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创面感染的临床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6
大面积烧伤患者创面护理与感染控制一、疾病概述大面积烧伤是指烧伤总面积达到 30%以上或Ⅲ度烧伤面积达到10%以上的烧伤。
大面积烧伤患者病情严重,并发症多,死亡率高。
创面护理和感染控制是大面积烧伤患者治疗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 病因- 热液烫伤:如沸水、热油等。
- 火焰烧伤:如火灾、爆炸等。
- 电烧伤:如触电、雷击等。
- 化学烧伤:如强酸、强碱等。
2. 发病机制- 热力作用:高温直接损伤皮肤和皮下组织,导致细胞坏死和组织水肿。
- 化学作用:化学物质与皮肤接触后,通过化学反应破坏皮肤结构,引起烧伤。
- 电流作用:电流通过人体时,产生焦耳热,导致组织烧伤。
三、临床表现1. 局部表现- 疼痛:烧伤后患者常感到剧烈疼痛,尤其是浅Ⅱ度和深Ⅱ度烧伤。
- 水疱:浅Ⅱ度烧伤患者创面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疱液清亮。
深Ⅱ度烧伤患者创面也可出现水疱,但疱液浑浊。
- 创面:烧伤创面的颜色和深度因烧伤程度而异。
Ⅰ度烧伤创面呈红斑状,浅Ⅱ度烧伤创面呈红润、潮湿,深Ⅱ度烧伤创面呈红白相间,Ⅲ度烧伤创面呈焦痂状。
2. 全身表现- 休克:大面积烧伤患者由于创面大量渗出,导致血容量减少,可引起休克。
休克期一般持续 48 小时左右。
- 感染:烧伤创面是细菌的良好培养基,容易引起感染。
感染是大面积烧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大面积烧伤患者由于休克、感染等因素,可引起多个器官功能障碍,如心、肺、肝、肾等。
四、治疗要点1. 早期处理- 迅速脱离热源:立即脱去燃烧或浸湿的衣服,用冷水冲洗或浸泡创面,以降低创面温度,减轻烧伤程度。
- 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有呼吸道烧伤的患者,应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必要时给予气管切开。
- 抗休克治疗: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补充液体,纠正休克。
2. 创面处理- 清创:清除创面的污垢和坏死组织,用生理盐水或碘伏冲洗创面。
- 包扎或暴露疗法:根据创面的情况选择包扎或暴露疗法。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联合纳米银抗菌凝胶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临床分析李允【摘要】目的:观察基因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gel,rhEGF)联合纳米银抗菌凝胶治疗深Ⅱ度烧伤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64例深Ⅱ度烧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2例。
对照组采用磺胺嘧啶锌软膏换药治疗,治疗组采用 rhEGF 凝胶联合纳米抗菌凝胶换药治疗。
在治疗后7 d、14 d、21 d、28 d 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创面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和鉴定,并观察记录2组创面的愈合率和愈合时间。
结果治疗组烧伤创面总体细菌培养阳性率低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烧伤创面在治疗7 d 后及28 d 后愈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治疗组在治疗14 d 后,21 d 的愈合率均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应用rhEGF凝胶联合纳米银抗菌凝胶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率高,愈合时间短,不良反应少,效果满意。
【期刊名称】《河南外科学杂志》【年(卷),期】2016(022)005【总页数】2页(P59-60)【关键词】深Ⅱ度烧伤;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纳米银敷料;磺胺嘧啶锌软膏【作者】李允【作者单位】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科郑州 4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44深Ⅱ度烧伤属于重度烧伤,创面易繁殖细菌引发感染,并可致创面瘢痕形成,影响创面顺利愈合及功能恢复。
近年我们对32例深II度烧伤患者创面应用基因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gel,rhEGF)联合纳米银抗菌凝胶治疗,效果肯定,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3-01—2015-02间收治的64例患者,其中男42例,女22例;年龄21~58岁,体质量46~86 kg。
烧伤的诊断烧伤是由于热力(火焰、灼热的气体、液体或固体)、电能、化学物质、放射线等作用于人体而引起的一种局部或全身急性损伤性疾病。
1.临床表现(1)轻度烧伤:面积较小,一般无全身表现,仅有局部皮肤潮红、肿胀,剧烈疼痛,或有水疱。
(2)重度烧伤:面积大,多因火毒炽盛,人于营血,甚至内攻脏腑而出现严重的全身症状。
病程一般分3期:①早期(休克期):往往发生在烧伤后48小时之内,主要为体液大量渗出和剧烈疼痛引起。
表现为全身或局部出现反应性水肿,创面出现水疱、焦痂和大量体液渗出;患者烦躁不安,口渴喜饮,呼吸短促,尿少或恶心呕吐。
严重者出现面色苍白,身疲肢冷,淡漠嗜睡,呼吸气微,体温不升,血压下降,脉微欲绝或微细而数等津伤气脱、亡阴亡阳的危候。
②中期(感染期):烧伤后热毒炽盛,体表大面积创面存在,全身抵抗力下降,火毒内陷(细菌入侵感染),内攻脏腑,症见壮热烦渴,寒战,躁动不安,口干唇燥,呼吸浅快,甚则神昏谵语,皮肤发斑,吐血衄血,四肢抽搐,纳呆,腹胀便秘,小便短赤;舌红或红绛而干,苔黄或黄糙,或黑苔,或舌光无苔,脉洪数或弦数等。
此时创面出现坏死斑或出血点,脓腐增多,脓液黄稠腥臭或淡黄稀薄,或呈绿色。
有焦痂者,焦痂软化潮湿,或痂下积脓。
以上症状多发生在3个时期,一是伤后3~7天的体液回流期,随着组织间液返回血管,火毒内陷(细菌进入血循环);二是烧伤后2~4周焦痂自溶脱痂期,大量焦痂脱落,出现新鲜创面,创面继发感染;三是烧伤1个月后的恢复期,患者体质消耗严重,气阴两伤,正气虚损,抵抗力低下,火热余毒乘虚内陷脏腑。
考试大-全国最大教育类网站(www.Examda。
com)③后期(修复期):邪退正虚,患者形体消瘦,神疲乏力,面白无华,纳谷不香,腹胀便溏,口渴心烦,低热,盗汗,口干少津;舌红或淡红,或舌光无苔,脉细或细弱无力。
此期创面基本愈合,深Ⅱ度烧伤愈合后,留有轻度疤痕。
Ⅲ度烧伤愈合后产生大量疤痕或畸形愈合;若创面较大时,如不经植皮,多难愈合,有时可形成顽固性溃疡。
烧伤的临床分析报告烧伤是一种常见的外伤类型,经常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身体伤害和心理困扰。
本文将对烧伤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患者康复情况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医生和烧伤患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病例回顾本次病例为一名31岁男性,因意外事故导致全身35%面积的烧伤。
患者误触高温金属物,导致头、胸、背、上肢和下肢等多处皮肤烧伤。
烧伤程度为Ⅱ度和Ⅲ度混合烧伤。
二、临床表现2.1 烧伤部位外观患者的烧伤部位呈现红肿、糜烂和溃疡的特征。
部分皮肤已经炭化,伴有明显的水泡形成。
烧伤程度Ⅲ度的区域表皮均已坏死,深达肌层甚至组织结构。
2.2 烧伤周围炎症反应烧伤后,炎症反应是患者最早出现的症状之一。
烧伤部位周围组织红、肿、热、痛,伴有局部渗出液体。
炎症反应常引起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动力学紊乱,导致组织缺血和坏死。
2.3 烧伤后休克烧伤后早期休克是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烧伤面积大、程度高的患者常伴有低血容量和输液不足等状况,导致全身循环血量不足和组织灌注不良。
三、治疗方法3.1 早期伤口处理早期伤口处理是烧伤治疗的关键环节。
除了热带减温外,应及时进行清创和抗感染。
患者在入院后即开始进行伤口清创,去除坏死组织和污垢,减少感染风险。
3.2 外科手术对于深度烧伤伴有组织坏死的患者,常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手术目的包括去除坏死组织、植皮和创面闭合。
目前常用的方法有自体植皮和异体植皮,有效减少感染的风险。
3.3 液体复苏早期充分补液是烧伤治疗的重要环节之一。
患者在伤后即开始给予生理盐水、胶体液体和电解质的输注。
液体复苏可保持血容量稳定,改善全身组织的灌注。
四、康复情况4.1 伤口愈合烧伤后伤口的愈合是患者康复的重要指标之一。
由于该患者的烧伤程度较高,使用了自体植皮和异体植皮的手术治疗方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伤口逐渐愈合,愈合情况良好。
4.2 功能恢复烧伤造成的组织损伤和瘢痕形成常导致患者的功能障碍。
针对该患者,采取了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手段,旨在促进肌肉力量的恢复和关节活动度的提高。
临床诊疗指南烧伤外科学分册一、烧伤的定义与分类。
(一)定义。
烧伤是由热力(火焰、热水、蒸汽等)、化学物质(强酸、强碱等)、电流、放射线等所引起的皮肤、黏膜甚至深部组织的损伤。
这一定义明确了烧伤的致伤因素多样,不仅仅局限于常见的热力烧伤。
(二)分类。
1. 按烧伤的深度分类。
- Ⅰ度烧伤:仅伤及表皮浅层,生发层健在。
局部呈现红斑,轻度红肿,无水疱,疼痛明显。
原因在于表皮浅层的损伤主要影响到皮肤的外观和感觉神经末梢,所以表现为红斑和疼痛。
- Ⅱ度烧伤。
- 浅Ⅱ度烧伤:伤及表皮的生发层、真皮乳头层。
局部红肿明显,有大小不一的水疱形成,内含淡黄色澄清液体,水疱皮如剥脱,创面红润、潮湿、疼痛剧烈。
这是因为伤及真皮乳头层,导致组织液渗出形成水疱,而丰富的神经末梢未被完全破坏,所以疼痛剧烈。
- 深Ⅱ度烧伤:伤及真皮乳头层以下,但仍残留部分真皮网状层。
创面红白相间,痛觉较迟钝。
由于烧伤深度加深,部分神经末梢被破坏,所以痛觉相对浅Ⅱ度烧伤有所减退。
- Ⅲ度烧伤:全层皮肤烧伤,可深达肌肉甚至骨骼、内脏器官等。
创面蜡白或焦黄色,甚至炭化,干燥,无渗液,发凉,针刺和拔毛无痛觉。
因为全层皮肤及深部组织受损,神经末梢完全被破坏,所以无疼痛感觉。
2. 按烧伤的面积分类。
- 中国新九分法:将全身体表面积划分为11个9%的等份,另加1%,构成100%的体表面积。
头颈部占9%(1个9%),双上肢占18%(2个9%),躯干前后包括会阴部占27%(3个9%),双下肢(含臀部)占46%(5个9% + 1%)。
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准确评估烧伤的严重程度,对于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二、烧伤的现场急救。
(一)脱离致伤源。
1. 热力烧伤。
- 火焰烧伤:应尽快脱去着火的衣物,或就地打滚压灭火焰,也可用水浇灭或用灭火器灭火。
如果衣物与皮肤粘连紧密,不要强行撕脱,以免加重创面损伤。
- 热水、蒸汽烧伤:立即用大量冷水冲洗,一般冲洗时间为15 - 30分钟。
烧伤感染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烧伤感染症状,尤其是烧伤感染的早期症状,烧伤感染有什么表现?得了烧伤感染会怎样?以及烧伤感染有哪些并发病症,烧伤感染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烧伤感染常见症状:脓包、烧伤创面淡黄色粘稠分泌物、烧伤创面甜腥气味的粘稠分泌物、伤口愈合发痒、烧伤创面焦痂提前潮解、脱落或出现虫咬样变化*一、症状:1、烧伤创面途径烧伤创面由于存在大量的坏死与变性组织,细菌定植不可避免。
当细菌局限于表面渗出液或液化的坏死组织时,对全身的影响较小,但如果侵入到邻近活组织且达到一定菌量时,就会出现全身症状,一般称为“烧伤创面侵袭性感染”,或称“烧伤创面脓毒症”。
清创可以减少创面细菌数量,局部选用敏感的外用药也可以控制细菌创面入侵而发生侵袭性感染。
2、肠源性感染早期败血症的菌种与当时创面的菌种有时不尽相同,都为肠道常驻细菌。
因此肠源性感染途径很早就被提出,最近这一假说被证实。
3、化脓性静脉炎大面积烧伤病人由于长时间的静脉输血输液,静脉炎偶有发现,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常成为全身性感染的病灶。
由于感染灶比较隐蔽,细菌右源源进入血液而不被发现。
烧伤后静脉炎成为感染源的理要性应引起重视。
尸检提示静脉切开留置导管的静脉常有血栓形成或脓液,而生前未被觉察。
4、深部的肌肉组织坏死由于各种原因所致肌肉坏死很易诱发感染,有时甚至发生气性坏疽威胁病员的生命。
引起深部肌肉坏死的常见原因有:1)Ⅲ度烧伤致肌肉坏死;2)环状焦痂致进行性肌肉缺血及坏死;3)电烧伤常致深部肌肉坏死;4)烧伤合并挤压伤;5)继发于血管栓塞的肌肉坏死。
5、呼吸道感染吸入性损伤引起不同程度的呼吸道充血、水肿以及气管内膜的坏死脱落导致呼吸道感染与扩散,成为感染源。
此外,由于胸部焦痂的限制,长期卧床,痰液坠积而引起呼吸道感染,特别是小儿及老年患者更易发生。
6、医源性感染由于医疗操作不当引起的感染民不可忽视。
常见的有:1)输液、输血污染;2)气管切开后呼吸道管理不当所致的感染;3)留置导尿管引起的逆行感染;4)喂食、呕吐引起的误吸所致呼吸道感染。
烧伤创面常用药物的临床使用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对比烧伤患者采用磺胺嘧啶银药物与珍石烧伤膏治疗的效果。
方法76例烧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38例。
对照组采用磺胺嘧啶银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3~5 d后将磺胺嘧啶银换为珍石烧伤膏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换药期间疼痛程度。
结果疼痛程度方面,对照组患者多处于Ⅱ级疼痛状态,观察组多处于Ⅰ级疼痛状态;且对照组中7例Ⅲ级疼痛,观察组中仅1例,两组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止痛效果以及治疗效果上,前期使用磺胺嘧啶银后换为珍石烧伤膏明显优于单纯使用磺胺嘧啶银方式,更具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珍石烧伤膏;磺胺嘧啶银;烧伤;疗效目前临床对烧伤创面的处理运用药物较多,因此合理用药、让患者尽快恢复并减轻疼痛感是药物选用的关键。
本院基于这一背景,研究了磺胺嘧啶银与珍石烧伤膏对烧伤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以及患者换药期间疼痛程度,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8月~2014年4月收治的76例小面积烧伤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38例。
对照组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16~56岁,平均年龄(33.1±13.3)岁。
烧伤原因:化学烧伤3例,火焰烧伤15例,沸水烫伤20例。
烧伤总面积为体表面积的6%~10%。
观察组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19~55岁,平均年龄(34.2±12.0)岁。
烧伤原因:化学烧伤2例,火焰烧伤17例,沸水烫伤19例。
烧伤总面积为体表面积的6%~10%。
患者烧伤部位为胸部、双下肢、颈部、双上肢、面部。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烧伤原因、烧伤面积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两组患者入院之后均进行基础创口消毒处理。
将患者烧伤创面采用碘伏清洁之后将水疱引流,将由于烧伤造成的脱落表皮分离创面[1]。
对照组采用磺胺嘧啶银药物治疗,将药物均匀的涂抹在患者创伤表面,涂抹厚度2~3 mm,换药1次/d。
烧伤创面感染的临床分析
[摘要] 烧伤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局部的操作会致使体内稳态失衡,进而对全身多个系统产生严重影响。
可以说,烧伤是以应激、免疫为核心的全身性复杂病理过程。
做为烧伤患者最为主要且常见的并发症,烧伤感染会对患者的诊疗过程产生不利影响,严重的感染还可能使患者体内多脏器出现功能衰竭,进而对患者生命构成危胁。
因此,正确处理烧伤创面,预防和避免烧伤创面感染是烧伤病症临床治疗的重要课题之一。
[关键词] 烧伤;创面感染;措施
[中图分类号] r6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2(c)-0190-02
烧伤症患者极易并发创面感染,局部感染细菌还可直接深入到烧伤真皮胶原,并侵入焦痂下组织,引起继发性感染。
如果感染范围较广,引发全身症状就发展为烧伤创面脓毒症;如感染病菌进入到血液循环之中,并在其中持续生长繁殖和产生毒素就会引发全身性的严重感染,这就是败血症了;如转变为顽固性感染,则可能形成烧伤残余创面,虽经各种处理措施,这种创面仍较为难愈,严重者甚至会危及到患者生命。
因此,探讨防治烧伤创面感染的有效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导致烧伤创面感染的主要因素分析
烧伤是指机体由于接触高温、电流、腐蚀性、强辐射物质而发生的损伤,根据温度的高低和作用时间的长短,烧伤的程有所不同,
一般可分为ⅰ度、ⅱ度和ⅲ度烧伤。
ⅰ度烧伤:常伴轻度水肿,无水疱,皮肤发红剧痛;ⅱ度烧伤:有水疱,且水疱内充满黏稠而清澈的液体白色或红色液体;ⅲ度烧伤:表面皮肤变软、发白或呈黑色炭化皮革状(由于皮肤神经末梢严重破坏所致),这类烧伤的患处通常没有痛觉,烧伤局部皮肤会因红细胞的破坏而呈现鲜红色,偶尔会出现水疱。
在三种烧伤程度中,ⅱ度、ⅲ度烧伤,尤其是大面积深度烧伤,在进行治疗后,新生表皮较薄、耐磨性差,常会出现因水疱破溃、糜烂而致的残余创面,阻塞真皮内的肝腺、皮脂腺等分泌物,从而形成潴留性小囊泡,引发继发破溃感染。
临床经验显示,影响烧伤感染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作为寄宿在人体中的条件致病菌。
通常情况下细菌不会致病,但如果机体的保护屏障皮肤失去作用,且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时,就会引发内环境的紊乱,产生生理、病理性改变,烧伤创面水肿充血、坏死,使得抵抗力降低,同时为细菌繁殖提供优良培养基;此种情况下,寄宿于体内或外界的真菌就会大量繁殖,进而引发创面细菌感染;
②由于失去皮肤的保护,重度烧伤常伴大量液体渗出,这会导致创面敷料、床单等潮湿,给病菌的繁殖和生长提升适宜的局部温湿环境;此外,静脉穿刺输液、气管插管、导尿管留置等侵入性操作和治疗措施,也极易成为诱发细菌感染的因素和重要入侵途径;③应用广谱抗生素或局部抗菌药以应对烧伤较为严重患者的感染,也会打破人体菌群间原有关系,部分抗生素可能会抑制细菌生长,改变机体菌群间拮抗作用所保持的平衡,导致体内环境微生态变化,进
而间接引起真菌的迅速生长。
2 烧伤感染途径及防治措施
2.1 预防烧伤感染的意义
由上面的分析知道,人体表面存在大量细菌,因而在发生烧伤后无法完全避免细菌感染。
此外,渗出的炎性物质和液化的坏死组织,也为细菌的繁殖和生长提供了相对适宜的环境,伴随着烧伤创面感染的进一步发展,皮肤的防御功能进一步损失,这也为细菌侵入烧伤创面附近正常组织结构、分泌毒素、大量繁殖,从而引发全身性的严重反应创造了可能。
可以说,烧伤感染主要来源于创面、肠道、呼吸道、血液等部位,其中以创面感染最为常见,只有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才能预防并控制烧伤创面感染的发生和发展,才能为烧伤患者的诊疗和愈后提供有力支持,对于推动烧伤患者的高效治疗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2 有效防治烧伤感染的措施探讨
在分析了烧伤感染原因及预防意义的基础上,只有把握住防治感染的主动权,控制感染源,才是防治烧伤感染的有效措施。
其主要感染途径包括创面、泌尿系统、呼吸系统、胃肠道等,所以应从这几个环节采取措施预防烧伤感染。
2.2.1 烧伤创面的处理必须要对患者入院时首次清创操作重视起来,应以简单适度的原则来清除烧伤创面的溃烂或烧焦的组织,以及创面上附着的化学物质等异物。
创面的处理应以创面不出血及患者无痛为宜;对于烧伤造成的无法吸收水泡,应在消毒后行穿刺
放液操作,为保留表皮,通常对创面不作冲洗;如果是化学烧伤的话,必须尽快对局部化学物质予以稀释,并用大量的清水进行冲洗,冲洗的时间一般不得少于15 min钟。
清创后要对创面给予及时的保护,还要对创面渗液情况进行严密地观察,以使创面敷料保持清洁。
如果创面的敷料受到污染或被渗液浸湿,应及时进行更换。
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应用远红外线照射,并尽最大可能采用暴露疗法。
对于尚未发现感染症状的烧伤患者,要特别注意其创面及周围有没有出现红肿、水泡及渗出等感染迹象。
如果烧伤创面有脓性分泌物、异味和坏死现象出现,则说明已发生腐败细菌的感染,应定期对创面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并按照培养结果合理使用抗菌素类药物。
对于感染症状明显的患者,应当马上除去溶解痂皮、焦痂及分泌物,创面坏死组织也要予以刮除,再用2%的络合碘或1%的新洁尔灭溶液对创面进行浸泡清,并用诺氟沙星混悬液对创面进行湿敷和包扎处理。
对于使用包扎疗法的烧伤病患,要注意患者的异常表现,如出现创面持续性跳痛或疼痛加剧以及体温升高、烦躁不安的情况,则需打开敷料及时检查创面感染的变化。
对发生败血症及创面脓毒症的,由于创面情况常常会发生恶化,所以更应对坏死班数量增加和护展速度密切观察,对非创面的健康皮肤也要对出血点与坏死班予以高度的重视和警惕,这样才能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烧伤感染恶化问题。
此外,对暴露创面痂下是否有感染积脓也要细心观察,才能及时处理可能的感染问题。
烧伤治疗的终极目的是创面修复的实现。
创面愈合质量事关患部
功能与外形的恢复效果,愈合时间也对病情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
所以采取有效的创面清理措施,不仅有利于烧伤感染的控制和减轻,更有助于控制创面修复时间、减少内脏器官并发症、提高大面积烧伤治愈率,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2.2 烧伤患者呼吸系统病菌感染的防治措施严重的烧伤患者,多伴发吸入性损伤,而重度吸入性损伤病死率达80%,其死因多为肺部感染及因感染而引起的呼吸功能衰竭。
因此,对中度以上吸入性损伤患者,应采取如下防治病菌感染措施:实施预防性气管切开术,进行必要的气管内灌洗和吸痰,加强气道的雾化和湿化措施。
采取利于病患排痰的措施(叩背、翻身或使用盐酸溴索等排痰类药物);进行导管给氧,若需呼吸机支持,应果断予以机械通气。
2.2.3 烧伤患者泌尿系统病菌感染的防治措施由于烧伤严重患者卧床较久,可能长时间保留导尿管,尤其是烧伤部位在会阴部时,更可能出现尿路的逆行感染。
在治疗过程中,应当重视会阴部的清洁护理,并尽早将导尿管拔除,以有效降低泌尿系统的感染。
2.2.4 烧伤患者胃肠道病菌感染的防治措施作为人体最大内毒素与细菌库,在发生严重烧伤后,肠道的免疫学、生物学及机械屏障均遭破坏,这往往会引起肠道内的内毒素和细菌移位入血。
因此,必须采取综合防止内毒素血症发生的有效措施。
如:口服双歧杆菌等具备抗菌定植作用的生态制剂;为维护肠道的屏障功能,烧伤早期应及时补充谷氨酰胺;应用抗氧自由基药物以最大限度减轻可能对黏膜造成的损害;24 h内对隐匿性休克进行纠正;在进行复苏补
液时要注意缩短肠道缺血时间措施的应用。
此外,合理使用抗生素也是预防烧伤感染的有效措施。
如:避免局部应用抗生素,严重烧伤治疗中高级抗生素早用早停,以抗生素药物代谢动力学为依据正确给药,定期轮换使用抗生素。
5 结语
在烧伤病症的治疗中,应在重视烧伤感染的基础上,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才能降低烧伤感染对治疗的不利影响,为尽早解除患者病痛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 鲁启英,李冬.烧伤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 21(14):2939.
[2] 黄留华,黄颖.烧伤患者并发创面感染的护理体会[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1):182-183.
(收稿日期:2012-09-24)。