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的认识说课稿 (三稿)
- 格式:docx
- 大小:17.64 KB
- 文档页数:6
倍的认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倍的认识》。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倍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
“倍”是一个新的概念,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口诀和乘法的初步认识之后进行教学的。
通过对“倍”的认识,为学生以后学习分数、百分数等知识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在学习“倍的认识”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但是,对于“倍”这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来理解。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初步认识“倍”的概念,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倍”的概念,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 教学难点: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
五、教学方法1. 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倍”的概念。
2. 操作探究法: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圈一圈等操作活动,探究“倍”的概念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
3. 合作交流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倍”的概念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水果的图片,引出“倍”的概念,从而导入新课。
2. 初步认识“倍”(1)让学生观察图片,数一数各种水果的数量。
(2)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水果数量之间的关系,引出“倍”的概念。
3. 探究“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圈一圈等操作活动,探究“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倍的认识一、引入在三年级数学的学习中,我们会接触到很多数学概念,如数字大小、加减法、几何图形等。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倍数和倍数的认识。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我们将会掌握什么是倍数,如何求一个数的倍数以及倍数之间的关系。
二、概念解释1. 倍数倍数,顾名思义,就是“倍数”、“几倍”的意思。
例如,数字2是数字1的2倍,数字1是数字2的1/2。
因此,我们可以将倍数定义为:一个数的倍数就是这个数被另一个数整除时所得的商。
例如,数字8是数字4的倍数,因为8÷4=2,而商是整数2,因此,8是4的倍数。
2. 倍数之间的关系在求解倍数时,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倍数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当一个数可以被另一数整除时,它们之间就存在倍数关系。
例如,6是3的倍数,12是3的倍数,且12是6的倍数,因为12÷6=2。
•共同倍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的公共倍数叫做共同倍数。
例如,2、3和4的公共倍数有12、24、36等。
•最小公倍数:是指多个数中,最小的一个同时能够被这些数整除的数。
例如,2、3和4的最小公倍数是12。
三、求解倍数的方法1. 整除法在学习倍数时,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什么是整除。
整除,就是在除法中能够整除的情况,即余数为0。
例如,20÷4=5,余数为0,因此,可以说20被4整除。
求解一个数的倍数,就是让这个数能够被另一个数整除,我们可以利用整除法来判断一个数是否是另一个数的倍数。
例如,判断数字12是否是数字6的倍数,我们可以做如下操作:用12除以6,看看是否能整除。
12÷6=2,因此12是6的倍数。
2. 直接乘法在求解比较小的数的倍数时,也可以使用直接乘法来求解。
例如,求解数字5的倍数,可以通过5×1、5×2、5×3……得到,即5、10、15、20、25……以此类推。
四、练习与应用1. 练习题1.填空:(1)6÷3=;(2)12÷6=;(3)15÷5=;(4)20÷4=。
三年级倍的认识说课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倍的认识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不仅关系到学生对数的理解和运用,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本节课我们将围绕“倍的认识”这一主题,进行详细的说课。
首先,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倍的概念,掌握倍数关系,能够运用倍数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通过生动的实例和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倍数的规律。
在教学准备方面,我们需要准备一些教学用具,如小棒、卡片、计数器等,这些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倍的概念。
同时,我们还需要准备一些练习题,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操作。
接下来,是教学过程的详细说明。
首先,我们将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入倍的概念。
比如,我们可以问学生:“如果一个苹果的重量是100克,那么两个苹果的重量是多少?”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初步感知到倍数关系。
然后,我们将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学生对倍的认识。
我们可以让学生用小棒来表示苹果的重量,通过增加小棒的数量,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倍数的变化。
同时,我们也可以让学生用计数器来表示倍数,通过拨动计数器的珠子,让学生理解倍数的计算方法。
在学生对倍的概念有了初步理解之后,我们将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比如“倍数接龙”,让学生在游戏中加深对倍数关系的理解。
同时,我们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些与倍数有关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们将通过一些练习题来巩固学生对倍的认识。
这些练习题将涵盖不同的难度,既有基础的倍数计算,也有一些需要学生运用倍数关系解决的实际问题。
通过这些练习,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倍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技巧。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希望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倍的概念,掌握倍数关系,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也将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的《倍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掌握百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理解“倍”的概念,进一步掌握数的概念,为以后学习小数、分数等概念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分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以下三个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实践,观察比较,初步理解倍的含义,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和迁移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
难点:用除法的意义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的方法。
四、教具准备:课件、学具(小棒、图片)五、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做练习十六的第1题,先让学生把12个圆形圈起来,再圈出4个三角形。
通过两个问题比较,引出“倍”的概念。
2、揭示课题:现在我们学习有关“倍”的知识。
(板书课题:倍的认识)通过课题让学生知道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1、教学例1:(出示课件)老师根据例题内容准备了一些图片,要分给小朋友们吃,我们先来分2排的饼干给小朋友。
(学生观察后回答:每排都有4块饼干)。
如果把这2排饼干都给小朋友吃,那我们就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吃?(学生回答:8个小朋友)。
如果老师现在只把其中的一排饼干分给小朋友吃,那有几个小朋友吃?(学生回答:4个小朋友吃)。
那这样我们就可以说:4个小朋友吃的是2排的饼干,所以我们就说4是2的2倍。
(板书:4是2的2倍)。
老师讲解的同时让学生在学具上动手分一分小棒来理解“倍”的含义。
再让学生用语言来表述倍的意义。
(出示课件)接着老师又拿出一排饼干又放在一排饼干后面,形成两排饼干,每排都有5块饼干。
老师又问:现在有2排饼干,那现在又是几倍呢?生:5是2的2倍半或2.5倍。
《倍的认识》说课稿(精选3篇)《倍的认识》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义务教育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6页例2,例3,“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4题。
2、教材分析:“倍的认识”一节是在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后出现的。
例2,是以三个小朋友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情境,根据2个4根,3个4根与1个4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例3,是引导学生用摆点子图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3、教学目标:(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4、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5、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图片。
二、说教法: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主要采用电化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动手摆小棒和图片,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三、说学法: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本课教学过程充分依靠教材的编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编排特点,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本节课创设情境,请3名女同学,6名男同学上台,诱导启发,并说明: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
这节课就来学习“倍的认识”。
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熟悉感,为学生创设一种用数学眼光分析观察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二年级数学《倍的认识》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义务教育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6页例2,例3,“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4题。
2、教材分析:“倍的认识”一节是在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后出现的。
例2,是以三个小朋友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情境,根据2个4根,3个4根与1个4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例3,是引导学生用摆点子图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3、教学目标:(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4、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5、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图片。
二、说教法: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主要采用电化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动手摆小棒和图片,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三、说学法: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本课教学过程充分依靠教材的编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编排特点,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本节课创设情境,请3名女同学,6名男同学上台,诱导启发,并说明: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
这节课就来学习“倍的认识”。
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熟悉感,为学生创设一种用数学眼光分析观察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倍的认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的“倍的认识”。
这个课题是学生在掌握整数、小数和分数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内容。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掌握倍数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倍的认识、求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这些内容都是围绕倍数展开的,通过各种实例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掌握倍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倍的概念,理解倍数之间的关系,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具体来说,教学目标包括:1.理解倍的含义,明确倍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观察、比较和归纳,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
3.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4.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倍的概念,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通过实例引入倍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倍的含义。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如口算、图示比较、实际问题解决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4.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过程与评价1.导入新课:通过实例引入倍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倍的含义。
2.新课学习: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巩固练习: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如口算、图示比较、实际问题解决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加深对倍的认识和理解。
5.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测验等方式进行评价。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掌握倍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是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倍数关系问题。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措施:1.通过实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倍的含义和倍数之间的关系。
倍的认识说课稿 (三稿)
《倍的认识》说课稿(三稿:改动较多,未做标记)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例一《倍的认识》.
【一】教材解读及地位
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乘、除法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
利用“几个几”引出倍的含义,让学生体会倍的本质。
倍的概念涉及两个量之间的比较,十分抽象,不易理解。
因此,教材安排多个层次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多次感知,在不断比较和抽象的过程中建立倍的概念。
先通过对萝卜的分类计数、圈图比较,把抽象的新知识“倍”与学生已经掌握的“几个几”建立联系,初步认识倍的概念。
再通过比较圆片、小棒等活动提供大量的比较两个量的倍数关系的机会,帮助学生建立倍的直观模型。
虽然学生学习“倍”有困难,但它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倍、分数、百分数、比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倍是后续这些概念学习的基础。
从问题解决角度看,在日常生活与数学中,与倍密切相关的问题主要有三类: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
这是建构形成乘法结构的最基本模型,非常重要,如果对倍的理解不深刻、不全面,必然导致片面的理解即“见
倍就乘”,学生将无法建构形成乘法结构。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时,我主要采用启发式、体验式、讨论式教法,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看一看、摆一摆、圈一圈等活动,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学法:本节课在教学中安排了两个层次,先初步体验倍的含义,再利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探索出倍的秘密,从而建立倍的模型。
【三】说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数学知识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要注意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
所以根据教材的特点、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三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年龄特点,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1.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几何直观。
2.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重难点解析
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处理方法:通过看一看、摆一摆、圈一圈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体验和探索中亲身感受,从而建立“倍”的概念。
难点:理解倍的概念。
处理方法:通过设计动画情境,不断改变所比较的两个量的数量,在丰富的比较活动中,让学生理解倍的含义,认识到倍的本质是两个数量在相互比较。
再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将知识进一步深化,使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倍的概念。
【五】说教具课件、学具【六】说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激发兴趣
通过拍手游戏,巩固“几个几”的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理解概念 1.联系旧知,引出新知。
通过观看动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我预设学生会提出类似以下几种问题:1.右图中有几个红萝卜?2.白萝卜比红萝卜多多少?3.红萝卜比胡萝卜多多少?此时我会适时的提醒学生:除了这些问题,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这时会有学生提出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6根,也就是3个2根,我们就说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根数的3倍。
此引出课题《倍的认识》。
2. 初步认识倍的概念。
通过看一看,摆一摆,圈一圈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倍的含义,与“几个几”建立起联系。
看一看,是让学生通过看图和课件的演示,找到红萝卜的根数与胡萝卜的根数的关系,能用几个几说出来。
最后我再总结: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3个2根。
我们就说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根数的3倍。
摆一摆,是组织学生用白萝卜和胡萝卜的学具摆一摆,想一想,从而找出白萝
卜的根数与胡萝卜的根数有什么关系。
最后找一个程度稍好的学生摆出的图案拍照传到电脑上,让他看着自己的作品汇报“自己是如何摆的?为什么这样摆?通过摆一摆有什么发现?”,引导他说出胡萝卜2根,白萝卜有5个2根。
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同桌再看着自己摆出的图案互相说一说。
圈一圈,是想通过学生动手在课本上圈一圈,并且清楚我为什么这样圈,这样圈了之后我能发现它们根数之间的关系吗?来更清楚地表示白萝卜与胡萝卜根数的关系。
这一环节同样需要学生表达出:胡萝卜有2根,白萝卜有5个2根。
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根数的5倍。
完成教材中的填空。
通过这样三个环节的设计,我相信孩子们已经知道了“倍”与“几个几”之间的联系,对倍的含义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3.在变化中,加深对倍概念的理解。
这一环节,我想通过设计动画情境,不断改变所比较的两个量的数量,在丰富的比较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认识到倍的本质是两个数量在相互比较,即用其中的一个量作为标准,另一个量包含了几个这个量,就是它的几倍,感受比的“标准”的重要。
4.初步建立倍的直观模型。
以“3倍”为本,建立倍的直观模型,让学生明白1份的“标准”不同,但是倍数关系相同,初步建立倍的直观模型。
三、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第一题:先圈一圈,再填数。
我把标准量画在了下面,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个变式练习,避免学习中的思维定式,在辨析中深化对倍的认识。
第二题:是课本练习十一的第二题,通过连续量的比较,在丰富学生对倍概念的图形表征的同时,为后面画线段图来表示倍数关系作铺垫;《标准》中把
“几何直观”作为核心概念提出,并明确其内涵“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
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
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重要作用。
所以我把这道练习题,放
到了课堂上,目的是为后面要学习的画线段图做好准备,以便学生能直观地理解数学。
第三题和第四题:是将做一做的两道题改成了开放的变式题,在丰富的比较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倍的本质,感受比的“标准”的重要性。
四、联系生活,拓展提升
在这一环节组织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倍的概念。
在认识了倍之后,让学生从这一全新的角度去发现生活中数据之间的关系,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总结:
组织学生说一说这节课,他感觉重要的内容,和学起来吃力的内容分别是什么?然后再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都有哪些?作业:
1、做一做第1题。
2、练习十一的第一题。
3、做一做第2题的问题改为:改变第一行或第二行小棒的数量,你有什么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