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同步课课练:种群的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403.00 KB
- 文档页数:5
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习题(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四章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测试题(第1和第2节)第2周生物辅导资料一、判断题1.种群既是繁殖的基本单位又是进化的基本单位()2.同一个池塘中全部鲤鱼和一个房间内全部蟑螂都是一个种群()3.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都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改变() 4.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能预测种群数量未来的变化趋势()5.种群在空间分布上只有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6.同一物种可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内的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7.动物种群密度都不能用样方法,因为动物能活动,只有植物能用此方法()二、选择题1、关于种群的理解,错误的是()A.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 B.种群是同种个体的有机组合C.种群一经形成,其特征不变 D.种群特征是单独个体不具备2、某一种群现阶段年轻的个体较少,成年和老年个体较多,此种群正处于哪种年龄组成类型A.增长型B.稳定型 C.衰退型D.以上都不是3、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分析,下列属于种群的是()A.某池塘中的所有鱼 B.在有乳酸菌生长的培养基上侵入的其他杂菌C.可可西里草原上的藏羚羊 D.一棵枯树枝上生活的蚂蚁和长满的苔藓4、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实际值D.将M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5、某种群的年龄组成如甲图所示,增长曲线如乙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B.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C.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D.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6、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该害虫种群密度将A.明显增大 B.明显减小 C.先减后增 D.相对稳定7、要研究一个种群的密度通常需要根据种群生物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调查说法中正确的是哪项()A.调查草地上的瓢虫种群标志重捕法 B.调查草原中的斑马种群样方法C.调查某片森林灰松鼠种群标志重捕法 D.调查沼泽中的丹顶鹤种群样方法8、下图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9、下图表示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a、b、c可分别表示同一物种的三个不同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②三个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占总数的比例是a>b>c③三个种群的出生率的比较是a>b>c④三个种群的迁入率与迁出率的比较是a>b>cA.只有①③ B.只有①②③ C.只有①③④ D.只有②③④10、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要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
课时达标第29讲1.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有一定影响B.各个年龄段人数相等的人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C.出生率或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D.迁入率和迁出率可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A解析稳定型种群各个年龄段的个体数量适宜,而不是绝对相等,只要种群数量能维持相对稳定,其年龄组成就属于稳定型,B项错误;出生率或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C项错误;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D项错误。
2.如图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B.春节前后,我国南部沿海城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①②C.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特征④,进而影响种群数量C解析种群密度取决于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出率、迁入率,年龄组成会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会影响出生率,故图中①~④分别为死亡率、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
年龄组成能够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A项错误、C项正确;春节前后,南部沿海城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出率和迁入率,B项错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雄性个体来控制性别比例(③),进而影响种群数量,D项错误。
3.下列有关种群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这一特征能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以破坏子代的性别比例C.种群数量的“J”型和“S”型曲线均为描述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D.同一种群在同一环境中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答案C4.甲和乙是两个种群的生物,它们侵入某相对稳定且气候没有剧烈变化的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
下图显示的是它们在增长过程中Ⅰ、Ⅱ两个时期的自然增长率的值(a>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a的值小于或等于1B.时期Ⅰ甲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于乙C.时期Ⅱ甲种群增长的个体数大于乙种群D.种群迁入后先经历时期Ⅱ再经历时期ⅠD解析自然增长率有可能大于1,A项错误;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根据图中时期Ⅰ两个种群自然增长率相等还不能推知甲、乙两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分别相等,B项错误;不同种群每个时期实际增加的个体数与自然增长率不成正比,所以不能简单根据甲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大于乙种群来判断两个种群实际的增加数量,C 项错误;一个种群侵入某相对稳定且气候没有剧烈变化的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之后,总是在最开始一段时期内增长率最大,之后因为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斗争加剧,增长率会逐渐减小,所以图中甲、乙种群由于在时期Ⅱ比时期Ⅰ的增长率大,种群迁入后应先经历时期Ⅱ再经历时期Ⅰ,D项正确。
藏躲市安详阳光实验学校考点58 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项目定义特点或意义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①不同物种,种群密度不同;②同一物种,种群密度可变出生率、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迁入率、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①类型②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③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2.种群的空间特征(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3.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1)样方法①适用对象:植物、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密度的调查。
②过程:确定调查对象→取样→计数每个样方个体数→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估计值。
③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取样的关键:随机取样。
(2)标志重捕法①适用生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密度估算公式初次捕获标记数M个体总数N=重捕的标记个体数m再次捕获个体数n。
考向一种群的基本特征及其关系的辨析1.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B.春运期间,北京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②③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正常的⑤【参考答案】B技法提炼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1)统计图(2)曲线图(3)柱形图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种群是同一时间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种群有六个基本特征:1空间特征,即种群有一定的分布区域2数量特征,每单位上的个体数量是变动的3遗传特征,种群有一定的基因组成,即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它物种,但基因组成同样处于变动之中4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有机体之间相互作用,整体上呈现组织结构特性5个体之间差异性6个体水平与种群水平的差异,个体有出生死亡,种群称为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的大小指一定区域内种群个体的数量。
种群相对密度D=n/a.t(n个体数量a地区面积t时间)种群的数量统计:1总数量调查法2样方法3标记重捕法N/M=n/m即样地上个体总数/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样中标记数。
种群的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位置状态和布局),分为均匀分布(形成原因:种群内个体的竞争) 随机分布(种群内个体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的情况下且资源分布不均匀)成群分布(资源分布不均匀动物的集群现象植物种子传播方式以母株为扩散中心)种群统计学指标:1种群密度种群的最基本特征2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最大出生率时间出生率) 死亡率(最小死亡率生态死亡率) 迁入迁出 3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结构种群增长率。
年龄锥体1典型金字塔形锥体增长型种群2钟形锥体稳定型种群3壶形锥体衰退型种群。
大多数动物种群性比接近1:1生命表:概括了一群个体接近同时出生到生命史结束的命运。
同生群:一群大约同时出生的个体。
同生群分析:动态生命表总结的是一组大约同时出生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命运,这样的研究叫做同生群分析。
生命期望(平均余年)指种群中某一特定年龄的个体在未来所能存活的平均年数。
存活曲线 : I型曲线凸型表明幼体存活率高,老年个体死亡率高,比如大型哺乳动物和人 II型曲线呈对角线型,如鸟 III型幼体死亡率很高,如产卵鱼类贝类松树。
第1节种群的特征1. 概念一个池塘里不可能只有一条鱼,而是有很多,它们之间会有什么样的关系?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概括种群的概念。
(1). 种群: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同种生物的总和。
强调:四要素(时间、空间、同种、总和),生物之间应该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说明: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具体形式,它是物种繁殖的单位,物种进化的单位。
在种群这个集合体内,个体之间可以自由繁殖后代,所以种群也是物种的繁殖单位。
同一种群内,基因可以自由交流,由于地理隔离或生殖隔离最终导致物种的变化,可见,种群也是物种的进化单位。
其他的小动物,各种不同的植物,还有微生物。
它们可以形成不同的种群,这样的不同种群的总和叫生物群落。
(2). 群落: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3).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
同种不同环境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影响、适应特征结构类型、结构、功能三者关系:种群是由同种的生物个体组成,种群组成群落,群落组成生态系统。
种群内只有一种生物;而群落内有不同种的生物。
生态系统内除了各种生物外,还包括有机和无机环境。
许多单一的生物个体(同种)组成种群,种群具有单一生物个体所没有的特征。
2. 种群的特征(1). 种群密度: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不同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西藏与广东人口密度相比较。
同一种群密度在不同条件下也有差异:一片草原上夏季与秋季某生物的数量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取样方法标志重捕法:N=(M1∕ M2)ХT2N:种群个体数量M1:首次捕捉到并标记的个体数M2:第二次捕捉到的个体总数中已标记的个体数T2 :第二次捕捉到的个体总数(2). 出生率和死亡率若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将增大。
我国目前出生率仍高,死亡率下降,因此种群密度仍将继续增大。
导致人的年龄组成发生变化:(3). 年龄组成:种群内各种年龄期的个体数目。
简介三类型:a. 增长型:年轻个体多,将来个体数越来越多。
种群的特征有哪些
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下面整理了种群的特征,供大家参考。
数量特征
这是种群的最基本特征。
种群是由多个个体所组成的,其数量大小受四个种群参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这些参数继而又受种群的年龄结构、性别比率、内分布格局和遗传组成的影响,从而形成种群动态。
空间特征
种群均占据一定的空间,其个体在空间上分布可分为聚群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此外,在地理范围内分布还形成地理分布。
遗传特征
既然种群是同种的个体集合,那么,种群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但不同的地理种群存在着基因差异。
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世代传递,在进化过程中通过改变基因频率以适应环境的不断改变。
系统特征
种群是一个自组织、自调节的系统。
它以一个特定的生物种群为中心,也以作用于该种群的全部环境因子为空间边界所组成的系统。
因此,应从系统的角度,通过研究种群内在的因子,以及生境内各种环境因子与种群数量变化的相互关系,从而揭示种群数量变化的机制与规律。
最新整理高二生物教案种群的特征第1节:种群的特征姓名班级学号一.基础知识检测(要求:能准确写出关键词与句,理解并适当记忆。
以课本为准)1.种群是指。
2.种群特征(“出“、“生”、“入”、“死”)(1)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
通常采用或方法来估算一个种群密度。
(2)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出生率:。
死亡率:。
出生率和死亡率往往受到生物繁殖能力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一般讲,繁殖能力强的种群出生率高,种群增长快。
控制种群的出生率或死亡率可以调节种群数量,例如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就是一个利用控制出生率来调节人口数量的很好事例。
(3)迁入率和迁出率: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例如:鸟类的迁徙、鱼类的洄游等。
一般讲,一个种群的迁出,往往能反映另一个种群的迁入。
(4)年龄组成:。
种群年龄的组成一般可以绘制三种模型:、、。
例如:世界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许多国家人口呈现老龄化,因此可推测这些国家的人口密度变化趋势是。
(5)性别比例:。
破坏一个种群的性别比例,往往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例如战争导致某些国家的青壮年过度死亡,这影响了国家人口数量,甚至在战后数年都无法恢复正常。
(6)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一般有三种类型:均匀型、随机型、集群型。
例如书P63三幅图。
二.重难点剖析(说明:帮助理解有关知识,自己思考及拓展)1、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及对种群数量的影响2、种群数量计算方法:(1)直接计算:直接去计算一个区域内的某物种的数量。
优点:结果准确缺点:工作量大,一般适合植物,不大适合动物。
(2)间接计算:优点:快速获得一个种群数量情况。
缺点:数据准确度不高。
间接计算方法:样方法(多用于植物):在调查种群区域内随机选取若干小区域(样方),然后计算出这些区域内的数量,并取平均值,即可表示该种群数量。
例如:取N个样方,每个样方的个体数量分别为A1、A2、A3………An,则该种群的数量A为:A=(A1+A2+A3+……..+An)/N标志重捕法(多用于动物):在调查范围内捕获一部分(M)个体,做上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a个个体,其中带有标志的个体数是m,则该种群的数量A为:A/M=a/m→A=(a/m)M。
ks5u生物同步课课练:种群的特征
试题简介:1.试题类型:课时同步练习
2.考察范围:种群的特征
3.题目类型:选择题、填空题
4.试题难度:基础加提升
5.试题题量:12道
【课堂巩固】(8小题)
1.种群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原因是
①基因突变②基因重组③自然选择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2.烟草叶片受到某种蛾幼虫的采食刺激后,会释放出挥发性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白天会吸引此种蛾幼虫的天敌。
依据此实例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此种蛾的幼虫与天敌之间一定是捕食关
B.此种蛾的幼虫与烟草之间一定是竞争关系
C.烟草的此种特性能使其免于各种昆虫的侵害
D.自然选择会使控制烟草这种性状的基因频率提高
3.下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
下列有
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变异类型,这是选择的原始材料
B. A→B的变化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
C. B→C是逐代积累加强的结果
D. 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的定向选择,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4.“一山不存二虎”,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诗句中的现象反映了下列哪一组生
态关系①种内关系②种间关系③捕食关系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调节
A.①③④ B.①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下列各项中属于一个种群的是
A.一座山上的树B.校园操场边一排长势整齐的柳树
C.一块草地上的草D.一片森林中所有的马尾松
6.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①生活在人的大肠内的细菌等生物②某一池塘中的全部鱼类
③肺炎患者肺部的肺炎双球菌④一根枯木及枯木上所有生物
A.①②④B.②③④C.③②①D.③①④
7.下列各选项与所给模型不相符的是:
A.若X表示种群数量,则①可能代表出生或迁入
B.若X表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则②可能代表物种丰富度
C.若X表示胰高血糖素含量,则②可能代表胰岛素
D.若X表示T细胞数量,则①可能代表白细胞介素-2
8.图2示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解读此图可获得的
信息是
①a、b、c可分别表示同一物种的三个不同种
群中各年龄期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②三个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之比是a>b>c
③三个种群的出生率之比是a>b>e
④三个种群的迁入率与迁出率之比是a>b>c
A.只有①③B.只有①②③
C.只有①③④D.只有②③④
【课后提升】(5小题)
1.(05广东卷)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群落的结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
B.研究海洋鱼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有利于确定合理的捕捞量
C.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森林生态系统
D.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2.(06广东卷)右下图是某地区广东松的种群年龄结构调查结果,该种群的最终发展趋势是
A. 总能量增加
B.种群密度下降
C.环境阻力不变
D.营养级能量降低
三、简答题(小题,每小题分)
3.(6分)过去人们以为作物播种密度越大,产量越高。
在保证营养需要的情况下,有人对小麦的产量与播种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
(1)根据上图分析,当播种密度过大时小麦产量将________________。
(2)从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因素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标志(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总捕获数(r1)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
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
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
(1hm2=10000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l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
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1)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总数(N)的计算公式。
(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只/hm2。
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
(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
(4)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
答案
【课堂巩固】(10 小题)
1.D
2.D
3.D
4.B
解析:“一山不存二虎”,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属于种内斗争现象。
这种斗争可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为这坐山上不能养活两只老虎。
如果两只老虎和平共处的话,只会使这坐山的生态系统崩溃。
5.D
6.D
7.D
8.A
【课后检测】(4小题)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知识的理解。
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和群落结构,都与环境中各种生态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有利于确定合理的生物资源利用。
对生态系统来说,农田、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少,结构简单,故抵抗力稳定性较低,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高,森林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
2.答案:BD
解析:本题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命题点,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理解应用能力。
由图中信息可知其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所以种群密度将会下降,环境阻力将会变小,所含能量也会降低。
3.答案:(1)基本稳定(或不再增加,或略有下降)
(2)植株过密,叶片接受光照不足通风透气差,CO2供应不足。
4.答案:(1)N=Mn/m (2)144 高(3)8/9(或32/36)(4)2.5∶1
解析:(1)如果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的比例相等,则M:N=m:n,从而可得出N=Mn/m;(2)将表中的数据代如公式:N=(32×36)/4=288只,由于测定的是2hm2的数量,因此,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288/2=144hm2;由于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捕获有标记的数量比实际的小,故求得的比值比原来高许多。
(3)两次捕捉的雄性个体为18+18=36,捕捉的雌性个体为14+18=32,综合两次捕获情况,因此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14+18)/(18+18)=32/36=8/9;(4)100m2有3.6个洞口,则1hm2的洞口为3.6×100=360,而1hm2的田鼠数量为144,因此,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为360∶
14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