一示范一实践一练习一评价等方法对花卉蔬果写意画的学习,了解国画通过笔墨表达情感的方法,进一步体会国画的造型理念。
理解画家在运用笔墨技法描绘物象的同时,借助作品抒发情感。
教学中通过赏析与评述、观察与比较、体验与练习三个活动让学生循序渐进的理解和运用写意的方法借物寓意表达情感。
教学时,教师在课前画一些花卉蔬果的小范画利于学生参考。
实践时教师当堂示范,直观的方法学生易于接受,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写意画的技法。
同时通过欣赏精品有效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发挥艺术天地和展现学生自我个性的艺术舞台。
四、教学过程教学程序教学活动(含过程与方法)设计目的和说明导入阶段师:欣赏齐白石作品《祖国万岁》(课件展示图片)_____ 年国庆的时候画提问:1画中植物学生们认识吗?2.画面画的是万年青,题款是祖国万岁”这有什么联系?生:齐白石用万年青来表达是象征欣欣向荣的祖国。
祖国万岁”点名主题。
生:借万年青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生:笔墨简略,色彩夺目。
师:大家的评述真是精彩!齐白石在这幅画中运用了写意画的常用手法借物寓意”来表达对祖国的爱。
下面我们共同研究吧!(出示课题)通过欣赏、评述齐白石的作品,引导学生对国画的借物寓意”的理念有一个了解。
寄情山水1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中国山水画发展的概况,并对其材质、形式和内容有所认识。
掌握山水画的步骤方法,能理解“勾、皴、染、点”的含义。
2、通过对中国山水画作品中表现的传神与魅力特点的欣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中国画绘画表现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2重点难点1、初步了解山水画的内容、形式,并掌握山水画的四个步骤。
2、能用笔墨表现山水,理解诗境与画境的统一,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3教学过程3.1 第一学时3.1.1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教学活动(一)情境激趣,感受山水画1、播放有诗情画意的山水风景配以山水为内容的音乐,引导学生进行仔细的欣赏与观察,并提出“你知道有哪些描写和赞美祖国山水的名诗名句”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对“你看到的山水和画家笔下的山水有何不同?”的问题展开讨论。
2、揭题:中国古代诗人用文字做笔墨,寄情山水,而画家用笔墨做语言,抒情达意,让我们一起走进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殿堂。
(二)了解中国山水画发展的脉络1、魏晋时期是山水画的萌发时期。
以顾恺之的人物画《洛神赋图》为代表。
2、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勃然兴起,出现了一批能画山水画的画家和第一批专论山水画的论文。
3、隋:中国的山水画已经独立的画种,如:展子虔《游春图》。
4、唐代的山水画具有划时代意义。
有“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两种不同的风格。
5、五代和北宋是山水画发展的“黄金时代”。
五代董源、巨然,荆浩、关仝分别开创或继承南北山水画派,呈现出从题材内容到形式风格的不同侧重与相异风貌。
现存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宋代青绿山水的代表作。
6、元、明、清成为了中国古代绘画的的主流。
元代是中国文人画大发展的时期。
明、清代,以石涛为代表的革新派反对陈陈相因,泥古不化,主张另辟蹊径,创造个人风格,从而使山水画得以进一步发展。
石涛强调师法自然——“搜尽奇峰打草稿”。
(三)中国山水画的特点1、中国画自古便有很强的线条美感2、讲究“藏”与“露”的关系3、中国山水画的语汇是诗化的境界4、古代山水画的构图“三远”5、古代山水画技法的程式美,如山水画中的“勾、皴、染、点”。
初中美术《寄情山水》教案课程类型:美术课程年级:八年级教材:《寄情山水》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3. 提高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欣赏和热爱。
教学重点:1. 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方法。
2. 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中国山水画的技法和表现方法。
2. 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山水画作品和教材。
2. 学生准备画纸、画笔、水墨等绘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
2. 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
二、基本技法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包括线条、墨色、构图等。
2. 教师通过示范,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技法。
三、实践环节(10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感受,进行山水画的创作。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给予适当的建议和指导。
四、作品展示和评价(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的心得和体验。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和体会。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表现和不足,制定改进的计划。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继续进行山水画的创作,深入研究和探索。
2.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艺术展览或者博物馆,加深对山水画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和欣赏山水画作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方法。
实践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建议,提高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通过作品展示和评价,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和体验,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八上美术第三课《寄情山水》教案本节课的研究目标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概况,掌握山水画的步骤方法和技法,以及通过欣赏山水画作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绘画表现能力和鉴赏能力。
通过积极参与美术活动,学生将形成良好的美术研究惯。
同时,通过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感情,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感受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
本节课的重点是初步了解山水画的内容、形式,并掌握山水画的四个步骤。
难点在于能用笔墨表现山水,理解诗境与画境的统一。
教具包括多媒体课件、毛笔、墨汁、生宣和国画颜料等。
学生需要准备毛笔(小狼毫、中白云)、墨汁、生宣和国画颜料。
教学过程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情境激趣,感受山水画。
通过播放有诗情画意的山水风景配以山水为内容的音乐,引导学生进行仔细的欣赏与观察,并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第二部分是技法示范,体验山水画。
首先,学生需要掌握毛笔运笔及国画用墨的方法,包括中锋、侧锋、逆锋、顺锋和焦、浓、重、淡、清等。
然后,示范画树的传统技法,包括画树干、画树枝和画树叶等。
在画树的传统技法中,学生需要先观察树的结构特征,然后观察教师的示范,包括用中锋画树干、用侧锋皴擦树干、用中锋画树枝、用点叶法和夹叶法表现树叶等。
2、第二步,演示皴(板书:皴):用细长的笔触表现山石的肌理和质感。
皴法有横皴、竖皴、交叉皴等,要根据山石的形态和质感选择合适的皴法。
3、第三步,演示染(板书:染):用淡墨水染出山石的明暗和阴影,形成层次感和空间感。
要注意墨的浓度和水的用量,掌握好染墨的技巧。
4、第四步,演示点(板书:点):用细小的笔触点出山石的细节和纹理,增加画面的细腻度和真实感。
三、练与评价:1、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演示,练山石的画法。
先从简单的形态开始练,逐渐提高难度。
2、互相评价,发现自己和同学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
教师也要进行点评和指导。
3、展示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进行评价和欣赏,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寄情山水教案《寄情山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和空间关系的处理方法。
学习山石、树木、云、水等基本画法。
尝试创作一幅山水画小品,概括地表达出山水画的意境,并配以几句诗文表达对山川自然的审美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与感悟”、“总结与练习”等活动,加深对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追求和表现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中国山水画的艺术魅力,学会观察自然,用笔墨书法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山水画的内容、形式,并掌握山水画的四个步骤。
2. 教学难点:能用笔墨表现山水,理解诗境与画境的统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阶段:教师展示一些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
提问学生对于山水画的感受和理解,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 新课学习:介绍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了解山水画的背景和历史。
讲解山水画的意境和空间关系的处理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
学习山石、树木、云、水等基本画法,教师示范并指导学生练习。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创作,尝试创作一幅山水画小品,要求概括地表达出山水画的意境,并配以几句诗文表达对山川自然的审美情感。
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和交流,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4. 总结与延伸: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山水画的艺术魅力和表现方法。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继续练习山水画的画法,并观察自然风景,尝试用自己的笔墨表现出来。
四、教学评价1.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指导学生进一步提高。
2. 学生自评:学生自我评价作品,反思自己的表现和进步,促进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
寄情山水
1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中国山水画发展的概况,并对其材质、形式和内容有所认识。
掌握山水画的步骤方法,能理解“勾、皴、染、点”的含义。
2、通过对中国山水画作品中表现的传神与魅力特点的欣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中国画绘画表现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2重点难点
1、初步了解山水画的内容、形式,并掌握山水画的四个步骤。
2、能用笔墨表现山水,理解诗境与画境的统一,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3.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教学活动
(一)情境激趣,感受山水画
1、播放有诗情画意的山水风景配以山水为内容的音乐,引导学生进行仔细的欣赏与观察,并提出“你知道有哪些描写和赞美祖国山水的名诗名句”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对“你看到的山水和画家笔下的山水有何不同?”的问题展开讨论。
2、揭题:中国古代诗人用文字做笔墨,寄情山水,而画家用笔墨做语言,抒情达意,让我们一起走进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殿堂。
(二)了解中国山水画发展的脉络
1、魏晋时期是山水画的萌发时期。
以顾恺之的人物画《洛神赋图》为代表。
2、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勃然兴起,出现了一批能画山水画的画家和第一批专论山水画的论文。
3、隋:中国的山水画已经独立的画种,如:展子虔《游春图》。
4、唐代的山水画具有划时代意义。
有“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两种不同的风格。
5、五代和北宋是山水画发展的“黄金时代”。
五代董源、巨然,荆浩、关仝分别开创或继承南北山水画派,呈现出从题材内容到形式风格的不同侧重与相异风貌。
现存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宋代青绿山水的代表作。
6、元、明、清成为了中国古代绘画的的主流。
元代是中国文人画大发展的时期。
明、清代,以石涛为代表的革新派反对陈陈相因,泥古不化,主张另辟蹊径,创造个人风格,从而使山水画得以进一步发展。
石涛强调师法自然——“搜尽奇峰打草稿”。
(三)中国山水画的特点
1、中国画自古便有很强的线条美感
2、讲究“藏”与“露”的关系
3、中国山水画的语汇是诗化的境界
4、古代山水画的构图“三远”
5、古代山水画技法的程式美,如山水画中的“勾、皴、染、点”。
?画中的“勾、皴、染、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